需求的收入弹性告诉我们商品的什么属性?根据个人经验来举例说明。

第1章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往往是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或者那些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因为有效,所以公平。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阿尔钦说,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如何存活下来的,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些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在斯密看来,人是自私的,但也有爱心;爱心只能适用于小圈子,无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是什么造成了稀缺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从古到今,我们所知道的疾病数量越来越多,说明人类活得越来越仔细,健康的标准越来越高了。人的需求是得寸进尺的,即便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将负面的感受当作成本,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里,都是意外发生的。每当发生意外,我们就重新调整资源的未来估值,而资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这个新的估值来计算。所以,一旦出现盈利,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提高;一旦出现亏损,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下降。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就叫交易费用。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我们的资源、权利、责任怎么分配都无所谓,因为我们可以重新达成协议,资源可以重新调拨,重新落到使用价值更高的人手上。

在人性不变的前提下,价格越高,需求量将越低。

只要是价格以外的因素导致了需求的增加,经济学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就是另外画一条位置不同、依然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

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时,我们是需求者,要买入,要消费;随着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逐步减少;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我们就会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我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是需求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程度,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其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

随手画一条垂直的需求曲线是容易的,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它的含义是说,无论代价有多高,它的需求量都不变,它意味着人们没办法寻找任何替代方案。

税负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

个人和企业的高度计划,与整个社会的无计划,这两种现象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他知道自己的效用所在,他就会追求自己的目标;一个企业,要协调不同的资源,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朝着那个目标努力。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一样,整个社会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这是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横向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确定社会的总目标。

哈耶克解释道: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让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每当我们说起知识,就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就是课本里的科学知识。但这其实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对于经济体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这些局部信息称作“知识”。由于这些知识永远分散在不同人的大脑里,不可能集中,所以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从而对时刻不停的变化做出反应,才是人类社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哈耶克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价格还能够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选择适当的那一种。生产同样的东西,有好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到底应该选哪一种,价格能够告诉我们。

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案例发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汇总的数字。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

如果有钱的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的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的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任何优先,那就不会有人努力成为有钱人,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逐渐绝迹。

我们看价格的三个作用: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这三个作用中,第三个作用最重要。如果有钱的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既要把饼做大,也要把饼分匀。”但实际上,由于人总是会对未来产生预期的,而对未来的预期又会影响当下的行为,因而如何分饼,往往会反过来决定饼能做多大。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饼”,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大家都批评发国难财的行为。但我们想想,国难是那个发国难财的人造成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借机发财的人,其实就只是给别人多提供了一个选择罢了。发国难财的人可能确实利用了别人,但是这种利用,对另一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生活中乘人之危来利用他人的现实,其实很多。比如,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这三位经济学家,一位是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第二位经济学家是2002年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他说发国难财是好事。第三位经济学家是大家熟悉的1976年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

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胜出的机会就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要让所有人都同意某个规则是最公平的,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每当人们采用一个竞争规则,这个规则本身都会带来成本。

如果凡事都要用出价高低来竞争,人们就会努力地去赚钱。为了赚钱,人们就得生产和提供别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让别人自愿购买。这种竞争方式,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收益的、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

按照出价的高低来竞争,造成的无谓损失是最小的,由于竞争而消耗的资源是最少的。

人们为了争取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生产一些别人也想要的东西。在竞争过程中,当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产品和服务就会迅速丰富起来。

从公平的角度看,出价高低并不比别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但是从效率的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看,出价高低比别的竞争方式更有效率,它直接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

短缺不是供应的减少,而是指在商品的价格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人们不仅要通过出价的方式去竞争,还需要依靠其他非价格的方式去竞争的一种特殊现象。

只要根据价格进行分配,就不会出现短缺。

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当价格过低时,人们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夺他们需要的商品,这时就会出现短缺;而当价格被人为拔高以后,卖家就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这时就会出现过剩。

价格管制越严重,价值耗散就越大,人们设法绕过政府管制的积极性也越大;而政府围堵的力度越大,人们采用的对策就越迂回,其中白白浪费掉的竞争成本也越大。从这个角度看,价格管制之下,形形色色的违法活动以及它们出场的次序,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件商品,无论是垄断企业还是竞争企业提供的,价格都应该由市场决定。否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所说的短缺或过剩现象,从而产生无谓的损失。

帮穷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金钱的方式给穷人补贴,同时让市场发挥它自身应有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商品的价格。

要真正达到帮助穷人的目的,货币补贴是更好的选择,不仅浪费更小,效率更高,而且还给穷人更多的选择。

每当人类经历了巨大的错误、有了惨痛的经验以后,就想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于是人们就逐渐建立起对权利的约定、对权利的安排,目的是要减少错误,减少损失和失败。所以权利来自错误,正确也来自错误,人类在过去惨痛教训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社会的制度安排。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由于产权的明确、产权的行使和保护都需要耗费成本,如果必要性不大,就不需要进行各种产权安排。如果我们要分一个馒头,掰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要分的是金条,就需要用上天平和各种测量的仪器。只有当权利的安排带来的好处足够大时,人们才去考虑怎样界定产权,怎样才能行使和保护产权。

道路要保持适当的拥挤,而什么才叫适当呢?当道路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时,道路的拥堵程度就算是适当的拥堵。这一点由谁来判断呢?由道路的主人来判断,由道路的主人来追求,由道路的主人来摸索。

收拥堵费当然不能够多出几条车道,但是收了拥堵费以后,那些需求比较弱的人就会被劝退,他们空出来的道路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供给。

费雪认为,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时间,起源于人的耐心。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而根据时间的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

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费雪把人的这种非常自然的倾向称为impatience,中国最早翻译费雪《利息理论》的陈彪如老先生,把它翻译成“不耐”,不够耐心的意思

影响不耐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年龄。老人和年轻人相比,老人的不耐就比较强,年轻人的不耐就比较弱,因为年轻人能够看到更久远的未来。其次,想象力也能够影响不耐。

。自律可能源于想象力。今天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黑暗当中坚持下来的,他们靠的是信念。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想象。

这些偏好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

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不耐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接受期货的人所要索取的补偿就越大,这时候利率就越高。

社会越是谴责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为,人们借钱的方式就越曲折,借贷的交易费用就越高。

一个人是否自律,跟自己的贴现率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越是能把未来看得远、看得重大、看得清楚,他对自己的自律就会越强。

表面上垄断者可以确定产量和价格,实际上它们的决策,也是受市场力量左右的。

预期变了,现值就变;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

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要告诉我们的是,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

人们投票选美的时候,选的不是他们心目中最漂亮的那位,而是他们认为的别人会选的人。一个女孩,你觉得她漂不漂亮不重要,关键是你觉得别人会不会选她。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歧视其实就是区别对待,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而在保险业里实施歧视,也就是把人做细分,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符合保险运作原理的做法

,给人们多一种选择,总是更好的

,期货跟保险一样,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基本需求,那就是对确定性的需求

如果人们对未来的价格没有异议,没有不同看法,那就不会有期货。只有人们对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产生不同看法时,才会出现期货合同的买卖双方。

期货合同本身并不能够减少风险。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有的,没有人能够彻底消除风险。期货合同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有些人喜欢风险,让他们承担风险;有些人不喜欢风险,让他们少担风险。在这种重新分配当中各得其所,他们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

在整个世界里,虽然风险的总量没有变,但是由于风险的分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满足感得以普遍提升:那些讨厌风险的人,哪怕多付一点钱,他们也得到了满足;而那些喜欢风险、喜欢大起大落的人,他们得到了金钱的补偿,也非常满意。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跟赌博是有本质区别的。

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意思是整个社会总的幸福程度没有提高。相反,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完全竞争状态对应着受价者,不完全竞争状态对应着觅价者。而在真实生活当中,只有极个别的市场符合完全竞争的模式,而其他大量的场合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

觅价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使得产量变得过低、价格变得过高。而他们有一部分生产能力,本来可以发挥,却没有发挥,结果被白白浪费掉了,成为经济学家所说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只要社会的财富总量不变,财富发生转移本身并不会使得经济学家做出谴责。经济学家真正责难小偷的地方在于,小偷增加了做锁的成本,做锁消耗掉的真实资源叫作“无谓损失”。只有当经济学家看见无谓损失时,他们才会谴责。

人不仅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同样会追求损失最小化。如果明明存在着一块无谓损失,那卖家和买家就会想办法消除它。消除这块无谓损失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卖家在不同情况下对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就可以了。

价格歧视是好事,它能够帮助生产者根据买家需求量的递减规律,尽量地生产、尽量地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要成功实施价格歧视,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消费者之间对同样的产品进行转售。越是难以阻止消费者转售的产品,就越难实施价格歧视。

今天我们看所有的大企业,内部都有高度紧密的结构。没错,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但这种合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别处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市场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

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哪一件是低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信任起源于重逢,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重复交易是一个好办法。人们知道将来会再次见面,为了避免见面被戳穿或者被抓住,就会减少欺骗。

每当我们看到一种合约形式不公平,但是它却很持久、存在很广泛时,我们先不要抱怨、不要指责,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解释它背后的原因。它背后的原因是:合同表面看上去是不公平的,但它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去纠正现实社会中的另一种不公平。

损失掉一部分品牌的多样性,换来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么做可能是现代社会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种趋势。

那些赞成一夫多妻制的男人——绝大部分是比较普通的男人,他们在一夫多妻制度下,情况反而变糟了;而女人,哪怕她们自己是反对一夫多妻的,但只要有别的女人进入了一夫多妻的婚姻状态,她们自己的选择范围就增加了,她们的处境也变好了。

市场上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则很低,这是人们愿意放弃自己一部分的自由和权益,进入企业、听别人指挥的原因。

企业是能够无中生有地带来额外收益的一种经济组织,每一个成员的收入取决于他对团队的边际贡献。当然,在企业里面每个人的边际贡献,并不是印在每个人的额头上,一望而知的,所以每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各种线索,来判断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边际贡献,从而给他们厘定工资。

在一个团队里谁拿多少,是由他们带来的边际收入决定的。专营权这种垄断权也是带来收入的一种资源,它该得多少,也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的。

(1)市场竞争能尽量消除由于性别歧视而引起的同工不同酬现象;(2)男女工作绩效是否相同,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评估;(3)硬性的同工同酬法会剥夺弱者与强者展开竞争的最强武器,从而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基尼系数计算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瞬间收入的差距。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终身收入节奏。而不同的终身收入节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在每一个时刻所计算的收入差距。

我不赞成人们视金钱、视货币如粪土的看法。货币代表着机会,多挣钱不代表人们爱的只是钱,钱多只代表人的机会更多、选择更多。至于一个人怎么使用这个机会,是个人的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

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经济生活当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

在整个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而财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那些靠固定收入过日子的人会受损,而那些靠不断出售他们的资产兑现现金的人会得益。

奥地利学派有什么基本的主张呢?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今天我们看这个主张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年并不是这样。那时人们经常讲一个国家怎样、一个集体怎样,甚至一个部门怎样,仿佛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部门都是能够思考的个体。事实上真正能够思考、能够行动的只有个人,只有个人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意图,才会采取行动。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某个市场里完成的。市场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约束、不同的前提条件,不去看这些具体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理解交易的本质。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具体到经济周期,奥地利学派有三个基本的观点:第一,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我们前面讲过货币像水也像蜜,货币从长远来看像水,它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款都加一个零的话,真实的经济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在货币蔓延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过程中,货币像蜜,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的作用。如果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和过程不得当,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误导。第二,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也就是说资本有它独特的使用方式,它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别的用途上去。奥地利学派的这个主张是说,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的工夫,就要付出代价。第三,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我们理解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机制时,要明白这些机制不是单个人的设计,而是人们共同行动自然形成的结果。

金本位的想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第一,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因此物价不可能稳定。第二,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这个学派跟货币主义学派非常接近,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但他们进一步提出,人们不仅在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时是有预期的,会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读政府经济政策时也是有预期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变量、冲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是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我们经历的很多经济衰退,其实都是由过去错误的商业决策造成的。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经过这么多年的争论,宏观经济学家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们前面说过,要调节经济周期,就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是不可能的。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这其实是物理世界的研究方法,与人类社会的研究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样大家就从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转化为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众多玩家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的责任,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先把事情在原则上定下来,后面让事实来解释,很多当时的问题今天就不再是问题了。

}

一、名词解释模块:(105)

9、关系营销;10、顾客让渡价值

11、消费者市场;12、市场占有率;13定性预测;14组织市场;15生态营销

16、定量预测;17、市场需求潜量;18、家庭生命周期;19营销信息系统;20、宏观环境21、微观环境;22、分群随机抽样;23、分层随机抽样;24、市场开发;25、密集型增长26、一体化增长;27、多样化增长;28、市场渗透;24、市场营销战略;30、产品开发31、后向一体化;32、前向一体化;33、同心多角化;34、水平一体化;35、水平多角化36、集团多角化;37、市场定位;38、市场营销组合;39、集中市场营销;40、无差异市场营销;41、市场细分;42、目标市场;43、差异化市场营销;44产品组合;45、市场专业化

46、产品专业化;47、产品改良;48、新产品;49、形式产品;50、附加产品

51、核心产品;52、产品生命周期;53、整体产品;54、产品线;55、产品组合密度

56、商标;57、产品组合深度;58、产品组合长度;59、产品组合宽度;60、品牌化

61、现金折扣;62、交易折扣;63、交叉弹性;64、产品差异化65、快取脂策略

66、慢取脂策略;67、快渗透策略;68、慢渗透策略;69、商品比价;70、商品差价

71、需求收入弹性;72、需求价格弹性;73、成本导向定价法;74、满意定价策略;75、分区定价;76、需求导向定价法;77、撇脂定价策略;78、渗透定价策略;79、统一交货定价80、基点定价;81、分销渠道;82、渠道长度;83、渠道宽度;84、销售代理商;85、企业代理商;86、广泛性分销;87、电子商务;88、复式分销渠道策略;89、垂直营销系统;90、水平营销系统;91、经销商;92、代理商; 93、广告; 94、选择性分销;95、专营性分销;

96、人员推销;97、促销;98、促销组合;99、营业推广;100、公共关系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经由市场交易程序,导致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盈利目标的企业经营销售活动全过程。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顾客最喜欢那些质量最高、性能最好、特色最多的产品。产品导向组织中的经理重点开发优良产品并加以改进。

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的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经营思想,它以整体

营销为手段来取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

4、市场:市场是一定场所或领域内现实和潜在商品交换的总和。

5、社会营 4、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并

由此获得企业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要正确处

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6、潜在需求:指许多消费者都有不能由现有产品来满足的强烈需求。

7、营销管理: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

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

8、定制营销:指针对目标市场上一个顾客设计一个具体营销组合的超市场细分化营销模式。

9、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活动和艺术。

10、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11、消费者市场: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消费品的个人和家庭组成顾客群。

12、市场占有率:指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占该产品市场销售总量的比重。

13、定性预测:是根据经验和分析判断对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和状态进行预测的方法。

14、组织市场:组织市场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机关等组织作为买主,以非个人

消费为目的的需求的集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