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搬迁会影响学区吗被搬迁?

在江苏省常州市多名学生出现了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甲状腺结节钙化等症状时,家长们似乎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孩子们的“病因”: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园的一侧过去是剧毒的化工厂。

两者的关联引发了家长和校方的“对峙”,两者甚至委托了不同的检测中心对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进行检测。一些未能出现在校方检测报告中的化学物质更加重了家长们的猜疑。

目前,一个由中央部委和江苏省政府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将对常州的“毒校园”事件进行调查。

昨晚,校方在一封致家长和师生的网络公开信中称,该校教学和备考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常州外国语学校是该市“标杆性”学校,约有2800名师生。张毅(化名)的女儿经过4次面试、一次笔试,才被录取。

但自从去年12月开始,张毅发现14岁的女儿嗜睡、出疹子。在医院的检查中,女儿被发现甲状腺结节并发生钙化。

“医生说,这种情况发生在少年时期比较罕见。”张毅回忆。

学生大规模的体检集中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根据张毅透露,女儿一个班有30多人,23人在体检中发现结节。但该数字未经校方证实。

家长们怀疑这与学校所处的位置有关,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和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原厂址(下称“常隆地块”),与学校相隔约百米。

常州市卫计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燕称:“体检孩子的情况都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这些资料都是经过专家讨论过的。没有媒体报道的淋巴癌和白血病。”

家长们认为,这是“文字游戏”,因为去外地诊治的孩子并未计入。于是,有关患淋巴癌和白血病的孩子去了南京、上海治疗的“传闻”开始四起。

常州外国语学校网站称,全市8家市属医院,统计下来总共接收了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519人就诊或体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有一些异常的指标:白细胞计数的异常,碱性磷酸酶升高,甲状腺结节。

作为此次事件医疗小组的组长、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华飞院长称,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孩子们所处的校园环境与现在患病有关联。

长期从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的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孙贵范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即使在高浓度污染的油漆厂,工人工作10多年才可能出现血液的变化,不过最早期出现也是再生障碍性血液病。如果在短时间内报道称有学生患有淋巴癌、白血病,缺乏科学依据。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主任尚琪也认为,根据现有数据,无法轻易下结论。

此前,该区域曾进行土壤修复。

《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技术方案》提及,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委托原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常隆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风险评估,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较重,用于商业开发的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

2013年8月,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研究,将污染场地-6米以上的污染土壤挖出,-6米以下未达到修复目标的污染土壤采取隔离的措施。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原位化学氧化”的修复方法。

“这个深挖方式,可能会导致深层的污染物释放出来。”一位环境污染修复专家表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翻阅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新北校区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下称《环评报告》)。这份没有标注编制时间的报告显示,场地开展修复后,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而且如果学校在修复验收完成前使用,“必须注意常隆地块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

2014年3月,常隆地块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正式实施。2015年9月,常州外国语学校整体搬迁至新北区龙虎塘街道的新校区。大批学生入校,此时该地块的土壤修复尚未验收完成。3个月后,随着秋冬气候和风向的改变,异味飘散。孩子们身上的不适症状开始出现。

该市相关部门考虑到常隆地块周边环境以及敏感目标的变化,最终拟将该地块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为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

同时,在场地应急处置阶段,还对整个场地进行黏土覆盖。2月3日启动工程验收程序,根据监测方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包括两部分:场内和场界的监测、周边敏感保护目标监测。另外还针对场地的污染特征,委托第三方完成了多种特征因子比对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的特征污染物基本未检出,个别检出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且三个采样点无明显差异,工程已达到预期环保治理效果。

其间,学校于1月13日停课。“期末考试也没考,孩子们还高兴坏了。”家长邱虹(化名)说。

两天后,学校请家长代表前往协商。家长们在学校门口等待了13个小时,双方未达成商议结果。

之后,部分在事业单位任职或担任公务员的家长透露,他们还遭遇了单位的“组织指导意见”。

家长王建(化名)决定将女儿转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表示,填埋的措施只是暂时控制住了风险,但是污染土壤依然存在,而且黏土覆盖更解决不了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针对这一区域开展更为全面的调查,确定污染源和污染范围,从而控制住污染物。

当地相关部门表示,受学校委托,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对校园室内外空气、土壤、地下水和辐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为达标。

但家长们坚称,上海实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受他们委托也进行了同样的检测。“学校的检测报告7页,我们有118页,”张毅说,“我们的检测报告发现有多项‘不应出现而出现的’化学物质”,如水样中氟化物、碘化物超标,以及金属锰、铁等也在超标之列。

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进程中,高污染的工业企业纷纷关闭、搬迁及改造,同时遗留了大量“毒地”。这些土地的修复与后续使用,对环境处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常隆地块作为化工厂旧址,在这一敏感区域附近根本就不应该建设学校。同时,化工厂在搬迁、改建过程中,应该得到全面监控,固废等污染物应该得到妥善处理。”一位环保公益组织项目责任人告诉本报记者。

近年来,政府加码要求各地加快污染场地修复进度,环保部等部门也陆续下发了多份文件。

4月17日深夜,环境保护部、江苏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赶赴江苏常州彻查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18日,教育部宣布由国家督学牵头赴当地进行专项督导。

当天,该市新闻办就媒体报道作出回应,对在学生身体健康、地下水和氯苯浓度超标以及空气污染物、地下水开采、农药成分残留等做了专业解答,并认为“该地块的生态隐患可控”,同时将及时公布相关调查结果。

家长们表示,不管怎么样,这所学校今年的招生情况肯定不如去年。

“很多我们的朋友都在犹豫,要不要送孩子上这所学校。”一位家长说。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

明朝晚期的砖雕门楼被迁进大学博物馆,这是对文物的异地保护,也是一场明代贡生与当代学子的特殊“对话”。

近日,一座明晚期砖雕门楼被迁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博物馆的消息在网上热传。这座砖雕门楼原坐落在西安市长安区中兆村,因村落搬迁,被迁进了建大草堂校区的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2019年拆除,2022年国庆期间复建,前后历时约3年。11月6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崔凯,听他讲述“门楼迁建”背后的故事。

这座门楼不一般:曾被泥糊、现异地迁移,都是对它的珍重保护

2019年,一位市民通过朋友联系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称想将老家遗留下来的砖雕门楼有偿捐赠给校方。这位市民在西安定居,老家在长安区中兆村。村子拆迁时间紧迫,为了让砖雕门楼得到妥善保护,多方联系下找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古建筑在原地维护最好,但校方仔细了解情况后,得知这座明晚期砖雕门楼因被“包”在主人家院子里,主人又常年在外不开门,在过去的文物普查工作中便被遗漏了。未被划进文保单位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再加上拆迁工作马上开展,为了不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失,学校便与主人协商,迁移门楼,对其进行异地保护性复建工作。

学校根据门楼的砖雕风格、整体建筑形式,并结合文献史料及当地村民的口述,综合判断其确实为明代建筑。2019年下半年,拆建工作正式开展。门楼是由黄泥砌筑的,没用白灰,师生和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商议后,决定从上而下拆除,将拆下来的建筑构件仔细编号。

崔凯介绍,据了解,现如今西安地域里留存下来的明代民居建筑凤毛麟角,被划进文保单位的只有1处。没被划进文保单位的,也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遗留建筑。此次拆建的明晚期砖雕门楼,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拆建工作中,校方人员还发现,门额上多处花纹浮雕被泥专门糊住,“可能是‘文革’时期,家主人对门楼特殊的保护,以免其受迫害。”

门楼的原户主是“明代贡生”

“双凤衔绶”、“一鹭青莲”、“孔雀牡丹”,门额浮雕充满巧思,“志希于公”、“淡泊宁静”,门匾文字寓意重重。

结合户主所述,建大校方人员从清代《咸宁县志》上查阅到,门楼的原户主是明晚期的一位贡生,名为“毋负生”。对应砖雕门楼的高度和特征都与原户主社会地位相符。“封建时代规制严格,一般老百姓家里不用斗拱。这位原户主,应该是官府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吏。”崔凯说到。

对门楼进行复建工作时,校方人员考察到更多。经发现,门额上处的设计是“双凤衔绶”,仔细看,能看到两个凤凰衔着一条绶带,凤是“俸禄”的谐音,绶代表“官位”,“顾名思义,这代表着主人的美好期望。”

门额两旁分别是四方形的花纹浮雕,“一鹭青莲”和“孔雀牡丹”。“一鹭青莲”是一只白鹭立在水中,周围是一丛莲花和荷叶,其寓意为官“一路清廉”。“孔雀牡丹”则代表着“大富大贵”。两处浮雕正中是匾额,上刻有“志希于公”。于公是《汉书》里的人物,为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以精通法律,做事公正而著名。宅主人将此匾额昭示于门,意在表明办公做事风格。

门楼朝内还有一副门额,上刻有“淡泊宁静”。“淡泊宁静”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训示《诫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借此,可见户主人对外展示的是“为官公正清廉”的理想追求,对内教育子孙的是无欲无求、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

“门楼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典故,展现了户主的巧思,意蕴浓浓。”崔凯说。历史上门楼的户主曾发生过多次变迁,往上追溯直到这位明代贡生身上,这些特色设计都是他独居匠心的表达。

门楼现今被复建在校博物馆

反复斟酌商议下,这座明晚期砖雕门楼被复建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瓦作博物馆里。与它共处一室的,还有先秦至现代的其他瓦当建筑真迹。

2019年下半年,这座明晚期砖雕门楼部件拆除后先被安置到西安建大草堂校区的库房里。同时校方的工作人员多次在新校区讨论复建工作、选址地点。“教育部刚好在学校设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几番论证下,我们决定将门楼复建于草堂校区的瓦作博物馆。”

方案确定已久,但因疫情推迟了复建工作。今年国庆,恰逢疫情相对平稳,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便从山西请来了具有丰富古建筑修复经验的董养明作技术指导,请来了具有丰富瓦作修复经验的老师傅与陕西的匠人一同动工,开始了砖雕门楼的复建工作。国庆后,这座明晚期砖雕门楼已修复完毕。“明代以后,后来的居住者曾对门楼有所改动,有一些构件被安装错误。这一次复建,可以说是修复回了最初的原貌。”

将砖雕门楼安置在瓦作博物馆里,与它同台的还有从先秦到明清民国直至现代的其他传统建筑瓦作构建,如鸱吻、瓦当、滴水、走兽、花砖等。从文物保护上讲,避免了门楼受风雨剥蚀。从公益价值上讲,这也是一举多得的事。

“门楼原户主的文人巧思,师生一览便能直接体悟到,这是一场跨越历史的学者对话。同时,博物馆内先秦到近代的瓦作实物陈列,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建筑上瓦作实物变迁的历程,让参观者能明确感知文物的艺术性与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举报/报错

}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2022年河南洛阳市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排名,排名不分先后,以下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教育考试院或学校为准。

新安县新城黄河大道与北京路交叉口向西 1 公里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夹马营路82号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省洛阳市状元红路3号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简称新安职高)创办于1982年,原名新安县农业高中,1987年改为新安县职业高中,1999年迁址新安新城至今,2004年学校升格为新安职业中专。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占地200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正式在编教职工53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02人,共有126个专业班,拥有学历教育在校生7697人,各类社会培训学员8000余人,学历教育加社会培训总计16000余人,在河南省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综合排序中位居前列。

为解除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新安职高紧密结合新安职业教育“保成才,保就业,保证书”“三保”教育的原则,科学设置学科,创新办学理念,使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学校培养的数万名各类技术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同时也为新安县县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洛阳市美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洛阳市第四中学。1992年8月,学校正式转轨职业教育,更名为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美术职业中专。学校原位于洛阳市涧西区太原路114号。2008年11月,洛阳市政府,市教育局决定,把学校作为洛阳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中首所保留并重点扶持的学校,搬迁至位于涧西区广文路103号的新校区办学。2010年3月,学校全部搬迁至广文路新校区。

学校是洛阳市最早实施职业教育的单位之一。自1983年原第四中学开办电工班和旅游管理班开始,学校已有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历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实用人才。1995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001年3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1月,在河南省首次职业学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在洛阳市名列前茅。

以上是《2022年河南洛阳市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点击了解更多【洛阳中职学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搬迁会影响学区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