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郑州大学发生了什么,东门外人山人海,师生被堵校门之外?

「来源: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ID:zixuezhai」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亟需面对的现实。从个人的角度讲,提高警惕,提前预备好几天的纯净水和食物,随时关注天气预报便是保护自己的最有效方式。依靠科技发展和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躺平心态显然不可取,关注天气,了解防灾和急救知识,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

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伴随在河南区域停留多日的雨带开始北抬,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雨势需要特别关注。中央气象台22日6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监控拍下郑州暴雨来临瞬间。(中国天气网)

不止郑州!新乡、鹤壁、安阳暴雨倾盆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消息,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因极值暴雨致33人死亡,失踪8人。(截止22日11时)

另据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网络上仍有许多寻人信息。其中一名失联人员家属肖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的姐姐在20日18时25分给同事发了最后一条微信后就失去了联系,直至21日17时50分许,人还未找到。

郑州地铁5号线失联的乘客肖捧捧。受访者供图

肖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的姐姐肖捧捧20日17时左右从郑州东区坐5号线地铁到沙口路站途中失联。肖捧捧身高160cm左右,失联时身穿浅灰色拉链外套,内穿白色T恤,头发扎短马尾辫,绑蓝色发圈。

目前,各方救援保障力量已紧急驰援河南,铁路、供电、通信……都在恢复之中。不过,从最新的郑州雨情预报来看,郑州市气象台7月22日5时16分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郑州市区及所辖六县(市)累积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

据郑州市气象台消息,目前登封、新密、新郑、荥阳、郑州市区、中牟有较强降水回波,未来2小时内,回波东北移动。郑州地区降水持续,局地伴有1小时20-3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是在郑州,河南北部的安阳、新乡、鹤壁等地雨情同样值得关注。据中央气象台消息22日6时24分消息,过去2小时,河南安阳连续出现100毫米以上强降雨。过去24小时该地的部分站点的累计降雨量已超过500毫米。

▲7月21日6时-22日6时,河南省降雨量图。(河南气象)

鹤壁市气象台7月22日4时25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过去3小时内该市西北部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仍将持续。

新乡市气象台于7月22日4时30分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新乡市全区强降水持续,累计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强降水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和山区地质灾害。

▲7月22日8时-7月23日8时,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

雨带北抬,河北、山西要高度警惕!

除了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暴雨、大风天气也要高度警惕。

据媒体报道,21日下午17时左右,河北保定市清苑区部分地区出现风雹极端天气,持续时间约30分钟。其中,东闾乡东闾村遭受龙卷风,受灾较为严重,造成多家厂房受损,2人死亡。

▲21日,保定龙卷风已致2人死亡。(人民日报)

中央气象台22日6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此前,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7月21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7月21日20时至7月22日20时,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

7月22日5时,河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目前,邯郸中西部、邢台中西部、石家庄南部和西部已经出现了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预计到22日中午前后,上述地区降雨仍将持续,过程累积雨量可达200到300毫米,个别地点380毫米以上。

此前,21日18时,山西省气象台还变更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未来12小时,预警区域(晋中东山、晋城东部、长治东部、阳泉)内的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局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7月22日8时-7月23日8时,台风“烟花”未来24小时大风预报图。

不得不防的“烟花”,最强可达超强台风!

除了华北黄淮地区的降雨,在华南地带,还要为即将到来的台风做好防范措施。

中央气象台7月22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22日早晨5点,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强台风级)的中心位于浙江温岭东南方大约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也即北纬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沈大军认为,郑州这场大暴雨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这属于专业上的 “最大可能降水量(PMP,probable maximum precipitation)”,“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大家都没有经验。”

他说,从城市防洪防涝建设角度说,城市建设有相应的标准,如水利部门的防洪标准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对郑州这样的大城市,其设计标准应该是百年一遇,如城建部门排水标准。“但很难为了千分之一(目前有报道认为是千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进行大范围的设计,投入太大,经济上也不合理。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多考虑的是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如预报预警等。”

7月20日,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致12人死亡,相关人员回应媒体是洪水倒灌入车站进入运行区致地铁在隧道内停运 [8]。不过,沈大军认为,很难单独从地铁设计上谈防洪,因为它属于城市防洪防涝体系的一部分,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些城市地铁准备了防洪物资,如进站口的沙包等,能挡住洪水,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尽快疏散、解救地铁人员。

殷杰认为,郑州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的时间已经晚于实际重大险情的发生时间。这一方面是因为极端天气预报难度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地方政府难以决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贸然提升应急响应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经济后果和社会反馈,使得政府官员在决策上相应滞后。

“大概10天之前,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中心也有一次强降水的过程,当时媒体都在说,第二天北京的学校不上课,单位人员尽量不上班。” 殷杰说。7月11日,在气象局发出暴雨黄色预警后,北京市教委发布微博提示7月12日中小学、幼儿园应停止返校活动,高校停止组织师生的户外调研、实习、聚集性活动。[4-5]

“但(北京)那一次的降水预报估计降水量过高,实际的降水没有达到(预期)。”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启动一级响应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学校停课和应急救援响应,如果做了决策,最后没有(发生)的话,你要承担舆论和各个方面的责任,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殷杰说,“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还是应该过度想一想,应该把问题想得困难一点,想得大一点,比最后出事了好。”

殷杰认为,此次政府应急响应以政府反应为主,在提前疏散和预警市民上准备不足,市民的警惕性也不高,可能是这次出现地铁被困等事故的原因。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6],在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停止集会、停课、停业。而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信息中,虽然出现类似提示,但并未有效传达至民众。

郑州市气象局7月20日晚11时发布的红色暴雨预警信号 | 图源

有民众质疑,气象部门红色预警后,其他部门是否能够及时接收信息和做出响应?

对此,殷杰解释,每当出现重大灾害情况,气象和水务部门的数据是共享的,理论上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政府各机构、气象台之间每天定时会商,不同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交流研判灾情,决定应对策略。“有时一天会有几次线上或线下的会商。” 他表示,停课停学的行政命令一般在Ⅰ级应急响应发布后触发。

殷杰举例,如需要通知学校停课,则由政府办公厅发函给教育部门,再由教育部门给所属学校发文。但是发出红色暴雨预警的气象部门没有管理职权,只有建议权。

“现在政府的应急响应缺乏真正实际可操作的预案,” 殷杰说,“你不知道真的面临灾害的时候,如何走、如何疏散、如何救援。这也是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政策上)能推动的东西。”

殷杰还认为,防灾减灾的演练和教育不够到位,尤其在郑州这样不常经历洪涝灾害的内陆城市,“意识更薄弱”。相比之下,沿海城市如上海、浙江等地由于长期经历台风等水患,在市民预警方面相对及时。

“从政府的应急部门,利益相关方到普通老百姓可能都不清楚,遇到了灾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更多的就是政府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但如果政府没有什么太多的指示或者响应措施,你可能完全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认为,尽管这次的情况突发且非常极端,但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仍可以降低损失。

《知识分子》查阅公开资料获悉,国家减灾委员会等机构也在推动灾害响应体系的建设,强调灾前预防的理念。2020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就提倡在摸清灾害信息的基础上指导设定灾害防治标准[7]。

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在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还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7]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可浏览)

德国洪灾后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近日,在德国风暴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清理工作也在进行中。根据警方的报告,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受影响特别严重的阿尔韦勒(Ahrweiler)地区,死亡人数已经达117人。目前,德国总共至少有170人因洪水而遇难

此外莱茵河流域还有多座水库、堤坝濒临溃坝,抢险工作尚在紧张进行中。为此,德国气象部门已称之为“千年一遇”的洪灾。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近日访问灾区时表示,损失是"令人震惊"的。

德国铁路公司周二宣布,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发生洪灾后,铁路受到的严重破坏越来越明显:仅七个地区的交通路线就被大量的水严重破坏,不得不重建或进行大规模的翻新。修复和重建措施将需要数周和数月。共有约600公里的轨道受到风暴的影响。

除了交通出行不便以外,阿尔韦勒市的市长Cornelia Weigand在"Bild"政治谈话节目中表示:"基础设施被破坏得很严重,有些地方可能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内都没有饮用水。而未来如何能够保证几个月的紧急供水将非常重要。"

河南强降雨、德国洪灾,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频繁?

这些年来,“罕见”、“刷新纪录”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气候危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很多人或许以为全球变暖仅会造成高温天气、海平面上升等灾难。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看来,各种“刷新纪录”的洪灾、热带气旋、寒潮、干旱等极端天气实际都与全球变暖有关。他在《气候赌场》中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气候赌场”,正在摇动全球变暖的骰子。气候变化不是均匀变化的,当全球变暖的温度过了某个临界点,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快速进入一个非常糟糕的均衡状态。因此,我们要增加全球变暖的成本,以减缓全球变暖。今天我们整理了诺德豪斯在《气候赌场》中的代表性观点,他对于气候的分析,或许能为我们理解极端天气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

《气候赌场》,[美]威廉·诺德豪斯著,梁小民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9月版,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选自《气候赌场》,略有删改。

原作者 | [美]威廉·诺德豪斯

全球变暖加剧了热带气旋的降雨强度?

没有什么比变暖对热带风暴的影响更能说明气候赌场的特征。当它们开始形成时,我们并不知道它们会变得多强烈,它们要袭击哪里,以及它们会引起多大损失。一个主要问题是,在未来几十年中,全球变暖会多大程度上令飓风加剧和再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将导致多大损失。

你不可能看到海洋上升的视频,因为上升是难以察觉到的。在大多数地方,几小时中的潮汐变化大于下一个世纪的海平面上升。与此相比,飓风是迅速的、局部性的、戏剧性的事件,扫荡城市,并把房子淹没在水墙下。电视会播放“飓风追踪”,也许很快会有“飓风频道”,但你不可能看到过“海平面上升频道”,即使有1万个台。

我目睹过我家附近一个接一个的飓风。只有极少的人还记得1938年新英格兰大飓风。当暴风雨淹没了陆地低处的岬湾时,罗德岛西南部纳帕特里角的一个社区,全被从地球上抹去了。2012年超级风暴“桑迪”袭击纽约地区,并造成至少750亿美元的损失。飓风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因为它们是一个显然受到全球变暖影响的不可控系统。飓风不同于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之处,在于其极端的地方性与影响上的高度差异。

飓风是一种称为热带气旋的特殊自然现象的北大西洋版本的名字。如果一个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的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74英里,这种风暴就被归为飓风。飓风是巨大的发动机,它们用来自暖水的热量为旋风提供动力。它们是用一种增强的反馈环路维持的,在这个环路中,更强风引起更低压,这增加了蒸发和凝结,又反过来引起更强烈的风。生成飓风的主要因素是海洋中温暖的表层水。催生飓风要求海表温度最少为26.5 ℃(80 ℉)。随着全球变暖,暖水的面积将增加,这就会增加飓风产生地的面积,并使它们更强烈。

我们可以用基本的物理学与历史数据来估算全球变暖对飓风的影响。美国的数据是最完整的,我收集了1900年到2012年间在美国登陆的234次飓风的特点与经济损失的信息。数据包括了1933年以前的30次风暴,以及从那时以来的所有风暴。图18显示1900年以来每年标准化飓风损失(美元损失除以GDP)的趋势。在这期间,飓风导致的损失平均每年为GDP的0.05%,最大的是2005年,占GDP的1.3%(这个高点主要是由“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的)。

美国的标准化飓风代价,年。这个图显示了在某一既定年份所有飓风损失与GDP的比率。损失是高度不平衡的,因为在少数年份有高损失,但在大多数年份很少或者没有损失。

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与许多其他环境影响不同——飓风损失相对于整体经济表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统计分析指出,在根据风暴的次数和它们的强度校正之后,损失的增速每年比GDP快2%左右。这种脆弱性的增加还没有得到完整解释。显而易见,并不能主要归于全球变暖,也可能是人们钟情于靠近海岸生活的结果。(我承认我有那种综合征。)

全球变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已经得到认真研究了,而且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是清楚的。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飓风的几个方面,包括频率、规模、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地理分布。五者当中,从基本物理学来看,只有一个有明显的联系,这就是全球变暖与强度之间的联系。当海表温度上升,而其他因素不变时,风速的“潜在强度”或者上限会增加。最近的计算表明,变暖4 ℃就使平均强度提高一个级别(比如说,从2级飓风提高为3级飓风,或者使风速每小时加快16英里)。

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是,其他极端风暴事件,例如龙卷风和雷暴雨,是否有可能增加频率与强度。这里的答案不如对于飓风清晰,因为基本原因(不同于更暖的水对飓风的影响)并没指向一个直接的答案。一些气候科学家相信,雷暴雨的强度将增加,但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几个关于全球变暖对飓风影响的评估。如同上升的海平面,物理效应可以用模型来估算,但社会经济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适应风暴强度的增加与海平面上升。我估算,如果不采取减少脆弱性的措施,在21世纪变暖的影响将引起美国的飓风损失增加一倍略多一点。这就相当于GDP的0.08%,或者按现在的产量水平为每年120亿美元左右。在21世纪,这并不是GDP中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这种影响是高度地方性的,并对单个社区是毁灭性的。正如2012年“桑迪”飓风袭击新泽西和纽约地区的情况。

气候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全球变暖对飓风影响的一个认真研究,按国家和地区估算了飓风影响的范围。图19显示了主要地区所受的影响。中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被预测为最脆弱的地区,接着是北美(主要是美国)。一些地区受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西欧和南美)。

气候变化引起的飓风加剧和重新分布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哪些地区可能受到全球变暖引起的飓风加剧的最不利的影响?一份研究发现,中美洲比其他所有地区脆弱得多,随后是北美(主要是美国)。

如果我们看国家数据(由该研究的作者提供),这种研究预测的全球变暖引发的飓风损失小于其他一些研究。但有趣的发现是,在一个更暖的世界,一些重要国家经历的飓风损失可能下降。例如,孟加拉国预计将经历飓风损失的减少。这种悖论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变暖不仅引起飓风加剧,还引起重新分布。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与海平面上升的发现平行,是飓风损失与富裕程度只有微弱的联系。美国受的影响相当严重,而飓风加剧对非洲的影响基本为零。这些结果又一次说明,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广泛分布与不可预期。

德国洪灾,图片来自新华社

对于全球变暖,人们或许想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关注至今所描述的温度趋势。2 ℃或3 ℃的变化还不足以给人警示。首先,我们经常经历早晨1个小时内的这种温度变化。而且,相对于个人或团队的迁徙经历,这里预想的温度变化要小得多。今天人们可以幸福地从白雪覆盖的地方迁移到阳光地带,享受更温暖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从明尼 阿波利斯迁移到凤凰城,你就迁到了温度要高13 ℃的地方。

但这种描述忽略了真正的风险。问题不是一个平均温度的简单上升,而是伴随这种变化的物理、生物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将会遇到的门槛和非线性反应。我们身体的温度从98℉上升到104℉或103℉看来并不是大变化,但它可能是致命疾病的信号。用下面的例子很容易解释门槛的重要性。想想你在湿滑的路上长时间开车会发生的情况。路面温度从高于冰点1度变为低于冰点1度,马上你就从湿滑状态进入潜在的致命状态了。

一个不太极端的例子是我门外种植的罗勒属植物每年出现的情况。直到秋季一天晚上之前,它们快乐地长着可以用作意面调味的叶子。这天晚上温度降到冰点之下,当我出去采集树叶时,它们变黑、全毁了。

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简单例子也反映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家关注地球系统中,由于气候变化而可能翻越的关键门槛。但要警惕的是:我们对这些过程的了解,远未及我们已描绘的事件次序。我们现在离开了解较多的系统领域,并进入复杂得多,又少有了解的领域。尽管我们只是在通过模糊的透镜来观察这些体系,但这些现象涉及了气候变化的一些最危险,又最令人害怕的潜在影响。

过去的气候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气候有极大的不同。研究表明,地球经历了寒冷时期和温暖时期的交替过程。在一些时期,冰盖实际上覆盖了整个星球,而在另一些时间,地球的冰都融化了。许多巨大的气候变化是由地球轨道的变化引起的。为短期波动确定时间的理由仍然不明显,但我们知道,它们发生了。地球能源平衡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冰、植物、动物和生存条件的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此外,我们的星球在最近大约 7000 年间经历了罕见的稳定气候。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确定这一点,其中一种方法根据取自格陵兰岛的冰芯样本,计算了温度(参看图 10),这种重建以称为氘(重氢)的氢同位素的数量作为温度计。

如果参看图10中表示的参差不齐的气候历史,你会想知道,为什么地球如此无规则地从寒冷时期进入温暖时期,并又反复?是地球处于某种危险的陡坡状态吗?我们就像冰冻的池塘上的滑冰者一样,如果不小心滑到薄冰上就会掉下去吗?

这是临界点的范围——考察气候变化会不会引发地球系统不稳定性的分析。当地球系统在其运行中经历了急剧的断裂时,临界点就来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临界点。例如,如果你坐在一只独木舟上,并向一边倾斜,你最终就会触发临界点。独木舟会翻覆,并使你掉到水中。在不止一次这种令人难以对付的偶然事件中,我弄翻了一只独木舟——但在这里我是讲故事,因为结果并不是灾难性的。

金融专家也熟悉临界点。一个充分研究过的例子是银行破产现象,许多年来,银行破产仅存在于经济史的课程中。但在年金融危机中,它们又以电子传输的速度回来了。当债权人在2008年3月嗅到贝尔斯登投资银行,和在2008年9月嗅到雷曼兄弟公司将面临的麻烦时,他们在一夜之间就提取了几十亿美元。当不信任跨过关键门槛时,这些企业就在一周之内破产了, 而且引起金融市场的恐慌,这种恐慌又引起自从2008年以来使美国备受折磨的深度经济衰退。类似的现象2012年出现在希腊,2013年出现在塞浦路斯。当人们担心他们存在希腊或塞浦路斯的欧元会失去价值时,就提出他们的欧元,并放在安全的地方。

最近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是,没有一个人了解金融系统有多脆弱,没有一个人预料到金融恐慌的经济代价有多深刻。当我们思考改变气候会触发的临界点时,我们应该留意这个教训。

图11用一个在奇特的双底槽中的球来说明临界点。底槽的垂直高度代表系统的健康状况。它可以是一家银行、一个生态系统 或一个冰盖的高度。在(a)中,球以一种良好的或合意的均衡出发。然后有一种压力(气候系统中的变暖或者金融体系中的恐惧)推动槽的右侧下沉。如果压力是适度的,球只移动一点,而当压力停止时,它又滚回到出发的地方,即回到(a)。

临界点:从一个良好的均衡变动到一个坏的均衡。双底槽说明压力如何缓慢地改变系统直至达到临界点,此后就是迅速而可能是灾难性的变化。注意,有两种均衡——一个好均衡(a),以及一个坏均衡(d)。

但是,如果压力大了一点,达到临界点,球会滚到第二道曲线的底部,如(c)所示。这种新位置是一种“坏均衡”,因为它有不合意的性质。坏的性质可能是破产的银行、核灾难或融化的 冰帽。问题是,球停留在坏均衡上。一旦球处于坏均衡上,即使当时压力已经消除了,如(d)所示,球仍然处于坏均衡。这个系统就变成了局部稳定的多重均衡。

是什么引起了这样奇特的表现?基本原因是对压力的非线性反应,正如弯曲的双底槽所表示的。当系统中存在一种非线性表现时,就存在临界点和坏均衡的可能性。

临界点有许多有趣的特点。开始时,它们往往有多种结果和均衡。例如,在倾斜的独木舟和银行破产的情况下,有好结果(坐在独木舟上,或者你的钱存在有偿还能力的银行中),以及坏结果(掉到水里,或者留下无价值的存款)。

第二个特点是,系统可能极快,且没有预见地翻入坏结果。的确,突然的气候变化有时也被定义为比诱因还要快得多出现的气候状态变化。著名的经济学家拉迪·多恩布什(Rudy Dornbusch)注意到,金融危机到来所需要的时间比你想的长得多,但然后它们将比你想象的速度快得多出现。临界点和突发事件最危险的一个特点是它们无法被预见。

人类要增加气候变暖的成本

气候变化的倾斜独木舟是什么?我强调,正如金融危机一样,这种事件的准确时间和程度往往是不可能预见的。它们可能迅速而不可预知地出现——或者它们根本不会出现。

我们正在关注气候变化对物理与生物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个中心点意味着,明智的政策取决于我们对气候变化影响不同人类与自然系统的途径的评估,一些是明显的,而一些是微妙的。

一个相关的要点涉及成本。一些研究减缓气候变化,或减少其有害影响的方式的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得出结论,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须付出成本。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以减少影响,就要使用成本更高的技术和政策,从而会减少真实收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汽车燃料的效率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的汽车技术的确可以提高燃料的效率,但同时它提高了汽车的成本。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减少了20%的二氧化碳排放,但电瓶和其他系统会使成本增加3000美元。同样,建筑物的供暖和冷却的能源消耗也可以用更好的隔热降温来减少,但这需要对材料和安装的一些前期投资。为减少未来的气候损失而减少排放,就要求牺牲今天有价值的商品与服务。

图片来自新京报动新闻。

第三个相关的要点更加微妙。切合实际的全球变暖政策要求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某种平衡。这意味着,在经济上合意的政策是以最优方式减排的政策——超过这种水平后,进一步减少的损失抵消不了增加的减排成本。如果我们关注极端的选项,这一点实际上相当直观。我们可以通过禁用今天的全部化石燃料来阻断全球变暖的进程。没有一个人支持这种政策,因为它的代价极其高昂(“毁灭经济”的方法)。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可以永远或者至少长期根本什么也不做。一些人实际上采取了这种立场,但在我看来,那个提议是一场轻率的赌博(“毁灭世界”的方法)。

通过思考这些极端,我们看到,好的政策应该在毁灭经济与毁灭世界之间的某个位置。关于如何衡量经济学与环境的竞争性需求的盛行观念,是我要讨论的,但现在,基点是我们需要某种平衡。

我们通过某种谨慎的方式达到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之后,最后要考虑的是,一个精准的政策目标是否会浮现出来。我称这种政策为“焦点政策”,因为它将是一种人们可以达成一致,并重点关注的清晰政策。某些地区有自然的焦点政策,例如,消除艾滋病、天花,金融崩溃,或者核战争。

应对气候变化,找到焦点政策目标也有着巨大的诱惑,因为这么做会惊人地简化分析与政策制定。如果能明确超过一个门槛就会出现重大的有害影响,那么确定一个既定的目标就是切合实际的。当全球温度增加超过3 ℃时就会遭遇严重的临界点。另一方面,国际会议已经达成一致,全球温度上升的最大极限目标是 2 ℃,而且一些科学家坚称,如果温度增加超过1.5 ℃,危险的界限就将被突破。因此, 一个核心的议题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我们是否能为这些用以制定政策的焦点找到支撑。

本文摘编自《气候赌场》一书。原作者:[美]威廉·诺德豪斯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

1. 通宵复习是因为平时没听过课,拼命减肥是因为吃零食从来不会控制,分手了才开始后悔是因为之前没有给足够的关心。于是别人开始敬佩你的勤奋,同情你的遭遇,可是只有你知道,你的痛苦都是罪有应得。

2. 备考就像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等到上了考场的那一刻,灯光亮了。你发现只要你认真洗过,那件衣服光亮如新,而你以后每次穿上那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岁月。

3. 有种错觉叫做“我在头脑中激情澎湃了一会儿就权当我努力过了”,还有种常态叫做“我临睡前想做件大事改变世界激动得睡不着第二天早上连早起都做不到”。

4. 请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香甜。

5. 你爸妈的身体已经没那么好了,他们根本不舍得花钱去医院。

6. 别人看不起我就算了,但我总不能连累爸妈一起被别人看不起吧。

7. 每天不足六个小时的睡眠,两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笔,无数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乱跳的我们,当我穿过黑暗的走向教学楼时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在透支着生命,但命运给了我一巴掌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果你想赢。

8. 你已经没有可以每天想念的人了,以后的日子请好好努力赚钱吧。

9. 努力的意义就是以后的日子里,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10. 不努力的话,以后穿的鞋子都是假的。

11. 你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

12. 请再努力一下,为了你想见的人,想做的事,想成为的自己。

13. 放弃有15笔,坚持有16笔,坚持只比放弃多一点,所以亲爱的,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哪?

14. 命运给我们准备了无数通关礼盒,一直前行,也许某天拆开的礼盒中就放着那份自己的心心念念。

15. 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

16. 你没有兴趣爱好,没有未来规划,对以后的事情说是没有要求其实要求繁多,啧啧,真是麻烦又讨人嫌的家伙,你这种人类啊,就是属于既没有办法体验到人生的乐趣,更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乐趣的人哦。

17. 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8.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匍匐,甘为蝼蚁。

19. 每个人都在努力都在奋不顾身,不是只有你受尽委屈。

20. 真的想做成某件事,如果可以的话,就从现在开始,不是明天,不是下个月,就此刻,然后坚持。即使今天跟明天之间,也隔着很多意外,所以不要等。

21.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微信公号:【事业编招聘考试】

}

新校区的眉湖、厚山、南校区的附近的美食和书店都值得打卡。... 新校区的眉湖、厚山、南校区的附近的美食和书店都值得打卡。

在郑州大学生活两年的我,告诉你,郑州大学必须拥有姓名,厦大被成为中国最美大学,但是咱郑大也不差,同样的优秀。

郑大主要分为两个校区,生活区和教学区两部分,西侧为生活区,东侧为教学楼。从上方往下望,学校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帆船。


学校一共有四个门,当你从每一个门进入时,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感。南大门和东大门是学校的主门,也是用来象征着学校的两扇门。

当你踏进的第一步,可以感受到郑大那恢弘的气势,门的建筑是采用红砖建设。

校园内设有柳园,菊园,荷园等等,推荐你荷园必走一趟,荷园相对与其他的园区设备比较的完整,网红餐厅,扇形广场都在那,中午或者晚上可以直接在那用餐,体验一下别家学校食堂的味道。


必打卡的钟楼。这个是很地标的建筑,站在楼顶,放眼望去,学校尽收眼底,感受学校的书香气息。位于元和广场,每年的元旦,我们会举行敲钟仪式。有机会的话,可以元旦的时候到我们学校来感受下。


与钟楼对望的图书馆,建筑主体呈凹字形,内部含有一个椭圆形。这个是我认为学校最美的地方,每当路过这,我们会刻意的讲话小声一点,怕打扰到正在学习的同学。

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图书馆成为我每日必来打开的景点,来这里学习,喜欢这个图书馆的设计,给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感觉。

作为一名郑大的学生,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非图书馆莫属。

在我高中的时候,心里就怀着对郑大的憧憬来参观过,那时候我是从东门走进,映入眼帘的便是图书馆宏伟的大楼,当时我就感觉它非同一般,因为从远处看,它就像是一本被翻开的名著,正在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学子遨游其内,这也触及了我尚且稚嫩的心里,心里要考入郑大的信念又坚定了不少。

钟楼广场(又名元和广场)

元和广场是它比较官方的名字,而我们则更喜欢叫它钟楼广场,顾名思义,钟楼广场里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五十六米高的钟楼,并且它也是郑大最高的一座建筑,其上的大钟终年无歇,为郑大学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尤记得刚来郑大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分辨方向靠的就是它,而同学来来访时,我也总会选择和他们在钟楼广场集结。

这里是郑大最养眼的地方,它由博弈广场、亲水栈道、水源广场等八个分区组成,每一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着郑大特有的韵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艘船,它的名字叫做“渡”,简简单单的一个渡字,讲出了郑大教育精髓所在;而且这里也是众多情侣散步“打卡”的地方,每天傍晚十分,美景映着俊男美女,让人大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另外,厚山、樱花林、行政楼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地方。

谢谢阅读,有时间可以抽空来郑大玩呀,到时候我可以做你的私人导游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大学南校区是几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