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哪些中学信息学比较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沪举办招生宣讲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4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城市宣讲会上为上海考生及家长介绍大学基本情况及招生模式。家长现场咨询环节,招生政策、学制、学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成为热门问题。

在咨询现场,女儿在建平中学就读的张女士表示,自己有让女儿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对于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十分关心。对此,招生组老师表示,截至2021年3月底,学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已超过110所。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近200个。学生可以通过暑期课程、交换交流、本硕/本博联合培养等项目前往国际一流院校交流学习,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平均年薪也成为家长关心的热门问题。据校方介绍,2020第三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总体就业率为95.08%。73.40%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8.66%攻读世界排名前50名的名校硕士/博士学位。全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达15.10万元。就职于企业的毕业生中,75.61%入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或跨国企业。

围绕家长关心的热门问题,记者采访了该校上海招生组长、校办副主任朱建征。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大学。据悉,该校师资面向全球招聘,截至2020年12月底,大学已引进世界知名教师近400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获得主1位、国内外院士共17位。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大学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六个学院和一个研究生院。音乐学院已经开始筹建。今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首度开放招生。

截至目前,大学已开设21个本科专业,23个研究生(硕士、博士)项目。其中,本科招生专业包括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新增)、翻译、应用心理学、英语、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新增)、药学(拟新增)、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临床医学(新增)。

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何招生?

朱建征: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在上海继续开展631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即按一定比例参考学生高考成绩(60%)+我校组织的入学测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0%)进行综合评估考查的招生方式。

我校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的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10日。

记者:那么高考成绩一般需要达到多少分数适合报考贵校?入学测试包括哪些内容?

朱建征:高考成绩可以参考上海考试院公布的分数线,2019年学校录取平均分为555分,2020年录取平均分为546分。也就是说,550分数之上报考港中深的希望比较大,550分之下的综合评价表现好也有希望录取。

入学测试包括初试(机考)+复试(笔试和面试),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入学测试的时间安排将视国家疫情防控情况安排,具体时间、形式和要求学校将另行通知。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学费及课程设置。

朱建征:学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学费采取统一标准,95000元/学年。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除临床医学专业)。我校毕业生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书和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书。

临床医学通过6年时间采用“1+5”培养模式,第一年为医学预科,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英语能力训练、数理训练、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及部分医学课程,第二至六年学习内容包括核心医学课程、实习实践。第六年毕业生将获颁双学位,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有机会在本校继续读博。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感觉这个问题里有些回答太小白兔了,好多答主以为的特性与社会现实恰恰相反。比如老说UIC有钱啊富二代啊多了不起,这恰恰是错的,UIC的学生与普罗大众比或许略有富足,但也就能算是平凡小人家而已。真正的二代(不管是富还是官)会去哪儿,当然是北大清华或者本省数一数二的传统高校了!会来UIC的,到顶就是个中产,首先远离权势,其次也不会是大富之家(否则会有一定社会关系,会有人给他出主意搭桥走各种自主招生特长招生的路的,要上985,花的钱也就比UIC四年学费住宿费稍微高点)。

再者就是普通的高校怎么样,好多学弟学妹还是盯着成绩、招牌,然后就觉得传统高校一定底子扎实。只能说,呵呵。

昨天才看到部门新入职的北大毕业生形容他们的老师“平时让研究生代课,ppt十年不换,只有在开学和毕业刷一波存在感”。

我见过本科在很好的985高校直接保研的尖子生(理科生),研究生毕业后,还不知道正经写学术文章不能引用维基百科作为信源。这算是受的什么教育?如果他能从19岁开始得到自由的成长空间和规范的学术训练,整个生命会是什么样?

这种可能性,才是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是把人成绩高低排排坐,然后训练成解题机器人,再用一样的成绩高低排排出。教育的高低远不止“解题比赛”得分的高低。教育是让你成为你自己,是激发出许多性格特质不同的苗子各自无限的可能性。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多数普通高校的学生也不会有机缘意识到还有这种可能。

有些大家根本意识不到UIC好的地方,比如你报了社团就真的能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会也是真的学生式的选举,如此等等。它看起来太正常了,像空气一样正常,但根本不是理所当然的。

普通高校活动要被团委之类的行政力量干涉多少?有些学校学生干部流行一个人带一个女伴(不是女朋友)开会应酬贿选那一套,还得意洋洋觉得这就是能耐,其他人也是默然接受都不觉得奇怪。普遍风气如此的环境,对普通学生能活动、发展的空间自然而然会是会忽视、碾压的。

看见有学弟抱怨UIC的老师不肯因为参加重要的比赛得奖给他改成绩的==可以理解遇到这种事情很沮丧很累,但是……一个能为了大局牺牲小原则的校园,固然会在特殊节点上给少数特别运气好的学生占便宜的机会,可日常生活中更多时候第一个被拿来牺牲的一定是普通学生的权益。这个道理应该不难懂。

如果有人喜欢成长在那样的环境,自信能从这样的漩涡中为自己争到利,那也算没话说。

如果UIC已经变成了这样的地方,那就真的比比就业率GPA住宿条件好不好就够了。

【2019.11再添几句话】可能这条真的是太理想主义了吧,总会招出不相干的人在评论里人身攻击,无非说点这个学校学生高考差怎么有脸活下去拿理想博雅当遮羞布之类的东西,且不说一本线也不算差了,就这高考分数比天大的架势,把我一三十好几的人生生看得恍如隔世。

所以补几点比较实际的话吧:

一:我从UIC毕业后,读研第一年的复活节假期就找到了工作,在北京一家行业前三的中直机关。这个答案就写于在北京工作的第四年。

可以说,UIC的独特经历帮我找到了工作,读研反倒没啥用。这种经历不好复制。但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与潜力,也许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会被压抑,到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就能舒展开了,获得自己应得的成就。这种人尝试UIC,也许会收获远超进入传统高校。以我的经历来看,这样压抑的人是很多的。当然,这两年我也发现,毕竟是一个很大的切换,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能在挣扎过后发现自己,有些人没有挣扎也没有触动,以及纯粹就适应不了的人也有。

二:可以理解如果一直是普通体制内学校的学生,会习惯以成绩为基准的羞辱。但是,大学往上,再这么做,是很二的。侮辱不了别人,只给自己的人格“贴金”。

但是好像这点跑到网络上就免不了,那也提高一下抬杠的“门槛”:毕业拿到北京户口了吗?北上深买房了吗?还是在发达国家定居了?达不到这些还要炫耀自己是什么本,多辛酸啊。

三:这三两年我结婚了,同时移居美国。所以国内近期的事情我也不大了解。UIC现在有什么专业好之类的问题恕我爱莫能助。

四:真不想再对着这个答案延伸解释了。所以下次再有无聊的人身攻击评论就直接删掉了。

附一条最近看到的关于“学术不端”的新闻中某传统高校名师授课方式的截图,以谢那些关切说“你没受过名校教育怎么有能力知道它不好”的热心网友:真的,要看明白这是个按什么逻辑运行的游戏,并不难。

至少我在UIC读书的时候,没有能那么随便的老师;一个UIC的老师甚至不能随随便便给每个学生都打高分然后大家皆大欢喜地混过去,而我看很多回答里,很多校友恰恰把这点列为UIC的一种特别严重的缺点。

正是这个问题下有些回答显得短视,有些回答还离谱, 我才想在这儿留下这个答案。

那么多人把高考结束当作盖棺论定。可明明这个时候,成人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真心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更新这条答案了。】

看看这里的答案,都是正在读书的学弟学妹们啊,认认真真分析种种眼前的利弊,有些明显被困在某个问题中不得解答的苦闷……知道一个UIC毕业了好几年的老师姐是什么感受么?一切都是过眼烟云。
毕业了,读研了,冲出校门,社会上打磨几年,回头再看——

就一个感觉,大学很美好。
而当时的烦恼都忘得差不多了。

有些烦恼可能会伴随很久。在我工作的北方大院里,团队里的同事全是清华北大复旦的,眼看新人进来就迅速师兄师姐地聊成一团,内心也是怅惘的。

可又怎样呢,如果不是因为到了UIC, 我哪里会有机会和她们竞争。

读大学的过程有曲折,被UIC的低GPA折磨的时候很痛苦,可是好多课学得又很开心很充实,到现在还是给我启发;发现学校出国好像还不如普通一本学校学生容易的时候那个苦,不过最后还是申到学校了……过几年再一看,当时因为GPA被拦得惨不忍睹根本申不上研究生的同学也已经在英国读名校了,还直接被系主任拉回去读博。

也许该说社会是公平的。急功近利一时爽;但教育里最重要的一些东西,能让你一生受用的那部分,会在毕业一两年之后慢慢浮现出来。

一个人在十七八岁懵懵懂懂的时候没受过那份刺激,没接触过那份眼界,到二十五六岁再觉悟就很难补回来了。

其实北大最好的光华学院,也是英文授课,课程安排也是受英美影响很深的,也号称博雅教育、学术导师制度,批判思维,国际视野云云。欧美式的教育比苏联式的更有潜力,这应该没啥疑问

这种选择就好比,你是在万象城、海港城这些现代化商场里购物心情更愉悦,还是愿意去友谊商厦觉得自己更了不起?

或者,生娃的时候,愿意去和睦家医院,还是去武警医院?

一定有人是会选择也更认可后者的。但我恰恰是一个无比高兴自己能不用再跟苏联体制里那些红袖章大妈人格的职员打交道的那种人。

不是说这种人有什么本质不好。

就是,如果有选择的话,我更希望有机会当个自主自立的自由人吧。

我和上面的答主有一点感受很相似,就是在英国读研时候发现课程跟UIC的设置原来是差不多的;比起那些从普通大学出来懵懵懂懂的同龄人,我们太知道怎么在那个环境里学习了。
包括见识也是,每一周都要关注国际新闻,都要关心人类文明,讨论一些高大上得像圣母下凡的话题。

在学校的时候不觉得是什么的,出来跟别人一比才发现,潜移默化那么多年,不一样了。

后来我们会遇见985高校的同龄人,听他们回忆大学生活,讲真,质量还是蛮不稳定的,如果不是在一个很明星的专业,氛围比起UIC也是凝固,闭塞,与教育的本质差很远的。进大学时候是个什么认知水平,毕业时候也还差不多那样,升级版,更犬儒了。除非自己特别有意识,去突破,否则就是过着随大流的日子。
比起这种凝固了似的,教给你一堆死板的早就被社会抛弃的所谓知识,说些老师自己也不相信的话把你忽悠到毕业的学校,UIC当然是更鲜活的。所以我现在对它都是感谢。
不是因为更方便的升学、入职,是因为不负青春
毕竟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可以被随便安放的螺丝钉,不是个拿来给人增光添彩的工具。人生起码是场马拉松,比起起跑线上一步之差的优势,更能确保你终点成绩的还是自己的身体素质

这是我最近才想明白的:
你只要过了基础的那根线,之后就是自由的,就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话了。你会看得到,哪哪都是路。关键是你有那根弦。而没上UIC的时候我连想象都想不出会有那么一个世界

它给我的,是一份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很好生活的能力。

当然另外两所中外合作大学应该也挺好。这也是我这些年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发现的:不管是宁诺还是西浦,不说是本校师生了,连任课老师的家长这种简直不相干的人都特别特别特别安利他们这些学校;所有的理由听到最后,虽然师资、语言、硬件这些都会被囊括进去,但他们说的那种东西,说到底,就是英美式的大学制度能给学生焕发的活力。

把UIC跟国外学校比我就说不出什么优势,可能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读书会更舒服一些吧。劣势也很明显,学生的英文阅读量、做研究的环境应该都是比不上国外综合大学的;就算是跟文理学院比,我觉得uic环境和能给的艺术熏陶也不是很够。但还是比普通国内高校好点吧。
就像上面有位答主说的那样,在UIC,只要有这个意愿,你一定可以满满四年都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这有意义的四年,无论如何都比逃课打DOTA荒废的四年更能帮到你。

===================
感觉应该补充一点信息。在uic我属于那种奋斗了半天GPA也没上3.0的,当时真是颇麻烦,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校申请得很一般。(但实际上,因为当时GPA低是学校刻意的压分;其实如果在申请读研时向心仪的学校说明情况,注明自己在整体学生中成绩的百分比,比如高于70%的同学,这类,是可以逆转情况的。但我当时不知道。吃了个闷亏。)
同理,现在回想,那些得了c或d的课程当中与任课教师误会不少,与uic在草创时期个别基础课与国内教育体系衔接不到位也有关。但是原因也包括我当时习惯了被老师灌知识,没有那个自己去探究的劲儿。总觉得上课好好听,按时完成作业就行,大学最后一年多才学会带着全局的眼光、自己主动去思索。尤其在专业课以外的课程上。
这其实是两种体系的不同,但由此带来的痛苦都是自己一个人扛。现在想想也非常辛酸。

比如之后,当身处一个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看你推出什么作品的行当,我发现其它名校的人,原来也一样是要在职场头几年经历一遍那种两个体系碰撞,从书本向现实、从“亦步亦趋”向“自主自发”扭转自己的过程。

才知道自己大学里的心酸有点像过家家,

毕竟上司比老师狠多了。

社会淘汰人,也比学校利索多了。

2018.01补充:今天意识到一点新的问题,所以做个补充。我进UIC是在2006年,距现在也十多年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哪怕北大清华,很多老师也是比较封闭的,海外归国的老师,除了个别一心报国的大师,基本上都是欧美三流学校的毕业生,而且人数不多。一般说来大教授也不直接去教本科生,校园里长期没有“活水”,尤其与世界一流大学比,差距极大。这种情况下,境外的高校来办学,虽然头一两年面对疑虑的打量比较多,但是培养出来学生的优势很明显,当时UIC的师资、教师的视野、校园设施和相关教学资源,毫无疑问可以碾轧普通的211大学,以及当时大部分985大学。当然只有师资是不够的,中国人也不懂上大学在上什么,就觉得是上庙里请个符护身,庙的名号很重要。对很多人来说大学的名气就是所有,他们也不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好在乎。不过当我第一次在工作场所中接触到名校同龄人,意识到他们的教材落后到什么地步、老师有多不把教学当回事的时候,真是惊呆了。

所以我看到这个问题的下面许多答案的时候还是挺惊讶的,因为对我个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UIC的毕业生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居然感受不到本科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也许都回家继承家业了?或者都在境外工作,根本感受不到这种跟国内主流大学生的对比?汗。

然后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2010年的时候,我们这一届UIC学生,只要自己有点心气、努点儿力,求职很占便宜。也许圈子有不同,至少我所认识的那些人,工作起来在职场上优势明显。

但是现在,到2018年,留美博士回国的就多了,博士学位已经是进正经大学执教的普遍底线。尤其在北上等一线城市,名牌高中老师就已经有藤校毕业生了。在国外镀(划)金(水)一年的访问学者也越来越多。这些人肯定会对环境有影响,会把国内学校与地球上最前端的研究联系起来。今天看到一个分析文章,说00后、05后考大学的时候,可能985高校的青年教师已经都是在藤校受过学术训练的人了。这种情况下,与国际学校接轨的设施、理念、教学资源,还会是多大的优势呢?

但几乎可以肯定,在一线城市的985高校,人才会“富”起来。这个趋势现在可能刚刚蔓延出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等。什么时候会蔓延到常常拿来跟UIC比较的那些一本学校呢?UIC还能一直保持它在教育上的特殊和先进吗?现在也预测不了。

这个过程可能很快。但也可能,体制的力量很强大,很难改,那么多新鲜热情的青春投入进去,只是修正了最表面的技术,或者被吞噬。

不管怎样,我也不可能年年来更新这个答案。但希望这个答案能提供一个视角,不是简单的大学之间置气斗狠比大小,而是更关乎教育,发自自己成长的视角。如果能意识到大学可能何其深刻地塑造你,如果知道自己要什么,那选择学校就会相对容易了。

高三的时候,我也把高考看得无比重要,觉得985、211、一本、二本是某种不容置疑、顺应天道的秩序,唯独无视了自己。

实际上不管你看什么书,见什么人,遇到怎样的老师,被怎样的体系评价,你最后走出来的路,一定是自己的。报志愿直接把自己塞进传统评价体系的最高层,当然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但用平等的眼光审视一个学校,看它愿意为学生做什么、能让自己进入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一种更值得的做法。UIC不是一个一流的学校,有不少琐碎的缺点,但它不扭曲,它可以提供一个在大陆可以称得上奢侈的机会:符合18岁少年心性的、能给你尝试出自己的空间。(我相信西交利物浦、上海紐約大學都有会有这样的特性,所以这也不是光夸UIC。但毫无疑问这是我最感谢母校的地方。)我毕业之后的一系列人生转折,能有底气闯过去,全都仰仗了大学教育赋予我的眼界、人格完善和勇气。

好多人都说上UIC好像又上了四年高三。我觉得可能还是比高三轻松,主要轻松在心理上: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收获了什么。每个学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应该要比被人驱使着去凑一点明知无聊的标准好。

但搞不定时间管理的话………

}

高考时,香港大学(深圳)的专业和系,哪些专业比较好,受到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为了便于您的查询,编辑整理了香港大学(深圳)的专业设置和较好专业的名单,供您参考。

(b)I.中国香港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的主要设置: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经济、金融和会计。

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翻译,英语。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

数据科学学院: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经济管理学院、工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联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

数据来源:中国香港大学招生信息网(深圳)2021年末高考总招生规定 2,中国香港大学(深圳)优秀专业毕业生名单:2020、电子信息工程、生物信息学、金融学、国际商务、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科学;中国香港大学(深圳),深圳,以下简称中大深圳分校,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大学。它继承了香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大学。

2021年9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中国香港大学(深圳);2021年3月21日,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香港大学(深圳)。中国香港大学(深圳)采用理事会的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的特点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文双语的教学环境、学院制的传统、通识教育、新学科的设置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中学竞赛班有几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