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大小多少”为什么翻译成大生于小,多生于少?每个字的意思及用法是?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①,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人遇到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难,所以反而没有困难了。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的问题积累而成;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微细的小事累积而成。老子要人们不捐小,不弃细,不自大,不轻诺,以德报怨,保守虚空清净的无为之道。

这一章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所以,我们看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就了大事、难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有人解释为“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这种解释没有把自然无为理解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而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行动指导思想来看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老子就是提倡什么事都不必去做了,这就扭曲了老子无为的真正内涵,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做事,否则,就无法生存。在老子《

》里,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由于每一章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无为常常涌现出新意来。这里所说的“无为”的含意,意思是说在做仟何事情的时候,都丕要强加自己的主管意志,更不要试图用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一的客观属性。

当然,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无为实际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做到这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修道的真实境界,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先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中间环节,目的一旦实现,手段也就不再有用了。对于人类来说,手段不是绝对的,只有目的才是绝对的。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手段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只有人类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极端重要的。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子就否认了矛盾的存在。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而我们应该把这种矛盾和斗争从激烈的对抗状态拉同到相对平和的状态。为此,老子提出了建议,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里的“难”指的是力所不及的日标或是难于办成功的事情;“大”指的是伟大的工作或事业。老子在这句华中索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在矛盾和斗争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行事避免新的矛盾与斗争的产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里的“诺”意为夸夸其谈,吹牛皮,说大活。“寡信”是说真实可信的成分很少,很难兑现。在老子看来,大生于尘,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因此,求道的时候要从细微人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人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最后反而没困难了。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处于无内的境界,施行无言的教诲,满足于恬淡的滋味,这就是治理、协调的极致了。小的怨恨不足以去报复,大的怨恨天下都想将这人杀掉,顺应天下达成共识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德。以圣人的才华,依然被细小、容易的部分所阻碍,何况普通人达不到圣人的才能,能够忽略吗?所以说圣人尤其把事情想得困难。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德也。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他不能做的;不从事任何事务,所以没有什么事务他不从事;品味没有滋味的滋味,所以没有什么滋味他尝不到。对于大小多少的区别,一概以道的原则将它们看成一样的。人的情感最不容易遗忘的就是怨恨了,然而等到爱恨的感情都没有了,虽然是回报怨恨也和回报恩德没有什么区别了。世人都畏惧大的而轻视小的,觉得多的难,少的易,而把难事留到后做,大事放到后面完成,事情常常因此失败。圣人把大小多少都看成一样的,都严肃、谨慎地对待,不畏艰难,这样什么事办不成功呢?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践行无为的行为,从事无事的事情,体味无味的味道。

什么叫作践行无为的行为呢?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为,一个人不可以胡作非为,不能被欲望所驱使而无所不为,一个统治者不可以随意扰乱百姓,更不可以为了获得财富、虚名而肆起干戈。

什么叫作从事无事的事情呢?不是人们时常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而是应该遵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可乱生事端。

什么叫作体味无味的味道呢?人们喜欢追求华丽的色彩、浓醇的味道,成天梦想着做大事,名留青史,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前进的动力,但过于崇拜这些,就会陷入浮躁之中,让人迷失自己。所以老子让人们体味平淡,回归安宁,在虚空中领悟“道”的真谛。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而做成的,每一个表面的光耀,都有背后无数汗水的浇灌。人们应该认识到这个现实,不要贪多骛远,总想着建立不世之功,没有在小事上的努力一切梦想都是空中楼阁。同样,任何祸患也无不起于毫末,如果不能防微杜渐,任其发展,最终爆发时一定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古人云: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同时,这句话还告诉人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诗》上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天。”就是说不要轻视微小的恩德,一水一饭之恩也当重视、铭记。当初韩信在穷困之时,受到漂母的照顾,后来用千两黄金来报答恩情;专诸、豫让受到礼遇,不惜以性命相报;侯嬴得到信陵君的恩惠,以自杀来明志……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义士,受人敬仰。善虽小,为之必报,恶虽小,为之必报。因此,刘备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春晚有过一个小品,是说一个人总是好面子,在外面对别人承诺,却又没能力办成,最后弄得自己内外交困。承诺一定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不能办成的事一定不可轻易承诺,否则便会失信于人。所以君子一定要量力而行,深记“人无信而不立”。对待事情,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陈余因为自恃力量强大,不听从李左车的计策而兵败被杀;苻坚因为过分自信而一败涂地。只有不自大,而重视外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都羡慕那些做大事的人,希望能够一飞冲天,其实“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而来的。

之时,秦穆公有一匹好马,这匹马不仅长得十分壮美,而且日行千里,鸣声慑人,秦穆公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一次,秦穆公忽然得到消息,这匹宝马找不到了。如此,一匹引人注目的良马怎么会找不到呢,秦穆公心中十分焦急,于是立刻下令要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这匹马的下落。

经过严密搜查,追捕的官吏发现这匹马原来让歧山下的土著居民捕捉到了。于是连忙去索要,不幸的是,这些人将这匹宝马给宰了,并且已经吃掉了。官员们十分担心,就抓捕了所有吃了那匹马的肉的人,竟然有三百个。官员们战战兢兢地向秦穆公汇报,说他的爱马被这些土著居民当成了美餐。没想到秦穆公听了以后,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下令赦免所有的人,并给他们酒喝。

后来秦国和晋国爆发了韩原之战,秦穆公陷入晋军包围之中,危急时刻,忽然冲出一队人拼死作战,不仅救了秦穆公还帮助秦军将晋惠公俘虏。原来这就是曾经被秦穆公赦免的三百人,他们拼死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

同样是春秋时代,晋灵公荒淫无道,执政赵盾屡次进谏而不听,劝多了晋灵公感觉赵盾总是对自己指指点点,颇为不快,于是决定除去这位碍事的执政大臣。一次,他在宫内伏下甲兵,邀请赵盾赴宴。赵盾到后,见到有埋伏,连忙在护卫的保卫下逃走,晋灵公放出恶犬,派出甲士追杀,情况万分危急。这时晋灵公追杀的队伍中,忽然有一个甲士倒戈相向,对抗其他追杀者,帮助赵盾成功逃亡。后来赵盾问他这是为何。甲士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原来,鲁宣公二年(前607年),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正是这个人临阵倒戈救了赵盾的性命,也正是赵盾的那一顿饭的恩赐救了自己的性命。

刘备去世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可能不经意间的一件善事就成就了自己,拯救了自己;也可能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葬送了自己,毁掉了自己。所以,老子告诫世人:大小多少。


}

《道德经》的《道经》按现在的语境来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合。按笔者猜测,最初的版本是一段世界观的论述后,夹杂长短不一的人生观论述。

但分成章句后,出于某种目的,一些章节的次序被打乱,而且额外的添加了一些原本没有的章节

通行本的第二章倒是跟第一章关系密切,是对有、无关系的展开,既是梳理有、无关系,也是基于有、无关系对人生观的展开。

「无」字晚出,最早见于篆文;有异体「無」,可追溯至甲骨文。「無」一般被认为「舞」的初文,但“舞”跟“有”如何相对?所以,甲骨文,乃至部分的金文「無」,构形另有含义,并非「舞」的初文。

而「无」字晚出,最初的《道德经》中,肯定是金文「無」。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下「無」字的最初含义:

估计到西周早期,对直接继承甲骨文的商代金文的理解发生分歧,于是「無」字构形发生分化,一种基本沿用商代金文(红框),一种将商代金文类似尾巴的构件,变成构件木(绿框)。

到西周中期,出现综合两种构形,将分歧的构件写成六角交叉状(黑框),也就是被理解为「舞」字初文的「無」。

现在关键是确定甲骨文「無」的构形含义,从「無」与「有」相对来看甲骨文「無」的话,那个类似“尾巴”的构件,其实是手(摊开的)。跟甲骨文用抓持状的手(又)来表示“有”相对。

现在岭南这边用“带两梭蕉”形容空手而来的人,摊开的手掌就像一梭蕉。甲骨文「無」就将摊开的构件“手”放在人体手臂下方,表示两手空空。之后不知为何演变为商代金文那样。

因为无法理解商代的金文「無」,于是在相对于西周金文「有」的构形表示“持肉”,西周金文「無」演变出从“木”的构形,从甘从木,而且左右各一,形容相对于可以吃肉的,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只能吃糠咽菜乃至吃树皮。

而以老子图书管理员的身份,至少是知道从构件“木”的金文「無」的。正因为金文「無」最后演变为「舞」的初文,所以后来才另造「无」字与「有」相对。

至于「无」字,先人已有合理解析,这里借花献佛:“從二,亦象地也。人死而葬則无矣,故从人在地下,以象自有而无之意”【《說文疑疑》 (清)孔廣居撰 】

所以,老子所谓的「無」,并不是“虚空”,而更多是倾向于表示“极少”,「有」更倾向于表示大丰富。

岭南这边,有时候也用“无”来形容死掉,这恐怕是「无」字构形本义在日常习惯中不自觉的在沿用。

至于用「弗」不用「不」,那是因为两字表示否定的细微差别,「不」的甲骨文,其构形是表示瓜果之类开花却没能够结果,本义表示做某种事情没能成功。引申否定。

「弗」的甲骨文从己,两竖大致表示双重否定,从而表示不再是自己所用,进而引申为结束既成事实的某件事。

功成弗居,非不能居,而是该急流勇退。所以用“弗”,比用“不”更为贴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清华简《德道经》相应篇章如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一句中,「恶」字晚出;且前句美恶相对,后句善、不善相对,颇显突兀,疑似后来者添加。

第二句中,有“长短相较”与“长短相形”的差别,从「较」字古文构形看,其以“爻”为构件,更倾向表示计算。而有无相生,偏于表示正反关系而非计算。

第二句中,无论“高下相倾”还是“高下相盈”都疑似后来添加。理由有二:其一,「倾」字与「盈」字都晚出,皆始见于篆文。其二,前句已经说了长短,再说高下有重复之嫌。于是,这第二句的断句,恐怕是有无相生本身就独立一句。

第二句中,有“音声相和”与“意声之相和”的差别,意在内,化为声而显于外。是以当为“意声相和”。

第二句中,还有“前后相随”与“先后之相随”的区别,「先」本义是走在领首的人,而「前」的本义是前行、向前。所以相随的话,还是“先后”比“前后”合适。现代汉语,也多用“按先后顺序排列”。

第三句中,有“处无为之事”与“居无为之事”的差别。从「处」字古文看,还是从“古”的「居」字更合适。因为「处」字古文从“几”,本义差不多跟“座”近似:

第三句中,还有“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与“作而弗始,为而弗志”的区别。从行文看,通行本此处有故意增改而呼应前文的嫌疑。但恐怕因为断句错误导致以为原版前后结构不呼应。

修改者大概认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与后句的“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不够呼应。而笔者认为,最后三句恐怕才是完整的一句:成功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前面应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

综上,比较可能的第二章原版为: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意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

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故而,有无相生,极少极小能变成大丰富,极度兴盛也会衰落至不名一文。就好比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心意与言语(内外)相应和,先与后相随。

是以,圣人时常身处无需刻意作为的工作中,实施不言之教;如同万物生长无需重头再来,做事情不需留下名号。

事情做成了而不要惦记居功(变换文字重复“为而弗志”),因为只有不居功,人们才不会忘记你的功劳。(居功领赏了,就是功劳兑现了)

其实有点怀疑“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不在最初版本中。因为本章是论述有无关系,插入强调“无为”,多少有点不大自然。

所以第二章原版还有一种更精简的可能: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意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各位对这个猜测怎么看

关于有无,还有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然而,「牖」字仅见于秦系文字,「埏、埴」更是仅见于篆文,加上该章很刻意在论述有无相生。当是秦末甚至汉初才添加的。

故作高深的使用「埏、埴」二字,反而成了暴露伪作的证据。

}

第1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阅读*及翻译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第2篇:齐景公谓子贡曰的阅读*及翻译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1.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景公谓子贡曰(▲)(2)其贤若何(▲)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4.本文说明了孔子的▲。说理具体形象,富有启发*,可见子贡的▲。(2分)

21、(2分)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2分)(1)对说(2)像

23、(2分)所以知道孔子是贤士,却不知道他怎样贤能。

24、(2分)贤明,高不可测能言善辩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拜仲尼为师。齐景公问:仲尼贤明吗?子贡回答说:贤明。齐景公问;他有多么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明,却不知道有多么贤明,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很贤明而不知道有多么贤明。

第3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阅读*及原文翻译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卤⑥,*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近世涂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劝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莫之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则桓公以霸谨拜表以闻

d.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9.a(其均为代词,那。b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表因果)

10.b(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1)致使习俗浸染民心久了,即使用妙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不能改变。(渐、虽、户各1分,大意2分)

(2)这四种,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原、饶、鲜各1分,大意2分)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如期*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