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与私学和官学的区别别是什么?

好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明清书院制度变化的文章,好文网里面收集了五十多篇关于好明清书院制度变化好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关于明清书院制度变化内容请关注好文网。ctrl+D请收藏!

篇一: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

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于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1)宋初的勃兴 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 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

3)南宋的大盛 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

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

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

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

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

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

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

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

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

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 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

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

篇二: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1

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书院起源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

官学衰落,士子失学。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的状况。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私学传统。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可以说,中国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书院之始,就具有私人讲学的性质,后来逐渐嬗变为私办官助 、半官半私和完全官办的学校。

名师在书院讲学。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禅林影响。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佛教禅林的有益影响。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藏书文化。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 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另外,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 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 历史作用

作为千年庭院,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繁荣,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还是文化普及、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军。不仅如此,书院还走出国门,在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普及文化方面,书院是对官学和私学的补充。书院学生的来源(无身份限制,许多贫寒子弟受教)、书院的分布(许多分布在乡村)都体现出普及文化的特点。这是适应唐宋以来文化教育下移的历史趋势。

书院亦可以繁荣学术,古代缺乏专门的科研机构,官学无所谓学术。书院盛行“会讲制度”,讲学是其特色,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学派。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教育组织,与当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宋明理学,乾嘉汉学的发展兴盛都与书院联系紧密。

书院的世界影响,正如中国其他文化(如汉字、禅宗、儒学、科举等)曾对世界有重要影响一样,书院也在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院至迟在明朝时就已开始移植国外,首先是在朝鲜半岛推广,尔后走向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进而在西方如意大利、美国等一些国家建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教育组织。

“书院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书院也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书院促进了中国图书事业史的发展。”“书院对促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宋、元、明、清时的著名书院,一般都是当时各地的教育中心,对推进所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书院在其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在教学与组织管理等方面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不少与官学迥然有别的特点,如把从事教学工作与进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同学派可以在同一书院中讲学,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生感情甚笃以及管理人员较少等。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遗产,而且也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篇三: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从书院制的历史发展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生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解析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形式——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并通过列举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指出了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书院;历史进程;高校;

一、书院制的历史发展进程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书院之制,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用以补充府、县、厅学的不足。它的创设,或由官方拨款,或由民间捐助,为一方文教的中心。其要旨在“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书院最初是以藏书、校书机构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职能在于满足皇家收藏图书的需求,唐代中叶建立的丽正、集贤书院即是典型。因而,这一时期的书院是作为国家图书馆性质存在的。但社会需求改变了书院的性质,使之向教育机构转变。唐末五代之际,由于战争及政治的影响,官府无法为士人提供足够的求学之所。而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士人对获取应试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为获取应试知识,士人纷纷隐居山林藏书、读书,以弥补官学荒废之不足。在长期的隐居读书期间,某些学有专长的隐居者被尊奉为师长。不仅如此,有不少学识渊博的士人在隐居读书的同时,还结庐教授生徒,并以书院或者书堂来命名这种读书或者讲学场所。至此,以书院命名的这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已初露端倪。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书院从藏书机构转变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推动力,而此时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作为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产生的逻辑基础是通过人才培养以满足朝廷为主导的社会需求。赵宋王朝建立之后,通过给予科举及第者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导致士人阶层急剧膨胀。然而,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官学都无法满足士人的求学需求,大批渴望获得儒家经典知识的士人只能徘徊于官学教不修,在官方的支持下,五代时期几乎损毁殆尽的书院又纷纷被修复,并且出现了创建新书院的热潮,涌现出诸如白鹿洞、嵩阳、岳麓、石鼓、

睢阳、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书院的人才培养职能较唐末五代也有更加充分的发挥,甚至有取代官学之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南宋时期,通过人才培养来满足朝廷对治术之才的需求在大多数书院中得到延续,南宋后期不少书院更是直接教授科举之学。宋代是通过科举取士这一文教政策来引导书院按照统治者意志发展,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使书院的学术创新还有一定的空间。元代朝廷的书院政策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按照官方的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元代书院的主流,也就是说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元代书院发展的主要逻辑。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控制与笼络下,为朝廷培养人才在书院发展过程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甚至成为支配书院发展的唯一逻辑,书院也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即成为培养治术之才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以科举为主要目标,发展学术在书院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式微。应该说,随着统治者的意志通过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在书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使得书院的工具性愈来愈明显。这样,人才培养就逐渐从书院存在与发展的主要逻辑演变为限制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古代书院制度早已随着科举制的覆灭而消亡。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多极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高校日益融于不断开放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寻求着发展机遇。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实行的书院制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它主要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实质上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

如今,“回归”的书院制,涵义显然不同于古代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独具特色,从创校之日起即卓然独立于港内高校,复旦、西安交大率先在大陆掀起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现行学生管理格局,引进书院式学生管理。

二、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外来各种思想不断地影

响和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资源的共享更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

颠覆性的影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同学、教师的交流更多地依赖网络,很多时候已经成为网络人了,甚至连交作业这样的基本工作也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大学生轻视传统教学手段,渴望有一种和网络时代配套的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出现。大学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始出现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上的拐角。随着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大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大学的身份也发生了称呼上的变化,大学生已经由以往的求学者变成了如今的“消费者”和“顾客”。尤其在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称呼教师为老板已经成为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事实了。家长出钱,学生消费,花钱才能受到教育,这种心理促使如今的特殊“消费者”对作为“工厂”的教育机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关心自己做“股东”的工厂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也正是有了这类经济关系的变化,大学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仅由管理者说了算,教育的提供者(高校)与消费者(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冲突越来越多,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社会不可能取消正规教育,因为“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到这种经验的”所以,在新情况下谋求新的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2、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本身存在弊端。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采取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即便是实行了学分制或者说完全学分制的高校,采取的也是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和增多,使原有的这种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呈现。比如学生管理理念、学工队伍以及延续了多年的科层管理模式等这些原本的骄傲在如今的形势下都成了弊端。首先是学生管理理念。“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长期以来,高校已经习惯了只要不出事就好,过分追求服从甚至是盲从,忽视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及情感体验,这种管理的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往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理念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高校实施扩招后,大学生的来源已经变了,不再是单一的了,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要求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呼声也越来越大。一项调查表明,),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学和官学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