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数玺留学申请英国留学流程好吗?有哪些要求?

Enrique Solano(男),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计算、量子信息、量子模拟、量子机器学习等,在 Nature, , 电话:

Jeffrey Reimers(男)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和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曾担任悉尼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分子电子学、光合作用、光伏电池、电子器件、化学光谱、溶剂化效应、电吸收光谱、蛋白质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计算方法等,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JACS 20篇、Chemical Science 3篇、PNAS 4篇、Nature子刊2篇等,Wiley出版社专著一部。论文被引用8700次,H因子为51。Jeffrey Reimers教授的研究方向引领国内外最新量子化学物理发展态势,密切结合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的重大研究方向,为重要实验研究方向提供理论计算的支撑作用,促成计算材料学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提升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水平。2014年9月Jeffrey

Julius Rebek(女)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著名Scripps研究所教授及Skaggs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主任,是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有机化学家。Rebek教授长期担任众多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11篇),Nature (5篇),Nature Chemistry (1篇),

Yuriy Dedkov(男),上海千人(2016)特聘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曾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和德国法兰克福莱布尼兹微电子所担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固体物理和材料科学,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19篇,专著章节4篇,专利一项。Yuriy Dedkov的文章包括 PRL、Surface 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论文被引用2442次。
  2017年加入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ICQMS),推动固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特别是石墨烯等无机物与金属薄膜表面的电学与磁学性质研究水平。

敖平(男),教授,长江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物理学博士,导师为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柏跃玲(女),副教授,博士。1997~2001 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1~2004 年在安徽工程大学生化系工作,2004~2009年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被厦门大学选派去美国犹他大学学习一年,2010 年进入上海大学化学系工作。研究方向为无机有机多功能材料。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吸附与分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磁性、新型紫精的合成及变色传感和发光性能。在

蔡传兵(男),教授。现从事低维异质结器件物理、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电磁性能、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及其电力应用等方面研究。曾先后在中科院、日本大阪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固体和材料研究所从事超导SQUID结器件、超导磁悬浮、氧化物超导薄膜及其涂层导体磁通钉扎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863"、中德科技合作、上海市科委及发改委重大项目等。国内主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380篇,获得专利20余项。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超导分会委员,中国材料委员会超导分会常务委员。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学术大会上作邀请报告4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第4届IEEE应用超导与电磁装置国际会议。2013年度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工作者;团队被中国侨联授予“创新团队”称号,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曾三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Email:

曹清(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德国Habilitation、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曹清教授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安徽光机所,2007年于德国哈根大学获高于博士学位的德国教授资格学位(Habilitation)。他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光学研究所(巴黎)、德国哈根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过很多年。曹清教授长期工作在微纳光子学与光学成像的研究领域,做出过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工作。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亚波长金属光栅的透射最小发生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波长处;该篇发表于Physical

曹世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氧化物功能晶体材料设计与制备,磁性、磁电、光物性、超导电性、多铁性与自旋电子学研究。2003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6年度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等多项课题。2018年,作为共同通信作者与美国Rice大学Kono教授团队等合作在凝聚态磁性系统中发现了第一个迪克协同作用的实例,这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于著名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在Science,

查访星(男),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山东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主要领域:凝聚态物理固体电子学方向,应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及本实验室特色发展的微区光谱和光霍尔谱等多种实验方法,开展半导体表面界面,低维结构或微纳器件结构的电子或光电子的特性研究。代表性成果:国际上首次给出成功实现碲镉汞表面的原子分辨成像。研究工作多发表于。手机:021- (转)612分机。

查国桥(男),教授。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论文被评为2009年度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主要从事受限超导体系中的新奇量子态等基础问题研究,2009年和2014年分别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各一项,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联系方式:,Email:zgq_1981@。

Cajal奖学金。2013和2018年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跟踪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浦江、青年科技启明星及跟踪、晨光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量子调控专项等项目20余项。近年来,与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出了量子绝热捷径的概念,并研究与之相关的量子优化和量子控制问题,部分理论被法国尼斯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等实验小组验证。Email:xchen@

陈永聪(男),教授,1978年就学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期少年班,198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UIUC)博士。1989年至1995年任中国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导。从事凝聚态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获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后于澳大利亚创立SmartWin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互联网专利,担任技术总监。具丰富的软件应用程序及电子商务开发和管理经验。2009年以来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从事系统生物学研究,将高等随机动力学与高性能计算结合,打造大型代谢网络动力学模拟平台,用于生物医学。 2018年起加盟敖平教授主持的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与UIUC的Leggett教授(2003年诺奖)等合作研究量子生物学的前沿领域,成果2019年发表于美国国际顶级物理评论快报。陈永聪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还包括:耗散量子比特调控,高温超导理论机制,偏微分方程的随机动力学分析,及肿瘤细胞生态的代谢模式研究。欢迎有志于量子物理和生物医学的同学报考我们定量生命科学中心。email:chenyongcong@

戴晔(男),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培养博士项目,14-15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上海市科委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已发表论文百余篇,web of science引用1200次,单篇最高引用171次,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担任APSUSC、APL、OE、OL、JMCC等二十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人,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8次,口头报告5次。联系方式:; E-mail:yedai@

邓振炎(男),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1997年起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工作7年,2005年起在葡萄牙阿维罗大学做研究,2007年1月回国在上海大学工作。现为

葛先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规范场/引力对应的应用研究;全息原理、强关联体系输运性质和相变; 引力论和宇宙学;弯曲时空中的量子信息。2010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第3完成人)。在研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基金项目。 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1300余次。担任《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European Physics Letters》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专家。目前主持的课题:规范场/引力对偶与强耦合量子多体系统的输运性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多次获得各种冠名奖学金。联系方式: 021-(办公室);E-mail:ge_xh@

关士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固/液电解质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端电解质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标志性科研成果有:1)在Nature和

黄秋安(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电化学模拟与仿真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6月获北京化工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QQ:8890638。

姜颖(男),教授,博士,“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凝聚态系统及人工光晶格超冷原子系统物性的理论研究。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受德国洪堡基金会遴选资助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从事科研合作。2003年至2008初先后在德国、瑞士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8年引进上海大学工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s 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独立作者翻译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63万字,被遴选列入《现代物理基础丛书》)。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法“蔡元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近10项。

敬超(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领域新型磁性合金体系的马氏体结构相变、磁热效应、磁致应力与应变、巨磁电阻效应、磁相分离体系的磁交换耦合机制的研究。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Compounds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曾主持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各一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一项和面上研究项目多项。E-Mail: cjing@

李春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理论、光学和量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999年主持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2001年主持了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2003年主持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跟踪项目,2000年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持了题为“微结构中波束(包)的反常传输”的研究项目;2006年主持承担了题为“有限波束光学及微结构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Physical Letters、物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9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市人事局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现为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重点学科“信息物理”主要负责人之一。联系方式:电话:;E-mail:cfli@

刘予宇(男),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专业;2003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大学院环境共生工学专攻。年就职于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助教授和准教授。2016年归国,全职加入上海大学。主要研究方向:/groups/CO2;联系电话:;邮箱:liuyuyu2014@。

马国宏(男),博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上海市 “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员(Member of OSA),新加坡材料研究会会员(Member of MRS-Singapore),美国激光与光电子会议(CLEO)基础科学部委员会评审委员(2012)。

任伟(男),教授,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ICQMS创建者。香港大学物理系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量子材料设计、纳米电子学、凝聚态物理、钙钛矿和石墨烯、二维及拓扑材料、量子电子输运、第一原理计算研究等,至2019年共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包括11篇

申明(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年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留在上海大学工作,曾先后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台湾省清华大学进行交流访问。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空间光孤子、非线性导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其中在

孙丽宁(女),博士、研究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博士生导师。

吴绍锋(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广义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全息原理、规范/引力对偶及其应用;重整化群和深度学习。本硕博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系,

吴小余(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功能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有机反应机理计算与分析;手性催化剂设计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目前已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上如Acs 。

徐甲强(男),教授,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先进能源与传感器。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理事,上海市教委“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方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安全生产专家、;课题组网站:

严六明(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子在质子交换膜(用于燃料电池)中的迁移及其膜的设计、熔融盐的结构和性质(与太阳能储热和干法处理核废料有关)。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研项目2项,主持完成上海市科研项目3项,主持完成其他科研项目8项。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参著2章。获授权专利7项。目前是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评审专家。Email:

颜明(男),教授。2004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分别在年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年于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为上海大学物理系“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学、微磁学,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研。E-mail: myan@

杨国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长期从事拓扑场论及其在广义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和高能物理中的应用。1997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毕业,1999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会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协联成员,《Chinese Science。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主任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实验室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十项。获国家教育部“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即原“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王宽诚育才奖”等奖项多项。

杨希华(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量子相干和干涉;量子相干控制;量子关联与纠缠。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先后获上海市博士后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基金、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资助。联系方式:021-(O);E-mail: yangxih@

于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8月于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12月至2017年3月分别在西南医学中心和斯克瑞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4月加入上海大学。迄今为止,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上如Accounts、PNAS、JACS,Angew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17年获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荣誉称号。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上海市教委东方专项1项、骨干参与上海市仿生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创新项目。研究领域:(1)超分子仿生催化;(2)有机超分子材料。email:yangyu2017@

张爱林(男),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5月加入上海大学物理系。已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一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基金。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理论的唯象学(Particle QCD)。研究兴趣集中于QCD求和规则、势模型、手征微扰理论、重夸克有效理论和基于QCD的其它唯象理论。在强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奇异态粒子的性质和重味物理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胶子球、混杂态、多夸克态和重味强子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个人主页:/

张登松(男),研究员,博导,理学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爱思唯尔)。主要研究催化及表界面科学。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973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联合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150余篇SCI论文,有3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有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育才奖等多种奖项。E-mail:

张久俊(男),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可持续研究院院长兼理学院院长,2015年12月当选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2016年4月当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9月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具有40多年的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和产业经验,主要专长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的工程产业化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燃料电池、高能电池、超级电容器,CO2电化学还原技术和水电解技术等。迄今为止,发表论文报告500余篇,其中同行评审期刊论文350多篇,编著书24本,总被引超过35000次,H-Index为77,拥有16项美国/国际专利。目前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滑铁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荣誉/兼职教授;担任Springer-nature的《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丛书的主编和多个期刊的编委。还曾担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技术基金评委、加拿大明星教授评审委员会评委、美国国家能源部基金委员会评委、国际科技基金仲裁委员、以及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海外评审专家评委。email:

张赛锋(男),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光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9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主要从事二维半导体光学非线性、宽禁带半导体微纳结构多维光谱、超快时间分辨动力学光谱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在ACS Nano,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张永平(男),教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有过近七年博士后研究经历,以“青年千人计划”和“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人才引进,荣获“曙光学者”称号。在国际物理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RL发表的论文5篇,目前正在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E-mail:

赵宏滨(男),教授,博导,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氢能燃料电池中心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上海浦江人才,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材料物理和纳米技术在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存储方面基础和应用研究, 项目论文:至今已发表高水平SCI和EI论文共8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热点论文1篇,他引总次数超1400余次。主持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上海市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课题5项。副主编和参编Springer出版专著2本,本科工程化学系列教材3章,申请及授权专利10项。获奖:多次荣获上海大学科研贡献奖。

赵玉峰(女),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先进电极材料中心主任。年在天津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10年回到燕山大学工作,2019年正式入职上海大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新型电极材料和电催化剂的开发,用于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主持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科技项目,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获秦皇岛市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迄今为止在Nature 编辑、《当代化工研究》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澳大利亚ARC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email:yufengzhao@

}

在国内办理一张建行的visa卡,不过要贷记卡,这样你可以申请一定数额的透支金额,以备有紧急需要时使用。而且建行的龙卡贷记卡是可以在国外消费外币但在国内还人民币的。这样一来你就不会有外币无来源的困扰了。

我的朋友们有不少申请了中国银行的visa,但是有些业务,中行的visa没有办法付款。例如ACCA的考试费用之类的,中行visa目前还没有此业务。

另外,我建议你办理主副两张卡,你用副卡,如果你卡里没有钱了或是有什么急需,家里人可以往主卡里放钱,副卡同样可以使用。

不过我建议你到了英国在当地同样办理一样银行卡,这张英国本地的银行卡就不用visa了,直接找一家不错的银行办理普通的银行卡就可以了。不过国外有些银行会要求你的最低存款额,记得问清楚。

还有,最好不要在国外使用你的visa提款,要知道手续费是相当高的。 1,选城市

英国的生活是无聊的,在大城市还有些娱乐,打工的机会也较多,小城市则除了学校就是寝室,作为要生活3年的地方在出发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实际情况先明确要去的城市。

所谓的选城市,可以简单的分为3大类,1,伦敦,2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纽卡斯尔格拉斯哥,南安普敦等英国一般大城市,3,各种小城市及大学城

London(UCL)....,但作为英国最大的城市,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其消费指数也是英国最高的,住宿,交通费用均为其他英国城市的2倍,在伦敦街上黑人,印巴人,亚裔人的人数远远高于英国本地人数,除了学校耳边听到的全是世界各地各种口音的英语,这对想学一口纯正英国口音英语的学生是一巨大缺点。大量的流动人口,也导致了伦敦治安的混乱,伦敦是英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2,英国其他大城市,以曼彻斯特为代表,城市交通便捷,住宿费用远低于伦敦,作为大城市,大量的工作机会。

3,小城市及大学城,居住人口基本为英国本地人及学生,交通不便,工作机会少,治安好

除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外,其余排名20名前的学校都相差不大。

签证,主要就是资金担保的问题,资金没问题,能否签证就是看运气了,看签证官心情了,当然仪表也挺重要,很多人说什么回答签证官问题的技巧,其实都是鬼撤,那些问题容易得就像rpg里面路人甲问你他掉了戒指你是否愿意帮他找一样的stupid。

拿到签证后,就可以开始兑换外币,当然不用急,选一个汇率低的时候兑换能省不少,推荐去中国银行办一张长城国际卡,全球通用,原因就不多说了,反正去银行问了现钞换现汇有差价,汇钱还有手续费就明白了,中国的银行这是垃圾,听说现在要想换学费还要出示去年学年的收据,证明你去年换的钱是去交学费了这才能换。

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提供接机服务,若不幸没有人来接机,在London Heathrow机场下机也能很轻易的搭乘coach,train前往想去的城市。

到达学校安排的住宿处,先美美的睡一觉,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警察局注册,警察局的地址可以从房东或者宿舍保安处询问。

在警察局注册后,得到certificate of registration(要交34镑,别忘带了,不能刷卡),根据规定上街必须携带registration或者护照(复印件),以后每次搬家都需在7天内到警察局内更改个人信息,说实话这玩艺用处不大,不过万一以后被偷,警察找到失物则会根据你的注册资料送回你家。

注册好后,就去学校注册交费,交费后别忘了向银行要一封给银行的信,Natwest, Royal bank of Scotland, HSBC, Barclays,以上是几家英国主要的银行,其中Natwest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英国本地人口,持外国护照的人很难获得较高等级的银行卡,其余几家都差不多,选一个或者几个自己喜欢的。

移动电话,分为2种类,1,这种属于签合同形式(一年),每个月付固定费用可以享受若干时间的免费,超过时间费用另算(收费单位分钟),可以得到一台免费或近似免费的电话,,2,向国内一样,单买电话,在买电话卡,每个电话扣电话卡的钱,(每分钟的费用较高),但对于电话不多的人来说比较合算

住宿,主要3种,住学生公寓,Homestay,和朋友一起租房子,可以通过房屋中介,也可以直接找房东。

上网,住学生宿舍在入住前要看清广告,是否提供上网,若不提供则你就不能上网,若有上网服务,则你可以选择上网或者不上网,住Homestay能否上网问一下房东就知道了,若是几个人在外面合租的房子则肯定不能上网,若要上网可以寻找网络服务商,主要是NTL和BT2家,NTL较为便宜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BT较贵但所有地方都能享受到服务。

电视,买一台新的电视回家可以收到6各免费电台,若想要收到更多电台则要付钱,购买licence,根据选择的电台质量数量不同,每年的费用从30镑到500镑不等(可以收到国语,粤语电视台)

想参与相关问题讨论,请访问TIGTAG论坛或者点击这里直接进入
任何网络或传统媒体(包括内容合作伙伴)如需转载本文,必须征得本站及原作者同意.

入学通知书、出国签证,一切办理妥当,你将要带着理想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活了。一个人去陌生的国度、一个人在那里开始另一段学习生活,你准备好如何面对吗?6月26日,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特意为将要去英国留学的学子们举办了一场“赴英留学准备介绍会”,且随记者去看个究竟吧……
行前准备:带什么?怎么带?

  整理行装,你是否在为出国前要带什么而烦恼?为到了英国后不知道往哪里走而担心?面对诸多问题,且看英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怎么说……

  学习期间的花费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课程和生活的城市而异,学校会告诉你当地的平均生活费指标。地区不同,物价往往相差较大,如伦敦的物价就比其他地区高很多。

  专家建议,为了更加安全顺利地把钱带出去,你最好这样来分配———学费:用旅行支票或汇款;生活费:70%的旅行支票+20%的银行卡+10%的现金;另外,随身带300—500英镑的现金,以便安排刚到英国前几天的花销,最好能带10英镑左右的零钱,打电话之类会比较方便。

  入境所需的文件,学校的地址、联系电话和乘车方式,少量现金等都是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那么,除此之外,要去英国生活,行李箱中还能放哪些东西呢?很多学生为了尽量省钱,样样都想带,结果是为此付出了远远高于物品价值的行李托运费,想来实在不划算。

  据一些留英归国同学介绍,有一些东西在英国卖得比国内贵很多:CD、磁盘和上网线;字典和工具书,包括电子辞典;相机、DV、电池和充电器;常备药,尤其是眼药水、感冒片、肠胃药和创可贴等一定要带;戴眼镜的同学,应带上一副备用眼镜及验光单,如果戴隐形眼镜,除备用镜片外,护理液和清洗药片不妨多带些。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用的物品:如小电饭煲可以使做饭既方便又省时,也可以为吃惯米饭的你一解思乡之苦;英国的电压和国内不同,所以带上变压器、转换插头和插线板很有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如中国茶叶、剪纸、邮票等,送给老师、朋友或者房东,可以帮助你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在计划行程时,不要忘记考虑时差。中英两国的标准时差是8小时,即英国当地时间比中国的北京时间晚8小时。但是从每年3月底开始,到10月底结束,英国实行夏时制,中英两国时差为7小时。订机票时,一定要清楚抵达英国的当地时间是几点。

  建议在工作日早上到,这样你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奔赴目的地并安顿下来。如果在深夜或节假日到达,车次会相对较少,为此你可能被耽搁而不得不在机场附近过夜,劳命又伤财。

  抵达英国:怎么走?

  机场是一个繁忙得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方,初次踏上异国土地,你也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往哪里走?不用着急,只需跟着“Arrivals”的标志牌就可以了,除非你在该机场转机。

  出了机场,如果你要去市中心,可以选择火车、地铁、巴士或的士。伦敦3个机场都有到市中心的火车,单程车费12—14英镑。伦敦的地铁有11条线,行如网状,四通八达,4.4英镑的车票可以让你在一天内随意乘车,不过拖着大包小包在地铁里转车,也许是个艰巨的任务。乘的士比较方便,但从机场搭乘的士到伦敦市中心起码要45英镑起来。巴士是最便宜的交通方式,虽然花的时间长一些,但当你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时,乘巴士要比乘地铁省力得多。可以根据你的目的地选择合适的巴士路线,如果不清楚,则可以到咨询处查询。

  如果你需要从机场去伦敦以外的地区,可以选择乘坐巴士、火车或飞机。机场有通往英国各大城镇的巴士和火车。如果你乘坐英国本土航空公司运营的航班,并且购买的是上海至伦敦的往返机票,航空公司将免费提供飞往英国另一城市的转机服务。

  生活在英国:学习不是唯一

  住宿安排妥当,终于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个落脚之地。你是否又开始为每天的衣食开销而费神,是否在想如果不能融入他们的学习环境怎么办?且听去年刚刚毕业回国的汤颢告诉你……

  汤颢,本科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后在英国的巴斯大学修习翻译和口语硕士学位,2004年回国。谈到在英国的留学经历时,她说:“选择英国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主要目的,但是却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事情。”

  学习:利用各种资源智慧地学

  英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不同,很强调自主性,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小组讨论、课程作业为主。汤颢说,在准备讨论话题和作业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所以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比如校内的图书馆、当地城市的图书馆等等。

  同时,讨论实际上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因此相互讨论的小组内成员其实也是自己的资源。

  而课程作业经常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这是对自己研究能力的一个考验。导师会提出方向性的建议,而你则需要综合自己得到的各种资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汤颢特别强调,过一个阶段就应该给自己做一个总结。要智慧地学,而不是盲目地学,寻找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打工:开动脑筋勤学勤观察

  在英国,很多中国学生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去打工。如果你的课程为期6个月以上,英国的法律允许你在此期间利用假期全职工作,或在学期中兼职工作。谈起打工,汤颢说她那次在酒吧的工作最令自己记忆深刻。

  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处。汤颢说:“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工作人员有时会告诉该你怎么做,但实际做起来才发现,说的远远比做简单。即便你想按照他说的方法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好。所以就要学会自己观察。没有人有时间去回答你的每个问题,你不可能一直问,因为这会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在酒吧,汤颢接触到了很多当地的俚语,她说这些都是回了国以后就再也无法学到的东西。同时她还借此机会偷学了很多调酒知识。只身在国外留学,“要主动去融入这个社会,而不是只想着我是来学习的,学完就该走了。”

  语言:把握机会多听多说

  虽然是英语专业出身,但汤颢觉得,刚到英国的时候,她还是不太能适应那里的语言环境。他说:“我找到一个练习语言的好方法,就是多看电视,尤其是时事评论和脱口秀节目,那里面的语言很地道。”

  汤颢说:“中国学生说话较少,与外国学生比起来,显得比较安静。其实在英国短短的1年时间,如何才能真正把时间和机会利用到位全靠自己。因此,最好不要总和自己的一圈中国朋友呆在一起,那样你的口语水平得不到锻炼。多与当地人和外国学生对话,你不但能得到许多信息,同时也练习了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

  旅游:计划好才能玩得好

  在英国留学,你可以有机会去欧洲各个国家看一看。但是汤颢建议:“出发之前要做好计划,最好先去网上查询一下各个国家的有关规定。比如去瑞士,已有英国签证的学生就可以不必再办签证了。”

  依据汤颢的旅行经验,她想告诉读者,在巴黎和罗马的机场最好不要托运行李,在意大利要管好自己的包。出行最好2—3人结伴,相互之间可以照应;但是人不要太多,否则当各种意见不能平衡时,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采访的最后,汤颢总结自己的留学生活时说:“要努力地学习,努力地玩。”的确,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重视的应该是通过学自己得到了什么。在本质上,“玩”也就是一种“学”。

VISA 金卡 VISA 的就可以 有VISA标志的信用卡都行。 万事达卡,嗯! 万事达 对于信用卡来讲,我们建议还是使用国内的信用卡比较方便,首先留学生在英国申请当地信用卡,因为没有信用记录,申请相对比较困难。另外,国外信用卡的年费和手续费较高,如果学生申请国内信用卡的话,一般是免年费的,而且在国内申请手续较简单,同时可以使用人民币购汇还款,避开超额生活费购汇及汇款的限制。国内信用卡是国内国外都能使用。
对于借记卡来讲,当然是使用英国当地的卡比较方便,前提是学生需首先将资金携带出境,借记卡是必须先存款后消费的,且不能透支,英国当地的借记卡回国后不能使用。 万事达和VISA的信用卡都可以在国外使用。 VISA 卡,它是全国通用的
办一张奥运子母卡,去中行办,办好后,把卡一张(子卡)去英国的人带走,另一张(母卡)留下家人用.手续很简单的。想汇款时就变成存款了。现在好多去出国的都去办的。没办的多是不知道而异。还能透支的,与银行签约时自己事先约定透支多少金额。
但办卡要用房产证、身份证。办好后卡要20-30天左右才能拿到。
用此卡消费没有手续费,取现才有手续费。
此卡的好处是当你在英国无钱用时还能透支的,一个月内还,不用付息。
也可家人国内替你存款,但手续费可能会高些。
你若以后想汇款,也可将款直接存入子卡。

祝愿你办卡、出国顺利,学业有成。 我觉得还是用中国银行的比较好,只是个人意见 万事达和VISA的信用卡都可以在国外使用。建议你办理主副两张卡,你用副卡,这样如果你卡里没钱了或是有什么急需,家人可以往主卡里存钱,也不影响你的使用 招商银行有一张金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使用的,招商银行发展前景最好 你到那里在办个卡
就是英国银行的卡不就可以了
去银行看看吧~ 万事达和VISA的信用卡都可以在国外使用。 个人建议,找黄牛换了钱带现金,然后在那里开个帐户,好很多.省手续费.办张卡备用.进关的时候注意报关,报了100w都能带,不报就死. 中国银行卡 带银联标志的 我的经验是:

在国内办理一张建行的visa卡,不过要贷记卡,这样你可以申请一定数额的透支金额,以备有紧急需要时使用。而且建行的龙卡贷记卡是可以在国外消费外币但在国内还人民币的。这样一来你就不会有外币无来源的困扰了。
另外,我建议你办理主副两张卡,你用副卡,如果你卡里没有钱了或是有什么急需,家里人可以往主卡里放钱,副卡同样可以使用。
个人建议,找黄牛换了钱带现金,然后在那里开个帐户,好很多.省手续费.办张卡备用.进关的时候注意报关,报了100w都能带,不报就死.
   中国建设银行已是国际性商业银行,你可用建设银行的贷记卡,此卡可消费人民币和美圆,必要时也可支取现金且可通过电话临时追加额度,还有20---50天的免息用款期,完全可以回国后再还款,你觉得呢?
   当然,如采纳了我的建议,我就很高兴地拿走了悬赏的高分,那可是很诱惑我呀,呵呵。
   能出国玩玩真好,羡慕呀。 有VISA标志的信用卡都行 中国银行得长城卡 中国人民人行 除了VISA,其实最好能是汇丰银行或者瑞士银行、荷兰银行的,这些银行北京都有,当时我不知道你现在人在哪。嘿嘿。。。不过中国人我是觉得汇丰最好、最方便。中国银行一定也不好拉。。。个人认为出国最好能带汇丰的visa又可以存,又可以取多方便,我就是用汇丰的,汇丰在国外都有柜台银行的,其他银行的visa也可以,当时国外没有柜台银行,万一你要是有什么事情谁也帮不了你啊,你说呢,最好是到了那边就赶紧办一张那边的普通银行卡,这样也方便很多。
现在的汇率我就不太清楚了,我都回来1年多了。。。。嘿嘿。。。你可以在网上查的到的。。。各各银行网上都有。 同意中国银行 我知道的有几个银行中国银行:伦敦西区分行及曼彻斯特分行2006年4月1日起,每周五上午的营业开始时间将从9:30推迟至10:00。此段时间用于员工培训。伦敦西区分行及曼彻斯特分行亦将于4月1日起停止周日下午的对外营业。调整后我行统一的对外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四:9:30——16:00周五:10:00——16:00分行本部:90 Cannon Street,London EC4N 伦敦西区分行 伯明翰分行 曼彻斯特分行 各拉斯哥分行
还有工商银行的国际卡分为Visa、MasterCard和运通三个品牌,全球通用。
   如果您在境外,需要办理汇款,将外币汇入国际卡中。 国际卡办理购汇还款,按照当时公布的外汇卖出价格计算。

VISA卡啊,因为我国同英国有协议,VISA卡在那边也可以用的 visa或者万事达都可以 带VISA就ok! 中国银行的VISA贷记卡,因为中国银行是一间专管外汇兑换的国有银行,在它那进行外汇兑换比较方便,而且它在国外的分行也比较多! VISA卡就行啊,不过你要有足够的钱哦 VISA金卡,和万事达均可 建行的卡,我爸是建行的,他说建行的那个什么什么卡全球通用

}

    2014年初的某个周五下午两点半,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下称“中留服”)如常开放。入口的左侧立着一块提示牌,上面简单注明了这里的26个服务窗口可以办理的包括档案、公派、认证、户口在内的六项服务。

    认证服务占据了最多的窗口,从20号到26号,计有7个之多。这些窗口承担着国(境)外学历学位的认证工作。留学生在国外辛苦拿到的学位在这里被认证后,留学才算真正完成。随着这两年留学生归国潮的出现,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处(下称“认证处”)每年要处理10万份左右的认证,留学生们的抱怨也越来越多:认证太麻烦,耗时太久,收费贵,服务还不到位。

    “认证处”的处长明廷玺和副处长余海婴女士对《留学》说,他们正在努力改进,但也有苦衷。与2 0 0 3年相比,今年的认证数量翻了15倍,工作饱和度很高,等认证系统升级后,留学生们可以省点儿心。

    按照中留服所示的《申请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交验材料清单》,基本材料包括学历证、学位证书、护照、《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下称《证明》)等项。由于认证所需材料较多,总会有留学生在材料准备环节出现问题,影响效率。不少人的经验都表明,最不让人省心的是《证明》。“在去信里,不仅要有申请材料,还得夹上回信的英文信封和带女王头像的英国邮票,不然不给你寄。”说起办理《证明》的经过,曾在英国学的金燕总有吐不完的槽。要申请《证明》,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比如报到登记表。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抵达英国后,须在我国驻英使馆教育处的官网系统上办理报到、注册和登记手续。在完成学业后,可在系统上打印带有序列号的报到登记表。

如果疏忽了,到毕业时,因为缺少系统记录,使领馆便有可能拒绝《证明》的申请。办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必须出示毕业证复印件,而金燕未等到领取毕业证就已经返回国内,所以她只能跨国寄申请材料。除去时间成本,国际快递价格高昂,这多少也增加了她的经济成本。但麻烦还没有结束。中国驻英国使领馆要求申请《证明》的人在去信中附上英国标准的中号回邮信封和邮票,以供使领馆在回信时使用。金燕忽略了这一点,她回国之前没有预备英国信封和邮票,而国内市场上又很难见到此类东西。最终,她从淘宝上购买到了英国信封和邮票,把信寄了出去。一个月后,她才拿到了中国驻曼斯特领事馆开具的《证明》。

    去年回到上海找工作的张蒙,是美国布朗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他就职的金融公司,海归需要提供中留服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为此,在中留服办理手续,排队时不敢喝水,怕上厕所,不然去趟卫生间回来得重新排。

    他开始着手认证申请事宜。纽约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负责办理全美各领区留学人员申请《证明》的咨询与审核工作,张蒙将材料寄给对方,得到的邮件反馈是:材料中缺少毕业证复印件,需要补齐。可张蒙自己清楚地记得,已将英文毕业证连同其他材料一起寄送。在与纽约中留服的工作人员几番沟通后,他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布朗大学发放的原本是拉丁文毕业证,由于担心拉丁文在中国不适用,学生通常都会备有一份英文版毕业证书。张蒙只寄走了英文版毕业证,缺少拉丁文版,所以没能很快办下来。除了《证明》之外,学历学位证的翻译件也会给海归带来小小的纠结。中留服对于翻译的专业性、准确度有极高的要求,留学生自己翻译学历学位证是不被允许的。

    在中留服的服务大厅右侧,有两个给学生提供翻译业务的窗口,时常见到学生拿着资料上前咨询。申请者普遍反映,这个翻译机构提供的翻译服务,较之其他公司要高一、二百元。尽管价格稍贵,仍有不少申请者选择在此翻译,王聪就是一个例子。从她的解释来看,之所以选择在此翻译,是看到这两个窗口位于服务大厅内,所以这里的翻译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有人还认为,这里是官方指定的翻译机构。对此,认证处副处长余海婴向《留学》表明:“我们从没有指定任何一家翻译机构,关于翻译,我们的要求是:翻译公司必须具备正规而专业的翻译资质。”

    虽然需要准备的认证材料看似挺多,但不难收集,余海婴称,认证所需的材料都是学生在留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有的,它们都是一些基本的材料。她建议,留学生在这方面多加注意,有不明之处应登陆中心官网来查询相关说明,及早准备,不要轻信其他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

    去年9月份回国的金燕记得,第一次来中留服时是早上10点,队伍蜿蜒排了好几圈,她不得不硬着头皮等候了三个钟头。

    另一位海归半开玩笑地说,排队时不敢喝水,怕上厕所,不然去趟卫生间回来得重新排。后来她拉上自己的好友一起排,“不然排那么久,憋不住啊。”

    认证服务现场的拥挤,让诸多办理认证的申请人颇有怨言,他们建议可以向银行学习,采用叫号制。认证处处长明廷玺解释说,提供叫号服务是优化认证服务流程的一个环节,这方面,中留服已经有所改进。《留学》记者在实地探访时发现,在中留服大厅入口处,已立着一部取号机,可供申请者取号。叫号服务虽然已在北京实行,但尚未在各地的认证点普及。

    2012年曾在武汉办理认证的杨雪就记得,她当时去的那个验证点并未提供叫号服务。余海婴告诉《留学》,依据海外学校的毕业时间不同,前来办理学历认证的人数可能有时段性的变化。但近几年来,随着认证人数的剧增,

    “中心的认证业务一直都比较繁忙”,没有所谓的高峰期。有留学生认为,认证大厅的办公时间只到下午四点,应该再延长些时间。当《留学》记者传达这一意见时,明廷玺回复,中留服早在五年前,就取消了中午休息的时间;至于各地的验证点,则不敢保证,他们有独立的办公体制。

    海归们不满认证服务的另一点是收费,有几位留学生提出质疑:就是盖盖章,需要收360元吗?海外学历认证360元的费用是否合理,一直存在争议。

    很多人想了解,这3 6 0元的费用,究竟涵盖了哪些成本支出?明廷玺和余海婴回忆说,360元的定价是很早以前由发改委核准的。他们并不讳言曾被举报收费偏高的事情,“发改委曾来考察过,我们也和发改委汇报过,确实是很多年没有变过了。”至于以后是否会调整价格,需要经过发改委研究。

    认证过程耗时较长,是许多申请者的感受。中留服公布的认证周期为20个工作日,但同时亦声明:这个时间不包括邮寄时间。“认证工作日从中留服收到齐全的申请资料并通过材料初步审核的当日开始计算,至认证结果从我中留服发放(寄出)之日结束”。

    从程序上看,认证过程大致包括几个阶段:首先是前台的资料收集,继而是对资料的初步审核,接着是深层的评估,以及最终的审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诸多因素可能影响认证的进度。明廷玺向《留学》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情况。中留服无法评估某些证书的真伪,在向颁发证

    书的机构发出核查的信函而迟迟收不到对方的回复时,认证时间便可能相应延长。此外,由于材料不齐,中留服会以系统通知或电子邮箱等其他形式告知申请人,如果申请人不及时回应中留服的反馈,将材料补齐,那么认证进度难免被拖延,这样的事应该极力避免。

    在申请材料的把关上,中留服的态度非常明确:打击持假造假。认证处的两位负责人介绍,为打击学历学位认证中的持假造假等违法行为,中留服已建成含有9 5个国家的多达4万多份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的电子数据库,并与多个国家的国家级学历学位认证机构建立了证书核查机制,可以随时比对和核查相关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的真实性。

    对于材料存在缺失的情况,明廷玺表示:一定不要委托中介去弄虚假材料,因为中留服一旦发现申请者在认证申请材料中提供了虚假信息或虚假材料,可以不再受理其认证申请;应该咨询中留服的工作人员,与之沟通,“我们会帮他们想解决办法,不要造假。”

    申请者对于认证周期过长的抱怨,给中留服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可否实现认证的网络化加快办理?明廷玺向《留学》透露,中留服正在进行国外认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程,以便和全国各地的验证点,以及海外机构建立数据传输的联系。但问题在于,数据安全目前仍是个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我们已经让系统的开发商在想改革方案”。此外,他还透露,希望将来能够以手机A P P的形式,让留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轻松地使用在线查询和在线支付的功能。

    正对着中留服的学历认证窗口的长椅上,不时有人起身,手握一叠材料,坐到服务窗口前的椅子上,将材料交给玻璃门对面的工作人员验证。在此之前,他们需要确保已经完成认证申请的官网在线提交。接到认证材料的工作人员,其主要的任务,一是检查材料是否按规定备好,如出现材料不齐的情况,申请人须补全;再则,比照材料中的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如一致,便会在相应地方加盖“原件与复印件相符”的章,继而将证书原件退还学生,复印件则留存,等候下一步的认证。服务窗口承担的是验证服务工作,分布在各地的验证点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验证点不具备学历认证资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验证材料和将材料传递到北京中留服,由认证处进行认证。但各地验证点与中留服不存在隶属关系。明廷玺介绍说:“我们和他们更多的是合作关系;我们委托各地的公益机构,按照我们的一套验证标准来进行验证。”但他强调,认证处对验证点在服务质量以及其他方面亦有一定的要求。

    季洁曾在外埠某一验证点申请认证,“那个办公地点不好找,在挺阴暗的地方,和一堆中介机构挤在一块,而且没有叫号服务”。当《留学》记者转述这一情况时,明廷玺询问是哪个机构的行为,“凡是有这种情况,我们都会督促他们去改正。”明廷玺表示,他们极为重视留学生的反馈,并将加强中留服对各地验证点的监督。近些年,我国的海归潮愈演愈烈,对国外学历进行认证的需求亦水涨船高。

根据认证处提供的数据,2012年回国总人数29. 27万人,而当年认证受理为9 5102份,几乎是3:1的比例;比起2003年的6364份,2012年申请认证的人数翻了接近15倍;2013年,估计有10.1万人左右申请了认证,仅前11个月已达92578人。随着认证需求的逐年增加,留服在北京以外的重要城市开设验证点。目前,除了在境内的3 4个城市布设4 3个验证点外,中留服还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市设立了海外验证点。余海婴告诉《留学》记者,今年有望在海南和重庆设立验证点,未来将根据国内的实际需要,增设更多的验证点。

    据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处负责人介绍,我国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源于2 0 世纪9 0 年代初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实际需求。当时,国内用人单位对国外的高等教育和学位制度不甚了解,无法判断留学回国人员的文凭真伪,以致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无法落实,而已就业的人也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颇为受限。出于对国家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就业政策的支持, 从1 9 9 1 年起,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留服开始接受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或招生院校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咨询,并为留学回国人员出具描述他们学习经历的“国外学历学位评估意见书”。2001年,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学位(2000)2号),正式同意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留服面向社会开展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工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请英国留学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