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共多少个民族民大里面的新闻投稿怎么看成功没?

(图片由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今年7月,南充市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升级版、加快建设全省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金秋十月,嘉陵江边的南充市顺庆区,75米高的清晖阁主塔倒映江面,开门迎客;在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新建的文创研发展示中心已全面落成,填补了阆中文创产品市场的空白;在南部县升钟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游客服务中心已具雏形。  11月10日,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以下简称“2022文旅大会”)和第八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以下简称“第八届旅投会”)将在南充阆中市举行。致力于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产品、探索新服务、创造新热点,近年来,南充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从每年的1820万人次增长到870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55亿元增长到845亿元。  站在大舞台,南充将再次唱响文旅融合强音,擦亮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名片,展示“诗和远方”新画卷。“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暨首届巴蜀合唱节现场。塑品牌“文旅+”业态不断丰富  今年4月,2022年嘉陵江放牛季“云上观牛”活动在南充市蓬安县启幕,“云上观牛”全程直播“百牛渡江”奇观,让观众足不出户尽享蓬安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连续13年举办,嘉陵江放牛季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  激活区域文旅一江水,南充市推出以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凌云山、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百牛渡江”、新政德园、满福坝村、锦屏山、四川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主要景点的“印象嘉陵·生态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金风送爽,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工业园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游人如织。“跨越千年,丝绸文化魅力无限。”来自广东的游客黄先生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近年来,南充围绕三国文化、丝绸文化、春节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8条,南充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天宫传统文化度假区两地成功入列“文化寻踪之旅”。  目前,在阆中市,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建成见效,阆中水城正加快推进;在高坪区,凤仪湾水镇项目正加快推进,“文旅+农业”“文旅+康养”蹚出新路子;在嘉陵区,飞鸿滑草项目建成运营,当地正积极探索“文旅+体育”的新业态……  一个个文旅景点逐渐落成,南充“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元,跨界、跨行、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子越走越靓,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日益提升。  好消息再次传来,日前,四川省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市、区)和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单公布,南充市顺庆区入选四川省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市、区),阆中市五龙村、南部县纯阳山村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村。2022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促升级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晚上还能看坝坝电影,巴适得很。”金秋十月,天气晴好。在位于南充市高坪区的凌云山旅居营地,市民杨涛搭起帐篷,和家人共享难得的美好时光。  今年6月,凌云山旅居营地项目打造完成,并向游客开放。营地新增设了花园餐厅、儿童乐园、微型湿地公园以及“网红打卡点”,给游客带来多样化的游玩体验。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凌云山旅居营地的建成,填补了川东北地区房车营地项目的空白,还带动了南充地区户外产业发展。  以文旅项目促进业态升级、补齐短板。南充市连续3年在省级重点在建文旅项目投资额上稳居全省第二位;蓬安相如故城、仪陇客家文化博览园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全市精心打造市博物馆、市大剧院等文化地标,建成9个标准室内剧场,规模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在阆中古城,以杜甫的《阆水歌》为主线,以古城码头和古色古香的画舫游船为载体,全景呈现阆中独特的山水实景和诗词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古城环江交互式演艺。阆中水城项目运用新技术,对金沙湖水上游船项目现有的水上精品线路进行提档升级。  创新引领,南充深化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正加快文旅产品、业态、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在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通过“掌游仪陇”APP,游客不仅可以实时查看景区客流,还可以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游、美食、特色餐饮、酒店、导购等系列功能,游玩起来更加省时省心。  在阆中数字博物馆,利用“5G+AR”技术,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实现“穿越”,近距离为观众述说藏品背后的故事。  整合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人社、统计等部门数据资源,推进涉旅数据互通共享,南充不断提升“智慧文旅”的科技水平。  目前,阆中市、仪陇县的两个“智慧文旅”平台已列入全省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南部县、西充县、蓬安县等地也已建立起智慧旅游平台。  2022文旅大会和第八届旅投会期间,南充还将推出部分智慧文旅项目,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体验需求,提升体验感。南部县升钟湖景区。惠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近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南充市获评优秀档次。  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近年来,南充以举办一项项文旅活动来促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越做越细、越落越实——  今年7月,2022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南充市高坪区开幕。南充精心捧出了文化旅游大餐,包含系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嘉陵江夜间音乐季”,让广大市民尽享文化发展之美。  以高品质的文旅节会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近年来,南充持续举办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三大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显著。  以一流文艺精品为支撑。南充推出的组合唱《亮花鞋》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川北大木偶“熊猫队长”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原创舞剧《悟空》及川北灯戏亮相国家大剧院。此外,还推出《龙门传说》《张飞轶事》《板桥卖画》《东方丝源》《陈寿著三国》等精品剧目,受到市民欢迎。  以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平台。南充承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巴蜀合唱节、四川省2020年“千龙千狮闹新春”等,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充将继续创作一流文艺精品、打造一流展演基地、培育一流专业院团,加快建设文化艺术新高地;建设“融合共生”空间、提升“全民共享”供给、完善“多元共建”体系,加快打造公共服务新样板。高坪区凌云山谋开放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今年7月,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开幕。本届艺术节有13支国内优秀地方艺术团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演出。  近年来,南充文旅向世界递出“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这5张亮丽名片。  金秋十月,南部县升钟湖渔民们唱响号子。依托升钟湖自然风光,南部县以“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为主题,合理布局文旅空间,形成一心(游客服务中心)一环(升钟湖环湖路)三区(钓鱼运动区、伏羲文化区、垂钓养心区)的功能布局。  “以开放的心态持续擦亮文旅名片,促进文旅融合,欣欣向荣。”南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部县将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升钟湖—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旅游环线建设,全力把升钟湖国际舟钓大赛打造成为国际国内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国际体育品牌赛事,提升品牌影响力。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推动南充发展人文休闲、度假康养,打造成渝“后花园”。  今年,南充出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特色突出、辐射带动强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南充正结合本地的人文、自然、交通等资源优势,加快嘉陵江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客运码头、码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以主城区率先开通“江上游”为试点突破,梯次开通主城区至蓬安县马回电站、阆中至南部—仪陇的“江上游”。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的文旅发展,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充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推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让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范芮菱)11月8日,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暨泸州市农产品投资贸易合作推介会在泸州举行。活动设置产品展示、主旨演讲、经验交流、考察调研等环节,邀请120余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代表,交流农产品深加工工作,共商投资合作事宜。省政协副主席尧斯丹出席活动并致辞。  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业大省,近年来聚焦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招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增长9%,实现利润总额1200亿元,增长20%,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打造了川南白酒、郫县豆瓣、东坡泡菜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五粮液、泸州老窖、新希望、竹叶青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下一步,全省将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着力知名品牌打造、深化市场空间拓展、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泸州坚持“抓大扶小、培优育强”,逐步形成以白酒制造、调味品制造、精制茶制造为代表,粮油品加工、林竹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竞相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白酒(食品)产业生态链已成为全市工业产业生态链“第一链”,再生水稻、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四川第一。

●目前全省小麦播种进度已过七成  ●各地要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建设行动  ●大力调整优化粮油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  (记者 史晓露)11月8日,2023年全省小春生产现场会在绵阳市梓潼县举行,安排部署全省小春生产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抓好稳小麦扩油菜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和油菜扩种目标,奋力夺取明年夏季粮油生产“开门红”,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要千方百计稳定小麦播种面积。小麦播种面积占我省小春粮食播种面积50%以上,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去年,我省小麦种植面积扭转下滑势头,达到871.8万亩。据农情调度,目前全省小麦播种进度已过七成,各地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确保小麦适时播种、面积稳定。  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各地要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建设行动,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大力建设粮油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引领带动全省粮油高质高效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加强推广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强种粮大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亩产提升。  要以粮为主调优种植结构。各地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大力调整优化粮油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以粮为主 粮经统筹”发展新格局,提升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特别是成都平原6市37县,要大力发展稻麦、稻油、稻菜(菌、药)轮作等,建设“吨粮田五千元”“千斤粮万元钱”集中发展区,示范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  四川是油菜生产大省,国家下达我省2023年油菜扩种任务180万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各地要压紧压实责任,坚决完成油菜扩种任务,为国家油脂供给安全贡献更多的四川力量。  在政策支持方面,今年中央财政下达了5.8亿元产油大县项目资金,我省将高水平推进50个“天府菜油”暨产油大县项目县建设,建设订单基地,推进产业全链融合发展。我省还将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大无人机飞播、油菜毯状育苗移栽等技术和机具的应用力度。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各地要密切关注秋冬虫情病情和天气变化,落实落细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统筹推进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强化统防统治,确保虫口夺粮保丰收。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正是小金苹果飘香时节,美味的小金苹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四方,刺激着美食家的味蕾。然而,许多美食家有所不知的是,在小金县,苹果还被加工成了果香浓郁的苹果白兰地。这样,美果美酒相得益彰,既满足了美食家,又进一步带动了农户增收。陈酿苹果白兰地的橡木桶。  11月4日,在小金县达维镇滴水村村支书秦佳创办的酿酒厂,工作人员从贮存罐中接出半杯陈酿多年的酒请记者品鉴。初看酒色淡黄,凑近一闻,只觉得果香浓郁,微微一品,回味微甘,直感醉人。这酒就是以小金“金冠”苹果为原料酿出来的苹果白兰地。  秦佳2006年创办了果酒厂。最初以当地的野樱桃(学名苦樱桃)生产果酒。可是野樱桃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村民还要爬到树上才能采摘,再一背篼一背篼地背下山,不仅收购价高,而且野樱桃靠天吃饭、产量极少,难以满足酿造更多果酒的需要。  由于小金有很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苹果原料丰富、品质优越,于是,秦佳的企业于2012年着手酿造苹果白兰地。秦佳聘请的酿酒助工翟祥说:“我们一般在8—9月小金的‘金冠’苹果上市季节,收购‘金冠’苹果生产白兰地。主要是考虑,白兰地需要有足够的果酸才能支撑其果香的持久性,‘金冠’苹果每升果汁含果酸5—6毫克,果酸度比较符合,而且,果香和糖分都还可以。这样,酿出的苹果白兰地,果香浓郁、口感柔和。”  据翟祥介绍,他们每年均收购当地农户直径在65毫米-75毫米的中小果,一般收购价在2元/斤,既降低了原料成本,又解决了农户商品性欠佳的中小果的销路问题。酿造1斤白兰地需 10斤新鲜苹果,一年可收购当地果农5-10万斤的中小果。  这些鲜果经过选果、清洗、压榨、发酵15天、蒸馏等工序,就酿造出了具有小金苹果特有果香的苹果白兰地,原酒高达70多度。  “上市之前,我们将对这些原酒降度,调整到42度、48度,这样,消费者的接受度要好得多。特别是四川、北京的消费者,接受白兰地的居多。”翟祥说,“目前,我们已贮存了50吨的苹果白兰地,其中有一部分还是用橡木桶陈酿。这些年来,我们除一部分推荐给经销商及本地朋友、客户自用以外,今年已申请蒸馏酒SC生产许可,一旦成功,今后就可在酒瓶上贴标签,进市场 、进 商 超 ,一 年 可 增 加10-15万斤的鲜果收购量。”  翟祥还说,1瓶750毫升的苹果白兰地有 20%-30%的收益。不过,在选果环节一定要避免烂果、霉变果的风险。  尽管大批陈酿中的苹果白兰地静待上市,但是,翟祥介绍说,他们在2018年又着手酿造葡萄酒,今年在小金还流转了一个400多亩的酿酒葡萄园,并且早已取得了葡萄酒和果酒SC生产许可。上市的葡萄酒和果酒的收益维持起了企业的日常运转。

杨黎明  一年一度柿子红。时下,走进千年蜀道,广元市昭化区牛头山上2000余株柿子树红艳照人,映衬出山乡特有的风韵。  每年11月初,昭化区昭化镇牛头村近10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红彤彤的柿子就挂满枝头。农家房前屋后、林间小道旁,挂着像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树映红了小山村,形成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观光、采摘。  “这里不仅景色很美,空气也很清新,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煞是好看。”来自成都的游客张薇走在乡村小道,有感而发。  微风吹拂,古村宁静。牛头村的柿子树树龄大都在百年以上,在蜀道旁天然生长。苍劲的枝干与火红的柿子,在青蓝的群山下与传统村落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名家墨画,不少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寻找心中的乡愁。  “我专程从成都过来拍摄牛头山的柿子美景。今天拍摄到了梦想中的蓝天白云下的红柿子,很安逸。”摄影爱好者程开玉开心地表示。  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下,当地村民正趁着晴好天气采摘、晾晒柿子,将它们制成软柿子、柿子饼等畅销市场的美味食品。如今,柿子已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柿子树一年到头,都不用怎么管理,只等收获的时候,集中采收。今年我们家的柿子算是大获丰收,估计能收入3000多元吧。”牛头村村民罗树军看着自家挂满枝头的柿子,高兴地说。

(新华社记者 杨三军 康锦谦 张海磊)深秋的清晨,若尔盖大草原笼罩在一片晨雾中,北风卷起牧草,枯黄的草叶和草梗上结满了白霜。  倏然间,“哒”“哒”“哒”的马蹄声急促传来,上百匹精壮的马儿穿透浓浓晨雾,像箭一般奔腾而来,伴随着牧人响亮的吆喝声,马儿的阵阵嘶鸣声此起彼伏。东周牵着一匹河曲马。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些是河曲马,被誉为“草原上的舞者”。它们体型高大、姿态优美,尤以耐力强劲著称,特别适应寒冷的高原环境,是当地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该县唐克镇盛产河曲马。  唐克镇嘎尔玛村的牧场上有203匹河曲马。这个时节,怀孕的母马、成长中的小马都穿上了御寒的马衣。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唐克镇的牧民十分珍视这种宝贵的马,他们为与自己相依为伴的河曲马都取了名字。  谈话间,一人一骑疾驰如风,转眼来到记者眼前。这个名叫万玛王青的藏族小伙子瘦而结实,由于长时间的高原放牧生活而皮肤黝黑、性格腼腆,但马背上的他却神采奕奕。  万玛王青今年25岁,是一名赛马骑手。他告诉记者,他参加赛马比赛最喜欢骑的是河曲马,“河曲马不畏寒、力气大,哪怕几天几夜不吃东西,也能够坚持。”  万玛王青告诉记者,这些日子,他每天都在马群中寻找适合赛马的苗子,同时也在严格控制体重,为来年开春后的赛马比赛做准备。“选好适合的赛马后,就该训马了。”  不远处,一位皮肤黝黑、身强体壮的藏族汉子向记者走来。他是万玛王青的父亲,叫东周。  “河曲马的鼻子相当灵,不仅能嗅出前方的危险,还能在过沼泽地时,闻出哪里有坑不能走,哪里没坑可以走。”东周告诉记者,这是高原上的牧人和河曲马成为亲密、可靠伙伴的原因之一。  “有段时间,纯正的河曲马越来越少了。”东周担忧地说,年轻牧人喜欢买摩托车、买汽车,对马匹的需求逐渐降低。为了保护河曲马,东周2017年带头成立了若尔盖县唐克一湾种马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养殖河曲马,并对河曲马进行改良、调训,保护河曲马原种。如今,若尔盖草原上纯正的河曲马数量明显增多。  藏族群众爱护河曲马,河曲马也为藏族群众的增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村民都开了藏家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而骑马体验是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服务项目之一。“一个旅游季下来,平均每匹马能给主人挣上万元的收入。”东周说。

(杨薇 乐虹辰 记者 燕巧)“随礼少了伤感情,随礼多了钱遭不住!”过去在村(社区)走访时,广元市利州区纪检监察干部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陈规陋习是阻碍乡村发展的“拦路石”。今年以来,广元市利州区纪委监委着手推进治理农村大操大办,从完善机制、宣传引导、村规民约等方面屡出“新招”,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刹“四风”、转作风、树新风的破题点。  “我们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问题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个严禁’。”利州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室负责人童超园表示,按照“委室组地”模式,利州以4个片区为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抓住时间节点进行重点检查、明察暗访、督查督办等专项监督,同时畅通“码上举报”监督举报渠道。  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以村为单位,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可以办”和“不可办”的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制定红白喜事操办具体标准,约定红事需提前半个月报备,并签订“安全承诺书”,白事可先报备,待事情结束后再补足手续。同时,各村推举德高望重的热心人士组成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领村民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  童超园表示,截至目前,全区规范婚丧喜庆事宜简办60余起,文明劝导群众不大肆操办生日宴、满月酒、乔迁宴、升学宴等30余起。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11月3日,笔者来到泸县方洞镇庆丰村,只见树林间鹅舍整齐排列,上万只鹅雏成群结队嬉戏奔跑,此起彼伏的“嘎嘎”声打破山村的宁静。  “在残次林地里养鹅,产生的效益是最高的。树为鹅遮阴,鹅为树除草,鹅的粪便被林地吸收又长出茂盛的草,形成了生态种养良性循环。”泸县百家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梅如是说。鹅群  今年5月,刘梅租赁了方洞镇庆丰村的闲置猪场,改造后从事白鹅养殖。经过三个多月饲养,白鹅上市后供不应求,带动当地发展起白鹅饲养业,成群白鹅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养鹅周期短,见效快,但挣的是辛苦钱。”刘梅介绍说,20日龄前的鹅雏,需要一天24小时看管,担心怕冷聚堆,压坏了鹅雏;20日龄到40日龄鹅雏怕雨,做好雨天的鹅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养鹅是方洞镇毗邻的重庆市荣昌区的特色产业,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效益好。刘梅的亲戚就有从事养殖销售鹅的。有了亲戚的技术支撑和销售渠道,刘梅决定做养鹅业的带头人。  没有养殖场地,怎么办?自己建投资大,而闲置房的利用成了首选。  刘梅的丈夫是驻村第一书记,在参加泸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培训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寻找养鹅场地的微信。这个微信被方洞镇庆丰村驻村第一书记、泸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邱旭光看到了。  原来,庆丰村过去修建了5个养猪场,但由于环保要求等,养猪场成了闲置房。如何发挥养猪场的作用,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成了邱旭光驻村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们相约见面。培训会结束后,刘梅和丈夫实地到庆丰村考察,对庆丰村闲置养猪场和相关条件十分满意,以每年5.18万元承租了养猪场。“5月1日进场,进行设施改造。6月19日投放第一批鹅苗。”刘梅介绍说。  “小的时候在屋内放养,大了就在山坡上放养。经过两个多月,第一批鹅上市受到欢迎。”刘梅说,“林荫下是鹅最喜欢的地方,草和树叶则是鹅最喜欢的美食。”  “林下养鹅不仅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也不错,林下鹅肉质更结实,羽毛更美观。”刘梅介绍说,她今年养殖的鹅,每斤均价在13元,每只鹅售价在90元—100元。目前,已经出售三批次鹅1.36万只,养殖场里存栏4批次鹅1.5万只。  “养殖场有固定工人4人,活多时还会聘请几名临时人员。”刘梅说,养殖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学习养殖技术和就业的机会。养殖场流转了周边的荒山荒坡,放养大鹅,村民有了土地流转金的收入。  刘梅的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通过刘梅又引进了一个业主承包了另一个养殖场,村集体又增加了5万元的租金收入。  “个人的成功只是个开始,我希望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养鹅发家致富,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刘梅表示。  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昔日闲置的生猪养殖场重现生机。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矜 张开磊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11月1日,走进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艾光村山坪塘改造施工现场,只见坡上不远处拌和好的混凝土,不时被往返的车辆运到塘沿边,下料填满斜坡的模厢里,30多名工人正不停忙活着……“改造后的山坪塘蓄足水,我那8亩农田的浇灌用水,就完全有保障了。”目睹着即将完工的山坪塘,4组村民梁成国乐呵呵地说。  当前全村正在改造施工的山坪塘共有两处。艾光村党总支书记刘利梅介绍,其中先动工的这处响水沟塘,面积约13亩,蓄水量2万余方,下游的400多亩果树和农作物,历年靠该塘蓄水浇灌。由于水塘处在浅丘中央位置,冲刷淤积严重,长期运行失修,以致近年蓄水量明显减少,如果遇上干旱少雨,下游生产用水更成问题。刘利梅说,好在去年省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在艾光村实施,响水沟塘同时被列入该工程项目内容。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量超出预算投资安排,响水沟塘整治改造工程刚过半,也就只好停工了。今年秋季,在政府各级的重视下,村“两委”很快争取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万元,将响水沟塘同另一处山坪塘同时列入维修改造计划。  于是,从9月中旬开始,数台挖掘机和专业施工队,便在两处山坪塘同时摆开战场,开挖清淤,平整护坡,筑埂垒土,取方扩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共动土方600多立方米,在完成土方工程、塘面基本成型的基础上,随即展开混凝土浆砌施工。该项目施工负责人刘清国介绍说,预计11月底全面完工,整修后的两口山坪塘,共可恢复蓄水3.5万方,可根本解决下游3、4组700多亩农田浇灌用水问题,确保农业丰产增收增效。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除草,堆肥,培土……11月3日,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小岩村水果种植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进行果树冬管。  “以前我们村到处都是荒山坡,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荒山流转了,现在都变成了果树林。”正在树下堆肥的小岩村二组村民张文贵告诉笔者,因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他不能出远门务工,便在水果种植基地打零工,一年到头,除了种好自家的地之外,还能挣钱补贴家用。  “那是,现在荒地也能‘生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土地和山林都有了‘身份证’,村民吃下‘定心丸’,大家都放开手脚发展产业。”小岩村水果种植基地负责人尹定林接话道。前几年他家流转小岩村60户村民的荒地发展水果种植和生猪养殖产业,如今一年仅水果纯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以前村子风大地薄收成不好,村里人都想在城里打工挣快钱,为了村民致富的事儿,村干部都抠破脑壳,好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来得及时。现在小岩村像尹定林一样流转荒地发展种植、养殖的产业大户有10户,年收入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说起让荒地生“金”的事,小岩村党总支书记谭德恩无限感慨。据介绍,2015年,利州区作为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首批10个试点县区之一,在小岩村率先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通过成员认定、清产核资、股权量化等程序,小岩村成立该市首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把长期闲置的校舍等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平均分给每位村民,并采用对外出租资产、流转资源、开办集农资售卖与农机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等方式,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小岩村村民从此变成了股民,年终家家有分红。  “我们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年收入接近12万元。通过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赞同利用村子的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对未来,谭德恩信心满满。据介绍,小岩村目前已种植伏季水果600余亩、优质核桃400余亩,并配套新建了田园农庄,春赏花、夏摘果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兴起。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利州区,受益于产权改革的不只是小岩村。“我们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党建+集体经济组织+‘三园联建’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村民变股东。”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产权改革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利州区充分利用地处广元主城区这一优势,大力实施都市农业稳区战略,目前,全区已建成果蔬基地10万亩、油料基地20万亩;建成10个现代农业园区、128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园、1.5万户户办小庭园;白朝乡建成食用菌全国产业强镇,青岭等12个村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近日,在黑水县扎窝镇扎窝村,金色田野上一片繁忙,连片种植的饲草已成熟,村民们背着割草机收割饲草,生产便道上几台拖拉机正忙着将饲草转运至加工车间。  在加工车间,伴随着打包机的传送带高速转动,细碎的饲草被收入囊中,随之“吐”出一个个柱状的“草墩子”,整整齐齐堆在储草车间里,村民们喜笑颜开,又是一个丰收年。收割饲草搞养殖 集体经济增值  扎窝镇土地肥沃,素有“黑水粮仓”之美誉。扎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扎窝镇今年除种植玉米 2400 亩,土 豆 1500 亩 ,小 麦 青 稞2000亩,胡豆1770亩,生态蔬菜 2600 亩等,还种植了650亩饲草便于发展种草养畜。“我们围绕‘三带两园两中心’对种草养畜作了专门规划,同步在3个村投资近300余万元,建成饲草棚,配套了叉车、粉碎揉丝机、打包机、变压器、地膜、化肥、草种等发展种草养畜。”该负责人说。  今年全村种了300亩黑麦草,但受天旱的影响,预计产量100吨。扎窝村村支书三基表示:“我们现在要把收割的饲草做成青贮饲料。村上后续将发展集体经济,养殖70头犏牛。这些饲草能够保证我们养殖的犏牛越冬少掉膘,群众集体经济收入有增值。”促发展 盘活沉睡资源  扎窝镇辖区草原面积较为广阔,村民素有养殖大牲畜的习惯,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放牧方式。记者了解到,这里合村并镇前,曾在若尔村建设了一个800平方米的羊圈,但后来圈舍被闲置了。扎窝镇党委、政府意识到盘活闲置资产,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于是陆续向县畜牧中心申报40万元和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用于圈舍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采购犏牛70头、排污治理、牛粪干湿分离、采购饲草等。建成后的牛棚修葺一新,消毒池,储物间、检疫围栏应有尽有,项目建成后将持续带来发展红利,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群众就近务工,种草养畜将会成为“生态田园、粮仓扎窝”的又一张靓丽名片。蓄动能 延长产业链条  “我们争取了东西部协作资金1800万元在扎窝镇修建了冷鲜肉食品加工厂,屠宰证办下来后,我们可以就地屠宰分割、销售、冷藏,增加集体养殖犏牛的附加值。”该县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王维东告诉记者,为了持续壮大该村集体经济,下一步村里还要采购奶牛 20 头,种公牛 1头,用于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大力推进传统养殖业向园区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不断延长完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种草养畜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步做好粪污处理,形成“养畜—制肥—种草、种果、种菜”的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绿色循环发展格局,有效破解畜牧养殖污染由“治”到“用”的瓶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张立峰11月8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四川省第八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农民工服务周活动当天在泸州市开幕。  本次活动持续至10日,以“技能闯天下,匠心赢未来”为主题,活动分为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保障两个专场。大赛设有“汽车维修工”“互联网营销师”“快递员”等8个竞赛项目,来自全省的161名选手将参加角逐。农民工服务周集“演、会、展、赛、介”于一体,设置“‘川韵悠扬’农民工专场慰问演出”“创业沙龙”“‘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展”“就业招聘会”等15个专区,集中举办各类特色服务活动。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周活动,是四川在农民工工作方面的重大创举,希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大规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决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以实际行动擦亮“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周活动”两块“金字招牌”,奋力开创四川农民工工作新局面。

记者 刘佳  11月8日上午10时,崇州市羊马街道福田村艳阳高照,成都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里仍是一派繁忙。生猪屠宰流水线上,一头头白条肉猪被分割成条块猪肉,屠宰工人在流水线上紧张地分装、发货。当记者走进这家公司时,运转了一个晚上的屠宰场仍在忙碌中。  “目前生猪供应充足!从昨天下午3点半开始,到目前屠宰了约1600头生猪,较一个月前涨400头以上,主要供应成都、阿坝、凉山等地消费市场,其中九成以上的在晚上屠宰、凌晨发货,但也有客户提出不同需求,今天上午屠宰好的新鲜猪肉需中午12点出厂,晚上能到货。”然而,面对良好的供应态势,成都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小明脸上却滑过一丝焦虑。  这一细微的表情变化,也被记者捕捉到:作为一家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加工企业,会有什么焦虑呢?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 3月,全省生猪出栏价从13.1元/公斤触底反弹,随后价格持续上涨。尤其10月以来,我省猪粮比今年首次“破8”,且持续高位运行。  10月28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成都、绵阳、南充、宜宾、达州等5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均价同比上涨45.82%,四川年内首次宣布全省猪肉价格进入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对此,将启动省级政府储备猪肉和地方政府储备猪肉投放。  “猪价变动,本质上反映的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宋小明介绍,目前毛猪供应充足,日均屠宰1600头,较上个月增加400头,主要销往成都消费市场,全力确保居民猪肉消费日常供应,但公司也面临生猪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压力,这也正是他的焦虑所在。  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养殖成本,但本轮生猪价格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猪价频频上涨,预计后期走势会如何?该业内人士表示,本轮价格上涨涨幅和价位虽已突破“警戒线”,但从供需情况来看,目前省内生猪供给稳定,不具备保持长期上涨的条件,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跟风惜售、二次育肥,可在猪价处于升势时有序出售,避免猪价短期震荡影响收益。

刘佳“一公斤秸秆直接焚烧,可排放0.8公斤温室气体;一公斤牛粪自然堆放,可排放0.46公斤温室气体……”11月8日,在2022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培训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姚宗路提到,实施畜禽低碳减排、秸秆综合利用等行动,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意义深远。  记者从培训会上获悉,我省将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方面。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全省农业农村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立足“减污降碳、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减排固碳工作方案,形成具有四川农业农村特色的减排固碳实施路线。我省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根本支撑,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引导、支持和规范政策体系。  “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将聚焦六大任务,开展十大行动。”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聚焦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土壤固碳、农机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六大任务,开展稻田甲烷减排行动、化肥减量化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畜禽养殖低碳减排行动、水产健康养殖低碳行动、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农田碳汇提升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科技创新支撑行动、监测评估体系建设行动等十大行动。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啪!”11月8日上午,随着一声发令枪响,由省农业农村厅、省体育局、省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的四川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暨“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活动,在乐山市沙湾区正式开跑。开跑瞬间。 沙湾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日,在全长6公里的赛道上,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体育局、省乡村振兴局以及全省21个市州相关部门、乐山市各县(市、区)代表队的500多名选手,从沙湾区文创园音乐喷泉广场处出发,一路沿大渡河风景道向安谷电站方向行进,最后抵达王场村3组上下环形道与风景道交接处。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顺应农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开展‘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开幕式上,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表示,各地用跑步路线串联起美丽乡村风景线,感受乡村建设成果,配套开展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体育赛事、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展销特色农产品等活动,不仅增强了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还传播了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宣传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了乡村产业和旅游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11月8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四川省水土保持“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于近日印发实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四川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650平方公里,实施重点工程治理6699平方公 里 ,全 省 水 土 保 持 率 达79.73%。  《方案》设置全面加强预防监管能力、有力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不断完善监测信息化支撑能力等三大板块。“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建4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升级改造7个监测点,水保监测点的自动化采集程度明显提高,全省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全覆盖。  《方案》对水土保持进行了分区布局,将全省划分为四川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北高原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山深谷区5个区域,分区确定了防治策略和防治重点、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与监督管理的任务。

全省2023年小春生产现场会提出——稳小麦扩油菜,确保今年小麦872万亩目标任务和180万亩油菜扩种任务适期播种抓紧抓牢“粮袋子”、拧紧拧实“油瓶子”,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建设行动,大力建设粮油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潼江水四季长流,两岸农田全年常青。11月8日,位于梓潼县文昌镇龙口村的潼江河谷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播种批次不等的油菜已将广袤农田覆上绿毯,尽显勃勃生机。  当前,正值四川小春生产全面展开之时。据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全省小麦已完成播面70%,油菜播栽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为夯实来年夏粮丰收基础、巩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11月8日,四川省2023年小春生产现场会在绵阳市梓潼县举行,安排部署小春生产和当前相关重点工作,确保今年小麦872万亩目标任务和180万亩油菜扩种任务适期播种,抓紧抓牢“粮袋子”、拧紧拧实“油瓶子”,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小春生产现场会场景。抓紧抓实油菜扩面增产坚决完成180万亩扩种任务  走进潼江河谷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防虫黄板如田间卫士整齐划一地插满油菜地,空中盘旋的飞防机、开足马力的旋耕机则是高效农业的动力源。这片400亩的油菜核心示范区,集成展示了油菜“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技术。  “我们面对的这块大田,是21个不同油菜品种的品比试验,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通过观察它们的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筛选出我县明年推广的油菜主导品种。”梓潼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龚雪芹介绍,该县油菜生产已逐步形成了一批适合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包括全面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德油杂12”,并现场展示了油菜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面对国家下达我省2023年油菜扩种任务 万亩,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表示,要加强紧迫感,多措并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扩种任务。“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将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村组,落实到田间地块,确保应种尽种,应扩尽扩,为国家油脂供给安全贡献更多的四川力量。”  与此同时,以技术为支撑破解扩种难点。针对水稻普遍茬口推迟和油菜播期十年九涝的情况,会议强调要加强早中熟、高产高油高油酸“三高”、低芥酸低硫苷“双低”、抗病抗倒“双抗”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大无人机飞播、油菜毯状育苗移栽、“三沟”配套等技术和机具的应用力度。依靠科技提升小麦单产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建设  冬季气温走低,据气象部门气候趋势分析,接下来盆地东北部及中北部秋冬降水量将比常年偏多二至九成,是病虫害易发时期。  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展示了机械化拌种和人工手动拌种两种方式,解决不同生产主体和条件下的技术应用,从播种环节入手预防虫口夺粮。  “小麦播前采用药剂拌种处理,将防治关口前移,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龚雪芹介绍,梓潼县是小麦条锈病冬繁区,目前主要应用的是“酷拉斯+碧护”的混用拌种,预防小麦锈病、蚜虫等多种病害的同时,达到齐苗壮苗的效果。  在播种环节,采用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旋耕、播种、施肥一气呵成。“使用该项技术,仅需 3次作业,播种1次、田管1次、收获1次,即可完成小麦生产全过程。”站在田埂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向与会人员介绍,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是针对四川气候特点量身研发的新技术,能在土壤黏湿、秸秆覆盖田面的情况下实现免耕高质量播种,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播种机供不应求。  受益的梓潼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古国洪算了一笔账,“每亩成本节约60元,亩小麦产量增加25到50公斤,这一增一减总体算起来,每亩可比传统方式增收200元左右。”  “该技术从研发创新集成和配套机械生产都是‘四川造’,已对外输出到安徽、河南、江苏等小麦主产省,是有效应对稻茬麦湿害的最优技术,也是旱地小麦高产播种技术的有效方案,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示范推广。”肖小余强调,要扎实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建设行动,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大力建设粮油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引领带动全省粮油高质高效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文迪 刘昕楠)时下,走进邛崃市羊安街道泉水村泉水小区,处处呈现出“村美、人和、业兴”的美丽和谐新农村景象。“这都归功于我们村,结合“双强双创”三年计划、实行“微网实格”制度,通过“三个强化”做好农集区管理的结果。”泉水村党总支负责人熊军说。泉水小区建于2006年,辖区内住户107户396人,其中党员8人。由于小区修建时间早,小区如何治理?一直是村两委在积极主动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泉水村通过“三个强化”做好泉水小区的管理,让小区逐步呈现社区经济有增长、小区治理有条理、居民生活有质量的良好发展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注重组织动员。配强党员队伍,村党总支通过个别谈话,精选党性觉悟高、工作实绩多、群众口碑好的小区党员,作为小区党小组班子“骨架”,并按照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的原则,定岗定责8人。借党员“双诺双评”工作,成立小区党组织服务队,完成小区服务事项30余件。成立泉水小区6人组成的团支部,通过“党建+团建”模式,实现党员带团员新格局。通过“青年有志”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开展节约用电宣传、美丽乡村治理等活动20余次,让小区团员“聚起来,动起来”。做好红色延伸,引导挖掘小区在校优秀大学生、优秀技工、优秀致富能手等潜在红色合伙人7人,搭建小区人才库并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提升小区治理队伍水平。强化居民自治,夯实治理基石。完善小区自治制度,通过在小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微网格长1人,巷道长7人,以“法治、德治、自治、共治”为核心,制定小区公约5条。发挥小区民主协商制度,建立小区党建暨小区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小区各类问题。建立意见需求收集机制,依托网格长、巷道长及五老+1人员,采取联系走访、“民情廉情驿站”等方式,梳理形成意见清单,通过联席会、议事会联动研判解决,有效化解小区矛盾问题10余个。营造小区文化氛围,策划、提炼形成“小背篼”、“泉水百叟宴”“义善缘足球杯”等多个文化品牌。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庭院、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推动形成与邻为善、守望相助、乐观包容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向心力。强化发展规划,提升宜居品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红珊瑚生态种植园等高校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打造产销一体的农作物新品种试种推广基地。今年,该基地种植的高花青素黑玉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培育文化产业,积极与古色果香家庭农场合作,培育“文崃”、“斜江河”两个文创品牌,开发“石牛坊”、“宝器酒”、“木缘情”等系列产品7个。同时借助村电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网红直播带货途径,打造农产品网红直播带货基地,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余元。集体经济实现每年获利10万余元,每年反哺小区2万余元,再通过反哺资金,撬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党员群众积极筹资8万余元,全部用于打造、完善小区停车场、老年助餐食堂、小区运动角等公共设施,提升泉水小区的宜居品质。 摄影报道:唐文迪、刘昕楠作者单位:邛崃市人民政府羊安街道办事处联系电话:028—联系手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罗琦)为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屏山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认真编制实施锦屏茶果特色产业片区空间国土规划,做强锦屏镇中心镇,做特片区龙华镇、新安镇特色镇,引领县域中部腹地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凝聚片区牵引力。立足县域中部腹地区情、产业、文化、区位等,将片区总体定位为“锦屏茶果特色示范片区”“农文旅商融合样板”,发展“2+2+2”的片区产业体系,构建“两带三区三心多点”发展、服务、治理格局。“2+2+2”产业体系即指以茶叶、水果为主导产业,以林竹、粮油为基础产业,以全域旅游、 商贸物流为新型产业。“两带”即指 G353 茶果产业经济带、 S311 农旅融合经济带,“三区”即指锦屏镇全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 龙华镇全境打造茶旅融合发展区、新安镇全境打造茶果商贸发展区,“三心”即指锦屏公共服务中心、新安商业贸易中心、龙华旅游接待中心, “多点”即指富荣社区、龙溪社区等多个中心村(社区)。结合片区发展、服务、治理需求,细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镇开发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分类,规划到2035年拟实施片区项目132个、23.1亿元。其中,近期拟规划项目81个,占地项目79个,已上图47个。二是推进片区一体发展,凝聚片区融合力。发展“2+2+2”的片区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片区“三园三基地一走廊”,引导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连线成片、推动农业园区扩面提质发展。“三园”即加快建设屏山县(锦屏)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屏山县(龙华)省级优质林竹现代农业园区、屏山县新安市级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三基地”即高标准建设锦屏镇底坝茶果交易及初加工基地、龙华镇改换村“富硒林竹及茶叶加工基地”、新安镇聚福村“粮油加工基地”,“一走廊”即加强沿G353 冷链、物流、仓储立体化“茶果交易走廊”打造,新增 6 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3 个镇区电商基地中心。加速农文旅商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宾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推出古镇仙山人文体验、禅茶硒养度假、自然研学、金沙滨水运动、茶果田园休闲5 条特色旅游线路,争创一批“天府旅游名牌”,将片区建设为县域旅游发展先行地和农文旅商融合样板地。三是做强中心做特集镇,凝聚片区品牌力。突出中心镇,加快构建“一轴两区”发展格局,全力做大做强“茶果之乡,多彩锦屏”锦屏镇。“一轴”即 G353—S311 联动发展轴,打造川滇茶果交易新走廊,“两区”即建设底坝产业配套片区、锦屏综合服务片区。突出云南省绥江县“卫星镇”、县域主通道节点镇,加快构建“一心两轴三组团”发展格局,把新安镇建设成为“金江明珠,融通新安”特色镇。“一心”即新安镇公共管理与服务核心,“两轴”即G353 城镇发展轴、山水风貌景观轴,“三组团”即临江休闲商住组团、商贸宜居组团、综合服务组团。突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加快构建“一核心两轴带五组团”发展格局,把龙华镇建设成为“古佛仙山,烟雨龙华”特色镇。“一核心”即龙华古镇历史文化保护核心,“两轴带”即沿大龙溪、小龙溪特色滨水空间延展带,“五组团”即古镇保护开发核心组团、滨河休闲商住组团、文教服务宜居组团、综合服务宜居组团、发展备用组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11月6日,四川省华蓥市山区虽然秋雨绵绵,但在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粮经复合种植基地,村民们仍奔忙在泥土松软的农田,抢栽“订单”销售给重庆涪陵榨菜公司、双福蔬菜市场的榨菜。“我们这个种植基地是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农田平整、道路硬化和引排水沟的修建。”永兴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鹏介绍,他们利用以工代赈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独资经营,兴建了川渝万亩粮经复合种植产业园, 采取粮油复种、蔬菜轮种方式,确保土地全年、全时段利用。同时与重庆涪陵榨菜、双福蔬菜市场和广安临港市场达成“订单式”收购协议,确保销路畅通。目前,产业园一期核心区大佛山村甘溪农家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已建成1000余亩,每亩纯利润达4000余元,从事种植、管护、收获的务工人员达130余人。“围绕打造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造血干细胞’目标规划,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补缺补短补软、雪中送炭’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永兴镇粮经复合种植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华蓥市发改局叶正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610万元,新建(硬化)产业道路5.5公里,生产便道2.5公里,排水沟5.7千米,山坪塘3口等。目前,已建成的1000余亩大佛山村甘溪农家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全部栽种了优质“订单榨菜”。叶正建还介绍,除了在永兴镇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该市还坚持“先有群众再有项目”的理念,围绕“农民能就业、群众得收益、社会有效益”的目标,于今年6月总投资480万元,在庆华镇铜鼓寨村实施了该项目。目前己完成硬化产业道路8公里,配套建设蓄水池3口、沟渠3000米及挡土墙等附属设施。“以工代赈不仅助推了乡村振兴,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华蓥市发改局局长王军介绍,它是农民群众大增收的“暖心剂”。仅永兴、庆华实施的项目,目前吸纳务工群众320多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3人、脱贫户56人,特殊困难群众10人,已发放劳务报酬100多万元,预计总共发放劳务报酬21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永兴集体经济公司将提供长期务工岗位40个以上,年人均增收1.2万元;庆华受益范围达3个村1000余人,有效改善100余户300余名脱贫群众生产出行条件,同时受益企业将提供长期务工岗位60个以上,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工代赈是务工技能大提升的“润滑剂”。聚焦以工代赈“培训扶智”作用,注重提升群众劳动技能,解决困难群众长远生计。永兴项目预计培训种植养殖为主的技能技术200人次,结合工程建设开展以工代训203人次,其中培训已脱贫户35人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6人次,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众4人次。庆华项目建设初期优先为建档立卡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低收入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组织相关培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已组织开展安全教育达160余人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达224人次。既推进项目实施,又提升群众的就业能力,实现扶志扶智相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工代赈是集体经济大园区的“催化剂”。永兴项目发挥以工代赈“以点带面、以小做大”作用,项目将有效补齐集体经济1000余亩产业园的基础设施短板,发挥出“杠杆”效应撬动乡村振兴、就业带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投入。目前已撬动抗旱救灾资金修建提灌站和产业园区周边的人居环境治理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永兴镇集体经济产业园将扩大到2000亩以上,撬动其他项目资金5000万元。庆华项目固定资产将折股量化到产业基地,实行保底分红与股权量化分红相结合的特殊入股分红政策,产业基地根据村集体10.4%股权比例给予分红,并采取二次分红方式,将分红的15%对五保、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众进行再次分红,实现以工代赈资金的叠加效应,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以工代赈是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粘合剂”。永兴项目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全部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全体村民变股东、困难户再分配”的资产收益分配方式。同时,集体经济公司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羊肚菌、菊花和蔬菜等示范种植,带动普通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庆华项目提升了川渝合作水平。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黄土镇等到庆华镇的时间将从1小时缩短为半小时,对发挥庆华镇川渝合作前沿阵地的地理优势,更好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有力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潘星伟 谢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绵阳市三台县水利局会同市卫健局执法支队、四川绵阳医专两个驻村单位立足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不断抓好防止规模返贫监测帮扶,参与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参与做好便民利民服务,跟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写好灵兴镇花庙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监测帮扶增作为一是着力健全完善“灵兴镇花庙村”监测帮扶机制,严格按照《四川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加强日常排查,精准把本村3户突发疾病困难户纳入新增监测范围,确保“一户不漏”。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推行“一户一策”抓帮扶,对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就业信息”开发式帮扶措施,对10户缺少劳动能力的落实“政策兜底”综合性社保低保五保等措施,及时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健康帮扶等帮扶措施。三是综合采用产业、就业、消费、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手段逐户制定帮扶对策93个,落实帮扶措施93条,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增收1300多元,确保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的增长。惠民政策暖人心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一号文件,以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乡村党员干部院坝会、广播会等广泛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方面以全村党员大会、书记讲党课等方式,教育每个党员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以拉家常、微信QQ聊天等时机,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医保、住房、产业创业、民生、金融、疫情防控等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会同医专师生、水利统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183家脱贫监测户、村内留守老人儿童实施义诊送药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教育、医保、住房、产业创业、民生、金融、疫情防控等惠民政策。结合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七中全会,特别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用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解决问题求实效一是由县水利部门牵头,协调统战、灵兴镇政府、卫生院集中“以购代扶”2次,让脱贫户在家门口销售农副产品,交易金额16470元,参与干部职工130余人。二是配合村两委向脱贫监测户赠送农肥185包,2300斤,种子185袋,开展大、小春技术培训3次,培训290余人次。三是为脱贫监测对象打院坝11户14300平方米,改造卫生厕所57座。四是参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深入调研产业现状,分析农产品市场前景,整合群众意愿,明确产业方向,争取扶持政策,优化种养殖专合社,整治20亩撂荒地种植稻谷、玉米、菜籽、青菜、小麦。仅青菜产业就带动周边种植680余亩,每亩收入超过2500元,对外销售突破3500吨。产业配套强基础协调支持产业配套,由医专完善农产品直播间。由市卫健会同县人大、县水利系统推销“花庙雪梨”280余件。由县水利局协调武引抗旱调水12万方,安排蓄水池3口12万元,捐出扶贫解困砂石200余方,补助办公费4000元。组织村两委到老马川祖村、刘营曹泡菜参观学习。争取金融支持,用好“振兴贷”金融产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双汇、长青片发展鱼塘4亩梨200亩,年销售3万元。整理农村摞荒地20亩,年收入1万余元。发展大户承包村社埝塘用于养殖鱼类生猪肉鸽等增收1万元。客观分析本村基础公共服务,掌握干群所思所盼,对接片区单元村级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谋划储备项目,推动石争路硬化改造3.8公里,争取好项目衔接资金支持。基层党建抓服务着力加强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党员大会、上党课等践行新思想,贯彻新党章包括党规党纪和新时代路线方针政策,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教育每位党员讲政治、懂规矩,模范带头,打造乡村建设战斗堡垒。坚持“四议两公开”,促使党务村务政务阳光透明。建立人居环境提质领导小组,由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赵刚任组长,代勇纪委书记具体负责收集、转运、协调和监督。村两委、市县驻村队员、各社长为组员分片负责清理、巡查和管护。通过村代会、坝坝会和广播会,教育引导群众爱护民生环境,鼓励村民自觉参与最美庭院建设,形成爱美爱家好风尚。村干部不定时巡查养殖场等点位,杜绝排污不达标,接力写好绿色发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乡村治理重常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懂法用法,更好参与村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监管相关事务。及时帮助困难群体,以情行感人,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模式。以广播会、村民代表会等方式开展核心价值建设,促使群众弘扬基本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塑造文明乡风。对家庭矛盾多的进行广播通报,对家庭和谐的进行表扬,形成和谐文明风尚。结合疫情防控、林草防灭火、水旱地灾、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强化动态整治,以喜闻乐见方式跟进宣教,运用典型案例,为法治淡薄的敲警钟。组织党团志愿者进行大走访,形成懂法知法用法好风尚。运用情感、综治、法治化解矛盾、处理纠纷,排查问题,打造人水和谐、平安法治花庙。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记者 刘佳11月16日-17日,2022第八届成都市·阿坝州农商对接活动在阿坝州汶川县举行。成都益民供应链公司、红旗连锁、永辉超市等15家企业代表深入阿坝州农特产品生产基地考察,走访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了解阿坝州电商平台建设及物流供应链建设情况。产销双方现场达成了多项意向合作,将让成都市民的餐桌更加丰盛。与会代表品鉴阿坝生态水果。杨光富 摄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商务局和阿坝州商务合作局联合主办,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协办,汶川县经信局、汶川县科农局承办。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履行商贸责任,成都市商务局以农商对接活动为落地抓手,深入实施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农商对接等多项举措,助力阿坝州农产品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希望通过活动,不断深化成都市与阿坝州商务领域协同发展,建强‘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联保联供合作水平。”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11月17日的对接活动中,成都市商务局与阿坝州商务合作局签订了农产品联保联供合作协议。  “阿坝州有高原苹果、汶川大樱桃、牦牛肉、奶酪、青稞等特色食品,品质好营养丰富。我们希望将这些优质的产品送上成都市民的餐桌,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阿坝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农商对接会上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天都有多种出产自阿坝州的蔬菜、水果通过成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进入成都市民的餐桌、果盘。在本次对接会上,成都益民、满彭菜场、老邻居超市等农产品保供企业与阿坝州农特产品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市民将品尝到更多来自阿坝州的原生态健康农产品。

刘佳年底是农民工返乡高峰。记者11月28日从宣汉县就业局获悉,该局计划抓住返乡高峰期,正在筹备一场招聘会,将向返乡回家的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广发“招贤令”,提供东西部协作沿海城市就业岗位、本地企业岗位、集中安置点公益性岗位等,开展全方位就业帮扶。  “就业帮扶车间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近年来依托定海宣汉东西部协作,8家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吸纳30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此外,农民返乡首次创办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组建专业合作社,我们还会给予一定补贴。”该县就业局局长严刚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在不久的将来,宣汉脱贫劳动力返乡谋“钱”途的路还会越来越宽。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开兰 秦丽 记者 刘佳  近日,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护林村的电力爱心超市,又挤满了前来兑现爱心积分的村民。这些爱心积分,都是大伙儿通过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星级文明户评比、尊老爱幼等行动获得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丙谷供电服务站驻村工作队队员李朝阳为村民们兑换了相应的生活物品。  李朝阳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超市已完成两次集中兑换,兑换积分26502分。电力爱心超市里,护林村村民正在兑换物品。谢开兰秦丽供图  电力爱心超市,是“国网赋能乡村工程”爱心助农行动公益品牌中的重要项目。今年6月,国网攀枝花米易县供电公司党委与米易县丙谷镇党委、丙谷镇护林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积极向上级争取建立“电力爱心超市”的政策和资金,建成了攀枝花市首家电力爱心超市。该超市由国网攀枝花米易县供电公司出资确保其正常运转,日常管理由丙谷镇护林村负责,截至目前已投资9万元。  护林村位于米易县丙谷镇东南角,同会理市接壤,幅员面积30.6平方公里,有366户1587人。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如何让村民积极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尽责出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护林村党支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举措。“电力爱心超市”项目的落地,为护林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中,根据护林村电力爱心超市真实故事制作的微电影《魔法电力爱心超市》脱颖而出,成为获奖作品之一。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穆江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我们要抓紧晴好天气及时给草莓除草、松土、施肥和覆膜等相关工作,除草松土时动作要慢,力度要轻,避免铲伤草莓苗子。”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香溢草莓园,管理人员刘道仑一边干活一边说,草莓基地占地100余亩,有70多个大棚,草莓品种多样。  据香溢草莓园业主介绍,种植草莓是一件细致的工作,从育苗到栽种,再到各个时期的管理,都要付出很多心血。出苗后要及时间苗,补充适量的养分和水分,精细化管理才能促使小苗茁壮生长;在定植时应注意定向移栽,将苗的弓背向沟道一侧,使花序着生在同一方向,栽植数量为一穴一株,每亩 6000 株为好,株行距 50×20 厘米为宜,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宜;从定植到开花结果需要较多的肥,除要施足基肥外,还要适时补充有机肥料,以保障草莓茁壮成长。  “今年,我们引进了红玉、白草莓、粉草莓等新品种,由于今年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加上精细化管理到位,少量品种预计本月底可以陆续成熟,抢先上市。”业主说。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珍邛崃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有2000余年的种茶悠久历史。邛崃全市拥有茶叶面积20万亩,干茶产量1.36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6亿元,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近年来,邛崃市积极组织邛茶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项茶博会30余次,开展品牌策划与线上营销,不断扩大邛崃茶叶品牌影响力。邛崃茶叶销售覆盖江苏等25个省市,在全国开设117个直销店,并远销欧美、日本等海外市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  邛崃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后人将卓文君当年烹制的茶取名为文君茶。近年来,邛崃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茶农发展文君茶标准化种植基地9000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茶叶超过5万亩。2022年,邛崃文君茶实现鲜叶总产量6000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  邛崃文君茶产区地处邛崃山脉东麓,产区海拔600至1000米,终年云雾缭绕,雨露滋润,降雨量1117.3毫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茶叶的极佳产地。薄雾可以帮助茶叶躲避强烈的阳光,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慢慢生长。这种鲜叶制茶色泽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  邛崃文君茶最具特色的品种为花茶和黑茶。花茶主要工序为四窨一炒,增加折花、炒花工序,改进降低炒花设备转速,实现茶香与花香深度融合,增加香气浓度。花茶的最大特点是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灵浓郁、悦鼻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黑茶选择邛崃市老川茶为原料,采用高温、高湿、控温发酵技术,发酵时间长达60天,实现内含成分的充分转化、聚合,形成特有的品质特征。黑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香、醇、陈、红、厚”的独特风格。  2013年,邛崃文君茶以其独有的传统技术技艺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邛崃文君茶在2020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为4.55亿元;并于2021年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优质奖50余个。 

杨都  从资阳市安岳县向北,记者驱车来到了遂宁市安居区——这里是我省红薯产业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今年红苕漂亮,大小、颜色都很不错。”11月24日,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合作社)理事长李远林在位于会龙镇粉房村的基地里,指导工人分装红薯。  从基地往里走,生态储藏窖中整齐放满了一筐筐1个月前收获的红薯,它们在当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524红苕”。这是遂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5月栽种、2两一根、4寸种植间距”而得名。  今年,会龙镇的两个村新复垦撂荒地680余亩,在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仍然实现稳产增收。据测算,较此前800公斤左右亩产,大约增产300公斤。这背后,有哪些成功经验?粉房村红薯种植基地。廖锦辉 摄套作+良种在复耕地上种出产量和效益  “最开始对收成没有太高预期,当时预估第一年收成能有正常的70%就很好了。”回想起今年年初帮着把680余亩撂荒地开垦出来的场景,当看到今年的红薯产量时,会龙镇唱龙村村民王昌俊依旧不敢相信。  土地撂荒后,地力有所下降,而这里的复耕地为何能增产?“524红苕”基地“破题”的高招即是套作和良种。唱龙村的“524红苕”产业基地采取了红苕间作大豆的模式,提前留好行距,5月下旬插薯,6月点播夏大豆。  “红苕的藤蔓沿着地面延伸,不会与大豆争夺空间和营养,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双提升。”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基地种的是遂宁特有的“524红苕”品种,但红苕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侵染,没几年就会出现种性退化的情况,品质、产量逐年下降。“我们现在掌握了种植‘芯片’,也就是红薯的脱毒快繁技术,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李远林说。  “脱毒快繁技术,就是利用病毒在植株体内分布不均匀,在茎尖分布较少或者不存在的特点,取下植物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从而获得大量健康的脱毒苗。”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谭文芳告诉记者,通过脱毒苗可实现品质大幅提升,每亩增产20%至30%,亩均增收1800余元。  在基地的524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里,架子上整齐摆放着装有小苗的透明瓶子。瓶子内,便是李远林口中的“芯片”。这是合作社与省农科院“牵手”的成果之一。“省农科院协助合作社建立了组培快繁实验室,并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为合作社培养专业脱毒种薯技术人员。”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屈会娟介绍,去年6月底,组培室建成投用,“524红苕”得以进行自主脱毒快繁。  “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组培室培育出10万株脱毒苗,满 足亩的红苕栽种,用于今年红薯栽种。”李远林说,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为提升524红苕品质、产量打下基础。基地红薯收获。刘作鹏 摄蓄水池+引水渠让红薯勇敢应对高温干旱  今年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让李远林更加意识到水利设施的关键作用。  基地进门处,一口蓄水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老农常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在年初整治撂荒地时,基地投入100多万元修建完善蓄水池、水渠等基础设施。”李远林介绍,基地坡顶还建有一处大蓄水池,顺着水渠而下,聚集的雨水便可到达田边。像这样的蓄水池,“524红苕”产业基地共有26口,排洪引水渠3800米,在抗旱时发挥了大作用。  “26口蓄水池,容积大概在1.4万立方米。遇到干旱时,水渠灌满水,再用移动喷灌设备浇灌田地。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会龙镇党委书记蒋志军介绍道。  水渠在干旱时用于抗旱,在雨水较多时用于排水。“红薯、大豆均是旱地作物,排水不畅易造成渍害,烂种缺苗,田间排水畅通,土壤含水量适宜,才有利于红薯和大豆生长。”李远林说。  “当地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学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海表示,在7月、8月连续高温干旱天气下,四川夏玉米、大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红薯作为一种耐瘠薄和干旱的作物,在遂宁、绵阳、南充等地依旧取得稳产和高产,发挥了红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如今,经过一个月的地窖窖藏,这些红薯即将送往百姓的餐桌上。正在分拣装箱的村民代明珍告诉记者:“现在良种、良法、良田配合,种地越来越专业和精细化,收入越来越好,大家越干越有劲头。”  “红薯正逐渐成为遂宁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遂宁“524 红苕”以会龙镇粉房村现代农业甘薯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核心,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和销售的模式,带动和辐射了遂宁市20余个乡镇、68个村、1.86万户农民种植“524红苕”3.86万余亩。

罗敏近日,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2》,揭晓了2022(第五届)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2(第五届)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其中,我省14个县市上榜2022中国旅游百强县市,数量与浙江省并列,居全国第一。  2022中国旅游百强县市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省峨眉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西昌市、邛崃市、青川县、江油市、大邑县、崇州市、宣汉县、南江县、剑阁县、康定市、长宁县共14个县市上榜,总数与浙江省数量并列第一。  2022 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市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省九寨沟县、北川县、彭州市、通江县、松潘县、绵竹市、汶川县、兴文县、仪陇县共9个县市上榜,数量与广西并列第二,仅次于浙江(15个)。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上榜的2022中国旅游百强县市和2022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市总数为23个,较2021年名单增加了5个县(市),20个出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3个出自“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周颖昳  初冬的遂宁乡村,晨雾缭绕,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对遂宁市民张先生来说,到乡村感受田园风光是周末最好的选择,“听说大英县卓筒井镇的宋井桃源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文化内涵,就带家人一起来体验一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大英县卓筒井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依托万亩桃林产业和千年宋井盐文化等基础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型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中国宋井桃源乡游第一村 (张昌明 摄)产业为基万亩甜桃促增收  11月25日,走进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种桃大户谭斯列正在地里为桃树修枝。“将生长不良的枝叶剪掉,有利于桃树过冬和明年的生长。”谭斯列告诉记者,每亩桃树产量在3000 斤至 4000 斤,经济效益不错。  为干屏村是远近闻名的桃产业大村,已发展“中油 5 号”“加州早甜”“加纳岩”“脆口香桃”等特色优质桃果20余种。目前,该村有2300亩优质甜桃产业,在去年桃果产量有 3200 余吨,产值 960 余万元,果农人均增收2830元。  为干屏村由原为干屏村和三兴村合并而成,几年前还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仅靠传统农业的村子。近年来,该村通过更新换代、科学改良,对甜桃产业进行升级,桃子售价翻了数倍。“宋井甜”“宋井脆”等甜桃品牌从无到有,再到美名远扬,现在已是供不应求。靠着一只只甜桃,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卓筒井镇党委书记闫文杰介绍,卓筒井镇坚守农业这个根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甜桃产业成带成片成规模,成为主导产业。同步规范土地承包权流转行为,把土地用途管制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土地有序向家庭农场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同时,通过在桃树下套种、建设“百桃园”的方式,着力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目前,该镇已种植桃子1.2万亩,以为干屏村、槐花村、蓄金村、福兴村等行政村为集中种植区,辐射带动全镇种植,有效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文化铸魂做强全域乡村旅游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史册中的一段文字,让大英县的卓筒井名闻天下。  在卓筒井镇关昌村,有一座卓筒井陈列馆,其灰色的墙砖透露出古老又朴素的韵味。走进陈列馆,赫然可见中国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先生的题词——“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不远处,与卓筒井陈列馆相呼应的,便是大英县打造的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核心区“宋井桃源”。“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卓筒井小口径深井汲制井盐技术的一个发源地,也是万亩甜桃产业的基地和全域土地整治试点的核心区。”站在“宋井桃源”,闫文杰谈到,依托“桃产业+盐文化”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卓筒井正在实现“井上添花”的思路。  顾名思义,“井”就是卓筒井的井,“花”就是桃花的花。据悉,年,卓筒井镇成功举办了桃花美食乡村旅游节,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人心思进,政府和群众都期待业态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闫文杰介绍,今年3月“宋井桃源”项目开建,9月底开园,“我们集中打造了‘宋井桃源 回眸千年——中国宋井桃源乡游第一村’的旅游大IP,努力实现住有古风驿站、游有宋韵古村、乐有农耕趣味、赏有渔火阑珊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通过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好钱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闫文杰表示,卓筒井镇正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将以“宋井桃源”为核心,持续推进卓筒井文化的开发利用,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宋井桃源”升级扩容,在全镇范围内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布局农耕体验、民俗风情、休闲游乐、主题民宿等业态,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杨都  正是农业茬口衔接季,11月18日,环城生态公园郫都片区处于交通廊道的楔形地块上,机声轰隆,田间整地、挖沟渠与播种、浅旋覆土齐进。与这片920亩耕地相邻的,是建筑工地、楼宇以及车水马龙的城市干道。  将视野放到整个成都绕城高速沿线,与绿道同行,两年时间已经“生长”出数万亩城市农田绿环。2020年起,环城生态公园开启大规模耕地复垦复耕,涉及全环12个农业种植片区、环线向外凸或向内凹的7个楔形地。环城生态公园温江芙蓉大道片区,尽显都市农业现代化风采。 受访者供图  经历今秋收获季之后,进入11月底,这片绕城粮田里,油菜地,1个多月前已经插播,目前油菜已长到10多厘米高,小麦地,播种正接近尾声。据介绍,这季全环粮油小春作物播种面积达4万余亩,只待来年菜花引蝶、麦浪飘香。  为此,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彭云兵忙得脚不沾地,一周至少有三天扎在项目地上,忙着调度农机农资,还要指挥种子、肥料使用。  “看,这是刚开垦平整出来的900多亩地,播种机和旋耕机一前一后配合,一天就能播400亩小麦。”彭云兵说,干了十多年农业,面对这片特殊产业带,工期紧、任务重,压力不小,“现在是开垦一片,播种一片,播种面积直接决定了来年的夏粮收成。”  响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和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号召,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10万亩粮田复垦复耕工作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过去两年,成都绕城高速两侧环城生态公园里,土地通过综合整治,一点一点转变成适合耕作的粮田。彭云兵经历着这个过程,感叹颇多:“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最高的达到700多斤!”这个测产数据,对他来说是振奋,更是激励。  环城生态公园地处成都中心城区,跨经12个区。梳理其建设时间轨迹发现,从2017年启动至今,农用地占比不断扩充。2020年,规划的133.11平方公里(约19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里,涉及10.1万亩农用耕地,所占比重超过一半。  种在城中的粮田,对维持城市粮食供应自有其意义。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以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8万计算,在环城生态公园农业丰产期,成都人均将增加10余斤粮油果蔬供给。  今年8月,成都市印发《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建设“一带十园百片”,其中首当其冲的“一带”便是指的这环城10万亩粮油产业带。  除了农田的生产性功能,其景观性、生态性功能也正不断优化着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  “在环城生态公园里打造10万亩粮油产业带,既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落实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还丰富了我们公园城市的内涵。”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看来,农业不仅有食物保障的功能,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科普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也就衍生出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这个探索,意味着农业发展要融入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将焕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祝玉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沐川县富新镇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以产业项目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菱欣农业科技生产车间工人忙碌工作记者走进位于富新镇小河村的菱欣农业科技生产车间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忙着装袋、打包,清点产品数量、装箱、封箱,一件件竹笋食品运往省内外消费市场。“我们公司一期投资5000万元,产量大概是5000吨的竹笋食品,年产值8000万元,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的订单仍然不断,工人也在加班加点工作。”菱欣农业科技负责人陈茜介绍。菱欣农业科技今年3月建厂,8月建成,9月投产。菱欣农业科技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富新镇创新党建引领,实施“一企业一专班”保姆式服务的“富新速度”。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富新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赋予我们建设中国紫茶之乡、建设省级三星级农业现代园区的重点任务,打破行政壁垒,在三个乡镇七个村,创新地组建了我们‘七碗茶山’党建联盟,党建联盟建立以来,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富新镇党委书记何元根表示。“七碗茶山”党建联盟的成立,让位于太和村的世达科技同样也享受到“党建红利”。企业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时2个月,为产品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据世达科技董事长刘天荣介绍,世达科技主要生产各种雷达天线罩高科技产品,今年能够实现产值一千万元。在发展致富产业中,富新镇擦亮“富硒”茶叶品牌,境内现有富硒茶园2.5万亩,年产值2.5亿元。其中,牛郎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集农业生产、研学、旅游为一体,园区面积64平方公里,核心区茶叶面积1万亩,建成紫茶科技示范园区,吸纳一枝春茶业、乐乐山茶叶等10余家企业入驻。“七碗茶山”党建联盟的成立大会“我们在建设四川省茶叶良繁中心,对种质资源进行提升,今年一枝春茶业公司正在进行二、三号厂房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种质资源利用和开发,我们积极引进了乐乐山茶叶企业,对夏秋茶进行再生产,同时也增加了茶农的收益。”富新镇党委书记何元根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园区下一步如何发展?富新镇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引入了四川德阳巨狼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争取在文旅融合方面打开一个新的园区建设思路,着力在园企合作,园地合作、研学方面,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切实增加茶农的收益,真正让园区实现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富新镇党委书记何元根表示。在狠抓项目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富新镇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农增收。在太和村,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这里出产的脆红李口感出众,目前全村有李子种植户280余户,面积3100多亩,年产量2000吨,产品远销全国,年产值8000多万元。富新镇太和村村民张金文家种了五十多亩李子树,年收入十余万。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富新镇创新社会治理,探索“积分制”治理模式,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太和村围绕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五个方面制定了七十余项积分项,既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同时将村里的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五清行动’等结合起来,引导太和村村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富新镇太和村第一书记徐杰介绍。茶园接下来,富新镇将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速度”、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以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下一步,富新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着力推进牛郎坪园区农旅融合,加快推进菱欣农业科技、世达科技、弘海农业科技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进一步构建全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快推进‘五沐犍’快速公路服务区和织女湖建设,全力以赴抢抓项目大抓项目,为全面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全省基层治理示范镇而不懈奋斗。”富新镇党委书记何元根表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见习记者 郭诗瑀)走进果蔬市场,如今市面上80%的柠檬都来自一个叫安岳的县城。  “安岳从1929年开始种植柠檬,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也是世界五大柠檬主产区之一。柠檬产量常年在60万吨,达到了全国产量的70%以上,赢得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川果金字招牌。”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景华介绍。  近日,安岳柠檬荣登“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100强榜”第14位,品牌价值跃升至近两百亿元。安岳如何发展出百亿元地标产业?记者来到了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探寻安岳柠檬的百亿元品牌密码。安岳县村民用叉车将一筐筐柠檬装运上大货车。受访者供图  培育优质柠檬果 夯实品牌根基  北纬30°,是柠檬生长的黄金纬度。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带的安岳,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无霜期达327天,为种植柠檬创造了绝佳的气候条件。时值11月,柠檬产业园区的柠檬树依然绿得生机勃勃,刚过了一个丰收季,有些晚熟的柠檬品种还挂在枝头。  “这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安岳柠檬的品质异常优越,这也是安岳柠檬产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田景华满是自豪地说,“为种出更加优质安全的柠檬,我们还强化科技攻关,建立了标准化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提升柠檬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支撑。”  据悉,早在20世纪90年代,安岳就开始陆续与四川省农科院、中国柑橘学会等单位开展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岳已经开始研发推进柠檬的套袋。随着无公害栽培、绿色、有机栽培等技术的兴起,柠檬的安全档次不断提高。”中国柑橘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军介绍。  目前,安岳拥有柠檬产业创新团队40个,汇聚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专家600余名、技术人员1.2万余人。通过生物育种与繁育技术、新一代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新技术集成等研究,以科技力量为安岳培育优质柠檬果、推动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码。  此外,安岳还建立起包含产地环境、种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柠檬及其产品从田间到舌尖上的质量安全。从种苗繁育、整形修剪、施肥用药、土壤改良、科学储运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培训,着力推行深施有机肥、以草抑草等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确保标准化生产。  科技与产地优势的结合,让安岳柠檬的品质更加卓越,多次荣获国优水果称号,获得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评比金奖、泰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并远销俄罗斯、波兰、中东、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安岳正不断提升柠檬品质,夯实安岳柠檬的品牌根基。  文化赋能注灵魂 讲好品牌故事  走在安岳县城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融入了柠檬元素的建筑,柠都广场、柠都大酒店、柠都大道、柠都超市等“柠”字招牌成为安岳新地标;有街头店铺放着“我要去安岳,那里有柠檬飘香,我要去安岳,那里有柠檬姑娘把手招”的柠檬主题歌曲《柠檬香飘》……安岳县通过将品牌融入城市建设,塑造柠檬的多元文化,以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为安岳柠檬品牌注入灵魂。  如果说安岳柠檬优异的品质是根基,文化塑造是灵魂,那全方位发力的品牌宣传就是其开疆拓土的有力武器。  安岳县积极引进营销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铺展宣传网络。如连续举办3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10余届中国柠檬节、柠檬花生态旅游节等,持续扩大安岳柠檬的品牌影响力;创新“基地+电商”线上营销模式,加强电商企业合作,发展柠檬电商企业500多户;通过“基地+经销商”“基地+农民经纪人”“基地+直销店”等做实线下销售。目前,安岳全县共有柠檬营销企业3328户,从业人员12.5万,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安从敏表示,接下来,安岳将继续从各方面提升柠檬的品牌力量。“安岳柠檬拥有一定的产业和品牌基础,但从鲜果到加工产品,安岳柠檬都还缺乏辨识度较高的、统一的品牌形象。安岳将建立一套独特的、统一的品牌视觉系统,统一包装和对外形象,让凡是对外展出、销售的安岳柠檬品牌实施统一化的形象规定,提升品牌识别度,树立品牌个性。”  全产业链发展 打造品牌助推器  在前不久,被评为“2022年最美柠檬创业人”的蒋昌维的柠檬生产基地,大量的柠檬被运往车间,撤袋剪枝之后放上传送带,继而分拣装箱,最后被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的订单,已经多到消化不了了,我们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如今已经建有1.5万平方米的厂房,8000平方米的冷库,年加工柠檬可达3万吨。”蒋昌维弯腰拿起一颗饱满的柠檬果,他身后是高高堆起的柠檬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柠檬从这里出去。”在蒋昌维的视角里,安岳柠檬的产量快速增加,设备更新升级,产业进程正发生着质的飞跃。  事实上,安岳柠檬产业已经朝着全产业链发展的方向迈进,力求把产业优势进一步转换为胜势,助推品牌提档升级。与蜜雪冰城、三只松鼠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供应关系,是安岳柠檬扩大销量、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据开遍全国大街小巷的蜜雪冰城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一年最畅销的产品冰鲜柠檬水,全年共售出4.5亿杯,畅销柠檬水的背后是安岳柠檬生产基地的坚实支撑。  除鲜果售卖外,安岳县另有日化类、茶品类、休闲食品类等200多个品种的柠檬加工产品,不断推动柠檬向精深加工拓展。安岳还致力于开发柠檬的多种食用方式,如“安岳柠香脆皮鱼”成功上榜“天府名菜”,由柠皮煸肉丝、柠檬刺身虾等菜品组成的柠檬宴,更是让无数前来安岳的人大饱口福;发展“赏柠檬花、品柠檬茶、吃柠檬宴、饮柠檬酒”等柠檬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酸柠檬”已经让村民们过上了“甜日子”。“2021年,柠檬产业为果农实现人均纯收入增收达到1.5万元,拉动全县农民增收3699元。”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景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安岳正大力建设智慧果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迅速地掌握柠檬种植、产品研发、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逻辑和内在关联,更好地指导柠檬产业的发展。”

(郭桂花 李全民)清理杂草,修整地坎,堆农家肥……11月26日,冬日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广元市利州区金洞乡龙洞村大片绿意盎然的庄稼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已经开始忙活。“以前这儿大部分地都是荒地,杂草长得人高,现在都复耕了,今年大豆收割后又种上了小麦和油菜。”指着眼前成片的梯地,龙洞村万福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奎元感慨道,2020年3月,他成立的合作社流转了村里1268亩土地,其中680多亩是撂荒地。合作社花了近3年时间30多万元复耕。目前地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主要供应自家的养殖场,养殖场牛羊的粪便用于还田。“虽然短期看来复耕成本高,但是算长远账还是有赚头,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让我们养殖场的牛羊供不应求,圈里只剩100头羊,留到年底卖个好价钱。”唐奎元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这儿属于偏远山区,小农户的小块地、边角地种粮食成本高、产量低、收入少,前几年,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耕地不得已被撂荒。”龙洞村党总支书记王步林介绍道,为解决撂荒地难题,村子鼓励像唐奎元一样返乡创业的“能人”发展农业产业,没想到不仅将荒地变成了良田,还为村里留守劳动力找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门路,每年带动季节性务工50余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在利州区,还有很多像龙洞村一样的撂荒地因为“能人”下乡从事种养业而恢复了生机。今年,三堆镇羊盘村海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海松组织村民将1198亩撂荒地全部开垦出来种上了大豆玉米复合农作物,产值达到143万元;荣山镇岩窝村为吸引业主带上好的项目盘活撂荒地,村民一致同意前七年不收业主一分钱租金,今年共引进从事种养业的业主4家,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增加30万元的收入,还带动村里150人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500元……“我们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山区的土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成片,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利州区坚持寸土不荒,积极推广项目整治一批、农户复垦一批、集体经济组织复垦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复耕一批模式复耕复种撂荒土地9811.73亩,同时,全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大豆4.3万亩,产量达0.51万吨,实现了“一地双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文广旅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实施招才引智、区域交流合作,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助推文旅事业发展。广安区获得证书的乡村民宿产业管家人才。筑巢引凤,柔性引才用才。围绕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项目建设,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文旅智库”,强化战略决策参考。在广安老城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产业提质工作专班中,外聘1名本土文化专家,邀请3名区外文旅行家作顾问;在白塔周边环境整治项目中,柔性引进复旦大学教授1名;在广安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和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中,柔性引进四川体博文化传播中心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专业人才5名。柔性引进的人才为广安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项目建设等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广安区举办“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文旅从业人员。  搭建平台,深化区域合作。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通过互派人员挂职、文化走亲、共建共享等方式,多渠道全领域深入交流,促进浔广两地文旅人才发展。邀请南浔区文化专家和文旅宣传人才来我区指导大龙镇光明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开展东西部文旅协作交流;组织广安区文化艺术人员到南浔区参加“四川广安·浙江南浔文化走亲活动,促进两地文艺人员互学借鉴,推动两地文旅融合发展。组织人员赴重庆沙坪坝区文化馆等学习数字文化馆建设,拓宽文化服务视野。爱才重才,强化人才培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于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做好人才“内育”大文章。广安区文广旅局积极实施各类人才培育工程。每年组织区文化馆10名业务骨干深入乡镇社区进行群文辅导,培训800余人次,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水平;指导区图书馆开展乡镇社区文化干部的图书管理培训,邀请专家对全区40余名乡镇社区文化干部开展图书总分馆服务培训,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组织100余文旅从业人员参加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为乡村民宿产业培养合格管家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每季度组织召开机关青年干部信息和公文写作培训会,为年轻干部提质赋能。广安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旅人才培养工作。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广安区文广旅局将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干担当、创新作为,为全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供稿:广安区文广旅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吕梅 袁茹莉 记者 侯东 文/图)璀璨耀眼的灯光、熟悉亲切的网络达人、新鲜诱人的农特产品……11月25日,2022年政府采购支持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暨“广元832”抖音IP发布会正式启动。会上还组织重点采购单位与优质农特产品供销商举行了集中签约仪式,共17家重点采购人单位与27家供应商现场签订农副产品供销合作协议,总金额超3200万元。本次活动旨在宣传推广“广元832”抖音IP,为政府机关单位及入驻“832”平台企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产供销深层次对接,实现本土农副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现场三年耕耘“832”平台帮助本土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832”平台即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有关要求所搭建的网购平台,旨在使全国832个脱贫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有效对接各级预算单位的食堂和工会采购需求,将更多脱贫地区农产品卖向全国,持续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平台于2020年1月1日上线运行。三年来,广元市共有389家当地供应商入驻“832”平台,上架商品2.1万个(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总额超18亿元。入驻供应商数量、上架商品数量和累计销售额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广元市青川县累计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前十。作为主要采购方之一,广元市教育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大对特优农副产品的采购力度,仅2022年下半年,该局便组织所属学校与23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达4551万元。“自入驻‘832’平台以来,我们公司店铺已经上架了粮油类目、食用油类目、山珍类目、蜂蜜、腊肉等21款‘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2022年平台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会上,党的二十大代表、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小燕骄傲地说。现场签约破除瓶颈全力打通本土农副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的流通渠道今年8月,广元市财政局策划开设“广元832”抖音账号,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和数据引流,积极构建“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就业创业为重点、消费带动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增收格局。为全力打造好“广元832”抖音IP,广元市供销社积极对接本地832企业寻找优质产品,与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网红邓小燕、赵海伶、王淑娟等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全力打造运营一个讲述广元乡村好故事、传播广元乡村好声音、推荐广元乡村好产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广元832”短视频IP。该抖音IP将围绕乡村的人、景、物、吃4大板块制作不同主题的短视频,积极开展农产品采摘、农事、农旅融合直播,同时邀请三农达人蜀中桃子姐、川味盐太婆、川香秋月等持续为IP引流,擦亮广元生态农产品金字招牌,扩大平台影响力。“有了‘832’平台,我们的农特产品便多了一个销售渠道,让这些身在大山的好物有机会被更多的人认识,也将为当地老百姓助农增收带来一波红利。”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伶说道。广元市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按月对平台在售产品进行抽检,对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出现严重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纳入失信黑名单,以实际行动全力助推广元农特产品品质精准提升。扬帆起航用“舌尖上的美食”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广元市拥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已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黄茶生产基地,全省最大核桃、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2年,广元“832”平台农副产品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2亿元,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美好愿景不再成为奢望。“通过‘832’平台,使我们企业得到了很大收获,在提高销售额的同时还能让全国人民认识我们‘吉香居’品牌……”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敖乾告诉记者,希望能在2023年,通过该平台让更多人爱上他们的新产品。“广元832”抖音IP将以“风好正是扬帆时 奋楫逐浪天地宽”的势头,开启寻找乡村优质产品,讲好乡村农业故事,展示魅力乡村风景,展示优秀乡村农人、企业的步伐,创新工作思路,制作多元融合的精彩短视频,多形式、多渠道呈现广元乡村的立体图谱,让广元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在“832”平台卖得更好、更俏,推动脱贫产业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张琳琪)11月24日,四川省遂宁市返乡入乡创业暨创业服务周系列活动开幕式举行。仪式上,遂宁市、安居区分别被授予“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市”“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称号。活动现场遂宁市返乡入乡创业暨创业服务周系列活动,包含“奋进新时代”遂宁市返乡入乡创业成果展、专家讲座、遂宁市返乡入乡创业交流会暨集中问诊活动,以及“真情回引行动”政策宣讲会暨“乐业遂州、创赢未来”项目推介会等内容。近年来,遂宁全市上下厚植创业沃土、做优创业服务、激发创业活力,累计回引返乡创业人员4.3万人,创办经济实体2.85万个,实现经济产值385亿元,带动就业20.46万人。下一步,遂宁将采取更有力的举措,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铺就一条新时代“归雁之路”,为加速升腾“成渝之星”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文/图)11月26日,初冬的峨眉山飘着蒙蒙细雨,使美丽的山水田园高桥里更有诗意。对艺术家来讲这是个好日子——高桥里山水田园书画展正式开展,四川省乡村文化书画院高桥里分院和高桥里艺术馆同时揭牌。揭牌仪式四川省乡村文化书画院院长贺勇和恒邦双林集团董事长彭本刚为四川省乡村文化书画院高桥里分院揭牌;高桥里诗书画院院长李学雷和恒邦双林集团峨眉城市公司董事长袁志强为高桥里艺术馆揭牌;现场展示了峨眉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樊廷举为活动题写的贺词;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李晓云,峨眉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局局长苏真武与贺勇、彭本刚及乐山市美术家协会、嘉州画院、峨眉山画院、高桥里诗书画院、恒邦双林集团、峨眉长庆新材料公司、四川省侨商联合会等单位领导、企业家、艺术家共同为高桥里山水田园书画展剪彩。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乡村文化书画院、嘉州画院、峨眉山画院、高桥里诗书画院共同主办,展出的近40件作品,大多是北京、成都、乐山、峨眉山的书画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主要以峨眉十景之一灵岩叠翠和高桥里的山水田园为背景,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既是艺术家们寄情于高桥里山水田园的真情流露,也展现出对未来美好人生愿景的追求;既有挥洒自如的大写意,也有凝心聚力的工笔画。从这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山水田园画中看到了巴蜀画家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派的传承和创新,为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带来了清新够味的山水田园书画艺术享受。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高桥里据了解,占地2388亩的高桥里新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是四川省重点文旅项目和峨眉山市挂图作战重点项目,也是峨眉山旅游环线上集生态、休闲、度假、养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小镇的特色项目。该项目由恒邦双林集团历经四年打造,通过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已让高桥里成为新老村民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田园牧歌美丽乡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恒邦双林集团出资组建的高桥里诗书画院,特聘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诗书画家为顾问,吸收了一批省内外的实力诗书画家为首批会员。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依托峨眉山和高桥里的品牌形象,通过组织采风写生、开展精品创作、对外交流、书画展览、理论研讨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展示高桥里田园牧歌美好生活场景,在书画界形成了一股新田园山水画风,为提升峨眉南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建设峨眉山世界旅游目的地而发挥积极作用。参观画展之后,与会嘉宾与书画家、企业家们沐浴着蒙蒙细雨,参观了建设中的高桥里新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忘情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融身于如诗如画山水田园风景之中,在此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林立 文/图)近日,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颁奖晚会暨乡村嘉年华在峨眉山市举行。晚会上颁发了全省优秀组织奖,“十大乡土文化能人”“十大乡村代言人”和“十大魅力乡镇”奖项。峨眉山市双福镇获评全省“十大魅力乡镇”荣誉称号。颁奖现场双福镇是“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是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的“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峨眉山茶”的核心产区。拥有红华实业、金陶瓷业、宏源建材、登尧机械等8家规上企业和245家大小茶叶加工企业及作坊,其基础良好,生产欣欣向荣。双福镇双福镇依托打造“中国高山高端绿茶发展示范区”,全力争创“一乡一业”省级产业强镇、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提升双福镇茶旅融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创新发展,在美丽的峨眉山下描绘出了一幅魅力四射的现代农村新蓝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新时代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经济体系重点是能有效反映现代化要求、推动现代化实现并保障现代化有序运行的经济体系。当然,大疫当前,百业艰难,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激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经济社会主要建设者、充分就业主要提供者、科技进步主要推动者的重大作用,彰显其中的质量、效益、效率。 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国家强,科技经济必须强,这是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动力增长的客观现实。只有不断完善现代经济体系,才会更好顺应全球发展潮流、赢得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须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度重视并支持民营经济与个体工商户发展。全面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系统更完备、更为成熟定型的高水平市场经济模式,为“双循环”提供强力制度保障。 现代经济是篇大文章,需从理论实践结合上深刻把握实质内涵。现代经济,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走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擘画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时间表”,包括拓展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对外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培育市场要素、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内生动力可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产业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让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须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人为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不断破解民生难题,切实提高经济社会质量效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蒋培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崭新靓丽的楼房错落有致,成片的“佛手柑”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近日,记者来到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杨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舒展的幸福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佛手柑种植园十一月,正值佛手柑第三季成熟期,形如手指相握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走进夹江县川佛手种植园区,清新独特的馨香充盈鼻间,工人们正趁着天晴忙碌采收。“我们现在在家也没什么事,经常五六个人相约一起在种植园里来干活,除草、打药、施肥……一个月时不时做一些,有一两千元的收入。”71岁的杨淑蓉是马村镇杨湾村8社的村民,她告诉记者自己家的几亩地都流转出去了,现在孙辈都大了,平常闲着没事就和同村人一起来种植园做些农活。夹江县川佛手种植园区里种植有佛手柑300余亩,每年的种苗繁殖、施肥、摘果、加工、销售等环节能为周边群众带来200来个就业岗位。村民喜获丰收夹江县川佛手种植联盟协会会长徐明军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川佛手种植基地带动全县种植户约200余户,分散种植佛手柑树约2万株,促进周边200余人就业务工。由于佛手柑一年开四次花结三次果,全年三批次果实收入约200余万元。未来,深加工附加值可达500余万元,为村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返乡创业的吴泽利,为利用好“川佛手”的品种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种植户获得更高的效益,他在不断扩大佛手柑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在提升佛手柑产品附加值上做起了“文章”。吴泽利说:“以前川佛手主要是粗加工制作成干片销售给药厂,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值和利润都很低,为了提高川佛手的附加值,我们研发了佛手酒、佛手茶、还有佛手香薰等产品。特别是佛手酒,从选料、发酵、蒸馏、洞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吴泽利利用山洞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洞藏酒,他说,山洞的藏酒条件好,山洞里恒温、避光,洞藏一年相当于在外面常温储藏三年。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吴泽利创新地将佛手柑与枸杞、红枣等结合,把传统古法山洞酿酒技术与新的科学生产流程密切结合起来,让佛手酒清冽透亮、香味醇厚,口感柔顺,回味悠长。佛手酒的成功坚定了吴泽利发展种植佛手柑的信心。为推广佛手柑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吴泽利在甘江建立了川佛手种植示范园,并计划成立夹江县川佛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百姓提供优质佛手种苗、免费培训种植技术、签订购销合同,并派技术人员定期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让合作社成员放心、安心。“这个示范基地,可以让百姓来直观地看到有没有效益。希望可以带动老百姓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大家一起来种植佛手柑,增加收入。”新兴村6社社长张国军将自家的土地流转了以后,平时除了管理川佛手示范基地,还组织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做零工。他说,看到山上还有不少撂荒的土地,很是心痛,希望大家能够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佛手柑,一起致富。用“佛手柑”酿酒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夹江县新兴村积极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 “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的思路,成功引回吴泽利回乡培育夹江佛手柑新产业,让村民通过租赁土地、务工、种植佛手柑等方式,在佛手产业链上受益。新兴村党委书记何杰介绍:“新兴村党委引进乐山市古泾雪后生态农业公司川佛手种植示范园,让当地村民直观感受川佛手的种植效益,积极推广川佛手在新兴村的种植,带动夹江县川佛手种植面积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夹江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川佛手良好的经济效益,切实给夹江县农户增收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为夹江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还会将佛手柑的叶和花都利用起来,从叶里面提取精油,从花里面提取晨露,立足佛手产业,做大做强佛手产业链,让佛手柑的叶、花、果都给农民带来收入,让每一位农民从佛手柑树上获得更高的收益!”谈到未来,吴泽利信心满满。(文中图片来自夹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

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入选202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9月26日,202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复评结果出炉,美术学院毕业生曲木五达作品《阿达》入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起步之年。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之时,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将共同主办“202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为主题,以习近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一共多少个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