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池化项目管理理数据化管理?

当前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青岛市发改委>重点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李沧区创新重点项目管理机制 实现重点项目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06-21 来源 :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李沧区探索构建区重点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框架,制定《李沧区重点项目管理平台应用管理办法》,通过金宏网公共服务域建立“痕绩工作法-重点项目管理平台”,实施全区重点项目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应用管理,逐步完善平台功能,目前已基本构建形成了信息库、节点库、问题库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在项目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安全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由线下的手工操作转变为在基于金宏系统上的线上操作,实现了李沧区重点项目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简化项目报审工作流程,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升级后的项目管理平台整合项目牵头单位上报、领导审核、管理单位审核等核心流程,所有操作均可在平台中完成,进一步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项目信息沟通效率。
  二是建立信息即时反馈机制,提高项目推进效率。通过建立项目问题库,项目牵头单位可随时提报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李沧区发展改革局通过平台对全区重点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针对同类问题,及时与相关责任部门沟通和配合,力求重点项目平稳快速推进,提高项目推进效率。
  三是建立应用管理反馈机制,提高项目单位积极性。建立项目管理平台工作群,及时解决平台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管理平台每月自动统计各项目牵头单位登录和应用平台情况,计算当月平台应用得分。鼓励项目单位建言献策,总结提炼可复用的经验措施,对积极推进项目问题解决的单位给予加分,保障项目加快推进。
  通过构建“重点项目管理服务体系”,由区级领导牵头抓总顶格推进,制定专人负责机制,明确三级责任人,确定任务目标和责任清单,细化任务进度与时间节点,传导压力,倒逼落实。坚持项目“一线工作法”,进现场、解难题,找准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近一年来,共走访重点项目现场89次,解决项目问题56个,形成上下一体推进重大项目的整体合力。
}

来源:网络
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完全可行
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上、技术上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保证了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是经济上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为一个项目组配置10台性能较好的计算机并组成局域网,用不到2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办到;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从物资以及管理成本中节省下来的开支,将远远超过这20万元。况且,这种一次性的投资,能给施工单位带来多年的信息资源利用和数百个项目的成本节省。
二是技术上信息技术的利用,使施工项目信息能够基于电子介质进行海量存储、高效加工和高速传输,使各项目参与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从而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从根本上改变建筑施工领域高新技术含量不高的局面成为可能。
三是工程应用首先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建筑施工领域,以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代表,计算机辅助施工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已有了长足进步。例如,在上海金茂大厦的施工中,就是利用计算机监测混凝土温度和通水量来监控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避免出现超规范的温度裂缝;利用计算机多点监测标高引导钢模板体系的提升,尽可能避免出现模板的垂直偏差。这些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的实例证明,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意义重大
实践表明,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可减轻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例如,它为各项目参与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位不同而内容上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供一个机制,使各项目参与人很好地协同工作。例如,它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通过自动地完成某些常规的信息通知,减少了项目参与人之间需要人为信息交流的次数,并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及时和通畅。同时,它适应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允许将每天的各种项目管理活动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提供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而且,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因此,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信息化管理系统需科学研制
近几年诞生了多个民营企业,比如华测、北京天玑科技,其次,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企业自主开发了适用于项目层次、企业层次的实用化管理软件,如中建一局四公司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建五局三公司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最后,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注意,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一些有技术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等。
尽管这些努力使施工领域在计算机应用远远落后于设计领域的局面有所改观,并使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确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对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研制,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为施工生产服务。
一是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深入的文献调研、已有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查以及优缺点分析。
二是深入的工地调研,并采用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模型。
三是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系统配置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和输入输出等设计。四是应用一定的开发策略,通过具体的编程、测试等环节来开发一个比较全面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通过初步的工程应用,说明该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价值和意义。
延伸阅读—什么是智慧工程
通过智慧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内部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完成与“互联网 ”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对接,还能进一步释放企业员工的创新创效活力,为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从信息化发展角度看,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已使智慧工程建设具备信息基础和产业基础;同时,不断提升的工业设备智能化水平,也为智慧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纵观诸多工程的信息化或智能化建设,均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统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数据碎片等问题。因此,深入推进智慧工程实践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两者理论关系,采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两轮驱动模式,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保障各业务数据量化和集成集中共享,统一决策平台和管理智能协同。
天玑科技要做的"智慧工程"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它通过使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各种传感器、数传终端等物联网手段获取工程施工过程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保证数据安全,并用北斗定位系统和BIM技术对工程进行精确设计和模拟,减少施工失误和重复施工。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通过手机,报警器等终端把重要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改善工程质量。
智慧工程的目标:
1.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实施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打造标准统一、流程规范、业务量化的工程管控体系,形成全面感知、全面数字、全面互联、全面存储的管理形态,实现从发展规划、项目立项、前期设计、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移交运营到工程寿命终止的全阶段、全周期管理。
2.全方位风险预判。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数据管理和管控模型分析,形成大感知、大传输、大储存、大数据、大计算、大分析的管控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识别和预控。
3.全要素智能调控。通过打造工程建设中业主、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等相关方互联互通,彼此协调,形成枢纽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环保与物资供应、移民搬迁、电力送出等专业专项智能协同和统一高效的管控体系,实现全专业、全要素智能调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力资源池化项目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