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运算公式?

  学习数学能使人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各单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知识点(四则运算)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这是同级运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算加减法。(这是两级运算)

  3.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在算括号外面的。

  4.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也得原数。

  6.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7. 一个数和零相乘,仍得0。

  8.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9. 0不能作除数。

  10. 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列综合算式,必须用脱式计算。

  11. 任何数除以0都得0。(×)因为0不能做除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观察物体)

  1. 如何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的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4.平面图形的一般画法:

  (1)先确定某建筑物的方向。

  (2)再确定角度。(测量角度时,哪个方位在前,0刻度线就对准谁。)

  (3)最后确定距离。

  5.两个城市的位置具有相对性,方向相对,角度和距离不发生改变。例如:甲地在乙地的南偏东30度500米处,则乙地在甲地的北偏西30度500米处。

  第三单元知识点(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让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让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6. 类似于乘法分配律的简便公式;

  7.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另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8.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变化,“+”变“-”, “-”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9.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另两个数的积。这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10. 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12. 另两种简便方法:

  (1)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2)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和运算。

  第四单元知识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

  2.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5.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

  6. 小数的读法:

  (1)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3)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又如: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9.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千分位上的数……

  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11.把量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12.单名数: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4千米、0.8吨、15.38元……

  13.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

  14.名数改写的规律:先找进率;再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最后移动小数点。口诀如下:

  (1)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2)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15.求小数的近似数,可用“四舍五入”法。

  16.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7.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上的数……。然后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18. 1.0比1精确。保留的位数越多,数就越精确。

  19.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方法二:(1)先找万位;(2)在万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20.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方法二:(1)先找亿位;(2)在亿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注:对于改写的方法,同学们灵活掌握。

  21.下列各数中的“6”分别表示什么?

  22.三位小数一定小于四位小数。(×)例如:1.003

}

今天是 3 月 14 日。正巧等于圆周率π的前三位数字


下面两张图是作者汉斯-亨里克·斯托罗姆(Hans-Henrik Stolum)用纯粹的数学公式推演出来的河流演化,可以和上图对比一下。



你算过π的平方吗?掏出计算器算一下看看,你会发现它约等于,呼吁人们用希腊字母 τ(tau)来表示“正确的”圆周率 C/r = /1292/


虽然人们知道π将近4000年,“π”作为代表圆周率的符号被人们使用却是近300年的事情。1706年,英国数学家William Jones 最先使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圆周率。π在希腊字母中排行第十六,也是希腊语“周长”的第一个字母。1737年,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也开始用π表示圆周率。


所以,在此之前,他们就不能讲关于π和馅饼的冷笑话了,好可怜哦~(画外音:请问谁会有这样的需求啊)


果壳π日特供,吃货研究所出品。请找出上图中一处错误(我为什么要让强迫症好好过节呢?就不,哼~


最早有记录的π日庆祝活动,是1988年3月14日在美国旧金山科学探索馆一位物理学家Larry Shaw的倡议下,工作人员和游客们在探索馆的圆形空间内举行了庆祝活动,并分享了一个水果派。


2009年3月1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把3月14日正式确定为全国的“π日”(National Pi Day)。



听过π歌吗?不不不,我说的可不是初音未来那个精神洗礼般的长达1小时的碎碎念……


2011年,作曲家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lake)将圆周率的前31位数字(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及时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就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第一单元知识点(四则运算)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这是同级运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算加减法。(这是两级运算)

  3.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在算括号外面的。

  4.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也得原数。

  6.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7. 一个数和零相乘,仍得0。

  8.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9. 0不能作除数。

  10. 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列综合算式,必须用脱式计算。

  11. 任何数除以0都得0。(×)因为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元知识点(观察物体)

  1. 如何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的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4.平面图形的一般画法:

  (1)先确定某建筑物的方向。

  (2)再确定角度。(测量角度时,哪个方位在前,0刻度线就对准谁。)

  (3)最后确定距离。

  5.两个城市的位置具有相对性,方向相对,角度和距离不发生改变。例如:甲地在乙地的南偏东30度500米处,则乙地在甲地的北偏西30度500米处。

  第三单元知识点(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让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让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6. 类似于乘法分配律的简便公式;

  7.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另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8.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变化,“+”变“-”, “-”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9.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另两个数的积。这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10. 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12. 另两种简便方法:

  (1)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2)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和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一(100-2×36)÷(4-2)=14(只)………兔;

  36-14=22(只)……………………………鸡。

  解二(4×36-100)÷(4-2)=22(只)………鸡;

  36-22=14(只)…………………………兔。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例如,“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解一(4×)÷(4+15)

  (“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20÷2=10(只)……………………………鸡

  =12÷2=6(只)…………………………兔(答略)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③古人“抬脚法”: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提前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 5÷0得不到商.(无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按角分成:

  (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8.三角形按边分成: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有两个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

  9.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三个锐角。

  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1.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3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梯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正方形。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

  12.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数学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上册简便运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