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哲学王和正义公民是理想国教育目的吗

试析《理想国》中的人性思想及教育内涵

  论文摘要: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迄今仍发光的教育思想。柏拉图以“人性论”为前提,倡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民主和谐的政治制度。他大力提倡教育,认为获得正义及善的美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教育是直接为所构建的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城邦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中追求美好生活,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德性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人性论;教育思想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全书共分十卷,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王应该为国家的统治者,倡导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正义”为主题,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开启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价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和康德的哲学理论皆以此展开。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理想国得以实现。因此卢梭认为《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论文”。

  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理想国》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响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盛极而衰之时。为争夺希腊霸权,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不但使雅典丧失了希腊霸权,而且使雅典的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战争使雅典的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失去了希腊世界的领导地位,国内民主制度遭到挑战,政权逐渐落到贵族手中,伦理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走向衰败。这使得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城邦怀着极大责任感的思想家开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们设想组织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是正义的、和谐的。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理念论。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理念”论。他认为“理念”的知识是人的灵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识,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说”。柏拉图把可见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与大地生物的关系,认为:“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
  (2)辩证法。黑格尔曾明确指出:“在古代,柏拉图被称为辩证法的发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图哲学中,辩证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学的形式,亦即以客观的形式出现而言,这话的确是对的。”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指通过谈话展示思想之间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综合,进而求得真理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不是诡辩术,它是论证理念的重要手段。从《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辩证法是最高等级认识知识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方法,通过辩证促使探索理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建构理念体系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
  (3)认识论。认识论是柏拉图获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图的认识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理念不能依赖于人的直觉。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即“相”。“相”是沟通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第二,认识论要经历三个阶段。柏拉图认为最低等级的认识,它的心灵状态是想象,所以认识过程尚需继续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获得善的理念。第三,认识理念是为了认识自己。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对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认识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通过回忆,进而认识自己,寻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尔所言,柏拉图的国家哲学最终“可以扩大为关于‘万物’的普遍哲学”。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伦理道德出发,以追求善的理念为目标,追求人性和灵魂的完善。国家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对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人类社会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问题上。

  二、《理想国》中的人性观点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探讨“什么是正义”及其柏拉图对“灵魂”的认识和反思。“灵魂”的解读和“正义”的剖析也是对“人性”诠释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图提请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应当将他所建构的城邦的诸多特征作为理解我们自己内在心灵的地图或钥匙”,“个体内在的心灵世界是本书的关切之点。”
  古希腊的奥尔菲斯教派与毕达哥拉斯早已涉及到灵魂的问题,提出了灵魂不死与转世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继承与发挥了这一学说,在他看来灵魂是不能加以分解的,它是有生命的和自发性的,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因它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并被圈入于肉体中,因此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同时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灵魂的净化需要教育,柏拉图对灵魂进行了三重区分,称其为灵魂的三个等级,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在人的灵魂中,理性是是灵魂的本性,也是灵魂的最高原则,它与理念相通;激情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则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灵魂脱离肉体,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如果想让你的灵魂免于遭受俗世中那些欲望打扰,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摆正你的思想、你的立场,用美德来克服欲望,净化你的心灵。柏拉图关于灵魂的观点实质上是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探讨,是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他强调理性对激情、欲望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作为德性形成的基础,从而确立了以理性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思想路线。灵魂的状况仍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灵魂塑造着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一切美德。柏拉图的灵魂说使人类对美德的获得寻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他试图先通过达到对美德最本质的认识,以至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灵魂说强调对人德性的教化,倡导人向善,希望通过改造人的灵魂的教育,使公民拥有理性的灵魂,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进而完成政治上的抱负,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

}

哲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教育思想三题.pdf


2012 年第8 期 学习与探索 No.8 ,2012 (总第 205 期) Study &Exploration Serial. No. 205 哲学教育与公民教育 一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教育思想三题 程广云,夏年喜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阳48) 摘 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开创了古典教育的模式。古典教育的主要形态是公 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是哲学教育。由放邦政治决定的公民教育形态、由贵族文化决定的哲学教育形 态,构成了古典教育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至今不绝。 关键词:裁邦政治;贵族文化;公民教育;哲学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ft;古典教育 事图分类号: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α)2 -fJ62X(2012)08-∞!33 -俑 现在这个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自然所趋向 -、公民教育与城邦政治 的]至善的社会团体了。..[2]7 , [3]6 亚里士多德的历 耍了解公民教育与城邦政治的关系,首先要 史学研究是他根据当时集体记忆进行个人推测的 了解公民与城邦的关系。表象地看.··域邦,是以 结论,缺乏现代历史学、文献学和考古学的证据。 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强立主权国家。..(1)8 因此,城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亩,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城市 邦是与"领土国家"相对应的"城市国家"。顾准 (城邦) .并不是简单地从家庭和村坊的发展中自 认为,正是由于城邦疆域很小,经济上自给,政泊 然出现的,而是希腊古代社会各种因素发展到一 上自治,便于实行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的制度。 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顾准曾分析过从远古 因此,实质地看,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公民团体。 希腊的神授王权,经过海外殖民城市、希腊本土的 "从字源上来说,‘公民. (Polites) 原意为属于城 城邦化与集团化,到公元前 8一前6 世纪城邦制 邦的人。"然而,"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有‘执 度的最后完成以及公元前5一前4 世纪城邦制度 干戈以卫社寝'的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议 从极盛到衰亡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事或审判的职能.. [1 )11 , 13 。城邦与公民这样一个 亚里士多德特别指出,"城邦[虽在发生程序 概念及循环定义几乎是古代希腊历史的独特产物 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 和表现,我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文 庭.. [2]7 ,[3J6 0 由此,亚里士多德将城邦定义为z "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0" [2J3 , [3]3 亚 明)中,几乎没有发现类似现象。东方社会(如古 代印度、中国、俄同等)只有农村公社和村民自治 里士多德将城邦生活归结于人的政治本性z" 人

}

内容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其中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对雅典民主政治失望透顶时,他提出“哲学王”统治城邦的观点,并强调真理认识和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系。著名的“日喻”、“线喻”、“洞喻”则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认识发展,以及认识与教育的关系。同时,柏拉图认为正义乃是教育应该奉行的基本要求,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大山,他的哲学思想影响力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就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而言,可将其分成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柏拉图探求超出可感个体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关注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希冀通过分析、归纳和演绎,认识事物能从现象上升到本质,追求本质的认识。到了中期,柏拉图广泛研究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影响之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和国家学说。晚期,柏拉图则是对于自己前期的哲学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补充。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系统的一部,通过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其师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弟子关于政治、教育、文艺、伦理等多方面的讨论,实则更是展现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柏拉图对于真、善、美统一政体的追求,对于“哲学王”执政者的期待,虽似“乌托邦”般的完美存在,却真实地表达古希腊哲人的思考与智慧。

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且好辩论,柏拉图却继承苏格拉底的学说,一共写了二十五篇对话,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有:《理想国》,即《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除《法律篇》外,其余皆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寡头政治崛起,基于这样的背景,柏拉图痛心疾首之余亦欲力挽狂澜。“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人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然而即便有着改善政局的热情,仍然难以撼动衰颓的时局。尤其是在苏格拉底被诬告之后,陪审团同意对其实行极刑,更是让柏拉图心灰意冷。“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对于“哲学王”的期待便油然而生,“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理想的国度除了执政者为“哲学王”,还应形成一套井然的秩序,这便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所讨论的。思想领导与劳动生产分离,形成“各司其职”的局面。领导者进行治理、捍卫国家,工人、商人、农民负责生产和推销。彼此服务于彼此,稳态前行。然而,理想国持续的发展必需通过教育进行,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多次提及教育,讲述如何认识真理。例如,柏拉图在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中都有对教育进行论述,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主要对象为领导层,即哲学王和护卫者,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治理城邦。

传统雅典的教育多由家庭和私人学校进行,教授文学、音乐、哲学、体育、科学等,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并没有承担责任。柏拉图对此并不满意,所以我们也可发现《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是“公民教育”,并非如同我们现在的一部分人针对另一部分人的教育模式,而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这也基于柏拉图的假设,国家与个体存在巨大的类似,人的理智、激情、欲望对应的是国家的哲学、军事和经济结构。所以,教育可以帮助抑制欲望,帮助稳定秩序,实现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达到每个阶层满足于自身特定的工作,自私将无影无踪,团结将遍及国家。柏拉图清晰地表明,教育的过程就是心里发展的过程,并用比喻的方式来形象生动地解释其,亦即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柏拉图以太阳来表示可见世界,一如阳光普照万物,促进万物生长。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并且心里世界和事物的现实世界理应是分开的,不会完全重合。如同将直线分割为若干段,每一段有其对应的心理世界和事物现实世界。洞穴之内则是可见世界,相应地,洞穴之外则为可知世界。人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一如对洞穴内人偶的认识一般,起先是看到洞壁上的影子,进而知道,这只是影子,是木偶的影子;然后明白太阳的照射带来影子;进一步获知太阳为何。最后,走出洞穴的囚徒回到洞穴中,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仍困在洞穴里的伙伴。这边是柏拉图相信的教育过程,最先走出洞穴的人亦是最早获得真理的人,成为“哲学王”,他负有带领公民的职责。

教育同样具有阶段之差,对于成年人和统治者实行高等教育,对于青年人和军人实行初等教育。就教育的内容而言,柏拉图对于音乐又是青睐有加。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是为它的精神和情感所感染。在柏拉图看来,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质朴的音乐也能带来节制,所以简单朴素的音乐教育非常重要。诗乐感于人心的艺术,所以在我们强调美的同时,不仅仅是外有的精神盛宴,还要推崇内涵的道德修养。这同样也是柏拉图的教育观念中的一部分。

《理想国》强调“正义”,对于“正义”的讨论各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从个人正义到国家正义,不可忽视的是,这也是柏拉图教育观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受教育程度最深、对于真理追求最高的哲学王而言,他的诞生便随着正义。“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完美的国家需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勇敢多为对护国者的要求,“昂扬的精神意气,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战胜吗?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无所畏惧,所向无敌”,通过教育和训练是护卫者获得“勇敢”,方可面对千军万马,无所畏惧。智慧则更多是对哲学王的要求,而正义、节制则不同,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和欲望的控制”,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抑制欲望,对于生产者、农民、商人来说是自我克制服从统治者。

哲学王是正义的个体,善良、勇敢、智慧。他能够在自身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不为一己私欲所挫败,平和、谦逊地荣与耀、败与落、成与得。这仅就哲学王个人而言,对于国家的统治,更是需要正义。此时,哲学王便成了重要领导者和评判者,他因其受过的教育、对真理的认识,对具体治理城邦的事项进行思辨的分析与实践,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而非如同洞穴中的囚徒,沉溺在假象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难以分辨。他承担着判断的角色,也承担着教育的角色。哲学王对于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教育,并为他们分配任务,继而维续全体公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秩序。

所以,实则在“理想国”中法律并非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则是一定程度地替代了法律的角色。他在《政治家篇》中就提及,法律当权则不如明君统治强。哲学王制定城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他能够专心于真实的存在,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与理性,建立秩序,并将其运用至城邦和公民身上。显然,这是乌托邦世界的理想产物。乌托邦强调生活其中的品德高尚,能够抵抗住诱惑,同时他们又能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所以,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这样一幅美丽图景,哲学王能通过自己受的高等教育认识真理,再将治理运用至制定制度和法律,指导公民和治理国家,即便并非是我们所以为的法律至上的世界,却也是另一种最为理想的国度。

1.[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英]罗素著,何兆武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赵敦华著:《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现代双语南校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颁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