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这问题,哪些高校可以让科学指南针会让手表受磁吗来实验室取样呢?

科学指南针-实验检测_中国大型科研服务机构
欢迎您来到科学指南针,在这里您可以:快速搜索:在搜索栏搜索测试项目,例如:XPS、SEM,新人免单,先测后付
浏览业务:覆盖材料、生物、环境等全品类测试,XPS/SEM低至90元,了解详情
立即注册:即日注册享受200元优惠,超出部分先测后付
注册了解更多
指南针会员
点击这里可以继续加入指南针会员,享受专属权益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新手福利,完成任务即可领如您有任何疑问可直接联系客服知道啦
在线客服
开通会员
支付一笔订单
邀请一名好友
创建/加入一个团体
可享受最低元的信用额度,先测后付0元下单
元无门槛现金免单券
积分加速得,千万好礼等你兑
立即开通会员
领取奖励
领取奖励
立即邀请
创建/加入团体账户可享受以下权益
立即创建团体账户
如您的团队成员已创建团体账户,您也可以直接加入哦~
公众号
扫码订阅订单最新进度
小程序
科研人专属的学术社区
收起导航展开更多
科学指南针有奖举报说明
亲爱的用户,您也可以直接拨打我们的官方电话:400-831-0631,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问题1.除科学指南针官网下单之外,所有个人或单位声称自己为“科学指南针”测试服务提供商/代理商的行为均是不实及假冒行为,我司仅有官网下单一种途径,非官网下单均为假冒。2.如您发现有任何个人或单位声称自己为“科学指南针”服务商或代理商等假冒行为,请您向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我们将给予您举报奖金。我要举报
投诉建议
亲爱的用户,您也可以直接拨打我们的官方电话:400-831-0631,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问题问题类型*测试售后网站功能开票报销其他联系方式填写准确的联系方式有助于我们联系到您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
上传附件上传附件
选择一个文件,允许的文件类型jpg,jpeg,png,gif,tif,doc,docx,ppt,pptx,xls,xlsx,pdf,zip,rar
删除
提交前请阅读并同意
《隐私政策》确认提交
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内嵌视频
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内嵌视频
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内嵌视频
建设更可靠、更高效、更互联的科研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更可靠的服务标准,全国29个办事处,13个城市拥有自营实验室,最好的设备、最专业的老师为您服务科学指南针正在成为行业标杆为超过5000家高校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科研服务截止2022年12月:已服务超过1500家高校,超过4000家企业,提供317所高校研究所免费上门取样服务,平均每天处理样品数5000+、 注册会员数30w+、平均4.5天出结果、客户满意度超过98%。1在线下单1对1专业咨询价格透明公开、XPS低至90元首单0元体验、授信5000元起2上门取样320所高校院所支持上门取样支持顺丰到付寄样26个覆盖全国的一二线城市的服务点3结果交付12个全国自营实验室在线下载、方便快捷4售后无忧售后沟通、绝不推诿合理复测、支持样品回收各大高校紧密合作
查看更多
科学指南针致力于构建综合性的科研服务平台,专注科研服务,以分析测试为核心, 提供化学测试、生物实验外包、环境检测、模拟计算、科研绘图、论文润色在内的各类科研服务。立即开启你的指南针之旅体验首单0元起,先测后付,感受可靠、高效的科研测试及其它服务注册了解更多
投诉建议
亲爱的用户,您也可以直接拨打我们的官方电话:400-831-0631,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问题问题类型*测试售后网站功能开票报销其他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一个文件,允许的文件类型
jpg,jpeg,png,gif,tif,doc,docx,ppt,pptx,xls,xlsx,pdf,zip,rar
删除
确认提交
您在本次下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填写内容太多,需要帮助
价格太贵
多家平台比较中
不清楚是否满足真实测试需求
暂时没有需求
已成功提交感谢您的反馈
请选择取消【】订单的原因
样品没有制备成功
找到了其他更合适的测试平台
不想测了
测试太慢,不想等了
提交已成功提交感谢您的反馈
补差提醒识别到您存在订单未完成补差支付,请及时支付补差。若对补差订单有疑问,可联系订单对接人进行处理。取消
立即前往
}

【简介】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生,湖南省岳阳市人,结构工程专家。
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九三学社成员。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首批荣誉核心专家。2007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
马克俭在四类钢筋砼空腹型网格结构体系及新型预应力钢网格结构体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进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达100余万平方米。2016年10月荣获中国钢结构卓越贡献奖。2017年11月又获中国钢结构最高成就奖。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三本,发表论文100余篇。
我的乐趣:创造建筑结构工程的中国制造。
——马克俭
被拒之门外的院士
2009年10月的一天,一辆轿车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校门外一侧停下,车里走出老少两位男士。老人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少者风华正茂眉宇间透着才华,二人兴冲冲径直朝校门走去。这自然引起了学校门卫的注意,便上前拦住二位。
“请问,你们有什么事?”门卫客气地问
“喔,也没什么事,想进学校去看看。”老人微笑着答。
门卫心里乐了,这二位莫不是把这里也当作岳阳楼一样的景点了。便认真地说:“不行不行,这里是学校,不能随便进去的。
“是这样,同志。”老人连忙解释,“我是岳阳人,50多年前从这里毕业的,是一中的老校友,现在在贵阳工作,一直没有回来过。这次到长沙出差,就顺便到家乡走走,也看看母校的变化。”
“是老校友也不行啊。”门卫依然坚决,“我们一中有109年的历史了,你说有多少校友?大家都随便进校看看,这还了得?”
这位被拒之门外的老人,便是本文主人公马克俭院士。
半个世纪前,他从眼前的岳阳一中——当年叫建设中学读至高中毕业。他之所以对母校魂牵梦绕,源于他进校前的苦难经历和进校的不易,更要紧的是,正是岳阳一中引领他走进建筑殿堂的大门。
马克俭的故乡岳阳县,贯穿一条东西流向的新墙河,将县城分成南北两岸,1933年,马克俭就出生在北岸一个叫马店的山村。还在母腹时,他的父亲已从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毕业,随国民党部队远走他乡,一去不再复返,父子至今未曾谋面。来到人间的他,只得由母亲一人抚养,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幼童,在乡间生活的艰辛可以想见。未曾想天有不测风云,苦难突如其来,马克俭3岁时,其母不幸患重疾撒手西去。可孩子还要活下去呀,无奈家住南岸荣家湾吴文髙屋场的外婆,只得来到北岸马店将无人照料的马克俭接了过去,从此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日子依旧穷困,但坐落洞庭湖畔的外婆家依山傍水,满目苍翠,尚不谙人间疾苦的幼童马克俭,却也其乐融融。如若不是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子兴许就这样平静地延伸下去。然而这已经不可能了,宁静的生活戛然而止,1939年战火残忍地将新墙河两岸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鬼子真万恶,侵我中华好多年;
杀人放火不留情,奸淫掳掠到农村;
鸡鸭鱼肉都抢光,逼得百姓去逃荒。
这首当年流传于马克俭家乡的民谣,如怨如泣地控诉了日军的滔天罪行,真实地描述了当地百姓的苦难。在岳阳日子是过不下去了,就如民谣所言,唯有背井离乡去逃难了,1940年马克俭6岁时,他在广西桂林工作的舅舅赶赴岳阳,将他们祖孙二人接了过去。目睹家庭生活的艰辛,生性大胆的少年马克俭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胆决定。
“我要卖报!”到桂林不久,有一天马克俭突然对外婆说,那神态是深思熟虑过的。
他舅舅在一家报馆工作,收入不高,维系一家人的生计原本就不易,现今又多了两张嘴,日子就更艰难了。这景况6岁的马克俭看在眼里,一门心思想有什么办法能赚点钱,减轻一些舅舅的压力。很快马克俭就有办法了,他发现桂林街头,每天有比他大一些的孩子在吆喝着卖报,不由灵机一动:“我也可以卖报呀,舅舅是报馆的,弄点报纸卖当是近水楼台。”
“卖报——卖报——”,于是桂林街头便多了一个报童。为了卖得快一点,每天清晨,他抱着20份报纸大街小巷满世界吆喝着,待报纸卖完,已是饥肠辘辘。身旁不时飘来烧饼包子诱人的香味,他头也不敢回,径直朝家里走去,把卖报纸所得8毛钱交到外婆手中。外婆双眼含泪,忍不住把懂事的外孙搂在了怀里。
所幸马克俭的报童生涯仅两个月就结束了,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桂林办了一所儿童教养院,因实在不忍外甥小小年纪就为生活奔波,马克俭的舅舅就设法让他进了这所教养院。教养院是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为收容难童创办的,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更让马克俭高兴的是,在里面还可以上学,这于马克俭无疑是天堂了。
马克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对在教养院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哪样都好,就是吃不饱,肚子饿得很。”是的,战争时期物资奇缺,物价暴涨,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就不言而喻。每餐只一碗饭,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于是教养院将学校的空地开垦出来,种上瓜果蔬菜,以弥补日常生活的不足。然而这只能是杯水车薪,饥饿依旧折磨着这些孩子们。
一天晚上,马克俭实在饿得难以忍受了,便偷偷在菜地里摘了几个辣椒,用粗盐搓揉几下便美滋滋地享用。现在马克俭说起当年这一劣迹,仍沉浸在当时咀嚼粗盐搓辣椒的感受:“当时,就像在吃山珍海味一样。”不幸的是,这被马克俭视为天堂,偶尔可以弄点“山珍海味”的日子,又被曰军的炮火毁灭了。1943年战火蔓延到桂林,教养院的老师不得不带领近千名儿童一路西行,每天步行二三十里,艰难地来到当时被称为后方的贵州,在遵义安营扎寨。马克俭未曾料到,从此他和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举国欢腾。和许多当时西迁的学校一样,儿童教养院也要迁回桂林,近千名儿童又浩浩荡荡从遵义出发,沿贵阳、独山、桂林的路线一路向东走去。也就在这回迁途中,已是高小二年级的马克俭捕捉到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机遇。那一天,回迁队伍已来到贵阳,决定休息几天后再向独山进发。闲来无事,马克俭便和几个小伙伴在贵阳街头漫不经心地闲逛,忽见有人围着一面墙指指点点,好奇心驱使他也上前观看。原来墙上粘贴着一则战时中学——现今的贵阳一中的招生广告,待遇十分优厚,凡就读该校的学生均享受供给制,也就是说,管吃管住分文不掏。这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在马克俭看来,是天上掉馅饼了,一时间他激动不已,当即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报考,不去桂林了,就在贵阳战时中学读书!”
马克俭这决定之所以大胆,是招生广告明文规定报考条件之一是考生必须是读完高小三年级——当时小学的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而马克俭在教养院只上到高小二年级,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
“不行,你小学还没毕业。”在报名处马克俭遭到拒绝。
“老师,就让我试试嘛……”马克俭再三央求,稚嫩的小脸上眼泪汪汪:“相信我会考得上的。”
或许是动了恻隐之心,抑或是被眼前这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所感动,老师终于松口了:“那你就试试吧。”
谁知这一试,便让老师们对马克俭刮目相看了,他不仅考上了,而且在战时中学三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些陈年往事,马克俭现在似乎说得轻松,却让人听出个中的苦涩,心情难免有些沉重。苦难让人成熟,经历过苦难的磨砺,有志者便会以顽强斗志,去迎接人生中的任何挑战,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新的生活。
火红的太阳终于升起来了。1949年就当马克俭在贵阳战时中学初中毕业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解放啦!
马克俭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活终于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故土难离的外婆返乡心切,马克俭也随外婆回到阔别十载的故土岳阳,在荣家湾一所小学,谋了一份五项全能的教师工作—一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五门课程全由他一人承担。“马老师教得太好了!”无论学生还是家长们都赞不绝口。经历过太多不幸的马克俭,完全可以在家长们的赞语声中,心安理得地去享受眼下这份安定的生活,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知何故,这时候马克俭却有些忐忑:“我难道就这样一辈子生活下去吗?”劳累一天的他躺在床上,时常被这一人生命题折磨得难以入眠。总觉得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书读得太少,应该趁年轻多学点知识。是的,马克俭已是十六七岁的青年,已经会冷静思考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思考的答案也日渐清晰:“我应该继续读书!”于是马克检上街买来高中的书本自学。每天晚上,灯下总会晃动着他学习的身影。在自学路上,他蹒跚行走着……
是的,机遇总是在至关紧要的时候,为有所准备之人敞开了大门。
当了两年小学教师的马克俭,一天在报纸上读到了一则让他怦然心动并促使决心辞去小学教师的启事。启事称,岳阳建设中学招收高中生,更让马克俭欣喜的是,各年级还招收插班生。这岳阳建设中学便是现今岳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有过小学未毕业考上贵阳战时中学的经历,马克俭当即就做出了又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报考高二年级插班生。他相信自己正在自学高一课程,一定能考上的,这自信还源于在贵阳战时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果然只有初中文凭的他,不但如愿以偿考上了建设中学的高二插班生,且入校后成绩又总是名列前茅,还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这自然让老师对这个喜欢读书又会读书的学生喜爱有加,格外关心。
时间过得很快,两年稍纵即逝,1954年夏,马克俭从已更名为岳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即将要报考大学。和现今的学生一样,他渴望能在全国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在报考志愿一栏,理所当然地填写了清华大学机械系。他依然自信:“我一定能考上的。”同学们也相信:“他一定能考上的。”也就是在这当口,一次简短的谈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克俭,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叫马克俭去办公室的,是岳阳一中的一位女性校长,她的丈夫当时是铁道部负责土木工程的总工程师,夫妻二人均毕业于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虽然她没有从事建筑,改行做了教师,但她对土木工程依然充满情感,因而就希望学校的学习尖子日后也能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
“马克俭,除了清华大学,你就没有想过其他学校?比如说,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你想么,不管哪个朝代都要盖房子,谁都想住上漂亮舒适一点的房子,这就要人来设计。再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十年,百废待兴,现在又在‘大跃进’,各行各业都在大干快上,大搞基本建设,更需要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你说是不是这样……”
校长以女性极富感染力的话语,鼓动马克俭报考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语气极平和的,没有一丝强迫。但马克俭听着,就觉得他的心被一股灼热的旋风撩拨着,于是毫不犹豫地一改初衷,当即划去志愿表上已填好的清华大学,改填为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命运有时候很奇特。人生无论辉煌或暗淡,往往是取决于人生紧要关口的抉择。一旦做出正确的决断,就当义无反顾让梦想成真,去成就辉煌的人生。
一份资料这样介绍:“现今,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马克俭,扎根贵州近60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国15个省市区的大跨度建筑以及高层建筑实际应用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成本上亿元。他提出的多层大跨度空腹夹层板楼盖及空腹网格盒式结构体系,是有別于常规框架、框剪结构的新型结构体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房屋结构体系开拓创新的典范……”
也因此,马克俭被湖南大学(也就是他当年就读的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浙江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而2009年10月这天,正是马克俭受聘于湖南大学后赴湖南讲学之时,得知马克俭也是岳阳人,一位来自岳阳的博士生便眉飞色舞说起岳阳和岳阳一中的变化。这就让马克俭激动不已,决计要去故乡岳阳、去岳阳一中看看。不料,却被母校的门卫拒之于校门之外。
“马老师,快把证件给他看看吧!”同行的博士生急了。
学生说的证件即院士证。马克俭不喜欢张扬,原本想以一名普通校友的身份去母校看看的,可是现在,也只有照学生说的办了。
院士?!门卫一愣,惊诧地打量着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者。在学校当门卫,耳濡目染,自然知道院士的分量,他也知道上世纪60年代,岳阳一中就出过一位研究核弹的中科院院士,这是学校的光荣。那眼前的这位老校友,是岳阳一中出的第二个院士,这就非同小可了,急忙打电话向校领导通报。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校领导急匆匆来到校门口,紧握马克俭的手,连声说:“欢迎,欢迎老校友,欢迎马院士……”
第二年是岳阳一中110年校庆,马克俭不仅答应参加,还应校领导邀请,在校庆大会上讲话。
该对这些年轻人说些什么呢?颇费了一番思量后,马克俭在校庆庆典上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是1954年从岳阳一中毕业的,和你们是校友。毕业后在当时的校长鼓励下,考上了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在我当了院士,也只是个本科生。1958年大学毕业时主动报名到贵州工学院工作,那里需要我去呀,这一去就是50多年,干出了一些成绩,国家给了很高的荣誉。世界是年轻人的,年轻人就是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就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掌声和鲜花,簇拥着当年的小校友,如今的大院士。
处女作问世—薄壳屋顶
采访前,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贵州工学院当年马克俭和广大师生员工一起建造的教学楼都拆掉重建了,只有一座食堂现在还在学校,马克俭时不时会散步去看看……”
这就让人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在四周新建的教学楼的某一角落,一间历尽沧桑破败简陋的矮小建筑,孤零零地蜷缩着。窃以为至今所以没拆,是让后人忆苦思甜,记住当年的艰辛,从而更珍惜今日良好的学习环境。
“马老师,你现在散步,为什么我们不时要去食堂看看呢?是不是……”这次采访,好奇心驱使我问马克俭院士。
“喔,快11点半了。”马克俭没有正面回答,却引我走出空间结构研究所,朝不远处一幢大门上方有“荷园食堂”牌匾的建筑走去。
马克俭抬手指指说:“这就是那个食堂。”
“是吗?”我疑惑:“怎么会是它呢?我差点被误导了。”
这是一幢造型别致的建筑,其屋顶是向上隆起的弧形,在四周苍翠绿树的簇拥下,显得小巧玲珑,远远望去让人赏心悦目。而走进食堂,竟有些震撼了,跨度15米见方的大厅,没有一根梁柱,也几乎是15米高的屋顶,呈弧形凸起的苍穹,大厅便显得格外空阔。眼前这食堂和我原本的想象相去甚远,可谓天壤之别了。果真是它吗?
是的,果真是它。在食堂大门一侧,一块固定在墙上的4米见方的木板上,真真切切地写着:“荷园食堂是在原贵州工学院师生于1960年建设而成的新型薄壳屋顶教职工食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建筑最大限度保存了原来的结构和布局……”此所谓改建,即做了些装修。这食堂的设计者,正是我身旁这位现今84岁的老人马克俭,当年他做设计时,年纪不过25岁,从湖南分配到贵州工学院,还不足半年。
1958年秋,25岁的马克俭从中南土木工程学院毕业。此时,贵州工学院刚成立不久,急需充实师资力量,便在全国各大学招贤纳士,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然就在求贤之列,希望该校能分配一些毕业生到贵州工学院来工作。可是,除了在贵州读过小学和中学的马克俭有些心动,竟无人报名。是的,那时国人对贵州的了解,除了“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其余知之甚少。
“马克俭,我们系里只有你在贵州读过书,对贵州多少有些了解。”一天,在系里召开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动员会上,系主任对马克俭说:“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贵州嘛。”
其实对贵州的印象,马克俭也仅仅停留在1943年到1949年,不过6年,在人生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于马克俭这6年却是刻骨铭心的。尽管,当时贵阳非常落后,街上几乎没有汽车,马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没曾想这场景,竟让马克俭读出了诗情画意,他说出来竟是如此溢美之词:“贵阳比遵义要热闹些,气候好,夏天不像长沙那么热,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的,街上也不像长沙那样拥挤……贵阳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路面是石头铺的,马蹄踩在石头路面,不紧不慢,嗒嗒、嗒嗒的马蹄声,就像孔夫子周游列国迈着方步走路那样……”
这就招来一些同学的讥讽:“马克俭,你把贵阳说得那么好,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呢?”
看起来马克俭是被将军了,抑或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他注定是和贵州结下不解之缘了。原本他已经有了去向,长沙一家设计院已有接纳他的意向,这时候他便毫不犹豫地说:“好,我去,我去贵州工学院!”
“那我也去。”
马克俭,我和你一起去贵州。
在马克俭的带动下,有二十多名毕业生一路欢笑,风尘仆仆地来到坐落贵阳西郊蔡家关的贵州工学院。下车伊始大家发现,贵阳果真如马克俭所言山清水秀。正值9月,长沙已热得像火炉,这里却格外凉爽,葱翠青山环抱中的贵州工学院景致也十分可人。唯一让马克俭一行感到奇怪的,这大学怎么不见教学楼、实验室、教职员工宿舍及食堂?马克俭他们及从清华大学等各地分来的青年教师,不得不暂时住在当地农民家中。
院领导微笑着回答了他们的困惑:“发扬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我们自己造呀。”
说干就干,以时任贵阳市市长兼学院院长秦天真及院党委书记达昭这些老革命干部为主的院领导班子,当即制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外援,多快好省地建设校园”的建校方针。号召全校师生“在实践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
在“大跃进”的特定历史时期,学校的建校方针和号召,无疑是鼓舞人心,让人热血沸腾的。尤其像马克俭这群刚参加工作,渴望干出一番成绩的年轻教师,他们决心要在“战斗中成长”了。
在那精神极其富有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全校师生们按各自的专业甩开膀子白手起家了。地质系承担基槽开挖,冶金系建简易铁炉大炼钢铁,机电系建高压线及照眀安装,釆矿系填炸药开山,化工系制坯烧砖,房屋设计和砌筑,自然是由马克俭所在的土建系担当了。真可谓“专业对口”了。
是啊,那热火朝天的校园建设场面,老贵州工学院的人是终生难忘的。尤其是遇到困难而最终又克服困难欣喜的情景,更是令人记忆犹新。
“大家出出主意,这教职工食堂该怎么建呢?”
瞧,问题果真来了,那段时间,马克俭和基建组的同仁被这个棘手的问题难住了。首先,要容下众多教职工用餐,食堂就要建得大,如此工程造价就髙,资金就成了问题。若造小些,房子的高度就要增加,否则几百人在里面用餐,空气流通怎么解决?再则就算造小一些,至少也应有200多平方米,而且食堂大厅里面还不能有柱子,否则就会减少使用面积,少放很多餐桌。看来唯有采用德国人发明的混凝土双曲薄壳屋顶。那么问题又来啦,这要多少钢筋和水泥呀?且不说没有那么多钱,即便有钱也买不到呀!那阵是“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都在大干快上,水泥和钢材需求量很大,可我国的钢产量还不及当时英国的1000多万吨,正忙着赶超呢。钢材奇缺,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何况贵州天气潮湿,食堂里水气重……
那段日子,遇事爱动脑筋的马克俭,被这一系列的问题折磨得寝食难安,苦苦思索着要如何才能花尽可能少的钱,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教职工食堂。套用一句人们常用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被他琢磨出来了。从我国古代的石拱桥和一枚鸡蛋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中,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薄壳屋顶!
马克俭的思路很清晰:“这薄壳屋顶是可行的。不是么,赵州桥等我国古代的石拱桥,无论桥洞跨度多大,其拱形桥洞均是用石块按一定弧度砌成,洞中没有任何支撑。而鸡蛋呢,哦,别小看极易破碎的蛋壳,若将一枚鸡蛋握在手中,只要用力均匀,是不能将薄的蛋壳捏破的。如此,将食堂的屋顶做成向上拱起的弧形,像薄薄的鸡蛋壳那样,也就减轻了屋顶的重量,只要屋顶弧度设计合理,安全隐患是不会有问题的,那就不需要作钢筋混凝土,也就解决了钢材奇缺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做了薄壳屋顶,整个食堂大厅就没有一根柱子,还节约了建造成本……”时间,马克俭为自己的大胆构想兴奋不已,追不及待地在由秦天真院长主持的建造食堂主题会议上提了出来:“我有个设想,大家看行不行?”
“好啊,什么设想?”秦天真院长说:“说出来大家给你参谋参谋。”
“我是这样想的,把食堂建成薄壳屋顶,就可以不用钢筋混凝土……”
薄壳屋顶?这可是个新词,恰巧,其他一些同志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秦天真很感兴趣:“小马,你说说,怎么个薄壳屋顶。”
于是马克俭便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论证起薄壳屋顶的可行性和优点:“我计算过,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看来,薄壳屋顶真是可行的,马克俭这个想法终于被大家接受了,在会上,同志们还在一些技术问题上做了补充和建议。那就没什么可以犹豫的了,当即,秦天真院长拍板,定了,这食堂就建成薄壳屋顶的。并鼓励马克俭:“小马,你大胆干,我支持你。年轻人就应该有这个闯劲,你尽快拿出个详细设计方案出来……”
有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马克俭更是信心倍增,全身心地投入了设计和实验。他深知,胆大和缜密从来都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挛生兄弟,在设计中点点滴滴,他都做了缜密的思考和精当的计算,细微到砌薄壳屋顶砖坯的长度和宽度。
终于,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这座独树一帜的薄壳屋顶食堂在蔡家关拔地而起,成为贵州工学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无独有偶,多年后北京建筑科学研究所也建了一座比这稍小些的双曲薄壳屋顶建筑,后因发展需要该建筑已拆除不复存在。这就明白无误道出这样一个事实,贵州工学院教职工食堂,是我国用粘土砖砌筑的无筋双曲扁壳屋顶的建筑。而它的主要设计者马克俭的处女之作便不同凡响,充分展现了他在建筑空间结构领域的才华和令人刮目的胆识。理所当然,马克俭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青年俊才,是应该加以培养的。1959年夏,学校领导选送马克俭到浙江大学进修两年,追随著名教授夏志斌深造“钢结构”和“弹性力学”。学校领导的用心,马克俭自然心知肚明,学习也格外的努力,企盼专业有长足进步,日后为贵州工学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年后,马克俭从淅江大学学毕回校,担任建筑空间结构课程的教师,这原本是极高兴的事。然而接下来,一切都不可逆转地发生了。那时候我国已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们形象地称之为“饿饭那几年”,各行各业一改大干快上的狂躁,与时俱退。因为经济困难,调整成为必然的趋势,曾经的热火朝天消失了。马克俭回校不久,他任教的工民建专业停办,之后贵州工学院也暂时下马,他被调到基建处做些事务工作。
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对于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的马克俭,无疑是当头一棒,难免怅然若失。但他依然认为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是自然灾害,是天灾。然而接下来发生的那场毁灭知识的文化大革命,则彻底将他击懵了。马克俭实在想不通,从来就是力量的知识,为何一夜之间变成罪恶;知识分子不仅沧落到末位老九,还要在“老九”之前冠以一个让人捂鼻的“臭”字?他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间苦恼和失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他心中蔓延开来。
马克俭消沉了,无所事事的他偶尔会到附近的农民家中去打打纸牌,试图在麻木之中寻求解脱。但是他很快发现,这自我麻痹于事无补,甚至更加痛苦。
这时和他一起来贵州的一些同学,大多已设法调离了贵州工学院。马克俭也曾动心,但遵义、贵阳战时中学、工学院薄壳屋顶食堂,这根深蒂固的贵州情结,又让他不忍离去。
“文革”让秦天真、达昭等校领导“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靠边,甚至关进了“牛棚”。但这些老革命曾经告诫他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要相信党和人民,眼前的一切不正常,一定会过去……”
终于,经过痛苦的思考,马克俭渐渐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他偷偷地背着人重新拾起已被冷落的技术书籍。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是的,再光明的心灵里,也会有黑暗的瞬间,人的正能量正是在一次次驱散黑暗的侵袭后,才变得无比的坚强。
马克俭相信,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必将会过去。他期盼着拨开云雾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春天里萌发的构想
星移斗转,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随着“四人帮”被彻底粉碎,被后来历史称之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和大家一样,马克俭也异常兴奋,笃信科学文化不再是革命的对象。从此,他可以踏踏实实地教学,如有条件,还可以做一些建筑专业方面的研究,使自己日后的生活变得充实。对已经步入中年人称老马的马克俭来说,这就很不错了,似乎不再应有什么更高的奢求了。只是他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会如此美妙,竟让他无比激动生出梦想了。而人因为有了梦,就会振起翩翩羽翼,在祖国的广阔天地展翅翱翔,于是就有了今天创造建筑结构工程中国制造的马克俭院士。
1978年祖国大地百花争艳,万木葱郁,令人瞩目的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大会,标志着中央振兴科技的决心和气魄。“风摇十州影,日乱九江文”,时代发展进程再次证实,世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科学文化汹涌奔腾的浪潮。更令马克俭激动得心潮澎湃的是,就在这次大会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庄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那年月电视机是稀罕之物,尚未普及到寻常人家。那天马克俭是在基建办阅读当天的《贵州日报》时,得知科技大会召开的消息。当读到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时,蓦然一愣,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长久以来,在我国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需要改造世界观的对象……马克俭生怕看错,又眼也不眨盯着报纸看了许久。那么这是真真切切的了,邓小平就是这样说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那一刻,马克俭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下午回到家中,便迫不及待对妻子说:“这下好了,我不是臭老九了。”
“今天咋回事?”进屋突兀冒出这么一句,妻子难免奇怪。
“知道吗?邓小平在科技大会上说,我们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我们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也是国家的主人了,主人就应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我可以干点事情了,你说是不是……”
那当然是的。知夫莫如妻,也是在建筑设计单位工作的她,深知建筑科学在丈夫心中的位置。只是“文革”十年岁月蹉跎,一顶臭老九的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整日无所事事,光阴虚度,那么现在真是太好了,再无羁绊的他可以一身轻松放开手脚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了。面对异常兴奋的丈夫,妻子也兴奋异常:“好,那你干嘛,我支持你……”
马克俭决计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了。他回顾了来贵州工作后的经历,除了1958年刚到贵州时,设计了让他引以为骄傲的“薄壳屋顶”,近20年过去,因为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以及学校有限的科研条件,至今自己在科学研究上再无建树,几乎是一纸空白。如今中央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号角,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神州大地涌动起渣湃的改革开放大潮。如果在科研工作上再无所作为,就有愧于国家,有愧于贵州了。更要紧的是,自己已经步入中年不再年轻,要想有所作为,唯有格外努力地工作,刻苦钻研,才能把流失的时光追赶回来。那么应该怎么干?又从何处着手呢?
是的,此时此刻马克俭必须面对这一棘手的课题。但有一点他十分清楚:既然身在贵州,思考就应该立足于贵州,从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实际出发。也就说,在贵州搞建筑工程科学研究,就应该摸索出一条节省成本的路子来,花少一些钱盖出好的房子。
“你说我的想法对不对?”马克俭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妻子,“是不是胆子大了点。”
“只要想好了,你就干。”妻子还是那句话:“我支持你!”
1980年初,贵州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恢复,马克俭从基建处调回土木工程系任教,他可以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他酷爱的建筑专业,在建筑空间结构世界尽情遨游了。于是他一头埋进大量国内外建筑空间结构的科技资料,去潜心研究分析,去苦苦寻觅变大胆设想为现实的钥匙。
当然,马克俭深知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要有所突破难度似乎很大。我们有着悠久建筑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就具有成熟且高超的建筑技术。且不说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单是遍布神州的古塔,就无不具有现代空间结构的元素。譬如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光寺的八边形九层的释迦塔,就类似现代的筒体结构。而建于北宋的苏州虎丘塔,就是砖心木檐结构,近千年过去,塔的木檐大多朽损了,但是每层的砖心却依然完好。还有杭州的六和塔,上海的松江方塔等众多古塔,就类似现代的框筒混合结构……而现今,我国沿用的则大多是国外的技术,主要以钢网架及网壳为主。也就是说,像礼堂、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场所的建筑,大多采用钢架式网壳结构,其屋顶是由钢架托起来的。在京津沪及沿海地区,也有采用焊接球和螺栓球节的网架,再加盖轻质屋面板结构技术的,而且这些空间结构在我国12至30多米跨度的建筑中,几乎全都采用这种技术。马克俭知道这种空间结构在大跨度建筑中是有其优势的,但是经过认真分析,他认为这种结构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钢网架用钢量大,工程造价高,且不说贵州经济欠发达,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这么多钢材。改革开放时期到处搞建设,僧多粥少,钢材尤为紧缺。再则,贵州气候潮湿,时间长了,钢架容易生锈,会影响其强度,还增加了维修费用。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种“舶来”技术其钢架上只能盖屋顶而不能做楼板,也就是说,只能做单层,不能加盖楼层,每建一个大跨度的建筑,就要占一块地,这也不适合贵州的实际呀。贵州山清水秀的,搞一个建筑就要砍掉很多树,再建一个又要砍树,这不破坏了环境吗?为什么不可以想办法建多层的大跨度建筑……
就当马克俭这样思考时不由眼前一亮,古代、现代和贵州实际在他脑海一次次碰撞进发的火光,蓦然照亮了他进行空间结构研究的入口,顿时豁然开朗,对自己在空间结构研究方向也越发清晰。他认为,无论传统技术和国外技术,它们的基础原理都是相同的,是不会变的,少不了梁、板、柱,就看怎么把这几样东西组合得更好、更巧妙……
终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马克俭头脑中逐步成型,他决计在传统和舶来技术中寻找契合点,闯出一条有别于舶来技术的建筑空间结构的新路,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是的,“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既然有了梦想,就当穷毕生精力,将梦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为了创建空间结构技术中国制造的一个“新”字,马克俭大胆探索潜心研究,以大量数学运算,从理论上论证一项项创新技术的可行性。又在实验室和现场采取各种方式反复试验,以证实这些创新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于是,马克俭聪明才智的蓓蕾,在建筑科学的园地一朵朵争奇斗艳烂漫绽放了——
难以割舍的贵州情结
《高层建筑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组合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贵州省建筑空间结构的开拓与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马克俭在国内外权威工程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制订国家及地区建筑规程共3册。由他主持撰写的专题研究报告也多达10余本,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这些凝聚马克俭心血和智慧的专著、论文、报告及规程,犹如瑰丽的奇葩,散发出浓郁的建筑空间结构中国制造的袭人芳香。
一时间,马克俭声名鹊起,在我国建筑工程界无人不晓了。
“老马,花溪荣军疗养院准备建个食堂,他们想请你去设计。”1985年一天,省建设厅的领导找到马克俭:“工程不大,有没有兴趣搞?”
好啊,那还用说,当然还要搞的。马克俭始终认为,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而且建筑工程是应用科学,在这个领域搞科学研究,就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论文上,将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只有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具体工程,将它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才是他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他穷尽毕生精力进行科研的追求和真正乐趣。那么此刻建设厅领导给他带来消息,无疑会让他兴奋不已,迫不及待了。
的确,这工程不大,却是马克俭首次成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项目。之后在省建设厅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克俭又将他开发的创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成功地应用到原贵州大学邵逸夫学术中心篮球馆等省内外一些项目。这些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了房屋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请他设计和投标的省内外工程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忙得不可开交。马克俭却乐此不疲,俨然不顾自己已是年逾花甲之人,南来北往,干得分外有劲。
“马老师,我们是从东北长春来的。”1996年一天,担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的马克俭,在办公室接待了几位远道来客。介绍信上表明,他们是长春当地一家建筑设计院的。
“喔,你们也是搞建筑设计的,欢迎欢迎,请问找我有什么事呢?”马克俭这样问,其实对他们的来意也猜出几分。类似的来访,他已接待过多次了。
“是这样的“来客告诉马克俭,他们正在为长春欧亚商场做设计:“这是长春最大的商场,有4层,总面积为425000平方米。”
这真是个大工程,那是要好好地设计的。马克俭关心地问:“方案出来了吗?”
来客苦笑着说:“做出来了,可是商场老板不满意。”
“不满意?”马克俭问:“这是为啥?”
“老板说我们的设计不行,还指着图纸生气地说,你们每一层搞了这么多柱子和梁,既占去了很多空间,又不美观,顾客进商场就看见那么多肥梁胖柱,多闹心。照这样建,商场的造价要增加多少?”
听对方说到这里,马克俭心里有数了。
“后来老板就有些不客气了,对我们说贵州有个搞空间结构的马克俭,像这种大跨度的建筑,他就有办法不要那么多柱子和梁。你们要是搞不了,他就到贵州找这个马克俭了。马老师,说实话这么大的跨度,中间没有柱子和梁支撑,我们确实搞不了,我们这次就是专程来请您帮帮忙。”
“呵,你们客气了。”马克俭礼貌地对来访者这样说,心里却很高兴。有机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马克俭最乐意做的事,何况又是这么大的工程。他胸有成竹地接受了邀请,几日后,带领他的团队风尘仆仆赶往长春。
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马克检设计的项目方案,将他自己制订的“结构受力体系合理造价低廉,承载方式安全可靠,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设计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出色地将他的科研成果应用在长春欧亚大商场建设工程。
工程竣工时,商场老板对马克俭的设计赞不绝口:“了不起呀,马老师,商场不但没有了那么多柱子和梁,漂亮了,而且每平方米比原来的设计节约80元,整个工程造价就少花了3000多万。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啊……”
在场所有的来宾用崇敬的目光表达着对马院士的敬意!
能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为贵州争了光,马克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他没有自鸣得意陶醉其中。
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乐趣,他有太多的事要做,就如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除去出差在外开会、讲课、做工程、做讲座、辅导博士生,只要在贵阳,每天9点上班走进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就俯身案头,用传统的笔、尺、圆规在制图板上绘制图纸。一张极大的办公桌,桌面上除去靠近座椅处置放一块制图板,其余地方铺满了重重叠叠的图纸,而正是这张张蕴含马克俭创新理念的图纸,如雨后春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变成一幢幢令人瞠目的宏伟建筑。
是的,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马克俭的创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在空间结构领域崭露头角,让人刮目相看,那么如今这个“了不起”的马克俭,俨然是我国该领域炙手可热的领军人物了。省内外但凡有大跨度的公共建筑,业内人士就会想起贵州这个马克俭,于是就有一些外省的单位动起了把马克俭这个“建筑设计宝藏”挖走的念头。
“马老师你好,听说你在广东做项目,我们专程来看望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某一天,正在广东为该省某项目做设计的马克俭的住所,来了几位不速之客。来客彬彬有礼,笑容可掬,自称是广东一所大学的老师,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便直奔主题:“我们广东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贵州好,这对你的科研和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想请你到我们学校来工作,担任土木系主任。我们很希望你能来,你爱人也搞建筑设计的,可以一起调来……”
之后,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名校也热情邀请马克俭去他们那里任教。当然,开出的待遇条件也相当令人心动。
和学校相比,民营企业家的做派就更粗犷豪放得多了。时隔不久也是在广东,当地一家企业老板拜见马克俭,当即做出了十分诱人的承诺:“马教授,只要你愿意到我们公司来,除了百万年薪,我们还会送你一套别墅……”
毋庸置疑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他们给出的优厚条件是极其诱人的,如果说马克俭丝毫不为所动,似乎也不合常理。贵州各方面不如广东,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马克俭居住的,也只是不足8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月工资也不过3000元左右。要说完全不动心,那是假的。但最终,他还是用同样的话语,一一婉言谢绝了:“谢谢你们的厚爱,但是我不想离开贵州。我在贵州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很有感情,也熟悉了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换一个环境会不习惯的,也舍不得离开了。再说学校的领导也不会放我走的。虽然我工资不高,但我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我在贵州搞空间结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建设厅领导的大力支持,还促使我的很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贵州给我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何况在贵州我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做,也干得开心,所以我也心满意足了……谢谢你们,我哪里也不去,我舍不得离开贵州,就在贵州干了。”
这是马克俭的肺腑之声!他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贵州情结。
脱颖而出的马院士
“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包括平板型的空腹网架结构、空腹夹层板结构、空腹双重网格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这些新型结构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跨度为18~32米的公共建筑的层盖和楼盖中应用达100多万平方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已编制了相应的技术规程。近几年研制了将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单向弯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网壳和网拱结构,双向弯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双曲扁网壳结构。这些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网格结构新体系,均有自身的特点和对建筑物的适应性……”
2007年10月一天,北京中国工程院会议室里,端坐着60余名院士,一个个神情严肃,聚精会神聆听主席台上一位衣着简朴的七旬老人操一口纯正的贵阳话,陈述他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筑空间结构领域研究的创新理念,及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这位老人就是来自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的马克俭所长。
早在2003年,马克俭就曾入围当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因当时没有赴京陈述和答辩的程序,马克俭只寄去了他20多年来在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结果以一票之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头失之交臂。这难免有些遗憾,如果也像现在这样,到北京院本部去陈述和答辩,那或许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落选后的马克俭并不懊恼,甚至十分平静,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离院士的要求还有差距,还需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后来,马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对此事是这样说的:“年纪大了,不要遇到点事就愁眉苦脸,生闷气。我还是和之前一个样,有时给学生讲课,带他们到工地进行现场教学。有时进行科学研究,做项目,这些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很开心。再说对一个科技人员来说,是不是院士,都应该动脑筋,下功夫去创新,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该想该做的事。”
马老淡泊名利视工作为最大快乐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他提到有件事,还是令他很生气——“有人对我说,‘贵州评得上哪样院士噢’。”
马克俭说起事情的原委。原来,中国工程院增选新院士工作是两年一次,2005年马克俭因一票之差落选,2005年学校又叫他申报。按当时的申报程序,申报人必须持有负责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出具的证明。否则就不能申报。于是马克俭便去该部门,请他们开个证明,但办理该事的一位干部拒绝了他,而且理由很简单:“前年你申报了,怎么样?还不是没评上,算了,贵州评得上哪样院士噢。”
其实,类似的话马克俭早有耳闻,但他没太在意,只把它当作风凉话,也就不去生那闲气。而此刻,这话竟然出自对科技人员负有责任的职能部门干部之口,马克俭是真生气了,心想人家外省看不起贵州,怎么我们贵州自己也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呢?马克俭不信这个邪,一定要让人看看贵州的科技人员能不能评得上院士,便执意要对方出这个无需太多文字的证明。可是对方态度依然坚决,无论马克俭怎么说,答复就只两个字:“不开。”二人便争执起来,声音也大了许多,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而这一年马克俭申报院士一事,便提前告吹了。
个中缘由令人有些辛酸,也有些令人心寒。
也正如常人所言,任何事情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不让马克俭参评,这当然是坏事,但也激起他的斗志,愈发努力地工作,为创造建筑工程的中国制造,做出更多的成绩,这就是好事。更何况,这时候马克俭也没时间去生那闷气,他有一件非常要紧事,要急着去做。
他收到了一份邀请函,是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指挥部发来的,称“会展中心”是四川省的重点工程,马上要进行竟标,恳请当今中国空间结构的领军人物马克俭,希望带领他的团队赴蓉竞标。且不说指挥部是极诚恳的,单是这消息就让马克俭兴奋不已,把不愉快的事抛到九霄云外。
几日后,马克俭一行风风火火赴到成都,这才得知,已有七个实力强劲的设计单位,先于他们赴蓉竞标了。从大家的言谈中,似乎已有明显的倾向,很可能采纳我国沿海发达城市一所名牌大学设计团队的方案。马克俭心不由一紧,再作进一步了解,得知其方案的优势,是采用了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弦梁结构专利技术参与竞标。哦,原来如此,马克俭明白了,也因此有些许悲哀。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崇洋媚外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在我国一些领域蔓延着,甚至根深蒂固,所以采用日本技术的方案眼下呼声正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得知了个中原因,马克俭反倒颇为自信了。“日本这项技术我了解,也研究过,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马克俭告诉他的设计团队,这个技术也有很多不足,起码工程成本下不来。马克俭这样鼓励他的团队,坚信以他研发的“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桁架结构”的专利技术参与竞标,定能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当然他深知战略上蔑视是依仗战术上的重视,方能贏得主动的道理。于是对“会展中心”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周密分析和论证后,马克俭毫不犹豫以他的“中国制造”方案去参与了竟标。在会上,他全面阐述了该方案的优点,并介绍了几个采用这项技术的工程“工期短、节约成本”的实例。
有惊无险,马克俭赢了。他独树一帜的“中国制造”,经与会的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的评定,马克俭的方案力压群芳、拔得头筹。也正如他在会上的预言,仅半年时间,“会展中心”便建成投入使用,更让人瞠目的是,节约建设成本达1320万元。
“了不起,马老,真是了不起啊。”
真是没想到,马老的创新技术这么好……
因为成功被人称赞是愉悦的,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马克俭却无暇尽情去享受成功的喜悦,又一头扎进一项创新技术——“矩形网格板法和实验分析法”的研究和实验,以尽快应用在贵阳世贸大厦工程的设计。终于经过精确的数学运算和反复实验,这项既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又有降低层高优点的大胆创新科研成果宣告问世,并在贵阳的世贸大厦工程的应用中,获得异乎寻常的成功,不仅工程质量上乘,还节约工程造价2000万之巨。也因此,该工程获得“ CIHAF”该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殊荣。也因为这充分展现马克俭“花最少的钱造最好的房子”设计理念的创新技术,经我国知名专家论证后,建议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那时我真开心啊!”马克俭今天说这事,言语间依然露出喜悦之情。而每一次成功就犹如助推器,激励他在空间结构的崎岖山路不知疲倦地跋涉,向一座座陡峭的山岩攀登。在2003年院士落选后的四年中,马克俭先后研发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格体系”“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多项新型结构体系。
2007年岁末那天,这一项项创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实例项目,又以幻灯片的形式一幕幕呈现在中国工程院会议室的屏幕:“在此,我将通过这些工程实例,对其结构的安全、合理、经济、先进性,一一予以剖析……”
真可谓金相玉质,院士们折服了,又经过十分钟当面锣鼓的答辩后,会议室响起一片掌声。苦心孤诣的马克俭以全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评委忍不住走上台来,紧紧握着马克俭的手,感慨万千地称赞着:“马老师,你的成果实实在在,你在贵州搞出这么多成果,不容易,实在不容易啊!”
呵呵,是真不容易啊。或许是发现了以往的弊端,本次参评,一改须由当地职能部门出具证明材料方能申报的程序,只需有人推荐及证实被推荐人具有真才实学的资料即可申报。经严格审查,本次全国有484名候选人入围参评,最终,又经近乎苛刻的评审,仅有33名当选新增院士,金玉满堂的马克俭就在其中,成为贵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的当选于贵州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既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在贵州大学为马克俭当选院士举办的庆功会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石宗源,在贺信中就这样对马克俭的当选以极高的评价,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马克俭扎根贵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刻苦攻关,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并鼓励贵州省科技工作者以马克俭为榜样,“为早日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获得如此殊荣是幸福的,但马克俭没有陶醉。他清醒地意识到,这荣誉并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不是句号,这荣誉是鞭策自己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在为他举办的庆功会上,马克俭以这样朴素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结束了他的发言,又心急如火地投入贵州瓮福磷矿基地住宅和写字楼工程的设计。更让他开心的是,他又捕捉到一个大胆创新的灵感——仅仅是灵感么?不不,那是一份责任,一个科技人员的责任。当在这份责任驱动下产生出灵感,这灵感又最终成为触手可及的真实,科学技术便又令人欣喜地向前迈进一步。
贵州富有磷矿资源,瓮福磷矿是上世纪90年代继开阳磷矿之后,建成的我省最大的磷矿基地。走进基地马克俭了解到,该矿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料磷石膏,每年就多达350万吨。那么如何变废为宝,把磷石膏利用起来呢?于是马克俭查阅了大量资料潜心思考,且终于有了答案。
“能不能找一个新的建材,来取代传统的红砖?”马克俭把思考结果向瓮福磷矿技术中心提了出来。
“新的建材?”
“对,矿上每年产生这么多磷石膏废料,堆在料场既不美观又影响环境,如果把它变成有用的建筑材料,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比如说,用磷石膏制砖,制石膏板,建筑砌块及水泥缓凝剂,添加剂听马克俭这样说,对方也很兴奋。如果真能这样,就将是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料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号召,推进了“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大举措。
事实证明,马克俭提出的设想是可行的。经相关放射研究所的测试,用磷石膏制成的节能型环保建筑材料,其辐射值还低于普通红砖和水泥,而且有快速成型隔音好的多项优点。
在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马克俭提出以“磷石膏为载体的低、中、高层大开间灵活划分居室的节能住宅建设研究”课题。而且很快,马克俭又有了创新硏究成果《磷石膏作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方案》。
马克俭将这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幢幢小高层大开间灵活划分住宅瓮福磷矿住宅楼拔地而起。
河北唐山建华大厦老总闻讯后,来黔参观了瓮福磷矿,将已开工的大厦停下,又将原设计为18层的大厦改成24层,并邀请马克俭赴唐山设计,建成高层磷石膏新型建筑材料的24层的建华大厦。
2012年9月18日,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工程部在唐山主持召开了“建筑科技助力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克俭和他的团队“完成的建华大厦,是一项创新的结构体系……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抗震性能,而且实现了建筑的多功能划分房间……使‘工业固体废料资源化’落实到实处”。并建议将该项技术“编制地方行业标准推广使用,逐步形成国家标准,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因为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2014年马克俭荣获“河北省院士突出贡献奖”。
2015年,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设施改扩建项目建设的重担,理所当然落到了马克俭肩上。
该工程是贵州省“十三五”期间省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是省委省政府提高老同志幸福指数的务实之举。更要紧的是,这是在常人看来几乎很难做成的工程:要在500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除去场馆外的人行道,实际场馆建设用地仅40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包括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馆、篮球场、乒乓球馆、演艺厅、展示厅、排练厅等众多功能的大型大跨度活动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8676平方米,且要功能分区,各场馆自成一体,不能混合。这就难煞人了,想来想去,在国内能做这件事的,也许只有马克俭了。
“马院士,你看有什么办法?”非常了解马克俭的原贵州工业大学副校长时任贵州老干局负责人高克清,想听听马克俭的想法。
“喔,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似乎胸有成竹,马克俭说,“建多层的立体场馆。”
“多层立体?就是说……”
“是嘛。”马克俭解释道:“不是有7个场馆吗?那就建成7层的大楼,地下2层,地上5层,每层面积4000平方左右。”
“有把握吗?”
“十多年前我搞的4层大跨度的贵阳市健身中心,就是这样的立体场馆,当时还是国内外首例。喔,2006年我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文体中心搞的也是立体结构它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跨度是39米×57米。这工程在世界上也有影响的,后来还有个故事呢……”
原来就在该“文体中心”建成的当年冬天,中俄要联合举办中俄大学生运动会。原决定在俄罗斯举办的,中方代表到俄罗斯考察场馆时发现,在那里比赛,各项目分别要在8个场馆进行,每个场馆又相距甚远,很不方便。于是建议俄方代表到中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文体中心看看:“在那里,所有比赛在一个地方就可进行……”俄方有些诧异,他们去过世界很多国家比赛和举办赛事,从未见过可以在同一场馆内进行各项比赛的体育场馆。
“OK,了不起,真是太好了。”当俄方代表来中国实地考察了‘文体中心后,一个个竖起拇指赞不绝口:“没想到这么大的跨度,还一层一层楼上楼下的每一层还有空调,在这里比赛真是太好了。
得知马克俭对“立体场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省老干局负责人高克清和省建设厅的相关人员心里踏实了:“那好马老,老干中心这个项目,你先拿出个方案,再请有关专家召开个论证会。”
不多久,马克俭的设计方案出来了。论证会上,与会者七嘴八舌发表各自的意见,所有意见表达的几乎是同一个内容——
“马院士,你这个方案得了啊,39米×39米的跨度,没有一根柱子,是不是太大胆了。”
“是嘛,按传统结构,这么大的跨度,还这么多层,无论如何是要有支撑的……”
没想到面对“太大胆了”的质疑,成竹在胸的马克俭回答竟如此简洁:“实践出真知嘛,‘老干中心’的这种‘立体场馆’,又不是第一家,2006年我搞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文体中心‘立体场馆’,跨度是39米×57米,比这里大多了,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
最终,主持论证会的高克清,以这样的话语肯定了马克俭的方案:“马院士是艺高胆大,胆大心细啊……”
在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采访该中心负责人杨主任时,这位女主任感慨地说:“马院士细心得很,施工方是北京一家铁路建设公司,他们建过大跨度火车站,但跨度没有我们这个工程大,马院士放心不下,每个月都要到工地来几次,现场解决问题,指导施工。一次马院士在长沙讲学,接到施工方的电活,说第3层跨度39米×39米的羽毛球馆,施工时遇到一些难题。正好这天马院士讲学结束,就立即坐火车赶了回来,这时天快要黑了,可是他下车后家也没回,就直接赶到工地,直奔三楼……马院士就是这样,80多岁的老人了,每次来工地都是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五楼,认真察看工程情况。”杨主任对马克俭的责任心作出这样的评价:“我觉得马院士对工程,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啊,有什么比一个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还要细心呢?
建筑空间结构焕发异彩
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在刚竣工的广东清远体育馆内,其网壳结构的房顶上,密密麻麻雨丝殷垂下100多根拇指粗约18米长的钢索,几乎每个网格的十字交叉点,都垂下这么一根而每根钢索末端离地1米处,均系着一个偌大的铁盒,内置几百公斤的铸铁块。跨度98米高20多米空荡荡的场馆里,突兀悬着100多个沉甸甸的物件,着实让人觉得奇怪。哇,这是干什么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总重量达100多吨呢,就不怕把房顶吊塌?
是的,局外人怎么也不会料到,这真不是在闹着玩,而是在极认真地做试验,看看房顶是否结实,看看上百吨重的铁块吊着,网格房顶是否会弯曲、断裂、甚至……可是这近乎原始且危险的试验,按说是不用做的呀。我们这些对建筑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都知道,任何一个大型建筑物的设计者,在做设计方案时,对建筑物各部位的承受力都经过精确的计算或者一定方式的实验。如果每建成一个公共建筑,都要让它经受吊一吊的实验,那还要设计师干啥?
可是,由马克俭应用他“大跨度预应力曲面网壳结构”创新科研成果、节约钢材245吨建造的广东清远体育馆,其房顶注定是要用铁块吊一吊了。原来体育馆建成后,已由主管技术部门和省外知名院士一起验收通过了。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当地质检部门的人说:“不行,他们说的不算。”言下之意是,“要我们质检说行才行,否则就不验收。”不验收的结果,自然是新建体育馆就让它闲着,不能投入使用。
为什么院士专家和主管建筑的技术部门验收都不行,要他们质检说行才行?
马克俭接受采访时说:“可能是最初他们审核方案时,我得罪过他们,我发觉他们提的问题太外行,就说他们连建筑工程的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后来他们就想出了这个办法,请来两个院士在房顶选了100个点,吊了一个星期,白白花了20多万元。”马克俭说:“其实房子验收,就不归质检部门管,我做了这么多项目,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过这也很正常,创新么,少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
类似的情况,在做省一级工程贵州省博物馆时,也遇到了。当年,省里对这工程很重视,时任省长林树森还提出了要求“博览厅不能有柱子”。马克俭的设计方案出来后,省建设厅请了省内外一些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清华大学及大多专家都认为方案可行。这时,省里的一位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马院士,你搞的这个方案,梁不是梁,板不是板的,这怎么行?”
马克俭告诉他:“我考虑的是用剪切变形……”
这位专家很不客气:“什么剪切变形,梁不梁板不板的,我看这方案要不得。”
此话一出,与会者大多感到愣然,听他这样说,马克俭接下来的话,也有些冲了:“建筑你也搞一辈子了,怎么连剪切变形都搞不懂,你应该晓得,框架结构全是剪切变形……”
论证会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得就此作罢。但不管怎么,总有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为慎重起见,建设厅领导又请来清华、同济大学的院士又搞了一次超限审查,和大家一起论证马克俭的方案。这些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这方案很好,是创新技术方案很快通过了。
马克俭说:“我搞的这些空间结构创新技术,一些搞传统结构的,一时不太清楚,那是可以理解的,我可以用一个个实体项目,让他们慢慢接受。可是对一些瞧不起我们中国的外国人,我就不客气了。”
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俨然是我国空间结构领军人物的马克俭,5次应邀参加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国际研讨会。这原本是各国专家互相交流学习的好事,马克俭也认为这是宣传中国和贵州的绝好机会。然而当马克俭介绍了他的创新技术时,总会出现一些与会议宗旨相悖的声音。马克俭出席了5次会议,其中有3次受到大多数参会者赞扬来自中国的技术的同时,美国、英国、日本的代表,竟会以同一个问题,多次向马克俭提出质疑:“我们在美洲、欧洲都没有见过你说的这种技术,你们中国怎么会有?”谁都听出来了,言下之意是中国的技术,大多是抄外国的,外国没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
这近乎是挑衅了,马克俭怒火顿起,前两次,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但第3次他实在忍不住了,毫不客气地迎头痛击。
“我们中华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前我们就有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那时,你们的祖先见过吗?我们中国早在隋朝建成的赵州桥,是桥洞跨度为37.45米的空腹石拱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比欧洲早了整整十几个世纪,当时,你们的祖先见过吗?”
马克俭疾言厉色,驳得挑衅者哑口无言。紧接着,马克俭又无比骄傲地告诉他:“现在我们中国很多科研项目走在世界前列。我创建的三种装配式混凝土空间网格式结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创新技术,是建筑空间结构的中国制造,是在中国贵州搞出来的,除了中国,你们在哪里都见不到……”
呵呵,痛快,太痛快了。真所谓“咳唾成珠玉,挥衭出风云”。这些国外的学者,只要不是刻意敌视中国,就应该抛弃成见,放下架子,谦虚的向马克俭请教,再不就到中国来见识见识,开开眼界。参观一下长春欧亚商场,参观一下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还有青海西宁劳动大厦、新疆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文体中心、广东清远体育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多层体育馆、山东濰坊市体育馆、湖南金海钢结构公司湖南九华创新园、四川绵阳富乐学校双层大跨度体育馆等等。这些大跨度多层的楼宇和场馆,定会计他们大饱眼福,惊叹不已。
倘若他们觉得这些建筑分布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又相距甚远,多有不便,那不妨直接到贵州贵阳来。窥斑见豹,去看看国内外首例4层大跨度的贵阳市健身中心、贵州省博物馆、贵阳凯宾斯基酒店、贵州大学邵逸夫学术中心篮球馆、贵州瓮福磷矿写字楼和住宅楼、大自然沙文工业园、贵州铝业总公司本部室内温水游泳馆……去一睹马克俭空间结构创新技术的风采。再不,就直接到贵州省老干活动中心的七层运动场馆建筑工地现场去观摩,恭听马克俭讲解网格结构的奥妙。
老干中心杨主任说他场馆的工地时常有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建筑研究所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生来参观。作为贵州大学空间研究所所长和硕、博士生导师,马克俭带了多批学生工地现场教学。如今,马克俭已培养了90多名硕士和博士,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和省管专家,在贵州省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而且,这也正是马克俭很少向国家和学校申请科研经费的秘诀。马克俭将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又能进行现场教学,可谓一举三得了。
2014年9月,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在贵阳对马克俭的创新成果“多层大跨度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举办的科技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克俭这一创新技术,“是建筑结构体系的重大开拓与创新”,达到了“循环经济三原则的要求”,“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论证意见高度评价了马克俭这一创新成果,同时又高度赞扬了马克俭“以产、学、研结合方式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
马克俭以他“创造建筑结构工程的中国制造”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和贵州贏得了荣誉,他也理所当然得到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荣誉。如今,马克俭作为项目主持人,已获得国家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1996年到2006年,获国家实用发明奖专利75项,全国创造发明竟赛一二等奖各1项和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全球奖等各种奖项。1999年,马克俭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之后又两次获得该项奖章。不仅如此,马克俭还先后荣获“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首批结构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的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2007年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又因其在空间结构的杰出成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钢结构协会,分别向马克俭颁发了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及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称号。在2016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太平洋钢结构会议上,马克俭又荣获中国钢结构卓越贡献奖。而就在2017年8月,马克俭又接到中国钢结构协会邀请他出席2017年11月在杭州萧山召开的中国钢结构大会,并告知,将在会上向马克俭院士颁发中国钢结构最高成就奖。
光阴荏苒,马克俭自1958年来到贵州,至今已近60个春秋。随着光阴的流逝,马克俭在经历“小马、老马、马老”称谓过渡的同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匠心独具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在建筑空间结构这片沃土辛勤耕耘、精心培育出累累硕果,奠定了他在该领域中流砥柱的地位,伴随着“太大胆了”的惊诧和赞叹,铸就了辉煌的传奇人生。
马克思曾这样说:“如果我们选择了使自己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类的职业,那么就不应当屈服于它的重负。”
而马克俭,正是这样不屈服于重负的负重者。
壮哉,马克俭!
壮哉,马大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南针会让手表受磁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