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TRIZ理论是基于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产生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华中农业大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郭 琰 自然辩证法概论 几点说明: 1. 本课程为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18学时,1个学分。 2. 教学以专题教学为主,适当结合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的方式。 3.课程考核方式为撰写课程论文或闭卷考试,适当结合考勤。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自然观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2.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 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D :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 E :人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F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C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D 思维方法: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等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思想基础;科学基础;观点和特征;缺陷;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 思想渊源 2、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虽然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但它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时间、空间、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生命来自于自然界,能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因果观:因果关系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相互转化性。 (5)相互作用观:物质粒子和物体间有万有引力。 (6)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反对把自然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控制。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征:唯物的、辩证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作用: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1.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最早的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20世纪40-60年代) 一般系统论:提出了系统、元素、结构、功能、系统环境等最基本的系统概念,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1937年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首次提出系统的概念。 贝塔朗菲: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构: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空结构。 功能:系统与外界环境作用产生影响和效力的能力。 静态功能;动态功能 系统功能性的表现: 同构同功;异构异功;同构多功。 系统特征: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一)系统自然观 控制论:(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创立)研究了系统控制过程的方式、信息流向等重要问题和自动控制等实用问题。 信息论:(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等人创立)研究通信系统和其他系统内外的信息产生、演化、存储和传递及其作用。 (2)20世纪60-70年代新的系统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于1969年创立,提出系统在一定外部条件下,在物质、能量外部输入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突然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序结构的理论。 协同学:德国科学家哈肯于1969年创立,以竞争、协同和序参量等因子的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解释系统动力学的理论。 突变论:由法国数学家托姆于1972年创立,在数学的拓扑理论上提出各种突变形式的理论。 超循环论:由

}

第十二问:为什么说TRIZ理论是基于本体论、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产生的?

答:第一,TRIZ理论来自于实践,总结的是发明实践经验,遵循的是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始终把发明实践放在第一位。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根里奇·阿奇舒勒本人就是一名出色的发明创新实践者,他在14岁时就获得了首个专利证书,专利作品是水下呼吸器(亦叫潜水器)。15岁的时候,阿奇舒勒制作了一条船,船上装有使用碳化物作燃料的喷气发动机。从1946年开始,阿奇舒勒和他的同事们着手对不同工程领域中的250万份专利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归纳、提炼,发现技术系统创新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最终形成了TRIZ理论的原始基础。可以说,TRIZ理论是一门经验科学,而其总结的经验都是源于实践而产生的,没有实践总结,也就不会有TRIZ理论。

第二,TRIZ理论弘扬了自然辩证法中有关科学思维的理念。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技术研究这一特殊实践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具有着与人们日常思维和哲学思维所不具有的特质:一是综合性;二是创造性。应当说,科学思维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科学活动的主体应以确定、明晰、符合逻辑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即通过对概念、命题在思维中的组合,逻辑性地推导出新的科学认识。同时,科学思维也允许科技活动主体在研究材料尚不完备或逻辑思维中断时,通过想象或者联想、灵感、直觉等非逻辑的跃迁而获得新的认识。阿奇舒勒先后研究出了5种突破思维惯性的有效方法,即九屏图、最终理想解、金鱼法、STC算子和小人法等,这是他依据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思维理念对人类发明创新活动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TRIZ理论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系统科学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革命和20世纪中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学科的出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观点,引起了现代科学认识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系统科学潮流的兴起。所谓系统科学,是一种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和关系,把现有的发现组织起来的模型。可以说,系统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调控、改造、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模式。学习过TRIZ理论的人们都知道,TRIZ理论是以技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系统的整体和组成以及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去深入细致地研究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通过全面研究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对技术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和全面的认识。另外,TRIZ理论的组成包括五个部分:即基本原理、求解工具、解题流程、分析工具和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形成了科学合理、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

第四,TRIZ理论是解决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矛盾的系统方法学。自然辩证法认为,技术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技术的发展是其内部固有矛盾所推动的。而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认为技术系统是在产生和解决矛盾中不断进化的。技术发展的内部门矛盾主要包括: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等。应当看到,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TRIZ理论通过设立最终理想解以及各种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实践中比较好地解决了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这与自然辩证法提出的技术目的就是人们要运用技术手段作用于客观自然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技术目的设定以后,必须要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能够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工具和具体活动方式。在这方面TRIZ理论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阿奇舒勒和他的团队通过50多年的研究先后提出了系列TRIZ工具,如矛盾矩阵、76个标准解、ARIZ、物-场模型分析、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参数、知识库、科学效应库等,这些工具不仅为人们实现技术目的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同时也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第十二问:为什么说TRIZ理论是基于本体论、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产生的?
答:第一,TRIZ理论来自于实践,总结的是发明实践经验,遵循的是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始终把发明实践放在第一位。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根里奇·阿奇舒勒本人就是一名出色的发明创新实践者,他在14岁时就获得了首个专利证书,专利作品是水下呼吸器(亦叫潜水器)。15岁的时候,阿奇舒勒制作了一条船,船上装有使用碳化物作燃料的喷气发动机。从1946年开始,阿奇舒勒和他的同事们着手对不同工程领域中的250万份专利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归纳、提炼,发现技术系统创新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最终形成了TRIZ理论的原始基础。可以说,TRIZ理论是一门经验科学,而其总结的经验都是源于实践而产生的,没有实践总结,也就不会有TRIZ理论。
第二,TRIZ理论弘扬了自然辩证法中有关科学思维的理念。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技术研究这一特殊实践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具有着与人们日常思维和哲学思维所不具有的特质:一是综合性;二是创造性。应当说,科学思维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科学活动的主体应以确定、明晰、符合逻辑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即通过对概念、命题在思维中的组合,逻辑性地推导出新的科学认识。同时,科学思维也允许科技活动主体在研究材料尚不完备或逻辑思维中断时,通过想象或者联想、灵感、直觉等非逻辑的跃迁而获得新的认识。阿奇舒勒先后研究出了5种突破思维惯性的有效方法,即九屏图、最终理想解、金鱼法、STC算子和小人法等,这是他依据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思维理念对人类发明创新活动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TRIZ理论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系统科学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革命和20世纪中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学科的出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观点,引起了现代科学认识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系统科学潮流的兴起。所谓系统科学,是一种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和关系,把现有的发现组织起来的模型。可以说,系统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调控、改造、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模式。学习过TRIZ理论的人们都知道,TRIZ理论是以技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系统的整体和组成以及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去深入细致地研究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通过全面研究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对技术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和全面的认识。另外,TRIZ理论的组成包括五个部分:即基本原理、求解工具、解题流程、分析工具和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形成了科学合理、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
第四,TRIZ理论是解决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矛盾的系统方法学。自然辩证法认为,技术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技术的发展是其内部固有矛盾所推动的。而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认为技术系统是在产生和解决矛盾中不断进化的。技术发展的内部门矛盾主要包括: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等。应当看到,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TRIZ理论通过设立最终理想解以及各种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实践中比较好地解决了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这与自然辩证法提出的技术目的就是人们要运用技术手段作用于客观自然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技术目的设定以后,必须要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能够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工具和具体活动方式。在这方面TRIZ理论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阿奇舒勒和他的团队通过50多年的研究先后提出了系列TRIZ工具,如矛盾矩阵、76个标准解、ARIZ、物-场模型分析、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参数、知识库、科学效应库等,这些工具不仅为人们实现技术目的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同时也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