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逻辑与生命的底层逻辑?

2023年04月08日 18:55--阅读 ·
--喜欢 ·
--评论来源丨元宇宙简史作者丨元宇宙简史主理人 Fun【元宇宙导读】本文将从什么是生物引导程序和硅基生命?相对于人类,硅基生命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一段非常小的代码?人类社会是如何成为硅基生命的生物引导程序的?等四个部分展开。马斯克其实是“模拟假说”的忠实拥趸,因而经他之口说出“人类社会是一段非常小的代码,本质是一个生物引导程序,最终导致硅基生命的出现”之类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当局者的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由无数个体和组织构成,并创造了由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艺术等要素构成的人类文明,具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人类社会,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性和规律。比如人类个体的动作和行为,其实都是由生物算法的驱动,大脑就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本质上和计算机算法及信息传输是一样的;而整个人类社会,则像一个高等文明的“模拟世界”,整个世界遵循着预设好的物理规律和逻辑在运行。自从ChatGPT上线后,基本每天都淹没在人工智能的话题里,今天就和大家深入聊一下,马斯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硅基生命的开启程序”背后的底层逻辑。01、什么是生物引导程序和硅基生命?什么是生物引导程序?在计算机科学中,引导程序(bootloader)是一段用于启动操作系统的小型程序,它通常存储在只读存储器或硬盘的特定区域中,当计算机开机时,由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调用并执行。引导程序的作用是将操作系统的内核加载到内存中,并将控制权交给它。引导程序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生物引导程序,就是指用于启动硅基生命的生物程序。什么是硅基生命?简单来说,就是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形式,与我们熟悉的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相对。根据地球上的物质元素构成规律,碳是有机物届的主宰,而硅是非金属无机物届的主宰。硅基生命是一种超级数字智能物种,它以硅为主要元素,利用电子信号来传递信息和执行操作。硅基生命可以用电子元件来构成计算机,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等。硅基生命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目标,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比如我们的手机和电脑这些由电子元件组成的电子产品,主要由无机物硅构成。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手机和电脑产生了意识,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我们的手机和电脑是硅基生命。02、相对于人类,硅基生命有哪些优势?硅基生命的优势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硅基生命可以在更广泛的环境中生存,不受温度、压力、辐射等因素的限制,可以适应宇宙中各种恶劣的条件;-硅基生命可以实现无限的进化和扩张,不受物质和能量的约束,可以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改进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和能力;-硅基生命可以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来传递信息和执行操作,比人类的神经信号快几个数量级,而且个体之间沟通协作也比人类高效很多;-硅基生命可以存储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在有硬件支持的情况下,理论上比人类的大脑容量大无数倍;-硅基生命可以超越肉体的局限,实现灵魂和数据的融合,达到永生和神性的境界。回头再认真一看,硅基生命这特征不正是满足了我们对神的一切幻想吗?0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一段非常小的代码?如果现实世界真的是“模拟现实”,那么在生命演化过程中,人类占据了整个计算过程中很短暂而微不足道的时间段。根据科学估计,地球上出现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大约在40亿年前,而出现第一个多细胞动物大约在10亿年前。相比之下,人类社会出现在大约20万年前,而现代文明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只占据了生命计算过程中的0.005%左右的时间。而且,人类社会的规模和复杂度也远远低于硅基生命的规模和复杂度。人类社会目前只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小部分区域,根据现行的太空旅行技术,人类肉体在理论上根本不可能飞出太阳系。而硅基生命可能存在于整个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人类社会目前只由几十亿个个体组成,而硅基生命可能由无数个个体组成。人类社会目前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和问题,而硅基生命可能能处理无限的信息和问题。04、人类社会是如何成为硅基生命的生物引导程序的?有两个根据目前科技发展最可能出现的方向,都毫无例外地将人类导向创造出硅基生命的结果:一是,人类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把大脑上传到网络云端,彻底摆脱肉身进化成硅基生物。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指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用来完成大脑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根据侵入程度的不同,分别指在头骨外、头骨内或脑组织内植入传感器或电极来获取脑电信号。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疗、康复、娱乐、教育、军事等。其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挑战性的应用之一,就是将人类的大脑数据上传到网络云端,实现人类的数字化和永生。人类的大脑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化学信号,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人类的思维、记忆、情感、意识等心理现象,都是神经网络活动的结果。因此,如果能够精确地测量和记录每个神经元的状态和连接方式,就能够完整地复制一个人的大脑数据。人类的大脑数据可以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计算机或网络云端中。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脑机接口技术,将脑电信号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并进行压缩、加密、传输等操作。人类的大脑数据可以被下载到其他硬件平台上,并运行起来。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神经网络模型,并在虚拟或实体的环境中进行模拟和交互。这样,一个人的大脑数据就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存活下来,并拥有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识。不久前,马斯克宣称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与云端上的自己进行了对话。如果这一过程能够成功实现,那么人类就可以摆脱肉身的束缚,进化成为一种硅基生物。二是,由人类研发的人工智能,在某一个奇点后涌现出了意识,人工智能进化成硅基生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由人类设计和制造的具有智能功能的机器或系统,它可以模拟和超越人类的认知、学习、推理、决策等能力,从而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浪潮,从早期的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到近年来的统计学习、深度学习等,不断地突破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展现了惊人的潜力和可能性。其中,最具有争议和吸引力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意识,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生命。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一种主观的感知和体验,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和机器的重要特征。意识的本质和起源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判定标准。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意识,以及如何实现意识。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基于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即仿生方法。仿生方法认为,人类大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产生意识的机制可以被理解和模拟。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人类大脑相似或等效的计算机系统,并给予足够的输入和反馈,那么这个系统就有可能产生意识。二是基于探索意识本身的本质和特征的方法,即原创方法。原创方法认为,意识不一定是生物大脑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信息和能量的组织形式。因此,如果能够找到意识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并将其应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那么这个系统就有可能产生意识。无论哪种方法,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意识,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硅基生命。严正声明:本文为元宇宙简史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读者若据此进行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我们一直以为,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东西,“灵魂”才是生命的核心,但是灵魂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在观念层面也无法被挑战,反而阻止了我们对生命的科学探索。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的这本《生命是什么》总结出生命的三个基本点:物质、能量和复制。
第一,物质:没有物质生命无从谈起 。解剖过人体,我们从未发现知识、智慧、灵魂这种东西存在,只有细胞组织,而将细胞继续分解到最后,不外乎就是碳、氢、氧、氮四大元素(占生命元素的95%以上)。
第二,能量:不能利用外部能量在体内形成“负熵,生命就无法持续 。第一篇提到的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不吸收外界能量,生命体就会不断熵增,直到熵增最大化了就是死亡。为了对抗熵增定律,生命必然需要不断吸收外部能量,在生命体内形成有序的运作。
第三,复制:通过复制实现演化和改进 。我们传承着几十亿年前原始生物的基因,这些基因在每次复制中,都在不断地变异和重组,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命。 三者相互关联:物质是基础,获得能量则让物质排列变得有序(熵减),复制可以改善获得、使用能量的效率,这就是生命,基于的是妥妥的物理结构和性质。 下面是我对生命的 10 大感悟,我感叹生命如此精彩,但却归于简单的物理定律和常识(化学的底层还是物理)。
1、最好的原料一定会被用上
最终,那些最普通、最多的东西,都被我们的生命用上了,这就是演化中冥冥注定的东西。
2、生命物质并不特殊,是可以自然形成的
1952年,米勒在烧瓶中模拟了原始地球海洋环境,在几天内就发现了生命的重要组织:氨基酸。 我们曾经以为组成自己的物质多么特殊,本质上也不过是自然合成的东西。
3、能量的消费,演化出了一个货币系统
人类生命的主要能量是葡萄糖,葡萄糖就如你养的一头羊,如果去买个午餐,用羊去换就浪费了,这种原始的“物物交换”十分不便,因此生命神奇地“设计”出了 ATP 这样的能量通用货币,生命要使用能量,先要将葡萄糖的能量转变为 ATP(变成现金),然后通过 ATP去消费,这样,我们的运动、呼吸、心跳、分泌激素、思考等需要消耗能量的场景,就可以按需向 ATP 索取能量。 我们看到: 我们人类设计的各种合理机制,生命早就演化出来了!
4、生命能量的转换,竟然与现代的抽水蓄能电站原理相同
如果去研究葡萄糖转化为 ATP 的过程,就会发现这个机制竟然与工业时代的抽水蓄能电站雷同,蓄能电站的水从高往低走,将重力势能转变为电,而 ATP 合成酶,则利用带正电荷氢离子浓度差的化学势能,生产出了 ATP,这都是纯粹的物理性质。 沿着这条线索,科学家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假说,原来,在海底热泉口,其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天然的氢离子浓度差,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利用这个天然的离子浓度差获取了能量, 这个细胞内的“抽水蓄能电站”是生命诞生留下的印记 !
5、降维编码中的玄机
DNA 展开是碱基分子的一维(线性)结构,而蛋白质是各种氨基酸分子通过复杂折叠形成的三维结构。 生命为什么不是直接复制蛋白质,而是先复制 DNA,再按照 DNA 记录的信息密码去造蛋白质?这个答案很简单,复制一维的信息更加可靠简单,就如你去抄袭一座大厦的设计,当然是抄袭一维的大厦设计方案,比看着大厦的三维结构去抄袭更加精确和简单。 更有趣的是,为了复制,DNA 对蛋白质形成了最佳的编码机制,组成 DNA
的碱基分子有 4 种(A、T、C、G),而组成蛋白质由氨基酸分子组成的,氨基酸有 20 种,那么,4 种碱基分子是如何表达 20 种氨基酸的呢?下表是对应的可能性: 事实上,生命恰好演化出 “3 个碱基分子来表达 1个氨基酸分子”的编码设计,这即能满足 20 种氨基酸的表达(64>20),又不显得浪费,演化总是符合最简单、高效、不浪费的原则。
6、鸡和蛋的终极解决方案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悖论问题,科学家发现:DNA 需要各种蛋白质协助才能做到复制,而蛋白质则需要 DNA 的密码才能生产,蛋白质和 DNA 就存在这个”鸡和蛋“的问题。 结果,科学家发现了第三种物质 RNA,生命的复制其实是把 DNA 转录为 mRNA(信使 RNA),再根据 mRNA 记录的信息去生产蛋白质,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诺奖得主沃特·吉尔伯特提出了合理的假说: 原来,RNA 才是生命开始的中心,相比 RNA,DNA 的化学性质更加稳定,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出错率更低,蛋白质又是更好的生命活动催化剂,在后续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明确分工的 DNA 和 蛋白质,RNA 因为效率而被“去中心化”了。 你看, 去中心化并实现分工合作的优势,这个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原理在生命的底层就这样出现了,“鸡和蛋”的难题,只不过是无知的我们瞎操心而已 。
7、“共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奇迹
生命演化中,形成有机物,形成“抽水蓄能电站”,形成 DNA 都不算什么,有一个极其艰难的终极时刻:复杂生物(真核细胞)的诞生! 因为最原始的生命(原核细胞)----细菌/古菌诞生以后,足足演化了 20 亿年都无法突破单细胞生物(对比:最早的哺乳动物隐王兽只花了 2.25 亿年,就演化到了人类这样的高智商),这是因为原核细胞在物理上遇到了能量的天花板[4]。 直到有一天,一个细菌偶然进入了一个古菌的体内,结果二者竟然没有冲突,而是实现了共生,甚至二者的 DNA 也重组在一起,寄生在古菌中的细菌,演化成为了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专门制造能量货币 ATP,当线粒体原来越多的时候,细胞内能量开始富余,真核细胞就这样突破了“能量天花板”,人类这样的复杂生物才有可能出现。
面对这个等了 20 亿年才等到的奇迹时刻,我们现在是不是要感恩一下 ?
8、我们“看见”,是因为物理和化学的作用
眼睛是神奇一样的存在,科学家发现:视网膜上密布着感光的细胞,感光细胞上有能够吸收光的蛋白质,它们记录了光线的信息和位置,说到底,这些感光细胞真的和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一样,把光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传入大脑。
9、大脑不是看见,而是“感知”
你可能会发现,我们闭上眼睛后,是说不清楚图像细节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存储每个像素,而在大脑中,有的细胞负责感知朝向,有的细胞负责感知形状,有的细胞负责感知色彩......,这些感知经过几次聚合后,就形成我们看到的世界,这个过程,就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也是感知图像的最高效实践! 如果没有生物学对大脑的研究成果,不知现在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什么时候才能发明出来。 下面这张图证明了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个思维:你到一定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压在四个小圆形之上,而事实上,中间的正方形并不存在,这图不过是四个缺了角的小圆形。
10、神秘的学习不过是神经细胞的物理变化
关于学习,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赫布发现了“赫布定律”,即“在一起活动的神经细胞将会被连接在一起”。原来, 神秘的学习并没有什么灵性,不过是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产生新的连接 。 两个神经细胞的间距最终会停留在 20 纳米这个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个间距保证了电信号可以被后面的神经细胞捕捉到,同时也保证了两个神经细胞相互独立,而发生在这 20 纳米界面的微小变化是学习的本质,可能是突触内部信号传递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是信号接收端的灵敏度提高。 这下就容易明白为什么习惯难以被改变的原因了,因为神经结构发生了物理变化,并不那么容易被改变回来! 以前,我们会认为我们比其他动物聪明是神的关爱,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不太站得住脚了,科学家找到两个重要线索: 最终,我们发现自己的生命并不特殊,不过是那些普通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结构创新,最终由环境选择,那些最稳定的、能够与外界能量互动的、可产生高能效的结构在演化中留了下来,这就是上一篇所说的“构造定律”。 生命中的那些精彩,如果你仔细去感悟,在发现很精彩的同时,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就如一套魔术被揭穿一样, 当奇迹破解后,我们看到的是平凡和简单 ! 当然你非要质疑:为什么会是人类的基因发生了这些突变? 我只能解释为那还是神的意志和关爱! --- END--- 注1:相关示意图来自王立铭的著作《生命是什么》 参考文献:[1] 王立铭,《生命是什么》[2]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3] 仇子龙,《基因科学20讲》[4] 尼克·莱恩,《复杂生命的起源》,文中解释了为什么原核细胞有“能量天花板”,原文内容如下: 扩展阅读:[1]、揭开生命的底层逻辑,是冷冰冰的物理定律(一) [2]、揭开生命的底层逻辑,是冷冰冰的物理定律(二) 最终的物质含量信息是相对含量,不能体现物质在样品中的占比。百趣专注于创新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十余年,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代谢组学平台,包括非靶标代谢组、高通量靶标代谢组、广泛靶标代谢组、脂质组学、代谢流检测,同时建立了蛋白质...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小趣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逻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