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话听起来特别亲切,四川话听起来特别躁?

在中国有着七大方言,其中包括:

官话、粤语、吴语、赣语、闽语、湘语、客家语

,往下细分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方言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

说到差点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方言,大家常常能想到的或许就是粤语、四川话和河南话。

曾有一个传言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辛亥革命以后

,清王朝的覆灭和新的民主共和国诞生。

民国政府决定面向社会宣布,选择一个方言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

听到政府消息的人们,纷纷向政府提议选择粤语,而这样做的原因,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先在广东发起了革命。

提议这个方言的人们解释道,因为粤语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方言,在古时候也被称作雅言,尽管现如今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儒家所强调的礼,粤语的雅则正好与儒家相适应。

除了粤语提议呼声最高的还有北方话,

在当时有近一半广东籍的议员的情况下,

原本选择粤语成为国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建议,粤语就以一票之差遗憾落选。

孙中山先生跳出了乡土观念的局限性,告诉大家要以大局为重,自古说北方话的人数就要比白家话多,应该更加注重大众的需求。

粤语,俗称白话,又叫广东话。

改革开放以后,娱乐事业开始逐步发展的香港向内地传输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粤语电影和粤语歌曲,大众对粤语的学习热潮也被激发了出来。

时至今日,粤语仍然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的特色,它是保留古代汉语特色最多的一种方言,但与流传通用的北方官话来说,它的确少了部分竞争力成为“普通话”。

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统治权落入到了外族人的手中,中华地区战争不断,大量人民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这又是一次文化与语言的融合沟通。

安史之乱之后,中原汉人接连南下,这进一步地缩小了古粤语与汉语的差异,但这并不能证明“差一票之选”的故事的真实性。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北方,北方作为官话的历史是粤语无法比较的。

,明清开始北京就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早就作为官话传播到全国各地,被各地的人民群众认可。

从黑龙江再到云南,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几乎都在使用北京话。

,蔡元培也曾主持召开过读音统一会议,会议的主旨就是“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当时所说的票选官方语言的会议也多半为杜撰的事件。

四是根据黎锦熙先生的《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

,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民国二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民国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最后确定下来一共80人,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根本左右不了会议结果。

再说到四川话,现如今众多的短视频软件里,许多博主所用到的AI配音方言都是四川话,许多外地人也开始学起了官方的西南官话,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四川话的受众度之高。

但关于四川话的“差一票当选”的真伪,我们还需要认真地辨别。

传言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十分的重视语言文字的统一、研究、普及和运用,因此在1955年展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在会议场上,许多研究文学语言的专家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地辩论着哪一个方言更加适合人民大众普及使用,

其中关于西南官话和北方话哪个更适合,成了最为激烈的一场辩论。

经过大家民主投票,四川话还是因差一票遗憾落选,在这次会议上国家通过了“以北方语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的决议,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就从此开始了。

为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从民国使用到建国所用的“国语”产生任何歧义,

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中,将官方语言定名为“普通话”。

其实在当时并没有进行投票以选择那方方言为基础的票选活动,因为“国语”已经推行使用了几十年了,

全国群众都已经形成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通用语言。

河南处在古中原的方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在“xx语差一票成为官方普通话”的话题中,河南也被常常提及。

关于这个话题的真伪前文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地辨析。

借助这个话题,其实相较于四川话、河南话、粤语,南京话应该才是北京话的最大竞争对手。

明初定都南京,南京话因此广泛被使用,再到永乐年间内蒙势力蠢蠢欲动,为了镇压北方边界的反动势力,皇帝朱棣带着十几万人口迁都到了北京。

迁都以后,北京话就一直受到南京话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就有学者根据当时传教士所记录的汉语官话表示,明朝的官话不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而是以南京话为基础。

但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三个方言都没有成为我们现如今的标准普通话呢?

从古至今中国随着朝代的更替,产生了许多种官话也就是普通话,也就是政府公认推行的为人民大众所说的语言。

东周时期,洛阳语就作为当时的官方普通话被广泛使用,素王孔子在《论语》中提到: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当即以中原某一部族语言或方言为基础开始扩展

,直到春秋时代,“雅言”已经覆盖到了燕、齐、陈、秦、晋诸夏地区,并出现推广到了楚、吴、越地区。

秦汉之后,中国局势分合不停,各个民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进行交融。

汉民族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是胜利者,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雅言延续下了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不断进行扩大普及。

再到隋朝,隋朝音韵家陆法言开始着手编撰修订《切韵》,这是一本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书籍。

它以“广文路,赏知音”为编纂宗旨,虽原书已佚但后世也记录了原书的三分之二,陆法言缜密而又精确地编写,为唐朝的韵书编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韵声的统一标准对国家官话的使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唐朝时百官在《切韵》的基础上修订了《唐韵》,《切韵》也被选作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延续至宋朝。

再到元朝,蒙古统治者统一中原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大元王朝,他们面临了多民族、多语言共存的局面。

为了巩固自身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蒙古统治者对新王朝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确定使用,并且对不同族群进行了等级划分。

八思巴字被确立成为了国家的官方通用语言

,对元代的文化发展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通行,也丰富了元代的文化出版事业内容,言语兼用成为了元代社会语言最典型的特点。

明朝时,因开国皇帝高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因此南京话一直都通行在政府的日常办公环境中。

到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以后,

。历来南京话作为官话作为通言在经济发达的南方诸省尤其通行,迁都以后,南京话的优势也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绪论篇曾写到过他对官话的理解:

官话是以宫廷人士的发音为准,在中华帝国的任何地方,官员们以及念过书的人都会讲这种话。

随着北京作为国家都城的时间增加,北京话逐渐与南京话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北京话,开始在社会当中通行,北南官话对峙以北官话的胜利划下了句号。

在康熙王朝时,一位名叫李光地的重臣的主持下修编了出了《音韵阐微》,在这本书中对当时将近6500多个常用北京用字读音进行了规定。

再到雍正时期,就正式地规定了北京话为大清王朝的官方语言,上层阶级通行的语言也慢慢地开始在民间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在都城周边的居民,大家都能够非常流利地说一口北京话。

1728年,雍正为了将北京话能够顺利地在南方推广,还为此专门设立了类似于如今培训机构的“正音书馆”,由此可见在封建王朝时代,北方话作为官方用语早已开始被广泛使用。

到清中叶以后,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了南京官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标准音一直使用到了民国,还被民国政府继承了下来,确定为了民族的共同语言。

再说到如今的普通话,“普通话”这一词最早是源于清朝末期。

1902年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吴汝纶在前往日本考察期间,在跟日本学者进行讨论语言系统统一的重要性时被提出的一个词汇。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国力相较于幕府统治时代有着非常大的进步,

因此在这一点上,日本学者向吴汝纶提出想要中国进步就应当推行语言的统一。

,我国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在日本留学时就曾拟定过一篇文章,其中也曾明确提到过“普通话”一词。

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各种新式词语不断出现在国民的眼前,

“国语”一词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将官话统一称为了国语,

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

1911年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取代了明代修订的《洪武正韵》,并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国语”这个词语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当时民国政府的承认。

1918年,教育部公布了“国音”的字母

,1919年吴稚晖先生则出版了《国音字典》,为国语的推行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但在国语推行不到两年以后,知识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北京语音和国音的大辩论,俗称“京国之争”。

最终结果是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废弃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老国音。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为了全国人民可以顺利地交流沟通,的确曾对哪一门方言成为普通话进行过投票。

这个投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票选出官方语言,而是为了在当时前清使用的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再确定6500个常用的汉字标准读音,参与修订的人都是学术界中的翘楚如蔡元培、吴稚晖。

在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白话文的热潮也逐渐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开来,

对于统一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多了起来。

著名汉语言文学家黎锦熙先生就曾说过:

“所谓国语,乃是全国人民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公共语言,人人都能说,却不是人人必须说,因为常言道得好,‘官腔莫对同乡打’,虽然不是人人必须说,却要人人能够说,为的是大家都是中国人。”

193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音,此后民国政府规定小学母语教育标准以国语为准,为的就是能够更加规范的教授白话文。

再到新中国成立之时,确定了北方官话作为我们现如今一直使用的标准普通话。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先生就一直推崇将“国语”改称为“语文”

,在小学教材编程的规定中就强调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按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则正式地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了“普通话”

从古至今,每有一场大的改革发生之时,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始终都会被提到。语言的统一不仅能够帮助政令的更好施行,也能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交流。

方言是中国文化个性的展现,它作为一个沟通的载体,将不同地区人民的风貌通过语言的方式展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曾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阐释过: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

普通话的推广,为我们搭建了与外人交流的平台,它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容乃大。

方言的存在,则是向大众展示了中国强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有足够的土壤让这些语言文化扎地生根。

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使得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同感逐渐增强!

1.青岛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明代来华欧洲教士所记汉语官话——非明代汉语官话“南京标准音说”》

2.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课题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述应规范——“汉语”不能等同于“普通话”》

3.时政热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中国的金融科技从业者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把中国带入到一个数字经济的时代。在当前国际大形势不明确的时候,这是得以骄傲和自豪的一个点。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会接到银行打来的各种各样的电话,其实有很多是语音机器人拨出的,有的我们能听出是机器人,但有的我们已经辨识不清......

  就拿金融科技公司度小满金融的实践来说,他们提供语音机器人服务,已经让99%的用户听不出是机器人了。他们的机器人甚至还可以说四川普通话、河南话、山东话等中国各地方言。

  语音机器人在银行的业务当中有哪些场景?能给银行提供什么样的客户体验?未来AI会在金融领域有哪些应用?2020年7月30日晚,财经作家、看懂APP小程序联合创始人由曦、度小满金融RPA产品业务部总经理周建龙和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边鹏博士一起探讨了AI机器人4.0在银行的最新应用。

  由曦:度小满金融背靠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语音机器人的无感率已经达到99%。这个语音机器人不仅可以说普通话还可以说方言,包括四川话、河南话都可以讲。语音机器人是如何听懂人说话的,它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听说在度小满金融还有专门的语音机器人训练师的岗位,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能不能请周总给我们介绍一下。

  周建龙:语音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人机的对话过程中,模拟客服的听、说、理解、决策这四项能力。

  首先,用户在电话一端说了一句话,机器人它会先听,听是什么,就是把用户的这段话通过语音识别转化成文本。

  第二个环节我是拿到文本之后,要理解他背后的意图,这个环节就是NRU。实际上,这一段文本转化成意图之后,计算机才能去处理这个意图节点相关的数据标签。

  最关键的环节叫做决策,怎么去响应用户,是用问句还是用回答,或是用其他内容,这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决策完之后就会用到NRG,就是自然语言生成,生成一段对应的相关的话术,这段话述可以是由业务事先配置好的,也可以基于过去人工对话的海量样本,从中挑选优秀的话术。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实际上就是把刚才这段文本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形成一个声音信号,然后通过电话放给用户听。

  整个听、说、理解、决策这四项需要在几百毫秒以内完成,这样用户才有及时对话的响应,才没有卡顿的现象。

  由曦:您能不能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语音机器人训练师,包括人和机器是怎么协同的?

  周建龙:实际上,在人机对话过程中,机器人一定会犯错误,这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当有些话,机器人它没有听懂,比如它识别错了;另外,就是这句话它没有猜出背后意图的时候,就会在和用户对话中产生一些不顺畅的地方。那这种错误我们是怎么发现呢?主要从两个方面:

  1、从机器人的角度,机器人听到一句话的时候,如果它理解不了背后的意图,这时候我们的程序就能自动识别出来。

  2、从用户的角度,我们会实时监测用户和机器人对话过程中,不管是用户有重复的话语,重复的意图,甚至比如说问一些“你为什么听不懂我说话”这种类似的句子。

  这些错误都被实时的抓取出来,我们会对接到后台的标注系统,标注系统就是由机器人训练师在上面去看,哪些问题,哪些用户表达的内容机器人识别错了,不管是文字也好、意图也好。

  这时候训练师会站在客服的角度,去纠正它的文字,还有意图。这些被纠正的文字和意图,会自动的进入到语音的深度训练模型里面,然后每天会去自动训练、迭代。这样的话,机器人有了这些问题的样本,经过训练、优化之后,当它再次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听懂。

  由曦:这其实是一个机器发现问题,人解决问题,然后帮助机器再去迭代的这样一个过程。语音机器人其实已经应用在银行的很多业务当中,能不能介绍一下语音机器人给银行的业务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边鹏:语音机器人现在主要是应用在银行的智能客服这个领域。通俗来讲,智能客服就是热线电话,或者叫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语音机器人能够帮我们解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痛点,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就是人力紧张的问题,像这种客户服务中心都是7×24小时运营的,凌晨两点钟要接电话,凌晨四点钟也要接电话。它其实需要在身体状态或者精神状态不是特别佳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最好的表现。

  刚才周总也讲到智能语音机器人会犯错,但这种犯错它不会有周期性,它不会7×24小时发生波动。人的这种波动就会被机器人的优势来弥补,这样不仅缓解了员工的疲劳,还补充了人力的紧张。特别是,像双十一或者是春节这样的时候,金融领域的客服电话一般都是非常繁忙的,人手排班也是比较紧张的。

  还有一类好处,是对银行的消费者。因为银行消费者在跟客服交流的时候,他其实想要着急表达自己,但是发现客服人员没有听清,这里面有一个抢话的问题,抢话是什么概念?人在听的时候是不能说的,说的时候也没办法听,可以理解成人是单声道的,但是对于语音机器人来讲这不是问题,它可以“边说边听”。所以,如果客户特别着急的进到客服热线里面,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想要向银行求助的时候,他就可以不等语音机器人说完而直接说,因为对于语音机器人来讲,说和听实际上是两套系统。

  由曦:但是从服务体验上看,很多人觉得跟人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那么您怎么评价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边鹏:在现实生活下,其实我也有这个体验,就是感觉到智能客服不够智能,在各个领域上都有,不光是银行领域,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语音识别的能力,现在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可能90%多,最早只有70%多,这个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在语音的理解方面,理解之后再关联到银行、金融业务的这些知识,把这个知识向客户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出入。这其实是相当于一个知识的再加工,再利用的过程。

  所以,机器人训练师的岗位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更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能够把这种复杂的金融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拆成机器能够理解的词条或者是一些语料库,甩给后面一套自动的训练系统,这样智能语音机器人能够更加智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智能客服不智能的现象会慢慢消失。

  由曦:如果说我们用一个评分体系的话,把人的智能算作100分,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它的分数能够达到多少?

  周建龙:机器人智能大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评价,首先要看它的应用的场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业务指标。假如用在电话销售的环节,那就要评估这个机器人带来的这个用户转化率和人差距有多大,假如用在贷后的环节,那就要看机器人的回收率和人工回收率差距有多大。也就是说,它在生产环境里面的业务指标和人的工作差距。

  第二,在人机技术层面,要看人机对话的准确率,就是用户说一句话,机器人回答一句,这样来回多轮的过程中,机器人有多少犯错的概率。还要看它的通过话时长,比如聊30秒和聊1分半的情况下,这个对话准确率的标准肯定是有差距的。

  第三,在机器人的画像能力层面,就是一个机器人在和用户对完话之后能给用户打上什么样的标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是在贷后环节,聊完话之后,用户的逾期原因是一个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还是说个人消费者家庭里面出现了一些变故。通过对话产生的标签给这个用户贴上,它就可以实时的反哺到贷前和贷中的风控环节,这个数据画像的能力对于业务其实有很大的帮助。

  由曦:今年的疫情对金融机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线上化做得好的银行受的影响比较小,但是线上化做得不好的银行受到的冲击会非常之大。疫情促进大家的反思,二位对这个话题怎么看?

  周建龙:这次疫情确实对整个金融行业冲击确实非常大,度小满依托于过去两三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能力的积累,也是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在线上化办公的这个环节做了很多的储备,比如我们的在线客服有90%的流量其实都是由机器人去和用户完成对话的,包括之前百度春晚的整个活动。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们的很多客服,不管是电话客服还是贷后人员,虽然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及时返岗,不能及时到公司办公,但是因为有机器人的能力储备,大部分业务还是正常开展的。

  此外,我们也把机器人的能力输出给一些合作的银行机构,帮助他们去渡过这个疫情带来的影响。比如,我们给相关的一些银行伙伴提供了一些贷中、贷后的相关系统,过去都是依赖于人工去做的大量的工作,现在通过系统自动化的去做,不用人工去干预了。

  边鹏:整个疫情过程当中,大家可能没有感受到中国的金融有什么问题,这里面可能有很大的程度上是金融科技发挥作用。7月份,美国的一些社区银行,也包括像摩根大通那种大型银行在纽约的一些分支机构,以高于硬币的票面价格来回收硬币。举个例子,有一些社区银行要回收一百美金的硬币,但要出到一百一十美金的纸币价格。这反映出他们在金融科技的推广度和采用率方面不高,平时看不出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极端疫情的情况下会看出明显的差距。实际上中国发生的这一切和中国以外的这些国家发生的情况,充分证明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对的,是趋势性的东西。

  由曦:很多银行携手金融科技巨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线上化成果。银行该如何看待技术自研和携手金融科技公司共同研发这两种选择?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去摆?

  边鹏:国外大型银行往往直接并购小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一些好的理财APP或网站,大型银行就直接买下来。国内银行原来更多的是自建开发中心,现在是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

  银行与科技公司进行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大家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银行利用自己的业务模式、风控能力、合规能力、运营能力,同时又结合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两者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能够最大化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但银行有些关键的环节还是要自研,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拿出去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这个不是绝对的,要取决于成本,取决于这个东西本身对银行的价值。

  周建龙:我很同意边鹏博士的观点。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首先是双方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

  度小满在给银行提供这种金融科技产品还有服务的过程中,所有的产品都会先在自己的业务上面去做验证,比如机器人包括模型,跑到一个非常成熟稳定的状态之后,才给合作银行做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结合银行客户的需求,去做一些本地化的定制部署,更好的发挥AI的这个作用,包括帮助银行挖掘已有的一些业务数据,然后让机器人或模型达到一个最佳效果的状态。

  由曦:这一波AI在金融科技上的应用已经给金融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财富价值,那么它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以及未来我们可以期待AI会在哪些方面更深刻的改变整个行业?

  周建龙:AI帮助银行加深对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的理解,尤其是基于互联网行为大数据,去帮助银行识别用户的需求和风险,去帮助银行提升人效。

  边鹏:我们以前做了一个比较偏学术化的研究,专门把所有金融领域的一些AI学术研究进行了分类,相对来讲有两个大的问题:

  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万金油式的算法,就是没有个通用性算法,对不同东西都需要有定制化的算法,比如说智能客服可能是一块,贷款可能是一块,图象识别又是另一块,反欺诈又是另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偏前台的业务更多的使用了人工智能,比如用户识别、反欺诈、智能客服,包括信贷逾期的提醒,外呼等等,这种事情做得都是比较多的。但金融领域的中后台业务做得比较少。现在看很多银行都已经开始做中后台基于数字化的转型,这里有广阔的蓝海。

  由曦:这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所谓危机,危中有机,那么这次疫情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和对于银行来讲,两者分别的危和机都是什么?

  周建龙:面临整个经济下行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波动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预测,我们还靠过去的一些线上策略模型已经可能就完全失效了,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于我们业务冲击确实比较大。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机会就在于大家的能力储备是不是足够抵御这次冲击。随着疫情逐渐控制,现在市场上很多公司的业务也有了一个恢复,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水平。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到现在还没有爬出这个疫情冲击的大坑。所以说,我们金科公司,怎么能够把积累的能力、经验,去帮助市场上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经营机构,去帮他们渡过这场危机,来保证这个行业的一个稳定,这就是危中有机。

  边鹏:这就好比海边进行游泳的人,忽然发现海上来了一个大的海浪,或者是一个海啸向海岸扑来。每一家金融单位都是在海里面,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现在都往海岸上跑,都把金融科技作为战略支撑点之一。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变换着看,把它变成一个加速银行线上化或数字化的过程,把银行传统审慎的风控能力,转化成数字化时代更加有效的风控能力,那么对于整个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会有一个更好的作用。

  由曦:好,谢谢两位的回答。现在我们看一下网友的一些提问,网友wenku08提到从事重复性工作的人员会是第一批被AI取代的吗?

  周建龙:虽然过去十年间深度学习包括人工智能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但实际上我们整体还是处在一个弱人工智能的时代。刚才也提到了,虽然我们深度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在深度理解(包括决策能力),实际上人工智能和人工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目前的这种人工智能产品一定会取代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包括像刚刚提到的语音机器人,但这个过程中它会把人的精力释放出来,让人去解决更复杂的需求。所以,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取代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同时它也会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更高级的一些岗位,包括机器人训练师,这个岗位以前是不存在的。

  由曦:所以技术会取代一些工作,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工作。所以历史已经不断在证明这样一个规律,我们期待人工智能会给我们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的这个直播也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还是想请两位嘉宾最后再发表一下自己的一个感想或者说感言。

  周建龙:我觉得未来一定是一个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也会让我们的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变得更加美好。

  边鹏:今天这个主题讲的很好。我想说的是为了这个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努力,除了我们把算法提高以外,还有一些对人工智能有一些约束或者管控,包括一些道德上的探讨,可能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去做,这个对人工智能行稳致远至关重要,谢谢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河南话听着很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