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人类可能面临第六第七次物种大灭绝绝

“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提升为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刘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入侵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刘宣,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我是一名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首先,非常高兴能够来到格致论道讲坛,和大家聊一聊我的研究工作。其实,说起我的研究对象,多多少少有点特殊。大家先来看这张图片,海豚正在无忧无虑地在海洋中翱翔,但是它突然发现,旁边的队友变成了一只奶牛。当然,这是我在网上找的一张图片,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想帮助大家了解,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打交道的研究对象。外来物种的引进奶牛在这幅图片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代表着一类研究的物种,我们称之为外来物种,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有危害。这幅图片,其实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品尝的瓜果蔬菜。这些都是在很久以前,通过其他地区或国家引种到我们国家的,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些蔬菜和水果。比如茄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印度引进到我们国家。石榴,是在汉代时,从西亚等西域地区引种到我们国家。我们平常吃的西红柿,也叫番茄,它的原产地是在中南美洲。菠萝,有些地方叫凤梨,它的原产地是在南美洲,远在十六世纪初期引种到我们国家。平常我们所吃到的一些水果、蔬菜里面带“胡”字、“番”字、“洋”字的都是一些外来物种。但是,很多外来物种,并不会表现出水土不服,而是会在新的地区泛滥成灾,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成为一些生态杀手。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中秋节,可能很多同学都品尝过大闸蟹。大闸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由于人类活动,比如说我们乘坐轮船的压舱水,使大闸蟹远渡重洋来到了欧洲。现在在欧洲的很多的江河地区泛滥成灾,大量的繁殖,挤压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成为了一种入侵物种。2008年,我们国家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我们成功申办了第一次夏季奥运会。青岛作为奥运会奥帆赛的举办地,在奥帆赛即将举行的时候,全体的青岛市民全员出动,开展了一次鏖战浒苔的运动。浒苔历史上它的自然分布区最多到我们国家的苏北地区,但这些年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经连续很多年,每年在夏季入侵我国青岛。我们看了这几张图片,左下角是奥帆赛场,右上角是海水浴场,右下角是渔场。浒苔的入侵,严重影响了日常正常的生产生活。“人类世”谈起外来物种,不得不和同学们介绍一个概念叫“人类世”。恐龙所处的年代是白垩纪,恐龙也经历了地球史上的一次非常惨烈而著名的生物大灭绝。我们现在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地球地质时代叫“人类世”。所谓“人类世”就是人类活动,从来没有如此深远地影响。在“人类世”下,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在此次物种大灭绝中,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外来物种入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也是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一个重要的元凶。以蛙类等为代表的两栖动物、以蛇类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还有以鸟类哺乳动物等为例,它们统称为陆栖脊椎动物。自公元1500年以来,全球已经超过25%的物种绝灭事件与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现在有41%的濒危物种,同外来物种的关系非常紧密。相比较大陆,岛屿对外来物种入侵尤其敏感。目前,岛屿上超过85%物种都面临着下降或绝灭的风险。右边这些图,是一些全球比较知名的一些比较恶性的、外来的哺乳动物入侵物种。30种入侵的捕食兽类,已经导致全球700多种脊椎动物濒危或灭绝。澳大利亚是一个生物地理非常特殊的一个国家,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一些地质事件,造成了也孕育了澳洲非常丰富的、特有的土著动物。比如,只有在澳洲能看到的有袋类的动物。随着十九世纪初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登陆澳大利亚,他们也带去了一些凶猛的狩猎物种。赤狐、家猫,这些物种在当地没有天敌,它们就很快的适应当地的环境。并且对当地的一些小型的食肉类、小型的一些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包括鱼类、昆虫、植物大肆的进行捕食。这就导致了澳大利亚多种小型的、特有的、珍稀的一些兽类种群快速下降,甚至灭绝。穴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十八世纪英国殖民者到澳大利亚带去了穴兔。最初为了打猎用,穴兔的繁殖力非常强,到达澳洲之后,它没有天敌,于是到处挖洞,破坏植被,挤占澳大利亚当地一些土著生物的栖息地。从而很多物种,因此而惨遭种群的快速下降和绝灭。家八哥是一个鸟类入侵种,这个物种它原产于爪哇岛和印度等东南亚地区,但是目前也在全球扩张。这个物种的性情比较凶猛,特别喜欢去破坏其他的鸟蛋和巢穴。有一些资料显示,它导致了很多入侵地的一些特有的鸟类,比如拉岛辉椋鸟、毛里求斯长尾鹦鹉、马克岛翡翠等很多漂亮和珍稀的一些鸟类濒临了灭绝。缅甸蟒蛇原产于东南亚地区,但是随着宠物贸易到达北美之后,大约不到20年,就入侵了很多北美的自然保护区。而且它的出现导致了当地很多小型哺乳动物,比如浣熊、负鼠、山猫种群快速下降,有一些物种,比如野兔,几乎在野外已经绝灭了。这张图是牛蛙的蝌蚪,牛蛙原产地是在北美的中东部。现在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全球超过50多个国家引种,它逃离到野外,建立了野生种群,成为当地的一个入侵物种。这是我当时在云南的泸沽湖地区,寻找牛蛙蝌蚪和牛蛙卵的工作照。为了找到它们的繁殖场地,我在泸沽湖的草海地区连续开展了五年的野外工作。一开始非常难找,后来通过乘坐摩梭族当地的猪槽船,开到草海的深处去之后,才发现这些牛蛙的卵。它们主要选择一些远离人类航道、人类活动比较少、挺水植物比较丰富的地区产卵。产卵量非常惊人,大约平均每一窝能够产一万多枚卵。而且,它大量挤占我们当地一个特有的蛙类——滇侧褶蛙。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当地滇侧褶蛙的产卵地了,滇侧褶蛙只能跑到周边一些次生栖息地或一些沟渠里面进行产卵,可以说对当地蛙的危害是很大的。牛蛙的危害,表现在它凶猛的捕食能力上。我们可以看这几幅图,牛蛙它可以捕食任何比它口小的生物,它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捕食者。左上角是牛蛙在捕食一个小老鼠的照片,中间是当时在云南调查牛蛙食性的时候发现的,它可以捕食当地的赤练蛇。我们都知道蛇是蛙的天敌,但是牛蛙也可以捕食当地的蛇类。右上角是牛蛙在舟山群岛捕食小龙虾的照片;左下角我们可以看到牛蛙捕食麻雀的照片;中间下面这幅图是牛蛙捕食当地蛙的一张照片。当然牛蛙还可以吃鱼类等,它是一个杂食性的机会主义捕食者,而且牛蛙给两栖动物带来很多危害。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最大的一个危害表现在它对两栖动物壶菌病的全球传播上。因为两栖动物是目前全球下降速度最快、受胁物种最多的类群,下降速度之快,受胁物种之多居于各陆栖脊椎动物类群之首。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找不到两栖动物,也就是蛙类全球快速下降的原因。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澳大利亚中南美洲等一些病蛙和死蛙的皮肤表面提取出一种真菌,后来经科学家鉴定是一种壶菌。壶菌所导致的壶菌病是引起此次两栖动物全球快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牛蛙等很多两栖动物外来物种可以携带壶菌,但它却不致病,成为一个天然的宿主。壶菌病的传播已经导致全球超过50个国家、500多种两栖动物种群快速下降,其中90种动物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野生动物疾病,外来物种入侵可能还会传染一些人类的疾病。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大家从来都没有对社会公共卫生健康,如此大的关注。其实很多外来物种,比如说鼠类等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它可以传播鼠疫、出血热,像蚊虫类它们可以传播一些虫媒病。左上角是一种外来的螺类叫福寿螺,这是它刚刚产过的卵。福寿螺它可以携带管圆线虫病,而管圆线虫病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我们人类死亡。包括我们经常在宠物商店看到的红耳龟,俗称巴西龟,它也可以携带一些感染人的病菌,比如高致病性的沙门氏菌。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全球化时代,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也在逐渐加速。右边这幅图,是来自英国邱园的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17年短短的一年时间,以外来植物为例,全球接近增长了超过50%。因而,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提升为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刚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多次提到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重要性,已经将外来物种入侵提升到国家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了。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过程中,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其实也并不难,大家可以适当的注意平常的行为,改变一些生活方式,也许就能够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了不让外来物种入侵,是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喝、什么都不引进呢?肯定不是。比如说很多引进动物,可以在养殖过程中更加生态、更加科学。我们不要去选择适宜外来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周边,去设置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加严控的监管,防止它们的逃逸,降低它们进入到野外的机会。相比养殖,可能宠物的饲养和我们更加的息息相关。我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小宠物,大家可能都养过一些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说蜥蜴、壁虎等等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现在非常流行。在养殖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随意弃养,特别是不要把它们释放到野外。因为它们一旦进入到野外之后,就有可能在野外建立种群,进而入侵成功,成为一个入侵物种,影响到我们当地的其他物种。这是一个典型的宠物饲养的案例,可能很多同学都看过卡通片《皮卡丘》,里边的主人公非常的可爱。但是左边这个动物,它并不是皮卡丘,而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兽类的入侵种叫刷尾负鼠。右边的图是另外一个入侵物种叫屋顶鼠,它正在捕食新西兰的画眉。物种由于皮毛等需求入侵到全球很多地区,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还有大家可能比较了解的放生活动,其实放生活动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也不是佛教独有的。全球很多地方,比如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北美包括其他一些宗教都存在一些法式和放生活动。放生活动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在放生过程中,有的时候可能在物种选择上,无意识的把一些外来物种释放到野外,从而间接造成了一些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所以,我们平时参加类似的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把外来物种释放到野外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监测,看到一些大家不熟悉,可能是一些外来物种入侵的物种,及时向政府部门、向科研部门进行反馈上报。这样,我们可以尽快的找到目标,把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降到最低,把它们防控到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外来物种入侵,只是地球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现在还面临着非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地丧失、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希望大家每个人,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谢谢大家!}
2022-08-31 10:09
来源:
小郝情感说
提起物种大灭绝,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恐龙大灭绝。实际上恐龙灭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但地球上已知的大灭绝事件发生过5次,第一次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当时有85%的物种遭受了灭顶之灾。最严重的一次是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超过96%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地球物种几乎团灭。
曾经有研究称,大规模集群的灭绝事件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因此,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这个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很多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早在2015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发起了一项关于地球生态的研究,并宣布向世人宣布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此时正在进行中!
五年后的今天,埃利希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同事们在这项研究上有了一个更严峻的进展:如今的物种灭绝率可能远高于此前的预期。他们本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新论文指出,野生动物贸易和其他人类活动已经消灭了数百种物种,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更多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
科学家们曾估计,在整个二十世纪,至少有543种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埃利希和他的同事们预测,仅在未来20年内,将会有几乎同样数量的物种遭受灭绝。这些动物的灭绝,将会引起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地球物种更大规模的崩溃。
研究人员称,当人类消灭其他生物物种时,也在切断它所处的枝干,破坏人类自己生命支持系统的工作部分。埃利希警告说,濒危物种的保护应上升到全球紧急状态,保护这些物种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这一切已经刻不容缓。
人口增长、栖息地破坏、野生动物贸易、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人类压力,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物种。从珊瑚礁和红树林到丛林和沙漠,这些生态系统依赖于这些物种长期进化的关系来维持它们的功能,并使它们能够适应变化。如果没有这种稳健性,生态系统就越来越难保持稳定的气候、提供淡水、为作物授粉以及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影响。
只剩下200只的埃斯帕诺拉巨龟
最后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理解灭绝危机,研究人员观察了极度濒危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他们发现,有515种陆栖脊椎动物——占他们分析的所有物种的1.7%——如今正濒临灭绝,这意味着它们仅剩不到1000个个体。其中大约一半的物种其实只剩下不到250个个体。
研究人员估计,除了灭绝率不断上升外,一个特定物种的个体、局部群体以及地理范围的损失,导致了自1900年以来,这515个物种中的237000多个种群消失。由于数量非常少,物种无法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这可能也会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当海獭的过度捕猎导致当地的海带在17世纪灭绝时,当地的海牛就随之灭绝了。
苏门答腊犀牛是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
研究人员称,我们在未来20年里为应对当前的灭绝危机所做的工作,将决定数百万物种的命运。我们正面临最后的机会,以确保大自然不会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濒危生物的消失可能对其他物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绝大多数——84%的个体在5000以下的物种,与个体在1000以下的物种生活在同一地区。这为连锁反应创造了条件,其中一个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使其他物种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一个物种的灭绝孕育着更多物种的灭绝,”为了解除这样的威胁,研究人员呼吁将所有5000人以下的物种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并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人类的选择
在其他行动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项禁止野生物种贸易的全球协议。他们认为,非法猎捕野生动物以获取食物、宠物和药品,不仅对濒临灭绝的物种,而且对人类健康都是一个根本性的持续威胁。据研究人员介绍,COVID-19被认为起源于蝙蝠,通过活动物市场上的另一种生物传播给人类,是野生动物交易如何伤害人类的一个例子。他们指出,近几十年来,由于栖息地的侵占和野生动物的捕食,野生动物向人类和家畜传播了许多种传染疾病。
密苏里植物园的名誉主席彼得·瑞文(Peter Raven)说:“我们要决定我们想留给下一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可持续的世界,还是一个荒凉的世界。”
如果生物学家埃利希所称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真的进行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没有人知道人类将会走向何方。但毋庸置疑的是,就算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大部分生物消失了,地球照样有能力在6000多万年后孕育出一个新的生物世界。这一切,决定于我们大多数人是否真的愿意行动起来,保护现今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保护我们自己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2年03月02日 14:41--阅读 ·
--喜欢 ·
--评论大约在6000多万年以前,恐龙便突然灭绝了,科学家至今都在猜测其灭绝的真正原因,在以后的时间里,又有大批的动植物灭绝了,诸如欧洲野牛、袋狼、嘟嘟鸟等生物不胜枚举。目前,地球已经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数以千万种生物曾出现过,又悄然灭绝了,那么如果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以现在科学水平,人类是否能够抗衡物种大灭绝?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同时也尝到了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苦果,从上一个冰河时代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万多年,众多的昆虫、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等迅速灭绝,每年约有14万种生物永远消失。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类如何未雨绸缪,应对物种多样性的问题。13年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的科学家得出结论,确定了人类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大气层污染、土壤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森林减少等诸多方面,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地球崩溃,那么人类也将不复存在。其实人类一直在行动,积极应对物种多样性的问题。早在几十年前,近17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肯定了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也促使世界各国尽可能地保护物种多样性。18年前,各国还通过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的条约,从而保护人类食品安全,将粮食危机降至最低,确保粮食和农业植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以各国努力将特定的植物种子集中起来进行保护。因为气候灾害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而农作物生产可能随时遇到气温升高或者降低、雨水减少或者增加、病虫害等问题。所以科学家和作物育种专家必须有预见性地保护这些植物的种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因为灾害导致种子消失,未来的农业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位于挪威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之上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世界上第一座属于全人类的种子库,也是目前全球最安全的末日农作物备份种子库,是粮食安全的最后保障。在其中的种子储存了来自230多个国家的5000多种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种子,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的植物种类。当地球突发灾难时(战争、自然灾害),这些种子可以无偿提供给科学家、农民。种子库的选址经过科学家们的深思熟虑,首先离北极较近,温度非常低,太阳照射的时间不会超过120天,建造在冰冻的地表上,相当于天然冰箱,有利于长期储存种子。种子库的入口比海平面高出100多米,如果南北极冰层全部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也影响不到种子库。这里气候恶劣,人迹罕至,有助于减少其他人的蓄意破坏。种子库建造得非常安全坚固,可以抵御地震和武器攻击,人类的最后的希望就保存在此。科学家考虑周到,以相同的方式也保护着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冷冻动物园”坐落在美国的圣地亚哥。46年前,就800多个品种的8500只动物样品,一直保存在液氮中。这些冰封的动物可以无限期保存,在应对未来灾难时,可以用于人工授精或者生物克隆,使人类不至于孤独地生存在地球之上。动物虽然已经冰封备份,但那些濒危的动物也要一直生存发展,科学家们认为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其在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繁衍,大自然才是最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但目前保护区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片面的,不足以应对目前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的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尝试新的方法。比如建立嵌入式动物保护区,以野生动物走廊为连接枢纽,将一片片与人类生活区域隔绝的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让这些野生动物在走廊之间互相迁徙,孤立的动物种群也能寻找到新的伙伴。欧洲正在实施一个叫做“欧洲绿色地带”的项目,希望能从欧洲的最北端贯穿近30个国家,一直到达地中海地区,形成一条庞大的绿色走廊,便于野生动物生存迁徙和繁衍。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七次物种大灭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