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大众传媒应该具有哪些品格对社会某一群体的偏见?

1.我们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便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2.社交信念也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3.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4.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候是很危险的。5.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性格倾向塑造行为。6.我们拒绝承认某些事物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影响了我们。7.我们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觉:如果我们现在失业了或失恋了,一年之后我们的感觉会有多么糟糕。8.我们的文化有助于定义我们的情境,我们对机敏,坦诚和着装的标准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9.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一般人的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10.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11.社会心理学只是我们看待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视角,但却不是唯一。12.如果大脑没有预先设定你将知觉到某个物体,它便把这个物体阻隔在你的意识之外。13.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为我们的预期左右。14.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睛观察他们。15.价值观隐含于我们对心理健康与自身的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对有关生活的心理学建议中,隐含于我们的心理学标签之中。16.生活是正着来活,却倒着去理解。17.理论是一套原则的整合,它可以对所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与预测。理论是科学性的速记。18.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事实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事实是一种达成了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了总结与解释的观点。19.对于人类而言,最令人着迷的主题莫过于人类自己。20.问题的形式可能影响问题的答案。21.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话的内容,还在于你说话的方式。22.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直觉的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力。23.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24.社会环境对自我觉知的影响;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25.我们的自我图示——对自己的认识,身体强壮的,超重的,聪明的,还是其他方面,有利的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26.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如果我们把自己和某个故事的人物做比较的话,我们能更好的回忆出那个人物。在和某一个人谈话的两天后,我们对其说的与我们有关的回忆是最准确的。27.记忆的构成离不开我们的主要兴趣:自我。我们可以更好的回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28.对于你是谁的社会定义——你的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等等,也暗含着你不是谁的定义。这个范畴包括“我们”而排斥“他们”。29.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矮小?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比较。30.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英俊,当别人迟钝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无情是我们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31.当我们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做比较。因此,我们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暗自高兴,特别是我们嫉妒的人遭受失败或不幸,而当我们不太可能遇到这种倒霉事时。32.社会比较同样会给人带来烦恼,当人们的财富,地位或业绩增长时,他们会提高自己成就的评价标准,当人们感觉不错并获得成功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33.自我概念并不仅仅由我们的角色,社会认同和比较所决定,它也决定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34.全力以赴并取得成功,会使我们感到更加自信有力。35.用积极的信息(“你是重要人物,你与众不同。”)来提高自尊,会激发个体做出更大的成就。36.镜像自我:个体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37.与自我的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38.自尊,是我们对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监控,并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尺度。39.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更有强烈的归属感。相互依赖型的人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己的社会关系。他们不是只是一个自我,而是有很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工作时的自我。与朋友一起时的自我。相互依赖型的自我是镶嵌于社会关系中的,直接的交谈比较少,更多是礼貌性交谈。其社会生活目标更多的不是增强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他所在的群体。40.韩国的广告较少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其特色是与众人在一起。41.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与特定的情境有关)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跨情境的持久性。)42.当人们与行动有关的思想先于其行为时,人们会感觉他们是按意愿做出这种行动的。43.人们在预测他们的关系命运是同样也会经常犯错误。约会中,一对情侣往往过于乐观的预言他们的关系会天长地久。44.当进行自我预测时,最好的建议是思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45.重大的消极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比轻微的愤怒(不能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46.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47.自我报告常常是靠不住的,自我理解中的错误限制了主观个人报告的科学性。48.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49.自我效能:对自己的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50.努力加坚持就等于成就,伴随着成就的获取,自信就会增强。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伴随着辛苦付出后得到的成就而增强。51.如果我的脑海可以构想,我的内心拥有信念,我认为我一定能实现,消除绝望,树立希望,我是重要的人物。52.对你做的事和别人对你做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演变成令人不愉快的压力事件。53.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54.拥有一些无法反悔的事会让人们心里感觉好一点。55.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会因成功而增强。56.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危险。57.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当我们被藐视或抛弃时,我们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这种痛苦如同驾驶舱里闪烁的指示灯一样,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58.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59.在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弟弟或妹妹很能干,则哥哥或姐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较大的挑战。60.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61.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情结。62.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63.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64.作为天生的乐天派,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在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更幸福。这种信念的确有助于营造当前的快乐状态。65.居安思危。66.想要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激起其对利害的关注。67.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68.如果我们注定一个人产生了性兴趣,我们也许会高估对方对自己的欲望。69.我们并不是客观的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70.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相对普遍的,而我们的优点却是非同寻常的。71.已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比配偶做更多的家务,也许这不正是由于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或者仅仅是看到他人在做吗?72.自我服务偏见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当各个群体之间进行比较时,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最杰出的。73.虚伪的谦逊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74.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还不如说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的认可到他人的专长。75.表浅的感谢: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是归于自己的。76.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成功会使别人产生妒忌和怨恨心理(获胜后的危险),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努力轻描淡写,并向他人表示感谢,获胜者很自然地会使用这种谦逊式的自我展示。77.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78.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羞耻。79.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80.自我展示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和内在的观众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81.对于有些人,有意识的自我展示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表现的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82.人们希望自己被看成是有才华的,同时又是谦逊和诚实的。83.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84.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令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85.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86.冷淡敌对的态度比温暖的怀抱更容易让伴侣思考“为什么会这样?”87.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女性的亲密行为归结于温柔的性挑逗。88.许多男性认为频繁的约会邀请会使女性非常开心,而事实上这种行为通常会被女人认为是骚扰。89.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想到性,男人也通常假定其他人包括女人,和他们有着相同的感觉。90.归因理论:我们试图将某个人的行为或者某个结果归结于内因(性格)或者外因(情境)。91.如果我能详细的指出一条或两条能够充分说明学生在考试中表现的很差的原因,那么我们通常就会忽略或很少去考虑其他可能性。92.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于内因还是外因。93.每时每刻,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和由此发出的言语和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境(以及我们给情境所带来的改变。)94.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95.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96.人们通常认为出题考别人的人非常聪明,如老师和电视问答节目的主持人。97.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98.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在听到某人以某一指定的立场辩论后,如果要求听众立刻做出归因,那么人们会假定那个立场就是辩论者自己真正的立场。而一周后,再让他们做出归因时,他们会更关注情境的限制。99.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可能更将原因归结到自我。100.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101.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102.人们通过从朋友那里听说而获得的关于某个人的印象,通常比那个朋友亲自获得的第一手印象极端的多。103.我们并不是如此的对现实进行反映,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做出反应。104.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对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你将某个国家视为敌人,你就倾向于将其模棱两可的行为理解为对你表示敌意。105.尽管事实摆在那儿,但我们的思维却积极的去解释它。人们会对这一事实作出不同的解释,然后据此做出不同的行为。106.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描述为敏感的,迷人的,富有同情心的,我们自己也会被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107.我们听到的和领会的,其实只是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108.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109.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110.我们的心灵有时候会虚构记忆。111.积极的记忆构建,的确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他们把一些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件,回想的比实际所经历的要美好的多。112.旅行只有在回味时才是迷人的。113.当记忆模糊的时候,现在的感觉主导了我们的回忆。114.每一代父母都在哀叹下一代的价值观,部分原因是他们错误的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很接近。每一代年轻人都根据他们当前的感受,将自己的父母描述成令人愉快或令人悲伤的。115.我们的先入为主,会强烈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116.如果人们能够拥有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就可能利用直觉获得问题的答案。117.人们知道的比自己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还要多。118.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119.他们一般会形成关于这个规律的错误信念,然后试图寻找支持新的例证。而并非尝试去证明自己的直觉不正确。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验证性偏见。120.他们寻找那些支持他们自我观点的人做朋友和配偶,即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121.易得性直觉的运用可以揭示出一条基本的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是他们从某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则是非常迅速的。122.反事实思维:容易想象的事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负罪、遗憾,挫败和宽慰的体验。假如我们队以一分之差输掉了一场重要比赛。我们可能很容易想象出这场比赛结果的另一种方式,因此我们会感到更大的遗憾。123.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坏运气则与那些本来可以不发生,但却发生了的糟糕的事件紧密相连。124.绝大部分人对已做的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如果我们敢于更经常的在超出我们感到舒适的范围外做出反应,去冒险面对失败,至少曾经尝试过,我们是否能够因此而少些悔恨呢?125.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126.假如我们相信前兆和事件本身有联系,我们就会有意注意并记住前兆和稍后相继出现的一些事件。127.自然就是如此这般运作的,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受到奖励而感到自己受惩罚,却因惩罚别人而感到自己受奖励。128.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129.在愉悦的情绪感染下,世界显得更友好,做决定似乎也很简单,人们也更乐意回忆那些好消息。130.当某人真爱并崇拜我们时,还有助于我们成为她或他想像中的那个人。爱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131.在夫妻之间同样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他们贬损并疏远伴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保护,与伴侣的关系更亲密,爱的确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132.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133.我们的错误判断也是运作的很好的思维策略(直觉)的副产品。134.我们的主观体验构成了人性的材料。135.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136.态度三个基本要素:感觉,行为倾向和认知。137.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138.当道德与贪婪同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139.真理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会变得显而易见。140.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141.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142.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143.我们将熟悉的原型付诸实施,并不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144.缺少原型,我们就需要三思而后行。145.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这个人提供另一种关注自己内在信念的方法:让他们自我觉知。也许可以让他们观察自己在镜子前的行为。也许你立刻会明确意识到自己正待在一个有一面大镜子的房间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146.商店中与人等高的镜子能让人们更多意识到自己对于盗窃的态度吗?147.在下述情况中,我们的态度能预测我们的行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当我们清楚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148.人越来越分不清楚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149.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语言就会变成信念。150.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变成它。151.印象管理:我们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有时会按照听众的喜好来修改我们的讲话内容。152.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听众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的信息。153.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154.当人们承诺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155.低价法策略:在顾客因为价格便宜答应买下一辆新轿车并开始办理买卖手续的时候。销售人员在顾客认为已经包括的选项上讨价还价,或与说“我们已经赔钱了”而不做这一买卖的老板协商,以除去价格优势,据说相比于刚开始,更多顾客会在高价下坚持购买。156.行为和态度也会相互支持,有时会达到道德麻木的程度。人们越是伤害他人并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伤害行为越容易出现。157.据说,当我们认为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反映出自己的性格。158.道德行为,特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作出时,会影响道德思维。159.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160.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我们的行为锻造出来的。161.如果你想要更爱他人,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162.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163.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164.庆祝国庆节,爱国行为强化爱国态度。165.你可以用很小的承诺来操纵人们的自我形象,你可以用它们将人民变成公众仆人,将可能的主顾变成顾客,将犯人变为合作者。166.行为影响我们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167.我们在衣服,饰品,化妆品和整形手术上花费大量的金钱,那都是因为我们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的报酬,然后让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168.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做一些事情时,我们会带有一定情感。169.减少(不协调)失调的理论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你所感受为保持一致。170.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171.不协调理论强调鼓励和诱导应该足够引发所期望的行动。从而这就暗示了管理者,老师和父母应用唯一足够的刺激就可以引发所期望的行为。172.不协调理论暗示父母因以非强制性的方式诱发好的行为,从而激发孩子内化正确的态度。173.当作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的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174.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当人们能自由行为时,我们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行为,以及近距离洞悉他们的态度。175.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176.如果要体验别人的感受,那么就模仿他们的表情吧。177.观察他人的面孔,姿势和声音,我们就会自然而然,无意识的模仿他们每时每刻的反应。我们尽量让自己在行动,姿势和嗓音上与他们保持一致,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他们的感受。这同样也会产生情绪传染,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欢乐的人群中也会感到快乐,而在沮丧的人群中会感到沮丧。178.自由的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的压抑情绪则会削弱情绪。179.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做。180.过度合理化效应: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为工作。181.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报酬引导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激励性因素,从而破坏了内部动机。182.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是先付出不相应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和奖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他们觉得我很善于如此),则会增加他们的个体内部动机。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183.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184.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付出行动。想要改变某种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185.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不协调,态度也会改变越多。186.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才真正理解它们。187.就像海底生活的鱼类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侵泡在各自文化环境之中,以至于我们必须从中跳出来,以理解文化的影响。188.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与人之间不仅仅形成某种等级地位,而且人们在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时,通常会采用较为尊敬的语气,就好像是和陌生人聊天一样;而他们对地位脚低的人说话,则更像是和熟人聊天。189.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190.扮演某种角色通常会使人内化自己的行为,行动就变成了信念。191.我们倾向于接纳自己的角色。192.某些社会情境却可以让绝大多数“正常人”以“不正常”的方式行动。在一个实验中,让善良的人们处于一种困难的环境中,以观察正邪之间的较量,令人沮丧的是,最终是邪恶获胜了。善良的人最终没能坚持到底。193.较低下的角色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9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195.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对方。人类大部分的冲突和争论都源于人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而并非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196.谈判找或者领导者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营造更好的交流气氛,或者要求双方从对方的利益出发,重新考虑对方的观点。197.当你和朋友、父母吵架时,尝试一下中途停止。如果你们每个人都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然后再思考自己的观点,就会增进双方之间相互的理解。198.女孩的游戏通常规模较小且比较亲密,而男孩的游戏却更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199.对64万人的工作偏好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看重报酬,提升机会,挑战和权力,而女性则更看重于合理的时间安排、私人关系、帮助他人的机会。200.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相互支持的感觉对于女性婚姻的满意度极为关键的。201.接受调查时,女性更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能够“共情”,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为他人的喜悦而高兴,为他人的悲伤而哭泣。202.女性更善于发现他人的情绪线索。203.不管是对女性还是对所有人类,像温柔、敏感和温情,这类特性都对亲密关系的维系有重要作用。204.在某些情境中,并没有清晰地界定领导的角色,但男性倾向于采取指示性的领导方式,而女性则倾向于采取民主化的方式。205.男性谈话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独立的关注,而女性更重视关系。男性可能表现出权力欲:自信的谈话,直接打断他人,相互握手,更多的注视对方,很少微笑。从女性角度考虑,她们更多采用间接方式影响他人:较少打断别人,更敏感,更礼貌,更少骄傲。206.男女之间不同的交谈方式可能与社会背景有关。我们赋予男性大多数特征往往是属于那些处于更高社会地位的人的特性(无论男女)。而且个体差异十分显著,有些男性相当的犹豫和恭敬顺从,而有些女性则相对自信而专断。207.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208.进化学派心理学家说,我们天生追求那种增加基因遗传性的生活方式。情绪负责执行这种进化机制,就像饥饿促使人们摄取营养物质那样。209.那些暗示生殖力旺盛的外表,比如年轻的面孔等等,会使女性对男性更富有吸引力,而女性则被那些富有、有权力和资源的男性所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为后来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抚养条件。210.文化是由一个大群体共享的,并世世代代相传的东西,思想,态度,行为和传统。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如何塑造男女两性的行为观念,以及当人们违反社会期待时将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211.文化,就像冰淇淋,有很多不同的口味。212.共享环境影响包括共享家庭影响,只能解释0~10%的人格差异。那么剩下的40%~50%有什么来解释呢?哈里斯认为答案是同伴的影响。孩子们比较关注的其实并不是父母怎么想,而是他的同伴怎么想。213.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童年经历使得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角色。正是这些不同角色的期待和信念影响了男女两性的行为。214.个人和情境至少通过三种方式互相影响。首先,个体对某个特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有差异;其次,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215.我们既创造了我们的世界,也被我们的世界所塑造。216.如果我们认为他人是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这样我们就更可能理解他人。而不是简单地拔起行为归因于不道德、残酷、懒惰。217.从众:由于群体的压力而引起的个体或信念的改变。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218.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219.当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之后,一些自杀事件、以及致命的车祸,私人飞行事故也会迅速增加。220.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甚至对于巨大的灾难我们也无动于衷。221.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222.当外在的影响超过内在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223.开始做出顺从或抵抗的行动,这就会形成一种态度,而态度随后会影响行为,行为又反过来会加强态度,最初的帮助强化了承诺,而承诺导致了更多的助人行为。224.我们在试图打破社会束缚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它们是多么强有力。225.虽然社会学家积累了大量证据证实我们的行为是社会历史和当前环境的产物,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依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226.普通人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心中并没有任何仇恨,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性活动的执行者。227.好人也会做坏事。228.在邪恶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有时也会堕落,他们会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归因。229.罪恶不只是美好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的情境下,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的屈服投降的结果。230.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感越不确定,我们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231.如果群体由三个或者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和地位较高的话,那么从众的程度最高。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做出行为反应,并且事先没有任何承诺,那么从众的比率也高。232.3~5个人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然数增加到五个人以上时,从众行为会逐渐减少。233.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234.如果你能找到某个和你立场一致的人,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的多。同伴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一个人闯荡社会的勇气。235.我的观点,我的信念,当第二个人接受它时,便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成功。236.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237.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238.有时人们会想方设法的避免与地位低或者受别人嘲笑的人的意见相一致。239.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愿意服从研究者的命令。240.“为成功而穿着”,显示出高地位的外表能增强个体的影响力。241.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出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会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242.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只是在以后的场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243.做出公共承诺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后退。244.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我们常常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站在群里的对立面,你可能要遭到规范压力所带来的猛烈报复。245.按大多数人的方法去做,大家都会说你好。246.规范影响:当选的政治家常幻想要改变体制。随后在这种体制内向上爬时,规范影响又迫使他们遵守社会规则。247.为什么我们会从众?有两个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248.实验表明,人们之所以从众主要出自两个理由。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其他人为自己提供的事实证据。当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程度较大,这反映出规范的影响力。当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时,从众程度也比较大,这反应出信息的影响力。249.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的状态,与此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他们的相对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250.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一种模仿。251.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是他们常常会反抗。252.我们想想儿童,他们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所以聪明的父母常常不是下命令,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到了洗澡的时间,你想要盆浴还是淋浴?253.逆反心理也有助于解释强奸和性胁迫,当女性拒绝男性的性要求时,男性可能就对自己受限制的自由产生一种挫折感,于是增强了其实施违法行为的欲望。254.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时,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255.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也只有以这样一种方式,个体才会意识到自我。在群体中,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256.当其他群体和你的群体最相像是冲突常常也是最剧烈的。257.我们并不只是追求某种独特性,而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要的不只是与众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258.当社会强制变得非常明显时,人们常常会出现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蔑视强制力量的动机。当群体所有成员同时表现出逆反时,其结果便是反叛。259.个体主义:任何事情归功于任何人,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形成了孤立地看待自己的习惯,想象整个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60.我们喜欢感受独特性,我们喜欢控制生活,但我们同时又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要。261.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塑造是自上而下发生作用的,文化的中坚分子控制着信息和观念的传播。262.说服无处不在,当我们认可它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教育”。263.人们倾向于与他们所在的团体保持一致,并且表达自己团体所持有的态度。264.由于人们的居住地不同,所以他们所接受的(讨论并相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265.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和坏的判断。266.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并且不断重复这些标语,直到每个公众成员都理解为止。267.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268.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到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269.聪明的广告商会努力调整广告,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思维。270.计算机广告商通常使用中心途径法,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广告的观众需要系统地比较各种产品之间的性能和价格的差异,而软饮料的广告商使用外周途径,他们仅仅是将自己的产品与魅力、愉快以及好心情相联系。中心途径加工过程更可能产生态度的持久变化。271.当某个论据引人深思的时候,他才最具有说服力。那些经过人们深层而不是肤浅的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态度变化会更持久,更能对抗反击,并更能影响行为。272.广告商、教师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引起人们对信息的注意,然后又接着做其他的事情。通常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引发个体某种行为的改变。273.信息的传达者会影响听众对信息的接受。274.如果说一个令人信赖的人所传达的信息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种影响会随着信息员的遗忘或者信息源与信息之间的分离而消退。而与之相反,那些可信度低的人的影响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这种当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被称为睡眠者效应。275.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呢?一种方法是从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这样会使你看上去很聪明。另一种则是以某种专题内的学识渊博者身份,被介绍给大家。276.那种增加可信度的方法是自信的表达方式。277.可持续的信赖性:演讲风格会影响演讲者的可信度。目击者在作证的时候,如果是直视质问者而不是低头看着地面,那么他会给观看这一场景录像的人留下更为可信的印象。如果听众认为传达者并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这是传达者的可信赖度会更高。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278.六个说服原则:权威性:人们听从可信的专家。偏好: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事物反应更加积极。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的东西。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从自己公开作出的承诺。珍奇性:物以稀为贵。279.当因素x存在时,相似性更加重要,而当因素x不存在时,可信度更加重要。这个因素x是指某个主题侧重的是主观偏好还是客观现实。如果某种选择权利到个人价值,品味或者生活方式那么相似的传达者具有最强的影响力。但如果是对事实做判断,一个不熟悉的人的确认,对增强信心更有帮助。280.如果一个人初始的态度来源于情感,那么他更容易被情感性的论点说服。如果其初始态度来源于理智,那么理性论点则更加有效。281.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更有说服力。例如,如果在阅读信息时让耶鲁大学的学生想用花生和可乐,那么他们会更容易被说服。282.只有在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解决的方法,那么唤醒恐惧心理的信息才会更加有效。283.如果说那些研究写作艺术的人们就某一点会达成一致的话,那肯定是:最能引起和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详尽、准确和具体的描述。284.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285.如果两种信息接连出现,并且听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做反应,那么首先出现的信息最有力(首因效应)。如果两种信息在时间上是分离的,而要求人们在听完第二种信息后立即做判断的话,那第二种信息最有力(近因效应)。286.做过广告的阿司匹林以没有做过广告的三倍的价钱卖给了成千上万的人。287.看上去可信的谎言能取代证据确凿的事实,重复的陈词滥调可以掩盖复杂的现实。288.任何增强流利程度的因素(熟悉性和押韵),都有利于增强可信度。289.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同意大众传媒能够对态度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290.随着观点的熟悉性和重要性增加,被动说服的影响力越来越小。291.尽管面对面接触的影响通常比媒体的影响要大,但我们还是不能低估媒体的作用。292.多数媒体影响都是通过沟通了两部流程来起作用的,即从媒体到其意见有影响的人,再到普通群众。293.说服力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是:现场、录像、录音和文字。然而,文字形式的信息通常其理解和回忆的效果最好,这使得情况更为复杂。294.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时的确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录像呈现时效果最佳。是电视媒体,而不是观众,控制着信息传递的节奏。295.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经历有利于其人格定型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能够给个体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296.说服过程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它所激发个体的思维反应方式。如果信息唤起了我们偏好的想法,那他会说服我们,如果它促使我们想起相反的观点,我们可能会固执己见。297.以至于让你觉得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多了,再多做一点又何妨呢?(登门槛现象)298.中产阶级的白人青年更易于被说服,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别人。他们缺少底层社会阶层青年的那种街头智慧,以及上等阶层青年的谨慎。299.如果父母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成为邪教分子,那么他们最好能够给孩子们讲解各种邪教,并帮助孩子抵制那些诱惑的请求。300.如果某种攻击受到反驳时,他们可能会更坚定,而不是动摇人们的立场。当这些威胁性咨讯可以在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个体上得到验证时更是如此。邪教是这样运用这条规则的:提前警告其成员,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会攻击邪教的思想和理念。当预期的挑战出现时,成员已做好了反驳的充分准备。301.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效果不佳的说服还不如没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那些拒绝请求的个体对以后更进一步的请求产生免疫力。302.加强现有的态度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强度必须适中,不至于颠覆其已有的观点。303.作为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个人在某个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导师。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某种超越我们的专长,因此总有可以教给我的东西。当我们建立联系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与他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来作为回报。304.你是否在接触确凿的信息之前就建立对说服的防御机制?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批判性的思考者吧,强迫自己与之争论。听完一次政治演说之后,与别人一起讨论。换句话说,不要光听还要做出反应,如果该信息经不起仔细推敲,那么它再糟糕也不过如此。如果它经得起推敲的话,它对你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305.发现就是看大家看见的东西并思考没有人思考过的东西。306.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是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作业成绩。307.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起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例如讲话。在极大的压力情境下,我们很容易哽住。308.拥挤能增强唤起状态,而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309.在他人面前时,你会受到鼓励而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然后在同一情景下,你原本觉得困难的事情就会显得更不可能实现。310.评价顾忌: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评价,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提高的最明显。311.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被唤起呢?实验表明,这种唤起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部分来自于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另一些实验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在场也会引起唤起的。312.如果无法对个体进行评价,或者个体无需为某事单独负责时,可能发生社会倦怠。313.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314.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不自控,更不自律,更可能毫无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做出行动,对情境的反应性也更强烈。315.自我察觉的人,以站在镜子或者摄像机面前的人为例,会表现得更加自控,这时他们的行为,也能够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316.喝酒之类的情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察觉,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性化。317.高水平的社会唤起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性。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起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性化现象。318.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31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和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谈。320.恐怖主义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们走到一起而产生。321.大屠杀都是杀人者互相怂恿而造成的群体现象。322.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323.或许你能回忆起曾经有一次你和其他人都希望外出游玩,但你们每个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以为其他人可能对此并没有兴趣。这样的人众无知,会阻碍人际关系的开始。324.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325.所有的历史,都是关于少数派力量的写照,以及由一个人组成的少数派的写照。326.如果一个人不屈不挠地坚信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坚持,那整个世界就是他的。327.我们不喜欢任何类型的争论,它们总是无礼的,但又总是令人信服的。328.如果一致性,自信和从另一方叛离能够使少数派得到加强的话,那么这些变量也能加强多数派。任何立场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力量,及时性以及支持者的数量。少数派之所以没有多数派的影响力大,只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规模较小。329.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330.大部分人更喜欢女性,而非男性。他们感觉女性更善解人意,和蔼,乐于助人。因此,一种好的刻板印象导致了好的态度。331.与种族偏见一样,堂而皇之的性别偏见已然消亡,但微妙的偏见依旧存在。332.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333.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了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334.那些得益于社会不平等的人,在声称“人生而平等”的同时,还需要为让各种事情维持现状而寻求合理化的辩解。335.宗教的作用显得自相矛盾,它制造偏见,同时又废除偏见。336.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社会民众就对民族多样性,和反歧视法案持更开放的态度。337.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我们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而且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有助于让我们感觉更好。338.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于能够积极的评价自己。339.当我们的群体也获得成功时,通过更强烈地认同该群体,我们可以使自己感觉更好。340.内群体偏见即偏袒某个人自己的群体。341.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学收益就是感觉到高人一等。342.也许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343.一个怀疑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344.蔑视外群体还可以满足一种需要,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一旦归属感需要获得满足,人们就会变得更为接纳外群体。345.一般而言,我们越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起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群体。346.形象独特的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347.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的越少,越容易受少数生动样例的影响。348.内群体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往往被描述成一种普遍品性(例如,露西乐于助人)。当同样的行为是由外群体的成员所为,是人们常常将其描述为一个特定孤立的行动(玛利亚为那个拄拐杖的男人打开了门)。349.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因为他们眼里看不到不公正。350.富有和健康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好运、别人的厄运,一切犹如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好运和美德,厄运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351.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352.人们可能具有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在评判个体时,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353.干刻板印象足够强,而关于某人的信息又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能微妙地扭曲我们对个人的判断。354.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355.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的承受。一旦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他们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356.期望与现实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了挫折感。357.房子虽然有大有小的,如果附近的房子都和这间一样小的话,那它便足以实现一个住所的所有社会功能。但如果这个小房子旁边建起了一座宫殿,它就一下子变成了一间破草棚。358.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359.性唤醒和愤怒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性爱只有在打完架或者受到惊吓之后才最富激情。坐一次过山车引起的唤醒状态,也可能使人深深陷入对伴侣的浪漫感觉之中。360.一种躯体唤醒状态会引发怎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唤醒的解释和分类。361.哪里有电视?暴力便随之增多,乃至于谋杀率也随着电视的出现增长。362.电视的微妙影响在于,它确实可以影响孩子学习积极的行为。363.长期看电视的人会认为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364.群体通过责任扩散使攻击行为增大。365.战争最残忍的是,它强迫人们集中在一起,干一些就个人而言谁都很反对的事情。366.我们如何减少攻击?社会学习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和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367.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368.如果有一个提供精神支持、可以互相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369.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370.人们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371.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372.当人们无意识的接受刺激时,曝光效应往往会更强烈。373.人们一般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374.人们选择朋友,尤其是在选择终身伴侣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375.每一方都会把自己的品质拿到社会市场中,对各自品质的价值进行合理的匹配。376.男性通强调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并且希望寻求年轻和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则相反。377.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378.影响你社交技能,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你去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379.当你越喜欢一个人时,你对他的吸引力也会不断上升。而他们的外表上的不完美之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380.当某个人与你越相似,你就越喜欢他。381.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则更是如此。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去为伴侣。382.人们不仅喜欢那些和他们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和他们行为一致的人。383.模仿能增进和谐,对和谐的渴望也能增进模仿。384.人们渴望相似的伴侣的愿望,远远强于渴望漂亮伴侣的愿望。385.最有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像我们的人。386.当你感到忧郁的时候,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可能会使你感觉更糟糕。387.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388.告知某些人他们会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389.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390.批评比表扬更真诚。391.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392.一个不好的名声比起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而且更难以摆脱。393.对自己感觉良好,你才会对约会同伴的看法更有信心。394.频繁的赞扬可能会失去价值。保持坦率而真诚的关系,即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的让对方感到满意。395.当关系向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时,真诚变得更为重要,我们不再一味努力的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开始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哪怕有些方面令人生厌。如果两个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是总是友善的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久的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情的关系。396.关系回报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我们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397.当一方满足了另一方没有得到的满足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相互吸引。398.浪漫的晚餐、在剧院观看演出、在家共度夜晚、度假,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你希望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要继续把你们的关系更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399.影响喜欢和友谊的四个强有力的因素:接近性、吸引力、相似性、关系的回报。400.激情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随之增强,比如共有的价值观。401.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会被称为伴侣之爱。402.完美的爱情:亲密+激情+承诺403.什么因素会影响人们亲密关系的起伏?依恋类型、公平和自我表露。404.所有的爱的依恋中都有一些共有的元素: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视,并享受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然而,激情之爱似乎还有一些额外的特性,身体上的亲密,排他性的期待,以及对爱人的强烈迷恋。405.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这类成人很容易和别人接近,并且不会由于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而感到苦恼。回避型依恋:这类成人往往会回避亲密的关系,他们往往对这种关系表现出少的兴趣,更倾向于摆脱这些关系。不安全型依恋:成年的焦虑-矛盾型个体对他人不够信任,因此会产生较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和同一个人的关系可能会反复的出现破裂的情况。406.公平原则: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中所得到的,应该和你们双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407.爱是自我利益中最微妙的东西。408.那些处于公平的长期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利益。不斤斤计较是友谊的标志,在正式场合中投桃报李会促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友谊中却不是这样。409.被他人挑选为自我表露的对象,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不仅喜欢那些敞开胸怀的人,而且也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敞开我们的胸怀,并且在自我表露之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410.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我们会对那些向我们敞开胸怀的人表露更多。但亲密关系的发展并不是随即而来。(如果亲密关系立即产生,那这个人就会显得不谨慎和不可靠。)合适的亲密关系发展过程就像跳舞一样,你表露一点,我表露一点,但不是太多,然后你再表露一些,我也会做出进一步的回应。411.亲密关系的增强会创造很强的激情感觉。412.当亲密关系稳定时,激情就相对较少。413.有些人(主要是女性)特别善于使人敞开心扉,她们可以轻易的引发他人的亲密的自我表露,即使那些通常很少自我表露的人。这样的人似乎都是很好的倾听者。在交谈中,他们会一直保持高度注意的面部表情,而且总是显得很乐意倾听。对方说话时,他们也会时不时插一些支持性的话语,以此表达自己对交谈的兴趣。心理学家把这些称为“促进成长”的听众,他们是真正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接受他人情感的人,以及共情、敏感并且善于思考的人。414.当我和好友在一起时,就像跟我自己在一起一样,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415.爱情的精髓:两个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倾诉,从而相互认同;两个自我保持起个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动。为彼此的相同之处而感到愉悦,并且相互支持。416.爱情:自我的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17.若要预测一种文化中的离婚率,最好是了解这种文化的价值观,相对于集体主义文化,在那里(爱情意味着承担责任,人们在意的是“别人会怎么说?”)。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在那里爱情是一种感受,人们在意的是“我自己怎么想?”)中会有更多人离婚。418.在数月或数年之后,拒绝别人的爱比自己的爱被拒绝,更能唤起人们更多的痛苦。419.不幸福的夫妻彼此争吵、命令、责难和羞辱,而幸福的夫妻通常会更加一致、赞同、妥协并且愉快。420.痛苦和争吵并不能预测离婚,真正能够预测婚姻的危机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421.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并非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里,如果将其变为现实,那么幸福一定基于爱情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相互情感的不同构造。渴望激情永存或亲密关系不受挑战的伴侣一定会感到失望。我们必须致力于不断的理解,创建和重建。我们的爱情关系是一个构建物,如果没有得到维持和改善,就会随着时间而衰退。我们不能简单的期望爱情关系会像建筑物那样保持自身的稳定,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我们爱情关系的最佳状态。422.“用心照顾”我们的亲密关系,能够使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423.成熟的爱情能够维系婚姻和家庭,因为他们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创造了成长的环境,成熟的爱情是一种被信念所支撑的,爱情本身就包括对差异和缺点的承认和接纳。爱情是在内心决定去爱一个人,并对其作出长相厮守的承诺。爱情是可以经营的,它需要相爱的人共同去培育。424.社会交换理论:人们互相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用极小极大化策略。令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425.我们的付出也是为了收获。因此,我们会最热心的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426.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427.人们不会看重善心的,除非善心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奥维德428.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是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只有当我们找不到外在的解释是,我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品质,而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因,而非个人品质。429.我们在犯错之后的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430.内疚感有许多益处。它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够持久。431.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当你沉浸在爱情中,你热切地想要善待每一个人。432.两种驱动利他主义的社会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433.社会规范是他们有选择的,只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但不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才产生这种需要的人。434.父母对其孩子的奉献比孩子返之于他们的要多的多。435.自然灾害和其他的生死抉择情境的结果显示,人们对施与帮助的人的排序符合进化心理学的逻辑: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436.互惠行为在偏远的乡村就比在大城市中发生的更多。437.自然界就像憎恨真空那样,它也会憎恨单纯的利他主义。但与此相反,社会则会喜欢利他。438.基于共情的利他主义,由于共情的唤醒,许多人被驱动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处于痛苦中的人,即使他们的帮助无人知晓的,即便他们的心境不会受到其影响。439.人们会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状态能力的倾向。440.有时别人真的能看出我们的情绪,但多数时候我们能够很好地掩藏它们。441.人众无知:人们其实对他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无知的。442.在世界各大城市因为遭遇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而产生的“同情疲劳”我“感观超载”,也能限制人们提供帮助。443.在场的其他旁观者会抑制个体的帮助行为,尤其是当紧急情况不甚明了或旁观者是不容易理解彼此行为的陌生人时。444.我们,不夸张的说,有一大半是模仿别人而成的。关键在于选择好榜样,谨慎地模仿他们。445.个性在决定个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上如此之不重要,是有某些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情境影响决策的力量太强大了。446.任何能使旁观者变得能凸显出个人特征的事情:个人请求、目光接触、告知姓名、会面的预期,都增加了帮助的可能性。447.留面子技巧:如果你不愿意做那件事,那这点小事你愿意帮忙吧?(以大求小)448.过度辩护效应:当对一种行为给予超过适度的反馈时,个体可能会将行为归因奖励这一外部反馈,而非内部动机。449.助人行动能够促进把自己看作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的自我知觉,而这种自我知觉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帮助行为。450.从另一方面看,缺乏冲突的关系或组织可能是死气沉沉的。冲突体现了参与承诺和关系,如果能够被理解和解决冲突,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很少会想到面对并解决他们的问题。451.当一种资源未获得明确的分配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得消费更多。452.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在两种情境下,参与者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在的压力(我不得不提防被对方利用。)而且不客观地评价对方行为(她很贪婪,他是不可靠的。)多数人都从未意识到对方对看待他们是同样会有这样的基本归因偏差。453.能够减少社会困境危害的方法包括:确立法规以限制利己行为,将群体分为较小的单位,让人们能够充分的沟通,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倡导利他的行为的规范。454.当不同的群体为稀缺的职位住所和资源进行竞争时,敌意遍产生了。456.为了修正主观的偏差,你应该对别人好,比你期待别人对待你的还要好上20%。457.黄金定律:总是由拥有黄金的人来制定规则。458.当一个人越是感觉自己有较高的能力和价值时(他们对自己的投入评价越高),他们就会越容易感到怀才不遇并意图报复。对社会强烈不满者,大都是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比实际所得到更多的那些人。459.一个处于难以处理的冲突中的群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把自己的目标看做是最重要的,为“我们”感到骄傲,而极度贬低“他们”。坚信自己是受到损害的,强调对集体的热爱、团结,和对集体利益的忠诚。表扬自我牺牲,并压制批评。460.多数冲突中只有核心的一小部分来自真正的矛盾,外面包裹着则是各种各样的误解。461.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完全依据事实说话的,而对方的观点则是对实际情况不负责的主观臆断。这对人类双方分歧的夸大有时会导致文明间的战争。462.化敌为友的策略有四个建议:接触,合作,沟通,调和。463.事实上,国家就需要这样一个敌人,对于整个世界,对于一个国家,对一个群体,一个共同的敌人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量。46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常常把我们最强烈的感情留给我们相似的竞争对手。465.我们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隔阂,这个隔阂来自猜疑、拒绝、害怕和诡计,但这种隔阂其实来自幻觉。466.有时候,冲突的气氛太紧张了,以致于实质性的沟通完全变得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某一方和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对方回报性的和解行动。其中的一种调和策略就是grit(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的行动),以致力于减少国家之间的紧张状态。467.生命的主要内容(或是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各种事实与场景,而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地呼啸着的思想的风暴。468.人们总是通过寻找能够验证某一特质的信息来做测验。469.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你期盼的结果。470.生活是巧妙地受蒙蔽的艺术。471.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正是建立在这种能把事情看得比实际上好一些,并能在最为黯淡的情形里看到光明的能力之上。472.感到孤独是感到被一个群体排斥,不被周围的人喜欢,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像个异类一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473.青少年会比成人更多地体验到孤独。474.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到孤独:男性在被一个群体孤立时感到孤独,而女性是在被剥夺了一段亲密的一对一的关系是感到孤独。475.自我展示理论假设:我们都渴望以一种留给别人美好印象的方式展示我们自己。社会的焦虑含义显而易见:当我们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焦虑。476.害羞是一种以过度敏感和担心别人的想法为特征的社会焦虑。477.当一个男人不能解释一个女人的行为,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子宫的状况。478.一事成,则事事成。479.和可以与之分享秘密的朋友交流有两个作用:它将快乐变成两倍,将不幸分成两半。480.尽管我们经常高估在任何给定的一天中我们能完成的任务(带来的结果是感到挫败),但我们通常低估在一年内我们能完成的工作量,考虑到每天只能有那么一点点进展。481.当证据模糊时,陪审团往往倾向于用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来解释案件,并对有吸引力或者与自己相似的被告表示同情。482.那些转而追求亲密感,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而奋斗的人,会体会到更高质量的生活。483.适应水平现象意味着成功与失败,满足于不满的情绪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而言。如果我们目前的成就降低到我们先前所达到的水平之下,我们就会产生不满和挫败感。如果成绩超过了先前的水平,我们就会体验到成功和满意感。484.如果我们不断地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将会很快适应成功。从前让我们感到良好的事件现在却变成了中性事件。以前让我们感到中性的事件,现在很可能体验到一种失落感。485.我们感觉好或者不好依赖于我们和谁比较,只有当别人思维敏捷、灵活时,我们才是思维迟缓或者笨拙的人。486.一般来说,当收入更均等,而且很少有人明显超过自己时,人们会觉得自己更幸福。487.贫困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财产减少了,而是因为他的贪婪增加了。488.不论人们之间的命运有多大差异,所有人都处在快乐和悲伤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489.我们最深层次的需求,只有通过亲密的支持性的关系才能获得满足。490.如果物质主义不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亲密、支持性的关系。团队信仰经常是这些联系的来源,同时还包含其意义和希望。积极的特质。乐观,自尊,知觉到的控制感和外向性也是幸福体验和幸福生活的标志。全神贯注。表现个人技能的工作和休闲经历也是幸福生活的标志。491.快乐的享受并不是在无意识的,安静的时候,而是在全身心的投入,一种忘我的精神挑战的时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传媒应该具有哪些品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