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怎么翻译抡语?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学而第一篇的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白话翻译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礼在论语中出现了74次,第十二章是整部论语第一次出现礼。什么是礼呢? 朱熹《论语集注》上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礼是天地运行的秩序,是定国安邦的法则,是个人在社会上应对进退、修身立德,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规则。

我的老师说:这一段讲“礼”。前面它并没有明说,实际上都是礼。礼要学而时习之,有朋友来很快乐,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中国是礼仪之邦,论语是一本讲礼的哲学。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内到外,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处理好五伦关系,论语“学而第一”仅用十一章420字就说清楚了。

“礼之用,和为贵”,礼具有中和作用:礼是用来中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的。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彼此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礼的最佳状态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而是‘和’,就像孔子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过生活很和谐,很安乐。有了礼的规范,世界才会和平。

“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先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有才有德有位的古代圣王,只有这样的圣王才可以制定最完美的礼乐制度,也只有这样的圣王制定的礼乐制度百姓才会信服遵守。

制定礼的原则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者爱人,以爱为目的的礼才会得到全人类的拥护,《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君子小人都喜欢的礼,就是先王明明德彰显的礼之用,它具有普适性。

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如果不知礼就无法立身,礼是我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遵循的生存之道,关乎大家身心健康。因此社会人说“礼多人不怪!”,敬人者人恒敬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家层面以法治国,百姓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以最低的法律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以礼治国,人民会从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不管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最好的管理制度应该是礼乐制度,大事小事都以礼节制,周王朝礼乐治国八百年,国泰民兴,成为史上最长的朝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冲突,为和谐而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用和稀泥的办法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礼是要讲距离有所限制和区别的,如竹节一般,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所以礼的基本精神,是调节和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用礼把它进行调整。

由于文化的断层,现在许多人不知礼,比如:病人恶意的中伤医生;学生家长冲到学校打骂老师;年少的孩子为了玩手机可以打自己的妈妈,甚至跳楼自杀。礼的缺失造成社会上家长不知礼更不会教孩子基本的礼仪。

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学班的老师和家长都想学礼,从哪学起呢?我们选择了李炳南先生编述的《常礼举要》,从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十二个方面学习为常用之礼。通过学礼,学生们见到老师就鞠躬问好,家长们高兴地反映孩子会“出必告,返必面”,早上起来会问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好的家规也是礼。朱氏有《朱子治家格言》,钱氏有《钱氏家训》,诸葛家有《诫子书》;社会上很多小家庭没有家规,没关系,我们中国人有一本好学好背的《弟子规》,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我儿子把《弟子规》从小读到大,我感觉自己受益良多。去年有个同事生了二宝,反映大宝不好带了,利用暑期我们一起重新学习了《弟子规》。一年过去了,家长反映有大宝现在有大姐姐的样子了;遇到我会主动的很恭敬的问好。更神奇的是,当时我和这个小朋友在读《弟子规》,我儿子旁听了半个月我们反复诵读的弟子规,他写的字从惨不忍睹变得整齐规范,他说以前背读《弟子规》有口无心,最近天天听有了顿悟,尤其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让他找到了写字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调整写字态度,庄重的书写,把字写舒畅,不知不觉间字变得端庄整齐了。邻居家小女孩和儿子变化很神奇,礼的好处妙不可言,学习礼是需要学而时习长期坚持的大事。

古圣先贤字字珠玑的语录,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一字千钧!礼之用,和为贵!从我做起,从家起步,爱敬父母,兄友弟恭,就是我们学礼第一步。

}

《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句,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各则语录内容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层面的目标。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8.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许多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每一则语录都阐述了不同的道理。体现了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思想。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在考试中,《论语》重点考查的是对于原文的理解,以对应相关知识点,从而进行客观性考查。

以下即《论语》重点备考语句及其翻译,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3.疏导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注释】老师一步步地的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

4.终身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注释】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于仁德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了。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的品德了。

6.学习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对于学习,了解怎样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注释】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8.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9.教育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

回复【时政】即可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时政模拟

回复【资料即可免费获取各省备考秘籍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衡传字词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