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东莞待遇最好的电子厂厂多 全国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域分布?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
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02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07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03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02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03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03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
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3、转变职能,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政府要牢固确立“放水养鱼、促进发展”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要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创业的积极性。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2
一、原阳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遗迹文化。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515年的一百五十多年中,中原各诸侯国在此会盟达15次之多,比较著名的有“践土之盟”、“衡雍之盟”、“扈地之盟”等。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
(二)名人文化。原阳自秦汉至唐宋,曾出过12位官居宰相之职的历史名人。这些宰相级人物有汉代的“张陈二周”,即:张苍、陈平、周勃、周亚夫。有唐宋的“韦娄李杨”,即:韦氏一门三相(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娄师德、李恽、李穆、杨再思,还有宋代谋害岳飞的万俟高。此外,原阳还是毛遂故里,祖籍之故乡。
(三)民俗文化。原阳县的民俗文化也独树一帜。原阳盘鼓始盛于唐,女皇武则天曾亲封原阳盘鼓为“大得胜”。全县现有盘鼓队108支,演职员工3500人,演出足迹遍布北京、安徽、山东、湖北、福建、陕西等省市,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几十项大奖。书画艺术也是原阳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初步形成了“龙头+基地+书画家”的书画产业发展格局。
(四)餐饮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引黄改稻,昔日盐碱地上产出了享誉华夏的“中国第一米”。原阳烩面堪称一绝。全县大大小小的烩面馆就有上百家。此外,原阳凉粉、龙王庙粉皮、白庙黑王食品、原阳烧鸡、牛肉等名优食品和风味小吃久负盛名。
二、制约原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思想解放不够。一些领导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文化建设是赔钱的事儿,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工作中不要,致使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在创意产业方面只有为数极少的婚庆中心、婚纱影楼:广告策划始于起步,内容产业、动漫产业均无一家。280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固定资产超过50万元的只有15家,且大多都是“作坊式”生产,经营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
(二)投入上的严重不足,导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极低。由于原阳县是省级贫困县,财政紧张,加之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氛围没有形成,致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如夏家院、玲珑塔、谷堆文化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的维修保护投入几乎为零。更有甚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二级机构中,影剧院、电影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几乎处于倒闭状态,正常功能得不到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由于缺乏购书经费,文化活动已无法正常开展。
(三)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据摸底调查,全县各类文化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60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40多人。特别是文化馆,本该是文化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但随着年龄大的专业人才离退休,新鲜血液输不进来,有专长的人被堵在门外。图书馆、文管所、豫剧团等单位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三、发展原阳县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
坚持体制创新,努力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坚持艺术创新,努力在增强艺术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取得突破:坚持运行迎新,努力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上取得突破。要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文化设施推动和投资拉动,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网络游戏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业。经过努力,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文化名牌,培养一批文化名人,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四、发展文化产业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党委、政府牵头的文化工作协调组织,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四个体系,认真研究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帮助解决文化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使文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选用总体规划和同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切实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经费投入,保证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要加大对转制文化单位、文化发展项目在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社会保障、项目用地、规费减免和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三)要加快文化单位体制和机制创新。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继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文化部《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3]14号)有关政策,及省、市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搞好人事制度改革。
(四)要实施人才战略,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要认真落实豫发[2004]9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聚集能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吸引省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加盟到县文化产业创业活动中。
(五)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要以创建先进文化县、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大院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探索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新形式、新方法,着力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与农民生活方式、欣赏品位、经济收入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的服务,切实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以盘鼓协会为依托,整合全县鼓舞艺术资源,使之做强做大,进一步突出鼓艺特色,进行市场化运作,真正在全省及全国打响自己的品牌。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地域范围内,由政府调控、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既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
县域经济是作为一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我国人均耕地量很少,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繁荣,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转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当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发展可吸纳的农民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所以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就能够增强县域范围内消化吸收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此举也将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为大中型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县域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来源的主要基地
县域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国家资源的基石。首先,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县域资源中,比如水土、森林、矿藏等,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国家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其次,食品业、轻工业、重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等的生产原料对于县域资料的依赖性也很强。再次,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在劳动力方面为部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县域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县域经济是促进国内消费的推进器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明显,据统计,广大县域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得到提高,市场容量将会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定会更强。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
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作为我国对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实行的最主要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及其自主性都比较小,导致城镇化率较低,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城镇吸引附人口的凝聚力不强。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县域发展基础薄弱,除了县城之外,多数乡镇的基础建设一直落后,缺乏支柱产业,功能不全,发展没有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存在很多薄弱的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相对比较多等现象。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在农业中,科技含量不高,传统农业比重仍较大;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然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却表现得比较欠缺。其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县域工业在支持农业及其他的产业上还存在着不足,县域农副产品大多数都是以出卖原始的或者是初级的产品,对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还处在起步阶段。再次,在县域层面上各个县域的产业结构差别不大。“千县一品”,各城都热衷于“热门产业”,而忽视了当地地域、资源特色,追求“大一统”模式,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问题,遗留至今,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体制性政策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幅减少,但从绝对量上看,仍有6.7亿农民。据统计,新世纪前10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数量上看每年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事实上,财政支出总的比重却很长时间都处在10%以下,因此,不能满足7亿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另外,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的重点区域来看,大项目、大产业、大建设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受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严重缺乏国家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中国广大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掌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谋划出正确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开放活县战略措施,不断地发展外向经济
推动县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实施开放活县发展战略。首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优化县域的发展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投资决策已经由以往的注重投资政策转向了现在的注重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成为吸引企业资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优化和发展自身环境,才能赢得县域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产业资本的流动规律,扩大开放领域,选准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境外资金、项目、技术、管理和人才,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4
>>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黄陵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北资源型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唐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太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创新 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研究 江西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于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6] 杜俊娟、李姚矿、夏业鲍、张克宏:转型期资源型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典型资源县域繁昌县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6).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贫困恶循环;优势创造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欠发达县域大都位于我国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信息闭塞。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不同等的“待遇”, 直接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这是不争的事实。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种植业占较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比重较大。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致使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不多,经济欠发达县域这种传统农业特色,也造成了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体系落后、陈旧。
2.融资十分困难,发展后劲不足。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处在我国工业化由沿海到内陆渐进过程的末端,因而在投资环境、引资融资理念、投资效益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资金的逐利本性,导致资金大量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 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对基础设施建设无力大规模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社会服务设施普遍呈现低水平状态。反过来,基础设施的陈旧又影响外来资金的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
3.县域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欠发达县域民营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数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发展潜力有限。另外,促进县域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政策、融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县域经济的组织管理者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也认识不足,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对民营经济主体的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政府规制失衡。大多数欠发达县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潜在影响要比发达沿海地区大得多。政企不分,政府对市场行政干预过多,直接导致效率低下,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生产要素、经济要素、资源要素等流动性不足。另外,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主体的不对称规制,实施政府规制多是按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进行设计与操作的,出发点常常是为了维护已经具有了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而造成了市场结构上的严重“不对称竞争”,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低效与低水平的竞争、发展之中。
二、 欠发达县域摆脱“贫困恶循环”的战略思考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 “贫困恶循环”困境, 就必须打破以往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选择超常规发展战略。使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并最终赢得发展格局上的整体优势。为此,应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1. 实施“对外开放,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增长点,构筑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涌流。欠发达地区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竭尽全力打造投资“洼地”。有目标、有目的地引领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实施“重点突破,提升整体实力”战略。要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整体升位,关键是立足县情、着眼长远,实现重点突破。为此,各地要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围绕搞好项目建设与关注民生、工业强县与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重点地实施突破。
3,实施“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之路”战略。县域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维护基点。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发展道路和路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破解欠发达县域“贫困恶循环”的现实出路
1.破除小农思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于长期封闭落后及历史等原因,欠发达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因此,县域农民要确立新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双赢与多赢意识,突出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树立经济运营以企业为主、经济活动以价值规律为主的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以符合经济规律的思路和举措来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经营技术、经营环境等。
2. 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欠发达地区发展严重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就需要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诚信氛围,规范市场经济。为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根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而不强迫、服务而不代办”原则,解决“公司办不了,农民办不好”的事情。并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机制,改善交通和信息、人力资本、市场条件、法制环境、中介服务、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发达地区的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1]
3.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优势产业。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的产业布局观念,确立新的产业结构观念,以优势产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因此,在吃透县情,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清优势的基础上,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追求“专”、“精”、“特”、“优”, 从而走出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2]在特色抓对之后,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上去,努力把产业链中关键的一段做优、做好。
4.围绕“三农”问题,推进“三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首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大宗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抓好质量与标准建设,形成基地,创出品牌。其次,加快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应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做到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5.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缺口较大,瓶颈制约明显。为此,需要打破单一的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债权转化股权、应收账款买断等多种形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组建以主要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包括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社区银行,鼓励创建风险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多层次的融资机构,引导中小企业正规、合法地进行融资;建议建立多类型的信用中介管理公司, 如信用中介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等, 不仅为金融机构,也为其它部门提供征信、法律咨询和信用担保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6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xx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xx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本文结合xx实际,试作肤浅的探索和思考。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三、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体制、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资产闲置、资源浪费。为此,要进一步拓宽国企改革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嫁接改造等形式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具体地说,要重点建立“三条退出通道”:一是“以股份促退出”。对生产正常,债务较轻,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水轮机厂、汽修厂等可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退出。二是“以出售促退出”。对生产正常、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负担任务重的企业,如特陶厂、大通电子厂、电机厂、水泥厂等可实行公开拍卖,出售国有产权或控股权。三是“以破产促退出”。对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要大胆实行破产重组,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当前,要重点抓好对陶瓷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县陶瓷原料厂、陶研所的改革脱困工作。通过拍卖、兼并、破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整合资源,激活企业,为我县的陶瓷业发展提供原料生产和科技支持。此外,要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对资产价值较低、负债较重,退出困难的企业,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安置职工,确保顺利完成国企退出任务。四、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公路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瓷区公路和三大出口公路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创造条件建立铁路运输基地。同时,要大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xx境内通高速公路。二是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投资置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和水库、堤围的除险加固以及供电线路改造工作。四是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县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以资源为导向,以工业园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向他们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大力推介优质高效的引资服务台,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当前,要重点抓好高陂陶瓷工业园区、三河综合工业园区和茶阳商贸工业园区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页
的建设,为招商引资筑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对策,重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步伐。在引进项目上,坚持以大项目为重点,大、中、小项目一齐抓,扩大引资范围,拓宽引资领域,在抓好传统项目引进的同时,抓紧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在引进资金上,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的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的资金如金融资金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三是充分利用xx对口帮扶的契机,主动出击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优势,促进我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镇级经济和次中心城市发展。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事业费支出,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扶持弱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努力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部门服务。同时,要积极协助和支持乡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五是加快中心镇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业,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区域经济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功能,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更大的平台。七、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一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调特、调优、调高,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壮大提升第二产业。要坚持思路、结构、科技、体制、管理、环境六大创新,实行政策扶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优扶强扶大工业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交通、市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信息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八、落实激励机制,调动镇级的积极性。我县镇级财政运行质量较差,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困难重重。因此,要制订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我想可采取两条激励措施:一是对超额完成县下达税收任务的,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镇政府;二是对新办企业创新税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全部返还给镇政府。通过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的发展步伐。此外,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不断增加各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九、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发展软环境。我县地处山区,在硬环境不如人的情况下,必须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一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最大的政策,以“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二要营造有令必行的政务环境。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决策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办事方式,创新服务方法,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外商和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保姆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用真情感动外商、留住外商。三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安全感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7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前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势,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进行新的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思考。要重在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拓展发展内容、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选择好以战略性产业、支柱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支撑体系,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或中长期规划这项龙头工程上。
当前在发展县域经济、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若干认识与操作上的偏差,亟须引起注意:
把发展为先混同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先、速度为先。有些受制于旧的发展观和传统思维惯性影响,不能正确区别坚持以人为本,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唯一目的发展,忽视资源、生态代价发展的区别,口头上也讲科学发展观,思想上还受不科学政绩观的支配,在确定发展目标时,仍是重经济指标,轻社会人文要求,忽视充分就业;有的把经济增长速度当硬任务,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当软任务;谋求发展时,不从水、能源、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出发,甚至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发展、环境建设自然也会上去。这是第一种。
拘泥于传统思维惯性,眼界囿于本县县域,忽视参与区域一体化分工和协作,及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分享利益,而是把县域经济混同国民经济,沿袭“大而全”、“小而全”、“全门类”地规划县域的产业体系建设。有的不分析县情与发展基础、条件,把工业主导作用绝对化,忽视农业、农民是县域经济主体的基本县情;有的不从本县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实际出发,实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建立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是盲目“克隆”一些城市和县域工业化发展模式,大办工业,盲目布点,重复建设,造成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趋同化及产品同质化。这是第二种。
重规模、轻结构,重外延、轻内涵,继续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子。有的忽视国家产业、土地、环保政策和环境容量,妄图继续沿用规模用地而不是集约用地来招商引资,甚至以巨大的环境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对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淘汰转移或外溢项目,盲目接受,来者不拒。甚至在政绩意识作用下,引进少数优惠加补贴比税收还多的项目。这是第三种。
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中,一轰而起,把经济规模混同规模经济,不注意遵循产业集群的生成、演进和提升规律,重政府主导作用,轻企业主体作用;只求做大,忽视做强;忽视产业整合、分工协作及产业链培育,热衷企业扎堆和外延扩张,在产业链同一位置上广种薄收,使产业和产品难以形成成本比较和市场竞争力优势。这是第四种。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有的仍未摆脱数量型传统办农业的思路,不着力加快推进从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生态型农业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产业、市场、附加值优势,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有的仍是就农业讲农业,未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造成一些县(市)在面对国际市场日益严重的“绿色壁垒”,大量农产品积压与滞售,农民依然增产不增收。这是第五种。
靠政策优惠发展县域经济的思维定势尚未向制度环境优势转变。有的仍等待或热衷于伸手向上级要优惠政策,仍期待通过国家调减税费、放宽规模用地,来引进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有的忽视投资环境和制度建设,不致力创造良好的政务、法律、人文社会环境,没有建立起投资者满意的高效、快捷、优质、顺畅的投资环境和合力服务的长效机制,以降低投资者的社会成本 ,建设平安园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第六种。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热衷于扩大城镇规划规模,追求非农人口的增长比例,而不是致力于发展壮大城镇产业与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就业人口,妄图在城镇产业空心化的情况下,人为增加非农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第七种。等等。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8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本文对县域经济竞争的评价方法进行阐述,并以河北省县域经济评价研究为例,对2011年河北省县(市)的县域经济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就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进行讨论。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定义出发,主要分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结合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波特的IMD模型和钻石模型,给出了县域经济模型的独特研究方法。该模型以县域经济竞争力直接的竞争力和间接的竞争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直接竞争力是指直接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特性起到影响的因素,其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和技术教育竞争力;间接竞争力是指对县域经济间接影响的竞争力,为直接竞争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动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为直接竞争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证。
(二)评价实施步骤与评价结果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主成份分析的一般步
骤为: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矩阵;
2、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
3、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相关矩阵;
4、解特征方程。根据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因子数;
5、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
6、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因子旋转,求旋转后的主因子解;
7、计算因子得分;
8、计算因子权重;
9、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增强市场意识
河北县域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影响较深,重发展农业企业,农业为大的概念是根深蒂固。因此,河北县域农民必须要建立新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双赢、赢得更多的意识,强调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树立经济运行企业为主,经济活动的市场价值规律主要理念,根据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根据法律的经济思想和措施,土地经营、管理工业、管理技术,商业环境,等。;使河北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系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趋势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它必须建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子系统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二)确定战略定位
河北各级政府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但也应该看到,河北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市场竞争、缺乏活力的主导产业,很难形成县域经济的生长机制。任何一个县的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河北县每个人按他们的位置、性质和资源禀赋条件,清楚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择那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广阔,联动效应强,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龙头发展方向的确定,一个关键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可以创造地方特色。在利用本地特色的培养,实施“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使独特的新产品、新产业。一方面,县域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可避免直接互相竞争,在这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区域,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调整坚持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了二、三产业优先发展,努力提高等级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县域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其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发展当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同时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共享平台。
四、结束语
由于河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复杂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不能一概照搬外面的发展经验,也不能坚持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该根据河北县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最后找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经济;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18-0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大又一次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这一论断为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县域经济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21世纪初县域经济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此相伴随的是资源消耗增大、废物排放量增多、环境破坏加剧。因此,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一、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逆行于生态文明之路
近几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经济强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但是,我国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一切后果,给后任留下了堵不完的窟窿、还不完的债,给将来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此现象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违背,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
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县域普遍思想观念滞后,存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和狭隘观念,保守方面表现在:“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狭隘方面表现在: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尤其是各县在生产区域布局问题上,不是去寻求“双蠃”模式,在竞争合作上形成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因而往往造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名特优稀,外发力度不大,规模优势不明显,区域特色不突出。
2.生态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一方面,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还有一部分的农田及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些都从根本上违背了生态文明之路,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产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换取,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至于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减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32.3%,而近几年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约为发达国家的50%,大大低于国外0.7~0.8的先进水平。
4.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属外延型、粗放式的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差的现象较为严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有些县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新上的小项目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挤占了有限的资源。有些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在传统产业、低技术水平上扩张,未能行之有效地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大多数县域经济仍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企业发展经营方式粗放,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等问题。
二、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以创新思想观念为基础,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发展县域经济时,要解放思想,克服观念误区。应把县域经济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坐标,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具体说,一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二是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市场观念;三是要创新领导体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真正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总揽全局,激励协调,宏观指导,微观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议大事,抓重点,攻难点,把握工作主动权。
2.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方能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使县域经济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一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强化资源环境管理;三是开发生态资源。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的滚动发展。要积极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走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相结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路。
3.以节约自然资源为保障,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续力
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和谐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以提高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方针,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要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二要始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保护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三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节约型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四要整合土地资源。
4.以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为主线,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征途
要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县域所用;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用先进、适用的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县域一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5.以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依靠,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阵地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制定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采取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的方式,把优秀人才引进来,也可利用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灵活方式留住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县域企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佩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0
——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调查和思考
产业融合,是实现城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突破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变局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尤其是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2013年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后,省内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快速兴起,新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早在2012年12月,铜仁市就制定通过《印思德组群城市发展》规划,着手推进印江、思南、德江3县抱团发展的战略布局。规划启动4年来,除杭瑞高速建成通车外,3地间在行政管理、基础产业、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等领域均处在探索阶段。按照县委安排,我们围绕推进“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布局问题,深入3县经济发展部门和产业园区进行了调查走访和座谈交流,现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概况。1.印江县2015年GDP7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9:20.7:48。建成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县茶园面积35万亩,“梵净山”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达8000万棒,发展核桃19.2万亩;扶持发展万户小老板266户、微型企业766家;成功创建了一批优秀旅游景区,推出了1批旅游文化精品,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县”称号。2.思南县2015年完成GDP10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27:48。建成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部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3家,初步形成以茶叶、中药材、石材、化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生态畜牧、茶叶、果蔬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是“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3.德江县完成GDP8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8:20.3:51.9。省级、市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共9个,发展生态茶园21.9亩、核桃23.5万亩、中药材14.8万亩、天麻120万平米,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62个,建成阿里巴巴、云智速递、汽车物流园等物流企业,乌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部批复。
(二)省级经济开发区。1.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位于杭瑞高速印江匝道口,规划面积9.7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梵净山金顶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低温余热发电项目;②贵州聚优钢化玻璃有限公司年产50万平方米钢化玻璃项目;③印江自治县圣墩鑫隆食品有限公司年出栏1万头、屠宰加工50万头肉猪项目;④印江自治县净山食品厂年产5000吨红皮脆菜项目;⑤贵州印江承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对高档真皮鞋生产项目;⑥贵州凯琦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只键盘、400万只鼠标生产线项目;⑦贵州增荣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茶叶机械设备制造项目;⑧印江自治县梵净山翠峰茶业有限公司年产万吨精制茶叶加工项目;⑨印江自治县依仁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红薯粉生产项目;⑩印江自治县飞龙纸业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2.贵州思南经济开发区紧邻杭瑞高速(沿榕高速)思南西匝道口,规划面积9.83平面公里,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贵州思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年产销70577售120万吨水泥项目;②贵州思南兴黔船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载重吨船舶及护理项目;③贵州巨鼎实业有限公司年加工80万㎡石材项目;④贵州福安乌江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8万㎡大理石开发项目;⑤贵州大博金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年产3000盏灯具及2000辆电动车项目;⑥思南县润丰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重晶石、方解石投资项目;⑦贵州省思南县蚕桑科技园年产500吨蛾公酒、100吨桑叶茶、10万床蚕丝被、100万片桑叶面膜项目;⑧思南县五盛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化肥项目;⑨思南县南塑包装有限公司年产4000万条编织袋项目;⑩贵州保东服饰有限公司年生产50万套服饰项目。3.贵州德江经济开发区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位于县城北,南区位于沿榕高速德江南匝道口,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3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主要有:①黔东北机电产城一体化园汽车配件、建筑配件、PVC管 PPR管、PE管、小五金件项目;②德江县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中药饮片/天麻酒项目;③贵州资兆建材公司年产120万吨熟料水泥生产项目;④贵州颐年春酒业股份公司年产2000吨白酒生产项目;⑤贵州迪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件装备、箱包生产项目;⑥贵州亿源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肉制品生产项目;⑦贵州黔东油脂集团德江星星油脂公司年加工5000吨菜油项目;⑧德江德源科技有限公司铝材包装箱(袋)项目。
(三)省级产业园区。1.印江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2.1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4户,将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小云特色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印江匝道口,以特色食品、电子轻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②塘池建材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印江东匝道口,以建材装饰、旅游商品制造及建材家居和汽车交易专业市场为主;③木黄—天堂产业园:毗邻印沿松高速木黄匝道口,以茶、菌、酒、水、中药材及健康饮料等大健康产业为主;2.思南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户,将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特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双塘产城融合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沿榕高速)思南西匝道口,以农特产品加工及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致力于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城市新区;②关中坝景城融合产业园:紧邻思南乌江码头,以船舶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及健康休闲产业;③灯油坝教城融合产业园:毗邻沿榕高速思南南匝道口,发展以石材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建设教育园区与邵家桥新城区融合,实现“产教一体”。3.德江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2户,将大数据、大健康和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分三个产业集聚区域。①城周产业集聚区:北区紧邻县城区及沿榕高速德江北匝道口、南区链接沿榕高速德江南匝道口,以机电产业园,健康生物制品产业园、加工制造产业园及汽车专业市场为主,配套建设大数据中心。②煎茶特色产业园:紧邻杭瑞高速煎茶匝道口,以农特产品加工及健康美食产业为主。③共和物流园,紧靠共和乌江码头,以港口加工、商贸物流及休闲健康产业为主。
二、推进产业组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杭瑞高速、沿榕高速开通和印思快速干道、印德快速通道破土动工,三县组群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日趋成熟,但由于行政区域分割、政策保障不足、协调推进机制缺乏以及产业趋同等因素制约,3县组群同城化步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经济总量太小,延缓了同城化发展。三县均为部级贫困县,区位优势和经济总量稍好的思南县,受到德江县区位的良好预期影响,首位作用很难发挥,其中心城市地位没有得到周边城市的足够重视和认可,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较弱,“虹吸”效应有限。
(二)缺乏协调机制,制约同城化发展。在现行缺乏有效的行政协调机制的推动下,三县政府出于对自己区域利益尤其是干部政绩的考虑,在重大项目的选择和建设上,更多会从地方财政收入效益考虑,重竞争、轻合作的做法较为普遍。主张什么事情自己干、自己得,以确保本县的经济增长、收益增加、绩效提升,难以推动跨县域的资源共享、要素互动和利益均沾的横向联合合作。
(三)规划思路不统一,阻碍城市组群发展。由于利益机制驱动,印思德三县的产业——发展规划均将本县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兼顾其他城市较少,没有站在印思德融合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各成体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常脱节,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差,尤其是三县交界区域的规划欠缺整体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导致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印思德同城化组群发展。
(四)产业分工不合理,影响了同城化发展。三县之间的产业发展缺乏协调配合,导致产业趋同、互不融合。思南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造船、石材等方面,而德江、印江则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等方面,关联程度不高,无法形成跨县域的完整产业链。电子、大数据、特色食品等产业都是三县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政策上竞争激烈。总体上来看,印思德三县产业没有形成强大合力的一体化发展态势,致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印思德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了同城化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印思德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按照印思德三县联合打造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以印思快速通道、黔北机场开工建设为契机,按照“一轴两带四核多园区”的空间布局,着力突破空间、交通、要素瓶颈,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一轴:以印思城际快速通道为内轴和以连接沿线5个产业集聚区的杭瑞高速为外轴(包括印江县城、思南县城和塘池产业园、小云产业园、关中坝产业园、双塘产业园、煎茶产业园)两带:一是沿榕高速产业带(包括德江县城—高家湾产业园、双塘产业园、灯油坝产业园),二是乌江沿线产业带(灯油坝产业园、思南县城—关中坝产业园、白果坨部级湿地公园—共和物流园),同时打通“印江—潮砥—黔北机场”“印江—潮砥—共和—德江”快速通道,在潮砥建设水陆空一体联运集聚区。四核:以印江、思南、德江“县城—园区”为中心的城镇经济圈和以黔北机场为核心的区域合作经济圈(黔北机场距三个县城车程均在30分钟以内)。
(二)搭建合作平台。市级牵头引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工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国土局、规划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旅游委、教育局、大数据办、金融办、桃园公司等部门和三县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印思德同城化领导小组,筹集不少于10亿元的印思德同城化基金,组建成立投资公司,整合三县开发区及投资公司资源,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组建办事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三县党政联席会议,负责部署同城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主要政策、重大举措和重要事项。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和第四方的支持。建立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立足三县优势基础产业,联合开展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对接和各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大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联盟,创建一批制造业合作园区、特色产业协作区和重点产业共建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联手建设“飞地”产业园区和功能区,在共建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资平台、共建项目和配套服务体系方面先行先试,由印江、思南、德江三县联合编制黔北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印江、德江两县联合编制潮砥水陆空一体联运集聚区规划,将该区域打造成为继三县县城之外新的增长极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典范,把共建区建成印思德同城化的示范区。}
2021年08月02日 14:35--阅读 ·
--喜欢 ·
--评论在国内哪个城市电子厂最多?哪里的电子厂最多?电子厂多的城市有哪几个?现在电子行业在哪个地方比较集中?哪里比较多电子厂?在国内,电子厂普工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比如说苏州,无锡,上海,深圳,东莞,惠州等地。这些地方分布着很多的电子厂,其中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主要以日、韩、美资企业为主。由于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需要大量电子厂的普工,所以这也是电子厂一直在招聘的原因之一。那么哪里的电子厂比较适合我们去打工呢?广东深圳和广州都是大城市,能学得的更多,只是想普通的打工,还是在浙江。因为广东贫富差距太严重,所广东工厂加班会多一些,因此工资也会高一些。如果受得了苦,可以长时间工作,建议可以去广东工厂上班。福建受台湾问题,又受浙江和广东两个大省压制,发展困难,是全国沿海地区除广西以外最落后的地方,但是福建产业单一,学习的少,所以工厂工资较高,社会福利也不错,比江浙差不了多少,因为这边加班普遍较多,工作时间长,所以工资水平和比很多地方要高一些。浙江山青水秀,经济发达,城市环境优美,全中国老板最多的省份,到处是做生意的,投资多,企业多,民营企业占了绝大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多,就业机会多,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按计时计件比较多,但是浙江湖州嘉兴等几个城市各方面和江苏苏锡常有一点差距的,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不仅有都市气息,而且能感受到民富,这三个工资待遇都不错,杭州和宁波是浙江最好的两个城市,生活环境方方面面都比较好,浙江一般来说给交五险一金、节假日发福利,很多工厂工资大约在6000--7000块钱以上,当然还有待遇更好的工厂。江苏推荐苏南苏州和无锡两个城市,工资比浙江要高,和浙江一样加班普遍较少,小时工工资能和广东对抗。经济和环境都好,空气也比广东好,省内经济差距较大,苏北很落后,很多苏北人会来浙江、苏南、上海打工,甚至还有苏南县也有不少人在浙江的杭州宁波打工,民富不如浙江。浙江的社会财富全分散民间,江苏的财富大半分散在民间,小半集中在财团手中,所以浙民企数量多于苏民企。}

0
很多出去打工的人都知道电子厂,但是这些电子厂都集中在哪里,却有很多人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子厂普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如说深圳,东莞,惠州,苏州,无锡,上海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地方分布着很多的电子厂,其中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主要以日、韩、美资企业为主,福利待遇都很好,厂里管吃管住,工作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待遇最好的电子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