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诺网好还是阿里公司好?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硅兔赛跑(ID:sv_race)

英勇少年来到恶龙的巢穴,并用宝剑杀死了恶龙。坐在恶龙的尸体上,少年看着龙穴里一地的金银财宝,心中浮想联翩。最终,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背后长出了翅膀。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最近,大型科技公司似乎也从当初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屠龙少年”,变成了监管层眼中扼杀竞争、破坏规则的“恶龙”。一场“反垄断旋风”,已经席卷全球科技圈,尤其在中美两国汹涌着。

这场旋风,不仅关乎科技巨头的命运,也关系到海量普通用户的利益。

前不久,苹果在伦敦遭遇集体诉讼。原告方认为,在iPhone和iPad两款产品中,苹果对非IOS开发商收取30%的抽成费,涉嫌阻断潜在竞争,且收费标准过高。

另外,原告方还认为,苹果对非iOS开发商收取抽成费,商家有可能将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言外之意是,苹果的垄断行为最后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这已经不是苹果第一次遭遇反垄断诉讼了。上个月,欧盟首次对苹果发起反垄断诉讼,焦点也是30%的抽成费。如果败诉,苹果将收到营收10%的罚款,估计高达1777亿元。

往前看,欧美国家对于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一直在持续进行,尤其在针对四巨头——谷歌、、、苹果。比如,2019年中美国众议院开始调查四大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此后一直到去年7月又举行了若干次小规模听证会,并在10月出台反垄断最终调查报告。

近段时间,反垄断旋风也密集刮向了国内科技圈。

4 月 10 日,因为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被罚182.28 亿元。这是国内反垄部门针对科技企业开出的最大罚单。阿里被罚半个月后,美团也因为涉嫌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被调查。

天价罚单对于阿里的负面作用,直接体现在5月13号发布的财报上。财报显示,受罚款影响阿里迎来上市后的首次季度亏损。

毫无疑问,反垄断已经开始给科技巨头们套上了紧箍咒,公众们也纷纷鼓掌叫好。不过,抛开情绪从理性层面看,反垄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垄断的本质和科技巨头的垄断花招

按照国内《反垄断法》,垄断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只有一个或极少数厂商,他们凭借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让其他厂商难以进入行业。

从这个定义出发,垄断天然地带有争议性。因为它本身就像一块硬币,存在正反面。

正的一面是,在某些特定行业里,会出现自然垄断,它会让所在行业的运营更加高效。比如铁路、电网等等。如果竞争过多,会让行业运营效率降低,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反的一面是,某些行业里的厂商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侵犯消费者利益,让整个行业陷入非良性状态。

这次主要讨论垄断“反”的一面。

从1890年美国通过世界首部现代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开始,全球范围内的反垄断对象,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

20世纪第一个十年,反垄断对象是;第二个十年是房地产;三十年代是无线通信和零售;最后十年到现在,则是网络计算机。

在去年四巨头听证会上,风光无限的科技大佬在议员审视和长枪短炮面前显得唯唯诺诺。最后,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总结陈词:

“从洛克菲勒到卡耐基,再到比尔盖茨和四大科技公司,虽然产业变了,但垄断巨头的行为没有本质变化。”

众议院认为,四巨头都存在垄断行为,归结到一点便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非法竞争,比如:

谷歌通过搜索的主导地位,在搜索结果中优先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控制互联网广告来打击竞争对手;

亚马逊利用其最大在线零售商的优势阻碍潜在竞争对手,打压第三方卖家推广自营品牌;

Facebook采取收购乃至复制竞争对手服务,来达到维持和扩大垄断地位的目的;

苹果控制着手机操作系统iOS及其运行的APP,从旗下平台应用软件开发者的销售中抽取过多佣金。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美国反垄断的核心点都落在非法竞争上,即限制大企业,然后由一批新的初创科技企业来冲破垄断,从而恢复良性竞争的市场状态。正是在这种前提下,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后浪,才得以凭借各自的本事,超越微软、IBM等前浪。

与美国反垄断聚焦非正常竞争相比,国内反垄断起步相当较晚,并且主要落到平台内部的商家和消费者利益上。

要知道,在移动互联网火热的那几年,美团收购大众点评、摩拜单车,滴滴快的合并、携程换股收购去哪儿等一系列并购案,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批准环节。

按照反垄断法领域学者张旭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商务部反垄断局无条件批准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共计2142件,被禁止批准实施的只有两件。同期,众多互联网企业版图迅猛增长,体量急速膨胀。

近些年,国内科技巨头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垄断的操作,愈演愈烈。比如,从2015年开始阿里就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即禁止商家在其他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商家们不得不在权衡利弊后作出选择。

又比如美团,一旦商家在平台上入驻,就不能再入驻其他平台,否则将予以下架处理,进入平台黑名单。

阿里、美团实施的“二选一”行为,无疑极大压制了电商、外卖平台的正常竞争,侵害了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监管层已经注意到科技巨头们扰乱市场的垄断行为,大刀已经挥舞过去。

它们为何极易变成“恶龙”?

当反垄断旋风越刮越大时,也有人感叹当初Facebook、阿里等都喊着要创新,要冲破传统企业的束缚。如今,自己却成为当初那些打压创新的“恶龙”。

原来一些公司,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那么回到最初,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是:

为什么科技企业相对传统企业,更容易形成垄断?或者说,为什么它们极其容易在市场中占领支配地位?

要知道,从市场体量上看,美国的四家科技巨头都稳居各自领域的头把交椅,远远甩开第二名:

Facebook处于全球社交龙头地位,月活用户24.1亿;谷歌统治着全球搜索引擎,在美国占据86.4%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则是91.4%;亚马逊控制着美国65%至70%的在线市场销售额;苹果不仅位居全球公司市值首位,而且凭借封闭的iOS系统组建了一个庞大的APP王国。

聚焦到国内,阿里和的市场支配地位也早已稳固。新财富一篇文章《收割者:腾讯阿里的20万亿生态圈》指出:

“通过近年5000亿-6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并购,腾讯与阿里巴巴分别构筑了10万亿市值的生态圈,5年间膨胀了10倍。”

深圳3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1万亿元,阿里和腾讯的资本体量,已经能与一座一线城市匹敌。

为什么传统企业要花费数十年,数百年才能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科技企业往往不超过十年能做到?

答案是: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巨头垄断的是数据,规模效应非常强大。

传统企业在对外扩张时,往往上限比较低。比如制造业、餐饮业在进行规模扩张时,相应的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都会同比增加,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垄断。

相比之下,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天然地带有网络效应,非常容易形成庞大规模,从而占据市场支配地位。

所谓网络效应,是商家与消费者所依附的网络,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价值,甚至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比如,很多消费者在淘宝上购物是因为上面能够挑选的商家和商品比较多,而商家看到淘宝上的消费者比较多,会选择在上面开店。这样一来,又会吸引大量消费者…….

如此演化下去,整个淘宝网络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

随着规模变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数据就会逐渐沉淀到平台上。平台利用数据,能更精准地让消费者和商家进行匹配,由此让平台实现更大增长。这种利用大数据形成的用户黏性,会让平台形成非常强韧的商业壁垒,其他竞争对手很难从中夺走一份羹。

而当用户的黏性逐渐稳固后,平台就可以做跨界。比如,阿里在做淘宝电商的同时,又孵化出了支付宝,紧接着后面的云计算、本地生活、大文娱等等。整个阿里创造出飞轮效应,规模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天然地就会走向垄断。

科技企业这种利用垄断数据来进行规模扩张的特性,在传统商业领域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科技企业相对传统企业更容易形成垄断。

实际上,科技巨头创造出的规模效应,并非一定是坏事。因为它能调动大量的社会的资源并且加快它们的流动,也能为消费者创造更便利的生活。

但是,如果科技巨头利用它们的规模优势压制竞争、扼杀创新,将大量中小企业葬送在摇篮,那么就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他山之石:美国反垄断史

目前,国内反垄断的大潮正在轰轰烈烈拉开序幕,很多地方其实并不太成熟,比如反垄断的目标应该如何实现?仅仅是罚款还是有其他途径?

相比之下,美国的反垄断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翻开美国的反垄断历史,可以说一直在做“拆拆拆”这件事:

对垄断企业实行拆分、重组。

19世纪末,洛克菲勒将标准石油打造成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垄断:控制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

然而,当时有记者揭露了洛克菲勒非公平竞争、勾结政客和威胁工人等行为,舆论一时哗然,纷纷指责标准石油。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将标准石油拆分为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19世纪末,全球经济产业里石油是主角。到了20世纪末,网络科技成为更耀眼的新星。

最近被出轨丑闻缠身的比尔·盖茨,在那时候创办了微软,并开发出Windows系统。到了1995年,Windows系统已占据全球超过80%的市场份额。然而,在浏览器领域微软遇到了另一个强劲的对手——网景。

为了打压网景,微软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使用各种手段打压网景,包括价格战、抄袭等系列策略。最终,网景难以抵抗攻势,被微软夺走了90%的市场份额。

虽说赢得了这场商业战,但微软很快被美国反垄断机构盯上了。1998年5月,司法部和20个州总检察长联合提出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这场诉讼引起全球关注,最终美国政府决定不再试图拆分微软公司,而是禁止微软的搭售行为,同时要求微软确保Windows软件和非Windows软件的兼容性。

当Facebook、谷歌等科技巨头崛起后,美国反垄断机构对于微软的担忧,开始转移到这些新星身上。

去年12 月 9 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简称 FTC)针对Facebook 发起反垄断诉讼。诉讼原因是,Facebook 通过长达数年的反竞争行为,非法地维持了其在个人社交网络领域的垄断地位。

随后,FTC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要求剥离Facebook旗下包括 Instagram 和 WhatsApp等在内的资产。当然,最后这项诉讼也无疾而终。

相对美国,国内的反垄断目前大多以罚款为主,很少涉及到拆分。这跟反垄断机构的组织架构和深思熟虑有关。

在2018年前,国内的反垄断机构是“三驾马车”架构——分别是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三个系统。三个部门加起来从事反垄断工作的人不超过100人。

2018年后,三个部门都一并并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属部门。改制后,反垄断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不升反降,反垄断局里10个处只有52个编制。相比之下,美国、欧盟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人员编制规模都达到千人以上。

换句话说,国内从事反垄断工作的人员数量实在太少。要完成企业拆分这种庞大的工程,恐怕以目前的人员数还不够。

当然,美国偏好的拆分,未见一定是最合适的反垄断做法。它是一种相当激进的行为,是在其他方式完全无法制止巨头垄断的情况下才适合。

事实上,现在科技巨头的生态圈越来越大,彼此之间互相关联,如果蛮横地拆分科技巨头有可能会波及到整个行业。现在国际上主流的反垄断做法不仅仅是拆分,还有明确科技巨头的业务边界,依据边界加强管理,或者使用直接干预的手段遏制垄断资本。

最终的目标是,让科技巨头能够为整个行业带来更高效的产品,同时中小企业也能健康地生存,整个行业处在一个良性状态中。这才是中美反垄断要达到的彼岸。

}

这是账号“耿向顺”开通以来的第267篇原创文章,关于【职场暴力与预防】。

最近,阿里一名女员工实名举报,自己被男领导带去见客户陪酒,被灌酒、被猥亵、最后被男领导性侵,这件事冲上了新闻头条。

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尚未公开调查结果,但根据媒体报道和当事人的曝光全文来看,警方和当事人已经看过视频,证实当事人领导多次进出当事人房间的情况确实存在,若女方所讲属实,此事的性质就是严重的违法犯罪事件,当事女子的男领导和客户,都有犯罪嫌疑。


当事员工、客户涉嫌违法和犯罪,这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权限范畴,就不应该由企业来处理了,而是应该交给警方调查处理,要等警方调查出结果、出公告,才能作为最终定论,最后也要有相关部门来依法惩处。

“他喝醉了”并不是他可以作恶的借口,“她喝醉了”更不是她可以被伤害的理由,更何况还是被强行灌醉的之后才实施地侵害,这就是在主观恶意地违法犯罪,如果查实确实如女子所言,必须从重从严依法处置,以儆效尤。

虽说是是嫌疑人个人的行为,企业其实无法完全管理和控制的,但企业作用人单位,自己的女员工,被企业小领导以工作之名,带出去陪酒而被侵害,是有直接责任的,也是必须要主动站出来负责任的。

遇到这种事情,企业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在当事人举报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帮助员工报警,然后暂停当事员工的的所有职务(一经查实,立马开除),开展内部询问和调查,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工作,为被害人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人身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为她撑腰做主。

接下来,需要积极整顿企业内部风气,从价值观上、内部规章制度上进行整改,严格打击此类行为,严格打击各种令人厌恶的“酒桌文化”,严令禁止带女员工去陪 酒等行为,完善举报路径和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文化上杜绝此类事情再发生。


虽说不能因为一件事、一个员工的行为就否定一家企业,但是,阿里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做得挺糟的,内部一些领导管理层,疑似包庇护短,一直试图把这件事压下来,拖了很久也没处理,直到上了热搜才被高层重视并采取行动。

如此看来,这样的情况可能不是第一次发生,只是有很多没能被爆料出来或程度没有这次严重罢了。

一旦查实确实如该女子所讲的情况的话,该企业的涉事管理层确实存在包庇涉嫌犯罪员工的行为,那设施的管理层也要被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导致职场侵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人品素质恶劣,次要原因就是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不完善和企业高层的纵容。

职场欺凌、职场性骚扰、令人反感的酒桌文化等等职场毒瘤,本质上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而群体和企业却对霸凌却视而不见。

企业预防制度的不完善,企业文化的纵容,监督举报通路的缺失,惩罚制度的不痛不痒,管理层面的包庇和护短,都是它们滋生并野蛮生长的绝佳土壤。

每个人都容易成为受害者,只是女性员工和职场新人,往往都容易成为受害对象。

另外,我是真的非常非常讨厌各种酒桌文化!


不是说不应该有酒局,酒局的确在某些意义上可以起到社交和增进友谊的作用。

但现在的一些酒局,酒桌上喝到吐血才是真诚、感情深、尊重他人和豪爽,要讲黄段子、动手动脚要完全放得开、要溜须拍马迎合才是“懂事”,但这样的歪理和恶俗,却一直被人们传颂和鼓吹,成了默认的风气和规定。

酒局的存在应该以“礼貌”、“尊重”、“友善”为基本前提!正如诸葛孔明曾说: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此事真相如何,要等警方调查结果,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延伸一下,作为打工人,应该都在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不爽的事情,可以谈谈“职场暴力”。

根据2020年某知名招聘网站推出关于职场暴力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职员表示自己遭受过职场暴力,其中70.1%的职场暴力来源于领导,也就是说大多数职场人,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职场暴力。

作为一名打工人,大家是否对这样的几个场景感到熟悉呢?

(1)“你是蠢猪吗,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我要你有什么用?你的领导在办公室指着你的鼻子对你进行类似的辱骂,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怒摔东西,甚至对你拳脚相加。

(2)你的领导或你的同事,他们总是在否定你、打击你,很少愿意对你的工作表示肯定,总是给你灌输“你不够优秀,离开了这个公司就生存不下去。”、“要加班加点忘我工作才优秀员工”之类的思想。

(3)你的领导、同事或下属,很长一段时间里,开会不叫你一起,讨论不叫你,吃饭不叫你一起,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消息,你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而且往往都成了背锅的对象,最苦最累的差事最后都成了你的,仿佛你就是一个透明人一样,被孤立在外。

(4)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以工作为由靠近你,总是在你身上瞄来瞄去,总是“不小心”碰到你的身体;总是让你去参加各种酒局,让你陪酒,还说着一些荤段子和不雅的玩笑话,还动手动脚,让你感到十分不适。

(5)总是有人在你背后说你的坏话,打你的小报告,对你的个人隐私只指指点点,甚至无中生有地造谣传讹,对你造谣诽谤。

(6)你的领导或同事,手伸得特别长,要管你超出工作范围很多的事情,总是想控制你的思想,控制你的行为,过度干涉你的私人生活。

如果你遇到过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说明你已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职场暴力。

那什么是“职场暴力”呢?

所谓职场暴力,是指为“职场中超越正当业务范围,给他人精神、肉体带去痛苦感受的行为”。

常见的“职场暴力”可以分为多个维度: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性骚扰/侵犯,严重职场暴力已经属于故意伤害、侮辱和性侵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范畴。

施暴者对被施暴者进行身体伤害,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职场暴力形式,其实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一般较为理智、有头脑、懂法律的人都不会轻易施加肢体暴力,毕竟现在是法治社会。

施暴者对被施暴者进行言语辱骂,这是比较常见的,施暴者使用带有谩骂、诋毁、蔑视、嘲笑、侮辱性质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蛮横粗暴的单方面下命令而非平等沟通交流,也是一种职场语言暴力。

其实也叫冷暴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职场暴力,我们常常说的职场PUA其实就属于这种暴力。施暴者利用自身的身份职位或强势,对被施暴者使用欺骗、恐吓、威胁、欺凌、歧视、嘲讽打击、孤立架空、暗中栽赃陷害、交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务、高强度加压加班等手段,达到控制被施暴者、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和发泄自己内心阴暗面的目的。

(4)职场性骚扰/侵犯:

以工作为由,以言语或行为进行具性暗示的言语或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强迫受害者配合,使对方感到不悦,可以分为言语性骚扰、行为性骚扰、环境性骚扰,甚至是猥亵和性侵犯,任何性别的人都有可能是性骚扰的受害者,但职场女性成为被骚扰者的可能性更高。

任何人都有可能职场暴力的施加者,也有可能成为被施加者。只是多数情况下是上级施加给下级的,但是也有同级施加同级,下级施加给上级的情况。

这些职场暴力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种暴力相互夹杂、综合出现的,而且在每个团队内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是不可能完全被消弭的,因为人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性中本就夹杂着恶。

职场暴力,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首先,任何形式的职场暴力,都会对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地伤害,轻则给员工带来不悦、痛苦的感受,重则会导致员工完全陷入自我否定、自卑、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中,甚至患上重度抑郁等精神疾病。

其次,任何形式的职场暴力,都会给员工的心态和行为带来负面影响,都会给员工的正常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容易激化企业内部矛盾、增加内耗,影响企业团队的健康和稳定,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运转。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团队都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员工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和成就感,整个团队的氛围能好吗?员工的工作效率能高吗?

总的来说,职场暴力的存在,是对员工个人和企业都一种巨大的危害,所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极力去减少职场暴力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当我们要去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再去寻找解决方案。

那么,职场暴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分为组织制度和文化、社会风气习俗、施暴者个人风格、被施暴个人特质等几种主要原因。

(1)组织制度和文化、社会文化习俗:

相对而言提倡狼性文化、个人英雄主义严重、老板是绝对权威的企业,最容易出现职场暴力。由于受到等级制度和尊卑文化的影响,自上而下都没有保障员工受尊重和被平等看待的制度保障和文化基因,上司与下属在组织内的权力关系明显的不对等,上司往往掌握着各种资源和支配权,拥有更高的权威,越是下层的员工,就越不容易被尊重,越容易成为职场暴力的被施暴者。

职场欺凌、职场性骚扰、令人反感的酒桌文化等等职场毒瘤,本质上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而群体和企业却对霸凌却视而不见。

社会风气习俗的不健康,企业预防制度的不完善,企业文化的纵容,监督举报通路的缺失,惩罚制度的不痛不痒,管理层面的包庇和护短,都是它们滋生并野蛮生长的绝佳土壤。

(2)施暴者个人风格

任何一个人在职场上都扮演很多角色,但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一个人,就肯定存在人性的优点,也会存在人的缺点和阴暗面,职场暴力的施暴者就藏在你我中间。

职场暴力的施暴者,通常都有这样的一些性格特性:缺乏同理心;极具操纵性;不承担责任;自恋/迷之自信;撒谎精;表面上的迷人、自信、喜好领导别人;从不悔改;寻求新奇/刺激;强大的控制欲;享受别人痛苦的感觉。

特别是团队中领导的个人品德素质、行事风格、领导风格、个人偏好、业务能力等,都会都会影响一个团队中的关系和氛围。根据大五人格与辱虐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宜人性较低、情绪稳定性较低的管理者,更可能产生职场暴力管理,一方面他们对员工低绩效的归因方式可能是能力不行,另一方面,他们克制自己坏情绪的能力较差。

(3)被施暴个人特质原因:

员工性别、工作年限、职务级别、个人性格特征等因素也会导致其遭受职场暴力,比如性格软弱、不懂或不敢拒绝别人的员工(也就是我们说的包子脸型员工)、没有经验且职务级别较低的新人、能力强但不善交际不懂拍马屁的员工、等,都非常容易成为被施暴的对象。

但,即使受害者不完美,也不能成为TA被伤害的理由。

当我们面对职场暴力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首先要确保自己不是一个施暴者。

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小员工,当你在与他人共事时,你首先要意识到,对方也是一个人,和你一样,需要被尊重、被认可,不能被伤害。

首先是要保证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但是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底线,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用“不违法”来做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这样的人一定是人渣。

所以,当你在与他人共事时,你应该先思考一下,你的言论和行为,是不是属于“职场暴力”,是不是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伤害,也要注意是不是在违法犯罪,及时制止自己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的行为。

作为公司老板或领导,应该需要明白,职场暴力是会严重危害员工身心健康的,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

应该自己以身作则拒绝职场暴力,也要从制度、从文化上进行改革完善,在员工守则中明文规定禁止职场暴力行为,完善举报通路,设置监督机制,减少职场暴力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第二,主动尝试去与施暴者沟通与化解。

在职场暴力发生之初,就要寻求及时、充分、理性、平等、尊重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和表达感受。

在工作中,有些人对你施加职场暴力,有可能只是不经意间施加的,因此在第一次职场暴力发生时,就要主动提出来去沟通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工作沟通中,发泄情绪是人类本能,我们发泄时的确很痛快、很爽,但我们在工作中沟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发泄情绪,如果大家都能理性、平等、尊重地共事,那职场暴力发生

你们可能会认为情绪有时候太难控制了,所以我在这里给出一个沟通公式:“我观察到……这让我感觉……是因为……所以我请求……”。

先讲述事实,说出感受,给出原因,作出提议,让别人充分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让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要勇敢说不!不敢或不懂拒绝,是遭受职场暴力的重要导火索。

职场上和生活中,都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答应的别人的请求、不想要的东西、不想接的工作任务等等,但又碍于朋友情面、亲情关系、上下级权力关系、不想得罪人等原因,而不敢或不懂得拒绝,只能委屈自己答应,把自己搞得很累,最后还费力不讨好。

事实上,"不”字确实很难说出口,但是当面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和别人的无理要求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尝试去勇敢地、大声地、及时地、妥当地地拒绝,当你学会了妥善地说“不”的能力,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变的好轻松,变得很爽,变得很高效。

我们终其一生,都首先是是为了取悦、成就自己、为自己而活、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才是取悦他人、帮助他人做他们的事情,一定不能用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义务、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而且,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权利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越是卑微怯懦、唯唯诺诺、老实单纯“懂事”的人,往往越是只能得到一个口头上的“懂事”二字;越是有个性、敢反抗、敢拒绝、敢去抢的“不懂事的人却往往能得到所有。

所以,那些不是你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会耽搁你时间但不会给你带来价值好处的事情,你不想做的事情,那些不会给你带来帮助的委托和任务,能拒绝就拒绝,别浪费自己的事情在无意义的事情身上,不要让别人打乱你的节奏,人生很贵,不要为别人浪费。

你需要善良,也需要有锋芒,想要的东西,要去争取,要去抢,别拱手谦让,不想要的东西就要及时、大声、勇敢地拒绝。否则别人觉得你好欺负,把你当便利贴,有用的时候就用,不用的时候就丢,把该属于你的东西都抢走,让你做很多你不愿意也不该你做的事情。

第四,寻求帮助,与他人结盟,合力抵抗职场暴力。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很有限的,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自己成为了被施暴者,应该主动积极去寻找有类似境遇的人和值得信任的同事求助,和他们结成互助联盟,共同对抗对你们施加职场暴力的人,要相信两个人、三个人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是远远超过一个人单打独斗的。

当一个人今天伤害你时,说明昨天或明天他们也会伤害另外一个人,也许你们应该可以在喝咖啡或者散步的时候一起聊聊这个事情,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可能会伤害到他们的权益,就非常可能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

而且你和你的盟友们,需要通过各种匿名的途径,让另一个权威人士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向级别更高的领导匿名举报和反馈,要注意防止被打击报复。

在身边的人遭遇职场暴力的时候,也请站在他们身边,因为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第五,施加职场暴力不仅是缺德,还可能是在违法犯罪。

每个人都需要明确意识到,职场暴力,是有对个人和对团队都有巨大危害的行为,不仅是违背道德的行为,更可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人,都应该明白,现在是法治社会,员工和企业签的是劳动合同,而非卖身契。我们和企业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是合作关系,和领导、同事也只是合作关系,在法律层面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应该、也不能以工作之名对我们施加身心伤害,这是有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底线的行为,有法律可以作为保障我们权益最有利武器。

因此,当你遭遇了职场暴力,你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对方对你施加伤害、甚至是在犯罪,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防卫或实施紧急避难措施,并以各种方式收集如录音、录像、聊天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等证据,然后以报警、到法院起诉、在网络媒体上公开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

第六,要及时止损,切莫为了为了工作伤身伤心。

我们出来打工,是为了挣钱的,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是来遭罪被欺负的。当你遭遇了职场暴力,并已经尝试做过主动理性沟通、向上反馈、结盟对抗等方式都没有用的时候,或这份工作中的职场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那就应该尽早离职或动用法律程序,终结这段不健康的工作关系,尽快逃离这个恶魔窟窿,切莫因为工作危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最后,我希望所有人都能一起对职场暴力说不!抵制一切形式的职场暴力,不做施暴者,也不做被施暴者,打造和谐友善的职场环境。

青年公益人,知名教育/公益/职场领域自媒体作者,十大影响力职场大V,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G20青年精英,从事乡村教育发展、品牌传播、青年发展领域的工作6年,所负责项目服务数万名青少年,累计撰写各类稿件稿数百万字,全网拥有400+万粉丝、阅读50亿人次的自媒体账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庆余年诺诺是好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