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网络新闻的缺点特点?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1、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1、针对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简明阐述自己的看法。

例:“泰尔瓦塔村刚刚受到海啸的重创之后急需救援,这时到灾区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合适不合适”谈谈看法。

答题步骤:(1)综合权衡,稳妥立论(理论上讲,无论是认为合适还是认为不合适都是可以的,但结合报道内容,显然选择认为合适的观点更为稳妥,也易于从选文找寻论据,利于表述。)(2) 回读原文,精选论据。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4)精要作结,回扣论点。。最后要用一句话作精要概述,回扣论点作结。句式参考样式:因此……;基于此,我们认为……;简而言之,……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

“访谈”的概念: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一个成功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1)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2)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3)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3、抓好访谈文本写作。先要整理资料、写出访谈纪要,再作进一步加工。访谈写作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谈话者本意。由于访谈反映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要适当剪裁,着力突出关键。注意访谈文章的时效性,典型性,使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

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较好地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二是体现和强调现场感。

二、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2、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三、传记文本答题技巧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重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例1.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题技巧】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价,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死为了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所以,我们的答案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

【试题解析】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一词。

【参考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例2.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题技巧】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看看文章哪里是说不足,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例3.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答:【答题技巧】要想做好这类题可以从如下两点考虑:(1)文章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2)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文章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不同。
    【试题解析】本文思路比较清晰,第一段最后一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可视为总起句,后面几段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评述。因此,第一问要点为“学问和人格”。

【参考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四、重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1.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2.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特点:①文学艺术加工与史实相结合 ②人物言行,典型言行,典型细节使人物形象化  ③有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为了特定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文学“模特”,是群体形象的集中或幻化(如《阿  Q正传》)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二)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1. 引用(评传常用)  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4.23金考卷;佛二模20)

作用:①有说服力,表明作者的分析和判断是有依据的   ②引用传主的原话,能直接展示一个真实的传主(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  ③突出传主的个性,经历,成就等,从而达到传神的效果。④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⑤两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2. 用大量数据 ①给读者更具体更直观的感受 ②表现传主的个性特点,使主旨更加突出 ③增强文章真实性   ④照应了题目,呼应题目

典题(一中二模20)文章第四段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使用大量数字?

答案:①真实地写出了…生命最后时刻怎样度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照应了题目,呼应题目”最后时刻”    ③突出了贾病情的危急  ④表现出…在病危时仍孜孜不倦工作,乐于读写的生活状态.

3.评述性语言的使用:①内容角度:评了什么(回归原文,尤其是题目中没有说明评了什么的时候,考虑在第一点先说明评论了什么;考虑对原文内容进行分层,提取其关键信息) 

③应兼顾传主的功过,优点和缺点,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

典题:广一模19 题目: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清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

答案: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 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传记文学若干特点:①真实性(传记的第一特征)通俗性,概括性  ②大量使用数字  ③平实,准确,概括(语言特点)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金考卷4.23)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7  说明段落间的关系:①并列(金考卷4.23;平行十二14)

例平行十二14文章第5段与第2,3,4段有什么关系?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5段与第2,3,4段是并列关系 ②第2,3,4段主要是从理论上分别阐述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第5段则列举大量事例来验证上面三段的内容,两方面共同体现文章的主题。

(三)分析理解文章注意

1.归纳文章要点与主旨方法:①剖析材料  ②探究结构  ③抓关键句  ④抓中心句

2.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观点态度方法:①从中心内容入手  ②从表达方式入手  ③从作者本人的评价入手

3 理解实用类文本一定要关注其题目

(一)段首句及首段作用理解

1. 思路分析(必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答题。内容方面:写出了什么,突出了(传主)什么样的性格或精神品质,展现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结构方面:回答什么技巧或有什么作用)

作用归纳:①作铺垫 ②统领全文,概括全文要点  ③形成照应  ④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眼球

(二)论述类句子理解:分析句子关键词的内涵

例一(09.1)21霍金说:希格斯波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霍金这样说的原因。(关键是理解“审判”,包括胜诉――是什么、败诉――不是什么两层含义)

(三)矛盾句理解:分开矛盾两方面分别解释 典题金考卷4.23日19题

典题惠州模拟20文中“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怎么理解?

答案:①“出人意料之外”意思是说….(结合内容)…,因而出人意料

②“在情理之中”意思是说….(结合内容)…

(四)是否同意某人对传主的评价:解释评价语中的关键词,写出传主是否符合

平行十三21“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事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阐述理由。(6分)

答案:赞同。理由如下:①陈寅恪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又具有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不慕虚名,不畏流俗的可贵品格,堪称“第一流的人物”。 ②陈寅恪在学术研究方面上造诣极高,一般人难以领略,但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深广意义重大。他不仅是以其学术成就,更是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世人的敬仰,其人格力量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解释后句)

(五)含比喻的句子:一定要先解释本体喻体是什么(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3.示例:本文以邓小平的话“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为开头,有何作用?

(1)先声夺人,突出陈景润在科学上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中国人为拥有像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而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

(2)为下文介绍陈景润的事迹作铺垫,与下文再次提到“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这句话形成照应。

题型二 分析选材用意(把笔墨重点放在什么,而不在什么):

1.思路分析: 1.为什么不写? ①为人们所熟知的事,写作价值不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  ②自传中常用――《居里夫人传》:不写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无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陈述清楚,而写这些..正是在真实地记录自己一段生命过程,展现了/法国人民团结对敌的历史/画面

2为什么写? (①凸显传主不为人知的一面  ②多角度展现传主,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 展现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符合写作意图  ③从传记的特点方面分析:时代性,真实性,广泛性  ④交代传主发生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揭示传主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联系传主人生轨迹作答典题:广一模20  ⑤也可从内容上,结构上分析典题:一中二模19  ⑥侧面写出了…

3. 好处. ①增强了文章的曲折起伏,使文章有可读性,更有感染力  ②与什么形成强烈对比  ③全面客观反映了…情况,体现了传记忠实于历史的特点  ④反衬出传主…的形象  ⑤体现了传记“不溢美,不掩瑕”的真实性原则。  ⑥使传主形象更为丰满和可信

4. 类型一为什么选取这则材料:段考一(刘长春)5.文章第五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还选用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

答案:①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美国人敌视,蔑视中国人的实际情况与海外内华人,华侨以及热情的美国人盛大的欢迎场面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传记忠实于历史的特点。 ②反衬出刘长春全力以赴,赛出好成绩的形象,也是刘长春为民族争光的动力。

类型二 选用了多个,删去其中一个可否?

答案:不能。①两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 第一例强调……第二例强调…

类型三 引用别人的评价的好处(佛二模20)

好处①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  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③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评传时要结合,一般在总结分析后用)

类型四一中二模19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说贾先生“不喜欢住医院,但好像很喜欢上医院”的往事?

①(结构上)贾先生的“最后时刻”是从到医院就医写起的,也能突出贾先生的性格特征。

②(内容上)再分层次解释“不喜欢住医院”和“好像很喜欢上医院”,并由此联系传主性格和精神品质。

类型五一中二模21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动情地叙述了与贾先生“最后一面”时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谈谈你的看法。(关键:究竟动了什么情)  答案:①通过动情地叙述与贾先生最后一面的情景,写出了贾先生病情牵动人心,表达了作者对贾先生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 ②从侧面写出了贾先生的人品与学识都只得人们去尊重,表达我对贾先生的尊敬。  ③写出了贾先生最后一面时的场景,表现了贾先生有一颗平和、安详的心,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

类型六 对比型套路:①写…与…形成鲜明对比  ②作用:A.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B.进一步衬托出…内容(指精神品质类) ③达到了什么效果,更可见…(成就)

类型七 开头详写传主家庭背景(《专》114页4题;《零》161页2题)作用:①介绍背景:为表现传主…提供必要的成长背景:家庭富裕、良好教育、父母亲什么精神对其影响….  ②为表现传主的与众不同:不愿意过…的生活,突出传主…精神品质

例第2段写德兰修女小时候帮助父母照顾弟妹,从不偷懒、善于思考、活泼、爱开玩笑、惹人喜爱、有出息、常憧憬未来,有人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一个有钱人等等,作者这样写有那些意图?

答案:①写她“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意在表明她走上普渡众生道路的性格基础

②写她“有出息、常憧憬未来,能嫁给有钱人却甘愿做一名修女”意在突出其作出这样选择的巨大牺牲精神。

1.思路分析:要从文本出发,依据文本内容探究。分析事情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

2.方法:①捉住传主的奋斗经历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困难 

类型一:分析…的现实意义(角度:①从社会需要角度,即目前社会现状  ②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

类型二:评价传主成就:①传主是一个….性格+职业  ②经历:做过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类型三:从传主经历中得到什么有益启示(佛一模21;佛二模21)先摆出启示再分析,分析要联系传主经历,再加上给人们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

佛一模21答案:①罗丹酷爱绘画,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否则他不会成功。这启示我们要干一番事业,要热爱这个事业,要保持兴趣。 ②罗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虽然辛苦点,但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这启示我们艰难困苦并不是坏事,可以磨练,成就一个人。

佛二模21 答案:①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②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了人们不想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③要学会用痛苦换取快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类型四:分析文章中一个细节,探究,怎样看待(有可能要用有重点的两点论)(段考一,三校联考;佛一模20;佛二模19)  ①分析现象,细节本身  ②结合当时谈意义或结合现在所需的时代精神  ③注意有时细节要分开每一个细节谈  ④细节描写的作用:a反映人物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谁….,塑造了谁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  b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感染读者,使读者为…而…  c渲染…气氛,象征….   d暗示…,表现…

例(段考一)21刘长春只身远赴重洋参加奥运,送行和迎接得场面热烈壮观,你怎么样看待海内外华人及华侨得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  答案:①作为首位参加奥运的第一个中国人,刘长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激发了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寄托着每个中华儿女多年的梦想。送行迎接的热烈场面,直接表达了对刘长春的期待和祝福。(分析现象,细节本身)  ②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这对在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来说,无疑象征着一个新的开端。送行和迎接场面表达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结合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

类型五:分析传主取得成功的原因(广一模21)  ①考虑先答传主的成功是什么 ②分析内因(传主性格,天赋)和外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联系文章细节及体现关键词,按关键词给分

类型六:是否同意某种观点(惠州模拟21)①明确观点 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或什么不良后果 ③应怎么样做

类型八:对传主价值观的评价  ①联系传主人生经历,说明这种价值观对他的影响及成就  ②分利弊两方面,若前面影响是利,后面则答弊。

典题(平行十四21)“我不想输”,“一定要赢”,可以说是丁俊晖的人生宣言。请结合本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答案:①正是这种“不想输”,“一定要赢”的精神,使丁俊晖能够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最终赢得“桌球神童“的美誉。  ②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输赢,也会影响心态,甚至影响成长。(利弊各三分;由题干也可知,结合本传是一个角度,谈自己的认识是另一个角度)

题型四  标题的选取及其好处

①运用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突出了传主怎样的性格精神   ②凸现人物悲剧色彩

1.评价传记思路分析:①史实与文学加工结合如何  ②叙述,评述所占比重如何,好处   ③选材比例(选材集中,剪裁紧凑) ④人物形象塑造方法(A.侧面描写:表现传主性格  B.细节描写――佛一模20;佛二模19)

2 以xxx为题的好处:①解释题目中的关键词  ②题目涵盖了作者….态度,感情基调  ③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好处

例一(09.1)19题:文章以“希格斯波色子――上帝粒子”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借用莱得曼得说法,表达了科学家们对发现希格斯波色子得强烈追求与渴望(解释关键词)

②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了希格斯波色子对“标准模型”得重要地位和探寻物质质量起源得意义;使读者对文章所谈的较为深奥得科学问题产生了阅读兴趣。

3 评价实用类文章的写作:①文章结构,材料组织  ②语言特色

例一(09.1)20.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读完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答案:①行文清晰明了。作者介绍希格斯波色子,既注重了把希格斯波色子放到模型系统中让人获得认识,又从科学家历年来对它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说明;介绍全面,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②语言浅显生动。作者介绍深奥的物理学问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化的描述,化抽象为

具体,化深奥为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

4 分析(评价)实用类文本语言

例平行十二20科普文的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请结合文本举例进行分析。

①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他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

“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这些例子说明科普文章的语言,要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

平行十二2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很多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答案:①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迷。(结合文章内容)

②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辩伪存真,求得真理。

题型七信息筛选概括—往往大部分可从原文中摘抄,但一般有一个较为隐秘的,要自己去概括

(一)分析原因(角度:①主客观原因 ②内外因:内――事物本身特征;现象隐含的原因;外――时代背景,社会现状; )

类型1 分析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两者有共性,并指出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佛一模)

类型2 分析两种概念易误被等同的原因:a分析两者关系紧密,难以分开  b为什么易混淆(指出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具体阐释概念)

(二)分析某个概念的特点(注意语言一般较简洁)

方法:①找出核心概念的阅读区间 ②作者态度 ③关注概念的外延(如这个概念的相反概念的内容) ④关注与之相关的事件

典题1 惠州模拟19文中所说的“狼性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不屈不饶的进取精神 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做法

二)新闻(答探究题时一定要展开谈文章反映的时代特色)--中心:在于有价值的信息

1 特点:真实性(用事实说话)、客观性、时效性、针对性(事实要典型),完整性,准确性

2. 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3. 标题: 1)形式:①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②主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③副题:放在正题后,一般用破折号引出,揭示结构和内容提要

2)特点:鲜明,概括(新闻里的必要信息),准确,生动(有吸引力)

3)方法: ①关注标点  ②只有一个标题的一定是实题,两个的一实一虚

4.结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与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

5.结语(结尾) A.作用: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B.特点: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B.作用:①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②帮助读者理清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③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④表明作者观点   ⑤衬托,深化主题

一.标题的特色(段考二)

1. 思路分析:①标题本身给人的感觉  ②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③从虚实关系分析: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④从读者角度(具有新颖性:引起了人们阅读的欲望,体现了新闻标题引人注目的功能)+站在新闻作者的角度(内容上:形象性,形象地表达了….)  ⑤体现出新闻标题…的特色(简答作结):简练、准确,有吸引力,概括了新闻里的必要信息

2. 作用  ①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②主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③副题:揭示结构和内容提要,有力地补充了主题,准确引出了…的深刻含义

好处及手法: ①引题和主题运用今昔对比手法,引人入胜。使最新的...动态和最具差异的结局迎面扑来,揪人心扉   ②明确,清晰,一目了然,完整全面地概括了新闻的内容    ③陈述语气坚定,气势恢宏

④运用对比,精炼工整(使…相互映衬,对仗有韵,上口易记)

⑤标题由正题,副题(引题)组成,见事见物,有情有景。

二.导语的特色(好处)

(1)把时间,地点和读者最关心的事实简明扼要地报导出来。

(2)制造悬念:让人心系…..的(安危),迫切想知道结果。

(3)有穿越时空的对比  (4)有作者的切身感受 (5)之照应副题,不点名主题,以引人入胜。

(6)内容上:使人们看到了…的历史变化,进入了一个….的境界。

(1)短段落的好处(原因)ⅰ这种结构方式使记者面对紧急时间快速思考的结果,既符合特定的场景,又传递了情况紧急的信息 ⅱ增大了报道的角度和内容的容量。全文x个段落如同快速闪动,变换了多个镜头,全方位地展现了…的(场面),营造了一种紧迫的气氛,写出了紧急的节奏,突出了…的动感。 ⅲⅳ

(1) 粗线条描写:形成剪影效果

(2) 细节描写:形成特写效果。这种浓淡相宜的写法,很好地烘托了新闻的主题

(1)多用短句:ⅰ开头结尾运用短句,首尾呼应,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ⅱ运用短句写…,用速度之慢,距离之短,衬托出…气氛,表达了…情感。

(1)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和…的意义。

(2)理性而又直观有力地回答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点(若题目涉及探究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使要在答题中体现时代精神,要展开)   (3)表现了…的…感情

(三)访谈(最主要形式式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1. 访谈问题设计特点:①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②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③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   ④所用语言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题型一. 语气词语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起之后的推问) ②舒缓语气,展示了记者亲切委婉的态度,营造了轻松氛围

(四)报告(调查报告)

1. 特点:辨证性,逻辑性。①材料真实  ②对象典型  ③叙议结合 ④针对性强

2. 结构  ①开头:A 就调查情况作简要说明,如调查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

B 作用: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②主体 1)纵式结构:按照调查,时间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结构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  特点: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2)横式结构:把调查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   特点: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

3)对比结构: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让人们认识倒不同的思想,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作用: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3 评价调查报告是否科学有效的角度:①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

③调查样本的…数据与…的数据相吻合。 ④调查对象的..结构组成(比例)合理

1.并列问题要分开作答

2.分析原因:内因+外因(内因主要挖掘人的性格,天赋;挖掘事物本来具有这个属性的原因);必然+偶然;注意隐性原因     3.答题时要关注问题前半句所谈内容,有时往往要对前半句进行解释(广一模21)

3.题干提示使用了对比手法注意体现答案的两面性(佛二模诗歌10第一小题)

4.简要分析作用时(尤其分值较高时)要注意:一般先谈作用,再加总结分析

5有时谈认识要注意分清主次:广一模15

6明确答题的角度,并量分回答。如:请联系文段与现实生活实际分点说明(4分)-即①联系文段2分 ②联系现实生活2分

}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一、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的特性

二、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共犯化规制的困境

三、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评价

四、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释义和司法适用

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与传统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有较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的关联程度及行为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然而,目前对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人以共同犯罪论处存在理论障碍,如欠缺共同故意且正犯行为难以认定为犯罪等。司法实践将帮助行为正犯化确实具有现实需要。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论域应当限定在正犯、共犯分离二元参与体系的形式正犯概念之下。在我国刑法分则对实行行为明确定型的立法体制下,司法机关超越解释权限将帮助行为扩张为实行行为的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有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增设是网络帮助行为正犯化理论的典型立法实践,但成立该罪既不要求帮助行为人对被帮助者实施的具体犯罪内容有明确的认识,也不要求被帮助的犯罪行为在实体上或程序上被认定为犯罪。

在当下纵深发展的网络社会中,网络犯罪活动的分工日益细化。从包括信息物料、工具物料、技术支持等在内的物料供应,到通过对物料的加工、利用等进行账号资源和流量资源的非法获取,再到诈骗、盗窃、敲诈勒索、赌博等一系列犯罪活动,形成了高度产业化的全程链条式网络犯罪。其中,尽管网络黑产链上游环节的技术支持、推广引流、资金资助等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后续违法犯罪活动的物质帮助性质,但是,这些行为又是整条网络黑产链犯罪的源头,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推进包括侵犯财产犯罪、非法经营犯罪等在内的下游网络犯罪高发、频发态势的关键要素。离开了网络黑产链中的帮助行为,中、下游的违法犯罪活动无疑将难以为继。对此,笔者聚焦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通过对其特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合理的刑法规制路径,从源头上实现对网络黑产链犯罪的有效规制。

一、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的特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网络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网络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逐渐形成了上、中、下游环节相互协作的黑色产业链犯罪模式,又称网络黑产链犯罪。网络黑产链犯罪可以说是基于当前网络犯罪实际状况作出的形象概述。一般认为,网络黑产链犯罪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分工且规模化的网络犯罪。

实践中普遍认为网络黑产链犯罪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其中网络黑产链犯罪的上游环节主要为中、下游环节的犯罪收集并提供各种资源,包括信息物料与技术工具等。信息物料是指与个人身份有关的信息,如手机号码、实名制网络账号、信用卡信息资料等,通常被用于网络虚假身份的注册等。技术物料主要包括物理性工具与程序性工具。前者主要是指猫池、卡池、手机群控设备等;后者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钓鱼网站、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等。网络黑产链犯罪的中游环节主要表现为对物料的加工整合与二次利用,诸如买卖物料信息、通过恶意注册手段非法获取账号资源、通过既有账号非法获取流量资源或利用既有账号二次获取相关账号信息等。网络黑产链犯罪的下游环节则通常是利用上、中游环节中的行为结果实施诸如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等传统犯罪。各环节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由此形成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网络黑色产业链犯罪模式。

网络黑产链犯罪存在以下有别于一般网络犯罪的显著特点:其一,网络黑产链犯罪类型多样化。网络黑产链犯罪类型主要包括个人信息黑产链犯罪、网络账号黑产链犯罪、网络流量黑产链犯罪、工具技术黑产链犯罪及资金通道黑产链犯罪等。多种犯罪类型互相交织,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等复杂的网络黑产链结构。其二,网络黑产链犯罪参与人员涉众化、低龄化。在网络黑产链犯罪模式下,犯罪的参与门槛极低。尤其是网络黑产链犯罪环节中依赖智能化技术软件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本无须行为人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仅需一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实施相关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下,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其他参与人的诱导,充当犯罪链条中的“螺丝钉”,实施相关违法犯罪。其三,网络黑产链犯罪内部结构既紧密又松散。网络黑产链犯罪各环节分工细化且相互配合,内部结构紧密。同时,由于各环节的犯罪行为通常只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参与人之间只对彼此的虚拟身份有所了解,而在现实社会中互不相识,对于其他参与人的真实身份情况毫不知情。因此,参与人之间关系松散,可以说,网络黑产链犯罪任何一个环节的参与人都可以被轻易地替代。

相比链状的网络黑产链犯罪,传统社会中的共同犯罪在表现形式上呈内、外结构的环状形态。具体而言,在传统共同犯罪中,犯罪的中心环节通常由正犯(包括间接正犯、共同正犯等)占据主导地位,犯罪的边缘则由共犯(包括帮助犯、教唆犯等)组成,共犯围绕着正犯,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同于传统的共同犯罪,网络黑产链犯罪有着庞大的参与者数目、细化的犯罪分工及高度产业化的结构特征,其在表现形式方面呈上、中、下游结构的链状形态,犯罪参与人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不同环节之间的参与人相互独立,因此共犯与正犯之间的同盟性被极大程度地削弱。

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通常网络黑产链犯罪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确实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共同犯罪中帮助犯的显著特征。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人主观共同故意的欠缺

在主观意思联络方面,相比传统共同犯罪,特别在故意内容的明确性与犯意联络的双向性上等方面,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人与其他参与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解。

首先,刑法理论认为,在传统的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帮助犯与正犯、帮助犯与其他共犯之间对于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应该或必须具有同一认识。但是,由于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人极有可能与中、下游环节的犯罪参与人互不相识,因此相互间很难形成主观上的共同联系,更不用说形成同一认识了。尽管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在客观上向中、下游环节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物理性的帮助,但由于网络黑产链犯罪多层次、多环节的特征,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人充其量也只是网络黑产链“流水作业”中的一颗“螺丝钉”。帮助行为人对中、下游环节的其他犯罪参与人及其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性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认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网络技术和平台的特殊性,网络黑产链犯罪的上游环节与中、下游环节之间确实会呈现“一对多”帮助或者“多对多”帮助的链状形态,集中表现为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同时为中、下游环节的多种性质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事实上(或谓物理性)的帮助。例如,某一有关网站运营的技术支持行为同时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与实施网络赌博犯罪的行为人提供了事实上的帮助。但是,实施这种事实上帮助的行为人往往可能仅对中、下游环节中的一部分诈骗、赌博行为性质有些许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认识。此时帮助行为人并不确切了解实行犯所实施犯罪的性质、对象、手段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等,从而形成了不确定的帮助故意。据此,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共同犯罪中共犯与正犯对共同犯罪行为存在明确的认识,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人在很大程度上仅对自己的帮助行为的性质有所认识,而对后续环节犯罪行为的性质认识模糊,甚至缺乏认识。

其次,传统共同犯罪中对意思联络的要求应当是共同犯罪人双方在犯罪意思上互相沟通,即帮助犯与正犯之间通常具有双向的意思疏通,但是,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上、中、下游环节犯罪行为人之间则与之不同。主要是“由于物理边界被消除,沟通联结变得即时而迅捷,共同犯罪行为的发生也不再严格依赖于一种稳定而指向明确的互动关系”,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人与中、下游环节的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协作建立在黑色产业链的分工结构之上,相互之间可能并不发生直接、同步、双向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出现单向意思联络的可能性大幅度上升,而双向意思疏通的需要则大量减少。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人可能同时面向诸多后续环节犯罪的行为人,即使其在提供帮助行为的同时输出了其共同犯罪的犯意表示,接受其帮助的中、下游环节犯罪的行为人也通常并不会对此予以回应。据此,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共同犯罪,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分属不同环节的帮助行为人与相关犯罪实行犯之间主观上通常不存在明确的、双向的犯意联络。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关联性的弱化

从客观行为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网络黑产链中的帮助行为虽然事实上对实行行为给予了物理性帮助,但由于网络黑灰产业链特殊的分工结构,上游环节的技术提供行为等帮助行为与中、下游环节犯罪的实行行为分属不同环节,行为与行为之间既具有紧密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简言之,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事实上的关联性相较于传统共同犯罪有明显的弱化与分离。

如前所述,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上游环节与中、下游环节之间可能实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帮助。换言之,上游环节一个或多个帮助行为可能同时为多个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关犯罪实行行为提供帮助,如为电信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提供网络技术支撑;有时也会为多个相同或不相同的违法行为提供帮助,如帮助多个纯粹的卖淫、吸毒等违法行为,或帮助多个因构成电信诈骗、赌博等犯罪定量不足而仅成立违法行为。除此之外,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极大地突破了地域空间和物理条件的限制,全面完整地查实与帮助行为人有关的其他所有犯罪参与人的难度激增。因此,帮助行为所助力的实行行为可能由于罪量不足、证据不足或难以追捕等原因而在实体上或程序上无法被认定为犯罪。此时,对帮助行为人而言,可能会形成“没有正犯的共犯”这一现实困境。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人的“主犯化”

在行为效果方面,传统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通常被认为仅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理论上认为,这类行为的行为人是我国刑法有关共同犯罪规定中所指的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即起帮助作用的从犯。据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除在定性方面从属于正犯行为之外,还在责任分担方面根据其作用和地位被认定为从犯,予以“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是,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上游环节部分帮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很可能已经远超中、下游环节直接引起危害结果的实行行为。例如,制作、传播用于技术型犯罪的程序、工具等帮助行为,为数以万计的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犯罪工具。此时,相比具体单个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正犯行为,制作、传播程序、工具等帮助行为本身才是社会危害性累积的关键性因素,它们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明显重大。在此情况下,尽管帮助行为人不能同实行行为人一样完全以自己的意志控制犯罪进程,但是,帮助行为人对实现犯罪的“加功”作用不容小觑,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原因力。将这种网络黑产链中的帮助行为一律认定为“辅助作用”,从而将行为人以从犯地位予以从宽处理,未免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上游环节的部分帮助行为在网络黑产链共同犯罪中实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行为效果上分析,相关帮助行为对于社会危害性的累积、对某些具体犯罪实施的推动,以及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动因等具有不可忽视的“行为效果”。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人事实上呈“主犯化”的特征。

二、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共犯化规制的困境

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国《刑法》在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上,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由上述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的特性分析可知,将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归入刑法共同犯罪体系规制确实会产生较大的困境。

网络黑产链犯罪共同故意欠缺引发帮助行为共犯化的困境

应当看到,在共同犯罪刑事立法和司法认定中,共同故意是刑法规范意义上主观心态方面的核心要素。在帮助行为构成帮助犯的共犯结构中,通常认为帮助犯与正犯、帮助犯与其他共犯之间对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具有同一认识,并且帮助犯与正犯之间需要具备双向的意思疏通。但是,网络黑产链的犯罪形态颠覆了传统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人与其他参与人之间的主观联系,具体表现为帮助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发生了极大程度的网络异化。如前所述,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人与其他犯罪参与人在故意内容的明确性与犯意联络的双向性上均有所欠缺。一方面,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后续环节中被帮助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认识模糊;另一方面,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分属不同环节的帮助行为人与实行行为人之间通常不存在双向的犯意联络,可能仅表现为帮助行为人的单向促进意思,即单方面推进实行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意图与心态。

理论上有观点指出,对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等行为进行定罪,完全可以按照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予以解决,不需要在刑事立法上另行规定单独罪名。但是,通过对传统共同犯罪的故意规范及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传统共同犯罪主观责任的规范框架下,网络帮助行为极有可能由于共同故意的欠缺而无法成立帮助犯(从犯)。更由于网络信息交流在网络空间中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共存、单向和双向交流并行的特征,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人与实行行为人之间达成的共同犯意在具体内容、认识程度上都十分模糊和不稳定,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共同犯意认定的“双向性”标准,就很难将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纳入共同犯罪规制的范畴中。

依笔者之见,对于帮助行为人仅具有单方面推进他人实施犯罪意思的情形,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片面共同犯罪”原理在共同犯罪解释论范畴中加以解决,即根据帮助行为人的片面合意将其认定为片面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承认片面帮助犯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对共同犯罪中的意思联络内涵可以进行宽缓化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供解决仅具备单向促进意思情况下的帮助犯认定问题的思路。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片面帮助犯尽管在主观上不需要达到严格的双向意思联络标准,但片面共同犯罪原理仍然要求帮助行为人对其所帮助的犯罪实行行为的性质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如前所述,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人极有可能对其帮助的后续犯罪行为认识模糊,甚至缺乏认识。在此情形下,片面共同犯罪原理显然就无法应对帮助行为人因欠缺对实行行为性质的认识而无法形成现实处罚的盲区。更遑论实践中鲜有能够证明网络黑产链上游环节帮助行为人实际具有促进中、下游环节实行行为人犯罪意愿的证据,这也进一步说明,网络帮助行为因欠缺共同故意而难以成立帮助犯。

网络黑产链中正犯行为缺位引发帮助行为共犯化的困境

按照传统的共犯从属性理论,共犯的成立及可罚性依附于正犯的成立与可罚性。理论上有学者认为我国采取极端从属性说,即共犯的成立完全依赖于正犯本身构成犯罪。其主要根据是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了“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犯罪”应当是指符合分则全部构成要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因此,共同犯罪的成立以各共犯人均成立犯罪为前提。近年来,理论上出现了从属程度不同的各种共犯从属性学说。部分学者主张限制从属性说,认为共犯的成立以正犯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且具有违法性为必要。这种从属性的界限并没有扩展到罪责上,而仅扩展到实行行为的违法性上。同时,在网络黑产链犯罪日益猖獗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最小从属性说试图弥合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归责的间隙,主张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为前提,而不需要正犯具备违法性与有责性的要件。

无论是极端从属性说、限制从属性说还是最小从属性说,都无法绕开共犯成立以正犯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前提。换言之,即使不考虑正犯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的有无等,正犯始终应当满足符合罪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前提条件。然而,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犯罪链条中,上游环节的一个或多个帮助行为可能同时面向多个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实行行为,而单个的实行行为又可能因数额较小而无法独立成罪。此时,即便是能够肯定正犯行为性质,被帮助的实行行为因罪量不足而无法满足“符合罪状、具有社会危险性”的前提条件,也无法依据前述共犯从属性理论将帮助行为认定为帮助犯定罪处罚。

为填补上述处罚的盲区,理论上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是采取主观主义刑法理念下的共犯独立性说。共犯独立性说主要是以近代学派主观主义思想为基础,认为共犯行为具有独立完整的犯罪性及可罚性,本身已经完全显现了共犯者之反社会危险性格,具有实行行为的本质。因此,无论是否存在正犯的实行行为,均不影响共犯的犯罪性,即完全无须从属于正犯行为。应当看到,共犯独立性说既不要求共犯的处罚从属于正犯的实行,也不要求共犯的成立需要正犯具备犯罪成立的全部或部分要件。根据共犯独立性说,前述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所面临的规制难题似乎能够迎刃而解。帮助行为可以视作帮助行为人自己犯意的行为表现,只要其实施了一定的帮助行为,就具有独立的犯罪性和可罚性,正犯是否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罪状规定的实行行为则在所不问。

笔者认为,尽管共犯独立性说在处理网络黑产链犯罪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与便利,但该学说本身可能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共犯独立性说不当扩大了共犯的处罚范围,造成刑法惩治的任意性。理论上认为,犯罪的本质在于对法益的侵害,而刑法的目的则在于对法益的保护。换言之,只有当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受到行为的实际侵害或具有受到侵害的危险性时,刑法才能将这些行为纳入规制的范围。在一般共同犯罪中,脱离了正犯的实行行为,帮助行为人所实施的单纯帮助行为仅具有侵害法益的抽象危险,并不能对法益造成实质上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并无处罚的必要。只有当被帮助人已经着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且其行为已经造成了侵害法益的现实性或现实危险性,帮助行为才有成立犯罪的可能。如果刑法对仅具有抽象的、主观的危险的帮助行为加以惩处,势必会造成刑法规制范围或处罚范围的无限扩大。

其二,共犯独立性说从根本上颠覆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定型性。根据共犯独立性说,共犯行为原本就是行为人自己犯意的遂行表现,共犯本身就有实行行为,这些实行行为就是独立的犯罪行为,由此决定了共犯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完整的犯罪性与独立的可罚性。具体而言,在共同犯罪中,即使不存在被帮助者的实行行为,帮助行为人也可以独立成立帮助犯,以犯罪未遂加以论处。然而,在我国《刑法》中,总则设置有关于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使其成为分则条文规定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补充或组成部分。换言之,共犯是基本犯罪构成的修正状态,与符合分则基本构成要件的正犯相对。应当看到,共犯独立性说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对单一正犯体系的贯彻。该学说试图将所有参与人都视为正犯,根据其自身行为的不法与罪责判断其是否具有可罚性,由此排除了定罪与处罚从属于他人行为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颠覆了基本构成要件与修正构成要件这一体系性架构,忽视了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定型性,显然与我国采取的正犯、共犯分离的二元参与体系相悖。

其三,共犯独立性说有违我国刑法坚持的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和理念。共犯独立性说是近代学派主观主义刑法思想下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犯罪征表说,该学说将通过犯罪的外部行为和作为结果的实际损害中征表出来的行为人的性格、人格、动机等反社会的性格或人身危险性作为刑法的评价对象。简言之,主观主义刑法理论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对于共犯而言,刑法处罚的重点在于共犯的主观恶性、反社会性格或人身危险性。应当看到,这种基于主观主义刑法观的思想理论与我国现行刑法确立的客观主义立场似乎背道而驰。基于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和理念,刑法应当处罚侵害法益或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而不应当仅出于相关行为人的危险性格而对其科处刑罚。也正因为如此,共犯独立性说随着大陆法系刑法学由刑法主观主义向刑法客观主义的转变而日渐式微。

可见,在共同犯罪的解释范畴中,无论是采取共犯从属性理论还是共犯独立性理论,都难以全面解决或弥补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对帮助行为处罚的盲区问题。

三、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评价

“互联网的技术性与虚拟性正在彻底摧毁传统物理社会共同犯罪意思联络与共同犯罪行为实施的原貌。”对于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人欠缺共同故意及被帮助的正犯本身不构成犯罪的常态化结构样态,依赖共犯路径已经无益于解决对帮助行为的有效规制。为严厉打击日益猖獗的上游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并切断网络犯罪的黑色产业链条,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解决路径,着眼于对单一的犯罪链条节点进行独立的刑法评价。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帮助行为正犯化”似乎应该成为处理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唯一可行的出路。帮助行为正犯化是指将原本并不符合刑法分则基本构成要件的帮助行为直接规定为独立的正犯行为,根据刑法分则基本犯罪构成及形成的罪名予以定罪处罚。通过将原本属于狭义共犯的帮助行为规范地评价为正犯行为,使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帮助行为脱离共犯理论的桎梏,摆脱在定罪与量刑上对正犯的依附,直接根据帮助行为人本人的犯罪行为与犯罪情节进行相对独立的刑法评价,似乎是应对网络黑产链犯罪现实挑战的最佳回应方式。该刑法评价路径在避免了网络正犯行为缺失与传统共犯从属性理论冲突的同时,还有效弥补了在帮助行为人对后续环节犯罪行为的性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片面共同犯罪理论规制的不足。司法实践中因难以证明帮助犯与其他参与人之间的共同故意、难以查获正犯等而导致的无法追究帮助行为人共犯责任的难题,可以依赖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路径予以解决。

值得说明的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评价路径客观上对前述帮助行为人的“主犯化”特性作出了立法或司法上的回应,将原本被归入从犯应当予以从宽处罚的帮助行为独立进行危害性判断,实现了帮助行为量刑的均衡性与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对帮助行为即使不正犯化实际上也不必然出现量刑失衡的结果。因为在我国刑法有关共同犯罪从犯的规定中,所谓“起辅助作用”与“帮助”并不完全等同。即使将帮助行为认定为共同犯罪,帮助犯也并不必然被认定为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从犯,完全可以因其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而被认定为主犯,也就是说,共犯的量刑完全可能因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与正犯的量刑相等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量刑均衡的实现固然是帮助行为正犯化路径的实际效果之一,但并不是选择该路径的主要理由。帮助行为正犯化路径主要是为了扩大对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相关帮助行为的处罚范围,解决无法证明帮助行为人与共犯具有共同故意,或正犯本身不构成犯罪,加功于正犯的帮助行为人是否能够独立成罪的问题。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论域限定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是具体独立犯罪的实行行为,实践中对于实施实行行为的正犯一般直接依照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罪名定罪处罚;对于帮助犯、教唆犯等狭义的共犯则结合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特别规定,在定罪上通常从属于正犯所犯罪名,在量刑上则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比照分则规定的实行犯刑罚从宽或从重处罚。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正犯”这一提法,但事实上采用了正犯、共犯分离的二元参与立法体系。近年来在理论与实务界备受争议的“帮助行为正犯化”这一概念也正是在正犯、共犯分离体系范畴下提出的。

对于“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内涵学界尚未达成统一。有学者认为,帮助行为正犯化是指将形式上属于犯罪行为的帮助犯、实质上已经具有独立性的网络违法犯罪帮助行为,通过立法修正、司法解释扩大解释为独立的正犯行为,即不再依靠传统的共犯理论对其进行有限的评价,直接根据刑法分则基本的犯罪构成予以定罪处罚。也有观点认为,“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概念起源于当今刑法学界对实质正犯概念的倡导。在将正犯界定实质化后,正犯概念较之实行犯概念范围更广,即原先在形式客观标准下属于共犯的行为,在实质客观说标准下被视为正犯,出现了“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现象。应当看到,前述观点的根本性分歧在于正犯与共犯概念的区分标准。

关于在正犯、共犯分离的体系下如何区分正犯与狭义共犯,理论上存在形式客观说、实质客观说、主观说、行为支配论等多种学说。前述关于“帮助行为正犯化”内涵的第一种观点采用了将正犯与实行犯等置的形式客观说标准。形式客观说以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罪状概念为中心,凡是实施符合构成要件定型的实行行为者都是正犯,除此之外的行为加功者都是共犯。共犯实施的是构成要件以外的非实行行为,单纯为实行分则行为进行准备或提供帮助。简言之,形式客观说将正犯与实行犯等置,将共犯与非实行犯等置,该学说也是目前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在形式客观说标准下,由于正犯与符合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谓的“帮助行为正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立法将原本并不符合分则构成要件的帮助行为直接规定为独立的实行行为,根据分则基本的犯罪构成予以定罪处罚。

与之不同的是,有关“帮助行为正犯化”内涵的第二种观点则采用了实质客观说或行为支配说。实质客观说中的重要作用说是日本目前的通说,此说认为对犯罪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正犯,只起从属性作用的是从犯,作用重要性与否的判断,需要以共同者内部的地位、对实行行为加功的有无、态样、程度等为标准。行为支配说则主张正犯对犯罪进程具有实质性的支配,包括行为支配、意志支配与功能性支配等。该说认为居于策划、指挥等地位的“中心人物”,可以根据其意志阻止犯罪构成要件的实现,因此是正犯;而帮助犯仅对他人的行为支配提供了帮助,对行为实施起到了启动或促成作用,既无意志支配也无功能支配,因此不是正犯。该学说是德国目前的通说。在笔者看来,重要作用说与行为支配说,在判断标准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在区分正犯与共犯时均坚持了实质判断的立场,通过在相关行为对犯罪实现所起的作用大小,以及对推动犯罪进程的掌控力大小等方面进行实质上的判断,将形式上不符合构成要件的非实行行为归属于正犯的范畴。在这种判断标准下,正犯与实行犯之间不具有对应关系。具体而言,实行行为人由于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重大,对法益侵害的实现具有支配力而一般被认定为正犯;非实行行为人,诸如组织者、领导者甚至帮助者也可能因为其行为对实现法益侵害所作的贡献较大而成为实质上的正犯。在此意义上,所谓“帮助行为正犯化”实际上同前述“帮助行为人主犯化”具备了同样的内涵。

由上述分析可知,“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具体含义同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密切相关。笔者支持形式的客观说标准,主张对正犯的判断取决于其行为样态是否直接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之所以笔者在该区分标准上坚持形式判断,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共同犯罪人采用了单一的分工分类法,在我国的共同犯罪制度中,根据共同犯罪人作用与分工的不同,采用以作用分类法为主、以分工分类法为辅的双层次分类标准。具体而言,根据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及参与程度的大小,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而教唆犯则是根据共同犯罪人的具体分工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与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犯相对应。应当看到,共犯行为对犯罪实现所起的作用大小、对推进犯罪进程的掌控力大小等与社会危害程度相关的实质因素已经在作用分类标准中被充分考量。因此,共犯行为实际社会危害性与正犯持平甚至较正犯更高的量刑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对主犯、从犯的认定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其他采用单一分工分类法的国家一样,借由对共犯行为作用大小的实质判断,将社会危害程度较高的非实行行为升级定性为正犯行为,以求得量刑的合理性。换言之,在实质正犯概念之下形成的所谓“帮助行为正犯化”问题,在我国刑法中完全可以通过对共同犯罪人根据其作用大小进行主犯、从犯的分类得以解决。

应当看到,在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贯彻作用分类与分工分类双层次标准的立法现状下,若在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上,盲目沿用德日理论中通行的重要作用说、行为支配说等正犯与共犯的实质区分标准,只会混淆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犯罪参与程度(即作用分类)与参与类型(即分工分类)的功能定位。具体而言,前述学说将主要用于解决共同犯罪人量刑问题的作用分类标准与主要用于解决共同犯罪人定罪问题的分工分类标准混为一谈,将其杂糅进正犯与共犯这一本应当用于解决非实行行为人定罪问题的区分标准之上。如此做法反而使得正犯、共犯分离二元参与体系下基本构成要件与修正构成要件这一体制性架构被完全颠覆,同时,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实行行为的定型性与类型当然也不可能得到保障。

综上,本文所讨论的,针对网络黑产链中帮助行为的“帮助行为正犯化”路径的论域范围是建立在形式正犯概念之下的,意为将原本并不符合刑法分则构成要件的帮助行为直接规定为独立的实行行为,根据刑法分则基本犯罪构成及形成的罪名予以定罪处罚。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司法路径

随着网络黑色产业链的滋生蔓延与产业链分工的日益细化,为解决无法对上游环节一系列共犯行为进行独立犯罪化评价的问题,司法解释尝试使相关共犯行为脱离共同犯罪的桎梏,将其直接作为独立的正犯行为予以认定。

201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有关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网络共犯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利用互联网建立主要用于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群组的行为、允许或者放任他人在自己所有、管理的网站或网页上发布淫秽电子信息(牟利)的行为、为淫秽网站提供互联网服务的行为,直接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但是,刑法学界一般认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传播”是指通过播放、陈列、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等途径或方式,广泛扩散淫秽物品,使其与不特定或多数人发生接触的行为。该司法解释规定中有关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显然并非直接的扩散行为,不符合传播淫秽物品罪实行行为的构成要件规定,而是为传播淫秽物品的实行行为提供便利的帮助行为。因此,如果不是该《解释》对此进行了特别的规定,相关的帮助行为应当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共同犯罪论处。然而,通过对比该《解释》第7条“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共同犯罪处罚”的规定可以看出,该《解释》所谓的“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应当是指将前述帮助性行为直接按照分则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实行犯予以认定,而非认定为共同犯罪。在此意义上,该司法解释通过对相关罪名的实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张,将助力危害结果发生的帮助行为直接认定为构成要件中的实行行为,可以将该解释条文称为司法层面的“帮助行为的正犯化”。

值得注意的是,该司法解释将共犯行为(主要是指帮助行为)直接升级为具有独立构成要件、行为方式和罪量标准的正犯行为,是对刑法分则具体罪名犯罪构成要件的扩张。这一做法本质上贯彻了单一制正犯体系下的扩张正犯概念。在扩张正犯概念的逻辑下,构成要件的实现不限于亲自实施构成要件或利用他人为工具(主要是指不具备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现构成要件,还包括通过支配被教唆者或者被帮助者的行为来实现构成要件。简言之,所有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实现具有因果关系的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都可以视为正犯。尽管采用扩张正犯概念可以有效避免正犯与共犯区分带来的如“没有正犯的共犯”等诸多难题,但是在我国刑法分则对实行行为予以明确定型的立法现状下,司法机关超越解释权限,对相关罪名的实行行为进行扩张有“变相立法”之嫌,似乎与罪刑法定基本原则有悖。应当看到,相关司法解释对帮助行为的正犯化的扩张解释规定主要意在解决实践中对帮助行为定罪处罚的乏力,实属立法保护真空状态下的无奈之举,亦是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该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遭到了学界许多学者的反对与质疑,有学者提出,帮助行为正犯化应当限定在立法论的语境中,司法解释中不存在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现象。

网络黑产链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路径

在新近刑事立法中,理论上、司法上的帮助行为正犯化理念不断得到践行。面对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攻击破坏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黑产链犯罪日益猖獗,且按照共犯处理难以查实的现实困难,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第285条第3款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以规制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提供程序、工具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将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技术帮助行为作为独立的正犯行为规定为具有独立构成要件、行为方式与罪量标准的新罪。这无疑是立法层面网络帮助行为正犯化的首次实现。通过加强对网络黑产链上游环节技术帮助行为的有效规制,从源头上断绝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技术性物料来源,实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产业链的精准打击。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第287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规制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及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技术支持、宣传推广、资金结算等是网络犯罪所需的基本要素,在这些互相交织的关键性环节和节点滋生出大量的黑色产业链犯罪。在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之前,向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行为显然难以独立成罪,只能按照相关网络犯罪的共同犯罪处理。笔者认为,该罪的设置将网络黑产链中的帮助行为全面犯罪化,是对前述相关司法解释“帮助行为正犯化”这一探索模式的立法确认,更是对网络黑产链中帮助行为体现出的独立规制必要性的立法回应。

四、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释义与司法适用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释义

理论上一般认为,《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网络帮助行为正犯化理论的刑事立法表现。但是,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刑法》第287条之二第1款的规定不属于帮助行为的正犯化,只是对特定的帮助犯规定了量刑规则,而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帮助犯(从犯)的处罚规定。也有学者认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被帮助的他人而成立的罪名,没有超出共犯从属性的范围。独立的法定刑既可能表现为帮助犯的正犯化,也可能只是帮助犯的量刑规则,需要根据相关犯罪的保护法益、共犯从属性的原理等方面进行实质判断,进而得出结论。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依笔者之见,帮助行为正犯化应该是在立法上将某种行为规定为实行行为的定型化过程,是立法论上的犯罪化问题。

首先,《刑法》第287条之二第1款的规定将网络黑产链中的一系列帮助行为全面犯罪化、实行行为化的同时,赋予此类帮助行为所侵犯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秩序以独立的法益保护地位,此种法益不再从属于其所帮助的信息网络犯罪本身所侵犯的法益。具体而言,在增设该罪之前,成立帮助犯的相关帮助行为是间接引起法益侵害或具有法益侵害危险性的行为类型,其所帮助的正犯行为才能直接引起法益侵害。但是,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被正犯化的帮助行为,已经具备了直接的法益侵害性。前述学者认为相关行为不能以犯罪论处的理由是,被帮助人在没有实施不法侵害行为时(或被帮助者虽然实施了不法侵害行为,但并未利用帮助者提供的技术),帮助人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的行为本身不可能侵犯任何法益,从而进一步论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不是正犯化的规定。尽管笔者认可该情形下帮助行为可能并不都具有可罚性,但是,上述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并非独立犯罪且没有值得刑法保护的独立法益的前提下,最终得出该罪仅是帮助犯的量刑规则而非独立犯罪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推导似乎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由此当然无法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

其次,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帮助犯的特殊量刑规则这一观点的学者还主张:帮助行为正犯化形式的立法可分为不遵循共犯从属性原则的帮助行为正犯化规定及遵循共犯从属性原则的帮助行为正犯化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则是属于后者,需要遵循共犯从属性的规定。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对“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应然论域范围与概念内涵予以限定与明确,帮助行为正犯化是立法论上的犯罪化问题,而无论是共犯从属性原则还是共犯独立性原则均是共犯解释论层面的问题,两者的性质和范畴完全不同。当相关帮助行为在立法上以实行行为的形式被定型为分则具体罪名后,即属于完全独立的构成要件行为类型。此时这种帮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共犯的范畴,共犯解释论范畴中的共犯从属性、独立性等理论已经失去了解释与适用的空间,既无须遵循共犯从属性原理,也不意味着采取了共犯独立性说。前述学者坚持使用共犯解释论范畴中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据此得出该罪是对共同犯罪中帮助犯的量刑规则规定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分析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明显存在方法论上的错误,由此错误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即使认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的帮助行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正犯实施了符合罪状的可罚违法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不法行为或是犯罪行为,也并不能认为该罪遵循了共犯从属性原理(最小限度从属性、限制从属性或极端从属性),当然不能据此否认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独立罪名且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观点。

综上,笔者认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无疑是网络帮助行为立法正犯化的典型立法例。我们应当看到《刑法》第287条规定中帮助行为被独立设为新罪的立法化、犯罪化本质,正视其作为分则独立罪刑规范的体系性地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

网络黑产链中上游环节的技术提供行为等帮助行为与中、下游环节犯罪实行行为分属不同环节,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其事实上的关联性相较于传统共同犯罪有明显的弱化与分离。因此,司法实践中在惩治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时,存在对中、下游环节犯罪行为的认定难题:在诸多案件中,中、下游犯罪的实行行为人是不明确甚至不存在的,即使有具体的实行行为人,也鲜少到案,更遑论定罪处罚;中、下游犯罪所侵害的法益及侵犯的严重程度也甚少予以明确,大多案件只是对帮助行为如何支持不法行为进行说明。

学界对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下游“犯罪”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该罪中的“犯罪”包括因为达不到罪量要求而认定为违法的情形,可以参照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中的“违法犯罪”,将“犯罪”扩张理解为一般的“违法行为”;也有学者主张对该罪中的“犯罪”进行严格解释,即被帮助行为也应当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罪量要素要求。而早在《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之际,笔者就主张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形式结构中,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被帮助主体很有可能永远无法在实体上被认定为犯罪、在程序上予以查处,不需要在实体上将帮助行为与实行犯罪的行为主体进行责任捆绑,也没有必要在程序上等待实行犯罪性质确认之后或者至少作为关联案件处理才能合法追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01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与笔者所持观点不谋而合。该解释对实践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的“犯罪”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可以确认,但尚未到案、尚未依法裁判或者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等原因依法未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简言之,只要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帮助行为人就可以构成本罪,被帮助者的主体身份,是否到案,是否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均不影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成立。这项规定既解决了网络黑产链犯罪中难以全面完整查清犯罪链条各环节的现实难题,同时又确保了各环节犯罪行为人均能受到刑事处罚。

同时,该《解释》第12条第2款还明确了“确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查证被帮助对象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时,帮助行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并对此规定了明显高于一般入罪标准的起刑点。根据司法解释的精神,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的帮助行为具有独立的可罚性,该行为本身具有应当予以独立刑罚处罚的法益侵害性。因此,在帮助行为本身就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时,即使被帮助对象并不构成犯罪,帮助行为本身也可以单独予以刑事追究。当然,该解释同样对实行行为不构成犯罪而帮助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作了适当的限制(较高的起刑点),以防止该罪在网络黑产链犯罪中的滥用。应当看到,这项规定既避免了相关侦查机关避重就轻、“点到为止”,在不深挖犯罪链条查证犯罪的情况下简单适用本罪追究刑事责任,又确保了在网络黑产链“一对多”或“多对多”链状形态下,对源头性帮助行为这一社会危害性累计的关键性举措的独立刑法惩治。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为,网络黑产链上游环节的行为人在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或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时,无须对下游被帮助者实施的具体犯罪属性有所认识,只要对下游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可能性“明知”即可。

综上,结合上述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罪的增设对解决实践中网络黑产链上游环节帮助行为的规制难题极具价值。如罔顾网络黑产链犯罪中帮助行为的对象是否到案、其行为是否达到犯罪程度等一些难以查实的实际问题,将该罪的帮助对象严格限定为经查实、经依法裁判的犯罪,或要求上游环节的帮助行为人对后续环节的犯罪行为性质有明确的认识,实际上是在司法上将被正犯化的帮助行为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等同对待,从而丧失将相关帮助行为予以正犯化的立法意义。

}

图表22展示了BERT训练过程中在验证集上的表现,横轴为训练的batch数目。可见,模型在5000个batch之内就已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大约在30000个batch时模型在验证集上达到最优表现。

图表23为BERT在测试集的表现。虽然数据的正负标签样本数量很不平衡,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和验证集差距很小,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打开BERT模型的黑箱:模型可解释性工具LIT

(LIT)是一款由Google发布的开源NLP模型可解释性工具(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PAIR-code/lit),LIT能够将NLP模型训练以及预测的过程可视化,使得NLP模型不再是一个“黑箱”。LIT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模型预测的效果如何?模型在预测时重点关注哪些词语?语句内部以及之间的注意力关系如何?LIT通过将各个分析模块集成到一个基于浏览器的界面中,使得用户可以快速、便捷地对NLP模型的表现进行可视化分析,下图展示了LIT的用户界面以及部分功能。

LIT较为重要的模块为Salience Maps模块和Attention模块。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模块进行详细介绍。其他模块的介绍请参见LIT项目官方文档。

Salience Maps模块展示的是输入文本中的每个字符对于模型预测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局部梯度(local gradients)和LIME方法,每个字符都会得出0到1之间的权重,权重越大字符的颜色越深,代表着该字符对于模型预测结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结合两条正面新闻和两条负面新闻,来观察BERT模型在预测文本情感时重点关注哪些字符。

首先分析两条正面新闻。由下图可知,在预测正面新闻1时,BERT模型认为“同比预增”等字符重要性较高;在预测正面新闻2时,BERT模型认为“中标”等字符重要性较高。

接下来分析两条负面新闻。由下图可知,在预测负面新闻1时,BERT模型认为“摘牌”、“风控”等字符重要性较高;在预测负面新闻2时,BERT模型认为“减持”、“风控”等字符重要性较高。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本报告所构建的BERT模型无论在预测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时,都能够较好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Attention模块:分析注意力权重

Attention模块可以展示BERT模型中每层的注意力头学习到的注意力权重,线条的颜色越深代表着注意力权重越大。下图展示了BERT模型第3层中第3个和第6个注意力头的注意力权重情况,在不同的注意力头中,注意力权重分布不同。从图表30可看出,相邻字符间注意力权重较大,语义上有相似性,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本文是将BERT模型运用于金融文本信息提取的初步探索,总结如下:

随着国内量化投资的发展,挖掘另类数据中的增量信息逐渐受投资者关注。另类数据中一大类数据就是舆情文本数据。本文提取Wind金融新闻数据中的情感正负面标签构建新闻舆情因子,因子在沪深300内表现最好。进一步地,本文介绍了前沿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BERT的原理和训练方法,并基于Wind的有标注金融新闻数据训练金融新闻情感分类模型,模型在正负不平衡样本上达到了很高的预测精度。最后,本文介绍了BERT模型可解释性工具LIT。通过LIT可分析文本中字符对于预测结果的重要性并帮助理解BERT的学习机制。

本文基于Wind金融新闻数据,提取其中的情感正负面标签,构建日频的新闻舆情因子。2017年以来,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全A股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84.41%,76.16%,63.03%,且覆盖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因子在沪深300成分股内表现最好,行业市值中性后RankIC均值为6.13%,IC_IR为0.42,分5层测试中TOP组合年化收益率为17.79%,多空组合夏普比率为1.66。因子在中证500成分股内表现次之,在全A股内则表现最差。

NLP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是预训练模型BERT。模型首先使用大量无监督语料进行语言模型预训练,再使用少量标注语料进行微调来完成具体任务(如本文的金融新闻情感分类)。本文介绍了BERT的核心原理:Transformer和自注意力机制。随后,本文基于Wind的有标注金融新闻数据,使用BERT训练金融新闻情感分类模型。模型在正负不平衡样本上达到了很高的预测精度,样本外的准确率为0.9826,AUC为0.9746,精确率为0.9736,召回率为0.9744。

BERT模型结构复杂且参数量庞大,本文借助Google发布的开源NLP模型可解释性工具LIT来打开BERT的黑箱,理解BERT的“思考过程”。LIT有两个重要模块:(1) Salience Maps模块,可分析输入文本中每个字符对于模型预测结果的重要性。例句中的结果显示,正面情感新闻中“同比预增”、“中标”等字符重要性较高,负面情感新闻中“风控”、“摘牌”、“减持”等字符重要性较高。说明BERT都能够较好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2) Attention模块,可分析注意力权重,从而帮助理解BERT的学习机制。

舆情因子的测试结果是历史表现的总结,存在失效的可能。本文使用的金融新闻数据只覆盖了部分新闻来源,构建的因子可能是有偏的。模型可解释性工具LIT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的风险。

文本在输入BERT模型之前,会经过多步的预处理编码成张量,处理流程如图表31所示。

本公众平台不是研究所官方订阅平台。相关观点或信息请以华泰证券官方公众平台为准。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本公众号内容仅面向华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公众号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华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取消关注本公众号,不再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因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本公众号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研究报告有关内容摘编自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的,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如需了解详细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版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作者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作者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订阅人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41011J。

金融周期系列研究(资产配置)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2020年中国市场量化资产配置年度观点——周期归来、机会重生,顾短也兼长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量化资产配置2020年度观点——小周期争明日,大周期赢未来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风险预算模型如何度量风险更有效-改进风险度量方式稳定提升风险模型表现的方法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双底存不确定性宜防守待趋势——短周期底部拐头机会渐增,待趋势明朗把握或更大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二十年一轮回的黄金投资大周期——黄金的三周期定价逻辑与组合配置、投资机会分析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如何有效判断真正的周期拐点?——定量测度实际周期长度提升市场拐点判准概率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钦周期的长度会缩短吗?——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二十载昔日重现,三四年周期轮回——2019年中国与全球市场量化资产配置年度观点(下)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二十载昔日重现,三四年周期轮回——2019年中国与全球市场量化资产配置年度观点(上)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轮动下的BL资产配置策略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理论与机器学习资产收益预测——华泰金工市场周期与资产配置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场拐点的判断方法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2018中国与全球市场的机会、风险 · 年度策略报告(上)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钦周期的量化测度与历史规律 · 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三因子定价与资产配置模型(四)——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三因子定价与资产配置模型(三)——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三因子定价与资产配置模型(二)——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三因子定价与资产配置模型(一)——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金工周期研究系列 · 基于DDM模型的板块轮动探索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场周期的量化分解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研究对大类资产的预测观点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金融经济系统周期的确定(下)——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金融经济系统周期的确定(上)——华泰金工周期系列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全球多市场择时配置初探——华泰周期择时研究系列

行业指数频谱分析及配置模型:市场的周期分析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场的频率——市场轮回,周期重生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场的轮回——金融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初探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企业间力的产生、传播和作用效果——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耦合振子同步的藏本模型——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在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实证——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不确定性与缓冲机制——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报告之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是矛盾双方稳定共存的结果——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稳态——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趋同现象的动力学系统模型——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从微观同步到宏观周期——华泰周期起源系列研究报告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养老目标基金的中国市场开发流程--目标日期基金与目标风险基金产品设计研究

【华泰金工】生命周期基金Glide Path开发实例——华泰FOF与金融创新产品系列研究报告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值因子收益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华泰因子周期研究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视角下的因子投资时钟--华泰因子周期研究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因子收益率的周期性研究初探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波动率与换手率构造牛熊指标——华泰金工量化择时系列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A股市场低开现象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风险收益一致性择时模型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技术指标与周期量价择时模型的结合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价量择时模型——市场周期在择时领域的应用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行业全景画像:投入产出表视角——华泰中观基本面轮动系列之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行业全景画像:改进杜邦拆解视角——华泰中观基本面轮动系列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行业全景画像:风格因子视角 ——华泰中观基本面轮动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行业全景画像:宏观因子视角 ——华泰中观基本面轮动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确立研究对象:行业拆分与聚类——华泰中观基本面轮动系列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拥挤度指标在行业配置中的应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十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链分析 ——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十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不同协方差估计方法对比分析——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景气度指标在行业配置中的应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九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再探周期视角下的资产轮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周期轮动”基金组合改进版——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周期轮动”基金组合构建——华泰行业轮动系列之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估值因子在行业配置中的应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动量增强因子在行业配置中的应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财务质量因子在行业配置中的应用——华泰行业轮动系列报告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周期视角下的行业轮动实证分析——华泰行业轮动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通用回归模型的行业轮动策略——华泰行业轮动系列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重剑无锋:低波动 Smart Beta——华泰 Smart Beta 系列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投资优质股票:红利类Smart Beta——华泰Smart Beta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博观约取:价值和成长Smart Beta——华泰Smart Beta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Smart Beta:乘风破浪趁此时——华泰Smart Beta系列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Smartbeta在资产配置中的优势——华泰金工Smartbeta专题研究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历史分位数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十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桑土之防:结构化多因子风险模型——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十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海量技术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十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因子合成方法实证分析 ——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一致预期因子 ——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九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财务质量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资金流向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波动率类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换手率类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动量类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成长类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单因子测试之估值类因子——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多因子模型体系初探——华泰多因子系列之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五因子模型A股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红利因子的有效性研究——华泰红利指数与红利因子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相对生成对抗网络RGAN实证——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WGAN应用于金融时间序列生成——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再探AlphaNet:结构和特征优化——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数据模式探索:无监督学习案例——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AlphaNet:因子挖掘神经网络——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生成对抗网络GAN初探——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从关联到逻辑:因果推断初探——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另类标签和集成学习——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九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量价的人工智能选股体系概览——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揭开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 ——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遗传规划在CTA信号挖掘中的应用——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市场弱有效性检验与择时战场选择——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投石问路:技术分析可靠否?——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再探基于遗传规划的选股因子挖掘——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CSCV框架的回测过拟合概率——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遗传规划的选股因子挖掘——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必然中的偶然: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数——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偶然中的必然:重采样技术检验过拟合——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九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机器学习选股模型的调仓频率实证——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数据标注方法实证——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再论时序交叉验证对抗过拟合——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卷积神经网络——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对抗过拟合:从时序交叉验证谈起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损失函数的改进——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特征选择——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Stacking集成学习——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一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宏观周期指标应用于随机森林选股——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循环神经网络——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九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全连接神经网络——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八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Python实战——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七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Boosting模型——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六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随机森林模型——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五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朴素贝叶斯模型——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支持向量机模型— —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三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人工智能选股之广义线性模型——华泰人工智能系列之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再探回归法测算基金持股仓位——华泰基金仓位分析专题报告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酌古御今:指数增强基金收益分析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于回归法的基金持股仓位测算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指数增强方法汇总及实例——量化多因子指数增强策略实证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价值选股之相对市盈率港股模型——相对市盈率港股通模型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价值选股之FFScore模型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相对市盈率选股模型A股市场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价值选股之现金流因子研究——现金流因子选股策略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基本面选股之低市收率模型——小费雪选股法 A 股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华泰基本面选股之高股息率模型之奥轩尼斯选股法A股实证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大成旗下基金2018定投策略研究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布林带与股息率择时定投模型——基金定投系列专题研究报告之四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金定投3—马科维茨有效性检验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金定投2—投资标的与时机的选择方法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基金定投1—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紧抓股市暴涨行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新闻的缺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