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30MHz.PLLcr=5.定时10秒,写出定时函数?

第四阶段是依靠实验板,学习掌握单片机的组合语言指令系统和简单编程。同时和前面所学硬体知识结合组装,起到主学软体,巩固硬体的双重作用。开始时可用别人编的简单程式在实验板上进行验证、分析,主要是熟悉该学习方法,在应用方面主要针对单片机I/O各项介面的使用,如A/D,D/A,PWM输出口的应用,LCD与VFD的控制,以及如何规范各项串列输出入口的通讯协定等,对其所控制的各项元器件须先分析驱动能力,如电流电压问题等。

90. 用一个12M的晶振,怎么能实现480MB/S的数据传输率呢?

答:在集成了PLL的12MHz的即可达到480MHz,相位锁定回(环)路(Phase Locked Loop,PLL)又被称为相锁回路或锁相回路,其原理是经由闭回路自动控制系统的反馈作用,驱使另一个动作不精准、频率变动量高的作用元件的动作频率,使其能快速且一直保持稳定地与正确的频率参考源达到同相甚至是同相又同频的状态,如此即是相位锁定(Phase Locked)的状态,我们若以电路外部精准、频率变动量极低的振荡频率源作为基准参考,来驱使电路内部精准、频率变动量极低的振荡频率源,使其达成相位锁定的状态,即可用来作为通讯系统的调变/解调电路。

一般480MB/S的数据传输率是运用在USB 2.0,当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规格于1996年1月发表时,代表业界成功研发出一套连结中低速频宽的周边元件与个人电脑之间的低成本串连管道,但是仍缺乏支援高速宽频的应用能力。于2000年4月,USB再度推出全新一代的USB 2.0版本的技术规格,可将讯号传输速度提升整整40倍,由原先USB 1。0的最高12MHz的速度至现今USB 2。0的高速480MHz,并扩增了更先进的功能,如新型的传输装置以提高频宽使用率与增加传输装置及主机控制器之间的附加功能。

针对实际上可供使用的频宽来说,资料的传输频宽速度由原先的1 Mbytes/sec左右提高至50 Mbytes/sec,这样一个大幅度的频宽增加主要归功于USB 2.0规格运用了微讯框(micro-frame)、可容纳更多资讯的传输封包、更频繁的传输次数、分割式传输处理(split transaction)、以及一些新的执照(token)等崭新技术。USB 2.0装置的架构同时增加了两项全新的描述元(descriptor),即装置认可(Device Qualifier)与其他的速度配置(Speed Configuration),可用来明确标示出资料传输装置在其它运作速度下的功能表现。

针对电子规格的变动:在主机与新型的高速控制器之间的连结则重新定义,以支援现今高达480MHz的传输效能表现。新的高速拓璞新的标准采用90W 的差分阻抗(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搭配差分电流模式讯号(differential current mode signaling),并采用相同的NZRI编码机制(NZRI

91. 在单片机程序设计中遇,从被嵌套的高级中断中如何强行返回到主程序。子程序返回指令在恢复堆栈后可不可以用跳转指令替代返回到主程序中?

答:如果是51系列,那直接用POP指令就可以实现强行返回;如果是用RISC结构的单片机(HOLTEK 单片机是RISC结构的),那一般都是硬件堆栈,没有PUSH和POP指令,所以子程序调用和返回指令必须成对使用。

92. 对单片机的速度,有何要求?Holtek的单片机能符合该项应用吗?

答:目前HOLTEK的单片机速度最高为8MHz,一条指令执行时间为0。5us,以这样的速度,可以满足大多数项目的开发;不知你说的具体是什么项目。目前HOLTEK单片机主要有OTP和Mask两种,将来会推出Flash的单片机;但HOLTEK的开发系统很完善,在开发阶段,HOLTEK还可以适当提供免费样片,相对来说,开发成本并不会比用Flash来得高。

93. 是一种功能灵活和强大的软硬件嵌入式开发系统,能否用PSoC代替部分单片机系统呢?

答:在一般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中,都可能需要使用几十种甚至是更多的类比或数位周边元器件。熟悉MCU开发的工程师们都知道,在MCU的开发过程中,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就是元器件的选购,以及元器件相容性方面的考虑。目前在市场上有成千上万不同种周边元器件,设计人员要想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应用的元器件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因此,设计工程师的理想方案似乎是采用定制的SoC晶片,但是如果采用定制微控制器、ASIC和PLD器件,一方面价格比较昂贵,另一方面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专门的设计技能。因此,研制一个高效率、周边元器件可嵌入配置的、低功耗的8位微控制器是很有必要的。

MicroSystems公司在最近推出的新一代功能强大的8位元可配置的嵌入式单片机。该系列单片机与传统单片机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集成的数位和类比block模组,工程师可以根据不同设计要求调用不同的数位和类比block模组,完成晶片内部的功能设计;实现使用一块晶片就可以配置成具有多种不同周边元器件的微控制器,建立一种可配置嵌入式微控制器;用以实现从确定系统功能开始,到软/硬体划分,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因此,PSoC能够适应非常复杂的即时控制需求,使用它进行产品开发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系统开发的复杂性和费用,同时增强系统的要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各种控制和自动化领域。所以PSoC的动态配置能力给开发者提供了快速方便的编程和开发方法,同时也为单片机的应用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利用片内集成的闪速记忆体可以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因此,此MCU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94. 单片机对modem要进行哪些初始化操作?

答:一般单片机的MODEM通讯必须要有两个背景知识,一个是AT命令集,另一个是通用非同步接收发送器(UART)。

下面介绍我通讯程式例子中涉及到的AT命令。

Dn:拨号命令。该命令使MODEM立即进入摘机状态,并拨出跟在后面的号码。D命令是基本的拨号命令,它受到其他命令的修饰可构成MODEM何时拨号以及如何拨号等操作。

,:标准暂停。我们常常碰到拨打外线电话时需要暂停一下,等听到二次拨号音(外线)之后才能再拨后续的号码。缺省时暂停时间为2s(秒),它由S8寄存器指定。

Sn:表示MODEM内部的寄存器。

S0:自动回应。如果要求MODEM具有自动回应特性,则应该预先将MODEM的S0寄存器设置为非0。

S8:逗号拨号修饰符的暂停时间。该寄存器决定了当MODEM在拨号中遇到逗号(,)时应该暂停的时间。

l 通用非同步接收发送器UART

深入理解UART内部结构以及内部寄存器各位的含义,详细了解资料发送和接收的过程,有助于编写出高效、稳定的程式。一般介绍编写基本通讯程式需要知道的寄存器。实际的ADDRESS由具体接线决定。

l 串列传输速率除数锁存器(LSB、MSB)

在通讯之前要进行一些参数初始化,串列传输速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一项。该寄存器是一个16位的寄存器,分为低8位(LSB)和高8位(MSB)寄存器。

另外单片机访问的是串列传输速率除数锁存器LSB/MSB。一般常用的工作频率是1。8432MHz。这个频率除以16就是串列传输速率的时钟频率,用于控制发送和接收资料的速度。

下面给出串列传输速率除数锁存器值的计算公式:

串列传输速率除数锁存器值=工作频率/(16×期望串列传输速率)=1843200/(16×期望串列传输速率)

读操作单片机访问接收缓冲寄存器(RHR),写操作单片机访问发送保持寄存器(THR)。

资料发送和接收模式的选择。常用的两种模式:FIFO和DMA。其中DMA又有两种模式DMA的模式0、DMA的模式1可供选择。

我使用的单片机是AT89C51,试过用弹出指令强行返回中断的方法,确实能够返回主程序,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堆栈中的地址弹出,然后压入主程序中新的地址,最后执行RETI指令就可以返回到该地址了。如果弹出指令执行完后直接用跳转指令而不通过RETI指令也能返回到主程序,但下次中断来时将不能再次响应。请问是从被嵌套的高优先级中断程序中怎样返回主程序,是不是还必须得通过最低级中断才能返回。要是直接返回的话,是否下次中断还能够正常响应?

答:对于51系列的单片机而言,当中端响应发生时,会将相应的优先级有效职位;当退出中断时,执行RETI,单片机又自动将优先级有效触发器清0。因此,如果直接使用跳转指令从中断子程序出来的话,单片机没有清0优先级有效触发器,下一次中断发生时就不能响应了。

如果要从高优先级中断程序返回主程序的话,必须执行两条RETI指令,才可以清除高/低优先级有效触发器。具体的程序可以是:

POP ACC ;将高优先级子程序返回地址出栈

POP ACC ;将低优先级子程序返回地址出栈

PUSH DPL ;将LABLE2,即需要返回的主程序地址入栈

}

大家好我是小火,想学习的同学可以关注、私信我。时钟是同步单片机系统各个部件工作时序的最小时间单位。时钟是单片机的节拍器,是单片机的驱动源,我们要使用单片机的外设就必须打开相应的时钟。就和我们家里用灯一样,使用的时候开启不用的时候关掉,目的就是为了节能。接到时钟给的信号后,系统都会处理一步数据,这样可以保证系统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

任何单片机的外设使用时都需要时钟信号,包括51单片机,stm32,430等等,因为是由D触发器组成的,往触发器里面写东西,前提条件是有时钟输入。

为什么51单片机不需要配置时钟,那是因为在51单片机中,一个时钟开启后51单片机里面的功能都可以直接使用了,为了使用方便就把这个时钟设置为默认开启的,

stm32相比起51单片机之所以是低功耗,他将所有的外设都是关闭的,使用者需要用哪个外设的时候,再对应的去开启外设就可以了,这样做就能减少耗能。

在51单片机中一个时钟把所有外设的都包含在内,而stm32的时钟是有分工的,不同外设使用的时钟频率是不一样的,因为没必要所有的时钟都是最高频率,只要够用就行,目的就是节能,所以不同的时钟也会有频率差别,或者在配置的时候可以配置时钟分频。

时钟信号的产生是由时钟发生器所提供的,并将信号提供给CPU和外部硬件设备。

系统时钟分为以下三种。

通过连接一个到X1和X2,该振荡电路产生fx=1到20MHZ的时钟;

使用内部高速振荡器产生fRH=8MHZ的时钟。

(3)内部低速振荡时钟(看门狗定时器时钟)

内部低速振荡器,以fRL=240KHZ的时钟振荡。该时钟不能作为CPU时钟。

①HSI是高速内部时钟,RC振荡器,频率为8MHz。

②HSE是高速外部时钟,可接石英/陶瓷谐振器,或者接外部时钟源,频率范围为4MHz~16MHz。

③LSI是低速内部时钟,RC振荡器,频率为40kHz。

④LSE是低速外部时钟,接频率为32.768kHz的石英晶体。

⑤PLL为锁相环倍频输出,其时钟输入源可选择为HSI/2、HSE或者HSE/2。倍频可选择为2~16倍,但是其输出频率最大不得超过72MHz。

二、在STM32上如果不使用外部,OSC_IN和OSC_OUT的接法:如果使用内部RC振荡器而不使用外部晶振,请按照下面方法处理:

②对于少于100脚的产品,有2种接法:第1种:OSC_IN和OSC_OUT分别通过10K电阻接地。此方法可提高EMC性能;第2种:分别重映射OSC_IN和OSC_OUT至PD0和PD1,再配置PD0和PD1为推挽输出并输出'0'。此方法可以减小功耗并(相对上面)节省2个外部电阻。

三、用HSE时钟,程序设置时钟参数流程:

四、下面是STM32软件固件库的程序中对RCC的配置函数(使用外部8MHz晶振)

/*将外设RCC寄存器重设为缺省值*/

/*设置外部高速晶振(HSE)*/

/*设置FLASH存储器延时时钟周期数*/

/*选择FLASH预取指缓存的模式*/

/*设置PLL时钟源及倍频系数*/

/*检查指定的RCC标志位(PLL准备好标志)设置与否*/

/* PLL返回用作系统时钟的时钟源*/

/*使能或者失能APB2外设时钟*/

STM32F103内部8M的内部震荡,经过倍频后最高为72M。目前TI的M3系列芯片最高频率可以达到80M。

在stm32固件库3.0中对时钟频率的选择进行了大范围的简化,原先的一大堆操作都在后台进行。系统给出的函数为SystemInit()。但在调用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宏定义的设置,具体的设置在system_stm32f10x.c文件中。

文件开头就有一个这样的定义:

ST 官方推荐的外接晶振是 8M,所以库函数的设置都是假定你的硬件已经接了 8M 晶振来运算的.以上东西就是默认晶振 8M 的时候,推荐的 CPU 频率选择.在这里选择了:

也就是103系列能跑到的最大值72M

然后这个 C文件继续往下看

这就是在定义了CPU跑72M的时候,各个系统的速度了.他们分别是:硬件频率,系统时钟,AHB总线频率,APB1总线频率,APB2总线频率.再往下看,看到这个了:

这就是定义 72M 的时候,设置时钟的函数.这个函数被 SetSysClock ()函数调用,而

所以设置系统时钟的流程就是:

的宏定义,知道了要调用SetSysClockTo72()这个函数,于是,就一堆麻烦而复杂的设置~!@#$%^然后,CPU跑起来了,而且速度是 72M. 虽然说的有点累赘,但大家只需要知道,用户要设置频率,程序中就做的就两个事情:

希望以上的知识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这期我们先分享到这里,觉得有用的可以给个三连!想要学习的资料的可以私信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若采用6mhz的晶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