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比肉类能量更多的物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人类正在用刀叉来为自己掘墓?看看我们现在的食物选择,高糖、高脂、过度加工以及人工合成,再看看我们祖先吃什么食物?

1900年左右,人们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比祖辈矮小,有没有见过皇帝的脚印有多大,身边的现象也能反应出这个结论,回忆一下小时候父辈干农活的力气有多大,现在的90后、00后正值壮年,能抗动一袋面吗?现在的快餐食物都非常柔软,基本上不需要多少咀嚼,所以,现代人的下巴也比我们的祖先小多了。

能够制造维生素C的动物们对多数癌症和病毒性疾病是具有免疫力的,人类本来也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C,为什么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

因为我们人类以前的狩猎和采摘的饮食方式,长期以大量水果为食,从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然而,现在大多数人生活中钢筋水泥的森林当中,容易发生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就容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生活方式也违背自然规律,过去没有闹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睡到自然醒,没有压力,经常零零碎碎地吃新鲜水果,吃的肉类也是健康、有机的,并不像现在脂肪多、还充满了抗生素、激素和农药的残留,每天早晨在闹钟的声音中起床,迷迷糊糊地进厨房,泡咖啡或点一支香烟,加上两片涂满果酱的烤面包,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忽起忽落、体力不支、贪吃、体重不正常、感觉压抑,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入危及生命的疾病当中。

你能接受膳食当中提供一半能量的主食,有可能对身体不好吗?

《危险的谷物》作者布拉里医生研究显示,大约每100人中便有1人受到乳糜泻的影响,每10人当中就有1人受到过面筋过敏的影响,可能会表现为疲倦无力或者情绪低落、鼻窦炎等。

为什么谷物过敏如此普遍,原来我们的远祖几乎不吃含面筋的粮食,最早的粮食栽培仅仅是1万年前开始,美洲大陆几百年前才引入含面筋的粮食,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让身体在遗传上适应这种生活。

谷物当中小麦是首位麻烦制造者,其中总蛋白的78%是一种叫做面筋的成分,大量研究表明,当中的麦醇溶蛋白,是引起小肠激惹和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所以营养师会大力推荐燕麦,是因为燕麦中不含有麦醇溶蛋白。

根据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数据,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在生命的某一段时间为过敏所痛苦,而食物过敏是引起过敏症最常见的原因。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系统,能够为身体不喜欢的物质打上标记。典型的标记物是一种叫做IGE(E型免疫球蛋白)抗体。它能与体内的肥大细胞结合。当摄入不受欢迎的食物,也就平时说的过敏原,该过敏原与抗体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释放一些含组胺和化学物质的颗粒,引起过敏反应。

典型症状有皮疹、花粉热、鼻炎、鼻窦炎、哮喘和湿疹。严重的食物过敏,例如对贝类或坚果等食物的过敏反应,可能引起急性胃肠道紊乱或脸部和喉咙的肿胀(法国美女花生过敏接吻致死)从来没有过敏史的你,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别着急,这不是咱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有多数食物过敏都是迟发性反应,在1小时后,甚至3天后才表现出症状,所以很难发现。这种IGG抗体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的,它不会引发严重的急性反应,但会产生对这种食品慢性的、长期的敏感性,或对该事物的不耐受性。这种不耐受性不会产生急性症状,但是会产生延迟的累积效应。

为什么会发生对食物的不耐受?解决过敏反应的最好场所是消化道。大块的食物分子会降解成简单的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只有这些小分子能进入体内,任何大分子都会被认为是异物。

饮酒、频繁使用阿司匹林、缺少必需脂肪酸、胃肠道感染或胃肠道受到病菌侵袭,都有可能导致肠漏综合征。消化酶缺乏就容易使大量未被消化的食物分子到达肠壁,未消化的食物或者渗漏的肠壁,使免疫系统接触到食物碎片,从而引起反应。食物敏感性是由多种因素引发,可能涉及营养缺乏、污染、消化问题和过度接触某种食物。

牛奶、酵母、小麦、酒精,好处在于IGG引起的过敏,只要6个月内严格避免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后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了。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不再产生这种食物的IGG抗体,并且身体已经忘记了对这种食物的过敏记忆。而因IGE引起的过敏则不会这样,身体似乎永远不会忘记这种过敏。

与食物过敏相关的症状都有哪些?

检测你对什么食物不耐受,有两种方法,一种需要花钱,一种不需要花钱,你想学哪种?

大多数人在不吃过敏食物的14天里症状消失。检测的简单方法就是脉搏测试,要求14天内避开所有可疑的食物,然后再开始一种一种地食用,每隔48小时测试一种食物。分别对进食前坐着休息的脉搏,进食后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的脉搏进行测定。

如果没有明显的增加10次以上,也没有出现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包括体重增加,那么禁食这种食物,等待24小时,再进行下一种食物测试。

如果你有与食物过敏有关的症状,怀疑自己有过敏反应:

专业的营养顾问能帮助你了解,影响你的营养需要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素,并在症状判断的基础上评价你的个人营养需要,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营养师的指导去尝试,并留心哪些食物让你感觉良好,哪些食物让你无精打采。

1、留心在那一餐之后你感觉变差。找到其中共有的食物,在两周内完全不吃它们,然后看看自己的感觉如何。

2、别人能承受某种食物,并不意味着你也能。

3、评估你自己的营养需求,有针对性的补充,直到你感觉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没有不适症状。

4、找到对你效果最好的生活方式,按此调整你的生活起居。

5、如果你有某种病症的家族史,要特别注意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并按此调整你的营养供应。

6、倾听你身体的声音。它告诉你的信息,比所有专家都多。

}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卡路里,但是真的了解吗?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卡路里的问题。

  一、什么是卡路里(热量)?

  卡路里是指能让1公克的水温度上升1℃所需的热量。食物里含有的营养素之中,只有蛋白质、脂质以及碳水化合物会产生热量。 1公克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可产生4大卡的热量,1公克的脂质则可产生9大卡。

  二、一天理想的卡路里摄取量为多少?

  伊达友美表示,一天的必要摄取热量公式为: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X22X标准体重X25~30。举例来说,身高160公分(1.6公尺),其标准体重约56公斤,因此一天的卡路里摄取量约为大卡。然而,依照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的不同,所需的热量也不相同,因此上述的计算公式仅作参考,并非绝对。

  三、只要卡路里摄取量减少就会变瘦?

  许多人认为只要减少卡路里摄取量就能达到瘦身效果,伊达友美指出,这样的减肥法一刚开始效果良好,长久下来却会使消耗热量时所需的能量不足,身体便开始囤积脂肪,越减反而越胖。

  四、肉类卡路里高,不宜多吃?

  伊达友美表示,脂肪较多的肉类的确须控制食用量,不过红肉富有高蛋白质、铁、矿物质、维它命B群等能提升代谢的成份,并含有大量的帮助脂肪燃烧的左旋肉碱,建议一次吃单手手掌大小的红肉,一周2~3次为佳。

  五、相同热量的两种食物所造成的肥胖程度也相同?

  吃进食物后,在消化、吸收时都会消耗卡路里,比起碳水化合物或脂质,分解、吸收蛋白质时所消耗的热量较高,因此吃相同热量的牛排及蛋糕,由于牛排蛋白质高,与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脂质的蛋糕相比较不易让人发胖。另外,咀嚼能促进胃肠蠕动,也可提高卡路里消耗量。

  六、由于饭是碳水化合物,因此热量高、易发胖?

  虽说减肥时应避免摄取碳水化合物,但像是炊煮过的米饭,因含有水份,能带来饱足感,并富含胺基酸及食物纤维,对维持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面包中的麸质却会扰乱肠及脑的运作,且大量的起酥油容易在体内软化成脂肪堆积,不宜常吃。

  正如上述所说,不少人持“碳水化合物=肥胖”的观点,但其实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3大营养物质之一。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使用后剩余的部分会转化成体脂肪,积聚在体内,的确不难让人认为碳水化合物就是肥胖的原因。

  以碳水化合物为中心的饮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并且尽量保持卡路里摄入总量的50-70%都来源于碳水化合物,那么就能很有效地消耗掉。所以,为了能健康减肥,碳水化合物还是要按照标准量来摄入,并控制好分量,同时配合低卡的减肥餐,减少脂质的摄入量,这样的饮食减肥法就不容易让你发胖了

  七、油脂热量高,所以少吃为妙?

  油类虽然含有大量脂肪,但对人体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脂质能维持体温、调整贺尔蒙平衡、提升肌肤防护机能,在身体运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脑的50%由脂质组成,与其避而不吃,不如积极摄取紫苏油、亚麻仁油等Omega-3脂肪酸油类,补充好油,健康又甩脂!

  八、不吃早餐能瘦下来吗?

  在:减肥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控制热量的摄入,所以不少人会认为,少吃一餐就能减少每天的卡路里总摄入量,但其实,不吃早餐真的能瘦下来吗?不是的。

  不吃早餐反而导致肥胖!

  以为不吃早餐就能瘦下来,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其中一个导致肥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少吃一餐,会令我们在下一餐的时候不知不觉地饮食过度,严重的还会引发暴饮暴食呢!

  不吃早餐不但让你更易胖,还会令供给脑部与体内机能的能量不足,各项机能没有足够的能量推动运作,又怎么可能让你始终保持在高速减肥的状态下呢?所以,不仅仅是早餐,每天3餐都要好好摄入,1顿也不能少哦!

  九、饮食次数多会发胖吗?

  在减肥的时候,不少人选择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低碳减肥法也一度成为大家纷纷采用的减肥方法,那么,碳水化合物真的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吗?1天2餐与1天5餐相比起来,后者看起来摄入的热量更多,会更容易胖,但其实肥胖与饮食次数有必然的联系吗?在相同的卡路里摄入量的情况下,饮食次数多反而不易胖。

  无论是1天多少餐,只要严格保持卡路里摄入总量不增加,多吃几餐反而不容易发胖哦!原理其实跟之前提到的类似,因为饮食之间的间隔越长,营养的吸收率就越高,反之,如果缩短饮食的间隔,并保持卡路里不超于标准,确实可以减肥。

  十、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发胖?

  在减肥的时候,不少人选择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低碳减肥法也一度成为大家纷纷采用的减肥方法,那么,碳水化合物真的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吗?所以,为了能健康减肥,碳水化合物还是要按照标准量来摄入,并控制好分量,同时配合低卡的减肥餐,减少脂质的摄入量,这样的饮食减肥法就不容易让你发胖了。

}

中国古代营养学发展简史中,中医学分科始见于《周礼》,称宫廷医生分为食医(饮食管理)、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认为食养居于术养、药养等养生之首。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是中国最早的营养学。

在说文解字里面,营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或“养身”;合在一起就是:谋求养生

3、营养在现代的完整定义

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营养学是研究膳食、营养素及其他食物成分对影响的。

所以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使人们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获得最合理的营养

二、营养学关心的三个问题

学习营养学可以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吃什么,从而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饮食习惯。我们吃的东西分解开来看,即微观地看,就是各种营养素的集合。选择吃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营养素包含两类:大分子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1)大分子营养素包含三类:

1)蛋白质: 氨基酸( 9种必须氨基酸);

2)脂 类: 必须脂肪酸2种;

3)碳水化合物: 单糖、双糖、多糖、膳食纤维。

(2)微量营养素包含:

1)无机盐即 矿物质:常量元素7种、微量元素8种;

2)维生素14种, 维生素A、 C、D、 E、 K、 和B族等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实际就是营养素的集合。那么营养素都有什么作用呢?营养素有三大功能:

(1)提供能量的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2)提供材料,促进生长和组织修复的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3)调节生理功能的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同时,我们还要控制水盐平衡,人体体液的pH一般在7.3~7.4之间,正常状态下,人体自身具有缓冲功能可以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如果膳食的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搭配不当,可引起人体的酸碱平衡失调。在日常的膳食结构中应注意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的合理搭配。

如果你学习过营养学,就会有一个习惯,就是买食品的时候看看包装袋背后的营养成分表,看清楚该吃多少,然后吃多少买多少。

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健康的生活,三大供能营养素在膳食总能量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大致如下比例:

一个减肥的成年男性每日摄入的能量应少于10000千焦,成年女性应少于7500千焦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留意以下指标,指导我们的购买习惯: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是在美国的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 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2)平均需求量(EAR)

EAR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定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EAR是制定RNI的基础。

(3)推荐摄入量(RNI)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我们要运用营养学知识做到吃的营养又安全。怎么吃就是选择不同的食物,合理搭配,使营养均衡,既不缺乏也不过量。

每餐的食量可以根据手掌饮食法即用手掌作为量尺,计算食物的大小与分量。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对比方式,口诀就是:“蔬菜两手抓,主食拳头俩,瘦肉二指宽,水果拳中求”。

此外,营养与安全涵盖了粮豆 、蔬菜、水果、肉类、奶、酒和食品等6大类,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

三、营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营养缺乏。缺乏营养会导致以下问题: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的健康;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营养缺乏病包括:缺铁性贫血、碘缺乏病、缺钙致骨质疏松、蛋白质缺乏、维生素A缺乏和维生素B1缺乏等,要及时补充营养素,避免上述疾病。

2、营养过剩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

3、食物中毒、慢性损害、致突变、致畸形和致癌

目前存在的营养问题是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并存。大部分人对营养学未建立初步认识,吃饱仍是他们的目标,往往等到患有与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后,才真正体会到营养学的重要性。人们需要加强营养意识,必要时寻求具体的营养指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收取更多的能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