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文化里的“家”意味着什么?

我县凤凰镇木龙村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绿色村庄,市级科普示范村、最美乡村、文明村镇等称号,是巫溪城的后花园。

然而,就在五年前,木龙村人居环境杂乱、邻里纠纷不断、经济发展停滞,是当地出名的“穷乱差”村。

是什么让木龙村发生巨大变化?“重建家风,我们找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金钥匙’。”831日,木龙村党支部书记胡述奎向记者揭开了木龙村蝶变的秘密——

胡述奎今年70岁,当过电站厂长、乡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2010年,他退休回到了老家木龙村。

当时的木龙村,柴草粪土乱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畜禽散养,村民赌博成风、邻里纠纷不断,许多村民还养成了软、懒、散的毛病。

2013年,胡述奎高票当选木龙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胡述奎就提出,要把木龙村打造县城的后花园,着手整治年久失修的道路,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提升人居环境。

很快,木龙村变了个样儿:白墙红瓦、树木林立,房屋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城里人也来休闲观光。

但好景不长,院落的环境卫生因缺乏维护,又变得脏乱差。

“门前放把扫把,谁不空打扫的,我来帮你扫!”随即,胡述奎要求村干部带着扫把下村,见到哪家不干净就帮忙打扫,同时叮嘱村民自备两把扫把,男人忙时女人打扫、女人忙时男人打扫。“实在忙不过来,我们村干部来帮你扫。”

村民柯某卫生习惯差,胡述奎就提起扫把上门帮他打扫清洁。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旮旯角落,他帮忙扫了个遍。柯某坦言,胡述奎第一次上门扫地,自己是抱着看笑话的心理,看他能坚持扫多久!一次、两次、三次……柯某不好意思了,自己养成了每天打扫清洁的习惯。

但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清洁,胡述奎发现,诸如乱丢、乱堆、乱排、赌博等陋习还不能一时改掉,只要一忙起来,很多村民又忘了打扫清洁。

“村干部也不可能随时进院入户代劳扫地。”面对这些“扫”不掉的陋习,胡述奎有些伤脑筋——他意识到,没有群众的彻底觉悟,就不可能具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后花园的持续动力,“必须挖掘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文明习惯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在后来的入院走访中,胡述奎发现,很多村民家中收藏有家谱、族谱,并把爱卫生当成家风家训写在了里面,其中还包括邻里团结、勤俭持家、敬老孝道、诚信友爱、尊师重教等内容。

天下之本在家,村支两委决定重新把尘封在柜子里的家风家训“捡”起来。

木龙村有426户村民,有胡、王、江等41个姓。村支两委商议决定,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扬家德”活动,动员村民把家谱、族谱中关于家风家训的内容截取下来,同时每个姓氏推选有威望、有文化的村民组成专门队伍,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完善新的家风家训,从家风入手,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文明习惯。

后来,全村41个姓氏对家风家训进行了梳理、规范、提炼,并制作成牌匾固定在村民家门口的墙上。其中部分家风家训内容如下:

胡氏:仁爱兴家,义德齐家,奋发荣家,勤俭持家,清廉保家, 诗礼传家。

谭氏:广交良友,普惠乡邻,恤寡怜孤,敬老怀幼。

宋氏:和待乡邻,宽厚谦虚,谨言慎行,洁身自好。

“悬挂家风牌,既是村民自我提醒,又能邻里互相监督。”凤凰镇党委书记冯克林说,家风家训既要展示出来,也要落实在行动上。

为此,木龙村立足家风家训内容,在全村开展道德星、卫生星、守法星、计生星、学习星、诚信星、风尚星、环保星、公益星、团结星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培树典型,不断提升文明程度。

与此同时,木龙村将家风家训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用家风家训激励和鞭策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懒”思想,树立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意识,评选脱贫光荣户培育带动贫困群众立脱贫之志、谋致富之路。

截至目前,木龙村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71户、“脱贫光荣户”56户,带动了全民学习践行家风家训。

过去,木龙村在水拦沟(土地名)修建过河桥,很多村民不愿投工投劳,更不愿意出力出钱。这两年,木龙村修建公路、广场、观景台、休闲步道等先后占地80余亩地,但没有一个人村民要过一分钱的土地补偿金。

家内满室馨香,里巷必然和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家训已成为木龙人为人处世的“引路牌”,不仅让忠孝、和睦、勤俭等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同时汇聚成淳朴的民风,点燃了乡风文明、助推了乡村治理。

“十星级文明户”谭学青的两个儿子结婚后,加上儿媳、孙子和孙辈们,全家共10口人,在家风家训的熏陶影响下,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勤奋创业,三世同堂,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家庭。

“家庭和睦,重礼谦让,与人为善,与人为友。”谭氏的家风家训,谭学青早已铭记于心,她不但操持好自己的大家庭,还主动帮助外出不在家的邻居杜发珍打扫清洁卫生,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

此外,木龙村顺势而为,又推动村规民约和村训的建立完善,并在全村多个显目的位置挂牌展示。村训具体内容如下:

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敬业奉献、诚信礼让、产业兴村、勤劳致富;村风文明、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绿色环保、宜居木龙。

“乡村治理,群众是主体。”胡述奎称,家风家训建设,立足于每个家庭的践行与传承,由点带面“孕育”出了文明乡风,夯实了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木龙村村规民约、村训的顺利实施。木龙村因此也焕发出美丽乡村的文明新气象。

据介绍,在开展“洁净家园、文明家风”行动中,木龙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要求农户对房前屋后实行“三包”,对垃圾实行“日清日运”,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垃圾分类。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国家投入仅有500万元资金。资金有限!怎么办?村干部有些为难。

很快,全村老百姓主动自筹1000多万元钱,280户村民很快就完成了危旧房连片整治,同时还打造出了龙潭大院、白赶大院、胡家大院等3个人居环境示范大院。

}


3月7日上午,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20组的刘家祠堂(刘氏宗元祠)热闹非凡,来自成都、双流、郫都、金堂、青白江、新都、宜宾、绵阳以及龙泉驿洪安镇、柏合镇、洛带镇宝胜村等地的近300名刘氏族人聚集一堂,举行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扫墓会。300多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已繁衍近万人。

52岁的刘德忠,是今年刘家祠堂清明会的主持人。刘德忠介绍说,1938年,刘氏族人确定了每年春分日为家族扫墓祭祀拜祖联谊日,风雨无阻,并启用清朝时扫墓祭祀拜祖的传统风俗文化礼仪。1950年代后中止。1981年,恢复扫墓祭祀拜祖活动,时间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十,至今已持续36年。

目前破败不堪的刘家祠堂让刘德忠很着急。他至今还记得,在他小时候,刘家祠堂还是一个前有水塘、花园,有200多个房间的大院子,如今只剩下祠堂上、中、下厅堂及左边部分房屋相对较好。“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刘德忠说,从去年开始,刘家祠堂启动了部分维修工程。

这支刘氏家族沿用至今的字辈有20字,刘德忠解读说,字辈中包含了“崇文重教、重德树志”的家训、家风和家规。

这支刘氏家族的老族谱表明,他们的先祖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萧家碾刘氏,都属于广东刘开七的后裔。

据相关刘氏族谱记载,刘开七的先祖可追溯到汉高祖刘邦、三国蜀汉政权建立者刘备。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4年封第八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广东兴宁县《刘氏族谱》中说,刘备是刘胜的后裔。

唐僖宗乾符年间,刘备的二儿子刘永的后裔刘天锡,带着父亲刘祥避乱到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到南宋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因出任广东潮州府都统制(潮州总镇),把家人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到潮州,后落业在梅州程乡县(今广东梅县)。刘开七被后世尊奉为由闽入粤始祖。

刘开七只有一个儿子刘广传,刘广传有马氏、杨氏两个夫人,马氏生了9个儿子、杨氏生了5个儿子,14个儿子繁衍出14房人,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也叫“二七男儿”,分派在各府州县,成为各支刘姓始祖。这支刘氏,成为如今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宗族。

时间进入清朝康熙帝当政时期。康熙33年(1694),康熙帝在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后,正式颁布“招民填川”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15年后的康熙48年(1709),住在梅州的刘开七后裔刘运先、刘运开、刘运昌三兄弟响应朝廷号召,举家入川。刘运先落业在简州义七甲火烧桥附近(今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刘运开落业在金堂县,刘运昌待了一年后,返回广东老家。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刘运先的后裔都联系不上刘运开、刘运昌的后裔。

刘运先的家境应该是比较殷实的,入川的当年,他就修建了刘氏宗祠。刘氏宗祠的建立,表明了刘运先立志扎根四川、开创新家园的决心,同时也是开宗立派的一大标志。

刘运先入川后6年的康熙54年(1715),儿子刘忠元出生了。刘忠元,又名刘宗元(其后裔习称为宗元公。以下以刘宗元行文),属于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谓是“川二代”。

刘宗元是刘运先唯一的儿子,天资聪颖,加上家境不错,在“耕读传家”的古训下,自幼受到诗书的熏陶。

刘氏老族谱记载,刘宗元读书勤奋,以刘澜的名字参加乡试。发榜那天,刘澜的名字出现在榜上——他考中了举人。有了举人身份,意味着可以做官了。

乾隆25年(1760),刘宗元被派到内江府(今内江市)做官。刘氏族谱中说“官授内江府文林郎”,这种说法是比较模糊的。

文林郎不是掌握实权的官职,而是散官。散官是用来核定行政级别的,类似现在的处级、厅级。清朝时的文林郎,是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称。明清时的知县均为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

所以,刘宗元在内江府做的什么官,已经无从考证,但他做官的级别相当于正处级。乾隆46年(1781),刘宗元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刘宗元在到内江府做官5年后的乾隆30年(1765),对父亲修建的刘氏宗祠进行了重建。这次重建,规模宏大,手笔不凡,共有上、中、下3个厅堂,大小天井40多个,大小房屋200多间。

刘德忠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见过的刘氏宗祠的全貌,并根据记忆,绘出了刘氏宗祠的简要格局图。

从刘德忠绘出的格局图和讲述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近50年前刘氏宗祠的全貌:祠堂前面是两个防火水池、十亩荷塘和花园,后面是山丘,旁边有果林,祠堂四周树木繁茂。荷塘的水是活水,水从右边流进塘里,又从左边流出。小溪环绕祠堂,也是活水,有鱼儿遨游。

刘宗元的子孙繁多,许多人外迁各地,部分人历代住在祠堂里,曾多次维护修缮,使得祠堂能够保存到现在。不过,如今祠堂已基本上没人居住了。

因年久失修,导致房前屋后排水沟堵塞,下雨天时雨水漫延,许多房屋相继倒塌。如今,只有祠堂上、中、下厅堂及左边部分房屋相对较好。

刘德忠凭借儿时记忆,手绘的祠堂平面图。

刘宗元与夫人罗氏生有刘文铨、刘文钦、刘文锦、刘文铎4个儿子,4个儿子一共又有14个儿子,分别繁衍成14房人。

因为刘宗元在外做官的缘故,凭借他的声名,刘家人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财富迅速增加。当时刘家的土地东到石庙子、南到火烧桥、西到谢家桥、北到三教仕,总面积上千亩。

刘氏族谱记载,刘宗元在重建祠堂时,还修了另一个建筑格局相同的庭院,送给刘家的长年帮办(俗称长工)林某。正是林某,让退休回家才3年的刘宗元意外受伤去世。

林某曾经受刘宗元委托,返回广东老家把曾祖父刘铭鼎、祖父刘益的骨骸背到四川,刘宗元对他非常感激,所以非常大方地送给他一座庭院。

没想到,林某染上了好逸恶劳的习气,手头拮据时,瞒着刘宗元将庭院卖给了当地的黄氏家族(如今的黄家老房子,位于化工新村21组)。林某败家后,没有地方居住,把当地一座石木结构的拱桥桥洞作为栖身地。

乾隆49年(1784)五月的一天早晨,林某在桥洞里生火做饭,不小心把桥引燃。林某吓得赶紧从桥洞里跑出来。

正巧刘宗元当天要到洛带镇去,赶着马车从桥上路过。林某突然跑出来,惊吓了拉车的马,刘宗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

已经69岁的刘宗元受伤不轻,一个多月后的六月二十五日去世。临终前,刘宗元告诫子孙,要以林某的经历为反面教材,一定要谨慎维持家业。

由于那桥被火烧过,大家称之为火烧桥。直到现在,火烧桥这个地名仍在当地存在。

刘氏家族在刘宗元的孙子刘金章时,发展到了极盛。当时刘家有一个80多亩的大堰塘,每年春节前放水捕鱼,刘家都要在周边10里外及石板滩等地张贴“刘家大堰捕鱼告示”,邀请大家去免费捕捞。

刘金章乐善好施,经常捐资修桥补路。当地地名一度被称为刘金章坝子,后来改称刘家大堰。

如今,在卫星地图上,还有火烧桥、黄家老房子、刘家大堰等与刘氏家族有关的地名。


《刘氏族谱》中对先祖及前夕情况的相关记载。

这支刘氏族人的字辈为:“文章传世业,道德起(启)家珍。先志宜光振,汝才百发兴。”

刘德忠解读说,先祖刘运先、刘宗元拟定的这20字字辈中,包含了“崇文重教、重德树志”的家训、家风和家规。

首先,要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能做到讲文明、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道、有德、有志向。做好“文章”,学好先辈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世”于后代,以孝为先,廉洁自律,坚持平等和谐,事业、家业才能发展传承并走向辉煌。

其次,做人必须先有“道德”行为规范。坚持以道德树立好人格,规范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德树人、以德树志,厚德载物才能“起家”。道德是人生起家的根本,是先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应当珍惜。

第三,做人要有成就,必须先有志向,讲究舍得与奉献精神。有了志向,才适宜社会发展,才有人生光明的道路,才会有每个阶段的人生事业发展规划,才会调整不足、学会取长补短,更好地补

充各方面知识修正自己,才能振兴事业、家业。

第四,先祖殷切希望,家族后世子孙只要认真学习领悟,并尊崇先祖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和家规,才能百事发达、兴旺幸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传承家风家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