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人甲骨文已经有___的历史?

  8.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②出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③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精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以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切入点,考查夏、商、周的主要成就。

  【解答】据所学知,③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故可以排除含有③的BCD三项。

  【点评】注意识记夏、商、周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9.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是(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10.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分析】本题以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开始出现的时期.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故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1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我国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商朝开始出现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商朝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12.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因为甲骨文(  )

  A.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

  B.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

  C.是刻画在陶器上的原始符号

  D.是商朝人刻写在石碑上的文字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知道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解答】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因为甲骨文是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之一。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再次证明了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下列有关汉字演变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金文→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B.金文→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分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为依托,考查文字的演变。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4.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图所示文明成就属于我国的(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朝文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所以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所示文明成就属于我国的商朝。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片,注意准确识记商朝文明的相关知识点。

  15.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始于(  )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甲骨文的地位与特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它制造于哪一朝代?

  (2)图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的繁荣?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3)图二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它的名称叫什么?这种文字的出土有什么重大意义?

  【分析】(1)本题以“青铜器”图片一为载体,考查的是司母戊鼎的知识。

  (2)本题以图片一“青铜器”为载体,考查的是司母戊鼎的地位知识。

  (3)本题以图片二“甲骨文”为载体,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图片为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它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它反映了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美国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Morgan)在其《古代社会》中曾说过:“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如果单从已经相当发达、成熟的殷商甲骨文字算起,汉字迄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去考察,从殷商时代文字史料的积累中去探讨,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去推究,可以断言汉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应该初具规模了。如果连带汉字的原生形态也计算在内,那么汉字产生的年代只会更早。

我们姑且不论唐兰在《古文字导论》中所说的“汉字有一万年的历史”的大胆推导,只从龙山出土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阳初升景象的合体字来看,汉字最晚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创造出来了。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汉字的发生,都远在夏以前;而起码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就非常发达了。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汉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们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从茹毛饮血、穴处野居的蛮荒状态进入世界文明之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

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是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全?

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局部(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光,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其实,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字草创伊始,莫不以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汉字的古今嬗变也走过了一段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同的历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却迥然不同,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

比如汉字的“六书”,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代代相承而构筑的一个造字系统。它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说,汉字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

所以,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

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一个“仁”字也就成了统治中国人头脑数千年之久的儒学思想的核心。

再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所以,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奥秘。

总之,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进一步地开发汉字、研究汉字,把它奉献给全人类,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汉字是国家统一河民族发展的象征

文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汉语是世界上一种最为奇特的语言,其方言种类之多,语音差异之大,为世界各大语种所仅见。设若闽南人和东北人以各自的方言交谈,彼此只能是“对牛弹琴”,但如改用汉字笔谈,则相互间又不会有任何窒碍。正是由于汉字符号系统具有这种强大的超方言性,同一概念,尽管在汉语众多的方言里是用不同的音素来表述的,但记录下来的汉字符号却只有一个。

自秦代统一文字以来,讲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汉字能够被中国不同的方言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我们很难想像,如果古代中国人不用汉字,而是像古罗马人那样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方言,其后果将会怎样?有位上一世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威廉斯(S.Wells Williams)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说,一旦废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

正如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中所指出的,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二千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冰心也说过,中华民族始终是统一的,汉字的凝聚力居功甚伟。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崛起,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在全世界新的经济形势下,在新的技术革命中,信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于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能否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无疑是这个泱泱大国能否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面对时代的挑战,汉字的命运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存贮量大大提高,软、硬件设备都出现了划时代的更新和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80年代中期以后,在王选、王永民等一大批专家的辛勤努力下,汉字的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重大突破。王码五笔字形、北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清华文通汉字识别技术的相继问世,使计算机对汉字的输入、编辑以及储存、输出、传输等项工作得以完全实现。

20世纪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电子计算机终于理解并接受了古老的汉字,汉字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迄今为止,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但进入了现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还能进行古文字的信息处理。事实证明,汉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完全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承担起我国未来信息社会的新使命。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一座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丰碑,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文化精灵。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