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灵深瞳的技术实力怎么样?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

继云图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后,科创板再迎Al新选手!6月22日晚间,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灵深瞳”)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本次拟募资10亿元。

继云图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后,科创板再迎Al新选手!

6月22日晚间,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灵深瞳”)IPO获上交所受理,本次拟募资10亿元。

与同行的云图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相比,格灵深瞳能否成功竞得Al上市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格灵深瞳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为愿景,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公司已成功在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三大领域实现成熟的落地应用。

格灵深瞳选择的上市标准为《上市规则》第2.1.2第(二)款,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2020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4,271.56万元,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公司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合计28,308.78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37%,不低于15%;结合发行人最近一次外部对应的估值情况,基于对发行人市值的预先评估,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符合上述标准。

本次拟募资用于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升级项目、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发项目、营销服务体系升级建设项目、补充。

格灵深瞳可以说创业即巅峰。

最初在徐小平的撺掇下,将2013年从公司Blackhawk辞职的何搏飞介绍给赵勇,2013年夏,格灵深瞳正式成立,何搏飞出任CEO,赵勇担任创始人兼CTO。这个时间点甚至早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

早期,创始人赵勇和CEO何搏飞可以说是相处甚欢,工作分工上,赵勇分管技术与产品,何搏飞掌舵公司运营与市场销售。

不过,随着格灵深瞳将触角延伸至交通、金融、安防等更多领域时,何搏飞的短板开始暴露出来。作为CEO,他本该承担公司早期战略方向的指引,但在具体业务上,何搏飞带领的商务团队,并没有及时将市场观察反哺进公司产品侧。

直到格林深瞳陷入最严重的危机,2016年底,账上只剩几个月资金时,赵勇终于计划请已经担任CEO三年的何博飞离开。2017年1月,何搏飞离职。原CEO离职,由创始人赵勇担任CEO。

IPO谋求融资新出路?

作为Al企业,格灵深瞳仍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三年亏损近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4,340.12万元。

公司解释称,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前期研发投入大但收入规模较小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大额费用所致。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597.51万元、30,100.55万元和12,949.97万元。

同时,因公司对员工的股权激励设定了服务期,年预计将摊销的股份支付费用总额为14,414.59万元(假设不考虑激励对象离职)。在公司上市后,如果公司经营取得的利润无法弥补经营开支和股份支付费用摊销,则可能导致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

格灵深瞳报告期各期,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066.09万元、-11,063.18万元和3,508.82万元,在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获得现金流。

截至2020年年末,格灵深瞳还剩2.93亿元。

业绩持续亏损,自身没有造血能力,公司主要依靠融资来“补血”。不过,资本邦注意到,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最近一次融资也是在2019年12月,已经近两年没有获得融资了,市场不禁好奇,公司账上现金还可以撑多久呢?

其实,对比同行的Al公司来看,AI行业一直以来可以说颇受市场青睐。而反观格灵深瞳,相比其他同业公司来讲略显逊色。

天眼查显示,商汤科技总计融资9轮,累计融资超过26亿美元;旷视科技7轮融资额超过12亿美元;云从科技11轮融资额超过34亿人民币;依图科技10轮融资超过20亿人民币。对比格灵深瞳总计完成六轮融资。

业绩亏损、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格灵深瞳,市场不知其是否能撑到成功IPO时?

转载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 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兰烁

又一家烧钱的 AI 企业要带着亏损上市了。

3 月 3 日晚间,格灵深瞳(688207.SH)披露发行公告,本次发行定价 39.49 元 / 股,发行股数不超过 4624 万股,发行后总股本约 1.85 亿股,将在科创板挂牌,海通证券为主承销商。

该股将于 3 月 7 日开启网上申购,申购代码为 "787207"。

时代财经了解到,格灵深瞳本次发行募资总额 18.26 亿元,以近年上市的同行作为参考,格灵深瞳无论发行价、募资总额都高出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 " 烧钱 " 著称的 AI 行业,格灵深瞳业绩不甚乐观,三年净利润亏损近 6 亿元,累计研发投入 3.3 亿元,占其营收比例(均值)超过 100%。

不过同时,格灵深瞳身后站着红杉资本、策源创投、真格基金等一众知名机构,一定程度上免除了 " 后顾之忧 "。

AI 企业中,依图科技(A20585.SH)终止 IPO,商汤 -W(00020.HK)几经波折终于在港上市,创新奇智(02121.HK)上市首日股价破发,AI 行业的 " 困局 " 显而易见。

与同行相比,格灵深瞳似乎不具备特别优势,它将如何迎战资本市场?

此前有报道称,真格基金、红杉资本曾经就格灵深瞳未来市值应该是 1000 亿美元还是 5000 亿美元有过争论,最后妥协在 3000 亿美元(约为 1.9 万亿元人民币)。不过格灵深瞳在发行公告中披露,本次上市时市值为 73.05 亿元。

针对本次科创板上市事宜,时代财经向格灵深瞳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相关回复。

格灵深瞳成立于 2013 年,同年诞生的还有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不过后两者目前都没有成功上市。某种程度来说,格灵深瞳掌握了资本市场的先机。

发行价方面,格灵深瞳定于 39.49 元 / 股,低于当虹科技(50.48 元 / 股),不过均高于其他同行。从募资情况来看,其本次上市募资 18.26 亿元,次于商汤科技(44.88 亿元),但比虹软科技(13.28 亿元)、创新奇智(8.65 亿元)、当虹科技(10.10 亿元)都高出不少。

格灵深瞳也在招股书中指出,目前公司运营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出资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实力相对不足,成为影响公司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升级、创新应用研发、营销服务体系几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从业绩来看,格灵深瞳近年呈现营收增长、但利润仍在亏损的局面。

2019 年 -2021 年,格灵深瞳营收分别为 0.71 亿元、2.43 亿元及 2.94 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 37.04%、240.84% 及 20.95%;净利润亏损 4.18 亿元、0.78 亿元及 0.68 亿元,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截至上市前,其累计未弥补亏损为 -1 亿元。

前述报告期内,格灵深瞳研发投入 0.96 亿元、1.14 亿元及 1.21 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 135%、46.9% 及 41%。同行虹软科技 2019 年、2020 年研发支出占营收比均值为 36.33%。

大额研发支出,既是亮点也是痛点。

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前期研发投入大但收入规模较小,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

3 月 3 日,荣峰正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隋宝华向时代财经分析称,研发投入对于 AI 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过需要重点关注研发投入有效率,指的是可普及推广、而非个性化定制的有效率。" 即使有 10% 的投入有效,也说明公司在稳步增长,未来可期。"

同日,透视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 AI 赛道处于早期,AI 的技术应用还处在打磨和探索阶段,市场仍处在高速增长。眼下这个节点来看,多数 AI 公司几乎都是亏损的,属于正常现象,科创板现在也允许亏损上市,所以(上市)对格灵深瞳是好事。

" 至于 AI 企业如何摆脱亏损困境,一方面因为整个行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真正想盈利的话,需要不断打磨技术和模式探索 ",况玉清说道," 市场预估还需要三年左右的周期,才能够看到(盈利)希望。"

红杉、真格斥资超 4000 万

高研发的背后,离不开股东支持。格灵深瞳成立之初,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便伸出了橄榄枝。

招股书披露,格灵深瞳在 2013 年 8 月、2014 年 6 月陆续完成 A 轮、B 轮融资,引入真格、策源和红杉,二者出资额分别为 308 万美元、220 万美元。

2017 年 7 月,格灵深瞳完成 C 轮融资,引入博雍一号、三星创投、复朴长鸿、合之力和真格基金 IV,真格基金前后整体出资 185 万美元;2019 年 4 月,格灵深瞳在 D 轮融资中引入现代汽车、现代摩比斯。

以此看来,仅红杉、策源及真格三家机构早期投入便超过 4500 万元(人民币)。上市后,上述机构自然也坐拥大股东之位。

招股书显示,深瞳智数为格灵深瞳控股股东,本次发行后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 3126 万股,持股比例 16.9%。深瞳智数是由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控制的持股平台,与其并无业务关联。此外,红杉资本持有 1940 万股,持股比例 10.49% 位列第二大股东。

策源创投、真格基金 I 为第三、四大股东,分别持有 1385 万股、1108 万股,持股比例 7.49%、5.99%。不过以后来入股的真格基金Ⅳ持股比例计算,真格基金整体持股比例达到 6.32%。

而关于格灵深瞳的估值问题,早年间还有一段 " 佳话 " 流传。

有报道称,真格基金和红杉资本的掌门人徐小平和沈南鹏曾经就格灵深瞳未来市值应该是 1000 亿美元还是 5000 亿美元有过争论,最后妥协在 3000 亿美元(约为 1.9 万亿元人民币)。

不过时代财经了解到,格灵深瞳在 B 轮融资后估值 5 亿元,完成 D 轮后约为 37 亿元,本次上市后市值为 73.05 亿元。

相比 PE 估值法,PS 估值适合衡量暂时没有盈利或者高研发投入的企业。

根据格灵深瞳披露,本次发行价格 39.49 元 / 股对应的市销率(PS)为 30.10 倍(股本按照发行后计算)。同行中,商汤科技 2020 年静态 PS 为 50.76 倍,虹软科技、当虹科技分别为 20.68 倍、11.41 倍。

以 2020 年营收和发行后总股本作为标准,时代财经计算出格灵深瞳每股销售额为 1.31 元,根据 "PS= 股价 / 每股销售额 " 简易估值模型,结合前述三家可比公司 PS 值,计算出格灵深瞳发行价应处于 14.95 元~66.50 元之间。

在况玉清看来,亏损上市的企业,由于(上市)早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在核心护城河、市场份额等方面没有占据特别的优势,那么其估值也不会太高。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同行中虹软科技、当虹科技上市首日涨幅分别达到 126.97%、54.08%,商汤科技略为平淡,首日涨幅仅有 7.27%,最新市值已经超过千亿,为 1859 亿元。不过创新奇智上市当天破发,跌幅达到 25.47%,引发投资者唏嘘。

市值从预估 3000 亿美元到低于百亿人民币,格林深瞳的早期投资人必然要接受巨大的落差,但同时或能侧面反映出 AI 领域的投融资正在走向黯淡。

据相关媒体援引数据报道,国内 AI 领域投融资在 2015 年后迎来爆发期, 年投融资金额最高,这一区间内几乎每年 AI 融资事件数量都在 900 起以上,不过 2019 年起开始下落。2020 年、2021 年上半年仅有 553 起、367 起。

但是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在产业在规模上依然值得期待。

华金证券研报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必争之地,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国家及地方政策势必将持续向人工智能行业倾斜。

同时,以 5G 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以及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又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及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这一点也有数据支持。相关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带动产业规模分别为 1088 亿元和 3821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分别达到 4532 亿元和 1664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 26.8% 和 27.8%。

来源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0 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灵深瞳上市了没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