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想要提升自身技术,最好还是去找一个靠谱的培训机构培训一下。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筛选了一批口碑比较稳定,认可度也蛮高的机构,可以了解后再去学习这个机构校区很多,在业内认知度是比较高的,教学历史应该超过了20年,目前活跃在动漫游戏和影视圈的很多技术工作者大都对这个品牌耳熟能详,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有朋友在他们郑州校区学过影视后期专业,反馈过来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看来这么多年来一直很稳,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强项是一线城市校区和CG绘画类的课,原来其它课也很赞。绘学霸APP自学领域的一宝藏级平台,视频教程,资源素材齐全,内容迭代速度快,而且线下的校区规模也很大,管理也很规范。家长不放心怕不正规的可以试试这个机构。录播课平台,主打课程质量,确实有干货。因为是网课,更适合那些自律性强的人。画出建筑物的透视和细节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以下是一些步骤和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绘制建筑物:**透视:**1. **选择透视点:** 确定你的建筑物的透视点,这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心或水平线上。透视点决定了建筑物的视觉效果。2. **构建基本框架:** 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来构建建筑物的基本框架。绘制水平线,表示建筑物的地平线,然后从透视点开始绘制垂直线,表示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3. **绘制斜线:** 从透视点开始,绘制斜线来表示建筑物的各个部分。这些斜线会汇聚到透视点,给建筑物以远近感。4. **创建建筑物的基本形状:** 根据构建的框架,开始绘制建筑物的基本形状,如立方体、圆柱体或锥体。确保各个面的线条与透视点保持一致。5. **添加细节:** 一旦你有了建筑物的基本形状,可以开始添加细节,如窗户、门、屋顶、装饰等。仍然要考虑透视,确保细节符合建筑物的视觉效果。**细节:**1. **观察真实建筑:** 参考真实的建筑物,观察它们的细节,包括纹理、材质、装饰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捕捉细节。2. **使用参考照片:** 使用高质量的建筑照片作为参考,以帮助你理解建筑物的细节和结构。3. **注意比例:** 确保细节的比例正确。不同部分的比例和尺寸应符合整体建筑物的透视。4. **细致入微的线条:** 使用细线条来描绘建筑物的细节,如窗格、横梁、栏杆等。在适当的地方使用轻的线条,以表示细节。5. **使用阴影和高光:** 阴影和高光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细节。使用阴影来强调凹陷的区域,使用高光来突出凸起的部分。6. **注意纹理:** 注意建筑物表面的纹理,如砖墙、瓦片、木材等。使用合适的纹理和图案来增加细节。7. **永远保持耐心:** 绘制建筑物的细节可能会耗费一些时间,但要保持耐心,细致入微地完成每一个部分。最重要的是,绘画建筑物的透视和细节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学习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熟练地捕捉建筑物的透视和细节,并不断提高你的绘画技能。}
我的回答仅供参考,原因有二:1.我不是什么绘画心理学的大神,我只是了解过沙盘疗法和“房树人”分析的基本理论,但是我愿意试着解答一下。2.沙盘也好,“房树人”也好,都需要参考来访者的完成时间、绘画的先后顺序、绘画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有没有对某个局部反复涂描、反复擦除)、描述自己绘画内容不同部分的不同情绪等。因此仅凭一幅画,得到的信息毕竟有限。先说结论:整体来看,这幅画的作者面临着严重的家庭方面的压力,或者曾有过来自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我下面提到的所有“作者”二字是指这幅画的作者,不是我。一、房子和道路在“房树人”测验中,一般认为房子代表来访者的家庭和童年。在沙盘疗法中,作品左侧部分代表了来自过去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到,作者将房子画在了构图的左侧,我们可以推测这座房子代表了作者来自童年的原生家庭。(一)宏观上看很遗憾,这个房子是整幅作品唯一没有颜色部分,不仅灰暗,而且它没有被划上底部的线条。这说明,房子的根基是不牢靠的。这可以说明一些可能:1.这幅画的作者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得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2.家庭给作者的感觉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并不牢靠,家庭的根基很容易被摧毁。3.原生家庭在童年经历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实现内心的成长,作者认为他的内心可能还没有成长起来,而且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对他童年的影响。(二)中观层面作者画在屋顶上画了一个烟囱。在“房树人”分析中,烟囱代表家庭矛盾,作者需要一个向外发泄的通道。作者画了门和很多窗户,这也是连结的一种通道。作者极其渴望把原生家庭、过去的经历与外界建立某种连结,或者一种发泄的通道。门口的一条小路从家向外无限延伸,也说明了这一点。二、太阳“房树人”分析中,是不需要画太阳的。但是这幅画有1/2篇幅在画太阳,使得整个画的比例严重失调,是首先映入我眼帘的部分。和房子不同,太阳不仅不暗淡,真是又大又鲜艳。我不知道太阳是不是作者首先画的部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在作者的心里地位不同凡响。太阳代表什么?代表希望?代表温暖?代表动力?都有可能,但是在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太阳代表了一种“圣光”,类似于一种信仰、宗教的含义。所以,尽管作者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力量,但现在作者一定有一种抽象的或者具象的、好比圣光一般存在的事物再给他力量。这个事物到底是什么?暂时不太清楚。根据沙盘的理论,一般而言,画在上方的事物代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或者代表着一种精神层面、信仰层面、超我层面的力量。而中间位置代表着自我,这说明可能这种力量已经深深的被作者内化了。三、树在“房树人”测试中,一般认为树代表自我或者自我的成长。相比较而言,这棵树的枝叶还是比较繁茂的,作者运用较多的笔画来描绘枝叶。颜色也比较鲜艳。这代表作者十分重视自我成长的力量。画幅的左下角,一般是被来访者使用较多的区域,这个区域暗示了从内心向外界、从过去向未来的一种改变的可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很需要改变现状,也充满了希望,但是作者希望利用更多自己的成长来进行改变。四、人在这幅图中,人没有被画上去。我不知道是他被要求、被提示这样做的,还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他的潜意识里就没有想到要画人,还是即使要求画人但作者的内心还是抗拒画人的。如果是后两种情况,可能说明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他没有信心能够处理好一段某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也没有寄希望于自己的改变可以依托人际关系。这可能也和他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有关。结论:这幅画的作者可能背负着较大的来自原生家庭、童年经历方面的压力。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心结,也可能是导致他面临现有问题的根源。作者已经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力量,他将这种形式的力量看作是改变现状的重要动力。这种力量比较类似于某种客观的、冷冰冰的事物,比如某种信仰、观念、制度、公共资源。不太可能是来自朋友的、家人的、伴侣的支持。不是说这些真的给不了作者什么,至少说,作者还不太信任这些。作者也很看重自我的成长对改变现状的重要性,他可能是一个对自我要求也很高的人。而且这可能是因为他一直被教导要这样做。再次重申,仅供参考。有任何心理困惑,可以联系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工这样的专业人士,最好当面咨询。}
国画重笔法,千古不易,几成无等等咒。笔法为何如此重要?今人林海钟先生的实践极为难得。付晓东老师的解读,亦见独诣。因此一转,以飨同好。笔法记 — 林海钟作品展NOTES ON BRUSHWORK— Works by Lin Haizhong2023.9.2-10.29开幕时间
Opening2023.9.2(星期六)16:00策展人
Curator付晓东
Fu Xiaodong地址
Address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中心中一街 空间站Space Station, No4 Jiuxianqiao Rd,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笔法记》明嘉靖刻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索书号:MF2)笔法记—林海钟的太行山纪游付晓东作为北宋山水画的开山大师五代时期隐居在太行山的荆浩(850\856年——923\936年)所撰写的《笔法记》,上承谢赫“六法”,后启两宋传灯,是中国画笔墨语言确立,丹青向水墨转型,人物画向山水画重心转移的枢纽性的关键文献。荆浩是业儒后隐的画家,能诗文,善文辞,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整个绘画样式、技术路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的不同走向,区别于丹青绘的水墨画的发展路径,“遂为绘画正宗”(黄宾虹语)。《笔法记》在历史时间中留存版本众多,真伪考辨众说纷纭,学界主要观点为书有渊源,流传有绪,而非臆造。其观点与儒道思想结合之深,来自实践体验之切,后世影响之大,即使去其名亦是绘画实践思想史上不能绕过的扛鼎之作。书中所提出的核心价值“真”,评价标准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与“四品(神、妙、奇、巧)”,笔法中的具体要求“四势(筋、肉、骨、气)”与“二病(有形病、无形病)”, 结合林海钟太行山纪游创作为线索,与他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互相验证,从而进行深入阅读。并在西方图像学和风格论在AI算法取代之后,回到水墨山水画独立的原点,对绘画的根本问题重新思考,找到中国传统之中所蕴藏着的另外一种现代性的可能。洪谷神征图纸本水墨445×340cm2023荆浩《笔法记》开篇即问“子知笔法乎?”引出以下三个问题一、“真”与“气、韵”“图真”和“气化论”乃是荆浩的核心观点。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意指穷尽经验万物之名相而究其真。“不可执华为实”,物像的华彩即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质不是一回事,分属两个层面,否定形式意义的唯一性。而是要把握其中的虚实之度,得其法,方可得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胜”。气不可能停留在形式层面,是生化万物的关系总和,“真”具有宇宙生化结构和质料实在的双重意义。“气质俱胜”,即是“质有而趣灵”(宗炳),气和趣都是依附在质之上的,通过华(画)来表现,而又不可执于华。洪谷神征图 (局部)纸本水墨“真”在荆浩的《笔法记》中是画者所追求的本体状态,是有形有质的气化世界的本体。天地本为混沌一气,顺乎阴阳变化而成其形构。唐代的内丹学家认为宇宙的真相乃是一个真气周流的世界,宇宙的真相就是气,称为“真元之气”。“真”是一气孕化,生气、生机。万物真相,是不空之气铸造的生命精神。一个气化的世界体现于实体的物质世界之上,也就是“图真”的本意。如何体察真?荆浩提出了“嗜欲者,生之贼也“的观点,把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技术,通过一系列对思想、精神、行为、存在等方式的自我控制,从而达成自我转变,才能与自然承接,以获得智慧、完美、自由、超越的“真人”的状态。“真”即是一个道德自我的重新觉醒,从秩序化的道德世界迈向天理世界的途径。洪谷神征图 (局部)纸本水墨“真“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道德经》二十一章“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气)甚真”,四十一章“质真若渝”。五十四章“其德乃真”。《庄子》《齐物论》“无损益乎其真”,“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大宗师》“反其真”,《天道》“极物其真,能守其本”,《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山水》“见利而亡其真”,《渔夫》“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真”与道、气、自然、无为、德性等概念相关联,内在的指向一种天道,不可易的自然之本性,道既是真,内在的生命、气韵为真,朴实无华、自然而然,见利而亡,远离人伪为真。“真人”对应于得道升仙者,真宰、真知、真性、真画等概念也经常出现。在儒家经典中《庄子·秋水》的“真者,精诚之至”中“真”的概念被置换成了“诚”。《中庸·治国篇》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所孕化的宇宙生命也更接近于本源意义上“真”的观念。“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不息”映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气”则成为万物本源处的生命动能。汉学家方闻指出:“在古代中国人眼里,绘画就如同《易经》中的象,具有造物的魔力,画家的目标在于把握活力与造物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模仿自然。”唐末也是南宗禅盛行之时,禅宗的“立处即真”,“真即实,实即真”,也指出了“真”是存在本身即是意义。此心即佛,即心即佛。林海钟多年受禅法影响,经常用六触体验来描述绘画的状态,在作画的即刻,感官极近精微,瞬间的时刻在体验中被无限的拉长,心外无物,凝神注一。外界观其作画如同镜头快进,而其自身则如老僧补纳,丝丝分明。正是《笔法记》中所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如何才能“不俗”?荆浩又说“嗜欲者,生之贼也。明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把琴书图画作为一种自我技术,通过日常的自我管理,去除各种奢欲,繁琐矫饰,遗物忘我,返归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洗心进入无我无外精神陶冶的状态。如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承蝉,吕梁丈夫游水,梓庆削木为鐻,都谈到不能把外在的评价系统置于关注自我和客观事物之前,是对外在权利系统的一种颠覆、限制,只有同过掌控自我的内在与真理系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笔法记》相关记载古籍版本《王氏画苑》明万历十八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5620)韦宾《唐朝画论考释》(第五章)中谈到:“然画之‘真’如何?人之真贵在顺其自然,物之真贵在得其原质,画之真曰‘气质俱胜’。则知画以‘气’为本,以形为末也。何者?质者,形也。实即言气也。故其华画之辩,真似之别,皆归之于‘气’也。”太行洪谷图纸本水墨170x250cm2019“真”作为荆浩画论里的最高价值,具有内向性的道德和精神取向,是通达气韵的途径,人得真而生气韵,物得真而俱气质。图真即是得天地之气,又是得人之本性与天地契合,借由画家个人的神韵气力,由此气韵生焉。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专有“气韵非师”一篇,“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遊艺,探賾钩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这里将道德世界与天理世界互相连接,气韵乃是绘画之中个人道德和精神世界修炼的再现,需经过自我体认和实践方可得实现,是艺术家不断打磨的内在心性的展现。在回归透彻的认识自我的本真之后,以无伪去掉复杂概念和固有思维的惯性投射,将自由的自我与自然万物本质的天理世界相应,方可得其“真”。太行洪谷图 (局部)纸本水墨二、“笔、墨”与“四势”“笔、墨”乃是《笔法记》六要中的要点,对笔墨体系的深入挖掘,继承和发展,也是林海钟绘画中多年来所探索的重要成就。“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深浅,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又以用笔“四势”来深入规范,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太行洪谷图 (局部)纸本水墨为什么“笔墨”会成为中国画固有的属性?在中国画的现代性变革中,不断的成为讨论的焦点?最后只能以“水墨”的材料属性来取代以“笔墨”为核心的中国画的称谓。那么毕加索用毛笔和宣纸绘画就是水墨吗?王冬龄用丙烯和亚克力材料书写就不是书法吗?“笔墨”与中国艺术的自我建构、自我训练和自觉成熟有关。笔墨是一种生命的形式。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首先完成了艺术的自觉,建立了自身的语言体系。汉代章草脱离实用性功能,草圣张芝使书法成为书写者的个性表达。真正全面的自觉是行、楷和今草,即“今体”的出现,王羲之丰富变化而俱有审美理想的书法体系,成为了书法自觉的代表,也成为了后世发展的根基。东汉中期崔瑗的《草书势》、东汉末期蔡邕的《篆势》、《笔赋》,赵壹的《非草书》等,提出了“势”这一重要概念,《笔法记》的“四势”则承袭了此说。魏晋南北朝书论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笔”,笔的自身质量和抽象组合,生成“笔迹”,如“笔迹精熟”,“笔迹流怿”,“笔迹精佚”,“笔迹过鄙无法度”,“唯以笔迹得名”等。笔与力量结合,“笔力惊绝”,“笔力过于子敬”,“极有笔力”。对具体笔法的总结,“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西晋成公绥)。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描述了具体要求,“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南北朝书论重要的概念有笔、法、骨、势、自然、工夫等词汇,筋最高,其次为骨,肉为最末,是批判的对象。“筋胜之书含蓄,书技难度大,书品高;骨胜之书外于形,次之;肉书又次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绘画理论的著作也稳定化,普遍化,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古画品录》等,奠定了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对笔对要求则有“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骨法用笔”,“动笔新奇”……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说清楚了“一笔画”的来历。“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陈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亦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太行洪谷图 (局部)纸本水墨通过溯源,可以看到《笔法记》中所谈对笔的要求,“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即是对用笔独立审美的追求。“骨法用笔”即是有力,“一笔画”即是有筋。“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法则就是用笔之法度,“变通”则是黄宾虹所谓“平、留、圆、重、变”之中的“变”字。这一点又是林海钟笔法的特点,画面上“一点一拂,皆出惊奇”,以刀法入笔的有质量的点划,如铁钩银划,笔势与组合摇曳生姿,顾盼多情,妍美而有力量。经过三十余年的锤炼,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善的笔墨结构。《繪事微言》明抄本浙江图书馆藏(索书号:善186)笔法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系统,不如说是如何控制身心的对时间体验的方式,是一种自我操练和自我塑造的方式。在当下的时间过程中,凝神、注力、关注笔与笔之间连贯而复杂变化的关系,使精神的频率透过柔软的毛笔纤维万豪齐力,而古人所达到的精神自由的高度则留存在笔迹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禅宗和尚的临终绝笔凝聚了其一生的觉悟,中国传统则透过一根线的打造和磨练,而抵达精神体验的阈值。书法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并且与中国画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并不是偶然,是在西方的形体、图像和色块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出来的另外一个精神力量的出口,一条独立的审美体系和自我训练的身心道路,依赖笔的运用所建立起来的生命力和精神微妙的结构。用笔亦是一种高难度的实践技艺,无论是从自我技术,审美规范,还是精神觉悟方面,成为被现代主义革命泼出去的脏水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在回看传统的时候,重新审视和对待。林海钟笔精墨妙的探索和其他在用笔上不断实践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当代人打开来依然可以进入古人探索自我的路径,通过自我技术,训练身心,从而达到的自由状态。黄山图纸本水墨33x68cm2014《笔法记》中云:“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其墨法依然以染色视之。林海钟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继历代的画论,则提出“笔即是墨,墨即是笔”,用墨、用色亦需有笔的观点。唯有在墨中用笔,才能如石涛所言“墨海中绽放光明”,其实践在荆浩的基础上已有推进。三、“思、景”与“四品”陶渊明归去来兮册(其二)贝壳笺水墨23x40cm2013《笔法记》中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是关于整幅作品的主观性的取舍经营位置,和凝神观想式的感悟意境的营造,“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里有格物穷究山川之理的意思,遍及诸物像之妙,进而透显真相。四品是对“思”和“景”的进一步评判标准的阐明,其最高标准是“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表现了具有道家意旨符合的天道自然而然的生化概念。一切以无为而为的混沌组合的偶然性概率生成,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成运动。可以理解为阴阳之气化现而来,是一种先在之理。“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则强调了山水画自上而下理性观看世界的视角。荆浩对松、柏长势特征结合“比德说”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楸、桐、椿、栎、榆、柳、桑、槐不同树种形质各异的生物多样性的观察,峰、顶、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地形地质的观察,雾云烟蔼的气象现象观察,说的是天地万物的经验内容所成,表现了一种尊重客观经验和自然规范,基于万物性相之体相二分的结构,观察天地万物自然生成之理,从天理化现到山水图景,俱有儒学义理的世界观特点。“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结合荆浩后面对其他画者的评价,可见他对“思”与“理”的重视,现实与理论世界的秩序变得十分重要,强调山水画的自然生成的秩序世界和现实途径,也对与真景违背的乖异的审美取向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对于工巧小媚和僵化作伪的强烈鄙视,把作品内在的与大道契合提到了绝对的位置上来。现象的背后的真相是超越一切色相的“性”、“理”、“道”,非一切表面上的工巧所可及。陶渊明归去来兮册(其八)贝壳笺水墨23x40cm2013比较稍晚的宋代画论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对山水境界的描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陶渊明归去来兮册(其十)贝壳笺水墨23x40cm2013山水于五代两宋期间,即尽性、达理,亦可通情,于离世绝俗之地,舒隐逸遁世之情。这也是林海钟一种基本的心灵状态,古仁人之规范于多年来的研习之中竟一一破境,于山川中探究穷理,颐养烟霞之志,乃是安置人生的一个恰当处。伴着对《笔法记》的阅读和理解,品读林海钟数次太行山之行的满纸灿然的精彩画作,还有范厉老师所剪辑对太行山行旅的视频纪录和高津在全世界图书馆拍到的历代《笔法记》的版本,邀约我们进入到林海钟所打造的体道之所,造化之境。2023年8曰13日于杭州《画学心印》清光绪四年朱墨套印本秦祖永参笔法纸本水墨34.5x61cm2016树下罗汉纸本水墨31x67cm2015汴河桃园图卷纸本水墨340x30cm2020黄山雾松始信峰所见纸本水墨68.5x33cm2014密林寻幽图纸本水墨31x81cm2016皇柏古道纸本水墨37x64cm2020遥山动波图纸本水墨67x33cm2016千仞壁立图纸本水墨74x32cm2011一峰独秀图纸本水墨74.5x32cm2011枯木龙吟之老龙岭(右)、枯木龙吟之风雪动(左)纸本水墨217x77cm2014羲之觅句图纸本水墨60x65cm2016林海钟,号卧霞散人、林泉阁主人。现居钱塘西湖之畔,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其作品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传承唐宋遗意,代表作有巜牆》现藏大英博物馆,又有其带学生为灵隐寺创作的大型壁画《济公行化图》,之后又带学生为国家博物馆创作巨型青绿画作《鉴真东渡图》等。来源
空间站艺术中心责编
王绮彤编辑:张演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什么画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