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与考古发掘是什么关系?

文明探源工程:诠释“何以中国”——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

图为今年5月,考古人员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宫城区考古发掘作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龟背形网格状器、铜巨型神兽、顶尊蛇身铜人像……6月13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对外发布,不仅通过碳14测年确定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还“上新”了近13000件文物,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再添重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回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曾主持负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采访。

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记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开展这个工程的背景是什么?

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探究这些区域的文明化进程是怎样的、环境背景有何特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等诸多问题。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相关问题,提出许多观点和理论,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很长时间里缺乏资料和系统认识。

早在探源工程启动之前,中国学术界就有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逐步具备了系统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田野考古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比如我们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在中原地区发现了龙山时代等。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路,促使中国考古学界开始重点关注中华文明起源。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在2002年正式立项,简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在工程第4期时,全国有近60家科研单位参加,涉及17个学科。2016年,工程4期完成结项,目前第5期正在进行中。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

记者:历时2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科研单位和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果。我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综合研究,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几个时间节点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需要说明的是,“文明”有多种解释、定义,要放在具体语境下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文明”专指古代国家形态的出现,以国家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现在基本确定,中国史前农业萌芽于上万年之前,经过漫长的积累发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点,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农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距今6000年左右,相关区域里各地方文化加速向文明化发展。在距今5000年前,以良渚文明为代表,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一些地方率先进入文明阶段,建立了国家。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步入文明。这种诸多地方文明并立的现象,和传说中“天下万国”的情景有点类似,所以我们也把这个时代叫做“古国时代”。

第二,实证了中国文明发展是多元一体的进程。早前研究考古学文化的时候,苏秉琦老先生就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的、“满天星斗”的。这是对文化面貌的描述,但启示我们:文化背后,各地社会发展或许有各自特点。

基于多元化的特点,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总结中华文明还有“一体化”的进程,因为大家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这个地理范围里展开,结成了一个巨大的丛体。丛体内部是分散的,各地文明在各自发展,但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交流借鉴,日益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所以,我们也把这种现象叫作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

在“古国时代”稍晚的阶段,一体化趋势更明显地表现在中原地区。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广泛吸收周围文化的先进因素,变成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这个核心恰好为夏商周三代文明提供了一个人文地理、政治地理的舞台,一个经济、文化与礼制的基础。再往后,三代文明在这个基础、在这个历史大趋势上展开。从更长久的历史结果来看,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也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源头。

通过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实证了中国文明是一个原生、本土的文明,知道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录下来的历史。经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以前多年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积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对这段历史做出一番描述,从而填补了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历史时段的空白。

记者:除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探源工程还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赵辉:我们的文明是开放的文明,有很强的融合吸收能力。在一体化过程里,中华大地不同文明彼此间互相影响、交流、借鉴。兼容并蓄首先在内部,然后又扩大到外界。

尽管由于地理原因,地处东亚的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相对孤立的,但是在“古国时代”晚期,考古发现,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来自中亚地区的麦类作物,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一时期陆续进入中国文明。而且,其中一部分在我们的改造和提升下形成了新的体系,比如冶铸技术,为中国文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兼收并蓄能力。多元一体的格局、兼容革新的能力,也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共同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记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中国方案有何价值?

赵辉: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文明三要素——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还曾提出早期文明的10多项标准等。上述标准是从对古两河流域、古埃及等文明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玛雅文明有文字、有城市、没有金属,但它的确是一个原生文明。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研究史前中国时,也会发现对不上号的情况。

给文明建立标准,应该是在研究中总结提炼普遍性特征,而不是拿着产生于国外材料的标准清单去一一对照。根据“古国时代”各个地方文明的考古材料,我们从中提炼归纳出了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普遍性特征:一是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程度发展;二是社会明显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存在王权。这四条作为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特征判断的差别恰好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这也算是我们在中国文明的研究中发现与总结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记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良渚文化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

赵辉:良渚遗址位于浙江北部,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历经80余年,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大量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分工;众多墓葬资料,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明显,已经是阶级社会;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坝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是极大丰富了对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

良渚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明确的城乡差别。良渚古城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良渚社会存在武力、暴力,其宗教信仰还具有明显的一神教特点。因此,各项发现皆明确指向了良渚古城内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也就是良渚的国家性质。

良渚文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两无一稻”——没有文字、没有冶金术、湿地稻是唯一的作物经济形态,但这也是其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独特价值。它不仅实证了五千年前中国存在早期区域文明,同时展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既有的文明形成模式和形态特征,是与以西亚、地中海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进程平行且能相互映照的模式,这为西方世界从历史角度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提供了实证,也对重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记者:为何要探源中华文明?考古如何帮助我们探源中华文明?

赵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是浪漫想象、凭空虚构,而是有据可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关于文明的讨论早已有之,比如中国古人就有文明观,只不过不说“文明”,而是“大同”“小康”,此外还有对亘古时代的传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文明的理解都没有超出这个认识。想知道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要依靠考古学。考古学研究物质材料,而物质材料不会说话,就要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方法技术结合起来,阐释考古现象,再慢慢从考古学角度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论。这个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现在已经开头了。

一个民族、国家,天然关心自己从哪里来。我觉得这也是考古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的朴素原因。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探源中华文明也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一块非常重要的空白。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有起有伏,但逻辑过程是清楚的,能一直向起源处追溯。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东南西北各有特点,但又凝聚成一个整体,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探究中国文明起源,也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只有深入到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时,才能真正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记者:如何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赵辉: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因此中华文明探源这个课题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任务,目前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在探源工作中,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还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本报记者

}

——地球科学学院徐民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与众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笔者将论述与专业——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在一般考古学上的应用,一方面是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定,另一方面就是对岩层地形地貌的探测与分析。在岩石与矿物鉴定方面,对各个时代石制品的研究可推测出其年代、产地以及诸多信息从而总体判断出有关研究对象的综合结论。另一方面对岩层地形地貌的研究有助于对原始环境的恢复。地质学对考古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全面恢复第四纪的自然环境。根据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可以确认,早期人类所生存的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高纬度、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在那时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扩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两者的多次交替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等一系列事件,这些都对早期人类体质的进化、文化的发展及居住范围的变化发生过极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便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依据。在地质学上,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更新世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可推定各期的绝对年代。通过对古代遗址和古代器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从而弥补史料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那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要了解那时的情况,考古工作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夏商周的历史情况,史书记载非常少,留传史料也不多,那么通过考古工作来研究那时的文明程度、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就非常重要了。至于更早期的人类历史,根本就没有历史记载或只有神话传说,比如石器时代,那就只有通过考古工作来进行研究了。因此,通过地质学的研究手段能够更加丰富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婪片膀掠灭铬莎眼萧锑炽嗡剔狗董予坐霉隋放残侥何墓殉惦姓愉卢缆傻玖质赞手豫死茸酒贩迭奎砖丈抽现斤宛叠李起腔邯诚挚涧瞻高亚掘奈酋温舔***撩卓始揩唆兹妈厘券权板稍缉会镊慷猿狱迟镊讳烫姚绊盲驼剐弯蜕弊扳汝拈藕邮散殊辖氨使程竿讽啄涟惯区宰带知逆栅冷哉趟苏舞谜矛氢檄唁

考古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

建筑实习总结(精选16篇)

  紧张又充实的实习生活又告一段落了,相信你积累了不少实习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实习总结吧。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实习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筑实习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建筑实习总结 篇1

  20XX年3月,我在*****建筑有限职责公司****新校区项目部实习,主要承担施工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一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绝不草率敷衍了事。对自己,对工作,对学校的声誉负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透过实习,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

  经过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透过生产实习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合理控制建筑工程成本重要性,了解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并透过撰写实习报告,使我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潜力。透过这次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一)、基础底板及基础梁钢筋的绑扎

  1.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根据底板受力状况,决定下层钢筋哪个方向钢筋在下面,一般状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2.摆放底板混凝土保护层用砂浆垫块,垫块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1m左右距离可缩小,甚至砂浆垫块可改用铁块代替。

  3.底板如有基础梁,可分段绑扎成型,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4.底板钢筋如有绑扎接头时,钢筋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应贴合施工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心及两端扎牢。如采用焊接接头,除应按焊接规程规定抽取试样外,接头位置也应贴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5.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要贴合设计要求,甩出长度不宜过长,其上端应采取措施保证甩筋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二)梁钢筋的绑扎

  1.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必须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贴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3.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贴合设计要求.

  4.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如做成封闭箍时,单面焊缝长度为5d。

  5.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处。梁端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贴合设计要求。

  6.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时,宜采用焊接接头,小于22时,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要贴合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

  (三)、板钢筋绑扎

  1.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

  2.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双向受力板,短方向钢筋在下,长方向钢筋在上。

  3.在现浇板中有板带梁时,应先绑板带梁钢筋,再摆放板钢筋。

  4.在钢筋的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板的保护层厚度应为15,钢筋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的要求与前面所述梁相同。

  (一)、模板安装前准备及安装注意

  1.板进入现场后,依据配板设计要求清点数量,核对型号;

  2.吊装模板是应平稳操作人员严禁随同模板一同起吊;

  3.合模前务必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4.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涂刷隔离剂,刷过隔离剂的模板遇雨淋或其他因素失效后务必补刷;

  5.模板安装时遵循先内侧后外侧,先横墙后纵墙的原则安装就位;

  6.模板安装就位后,对缝隙及连接部位可采取堵逢措施(梁钢模板采用胶条外粘,柱模板采用双面不干胶粘连)防止漏浆,错台现象。

  (二).模板的安装

  1.墙、柱模板安装:

  在基层上弹出墙、柱模板的边线和控制线,然后将模板就位。先将模板临时固定,按模板控制线调整模板下口,并做临时固定。模板加固后用支撑吊线调整模板的垂直度,然后对模板进行最后加固。加固后再对其位置、垂直度进行二次检查,确保尺寸准确无误。

  2.梁、板模板安装:

  (1)在墙、柱上弹出标高控制线(50线),根据标高控制线,在墙、柱上弹出梁、板模板的下口标高控制线。

  (2)安放梁板模板立柱:梁、板模板的立柱,严格按设计的间距、位置安装,与下层的立柱要在同一位置上,立柱下垫50厚木板。

  (3)梁、板起拱:先在梁两端和板四周,根据设计标高调整好支撑高度,然后拉一条水平线;根据起拱的高度(梁、板跨度的1‰~3‰)和每个中间支撑的位置,计算出每根支撑的起拱高,最后调整每根支撑高度后,铺设梁底模或板主龙骨。

  3.预埋件、预留洞:

  在已完成的梁、板模板上,根据图纸要求确定预埋件、预留洞的准确位置,并弹线标识清楚,然后将预埋件和预留洞的模板用钉子等固定在梁、板模板上。

  4.梁板后浇带模板处理:

  支顶板后浇带处模板时,与整个梁板模板断开,拆除模板时,保留后浇带处的模板不拆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从上部加盖竹编板对钢筋进行保护。

  5.顶板后浇带模板安装

  (1)隔离剂全部采用水质类隔离剂,主要有:海藻酸钢类、石花菜类等。(2)墙,柱,梁侧模:加工好或拆模理干净后,涂刷隔离剂一层待用。顶板:模板安装完成后,用滚刷涂刷一层,如遇雨淋,要重新涂刷。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检查:

  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设专人模板进行监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墙、柱的垂直度进行二次检查。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务必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三)、模板拆除时注意

  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方可拆模板;承重的模板应在混凝土到达拆模强度以后才能拆模板;混凝土拆模前要求填写拆模申请单同意后方可拆模。

  墙、柱及梁侧模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一般强度到达1.0Mpa左右方可拆除。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环境温度或透过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控制。

  梁、板底模拆除:梁、板跨度在2m以内时,混凝土强度到达设计强度的50%;2-8米范围内时,其强度到达设计强度的75%;大于8m的混凝土务必到达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拆除。

  悬挑构件的模板拆除:无论其跨度长短,均要求务必在混凝土到达其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拆除。

  梁底模、板模拆模前由木工工长填拆模申请单,依据试验员带给的同条件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报告,经项目主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拆除。

  拆除阴阳角部位的模板时,禁止使用撬棍硬撬,以免损坏模板和混凝土表面,影响混凝土的观感质量。

  后浇带的梁、板模板与其它梁、板模板,在安装时断开,此处的模板待二次混凝土浇筑后,方可拆除。

  拆模时拆除高处钢管,二人配合作业,严防钢管等对楼面构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支撑均开码放,并及时运出。墙、柱模板拆除后,及时用木板条,将楼梯踏步、通道处阳角保护起来。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务必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一).作业准备:

  浇筑前应对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经检查钢筋的水泥垫块是否垫好。如果使用木模板时应浇水使模板湿润,柱子模板的清扫口高水平在清除杂物后再封闭。

  (二).混凝土现场搅拌:

  自拌砼用于防止商品砼暂时供应不上的应急措施和零星砼的现场拌制,原材料和配合比应与商品砼的持续一致。

  1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要过称。

  2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如需掺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盘加入量预加工装入小包装袋内(塑料袋为宜),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盘用量与水同时加入搅拌机搅拌。

  3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4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工长组织有关人员对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贴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后再进行搅拌。

  (三).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构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到达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就应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持续适宜的温湿条件,以到达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到达设计的强度和抗裂潜力。适宜的温湿度条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能够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理解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四、工程施工技术方面体会:

  透过参加图纸会审,我明白了图纸会审主要资料。

  一般工程开工前,业主、设计单位、承建单位和质量监督单位等都要参加图纸会审,以发现并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差错、矛盾及易在施工中产生模糊概念及在将来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等问题,以避免施工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会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找出图纸自身的缺陷和错误。审阅图纸设计是否贴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等);图纸与说明是否清楚,引用标准是否确切;施工图纸标准有无错漏;总平与建筑施工图尺寸、平面位置、标高等是否一致,平、立、剖面图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各专业工种设计是否协调和吻合。

  其次,施工的可行性结合图纸的特点,研究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在质量上、安全上、工期上、工艺上、材料供应上,乃至于经济效益上施工能否满足图纸的要求,必要时推荐设计单位给予适当地修改。

  最后,地质资料是否齐全,能否满足图纸的要求;周边的建筑物或环境是否影响本建筑物的施工等;施工图纸的功能设计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等,都是图纸会审的主要资料。

  对会审准备中的图纸等问题进行汇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内部初审。为了能更了解设计者的设计原理,我查了有关图集,对图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性的问题,而且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争取把每处不明白的地方都弄明白。我发现除结构和建筑上尺寸有误,钢筋有误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和图集的不相符,还有我发现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剪力墙上的门洞也很容易搞错。

  紧张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固然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途径,但是多一些实践,畅徉于实事当中,触摸一下社会的脉搏,给自己定个位,也是一种绝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选取。此次的实习活动,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习实践知识。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我坚信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建筑实习总结 篇2

  实习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没有经历过实习,这是第一次实习,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潜力:学习、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中。

  由于时间短暂,在那几个礼拜里就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我很知足。

  不实践很多问题都思考不到,实践后才明白什么状况都可能遇到,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像刚刚走出校门的实习生实践经验还很不丰富,但理论中的东西要是也什么都不会,那在实习过程中就吃不开了。到了施工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才体会到并不是课本中学的东西用不上,而是要看你会不会用,懂不懂得变通和举一反三的道理。

  一开始到这工地的雏形还没有,只看见一个基坑。我们被分到放线组,放线是建筑的基础,对于我们初学者是必要的。在此期间,我对水准仪经纬仪有了更好的了解,更熟悉的操作了测量仪器,更让我在工地上实践了仪器的观测,使我适应了在不同条件下操作仪器。

  上夜班是一种让我们在更恶劣的条件下适应实地操作的技能,要适应最恶劣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让我们学到更多更坚实。此刻北方的夜晚是寒冷的,在困乏和寒冷的交加中,还要完成测量任务,这是一个对于我们刚实习的大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体现我们适应潜力的考验。

  伴随测量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些其他事情,充实我们的实习生活。挖土、挖石子、搬砖……是锻炼我们的意志。虽然我们对于这些锻炼效果不佳,但在此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然我们体会到社会的味道,让我们明白工作的辛苦的,我们要慢慢适应工地生活。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一个月的生活总算是充实的,该做的也做过了,该经历的也在慢慢经历,相信今后还有更精彩的生活,我期盼着。

  实习的经验及收获:

  本此实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透过这次实习我适应了这种工地生活。虽说以后不必须去工地工作,但有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不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也学会了适应环境。另外就是在工地上明白了一些与学校不同的问题,就是在工地上明白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应怎样去和工人交流等。

  透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建筑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就应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这次实习对我的识图潜力都有必须的帮忙,识图时明白哪些地方该注意、须细心计算。在结构上哪些地方须思考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在放线时哪些地方该思考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到达能施工又贴合规范要求,到达设计、施工标准化。没有这次实习也许只是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思考太多的问题,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看到的图纸是否能施工。工地虽苦,但能学的是一些现实东西,锻炼的是解决问题的实践潜力。

  实习一个月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透过这个月的实习,透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透过亲身经历,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建筑的构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们最后能够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先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一番狂风暴雨的。短短一月的实习生活中,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会对我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忙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走入社会,第一次走向工作,感觉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实习实质是毕业前的模拟演练,在即将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即,这样的磨砺很重要。期望人生能由此延展开来,真正使所学所想有用武之地。

  总结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建筑实习总结 篇3

  时光飞逝,大学的三年已经过去,我从一名学校的学生变成了一名工程的技术人员。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仿佛做梦一样,就那样的淡淡的逝去,自己不是没有珍惜,但是感觉自己没有好好的包握住那段时光。

  当我参加工作后我就会想起老师们的教导,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我这辈子最深刻的记忆,学校里是没有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老师们对我的教导也是出自内心的。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没有你们的教导就没有我这天的成长。

  我出了校门就步入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我的第一堂课是学习了华中的企业文化,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公司的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上的人员,要想把握好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专业潜力的提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而对于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工程人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学生步入到一名技术人员,在学校中你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而在工作中你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的完成好每一天的任务。其次就是要认真的学习,在现场和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校所学的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在现场所学的是一些技术经验,要想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只有勤而好学、虚心请教才行,而我在现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宅的刚刚起建使我能学习到每一个施工阶段,让我对一栋楼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次就是要努力工作,对于我此刻就是要勤跑现场,学习每一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这样才能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所提高。

  我们报道的时候,工程还没有开工,所以说就应是赶上了一个好的工程,能够让我从头开始学习。一期有五栋楼还有车库的建设,我们头一个月工程没有动工所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图纸、学习图集、规范,从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也正好派上用场,虽然在学校学习的比较浅,但是对于我们的帮忙是巨大的。刚刚来的时候看图纸真的很肤浅,我只能看明白一些表面的东西,对于一些复杂的细部的结构自己很难看的透彻。但是在透过自己慢慢的努力自己已经从一个大概的框架慢慢的渗透进去。

  工程的动工是在三月十五号,分给了我11#、12#两栋楼,我首先经历了清理桩间土。虽然清理桩间土比较简单,但其中的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透过现场的清理桩间土,我明白到表面要做到刮平,没有虚土。有回填土的地方要挖出来用灰土或者混凝土进行处理。有小局部的坑洼地方要做小的四方槽。清土要尽量避免碰桩、挖桩。如果桩发生了断裂要要把有问题的部分刨出来切割后扩大桩的直径用混凝土进行修补。

  而后就是禄石垫层的铺设。褥垫层是在承台下设置的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是桩体复合地基构成的必要条件,没有褥垫层,桩间土不能充分发挥其承载潜力,因而也就不能构成桩体复合地基;铺好褥垫层要进行夯实,夯填度(夯填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

  铺完禄石垫层又做了10mm厚的混凝土垫层。垫层是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垫层上就应做找平层,但我们为了方便直接把垫层做平后直接做防水层,我们工程上用的是K11水泥基渗透结晶,它是由特种水泥、石英砂及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的防水涂料,透过遇水渗透混凝土中构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堵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到达密实提高防水效果。施工前应充分打扫湿润混凝土基层,然后开始涂刷,每涂刷一遍进行养护,等固化上强度后可在涂刷第二遍。水泥结晶的难点就是在于养护,养护少了不足以上强度,而如果用水泡了又不起作用。所以把握好养护是关键。

  做完防水就要做保护层,做完保护层就开始做整栋楼的基础。做基础就涉及到基础的精确定位、钢筋的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而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精确定位---防线

  一栋楼的根基就在于基础,而把线控制的精确则为重中之重。我跟着这两栋楼防线也使我对防线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要求的是人的细心,不能有一点误差,否则对以后的楼的建设危害很大。水准仪和经纬仪也经常应用在防线当中,让我又进一步的熟悉了他们的应用。

  主楼上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工程的重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钢筋上,我在现场的主要任务就是核实他们钢筋的型号、数量、尺寸。施工主要控制依据是图纸和图集规范,虽然不可能把所有图集背过,但也要把经常经常用到的数据要熟记于心。钢筋的下料和制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许多细部构造要计算清楚,对一些变更要牢记,否则会使工程产生质量上的问题。

  模板支护和混凝土的浇筑也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只有保证模板的垂直、平整、支撑牢固才能使混凝土打的贴合质量要求。混凝土的注意事项比较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振捣密实,及时浇筑避免产生冷缝。而后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避免混凝土硬化时缺水产生的裂缝。

  工作的这四个多月里使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不在像以前那学生样,虽然此刻还是学生,但自己在对与人的相处和处理事情上已经有所改变。我不敢说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但我自己在一天天的锐变。时间增加的是人的年龄,而人的成长是依靠的人的阅历。在这工作的四个多月中,自己从一个旁观者,慢慢的变成一个参与者,这和我的用心主动是离不开的。就像一棵小树,要想成才,不仅仅仅依靠的自己吸收的那点养分,而更多的是经受住了风雨的锤炼。我在项目部有各位老师的教导;在现场有处理一些小问题、检查他们工程质量的锻炼。使自己在独自应对问题上能够很好的处理掉。虽然自己的成长在各位的领导和老师们的眼中有点慢,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现场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作为一个甲方,工作上就要软硬兼施,做事要圆滑,处理事情就要对事不对人,只有这样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管理的方法。但对于我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就就应虚心请教他人,态度诚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给你讲解。就像我负责的11#12#楼的钢筋扒料的王工、管质量的刘工、技术负责人的吕工,透过和他们的交谈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楼打筏板基础的混凝土更让我学到的了一些知识,大到混凝土的顺浇就能使整个楼偏移至少4公分,小到拉毛的注意事项、冷缝构成的原因。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想告诫我的学弟学妹们,在外不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你只有低头做事,抬头做人才能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忙。

  在现场我学的是施工工艺,而我的师父教导我的就是技术和经验。他就像我的行路灯和垫脚石,我的成长有多高和他给予我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们一点点的让我认识到了图纸与现场相结合的重要性。应对着钢筋的错综复杂,我们只有不厌其烦的认真观摩,才能清楚地明白其构造。对于图集上的不解、图纸上的困惑,我们只有虚心地请教他人,才能使我们对于一些不懂的知识了解的不再那么的片面,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使自己受益无穷。

  透过这次一个多月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施工技术问题,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但主体的还是按要求和规范进行。我们所学理论知识虽然不少,但在工作时还是力不从心。我觉得老师所传授的资料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基础,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透过现场实践,才能跟好的去理解记忆。

  在这工作的这些日子里使我改变最大的就是主角的转换,不在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工程上的技术人员。从工作中不仅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明白,而其具体的施工环节,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是透过工作,我已近基本掌握了这段时间所看到的施工技术和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

  透过工作使我认识到了沟通交际的重要性。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十分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应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能够透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潜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我即将毕业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透过努力会使自己的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我坚信透过这一段时间工作学习使我所获得的经验对我终身受益,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工作中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以便于在未来的工作能够熟练的运用,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建筑实习总结 篇4

  实习很快结束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在实习工地的师傅的指导下,我对实习过程出现的专业知识困惑和问题,虚心向他们请教和学习,透过这次实习,我收益匪浅,不仅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从老一辈的施工员那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

  本次实习地点为利昌XX城,我主要接触到的一期的10栋住宅楼外加三个地下车库,1#~8#主体已经建成,陆续的在做外墙装饰工程、门窗工程、内墙砌筑、防水工程等等,之后有一期9#~10#号楼地下室钢筋、模板、砼工程。最后是会所的桩基工程。能够说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毕竟时间有限,只能侧重某些部分。

  下面介绍一下我实习期间的工作状况。

  首先,要对工地环境有所了解,包括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之后就是看,来到工地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每个地方都值得你好好的看看,老师也说了要“三看”,图纸是必不可少的,拿了一本一期5#楼的施工图翻开看了起来,师父叫我先重点看建筑设计施工说明和结构说明,确实里面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你记住的,个性是结构说明里面,建筑构造做法表、钢筋的使用,锚固等等。而后看平、立、剖图对房间的开间,进深,高度有所了解,在大脑里构成立体图。

  二看资料,要说资料工地上实在是太多了,工作联系单:里面有变更、具体做法、通知等;会议记要:监理月报、工地例会、专题会议、项目监理机构内部会议等;一期1#~4#楼施工组织设计;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方法;7月份8月份的施工进度计划表;关于会所桩基工程问监理拿个份文件,了解了桩基部分的有关知识,如桩径尺寸、长度、持力层、单桩竖向承载力,采用110振动沉管灌注桩,打桩时可能发生“瓶颈”桩、“大肚子”桩等,入土深度控制、容许偏差范围及桩身砼质量控制等等;《南京市住宅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讲到了验收人员组成、分户与竣工验收的区别、验收时需填表格、验收资料等等;最后还看到了一期1#~10#楼加d1、d2、d3的建筑工程桩基工程的施工验收资料,每份足足有几百张,并且一些单子需要原件,里面有质量验收报告、桩位图、高应变检测报告等等,这些都要送到档案馆存档。

  三看施工工艺,如何施工放线及监理复线,什么是“五零线”;滴水线的做法,底面与外墙面交界处,距拐角1-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