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雀艺术史论适合备考考入央美有多难艺管研究生的学生去学吗?老师教的好不好呀?


2023-04-17 14:39
来源:
艺术史论解析官发布于:山东省
书法
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大家如张芝、崔瑗、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钟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宣和画谱》誉之“正书(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之“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之“神品”。集刘胜、蔡邕之大成,擅隶、篆、真、行、草多种书体,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传为其作《宣示表》《荐季直表》。
钟繇《宣示表》
钟繇《荐季直表》
西晋陆机《平复帖》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笔画轻重、字之结体、气势通篇一贯,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著有《文赋》。
陆机《平复帖》
“书圣”王羲之被称作“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婉转的书体新风,变革楷书与行书。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宴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宛若天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此诞生。特点如下:
其一,若断还连、如斜反直的章法结字:整体前疏后密,从工整逐渐变得放松,总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在连断的处理上呈现断续之美,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藏露结合,具有一定装饰性,露锋笔画锋利精神,如“岁”、“亭”,藏锋厚重含蓄,如“和”、“尤”;多中锋用笔,字体线条丰富多样,俊迈而不俗,斜正而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以侧势取胜,常常是左高右低、貌似倾斜,于整幅画作中恰到好处、呼应对比、变幻无穷,充分体现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骨力劲健的气势和特色;结字丰富,其中20个“之”字分别运用了楷书、草书等不同写法;不同的墨色体现了前后兴致起伏和修改痕迹,也为书法增加了顿挫感,如“丑”、“因”等,可以看出隶书遗意、楷书骨力。
其二,以情说理,融情于景,人格潇洒与书法风韵相辅相成。宗白华先生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全文28行,共324字,是王羲之趁着酒意微醺随兴作序:开头描述了集会现状和兰亭环境,抒发了游目骋怀之乐;中间阐释了静者和躁者的异同,以突出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文末是对人生可贵的理解和旷达表态,充实流畅,意味深长。
其三,慨叹人生无常、豁达中庸的艺术意蕴。兰亭集会之前,王羲之仕途频频受挫,此时他终于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完全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状态,身心相合的状态下,生死悲喜如白驹过隙。作者对人生忧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借着对时光飞逝大发感慨,字里行间暗藏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同时,批判了当时崇尚大谈玄理、思想虚无的社会情境,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 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尤擅行、草,如行草《鸭头丸帖》飘洒灵动,婉转妍媚无不得体适中;《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作品还有 《中秋帖》 ,与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帖”。
王献之《中秋帖》
魏碑体 大量用于石刻碑版等庄重之处,故结字方正,笔画齐整粗重,少有圆曲,无论大字小字,多予人扑面而来的雄强厚重气息,是脱胎于隶书而形成的第一次楷体高峰。著名的龙门廿品十九方保存在古阳洞,笔笔方正,结体完美,具有力度超拔的特点,如《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有很多同学都对美术史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美术史考研到清华美院或者中央美院这样的院校。但是很多人并不会学习美术史。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梳理一下学习美术史的方法论。希望对于美术考研或者美术爱好者有帮助。
有对比才能有判断
讲美术史,文字语言一定要在视觉图像基础上才有意义。
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印象派,注意表现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外光的研究跟表现,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只在画室里作画的传统,摒弃了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
这句话怎么讲解?照本宣科念一遍?枯燥乏味不说,关键是浪费了这个知识点。教美术史,需要把文字里的含义转换为视觉感受。把语句中的关键词图像化。
我从上面那句话中选出两个关键词,“16世纪以来”和“棕褐色调”。按说这两个词非常简单,不需要怎么解释,但是不需要解释的地方,反而更需要解释——用视觉,而不是用文字解释。
“16世纪以来”是什么意思?不要用文字说,不要用口语说,用图像解说;“棕褐色调”是什么意思?好像大家都明白,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像都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这个状态。
传统的方法会这样解释,左边那幅是棕褐色调,右边那幅是印象派,画的是帽子店,画面各种颜色都有,不是棕色调。用两幅图来说明棕褐色调跟非棕褐色调的区别。
这样行不行?当然可以。够不够呢?非常不够。怎么才叫够?我们还是放出大量作品。
既然是“16世纪以来”,我们就去找16世纪的画家。这位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叫拉斐尔,把他的60幅画放在一起,不看细节,只看整体,整个屏幕是什么色调?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很难判断这是什么色调啊。为什么你说不出明确的判断?因为判断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没有对比何来判断?所以我们先做一个对比。
这是17世纪的伦勃朗,把他的60张画放在一个版面上,仍然不管细节,你看它整个色调,是不是特别暗?是不是棕褐色?直接就叫酱油色调吧,还是老抽。
从拉斐尔开始,就是从“16世纪以来”,拉斐尔的整体色调有点深了,到了伦勃朗,17世纪,色调已经是典型的棕褐色,再往后看,鲁本斯是不是也很深?其实当我在这里说很深的时候,相信大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很深”的概念,我们一步一步往下看,最终能够看出“很深”。很深的“很”,是一个比较词,必须在比较中才能理解。
这是17世纪的法国叫洛兰的风景画家,又把他的一堆画排在这里,风景按说经常都是蓝天白云,整个色调应该是很明亮的,但是,他还是很深,很暗,虽然没有伦勃朗那么暗。
时间再往后走,18世纪末期的学院派画家大卫,他的也是深色调。
好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近400年里,画家的画都是深色调,再看看印象派是什么色调。这就是印象派,莫奈的风景画,整个色调是不是明快了很多。
我们不评论好坏,只谈论画面整体色调,是不是从印象派开始有了很大改变?印象派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再看后面一个画家,莫兰迪,20世纪很重要的一个画家,就是画瓶瓶罐罐那位,他的整体色调是不是不像印象派之前那样暗了?
仅仅通过文字去说“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是不是没有通过图片表达更加明确,更加清晰?
美术史的文字是说明图像的,可是如果在课本里,在讲课中大量出现的是文字,不是图像,我们就缺乏学习美术史的基础。所以我认为1∶1的图文面积比例,文字太多,图片太少,应该变成是500∶1。我用整版整版的图,说明“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一句话,是不是500∶1,是不是效果更好?
理解别的人,才能理解这个人
维米尔,很多人都知道,喜欢画在窗边的人物,或者读信或者倒牛奶什么的,课本里配了三张插图,我配20张。美术史书上介绍他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
可是,“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深入一点理解?我喜欢在这些非常浅显的话语里,找一些觉得还不能理解的地方。
维米尔属于荷兰小画派,对这句话还缺乏视觉想象。小画派里应该有好多人,维米尔只是其中一个,其他画家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没有说,是不是一大缺憾,是不是应该给大家看看其他画家什么样,在对比关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维米尔。
荷兰小画派当中还有一个画家叫霍赫,列出他的20张作品。
这不是维米尔的,但乍一看是不是觉得和维米尔的风格一样?人物都在房间里,都在窗边,都是家庭妇女的琐碎事情。几乎一模一样,对不对?所以他们叫荷兰小画派,属于一个流派。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更清楚为什么叫荷兰小画派了?而且再多想一些,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人都画这种题材,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维米尔的名气比霍贺大得多?老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看图过程中,你脑子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就上道了,哪怕教师没有为你解答,今后你也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解答。
上美术史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或者到图书馆大量翻看画册,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想理你,他们离不开的是手机和电脑,对图书馆早没兴趣了。
但是,只有在课前大量、系统地浏览相关艺术史图像,才可能有兴趣、有效率地学习美术史。他们不去图书馆看画册,能不能把画册的内容送到他们的电脑里?
建立一个美术史电子图库
今年二月一放寒假,我就在家开工,为美术史课程建一个图库。
我是这么规划的,选择400位艺术家,为每位艺术家配30张左右的作品图,每张图片注明年代、题目、材质、尺寸、藏地。图片在淘宝上买,尽量高清,图注在谷歌上搜。
为什么确定400位艺术家,前面说了,课本介绍了205位艺术家,他们的重要作品在我图库里头都应该有。但我要比205这个数翻一倍,为什么?
这205位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可是,“最重要”是什么意思?讲理论的老师满嘴跑的都是这个“最重要”,那个“最重要”,却不注重解释,往往一带而过成为烂词。这些词儿应该用图像的方式把它给解释清楚。
什么是“最重要”,请不要用文字解释,用图像解释。
当你把最重要的画家放出来,想让大家感觉到它是“最重要”的时候,必须把二流画家也放出来,用二流画家衬托一流画家,别人才能体会到一流画家“真牛”,这个“真牛”才是“最”的意思,所以,“最重要”,一定要翻译成图像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字。
因此,我准备找400位画家,其中200位可能是二流的,就为了衬托一流画家。有对比才有理解。
我自己学美术史,有感受,一开始学的时候,这个也是大师,那个也是大师,大家都是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大师,所以大师在我眼里变得是平平无奇。
如何在学习者眼中让大师成为大师?只能是对比,把比他们差一点的人也放出来。所以选择400位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计划配30件作品,不过有的人找不到30件作品,有的人会超过30件,只是平均30件。了解一位艺术家,至少要看30件作品才能找到感觉。
400位艺术家,每人30件作品,这个电子图库就有一万多件作品。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美院学生应该有万件作品的视觉印象在脑子里,打下这样的视觉经验基础,以后你不论是从事纯艺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有好处,虽然现在的我说不清楚好处是什么。
从二月份到现在,我完成了60位画家的图库,一个文件夹就是一个画家。还有340位没做,340位要花多少时间?我准备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两年之后,也是我退休的日子,如果能把这个图给做好的话,算是给我的教师生涯划个句号,一个自我赠送的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入央美有多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