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的是什么?

是指有恶臭异味的蔬菜,如大葱、大蒜、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佛教中的"荤" 现在一般就是 (慈葱)、大蒜韭菜(小蒜x,兰葱,即木葱)、藠jiào头[薤xiè(茖葱)]、兴渠 ,外加洋葱(后加)。简单说就是 葱蒜韭+兴渠+洋葱。

     “五荤”,也叫五辛。一般指五种气味浓烈的蔬菜,辛熏之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

戒“五荤”,分为戒大五荤和戒小五荤。戒大五荤是戒鸡鸭鱼肉蛋等荤食,而戒小五荤是在大五荤的基础上还戒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纯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荤的。 

 据《三藏法数》中记载: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即大蒜。二、茖葱,茖葱者,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即藠头。三、慈葱,慈葱者,乃之正名也。即葱。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也。即韭菜。五、兴蕖,兴蕖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

是指肉食,即一切动物的肉,甚至蛋;不管是海洋动物还是陆地动物 的肉都属于腥。

   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五辛,指有恶臭、异味、辛辣、刺激性气味的一些蔬菜,起源于佛教,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

1. 最简单的就是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葱的味道。小乘佛教的戒律里也提到过,吃了五辛以后,进入佛堂会有不好的味道。如果进入僧众当中,也会给僧众带来不好的味道。反正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不好的味道,这是原因之一。 "五"只是一个量词,不仅仅是5种,随着外来食物的增多,估计也会包括其他植物,如榴莲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2. 佛经里面说,如果吃这些东西比较多的话,会引发两个后果:一个是会有一些生理上的反应,容易生气、发脾气;另一个是会产生一些激素,引起性冲动。
五辛跟贪和嗔都有关系,所以佛教主张不吃。 《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chēn,怒],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3. 影响心境。 吃过量以后,会让人的生理有反应,心也静不下来,导致内心的混乱,最终影响禅定。所以佛教拒绝吃这些,基本上是这样的原因。

4. 常吃辛辣食物会伤身,影响健康。
 像大蒜这些是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同样,是药三分毒。《达摩宝传》记载修行人食五荤会伤五脏 -- 葱伤肾,蒜伤心,韭伤肝,渠伤肺,薤伤脾,修行人要修得五气朝元必须戒此五荤。

  佛教徒和佛信徒戒食"腥"的原因,是基于一切众生平等,以及慈悲心,勿为食肉而杀生(动物)。另外,佛教教义经文中,从慈悲、因果、修行、生死等各方面阐述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

3.1 佛教是否戒“腥”?

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佛教徒的饮食或者乞讨或到附近人家轮食,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

而我国大乘教派的经典中则有反对食肉的条文。如《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都有关于出家弟子不应食肉的记载。

以前,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 不过现在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也都明文禁止食肉,基于一切众生平等和慈悲心的增长。

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南北佛教均须遵守。

3.2 汉传佛教不可以吃肉的原因是什么?

1、汉族文化中早有将“素食”与“清净”相联系的传统,在许多的儒家经典与礼仪规范中,举行神圣的仪式前都必须要先戒除肉食,以显示自身的清净,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汉地的佛教。

2、汉地的佛寺多为丛林,有着耕种的传统,僧人们无需乞食,而是出坡犁地,自耕自种,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会选择杀生食肉。

3、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汉传佛教在饮食观念上依据的并非是小乘律,而主要是大乘经典。

在众多强调慈悲精神的大乘经典中,如《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都有关于出家弟子不应食肉的记载。

这些大乘经典从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个角度主张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了汉地素食传统的理论根基。

四、“荤腥”的补充介绍:

   (读音:[xiè]): 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和嫩叶可以吃。藠头性温、辛、味苦,具有消食、除腻、防癌等功效。也叫藠(jiào)头或剃(jiào)头,又名薤头、茭头、荞头、火葱、三白、菜芝、莜子、鸿荟、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等。内蒙、山西人称“薤”为“害害”。
原产中国,汉书《龚逐传》就有记载。现在,南方诸省都有种植,北方人极少食薤。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产生于汉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江西省新建市被中国农业部命名“中国藠头之乡”。薤白净透明、皮软肉糯、脆嫩无渣、香气浓郁,自古被视为席上佐餐佳品。在的鳞茎和嫩叶均可炒食、煮食,鳞茎可醋渍、盐渍、蜜渍加工成腌渍蔬菜,制成罐头远销。

薤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食薤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油腻,健脾开胃,温中通阴,舒筋益气,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医疗效果。薤味辛,性温,入心、肝、肺经。在中药方面,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干呕。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

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在国内一直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

薤(藠jiào头)的叶子是圆管状的,和葱叶子十分的相似,看叶子是不好和葱分辨出来的,藠头的叶子都是弯曲生长且全部朝下垂落着,葱的叶子是垂直不弯曲的。根茎也是弯曲的,会比葱的要粗一点儿的,和大蒜根茎掰开后的一个个蒜瓣有点像,葱的根茎是圆球状无弯曲。 

   胡荽(读音:[suī]):  香菜,又名香荽、胡荽、园荽、芫荽等,据说原产于中亚和南欧,或近东和地中海一带。据唐代《博物志》记载,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香菜,故初名胡荽。

  据说,道教宗教戒条中有戒“五荤”和戒“三厌”的说法。 
“三厌”,据说是道教的禁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hù)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兴渠 是一种高达二公尺的草本植物,和葱、蒜、韭、洋葱并称为五辛,兴渠根茎为白色,味道臭如大蒜,可以食用。其茎切断后流出的乳汁状液体干燥后为 中药阿魏,可驱除小虫或除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兴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新疆、印度、伊朗等地,它的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色白,味道很臭如大蒜,可供食用。

五、“荤腥”的扩展说明:

"发物"可以适量吃一点,要尽量少吃
简单地说,“辛”就是辣,这个构成是同义反复。辛辣的意思是:尖锐而强烈.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 、八角、小茴香等。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

葱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之作用。葱还有刺激机体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能够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中医认为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大蒜外用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去除皮肤的老化角质层,软化皮肤并增强其弹性,还可防日晒、防黑色素沉积,去色斑增白。

腥发之物:如海鳗、海虾、海蟹、带鱼等。常可引起机体过敏而导致疾病加重,常使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扩大而难以祛除。

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凉、味咸,脾胃虚寒者吃后会容易引起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现代医学认为,螃蟹的蛋白质含量高不易消化。解决办法:每次吃一只,并佐以性温的老醋、姜末、紫苏同食。

荤(辛)很多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我们看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十字花科的蔬菜吧。

十字花科蔬菜有3200种,较为常见的是独行菜、荠菜、大白菜、绿菜花、甘蓝、豆瓣菜、卷心菜、诸葛菜、雪里红、萝卜等,其中独行菜是一年生或者二年生植物,而荠菜是耐寒性蔬菜,适宜生长在冷凉的环境中。

十字花科蔬菜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

白菜类小白菜、大白菜、娃娃菜、菜薹菜心、紫菜薹、红菜薹等。

青菜类: 青菜、雪里红、诸葛菜、油菜

甘蓝类包菜(椰菜)、花菜(花椰菜,白)、青花菜(西蓝花,绿)、芥蓝(一般做菜心)、芥兰头(球茎甘蓝,擘蓝)等。

芥菜类萝卜(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叶芥菜、茎芥菜(头菜)、根芥菜(大头菜)、榨菜等;萝卜类。
油菜和白菜有许多变种,如塌菜、乌菜之类都属于这一族,它们颜色都是深绿色的。

十字花科植物中有一类抗氧化物质——硫苷,它在一定条件下会水解生成“异硫氰酸盐”。硫氰酸盐可竞争性抑制“碘-钠转运体(NIS)”的活性,进而抑制甲状腺的碘吸收,长此以往会造成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生成障碍,导致甲状腺肿大。

什么蔬菜属于十字花科?最好是绿叶菜!

甲状腺结节或囊肿,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不可以多吃十字花科的蔬菜,然后呢,那日常可以吃哪些蔬菜呢?
  1)原理原因: 医生不让吃十字花科,是因为怕其中含有的“硫甙类”物质,担心影响某些 甲减 人士的甲状腺功能。

  2) 大白菜娃娃菜,硫甙类物质的含量很低,基本上不会影响到甲状腺对碘的利用。—— 可以适当食用

  3) 十字花科只有 白菜类(大白菜、油菜等)、甘蓝类(甘蓝花菜、菜花菜薹等)和 萝卜类 。排除这些基本上都可以放心吃。

  4) 常见的一些可以食用的蔬菜:

绿叶青菜类:  空心菜(茄目旋花科-番薯属)、莴苣,生菜[叶用莴苣] 和 油麦菜(菊科莴苣属)、菠菜、苘蒿、马齿苋、蕨菜
 豆芽、豆腐、冬瓜、南瓜(葫芦科)、豇豆(豆角)、四季豆、丝瓜、苦瓜、韭菜、芹菜、、、、、、竹笋、山药、芋头等。
真菌类:冬菇、平菇、花菇、猴头菇、金针菇
豆类蔬菜:
 黄豆、毛豆、豌豆、绿豆、黑豆、红豆

一般来说,有下列情况时,您才需要认真考虑少吃十字花科类的植物:

首先,您需要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十字花科食物,相当于每天要吃1千克的十字花科类植物(西蓝花、萝卜、卷心菜等);

同时,您有大量吸烟史,或者处于低碘地区并且吃不到海鲜和加碘盐,或者同时食用富含类黄酮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橘子等)。

除了上述的情况,一般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患者都可以适当增加十字花科蔬菜的摄入,尤其是平时经常进食海产品的沿海地区的人群,进食十字花科蔬菜能有效降低高碘对于甲状腺的刺激作用,其中富含的大量抗氧化剂更是能保护全身细胞免于各种有毒物质的侵袭。

另外对甲状腺疾病患者来说,碘摄入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碘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呈U形曲线,碘过量或缺乏都会损害甲状腺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成人(非孕妇)每天需摄入碘150~200微克,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每天要保证至少250微克的碘摄入量。
我国从1996年实施全民食盐碘化法规以后,现已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碘过量的问题。而海鲜作为含碘的“大户”,一直深受关注。

一般所说的海鲜包括三类,即藻类、虾贝类、鱼类。这三者的含碘量其实有天壤之别。

藻类包括我们日常吃的海带、紫菜等,这类属于高碘含量的食物;
虾、扇贝等则是虾贝类,属于中等含碘量的食物;
而鱼类,不论是海鱼还是河鱼,都属于低等含碘量的食物。

具体到做了甲状腺全切术的患者,也就是说您已经没有“甲状腺”这个器官了,这样,碘对甲状腺的刺激作用也不会再有所体现,您的机体对碘几乎不再需求,同时,无法被机体利用和储存的碘会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日常饮食中您不必刻意回避碘。

但甲状腺全切后,仍可能有残存的少量甲状腺组织,高碘摄入可能会增加残存甲状腺组织的不良活动,所以也不要高碘饮食。

 1)油菜(芸薹,荤腥食物):

  1、日常生活饮食,应注意以清淡为主,不要过吃油腻食物,可以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及绿色蔬菜,例如苹果、橙、柚、冬瓜、白菜等。

    2、忌食辛辣刺激和过度油腻、生冷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肥肉、肥鱼、冰水饮料等。 

  3、忌烟酒、熬夜等对人体有伤害或者透支的习惯。

十字花科蔬菜的有益功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国际肿瘤会议发表报告称,包含十字花科植物在内的食谱,例如卷心菜、西兰花和覆盆子,可以预防多种常见疾病,抗癌效果也更佳。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员发表报告指出,覆盆子可以预防食道癌。因为这种浆果可以减轻胃食道逆流的症状,而胃食道逆流可能导致食道癌。
俄亥俄大学肿瘤学教授劳拉·克列斯特指出,覆盆子在癌细胞出现之前或者已经出现在人体中的时候,均可以起到抗癌作用。她还表示,以蔬菜水果为主,特别是水果居多的饮食结构与降低罹患食道癌几率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纽约州罗斯韦帕克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对小白鼠的试验确定,西兰花这种烹饪界褒贬不一的蔬菜对预防膀胱癌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再次提醒,生食西兰花抗癌效果较好。

多吃西兰花、芥蓝、甘蓝、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助肺部清除有害细菌,这是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试验得出的结论。

}

佛学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学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般若(拼音:bō rě),佛教词语,亦作“波若”、“钵罗若”等,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为巴利文 Pa????ā 的音译,梵文是Praj??ā,意为‘智慧’。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般若”的古音现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亚”,将“尼亚”缩合成一个音节,是比较准确的。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金刚经》上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包括在内。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拨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了“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 ---- 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经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适合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着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辩,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呢?

佛学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用智慧的方法,解除生死烦恼痛苦,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缺心眼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聪明人是七窍玲珑心.就是说有七个眼.
大多数人就比七少几个.
有句俗语说的好:"你是七窍通了六窍,只剩一窍不通"

“阁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这个“阁”字是什么意思?

“阁下”可解释为“我在您的‘阁楼(亭台)’之下”。
《汉书.高帝纪下》:“大王陛下”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唐白居易《与刘苏州书》:“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阁下廷试第一,不可谓无佝;枢密入相,不可谓无位;年逾七秋,不可谓无寿,不于此时有所建白,更待何时?”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达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的“达人”,多受台湾流行用语影响,来源于日语“たつじん”,是日语汉字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有所不同。
因此,现代的“达人”,多为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的俚语。一般用法为“XX达人”。褒义为主,无贬义。水平高于“高手”,通达,专业的人士,有一技之长的人。
例:“音乐达人”就是在音乐方面非常杰出的人;
“灌水达人”就是指在BBS里长期大量发无意义帖子或回帖,非常熟练的人。
以及“恋爱达人”、“美丽达人”、“达人坊”“音乐达人”、“ *** 达人”、“部落格达人”、“拍拖达人””、“医疗达人”等。最常见的就是在论坛里:“哪位达人指教一下什么是达人?”
简单来说就是高手的意思

高增矩矱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人们对这种高的离谱的松糕鞋戏称为“恨天高”,后来恨天高便成为高的离谱的高跟鞋的戏称。特指鞋跟超过15cm的鞋子,是网路热词之一。
恨天高-茶花,是云南山茶花中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据传它出自清咸丰、同
治年间的大理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帅府中,在清军攻陷大理后,帅府被焚,府中原有三株恨天高被烧毁了两株,只剩一株,移之文庙,得以储存。又据《云南茶花志》(成书于1930年)记载:“恨天高,株干短小,一桃红,片多花大;一朱红,花较小,片亦少,”后者已经失传。据说‘恨天高’在明末清初身价甚高,以叶论价,每张叶片值大洋(银元)一元。它在大理原名‘汉红菊瓣’引入昆明后,因为它株型低矮,生长缓慢,就改名为‘恨天高’。‘恨天高’还有个芽变品种‘六角恨天高’,它的花呈六角形排列,其花品犹在‘恨天高’之上,更难求,价格比‘恨天高’还高。

请问槊料瓶型号中的“Boston Round”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看字面意思好像是波士顿圆

“跳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出 处】茅盾 《路》四
【基本解释】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亦指脚用力踏地。

佛教名词般若,什么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

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般若是佛教中的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六度之一。

根据《大般若经》中的解释,大乘佛法与般若相通。般若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般若。般若是所有善法的基础,所有的佛法都可以被纳入般若之中。般若造就了众佛,相当于众佛的母亲;般若能够显示出世间诸法的实相,也是如来的母亲,先有般若,才有如来。

‘般若’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是什么意思?

Prajana梵语,意为出世的智慧。超越世间的一切智慧,无漏的智见到无我的真理。所以,不翻为中文的智慧。
一念愚痴(主要是无明和烦恼)即般若(智慧)断绝。一念智(无漏)则般若生。
就是有愚痴则无智,有无漏的智慧则般若生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是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