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民之家app从哪里安装到安装包?

今年以来,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汽车供应链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4月份,国内汽车产销同比下滑近47%。“全球化采购、追求‘零库存’”,这些曾经被国内汽车企业奉为经典的生产管理模式亟需被重塑。

  在这一背景下,在中国车谷举办的第20届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格外引人关注。6月27日,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武汉经开区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融合创新、绿色发展――打造中国汽车产业新生态”。


  “传统汽车供应链越来越脆弱,区域特性主导的全球化竞争正在到来。”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演讲中说道。传统零部件的概念已经不准确了,应该称之为供应链。这其中包括传统硬件,还有软件,以及内容、服务等等。

以下为赵福全的发言实录(整理):

  非常荣幸受协会的邀请做这个报告,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供应链与汽车强国,应该说,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但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想大家都有深刻的感触。去年的缺芯,今年很有可能是既缺芯、又少电,明年可能还会有新的情况,所以供应链问题将是未来整个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事实上,这已经不只是汽车产业自身,而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10年前,我还在吉利的时候就参与了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研究项目,后来加盟清华后继续参与这个项目。当时在课题组中我负责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评价国家汽车产业强弱的模型,以便明确中国在全球的位置以及后续努力的方向和路径。说实话,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汽车界打拼,自认为是很懂车的,可是系统思考一下汽车产业何谓强大,都说德国、日本、美国强,又为什么强?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后来经过认真梳理和研究,终于建立了可以量化评价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强弱的多层级指标体系。

  首先,要明确汽车强国的标志是什么,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劳斯莱斯就是汽车强国吗,还是有了大众汽车就是汽车强国了?这决定着中国什么时候有望成为汽车强国。后来我从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汽车强国的标志:

  标志一,拥有世界级的本土整车企业。当时也有一些专家,包括一些大领导对本土提出异议,说我们要不断开放的,为什么还强调本土企业?同时,外资企业觉得它们也在中国交税、服务,为什么不能代表中国汽车产业?。但是今天的国际形势下,想必大家就不会有这样的异议了,大家都非常理解本土企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不能只在中国经营得好,中国市场确实很大,目前已经超过全世界的1/3了,但外面还有近2/3的市场,我们中国车企必须努力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具体来说,所谓世界级的本土整车企业。第一要有优秀的品牌和有竞争力强的产品。优秀不一定是豪华,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国拥有劳斯莱斯并不能构成汽车强国,但是如果拥有大众、丰田这样的企业,那我们就一定是汽车强国了。大众和丰田都不是豪华的品牌,但无疑是优秀的品牌。第二要掌控核心技术,以支撑产品和品牌。这里说的不是掌握,而是掌控,因为仅仅拥有知识、清楚原理是不够的,必须确保技术能够落地,有效实现产品化。这也是创新和创造的最大区别。第三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非常重要。像韩国的汽车市场只有大约200多万辆,但是在全世界卖出去多少辆韩国汽车呢?现代和起亚背后,代表的是整个韩国的汽车实力。

  标志二,拥有以本土企业为主、掌握关键技术的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一是以本土企业为主,但不是说整个供应链都是本土的,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二是关键技术,关键不同于核心。核心是支撑品牌的,关键则可以为品牌所用。三是完整,缺一不可。所以,这些概念都不是随便说的,而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标志三,具有科学、稳定、统一的汽车产业法制管理体系。现在各地的政策各不相同,有的产品北京卖不了,上海却卖得很火,而且政策还总是在变化,这就不是稳定、统一的法制管理。对于企业来讲,这种情况危害极大。我们都知道一款车型要经过三年的开发,我自己在企业做了十多年的技术一把手,很多时候新车上市真有怀的孩子终于生出来了的感觉。可是如果这时候政策却变了,那就全都白干了。所以,政府必须清楚地告诉企业,未来产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说到底,汽车强国战略需要国家制定并推行,并通过本土企业的做强最终实现。

  从这面第二个标志可以看出,零部件实际是与整车同等重要的,两者都是汽车强国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大家所知,没有零部件产业,就没有汽车产业;而零部件产业强,则汽车产业强。时至今日,我们会越发体会到零部件的重要性,原来可能还不以为然,今天缺少零部件就真的造不出车来。说到底,我们之前总是误以为“供必应求”,我是甲方,你怎么可能不卖给我?现在整车企业还是不是甲方,真不好说了。不少整车企业的老总们,都和我讲过心里话,说现在是真难,不得不去找芯片企业“公关”,因为没有芯片就没有产量,没有产量就销量,企业还怎么运营?从“供必应求”到“供不应求”,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以为熟悉的供应链。为什么今天的大会会有这么多大领导参加,开整车的会议也不见得有三个司长参会,就是因为保供是当前的政治任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能不能突破重围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供应链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我们必须重新审视。

  从表象上看,主要问题是疫情等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停摆,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有二点:第一就是国际形势。刚才已经讲了很多,这种不确定性未来还会更加严重。昨天在闭门会上我也讲,不确定性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而多级的世界,各国可能采取的区域化政策,对于汽车这种全球化的大产业来说,影响是最大的。毕竟汽车上的零部件数以千计,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

  第二就是汽车产业的重构。所谓的汽车新四化,大家现在都讲烂了,为什么讲得这么多,还是因为重要。在这其中,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生产要素将从硬件向软件转化,未来数据将是新的最大的生产要素。这一点将使整个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未来的汽车既要有硬件,还要有软件;而软件是利用数据这种生产要素的手段,也就是生产力。由此,整个汽车产业将变得与此前完全不同,成为具有生命力、能够自我进化的产业。

  当然并不是说硬件不重要了,只不过硬件只是必要条件,软件才是充分条件。只有硬件是行尸走肉,只有软件是孤魂野鬼,硬件和软件加在一起,那才是灵魂的升华。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零部件的概念已经不准确了,应该称之为供应链,这其中有传统硬件,有新硬件,还有软件,也包括内容、服务等等。否则汽车产业生态是做不起来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强调效率、速度、供货、物流等,这些理论也变得存在问题了,需要创新突破。就是说,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那种只追求效率和成本的供应链管控模式,未来安全必须成为核心的考虑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思考未来供应链怎样发展,首先必须思考未来汽车产业要怎样发展。我认为未来的汽车,不能叫电动车,也不能叫智能,我认为应该称之为新汽车。新汽车是基于数据、场景,并依托于生态的,它一定是个性化的,具有自我进化的生命力。

  而数据、场景以及生态,都是区域性的,所以新汽车一定要入乡随俗。因此,我认为,未来汽车产品的开发,包括用户的运营,都必须完全本地化。在上海开发出来的车,到了北京就不行了,这就像在上海开的再好的司机,到了北京也一样要熟悉环境才行,未来的自动驾驶也是如此。必须基于区域性的数据进行开发,才最适用于这个区域。相应的,供应链以及整个汽车产业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今后全球化的汽车公司面临着新本土化的挑战。之前我就讲过,外资企业必须在中国做新本土化,不只是制造的本土化,更包括研发的本土化、经营的本土化、用户运营的本土化。在总部发一款车,到中国跑点耐久试验就出售,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有大市场,有海量数据,有强大的ICT企业,有更追捧智能的消费者,也有资本,所以中国市场将引领未来全球汽车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机遇,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大市场,把这件事情做好,为占领世界市场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隐约觉得中国汽车强国梦的实现,机会到来了,这可能也是一种国运。未来,汽车产业作为万物互联最大的载体,将成为母生态。关键就要看供应链能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了。

  围绕电动化,这是我们梳理的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图谱:从可再生能源,到能源存储,再到二次能源的电能和氢能等如何利用,再到核心部件技术,直至整车应积极后市场。时代不同了,今后我们必须打通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和循环链。

  围绕智能网联化,我们也梳理了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的全栈图:包括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和技术,主要就是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以及基础支撑核心技术。比如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技术,中间涉及到很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技术。又如如自动驾驶,最终人不开车了,但是机器人开车也要执行刹车和转向操作,所以也需要解决硬件和软件的组合问题,而不是有了数据就可以了,既要感知,又要决策,最终还是要执行。再如基础支撑技术,这对未来的汽车产品至关重要,但是车企自己又并不掌握。那就只能借助外部的力量,这本身也是一种供应链的扩展。

  说到底,产业重构对于汽车供应链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第二,核心的参与主体以及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巨变。第三,供应链将完全不同,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很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谈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第一就是业界有名的灵魂之争,什么才是未来汽车的灵魂?未来软件定义汽车、万物互联时代的汽车,到底核心技术是什么?我认为基于新硬件和新软件的新的集成能力,对整车企业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供应商的选择策略要改变。传统的供应商A点、B点制,降低成本,考虑物流等等,未来不是这个概念了,软件再选AB点就出问题了。事实上,如果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有很多种,你的整车架构、操作系统等等,都完全没有办法积累,无法越做越好。最终,成本上去了,产品性能也不行了。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据归谁所有?让谁来用?原来也有软件,但都是嵌入式的,除了问题让硬件供应商一起买单。但是未来软件本身就能决定了功能、性能,可能刹车片没有坏,但是一个软件错了一样会出事故。所以,我们要改变思维。

  第三,产品开发要改变。过去SOP了,大家就庆贺;但是未来产品要不断升级进化,所以我说要SOPX,这个X就是SOP的次数,因为我们要不断进行OTA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必须回流和优化,如果供应商不参与,怎么做?让它们参与,怎么参与?所以,未来的供应链一定是完全不同的,一定是区域化的、软硬融合的、生态协同下的供应链系统。现在很多整车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理念,这是不行的。

  再就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世界,要如何应对?第一,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成本,过分强调了效率,我认为这个出了问题。因为过度强调一方面,就忽略了另一方面,即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就不够了。尤其是安全,大家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安全和效率、成本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安全的新链条,同时做好平衡度的把握,这是挑战所有企业的董事长、总裁,研发领军人和采购领军人的。

  同时,也挑战者整车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简单的买卖肯定不行了,关键供应商一定要深度绑定。成天签约没有用,一定要联合开发、数据共享。如果信息都是封闭的,还谈什么风险共担。整车和供应链企业需要对赌,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办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而离开了信任,签什么合同都没有用。此外,部分高风险硬件需要一品多极,原来是从物流和仓储等成本的角度考虑,未来要要从国际形势出发,同一个产品,应该在不同的地方设不同的工厂,或者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供应商。就是说,高风险零部件在关键市场进行多点多地的组合布局。此外,JIT所谓的零库存管理也要改变。过去很多企业努力把JIT做到了极致,但是今天来看,JIT必须适度,要构建储备库存,并减少供应层级。

  第二,简单的订单式管理,被动应急不行了,一定要建立敏捷的供应链。核心是整车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控,要建立在对供应链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我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内部资源产供销研打通,这就需要实施数字化转型;在此基础上还要和外部成为一体,充分使用内外部资源。也就是说,整供企业要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句话不是口号。

  第三,我们要重新构建供应链管理理论。原来的供应链理论,必须要改变了,包括成本、效率、质量、物流、仓储等要素依然重要,但是必须增加新的要素,围绕着国际形势、区域市场、产业重构、科技生态和产品迭代等,放在一起综合考虑。要注意,不是说强调安全就可以不计成本和效率,那肯定是不行的。

  最后,简单做个总结:怎么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一定要标本兼治,短期解决“保供”的问题,长期要加快打造软硬融合、强韧性、高安全,同时又兼顾效率和成本等指标的供应链,这应该是国家和企业当前最大的战略之一。绝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保供”,觉得建设供应链是国家该操心的事,和企业无关,这样的企业是很难确保可持续发展的。

  特别是,要摒弃那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错误想法,要努力实现供应链体系的长治久安。这需要产业实践和理论创新双管齐下,在多点供应与命运共同体,订单式管理与内外部资源联动,核心技术受控与开发生态,以及高效率、低成本与高安全、强韧性之间,寻找最合理的平衡点。

  我想强调的是,未来的产业变革本没有路,只有靠各位企业家去实践,踩出路来,这也是企业家的使命。同时,这也是国家的大战略,是产业管理者的责任。最终供应链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也决定一个产业乃至民族在全球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也不能短视,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做强供应链和汽车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文/汽车之家 张凌霄)

}

2018年7月17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昨日,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网等十多家中央媒体的记者陆续抵达杭州。据了解,本次采风活动将从7月16日持续到7月21日,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记者们将先后走进杭州萧山区、塘栖古镇、临安区、西湖区、龙坞茶镇、云谷、阿里云新总部、三墩镇以及淳安县,亲自探访乡村振兴的“杭州实践”。作为G20杭州峰会的举办地,近年来萧山的发展备受瞩目。不仅如此,这个坐落在萧山的葡萄基地也跟G20峰会颇有渊源。

大棚里一串串色泽诱人、颗粒饱满的葡萄十分引人注目。“这个葡萄甜,还有淡淡的茉莉香味。另外这个也不错,水分多。”记者们不禁驻足品尝。

“大家好眼光。这两种葡萄,金黄色的叫醉金香,紫红色的叫鄞红,它们都是G20峰会国宴专供水果,也就是咱们杭州人口中的‘峰会葡萄’。” 葡萄基地的主人沈月芳略显激动地告诉记者。

美人紫基地主人沈月芳介绍葡萄品种

“那为什么这两种葡萄就能作为G20峰会国宴的专供水果呢?”大家忍不住好奇。其实,一颗葡萄能踏上国宴之旅也绝非偶然。这两个品种的葡萄,在出售前的每个时期都享受着“贵族”般的礼遇。沈月芳介绍,“我们这个土里啊,有很多微量元素的。土地坡度也有讲究,这样的坡度刚好能迎上亚热带季风,最适合葡萄生长了。”饶是见多识广的记者,很多人也闻所未闻。

“我想问问每串葡萄大小都差不多吗?”这位记者一看就是行家。疏花疏果是种植精品葡萄必不可少的环节。沈月芳说,在葡萄的“童年”时期,匠人会秉承“优生优育”的原则,去掉近50%的果粒,并修剪出差不多大小的标准穗型,让每颗葡萄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让葡萄外形、数量、品质接近完美。

这样精心的照料,在它们的“青春期”也不例外。看似简单的自然生长却蕴含着匠人们的苦工。坚持每天凌晨5-6点准时滴灌,按时“喂养”葡萄牛奶和微量元素,每周检查两次是否有病虫侵害……每粒葡萄都在绿色藤蔓下愉快地成长,在最适宜的温度下慢慢累积糖分。

你以为“峰会葡萄“的成长记就到此为止了?当然没有。“峰会葡萄”连成熟期都需要层层过关。据介绍,匠人们会每天定时监测葡萄的糖度,只有品相味道俱佳的葡萄才有资格被包装售卖。

沈月芳向记者们介绍基地里的远程信息化控制平台

参观完葡萄大棚,央媒一行来到了美人紫葡萄基地办公室。办公室一块电视屏幕连接着电脑,画面上出现了对葡萄大棚的实时监控,还罗列着当天的温度、湿度、降水情况等数据。“这是我们基地的远程信息化控制平台。自从15年引进了物联网技术,我们就轻松多了,种植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沈月芳主动给记者们介绍。说着,她还让工作人员演示了一把,工作人员轻轻点击了一下鼠标,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葡萄大棚就缓慢合上了。

沈月芳说,由于南方降水多,所以种植优质葡萄并非易事,安装大棚主要就是为了阻断过量的雨水。以前,四五个人花上半个小时才能把大棚薄膜摇下来,既费力又费时,一不小心还会受伤。但现在有了智慧技术,用手机、电脑或者控制箱就能完成大棚薄膜的卷合。

不仅如此,葡萄基地还利用控制平台实现远程喷灌,利用360度实时监控以便精准高效应对突变气候。记者们对这些的智慧农业的应用兴趣颇浓。

“这里的葡萄要是能销售到全国,那我们就有福气啦。”来自人民网的记者单芳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对于生鲜果蔬的运输,一直让农户们犯难,这也是一些优质水果无法销往全国各地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沈月芳他们也一直在探索解决办法。她说,我们目前采取了两层真空包装的方法,经过不少次检验效果还是不错的。她向记者们展示了“成果”,一串葡萄果真完好无损地躺在真空包装里。“我也希望能为农业事业作出一点贡献。”这是她的初心。

沈月芳向大家展示两层真空包装

除了“峰会葡萄”,杭州萧山美人紫葡萄基地还栽种有略带玫瑰香和荔枝味的绿玛瑙葡萄“阳光玫瑰”,浓郁草莓香的红宝石葡萄“夏黑”等各色品种。据了解,美人紫葡萄基地今年已入驻各大网络电商平台,未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有口福啦!

萧山区委宣传部外宣办(网信办)主任许宝良总结萧山区农业发展概况

透过杭州萧山美人紫葡萄基地,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已然已经成为农业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毋庸置疑,智慧农业的应用也为杭州进一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力量。

老人2元吃午餐,“十佳村民”看积分,杭州这个村的乡村自治有点不一样

璇山下村的老人们在晚晴家园夕阳红餐厅吃午餐

品尝完“峰会葡萄”后,“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来到了第二站——坐落于杭州萧山的河上镇。还未到达目的地,记者们就已被沿途的风景吸引。刚好碰上杭州的好天气,入眼之处尽是山水环绕,风光迤逦。“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抵说的就是如此。

晚晴家园“2元午餐” 老有所养有温度

“走,带你们去看看咱们璇山下村儿里众筹的老年食堂。”河上镇副镇长周寅当起了“导游”。老年食堂个什么项目?还是众筹的?

走进老年食堂的大院,就看到玻璃橱窗里贴着的几张“捐款清单”,村民孙秀忠捐款1000元,村民翟玲捐米50斤,村民翟小红捐菜油2壶,村民傅利云捐面粉5斤......多则几千元捐款,少则一筐青菜,都一字不落地记在了这几张纸上。“村民们都很支持。今天你捐你捆菜,明天我捐一袋米,后天我捐一桶油,刚开始咱们这个老年食堂就是这么运作起来的。”河上镇璇山下村村主任孙国刚介绍。

河上镇副镇长介绍晚晴家园爱心公告栏

往食堂里看,里面坐着二十几位老人家,大家正啃着西瓜看电视,记者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岁月静好的美丽画面。今年80几岁的徐爷爷说:“我一周来这里吃五次,很开心的,你们看有这么多老家伙陪我。”考虑到有些老人的子女受上班时间约束无法给家里的老人做午饭,璇山下村就将原先的老年活动室改造成了如今的“晚晴家园夕阳红餐厅”,村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70岁以上的低保、残疾人士在工作日都可以来这里享受午餐,腿脚不便的村民还可以让别人“打包”。每顿午餐提供一荤两素一汤,老人只需交2元即可,其余资金均来自区民政局补贴和村民自筹。

不仅如此,晚晴家园夕阳红餐厅的志愿者也是个庞大的队伍。志愿者黄大姐告诉记者,他们还有个QQ群,今天谁空谁就在群里喊一声,一起来食堂帮忙,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原来,璇山下村的老年食堂是这么回事儿啊。

据了解,璇山下村“晚晴家园”自今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成功解决了村里老人吃午餐的难题。今后,璇山下村将以“晚晴家园”为活动平台,让村民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探索一条乡村自治的新路子,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家园。

“五和众联”村民通则 美德治村有说头

驱车五分钟,记者们来到了不远处的河上镇众联村。这个村儿厉害了,据介绍,村里正对村民实行积分管理。

什么是积分管理?参加村内志愿者服务加分,为村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加分,垃圾分类先进加分,房屋前后整洁加分,违章搭建扣分,散养家禽扣分,不赡养老人扣分......每个村民最初的基础分为60分,每季度一考评。众联村的办公室里,在工作人员核对积分后,村民朱华成发现自家存在房前屋后有堆积物、垃圾分类做得不好、鸡鸭散养在弄堂里三个扣分事项,当场心服口服。

河上镇副镇长介绍“五和众联”积分公示栏

积分管理对村民的实际影响力会有多大?除了定期公示和十佳荣誉评选,众联村联合银行,未来有望实现将村民家庭积分与银行个人信用系统挂钩。

另外,去年年初,自众联村摸索着在村里建立了第一个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七彩功德社,在村中开展助教、敬老、洁美、文艺等志愿活动。还有出台“五和众联”村民通则,将法治作为乡村自治的基础,积分管理制度在村民通则中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至此,众联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渐渐形成,村风村貌有了大变化。

从羞于声张到乐于公示,美德慢慢在村中成了阳光下众人追求的方向。同时,村里志愿者也不断增多,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村民们共建美丽新农村的决心和行动也更加坚定。

如今,在杭州萧山区,一批风格迥异、各有韵味的美丽乡村正呈现出一派活力十足的自治景象。

杭州大运河之畔的塘栖古镇现在怎么样了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杭州,千年流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不仅承载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景象,也描绘着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第三站,记者们循着大运河,来到了塘栖古镇。

运河综保助发展:领略千年古镇风情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北部,大运河穿镇而过。踩着亘古运河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拾阶而上,脑海中想象这里曾经一派商船往来不断,河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

“这水清的呀,都能看见鱼在游。”“这地儿好像自带滤镜。”看着眼前如画的美景,记者们都觉得有些不太真实。这其中,既有运河文化带给人的充沛故事,也有水质改善、环境提升给视觉带来的直观感受。

运河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无论是运河遗产的保护,还沿线乡村的面貌改造,都迎来了新的阶段。运河综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杭州市运河综保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水质提升和修缮运河两岸游步道两个方面,呈现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沿线古镇塘栖的发展也得益于此。

如今,作为运河杭州段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塘栖传承千年历史,不断提升乡村面貌、产业格局,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非遗手艺传百年: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

塘栖古镇最令人神往的,除了天边的那一抹蓝,脚下的那一抹绿,还有目不暇接的传统美食。越过广济桥,往北走一直走,便是浙江老字号“百年汇昌”的门店。主人虞铭邀请记者们来到了他的糕点制作间,一起体验传承百年的非遗手艺。

推门而入,便闻到一阵糯米清香。古木桌案上摆放着几匾晶莹的糕点,原来香味是从这儿而来。如此精致的糕点,少不了品尝一番。“这是糯米做的吗?糯糯的感觉,好有嚼劲。”“形状好可爱啊,等下,让我先拍一张照片。”“里面的豆沙馅儿竟然入口即化。”记者们对虞铭的手艺赞不绝口。

记者们拍照记录下各种形状的糕点

尝也尝过了,制作工艺也看到了,不少记者早就跃跃欲试。大家有模有样地学着做了起来。“诶我这个糕上的字儿怎么没刻好?”一位记者现场求助。“你没粘面粉!老师刚刚说了一定要粘面粉。”另一位记者帮他“诊断”出了问题。

据虞铭介绍,“百年汇昌”最早创办于1800年(清嘉庆五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0年,“百年汇昌”入驻塘栖水北街。这些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与塘栖古镇相得益彰。据了解,水北街现在还有许多手工作坊,深入其中便能好好体验古镇市井生活。

虞铭说,我创办“百年汇昌”,骨子里是为了传承,传承非遗手艺和中国传统食品手艺。我深知自己的企业做不到百强,但我希望“汇昌”能够做上百年,希望我们国家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能够流传百年。

传统文化浸塘栖:了解乡村文明发起点

沿着一条曲径一直走,便可以进入一座下沉式的建筑,它就是我国唯一一所以谷仓为主题的全代史博物馆,叫运河谷仓博物馆。谷仓在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诞生、城市的兴起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解员的解说词和陈列出的展品,仿佛让大家参与了人类生存与进步过程中的每一个时代。

记者们参观运河谷仓博物馆

运河谷仓博物馆于成立于2013年,展陈面积6500平方米。为什么会在塘栖成立一个这样的博物馆?其实,塘栖自古就是杭州漕运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民国时期长三角一带最有名的米市。现在的水北街历史街区内,仍保留着兴良米业和国家储备粮仓旧址。谷仓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塘栖发展史上一个阶段的缩影。

在博物馆里,记者们看到了新时期时代的农耕用具,如石器、石斧等;看到了汉代的明器,如谷仓罐、屋模等;看到了春秋时期的米缸、东汉时期的仓房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谷仓。国外的谷仓在博物馆内也有所展示,可谓是世界谷仓大全。记者们纷纷感叹:“原来谷仓竟然也有这么大学问。”

这款App告诉浙江林农竹子长虫怎么办

竹子长虫怎么办?竹笋的测土配方怎么搞?什么时候该施肥?如何合理挖笋?这些让无数林农头疼的问题,现在,一款App就能全部解决。今天,“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的十多位央媒记者来到了位于临安区的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再次感受了一把智慧农业应用带来的便利。

记者们探访临安区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应用

“以前,我们林农碰上疑难杂症,只能干着急。先进的种植技术除了区里组织学习,就只能在网上胡乱找,信息少还不一定对。但是自从15年有了‘林技通’,我们一点也不用愁了,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能解决。”合作社农民技术带头人罗德法告诉记者。罗德法口中的“林技通”是什么? “听名字应该是林业技术方面的一本通?”记者们对这个名词还真有些陌生。没错,“林技通”就是浙江林业部门携手中国电信专门为林农打造的一款解决林业种植技术问题的APP,堪称林业种植百科全书。

“林技通”首页包含六大功能模块

打开“林技通”App,首页跳出了通知公告、林技问答、空中课堂、典型示范、林户圈、林事提醒这六大模块。分别都有哪些功能?现场,来自中国农民日报的记者钟欣让罗德法给大伙儿演示了一番。

林技问答,林农们遇到林业技术问题可以在线提问;空中课堂,可以收林业部门会不定期组织的网络培训;典型示范,学习成功的经验,视频、文章全都有;林户圈,各种专家、林农的联系方式都在里面;林事提醒,林农们再也不会忘记施肥、除虫这些重要的日子了。“省心,靠谱!”这是罗德法对“林技通”的评价。“经过3年时间的使用,林农们现在已经离不开‘林技通’了,几乎每天都要用它交流心得,向我们咨询等等。”临安区林业总站沈站长告诉记者们。此外,临安还建立了以“产业专家团队为核心,产业首席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为骨干,农民技术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新型林技推广体系,并以“林技通”为载体,切实解决林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目前,“林技通”已覆盖临安区所有自然村,并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下一步,临安区有望再与中国电信升级合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林业生产中。

据了解,除“林技通”以外,临安区还打造了农技通、党员学习平台、智慧医疗等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近三年来,临安电信开发各类信息化、智能化应用60余项,各类信息平台20余个。接下来,临安区将继续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与三农的深度融合,有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杭州临安“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升级,有没有你想办的事?

7月18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走进了一家杭州临安一家“网红民宿”。今年41岁的黄勇红是这家民宿的主人。对于临安新一轮“最多跑一次”改革,他有很多感谢的话想说。其实,2017年“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以来,临安在“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惠及了像黄勇红这样的民宿创业者以外,普通老百姓也获得了切实的便利。那么,在成果的背后,临安是怎么做的?记者们在临安区新一轮 “最多跑一次”改革服务民生事项新闻发布会现场找到了答案。

临安区新一轮“最多跑一次”改革服务民生事项新闻发布会召开

你约我办:农家乐审批“零跑腿”

对于开民宿,黄勇红很早就有想法了。但是一想到要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我这个项目能行吗?”黄永红有些犯难了。在村里“网格员”的建议下,黄勇红一通电话打给了临安区河桥镇的一个警务室。没想到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民警就拿着他的许可证找上了门。

据了解,像这样的民宿、农家乐,临安全区目前共有1300余家。为了给这样一个庞大的业务群体提供“办证”便利,临安区首先打造了将旅游局、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公安局、审管办、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环境保护局、消防大队8个部门联合审批的“办证”体系。

昌化派出所副所长徐云峰向记者介绍“你约我办”服务

除此之外,临安区公安分局果断将权限下放至警务室,并推出“你约我办”服务,只要通过电话预约,民警就会按时上门,指导业主准备材料,并对消防等安全进行实地检查。在材料齐全和设施合格的情况下,民警会代为办证,并亲自送证上门。用黄勇红的话说:“一通电话,我竟然就拿到了证!”“你约我办”服务真正为老百姓实现了审批办证“零跑腿”。昌化派出所副所长徐云峰说:“虽然我们辛苦一点,但是看到业主拿到证时那种开心的表情,身上的疲惫也烟消云散了。经过现场的指导和整改,消防和治安管理都规范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目前,临安区河桥镇60余家农家乐都从民警手中接过了证,成为了合法经营者。

权限下放:便民辐射全区298个村(社区)

临安地处杭州市西郊,面积3126.8平方公里,是杭州地域面积最大的市辖区。有的偏僻山区离镇上的行政服务中心有足足50公里远的路程,很多老百姓因为赶不上班车办不成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便利?

据了解,目前临安区已在18个镇街建成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在298个村(社区)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老百姓及乡村企业的各类事项,大部分都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村民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在河桥警务室里,记者们碰到了前来办理户口本信息变更业务的河桥镇村民傅国荣。傅国荣说,以前要办事,得坐上40分钟的公交车到临安龙港镇上去,路上一来一回半天就没了。“现在有了行政服务中心,3分钟走到,2分钟办好,你说方不方便?”

除此以外,行政服务中心还有哪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便民服务?针对初三学生办理居民身份证,派出所民警将对接相关学校,集中上门为初三学生办理身份证,并送达学校集中发放,今年以来已为1100余名初中生办理居民身份证。

河桥镇村民傅国荣接受记者们的采访

据了解,现在临安区已经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代开税票、民政残联、综合服务等109项便民事项进驻了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统一功能定位、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名称标识、统一网络平台、统一运行模式、统一现场标准的“六统一”,方便群众不受山区的限制,就近、自主选择办事地点,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镇村延伸。

掌上办事:智能化延伸“最多跑一次”

据临安区审管办介绍,针对一次性告知广而散、办事指南门类多等咨询端常用问题,自主开发了“临安办事一点通”小程序,并已在今年5月在全区18个镇街推广使用。小程序涵盖了100项高频事项、345项常用事项,老百姓只要微信扫码,就可以方便地获取办事事项所需材料、审批服务窗口联系电话和连线代办员预约服务等,做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从查询到代办一条龙服务。

另外,针对卫生计生局申请量最大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事项,临安区领先开发浙江省首个公共场所卫生事项许可专用APP—— “一次通”,企业和群众申请办理卫生许可事项完全实现“一次都不用跑”。还有,同步推进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构建“无现金”模式的公共支付线上线下一体化缴纳。

据了解,临安“最多跑一次”改革还将惠及车辆管理、不动产交易登记、商事登记领域涉税事项、投资项目审批等领域。

“打架村”变文明村 杭州临安上田村村民收入十年翻6倍

走进这个位于杭州临安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绕,山坡上片片茶园、青青翠竹令人神怡。到处可见的书法作品和时不时传出的习武之声,让整个村庄显得更加深远庄重。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曾是大家口中那个闻之则避的“打架村”。 从穷乱差到如今成为省级文明示范村,这个小村庄怎么做到的?7月18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活动”的记者们走进了临安上田村,打算一探究竟。

面对记者,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将这个村庄的治理之路娓娓道来。“过去的农民住房大多是黄泥垒的墙,年久失修加上房屋前后的乱搭乱建,整个村子乱糟糟的。村民碰上点事儿就爱用武力解决,总打架。” 2005年,潘曙龙上任后立刻整肃风气,开展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

在上田村,受钱王文化的熏陶,村民素来喜爱习武弄墨,祖传的十八般武艺在2012年还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德治的基础。运用好这个基础,潘曙龙等村里的党员干部商量着创建了“茶香竹海,文武上田”这个品牌,组建了村级文艺队、书法协会、国术团、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潘曙龙向记者介绍上田村的治理模式

今年81岁的钱万盛老人是村里的最有名气的“书法家”,他带着记者们走进了文化礼堂的书法室,眼前尽是村民们的书法作品。“我一有空就来这里写字的。” 从13岁的小学生,到92岁的老人,每每茶余饭后、农时休闲,村民们就爱来到书法创作室尽情泼墨弄彩。据钱万盛老人介绍,村里在2007年成立了村级书法协会,目前已有160余名会员。

钱万盛老人向记者展示书法室的作品

在上田村,文有泼墨挥毫,武有百年历史的十八般武艺。据《钱氏家谱》记载,康熙年间,钱鏐三十二世孙钱源独创了十八般古兵器的操练套路,用于强身健体。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上田村家家户户都保持着习武的传统,并多次在各类比赛上取得成绩。

上田村里习武者表演武术

除了在德治方面的积极探索,这几年,上田村把依法自治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在村委班子选举中,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不搞“一言堂”;在公务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在涉及与民相关的公务时,将细节全公开……村里坚持“四民主三公开”制度,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支持,也调动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法治方面,主要以三大活动为载体。通过打造法治宣传“大看台”、“大讲台”、“大舞台”,推广弘扬法治文化的书法展,开展法治科普培训班,举办以“茶香竹海,文武上田”为品牌的法治文艺汇演等形式,充分将法治建设根植百姓生活。另外,在村委会的带领下,上田村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将茶叶产业作为全村支柱产业,全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近3万元,足足翻了6倍。如今的上田村,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清正和谐。

杭州“美丽西湖行动”进行时 致力于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

7月19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行动迎来了第三天,记者们先后参观了蓝城·杭州双浦原乡农业产业园和中国首个茶主题文化产业园区——龙坞茶镇。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从之前杂乱无序的产业布局,如今蝶变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蓝城·双浦原乡 两年蝶变为农业生态园区

蓝城·杭州双浦原乡位于西湖区双浦镇西部,东、南临铜鉴湖大道,西至灵山风景区,北靠铜鉴湖,占地3800亩。“这里的环境真好,蓝天一望无际。”记者们不禁感叹。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双浦原乡农业产业园区项目规划为“天堂田园”、“市民农园”、“循环农园”、“专家田园”、“农博公园”五大园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园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们介绍园区总体情况

芦苇摇曳,白鹭齐飞。记者们首先来到了“天堂田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整齐划一的农田,再配上周边的花圃,成就一番田园美景。“我们会根据季节来定期更换种植品种,目前主要种有黄瓜、丝瓜、茄子、玉米等”。

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从2016年底开始,双浦地区连续打响了“美丽西湖行动”七大战役,以“真保护、实恢复、强管理、优利用、快实施”为目标,全力加快区域建设。到2017年12月,项目一期试营完成开放,对外区域有“YOU·田”农场、原·野餐厅、蓝城农业体验馆、GAP精品菜园。

园区采摘人员在“YOU·田”农场采摘茄子

“人们可以租用这里的土地来种菜,一年起租,可分为自我打理和全权托管两种方式,如果交由我们管理的话,还需添加管理费。”园区工作人员一边解说一边带领着记者们前往“YOU·田”农场进行采摘体验。“这茄子只能长到那么大吗?”“对,因为夏天气候比较热,温度太高。”采摘员向记者解释道。

杭州市双浦镇下杨村村主任张志达表示,原来下杨村都是农田、水田和废弃的厂地,经过两年的蝶变,下杨村现已发展成规范化农业产业园区,“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还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未来三年内,双浦镇将以美丽乡村、灵山周边和沿江24.3公里为重点,致力于打造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农业综合示范、兼具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镇,建设属于城市中心的生态绿洲。

龙坞茶镇 致力打造茶文化特色小镇

随后,记者们乘车进入下一个产业园区——龙坞茶镇·九街,这是中国首个以茶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涵盖了精品茶叶销售、茶叶研究、科学饮茶、茶衍生品销售、茶学培训等茶主题业态,是一个融“茶文化、茶生活、茶科研”于一体的茶体验街区。“目前龙坞镇的茶园共一万四千亩,这里盛产西湖龙井,市面上销售约七成的西湖龙井都来源于此地,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西湖龙井的采摘方式,两叶一心。”园区解说员向记者们介绍。

园区解说员通过宣传片向记者们介绍龙坞茶镇

或许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环境脏乱差的龙坞工业园区,分布着五金加工、蜡烛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直到2017年2月,西湖区与绿城集团、蓝城集团等正式签订龙坞茶镇PPP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并确定以葛衙庄为核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为重点打造区域。项目开始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已改造、重建了约50幢楼,并打造成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群,更加契合周围的茶园风光。

据了解,如今龙坞茶镇·九街已入驻中国茶产业联盟办事处、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茶旅中心、浙大茶研究所科技转化中心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茶机构。同时,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一茶集团有限公司等38家茶界翘楚企业也落户于此。

“未来,中国国际茶博会的永久会址也可能落户龙坞镇,并且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会展中心,建设5-7万平方的主会馆以及2万平方的分会馆,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龙坞茶镇坚持打造 “中国茶叶第一镇”、“国家级5A级风景区”和“国际一流会奖旅游目的地”,并重点做好茶与旅游、文化、科技、艺术会展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以打造一个涵盖“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全产业链的历史经典特色小镇。

你见过杭州西湖区内种植水稻吗?就在杭州三墩“兰里景区”

三墩镇都市农业开垦的五彩水田

“ 这一眼望去不同色彩的水稻是五彩稻田吗?”7月19日下午, “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 ” —— 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行动 当天的最后一站到达西湖区三墩镇。

三墩镇位于杭城西北部,在辖区内包含集镇中心区块,紫金港科技城区块,华联、绕城“美丽乡村”区块。近年来,西湖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闻名、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开展全域土匪综合整治,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将华联、绕城两个村打造成5平方公里的兰里景区。

炎炎夏日农夫们正在清理稻田中的杂草

自2016年12月启动工程建设以来,一场史无前例的“美丽乡村”建设攻坚战在绕城、华联大地上全面打响。991户立面整治、1022户庭院改造、135条主次干道改造、49个景观节点打造、16条河道整治、12公里游步道建设, 927亩土地整理工作,新增耕地264.93亩,新增旱改水水田37.29亩,实现了杭州主城区垦造水田零的突破。

台商致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墩镇依托双桥片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产业基础,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还开拓了台湾农业产业项目——“五生·两岸农创嘉年华”。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暨杭州桦桐集团总裁谢智通联合杭州五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美元,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综合园区。

“该产业园总占地面积5200亩,位于杭州绕城高速西线以西,杭长高速以北,东西大道以南,临近地铁二号线良渚文化村站,北接良渚文化村,南连西湖大学,区位极其优越。”杭州五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蔡文裕向记者们介绍,“产业园可分为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块,共19个主题板块。其中东区花木大世界以花卉种植、展示、交易为主;中区以农业种植及种植体验为主;西区以观光工厂及主题庄园为主。”

“园区内种有台湾芒果、小番茄、小南瓜等,这个小番茄是没有添加农药的。”随即,蔡文裕直接摘下一颗小番茄给记者品尝。除了农作物,还有各类植物与花卉,“这是碰碰香,手一碰就会留香。”

自2017年5月31日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建设以来,现已完成10万方温室大棚及12组台湾风情街货柜屋建设,同时实现了1500亩农田绿肥播撒及68亩花海种植工作。目前,园区雏形已基本显现。据悉,10月1日将部分开园,今年年底有望实现全面开园。

杭州的西湖大学预计2021年建成 媒体行记者:孩子上大学又有新目标了!

7月19日下午,以 “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 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 ” 为主题的 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采风行动 来到了位于杭州紫金港科技城的云谷板块区域,记者们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解西湖大学及周边建设情况。 云谷板块隶属紫金港科技城建设区域,规划面积约为12.87平方公里,现已引进阿里云计算产业园、独角兽产业园、杭州云谷学校、菜鸟金融等优质项目。今后,云谷区块将依托西湖大学科研人才优势和区域空间发展优势,重点打造阿里战略合作产业区块和独角兽产业园,并吸引更多信息经济和高端智慧产业扎根于此,以构筑产业大生态圈。

西湖大学建设工程实地参观

西湖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其定位为新型民办、小而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据建设方人员介绍,西湖大学总规划面积约为3000亩,一期建设用地1495亩,初步规划投入45-50亿元,预计2021年全面建设完成。 “ 目前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 浙江省 杭州 市西湖区的 云栖 小镇, 待新校区建设完成将统一搬至新校区。 ”

建设方工作人员向记者们介绍西湖大学规划布局

“西湖大学前期主要接收研究生以上学历,后期会接收少量本科生,招收5000名学生为满额人数。”同行的记者们笑称,“以后孩子上大学又有新目标了!”除了西湖大学,云谷公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双桥小学及幼儿园等6所周边配套学校将同步实施建设。据悉,紫金港科技城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部,由西湖科技园区、云谷、浙大紫金港三大板块组成。总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21平方公里,东至吉鸿路转紫荆花北路、西至余杭交界、南至余杭塘河、北至杭长高速。

这里的农田不仅颜色丰富而且会“说话”!淳安大墅铺开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快看,这片农田上好像有字,写着什么?”“乡村振兴!”

7月20日,汽车缓缓行驶在最美淳杨线上,窗外美景“一幅”接着“一幅”,经过淳安大墅镇的时候,2018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网络媒体行的央媒记者们发现窗外有一片彩色农田,纷纷拿出手机“咔嚓”不停。原来,这片“彩色农田”基地是大墅镇种下的。农田看上去和一般的稻田不太一样,呈色块分布,且不只有一种绿色。最吸人眼球的是,农田上面还种着字。大墅镇的宣传委员告诉记者,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农田里的字也会更换,比如今年农田里种的是“乡村振兴”,去年是“田园还梦”、前年是“G20”。

现在,这片“彩色农业”基地上现已悄然成为不少自驾游游客停下车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地。而且,这处火爆了的打卡农田“玩法”很多。从上往下拍,农田里青绿、墨绿、草绿等不同透明度的绿相间分布,加上农田上的字,好看又有趣。如果你想更亲近大自然,在农田的另一边,有一片正当时的荷花池,白、粉荷花竞相开放,置身花海中,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即视感。一旁坡山地上,还向日葵迎着太阳“裂开了嘴”,远远望去,一片金黄灿灿。

这是大墅镇大力发展彩色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大墅镇紧抓淳杨线开通机遇,围绕建设“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民生、美丽队伍”的“四美大墅”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副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大墅缓缓铺开。

截至目前,大墅镇一引进了12个社会投资农业项目,成立了73个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先后建设了“五个一千”彩色农业基地暨“千亩绿色白茶、千亩粉色桃花、千亩黄色菊花、千亩彩色稻田、千亩中药材基地”。每年,大墅镇会举办“大墅底下好乘凉”乡村田园节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有效带动全镇乡村旅游发展。

国家级非遗项目——淳安竹马

当天,记者还参观走访了杭州兰纳农业园区、大墅村文化礼堂、桃源凌家骑行驿站等。在大墅村文化礼堂内,记者看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淳安竹马。淳安竹马始于南宋,又称“跳竹马”,是主要流传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一种传统舞蹈,竹马,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做成的马,分红、黄、绿、白、黑五种,造型逼真精美。。表演常由三男两女或两男三女组成,跳、走(阵)、唱、念,步法独特,阵式多达108阵。以前,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淳安人都会跳竹马,是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近年来,随着村里文化大礼堂的兴建和农村文化日益丰富,淳安竹马这项非遗项目也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大人、小孩纷纷参与其中,上台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除了竹马队,大墅村文化礼堂还有多支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象棋队、竹编队、志愿者队、合唱团和广场舞队等文化队伍。

80后下姜村姑娘放弃杭州工作返乡创业 在梦开始的地方开了一家精品民宿

出下姜隧道口,沿着 “梦开始的地方”往里走,顺着小山坡拾级而上,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栖舍民宿。四层高的小楼房,门前的院子小巧精致,这里就是80后下姜村姑娘姜丽娟两年前回乡创业所开的栖舍民宿。

央媒记者参观下姜村展示馆

7月20日,“从梦开始的地方出发,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2018中央网络媒体杭州行来到梦开始的地方——淳安县下姜村。在参观完下姜村展示馆后,央媒记者走进村头,第一站来到的就是下姜村2家精品民宿中的其中一家——栖舍民宿。

“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下姜村一共有23家民宿,2家精品民宿,一家是玖玖,另一家就是栖舍。栖舍的老板娘正是80后下姜村姑娘姜丽娟。两年前,姜丽娟毅然辞去了在杭州的一份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收拾行囊,决定返乡创业,开一间民宿。

姜丽娟是学设计出身的,但她此前并没有接触过民宿,这些年,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她发现来下姜村参观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周边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她很想试一试。加上自己的父母、孩子都在老家,如果回家创业,一方面可以照顾老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家乡的民宿发展出一份力。

基于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考量,姜丽娟回到家乡。她亲自设计图纸、改造自家房屋、购置民宿装备并且精心布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细节,2016年11月,栖舍民宿正式对外营业。

姜丽娟说,现在民宿已经开业近两年了,生意还不错,随着下姜村知名度越来越高、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每到5到10月份的旅游旺季,栖舍的房间基本上都会被订满。

“我们村头有一个标志,叫做梦开始的地方,其实,这里也是一个像我这样回乡创业的家乡人梦开始的地方。”姜丽娟说,接下来她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栖舍民宿,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旅游者根据时节体验农事乐趣的同时,也让其经营服务理念在下姜生根发芽,推动下姜民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下姜村现有23家民宿,2家精品民宿

从“穷山沟”到“绿富美”美丽下姜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振兴

地处浙西山区的下姜,距离县城还有41公里,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也是省委、省政府检验“三农”政策的“窗口”。近20年间,下姜村不断思变、振兴乡村,终于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绿富美”的嬗变:2017年,下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860元发展到27045元。

下姜村的发展,对其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起了莫大的鼓舞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杭州还专门出台了《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将淳安下姜村及周边村庄基本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全省乡村振兴发展中走在前列。

下姜村书记姜浩祥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下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的村、镇也一步步地发展了起来。比如旁边的大墅镇,大墅洞坞旅游接待中心项目的其中一个子项目现已开工建设;洞坞村口25亩彩色稻田已经完成流转并种植完成;孙家畈村50亩彩色荷花、200亩彩色稻田以及桃源凌家村100亩向日葵已经种植成型。上半年,下姜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65万人次,其中住宿游客1.94万人。周边民宿龙新居民宿、孙家畈的院聚民宿也时常满房;洞坞村溪溪里精品民宿更是营业火爆,周末客房预订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

“智慧力量”助推美丽下姜实现振兴梦

枫树岭镇下姜村坐落在淳安县西南部的一个深山中,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把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每次到村里来,与干部群众无话不谈,时刻把乡亲们冷暖挂在心上,为下姜村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倾注了大量心血。

下姜村农户便民服务平台

十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下姜村从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发展成生机勃发、声名远播的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中国电信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网络优势,加大对智慧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力度,把智慧的种子撒向下姜这片充满芳香的土地,助推“三农”信息化,共圆现代幸福梦。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农民家里也富裕了,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通过中国电信的电视平台,遥控器点一下,村里的信息、活动在家就知道了,党的政策电视里也看得到,十九大精神不出门都能学习了。”老党员姜祖海兴奋地说。

姜祖海所说的是党建进农户便民服务平台,该系统由淳安县委组织部、县纪委联合中国电信共同搭建,于在2017年9月在下姜村开通使用,是一个功能全面、经济实惠、操作便捷的便民服务平台,包含智慧党建、三务公开、农技知识等栏目,融合“便民服务和三务公开”等功能,为下姜村的党建创新、产业发展、信息沟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

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对下姜这些年的变化一清二楚,也感受最深。他掰着指头乐呵呵地说:“2017年下姜村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6万人次,其中住宿3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7.93%和87.5%。”

2017年9月,由中国电信承建的智慧下姜旅游平台上线运营,实现了下姜村重点景区的实时人流监控,并和下姜村“四个平台”建设结合在一起,实现网格长平安巡防管控调度、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做好各类服务等功能,有序带动村里经济发展,让游客舒适,让村民赚钱,让下姜村壮大,实现多方共赢的硕果。

经过此次聚焦杭州乡村振兴之路的探访,深切感受到经济的腾飞和居民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杭州的振兴乡村掷地有声,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乡村是“回得去,留得住”的幸福家园!(图文自/杭州网人民网)

}

  2022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监誓下宣誓就任。

  组建一个团结、高效、务实的政府,以结果为目标,致力解决问题,提升施政效率,加强管制效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这是李家超在政纲中做出的表态。

  现年64岁的李家超出身基层,是香港回归以来首位纪律部队出身的行政长官。有分析指出,他所提出的以解决市民问题为首位的施政重点,正是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

  从基层少年到香港特首——李家超的成长之路

  李家超出身基层,中学时入读耶稣会九龙华仁书院。与大多数香港中学不同,当时的九龙华仁书院不进行文理分科,中国历史是必修科目,李家超便是在此时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1977年,李家超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获香港大学工程学系录取。由于家庭原因,他最终放弃入读港大,投考警队。20岁的他从见习警督起步,开始长达35年的警务生涯。

  李家超自幼喜欢下象棋,这个爱好一直伴随李家超走出校园,来到日后的警队工作中。退休总督察邓伟光就曾是李家超的工作伙伴,也是象棋棋友。在邓伟光印象里,破获提款机罪案尤其能说明李家超的工作风格——不仅做好基本工作,还会考虑到更深入的一层。

  1985年底,香港一个不法团伙利用提款机设计缺陷,在出钞口处贴上强力胶纸,造成能取钱但不出钞的假象,待取款市民误认为提款机故障而离开后将现钞盗走。

  警队破获此案后,李家超却坚持要再“做多一步”——他将犯人的犯案手法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最终警队同事合作提交了一份很详尽的报告给银行工会,银行一夜之间将提款机的防盗装备提升。

  “居者有其屋”,香港的住房之困

  无论是李家超竞选期间提出的政纲,还是新一届特区政府多次强调的施政重点,民生问题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其中,土地房屋供应问题正是香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最新调查报告,香港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楼价中位数对家庭收入中位数比率高达23.2倍,相当于不吃不喝23.2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住房。

  唐先生今年76岁,一家四口一起居住在人均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劏房。在香港的居住阶梯中,劏房位于底层。所谓“劏房”,就是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再分为几个独立的小房间,这是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楼价与租金爆升后的产物。目前,全港有22万人蜗居在劏房里。

  除了唐先生这样的基层市民,像姚女士一家这样家庭月入超过10万港元的中产家庭,也依然无法逃脱高房价与窄空间的“房产围城”。

  姚女士表示,目前一家五口住在丈夫的公务员宿舍,由于丈夫即将退休,退休后便会成为无业无房的“双无人士”,这才有了购房计划。她看中的一套位于港岛区的仅有56平方米的住宅,叫价1580万港币。在港岛区生活了一辈子,她并不想搬离熟悉的地方,可高昂的房价却让她望而却步。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的土地报告,香港的私楼供应量自2019年受到施工进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未来5年私楼供应可能会继续在谷底徘徊。

  想要增加房屋的供应,唯有不断地建屋。事实上,香港土地的总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仅有270平方公里,只占四分之一,而房屋用地更是只占香港总面积的7%左右,远远少于新加坡,也少于比邻的深圳。

  香港的土地为何不进行开发?而土地开发之外,香港的房屋供应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政纲提出,“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除了关照到基层民众的房屋问题,政纲也照顾到香港更广泛中间群体的住房需求。

  增加上流机遇——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2022年5月4日,李家超赴西九文化区与80名香港青年进行交流,以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勇敢追求自己抱负。事实上,青年问题也是新一届政府政纲关注的焦点。

  近些年,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青年人口大幅下跌。据港府统计处人口普查数据,过去10年,香港15到34岁青年群组人口由181万减少至148万,下跌近33万。

  陈誉仁生于1997年,母亲特别让他在香港回归之前降生,以便他拿到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而陈誉仁却觉得自己的根在香港,这里有着他的发展机遇。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学士及硕士学位,为了更贴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他刚辞去政府内的一份安稳工作,选择从挑战性更强的公营机构助理经济师做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香港青年都像陈誉仁这样幸运,有着杰出的教育背景和心仪的工作岗位。

  对于青年来说,如何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民间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的《香港青年发展蓝图》就香港青年“就业工作”提出了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香港产业结构单一,令青年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受限;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为香港青年就业带来严峻考验。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同时也为新一届政府撰写过教育方面政纲的邓飞议员则指出,职业专才教育在香港不受重视。

  6月19日,新设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首任局长麦美娟亮相。麦美娟表示,接下来将更全面检视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制定具体措施。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中,增加青年上流机会是重中之重。

  新一届政府将就香港青年的未来发展给出怎样的支持?在这样的支持下,他们能否找到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一展所长?

  本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现

  《香江新篇——第六届香港特区政府总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安装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