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肖堰镇肖堰村的面貌

他,笑声朗朗,为民代言毫不含糊;他,风风火火,为民服务热情细心;他,情为民系,牢记使命无怨无悔。他,就是市县人大代表、优秀村(社区)党支部(党委)书记、南漳县肖堰镇肖堰社区党委书记敖光义。2010年,凭着对社区工作的无限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敖光义被组织任命为社区党委书记。10年来,他扎根社区,默默奉献,和社区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完美乐章。

战“疫”前沿的“排头兵”

“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将打响,人大代表要冲在最前面,共产党员要冲在最前面”。敖光义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

肖堰社区地处肖堰镇政府所在地,共辖6个居民小组,1211户,常住人口3226人,251、471两条省道穿境而过,辖区往来车辆多,外来人口多,防控任务十分繁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年三十,敖光义紧急布署:3台宣传车来回循环播放指挥部公告;6个“小广播”串组入巷喊话,提醒大家“不串门、不拜年、不聚会、勤洗手、勤通风”;6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赴通组公路卡点,严防死守,严控流动;36名志愿者主动请缨参加抗“疫”一线,入户宣传普及防控知识、采集信息、测量体温;86名武汉返乡或经停武汉滞留人员,落实“小组包保制”,居家隔离观察,密切跟踪监测,每天检测体温;社区设立劝返卡点22个,全天候轮班值守。

非常时期,战“疫”防控物资普遍短缺,对于山区乡镇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关键的时刻,敖光义自掏“腰包”12000多元,多方联系购买了医用外科口罩10000个、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120多个,第一时间捐赠给镇政府,统一调配使用。行动就是无声的号令。肖堰育阳跑团、万家福超市等街道大中型超市、还有社区居民纷纷行动,很快汇集成“爱心洪流”,社区募集到口罩13200个,各种测温仪200多个,价值2万多元。为减少人员流动,敖光义还探索开展“服务上门”活动,公布各小组疫情防控服务代办人员热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投诉、举报和求助,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及时反馈办理结果。组织社区六名志愿者为居民提供“暖心心”代购服务1900余次。

社区是战“疫”第一线,绝不能有任何死角和盲区、敖光义主动牵头与镇政府驻村干部、城建、卫生院、市场监管所等镇直单位共联共建,组织志愿者30余人到社区报到,穿上了红色小马甲,协助社区开展封闭管理、设卡登记、测量体温等工作,重点关注扶贫集中安置点、农村“三留守”人员衣食和用电用水需求,摸排取消群众操办宴席、聚餐10余起。敖光义牵头组织,在肖堰镇街道中心位置悬挂张贴宣传横幅20余条。对街道和通组公路进行含氯消毒水喷洒30余次。严防死守、精准施策,社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实现零疑似、零确诊。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社区集体空、经济项目缺、形象面貌差的落后状况,如何让肖堰社区的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经济活起来、农村美起来?敖光义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始终笃行“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都要靠自己”的信条,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先行。“如果社区居民都自己盖房,不仅没有规划,而且造成土地浪费,又不利于生产生活,为什么不能建一个新的社区呢?”他开始思考群众走好路、盖新房的新诉求。朱家湾地处镇区公路边,有30多亩的空闲地,经过论证,两委班子认为将美丽乡村建在这里比较合适,交通便利,能够形成镇村合一的新社区。说来就干,敖光义组织群众平整土地,并引来外商开发新社区。社区建设以徽派建筑为主。按照规划,新的社区实行“商居合一”模式,形成了肖堰镇最具特色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如今,95户居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走在泛着油光的柏油路面上,那种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2015年,110千伏的变电站项目花落自家,项目落地确实是好事,征地拆迁可是眼下最难的事。群众工作是做成的,群众支持是争取的。那段时间,他进出农家门,穿梭市县镇,改规划,破难题、签协议,几经周折项目终于落地建成。如今,肖堰的用电稳定保障,就连东巩、巡检、板桥、薛坪的用电也离不开肖堰。

2016年,振兴桑蚕产业再次纳入全县产业布局。这在敖光义眼里,可是一次恢复桑蚕产业的绝佳良机。作为桑蚕的传统老区,群众有认识、发展有基础、养殖有技术、增收有保障,他把方向、谋大局,坚持集体个人一齐上,一下子就调整发展150亩桑园。支持蚕农发展是大势,社区60多个留守老人家庭重操旧业,捡起了养蚕这个行当。村集体也不让“须眉”,植桑50多亩,并利用政府闲置房屋,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小蚕共育室,每年共育小蚕600多张,村集体顺顺当当进帐4.8万多元。

村里有26口当家堰,长年无人管理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灌溉得不到保障。效光义又盘算着如何“双赢”。他组织成立了堰塘用水协会,对每口堰塘确权发包,所有权必须归集体,个人承包要无条件确保灌溉用水。一时间,26口堰塘发包后,不仅实现了贵任制管理,村集体收入一下子增加了2万多元!群众得到了实惠,村集体经济也有了“着落”。

敖光义始终把求真实、真抓实干作为为民解难的第一准则,作为社区干部首倡的工作作风,提出各项工作既要在全镇创一流、争优秀、扛红旗、当先进,又不能浮燥,不急于求成,而是脚踏实地服务群众。

2018年8月,社区内3组最后一条组级公路硬化通行,沿线30户水泥路面也同时建到了家门口,90多人世世代代“泥巴路”的历史宣告结束,期间,800米的“断头路”也彻底打通。从杨树淌到秦家庄子,全长1.8公里,全都变成硬梆梆的水泥路。至此,除集镇街道的居民外,社区5个组、480多户修通入组入户水泥路24.8公里,让1760多名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全镇24个村(社区)中第一个实现组组户户修通水泥路,

地处5组的“猴儿洞”,一股泉水清澈纯净,但它距离周边居民少说也有2华里,这里的群众一代一代望泉兴叹。敖光又觉察到群众的心思后,他运谋帷幄、多方筹集,整合高标准农田整治和精准扶贫安全饮水项目资金,一举了却了居民的心愿。他组织兴建了500方的蓄水池、配套高标准引水泵站、埋设引水管道近6000米,让5组周边500多人吃上安全自来水,毗邻的东巩石峡坪村也有90多户300多人实现安全饮水。这个饮水工程的建成保供不仅补齐社区安全自来水全覆盖短板,而且在肖堰镇破天荒地开启了跨区供水的先河。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在肖堰社区,共有34个贫困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他始终在基础设施上补短板,在产业扶贫上加力度。5组村民王远祥左腿残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两个女儿出嫁后,老两口相依为命,但他在年轻时就是养蚕能手,敖光义因势利导,因户施策,支持王远祥发展桑蚕产业,无偿供应桑苗栽植桑园20亩,建设养蚕大棚300多平米,每年养蚕纯收入3万多元,是他亲手扶出来的稳定脱贫户。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敖光义算得上是忠诚的践行者。肖堰集镇过去没有一个大型的健身运动场所,居民群众热切期待。他顺应民意,牵头从省里争取100万元的健身运动项目,社区追加投入40多万元,镇政府又配套投入100多万元,在镇区建设占地5000多平米的健身运动中心。现在,除了居民必须的健身器材和广场外,还配套了蓝球、足球、门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运动场,每天清晨和傍晚,健身运动中心热热闹闹,居民群众心里热热乎乎,结束了肖堰没有广场和健身运动场所的历史。

}

“把平凡琐碎的事情做到极致即是不平凡。”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追求,肖堰镇完全小学教师赵荣华20年如一日扎根边远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你们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上学。”

2015年9月1日,本该是学生们开学的日子,肖堰镇高峰完全小学教师赵荣华却始终没等到学生郭红婧。

他决定到郭红婧家一探究竟。徒步40多里,刚进门,郭红婧就跪到赵荣华面前,泣不成声:“老师,我要读书,我要读书。”突如其来的一幕,让赵荣华十分震惊。

原来,郭红婧刚出生没几天,母亲就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父亲患上精神疾病,不久也离家出走再没回来,郭红婧从小跟随年迈的伯父生活。伯父50多岁,身体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叔侄2人蜗居在一间摇摇欲坠的土胚房内,屋内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口煮饭的铁锅。

赵荣华一边安抚郭红婧,一边对她伯父说:“你们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红婧上学。”随后,赵荣华带着郭红婧到集镇上购买了被子、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并在食堂给她预存了1000元的生活费。后经赵荣华牵线,高峰完全小学校友秦凤玉定向救助郭红婧,小到油盐米面,大到种子化肥,四年如一日,像妈妈一样照顾着郭红婧的饮食起居。

高峰俗称南漳“西藏”,地处漳河源头,位置偏条件差,全校126名学生中类似于郭红婧一样的孩子多达11个。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赵荣华发起校友捐赠活动。短短1个月,共收到捐款88190元、棉衣48套、儿童牛仔裤330条、衣服119件……之后,赵荣华又积极奔走,借助外力。三年间,50多家单位和企业走进高峰完全小学,累计捐款捐物折合100多万,帮助74名孩子重圆求学梦。

每每说起赵荣华,父老乡亲们都交口称赞,他的私家小汽车成了学校的“雷锋车”。送过昏倒在地的李思翰、唐小星;送过被疯狗咬伤的秦守彩、林双露;送过急性胆结石的敖艳阳、汪甜;送过突发脑溢血的秦大明;送过双指锯断的赵明保……交费、取药、检查、照料、陪护早已习以为常。三年累计救护师生120多次,垫付医药费3万余元,小车轮胎换了12条,行程达10万多公里。

“领导安排我来这个地方,如果不能够改变这里的面貌,不仅愧对组织的信任,也是对自己青春的一种亵渎,更对不起父老乡亲!”

尘土飞扬的操场、臭气熏天的旱厕、低矮潮湿的食堂、木板分隔的教室、稀稀拉拉的几十个学生……这是2015年3月,赵荣华刚调入高峰完全小学,走进校门看到的景象,他的心里充满了极大的落差和失望。

第二天,他组织15名教职工深入辖区内的6个村家访。经调查,高峰境内133个学生背井离乡在外租房由长辈陪读,56个到龄幼儿没上幼儿园。“如何让所有孩子就近在家门口上学?”赵荣华陷入了深思。

他几次三番跑发改局,到土地局,找财政局,进教育局,终于,他的诚心感动了领导,同意建附属幼儿园。

新建幼儿园需10亩地,牵扯到15户农民,还有诸多手续及资金缺口。赵荣华一家一家做工作,一户一户签协议。不到20天,赵荣华自筹资金30万元把地征到了位。

如今,走进高峰完全小学,新建的幼儿园、扩建的食堂、重建的厕所、新铺的塑胶运动场、翻新的教学楼……应有尽有,学生人数也从不足百人上涨到189人,65名幼儿在崭新的幼儿园上课。

为彻底根治师生用水难,他说服就职于浙江上禹供水公司的同学任兰英,向肖堰中学、高峰完全小学捐赠价值10余万的全自动化抽水设备各一套,另外,以半价优惠为肖堰完全小学也添置了一套全自动化的抽水设备。赵荣华又自己动手修复空气能,保证了600余名师生的冷热水供应。

“赵老师来肖堰完小不到一年,水有用的,澡能洗了,饭也不用送了,改变实实在在,我们家长非常满意。”“学校不仅条件改善了,活动也多了,教学也抓紧了,娃子在肖堰完小读书我们放心。”谈起赵荣华调入肖堰完小的变化,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我要做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上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出学校一流科研成果。”

在肖堰中学任教期间,赵荣华连续13年教九年级数学,次次中考综合指数、上重点高中人数均位居全镇榜首;用了三年时间,带领高峰完全小学从全镇倒数第一到全镇第二;一年内,全面扭转肖堰完全小学质量落后面貌,2019年春期末统考,11科全镇第一,8科全镇第二,综合评估全镇第一。

从教20年来,赵荣华共有百余篇论文获省市奖励。特别是2015年教育部启动“一师一优课,一科一名师”活动,赵荣华带领高峰完全小学15名教师,从最基本的WORD、EXCEL学起,在“三通两平台”上晒课38365节。连续三年,高峰完全小学晒课量蝉联湖北省首位,成为“晒课名校”。

“这些年,我觉得最亏欠的就是家人,等哪天我退休了,再慢慢偿还。”

2003年,赵荣华父亲从梯子上掉下把胳膊摔成粉粹性骨折,赵荣华把照顾父亲的事托付给妻子匆匆赶回学校上课;2006年,赵荣华妻子下班路途被“三轮车”撞的七窍出血,他坚持在医院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改作业、备课;2013年,赵荣华骑车上学途中,不慎被别人把髌骨撞破,他杵着拐杖上课达1个多月;2016年,母亲脑梗塞大小便失禁,他草草给医生交代了下,也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这些年,与赵荣华一同参加工作的同学不是跳槽了就是进城了,唯有他工作的地方离城市越来越远。为支持赵荣华工作,妻子低价转让了经营13年的黄金门面。广东私立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浙江天禄麻将机厂高薪聘他当技术员,襄阳的培训学校上门接他入城……赵荣华一一婉言谢绝,心甘情愿留下做“孩子王”。

赵荣华先后荣获襄阳市“学生资助工作典型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南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南漳名师”等多项荣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赵荣华依旧坚守在边远山区教育第一线,用心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虽然平凡,但很精彩。

金秋九月,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你想起了哪位老师?

在你的人生中哪位老师对你有着不同的意义?

你又是否因为受老师的影响而发生过改变?

在下方留言,写下你和恩师的故事或者对恩师的祝福吧

来源:南漳县融媒体中心 南漳县教育局

全媒体记者:程思豪 通讯员:木超

编辑:老王/编审:老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庄村属于哪个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