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年四季的气候为什么热 探讨南方一年四季的气候气候特点和热带气候?

重要地理名词和易混名词解读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主题一:行星地球1.【天体、天体系统】【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空间垃圾。【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3.【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和整体性(同步起落)。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与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等。4.【恒星日、太阳日】【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5.【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6.【日界线与180°经线】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7.【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区别——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8.【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极昼极夜】——出现在极圈以内的现象。极昼极夜开始都是从极点开始向极圈扩大的。极昼极夜时间长度:极点极昼极夜各为半年,极圈极昼极夜时间长度为1天,长度由极点向极圈递减。9.【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度,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10.【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南北范围。11.【太阳直射点】 太阳光线与地面切线呈垂直状态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由于地球是曲面,在某一时刻有且仅有一个直射点。由于地球自转,直射点也会不断随太阳自东向西移动,同一天内(日运动)可看作是直射在某一纬度,沿着纬线自东向西运动。12.【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13.【季节、节气】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4.【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15.【内部圈层】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由外而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6.【地幔的结构】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分为:上地幔的顶部,上地幔的上部以及上地幔的下部。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17.【地壳、岩石圈、生物圈】【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生物圈和岩石圈有交叉部分。主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18.【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19.【对流运动】:空气对流是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进而导致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这种现象。20.【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 K,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因为比太阳辐射的波长(0.15~4微米)要长得多,所以气象学习惯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21.【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22.【地表反射率】 地表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少;反射率越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多。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23.【气温、地温、逆温】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逆温,这里指辐射逆温。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地面失去的热量随着夜深逐渐增多,逆温层加厚,日出后地面逐渐增温,逆温层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在大陆常年可见,一般冬季最强,夏季较弱。2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25.【焚风、布拉风、冰川风】:【焚风】 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时,被迫抬升失去水分(一般形成地形雨),并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形成高温并且干燥的气流。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也会迅速升高。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布拉风】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冰川风】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又称为:下沉(降)风。26.【赤道无风带】赤道无风带出现在赤道附近对流层底层风向多变的弱风或无风带。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风速微弱,故称为赤道无风带。27.【副热带高压脊】: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一般采用副热带高压内东西风的分界线来表示,我国常用120°E上副热带高压的脊线所在的纬度的变化来表示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即副热带高压脊线。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是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在预测热带气旋移动时,我们必然要留意副高的强度,它的脊线位置等等。另外,副高不但会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它还会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旱涝状况。因此,在预测天气时,了解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是绝对有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28.【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30°附近)控制下的海区。29.【副热带无风带、少雨带】:副热带无风带分布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内,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水平运动微弱,静风频率高;同时因下沉绝热增温,故空气干燥,云量很小。世界上的大沙漠多分布于此。30.【锋面】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所谓锋,也可理解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的交锋。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在这一过渡带里温度变化特别大。31.【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以锋线所在的位置为过境时,锋面移动前方为过境迁,后方为过境后。32.【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一种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大,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公里。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风雨天气,有时伴有暴雨、暴雪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33.【冷高压、热低压、冷低压、热高压】热力状态下,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是相反的,气温升高,气压则降低。赤道低气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热低压;极地高低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下沉堆积)形成,为热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为冷低压。34.【气候的要素、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35.【气候、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36.【温和、寒冷、低温、凉爽】【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37.【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不同: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38.【降水、降雨】【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39.【辐合、辐散,上升与下沉】【辐合】指的是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流动,位于低压中心。辐合是气流的集中过程,中心有主动运动趋势,近地面辐合则气流上升,高空辐合则气流下沉。【辐散】指的是气流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位于高压中心。辐散是气流的发散过程,中心被动接受气流补充,近地面辐散则气流下沉补充,高空辐散则气流上升补充。40.【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41.【寒潮与冷锋】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区别——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主题三 地球上的水42.【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43.【径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44.【径流量】: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45.【水汽输送】:指的是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水汽输送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两种,前者主要把海洋上的水汽带到陆地,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形式。后者由空气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空,是成云致雨的重要原因。大气中的水汽虽然只占地球总水量的极小部分,但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很大和大气同地球表面的水分交换率极高,使水汽输送成为全球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46.【地表水】: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47.【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48.【冰川融水与冰雪融水】: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该补给一般比较稳定,补给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冰雪融水——指季节性的积雪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由于季节性积雪雪量不大,很快就能融完,因此该补给的最大量往往在春季。49.【水平衡】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与世界大陆相比,中国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径流系数均高,这是中国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所致。中国内陆区域的降水和蒸发均比世界内陆区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国内陆流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之故。50.【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泛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是从综合效益的角度上说的。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是从发电的角度上说的。51.【汛期】: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中国北方,冬春季节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称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人们习惯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中国各地汛期开始时间随雨带的变化自南向北逐步推迟,而汛期的长度则自南向北逐渐缩短;珠江、钱塘江、瓯江和黄河、汉水、嘉陵江等有明显的双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后汛期,后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国大洪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52.【结冰期】: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结冰期不是以整条河流或湖泊完全封冻为结冰开始,而是自其形成结冰形态为临界判断。结冰地域:中国自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北方大多数河流都有结冰期,最北以黑龙江流域的结冰期最为长。结冰时间:结冰期有长有短,温度回升快的地区相对来说结冰期短。高海拔的山峰形成的冰川为终年不化,极地的大冰盖也为终年结冰。53.【凌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较多。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上段早于下段。而且冰盖厚度下段厚上段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水位增高。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54.【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受盛行风的影响,海水形成长期的、大规模的定向运动。例如北太平洋暖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千岛寒流(受极地东风带影响形成)等。密度流:相邻海区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海水密度大的海区,例如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表层洋流、红海与地中海、红海与印度洋之间的洋流。补偿流:受盛行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洋流,使出发海区海水流走,海面降低,附近的海水流来补充,形成补偿流。例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加纳利寒流、索马里寒流等。55.【潮汐】: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我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56.【风暴潮】:风暴潮(Storm Tid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高潮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57.【向岸风、离岸风】沿岸地区,由海洋(水域)吹向陆地的风称之为向岸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水域)的风称之为离岸风。低纬度为信风带,大陆东岸为向岸风,大陆西岸为离岸风。中纬度为西风带,大陆西岸为向岸风,大陆东岸为离岸风。58.【上升流】:通常发生在沿岸地区,是一种垂直向上逆向运动的洋流。由于受风力吹送,将表层海水推离海岸,致使海面略有下降,为达到水压的均衡,深层海水就在这里补偿上升,形成上升流。59.【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60.【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主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61.【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质构造】 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 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62.【层理构造】: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63.【固结成岩】:新教材表述为:压实、固结。地质学专业术语,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一种。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64.【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65.【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 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风力侵蚀】 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66.【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 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溶蚀】 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67.【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 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雅丹地貌】 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称为风蚀脊。雅丹地貌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以外的任意颜色。在地球表面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绝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雅丹地貌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水的参与。首先,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或岩层主要为湖相的砂砾岩,湖水干涸后,这些出露地表的砂砾岩在间歇性流水和长期而强烈的定向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今这种地貌,只是流水冲蚀的作用远小于强风的吹蚀作用,因此将雅丹地貌归因于风蚀地貌,“风蚀雅丹”由此而来。68.【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河谷或沟谷源头,因河床纵剖面较陡,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引起向上游不断侵蚀,从而加长河谷的长度。69.【河床】 河流流水的线性槽地。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70.【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71.【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2.【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7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热带雨林】 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雨林带】 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74.【垂直带谱】 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特征:① 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② 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③ 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但垂直带谱遵循自身的发育规律,并不是纬度地带的缩影。④ 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75.【草原、草地、草场】:【草原】指干旱或半干旱条件下以多年生草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如温带草原、热带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草地】指地表覆盖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是土地资源的一种利用类型。【草场】 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统称,是生物资源的一种类型,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草甸】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性草本植物组成,生长在中性湿润条件下的植被群落,属非地带性植被。其形成和发育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如河漫滩草甸、高山草甸。76.【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77.【土壤、土地、土地资源】: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主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8.【自然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括土地、阳光、水、空气、矿藏等。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热、光和动力等能量的物质资源,如太阳光、煤、石油、天然气、电、水、风等。能源仅是自然资源中的一部分,能源一定是资源,资源不一定是能源。79.【新能源】:新能源( 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80.【滑坡与泥石流】【滑坡】 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81.【荒漠、沙漠与沙漠化】【荒漠】 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缺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沙漠,沙地和戈壁等。【沙漠】 是指沙质荒漠,它是干旱气候的产物,而沙漠化则不限于干旱荒漠地带,其主要分布于干旱草原及部分湿润地区。沙漠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发生在第四纪时期。【沙漠化】 是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以人为因素为主。沙漠难于治理和恢复,而沙漠化在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后,有可能自我恢复。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主题一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1.【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量——不是自然增长率越大,自然增长量就越大,它还与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关,如我国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量仍很大。2.【生育率】: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4.【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在人口统计中,将人口户籍登记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省际人户分离和省(市)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其中,前者称为省际流动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长距离流动,后者称为省(市)内的流动人口。5.【资源环境承载力】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6.【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既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主题二 城镇化7.【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根据国家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为人类、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一种干预活动。【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土地的用途和(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进行分类,称之为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因应用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繁简程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如《土地管理法》中将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地利用祥查中,将土地分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8个一级地类。在耕地中又可细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无灌溉设施、依靠雨水的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菜田。在旱地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旱平地、梯田、坝地和旱坡地等。8.【半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情况下的一种不完整情况,其主要表现为,农户早已离去农村到大城市学生就业与日常生活,但它们在劳务报酬、孩子教育、社保、住宅等很多层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具有相同待遇,在城市并没有被选举权和选举权等民事权利,不可以真真正正融入城市社会发展。9.【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是指人口从城市往郊区外缘移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阶段。【逆城市化】 是指人口从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过程,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成熟阶段。10.【虚假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11.【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主题三 产业区域因素12.【农作物与农产品】农作物农产品水稻、油菜、油棕、椰枣树稻谷、油菜籽、棕油、椰枣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林木,由根、茎、叶、果实组成人们收获的农作物和果树等林木的果实,或果实的制成品13.【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纤维作物棉花、黄麻等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豆类作物大豆、蚕豆、碗豆、绿豆糖料作物甘蔗、甜菜饮料作物茶、咖啡、可可薯类物甘薯、马铃薯药用作物人参、贝母14.【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农业集约经营是与农业粗放经营相对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集约经营一般有较多的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投入,在一定面积上精耕细作,从产出看单位面积产量,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高等。农业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模式相反。15.【粗放农业、节约农业】【粗放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称“粗放农业”。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集约农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15.【光照、热量】【光照】 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 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16.【积温和无霜期】【积温】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无霜期】 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17.【生长期,生长周期】生长期分为两类,气候生长期和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期又称作生长周期。【生长期】 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以指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如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淮河以北3-5个月, 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生长周期】 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我国南方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周期短,所以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作物生长周期长,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长的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18.【水分与水源】【水分】 对大气中的水汽的一种表达,如2012年高考描述冰冻葡萄区位条件时,强调了水分充足。【水源】 对区域中河流的一种表达,如描述宁夏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为水源,因为靠近黄河。19.【井灌井排】: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20.【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 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冬小麦】 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21.【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立体农业】 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田养鱼、农田播种食用菌等。22.【上下游产业链】又叫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下游企业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23.【产业分工】产业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依据其资源、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一定的产业组合和空间分工。24.【工业4.0】:“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精髓是智能工厂,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厂机器人是最佳助手,工业标准是必要条件,软件和工厂大数据是关键大脑。25.【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不利的是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26.【产业分散】:指某个工业的供应企业为了追求最优区位条件,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一种不同于产业集聚的工业布局;比如一些零部件厂生产的产品价值高,质量轻就可以忽略运输成本而考虑在工业布局上区位优势最大化。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7.【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融合。融合,就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8.【外包服务】服务外包指机构将原本由内部完成的非核心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并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并非特指服务业的外包,而是服务环节的外包,服务环节既可以来自服务业也可以来自制造业。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包方,也就是发包商,一般来自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西欧、日本。接包方,也就是外包供应商,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有7个,即欧洲的爱尔兰、捷克和亚洲的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29.【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不同行业(如零售商业、医院、饭馆、旅社、邮局等)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不同;同一行业内部又因其活动和规模的差异,服务范围及"门槛人口"也不同。30.【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其实质就是降低区内交易成本,使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力下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主题五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31.【地铁、轻轨与高铁】地铁——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轻轨——修建在地面,连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通常不跨省。高铁——修建在地面,连接不同省区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跨省。32.【运输过程连续性】是指运输过程的各个生产环节、业务作业项目,在时间上能够紧密衔接和连续地进行,不发生任何不合理中断现象的特性。即货物(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保持相对的运动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留和等待现象。提髙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可缩短货物(旅客)在途时间,提高运送速度,加速物资部门流动资金的周转,有效地利用车辆、设备和站场,提髙运输效率。33.【集装箱】是能装载包装或无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一种成组工具。优点:①保证货物安全、②节约包装材料和理货手续、③提高运输效率、④加快货物中转,⑤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34.【陆港】 指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汇处便于货物装卸、运输、存储、分拨和相关国际货运单证办理的车站,是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惯例和国内法规直接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具有停车场线、货物查验、装卸站台、仓库堆场、分拣厂房、办公大厦、生产和生活配套等设施和相应设备,具备国际货运的单证办理、货物查验、货物装卸、存储配送等功能。35.【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港和运输管道为一体的海陆空协同枢纽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按照其所处的区位、功能和作用,衔接的交通运输线路的数量,吸引和辐射的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承担的客货运量和增长潜力,可分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三个层次。主题六 环境与发展36.【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7.【赤潮】: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38.【咸潮】: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39.【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特点:1.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3.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40.【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去,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内容:(1)清洁的能源,包括采用各种方法对煤等常规的能源采取清洁的利用方法、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2)清洁的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3)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稀缺的材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41.【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42.【国家级三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主题一: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1.【整体性】区域具有整体性,表现为区域内的要素彼此关联。区域整体性要求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2.【关联性】区域的发展还受区域与外界联系的影响。区域关联可以分为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如商业、贸易、人口流动、通讯和互联网、吸引投资、污染物扩散等。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只了解区域关联的种类不够,还需了解区域关联的方向和强度,这是分析区域发展态势的基本信息。主题二: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3.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度区域。主要特征有:①系统抗干扰能力弱;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③时空波动性强;④边缘效应显著;⑤环境异质性高4.【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是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5.【乔灌草结合】固沙林配置方式。乔灌草结合原理是一种固沙林配置方式,由单纯营造乔木林向乔灌草相结合造林的一个转折,从而将灌草提高到与乔木一样的重要地位。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乔灌草结合对于治理土地风沙化的作用>:① 固沙作用。乔灌草构成的植物群落,减少风对地表直接的作用,增强抗风蚀能力,起到固沙作用。② 阻沙作用。风速削弱后,其运输能力下降,风沙流中的沙尘粒下沉堆积,输沙量自然减少;③ 改良退化的土壤。乔灌草植物群落一旦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风沙土的成土过程,改良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④ 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会形成内在的循环系统,使反射率、风速、水面蒸发量显著降低,提高相对湿度,改善的小气候会影响风沙化环境。<城市立体绿化带>:乔、灌、草组合配置选择配置:在选择乔木树种时,最好选择四季常青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这样冬天就不会因为落叶而降低减噪效果;如果选择阔叶类乔木,尽量选择叶多、枝多、树冠紧密的阔叶树种,这样吸收和反射声波的功能更显著。在亚乔木和灌木的配置上,元宝枫、碧桃、迎春、女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二月兰、紫花地丁等,耐旱、耐践踏、抗虫、好管理,还有抑制扬尘的作用,更适合做复合式绿地里的地被植物。①改善空气、美化环境外②“隔音降噪”。林带越宽、越密,减噪效果越好;乔、灌、草组合配置的绿地,比单纯由乔木或草地构成的绿地,消减噪音的效果要好。6.【生态修复】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生态修复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矿山修复;污染场地修复;固废处置和资源化;流域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终端处置;农田污染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7.【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8.【氢能:绿氢、蓝氢、灰氢】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是二次能源。【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和煤)制取的氢,这种类型占全球氢产量的绝大部分,其碳排放量最高,例如煤制氢,生产1kg氢会有10kg碳排放。【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主要是在生产焦炉煤气、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化工产品时所得到的氢气。【绿氢】则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太阳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更符合“清洁低碳”的原则。9.【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矿区土地复垦:重整土地作业一般有:(1)保存表土。在矿山进行基建时,储存表土备用;(2)回填。采空区或废石场的作业废石以及储存的表土直接排放到采空区充填。(3)平地。为了便于种植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需要进行平地。(平整土地)(4)修整边坡。为了防止滑坡、应将原采区和废石堆的边坡进行修整和加固处理。10.【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小转型和大转型】11.【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产生: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结果:中心城市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换、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和城市群。12.【中心城市】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中心城市。它一般是在一定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13.【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15.【城市等级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的城镇网络。其中常有一主要的、最大的城市居中心地位,其他各城镇则为规模不等、职能不同、层次各异的系列。16.【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或者说既有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调整,还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1990年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珠三角地区抓住机遇,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7.【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主题三: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18.【河长制】 即由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19.【束堤冲沙、蓄清排浑和调水调沙】【束堤冲沙】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用方式,是水库为了减少库区泥沙沉积,保证库容量并蓄水的一种措施。在我国大多在汛期7 ~9月排浑,后10月~ 11月蓄清。例如三峡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调水调沙】 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例如每年在汛期到来前(5、6月),黄河都会进行调水调沙工程,利用工程设施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动调度,通过水流的冲击,既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泥沙淤积,又提前腾出库容,方便汛期蓄洪。20.【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从坡面到沟道、上游到下游进行全面防治,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21.【鱼鳞坑】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22.【淤地坝、谷坊】: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治沟工程,工程结构和布置形式基本相同【淤地坝】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横向建筑物,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淤地坝可以①减轻沟道侵蚀,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②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③以梯级方式建设,层层拦蓄,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④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谷坊】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谷坊的最大特点是透水不透沙。谷坊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面等。【差异】工程规模大小和作用有所差别:谷坊高度一般低于5m,分布在小沟内,它的主要作用是巩固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同时淤点地也用于生产;淤地坝的坝高一般为8~30m,修建于较大沟内,它的主要作用是拦泥淤地,发展生产,同时,也有巩固沟底侵蚀基点的作用。23.【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24.【全球产品内分工】全球产品内分工是指产品的各生产工序或环节在全球布局,全球不同地区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紧密联系成网络状的全球生产和价值创造体系。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生产工序对各国企业要素享赋的要求不同,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的各国家或地区结合自身区位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从事简单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资本充裕的国家从事零部件制造等资本密集型生产工序;技术领先的国家从事技术研发等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25.【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组织形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入的资源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机、有效结合和运营方式的一种通盘概括,是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战略决策、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全面综合。现阶段的工业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基于模块化的敏捷制造;外包与大规模定制;制造与经营的集约化;产品生产突出市场导向;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应变快。26.【模块化】产品被分解成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化企业中独立地被设计、制造,而这种“独立性”正好可以使各模块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优点:设计灵活,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削减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提高整体产品的科技实力。27.【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型。服务功能类型举例供给服务食物、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淡水等调节服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土壤侵蚀、净化水质、抑制病虫害等文化服务身心健康、娱乐和生态旅游、美学价值、精神价值等支撑服务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形成等2.【国家资源安全问题】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3.【战略性矿产资源】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它一是反映在国家危急时期的战略需要;二是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时期减少潜在发展危机的战略需要上。4.【国家战略能源储备】能源战略储备,由国家直接控制的,为保证国防安全与宏观经济正常运行而建立的能源储备。在因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而造成能源短缺、价格大幅波动时,由国家调拨使用。5.【页岩气】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页岩气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6.【非粮化】耕地“非粮化"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耕地非粮化是指在耕地上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行为;而广义上的耕地“非粮化"则是指在耕地上从事一切“非粮化"种植的行为。原因主要有:①种粮食收入偏低,利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②资本介入三农领域,耕地被流转后却变为他用;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的地区,撂荒耕地的现象比较突出。7.【耕地红线】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8.【占补平衡】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9.【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0.【永久性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是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此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11.【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① 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② 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③是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④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此外,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12.【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13.【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1)大气和生物圈之间的碳循环(这一循环约需10~20年)①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 CO2以及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并放出氧气。②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气。③动植物死亡后,残体内的碳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是一个在气——水表面进行的溶解与解吸平衡过程。上述两种碳的流动与交换过程数量达每年约1000亿吨(以碳计)以上。且都属于较快的碳循环过程。(3)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的形成和分解。(4)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形成和分解。后两种碳的自然循环属缓慢形式,需时往往以亿万年计。14.【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企业或个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形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以后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逐渐减少。15.【碳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16.【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一、地理位置描述 答题模式 准确完整地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 (1)经纬度位置特征。说明跟经纬度位置相关的其他位置特征,如所在热量带,所在高、中、低纬等。 如果有特殊经纬线穿过,一定要写清楚。比如有赤道、南北回归线或极圈、0°或180°经线、20°W或160°E经线穿过等。还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延伸到半球位置,如地跨南北半球,地跨东西半球,或位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 (2)海陆位置特征。就是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位置和什么海洋的什么位置。 (3)相对位置特征。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看图例或图中给出了什么信息,比如跟河流、山川、交通线、湖泊、城镇和国家等的相对位置关系,给出什么,就写出什么。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相对位置写或不写、多写或少写,主要是根据图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来决定。如本题中虽然有国界,但是却没有周边国家的名字,所以就可以不写邻国有哪些 二、地理位置的意义答题模式 (1)通过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面积的大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2)通过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推断其联系和沟通的大洋和陆地,以及其在交通上的地理意义。根据跟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其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等。 例题1(2023·吉林长春·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厄立特里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国经济落后,以旱地农业为主,传统能源主要依赖生物燃料,电力严重缺乏。中国农企研究工作站在当地援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并辅以膜下滴灌技术。 材料二图1是厄立特里亚示意图。当地传统民居屋顶以茅草和树干为材料,厚实的墙体由黄土和碎石组成(图2)。
(1)描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 【答案】(1)地处低纬度(热带);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地处阿拉伯海(印度洋)与地中海(大西洋)海上交通要道。 【详解】(1)地理位置描述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交通位置角度进行描述。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位于阿拉伯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重要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 变式训练】 1.(2023秋·河北唐山·高三开滦第二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2022年7月22日,俄乌达成协议,允许乌克兰粮食运输船只离开黑海的乌克兰领海,通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土耳其港口进行检查,然后前往谷物出口的目的地,例如欧洲、非洲等。图中示意乌克兰位置及等高线分布。
(1)指出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说明乌克兰黑土分布区的地形特点及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答案】(1)位置特征:乌克兰地处北半球、东半球求;欧洲东部,南邻黑海,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特点:大部分为平原,西部和东部有部分丘陵地区。影响:地势平坦开阔,流水侵蚀能力差,利于黑土的保存。 【详解】(1)从乌克兰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及重要的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东部,南邻黑海,处于东欧与西欧的交接地带,交通战略位置重要。黑土区主要位于平原区,东部和西部有少部分位于丘陵,地势平缓。平缓的地形,流水的侵蚀能力弱,对地表的黑土侵蚀小,有利于黑土的保存。 2.(2023·湖北武汉·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特迪瓦过去叫“象牙海岸”。这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10万多头大象,现在虽说象的头数逐渐减少,但在科特迪瓦,仍然会感到一切都与大象结下不解之缘。国徽上印有大象,邮票上有大象,商品广告上有大象,洲际旅馆称“象牙旅馆”,最好的报纸叫《象牙晚报》,国家足球队称“大象队”,科特迪瓦人也称自己为“象牙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方一年四季的气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