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填报的没冲志愿后悔悔过吗?

后悔,至少是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22级北京考生 踩一本线考了518,选的物理政治地理,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说实话我对这个成绩是不满意的,虽然我对外都说这是我正常发挥的水平。但其实我的正常水平应该在530左右,刚刚踩一本线的成绩,上二本院校吧又觉得亏,上一本又没有好的学校能要我。上网查的时候发现北中医是唯一一个我有资格去的211,但是成绩差,进去之后只能选择护理专业,但是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要干医护行业,因为我不喜欢医院,甚至是排斥,但是架不住这所学校是211,我承认我是一个很有虚荣心的人,211这个名头对我来说诱惑力很大,所以我就报了,然后就被录取了,当时觉得学护理毕业了之后能有个稳定工作,不至于没事干,心想护理就护理吧,但是到了大一下我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因为大一下我们开始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前面也提到过我高中选的是物地政,并没有选生物化学,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我现在生化这门课根本就跟不上,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产生了深深的后悔心理。但是一开始报志愿的时候,护理专业的条件是必选物理,就现在看来,护理专业的学科基础是生物和化学,学到的知识跟物理几乎不沾边,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把物理作为护理专业的必选项!(省略一百句骂人的话)所以我奉劝各位高三生们,在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就算没有明确的目标,你也要清楚你对哪个行业是完全不感冒的。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你感兴趣的专业也很重要,如果你像我一样为了追求211或者一本院校的名头,选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的学习会非常痛苦!!!我现在恨不得回去复读!如果再来一次,任何和医学相关的志愿都不会出现在我的志愿表里。}
又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段。虽然距离很多人参加高考已经好几年了,但回头看看,他们依然会为当初报志愿时的自己感到悔恨。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一点都没有抗争?假如再努力一点点,是不是就能学到心仪的专业,彻底改变现在对工作的倦怠?可惜的是,这一切都不过是脑海中的空想,人生永远不可能重来,但对这一届考生来说,作出抉择之前,一切都还来得及。报志愿,为什么这么难报志愿的难度之高,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啻于从黄山的所有松树里找到最别具一格的那棵。选专业堪称人生最大的转折之一,虽然很多人会说就业方向并不一定和大学专业一致,但大学学习的科目,不只影响了大学生活四年,更是在影响你的人生基本盘。大学专业对人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届生找工作,通常需要看你的实习经历,而实习机会的争取,往往很大一部分权重放在了候选人专业是否相关。选好专业,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 图虫创意还有很多工作,必须要专业对口才能做。2018年一份专业对口率调查报告中,医学类专业对口率高达95%以上,各种工程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也达到了80%以上,毕竟学新闻的显然不大可能去当临床医生,学新传的也不大可能去干专业测绘,这类人才只能专项专用,没在大学里真的学过,恐怕很难跨行转业。令人眼花缭乱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专业大类,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甚至专业中的细化方向,排列组合起来有成千上万种选择。举个例子,同样是工程类专业,但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这些分支,看上去非常相似,实则大相径庭。学建筑学的人一般是画图纸的那个,多数情况下进入的是各种建筑事务所、设计院;而学习土木工程的则是把画出来的图纸彻底实现;实现的过程则需要测绘工程来参与,然而画图纸的人可不一定知道建造过程中具体实现的工程技术;而主管建造的人,或许也根本不懂专业测绘的事。术业有专攻,你的专业很可能是学科大类中的一个小分支 / 图虫创意然而,光看这些专业的名称并不知道其中的千差万别究竟在哪里,家长一头雾水,考生更是迷惑,不得不转而试图向这些专业的前辈们取取经。前辈的建议可以参考,但不能全信,毕竟现在的世界,已经和过去二十年的世界大不相同了。长辈们不一定能跳出自身的局限性,给予你最充分的选择,有时候,听别人的建议可能会越听越有道理,但也越听越迷茫。也许,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同分人为什么同样都是为你好,大家给出的意见却时常南辕北辙?因为同样是报考志愿,各省填报政策和填报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参加高考的人数不同,每个人的分数位次情况不同,每个人心仪的选择也完全不同,如此多维、复杂、宏观的决策,最合适的建议,可能就是那些与自己填报志愿情况参数相同的人。比如说,那些与自己来自同一个地区、考出同样的分数或位次的人。这些客观条件与自己几乎相同的人,就像平行世界的自己,或许比起同样不太了解的家长们来说,这些高考同分人的意见更有参考价值。最近,夸克APP联手何同学,帮他找到了高考”同分”人,并邀请他们一起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关于选志愿的迷茫,你可能会在这里面找到答案。既然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标准方案,那么身边人的只言片语,难道就值得信赖吗?每个建议都如此片面,让人单凭这些只言片语来确定志愿,似乎有些草率。比起长辈的道听途说、熟人的工作吐槽,似乎只有那些真正与你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更能明白你的进退两难,然而哪有这么多恰好,恰好有人与你同分,恰好有人理解你的心声?不过,这可是何同学。没错,就是那个曾经用一张照片和600万人合影、用80年代的苹果电脑上b站的何同学。那个喜欢摆弄黑科技,永远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何同学。对他来说,解决报志愿的问题,首选互联网技术来帮忙。夸克APP多年积累高考数据优势和智能技术能力,包括像「同分去向」的产品功能,可以帮考生通过查到同分同位次的人,看看他们所在的学校、专业和城市,提供辅助参考。本次,也是借助这个“同分去向”能力,何同学联手夸克共同发起“寻找同分人”的活动,何同学也找到了自己的高考同分人,在平行世界中相遇。这次何同学带来的惊喜,不再是何同学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五位高考同分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不同演绎。同样的分数背后是各自不同的人生奇遇,不同的志愿填报,代表的不是他们人生从此定调,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徐徐展开。在这则视频中,你会发现这些“平行世界的你”并没有一直在硬性地告诉你如何报志愿。从大学,专业再到职业,以及面对未来时的每一步,视频里的过来人,都在启迪你究竟如何抉择。同分人张小宇,梦想是当导演,不过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只能“曲线救国”,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与之相近的影视技术专业,秉持着“知识对所有人都开放”的信念,大学四年的不断进修,最终让他考上了本校的导演专业研究生。同分人石锦荣,志愿填报的是一门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不断需要钻研的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本科四年或许有点不够用,需要考研深造,补充知识——不过他失败了,但没关系,通过工作实践加深经验的他再次考研,这次他成功上岸了。至于何同学自己,他就读的是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不过他的爱好却是拍视频,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快让他从激烈的视频赛道中脱颖而出,不需要多介绍,你一定看过他多支广为传播的热门作品。这些看起来虽有遗憾,但却各有精彩的真实故事,以最真诚的发心,给予考生们勇敢选择的鼓励。如果你恰好正在填报志愿的人生路口无所适从,何同学和夸克一起发起的活动已经在夸克 APP上线了。你可以在这里寻找你的高考同分人,看看他们都选择了哪些城市、大学和专业,还能收到来自同分人的留言故事。也许,能为考生们的迷茫与困惑给予一些帮助。虽然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只有五天,但也请你不用太过焦虑不安,利用科学手段全面分析、理性思考,填对适合真正自己的志愿,才能让人生少走弯路。人生没有完美的选择,但需要有人同行其实,报志愿本身也是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而人生就是无限次的选择,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嵌套的选择组成了多元而立体的你,在这个多元发展的世界里,或许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选择,但有千万条路径等待你去经历。然而,志愿填报过于草率,的确也存在留下遗憾的可能。“人生就像是一道关过完还有一道关,每一个选择都那么难“,窦文涛最近就在微博上聊到了报志愿的事情,而他的建议是多征求不同人,有见识的人的意见后,最终“要用你的心,做出关键的那一下选择”。(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广告创意人@东东枪就分享了这么一段经历:他高考成绩与县里的文科状元并列第一,然而由于估分错误,志愿填得不好,结果文科状元考上了北大,他却失之交臂。不仅失之交臂,还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志愿填报指导,稀里糊涂硬着头皮上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只能在北大的校园中“酸溜溜地想:如果没在填报志愿时犯了糊涂,如果当时能有谁给我些指导点拨,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作家@某个张佳玮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志愿选择,则是全凭家长做主,求稳为上。虽然他觉得那个选择也并没有错,但他也已经无从想象选了其它志愿的可能生活:“报了一个志愿,其实就是选择了接下来几年,乃至更久的生活方式。”就像这支视频中的一句话:“用自己的志愿,回答自己的人生。”深思熟虑,勇敢选择,每一段路上总有闪光的碎片等待你去发现。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趟探寻的人生旅程中,你只需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经过全面了解、科学规划、深思熟虑后,把未来的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报志愿和人生一样,都不能是拆盲盒。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小圣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陕西而言,实行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得不注意。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最被认可的法则“一冲二稳三保四垫”原则!也就是在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用来保底!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小圣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开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误区八:选择专业时太注重“前景”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就拿上边这个考生来说,首先,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其次,这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众多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误区九:填报志愿家长管,孩子只管学好习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是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给孩子们讲清楚一些他们还不够清楚的利害关系,剩下的决定权还是要交到他们手中。误区十: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类似的题目把招生老师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现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冲志愿后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