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为什么没去东方红长征5号发射现场视频


文/潘彩霞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最喜欢的一首歌,沉甸甸的奖章里,同样凝结着妻子魏素萍的心血。
孙家栋与妻子魏素萍
缘分说来就来
1959年,对30岁的孙家栋来说,紧张又忙碌。
一年前,他从苏联回国,因留学时品学兼优,且获过“斯大林奖章”,人还未到,就已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看中了。
他是辽宁人,3岁时随家人迁往哈尔滨,战争中辗转求学,后来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修俄文。空军到学校招人时,他顺利被录取,担任俄文翻译。因成绩优秀,1951年又被派往苏联留学。
孙家栋(最上排中)与留苏同学
发展导弹事业急需人才,尽管多年来学的是航空理论,但钱学森的信任还是让孙家栋激动不已。
“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他一头扎进了研制导弹的工作中。热忱、希望与梦想都赋予事业,已是而立之年,仍无暇顾及个人情感。
缘分说来就来。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初春时,单位组织大家去颐和园游玩,由孙家栋负责照相。上车后才发现,照相机居然忘带了。去颐和园要路过留苏同学刘恩光家,他决定去借用一下。
匆匆几分钟,身姿挺拔、相貌俊朗的孙家栋令刘恩光妻子眼前一亮。她迫不及待拿出一张照片来,那是她的大学同学、哈尔滨市立医院医生魏素萍。
照片上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孙家栋不禁怦然心动。车还在等着,来不及过多交谈,他把照片揣进口袋。
离开时,刘恩光妻子又追上来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魏素萍的联系地址。
游玩回来,孙家栋对着照片仔细端详,越看越喜欢,于是,他提笔写出了第一封信。后来他才知道,魏素萍那张照片就摆放在哈尔滨照相馆的橱窗里。
当过空军,做过俄文翻译,留学苏联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读书求学同在哈尔滨,一点一滴的信息汇聚起来,孙家栋的形象逐渐在魏素萍心中生动起来。
孙家栋
随着来往信件不断,了解加深,两颗心擦出了爱的火花。
通信快一个月时,正值“五一”休假,孙家栋踏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到约会地点时,只一个眼神,他们就认出了彼此。
相逢即温暖,仅仅一天的停留,20多个小时的交谈,孙家栋的才华、学识、谈吐,已深深吸引了魏素萍。虽然她只知道,他在部队,工作保密。
鸿雁传情情更浓,3个月后,魏素萍只身来到北京。
1959年8月9日,他们举行了简朴又热闹的婚礼。后来,孙家栋说:“姻缘其实就是一种缘分,这点我信。”
他仰望星空,她落入凡尘
婚后,魏素萍返回哈尔滨工作,孙家栋埋头研究导弹。
正值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和资料,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攻克一个又一个数据。
孙家栋在做实验
分居两地,枕边书信越来越厚。知道孙家栋忙,魏素萍从来报喜不报忧,就连感染了肺结核,都是轻描淡写,独自面对。
1962年,她终于调到北京,与他团聚了。
然而不久,期待中的甜蜜就被委屈取代。
一个冬天的深夜,电话铃突然响起,孙家栋迅速冲出卧室去接。怕他着凉,魏素萍赶忙拿了一件衣服追出来,谁料,孙家栋本能地用手捂住话筒,用眼神示意她马上走开。
尽管委屈,魏素萍还是默默走进卧室,令她气恼的是,孙家栋还一脚把她身后的门关上了。
眼泪一下子涌上来。距离近了,他却像防贼一样防着她,叫她情何以堪?
长长的电话结束,孙家栋才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妻子,心中一阵愧疚。家国难两全,他相信,总有一天她会理解他。
令他意外的是,第二天起来时,早餐照例已经摆好。她的信任与宽容,让他深深感动。
有了魏素萍的支持,孙家栋的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加班,开会,出差,因为热爱,他奋斗着,奉献着。
1967年,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被钱学森亲自点将,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夫妇看望钱学森夫妇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做什么,怎么做,都需要从头摸索。更难的是,受动乱冲击,原先的队伍已经解散,研究院空无一人。
“卫星要上天,选人是头等大事。”孙家栋单枪匹马,开始挨家挨户去寻找,去了解,然后再顺藤摸瓜。
他从各单位挑选出18名技术人员,一点一点把队伍组建起来,这便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做这些工作风险很大,但凭着一腔爱国热情,他们一心一意钻研,白天晚上连轴转。
任务艰巨,工作千头万绪,孙家栋就住在办公室里,他分身乏术,根本顾不上已经身怀六甲的魏素萍。
几个月过去了,魏素萍临产在即,孙家栋没有消息,结婚多年,她已经习惯了他的神出鬼没。
没有一双手可以握紧,也没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最无助的时候,他不在身边。
女儿出生第二天,孙家栋匆匆赶来了,魏素萍幽怨地说:“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工作能比老婆生孩子更重要?”
可是看到他的憔悴,她又忍不住心疼:“几天没睡了?”
尽管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但她依然深信,他值得信赖,可以依靠。因为爱,她心甘情愿为他承担起小家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拉开。
《人民日报》特刊号外,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举国欢腾。从此,孙家栋的名字,和中国卫星事业连在了一起。
对此,魏素萍毫不知情。
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
国家扬眉吐气,孙家栋百感交集。工作还需保密,喜悦无法与妻子分享。
为了弥补愧疚,难得的休息日,他自告奋勇生炉子做饭,谁知折腾半天,炉子只冒烟不着火。沮丧之余,他更加体会到她工作、生活一肩挑的不易。
内疚变成动力,担子也越来越重。在孙家栋主持下,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升空……
孙家栋创造了历史。1985年,“长征3号”运载火箭将国外的卫星送上太空,当电视台向全世界直播时,魏素萍这才知道,原来孙家栋就是最大的功臣。
而那时,他们已经共同生活快30年了。
她是他的最美嫦娥
做了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更忙了。
1994年,中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发射在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精神高度集中,魏素萍突发脑血栓导致偏瘫的事,大家都瞒着他。
卫星发射成功,孙家栋病倒了。住在医院里,他才想起,已经两个多月没有魏素萍的消息了。其实那时,他们就住在同一家医院。
得知真相后,他无论如何都要和她住进同一间病房,他想补偿她。
查医学资料,定食谱,亲自帮她按摩、锻炼,几十年聚少离多,第一次长时间寸步不离,却是因为病痛。
终于有机会一起聊天、散步了,魏素萍笑称自己是“因祸得福”。
孙家栋夫妇
在孙家栋开导和照顾下,一年后,魏素萍康复了,她开玩笑说:“这是爱情创造的奇迹。”
平淡流年中,她就这样守护着一份平凡的爱。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孙家栋一回家就把奖章挂在了魏素萍的胸前,军功章,有她的一半。
从一穷二白到航天大国,孙家栋把一生都献给了航天事业。
2004年,75岁高龄时,他再次上阵,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难度大,风险大,他主持会议、跑发射场,马不停蹄。脚上穿的,是魏素萍专门为他买的布鞋。
别人质疑、不解,有她支持,他就有了力量。
“嫦娥1号”进入奔月倒计时了,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就在这时,魏素萍又做了一次大手术。老病相催,每次看到孙家栋离开,她都依依不舍,生怕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而他又何尝不是,知道她眼睛不好,走之前,他会在每个药瓶上贴好标签,写清服药的时间和剂量。细枝末节里,传递的是无声的爱。
2007年10月,“长征3号甲”火箭运载着“嫦娥1号”腾空而起,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所有人都激动地欢呼着,拥抱着。
“嫦娥奔月”变成了现实,背过人群,孙家栋掏出手绢,悄悄擦去激动的泪水。
与此同时,电视机前,魏素萍轻抚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身影,不禁热泪盈眶。
“嫦娥舒袖多浪漫,卫星探月路艰辛。”孙家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2019年,90岁高龄的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为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几十年来,每当他仰望星空时,身后总有个落入凡尘的天使,在他眼里,她就是他的最美嫦娥。
2019年,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钱学森曾经这样评价他的高徒孙家栋:“孙家栋,敢办事,会办事!”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新中国科技界的一个伟大成就,事后,钱学森曾经满意地对同事们说:“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确实敢干事,他也的确会干事。”让我们从孙家栋的“会干事”开始谈起。在他的苏联留学时期,由于孙家栋的勤奋学习和卓越的记忆力,很多苏联的教师都对他产生了偏爱。他在学习航空发动机理论的三年级期间发生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次考试,考官恰好是苏联科学院的名誉院士涅卡耶夫。这次的考试是面试形式,当轮到孙家栋时,涅卡耶夫误拿了试卷,问了孙家栋并未学习过的航空发动机静态主要性能的推导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后,孙家栋本可以向涅卡耶夫说明他尚未学习过相关内容。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由于他的好奇心和思考习惯,他平静地思考并回答了问题,而且回答得很正确。当然,监考官们都知道这是孙家栋未学过的问题,他们本可以提醒涅卡耶夫,但孙家栋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因为他已经开始回答问题了,而且答得很好。监考官们对此感到惊讶。当孙家栋完成回答后,涅卡耶夫也发现他拿错了考卷,他对孙家栋能够正确回答未学过的问题感到惊讶。院士和监考官都对孙家栋的回答表示了高度满意。1958年3月10日,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留学的最后一次考试,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1958年4月,孙家栋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该院的院长是著名的钱学森。从此,孙家栋在钱学森的指导下开始了导弹研究工作。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孙家栋的“敢干事”。孙家栋的这个评价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在研制“东方红一号”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难题和某种“地雷”。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政治上极其严重的事件,如果不是孙家栋大胆向总理陈述,后果不堪设想!在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期,正值全国领袖崇拜的高潮,可以在街上随处看到人们满身挂着毛泽东像章,甚至有人将像章别到皮肤上,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然而,当人们对领袖的崇拜与科学发生冲突时,冲突便无法调和。研制完成的卫星各系统仪器,有许多上面都装有像章,其中有些像章甚至很大。人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然而,这些像章的添加,会给仪器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卫星的总重量大大超过了原先的设计,比如,某件仪器的设计重量是三公斤,但安装时却变成了三公斤半,人们会自豪地说:这多出的半公斤是毛主席像章!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谁敢站出来说这半公斤是错误的?此外,每个仪器都有特定的散热条件,仪器涂层的颜色和结构材料的厚度不同,散热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添加像章可能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技术问题。然而,如果肯定地说在仪器上添加像章会导致仪器出现问题,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技术证明,也没有完整的计算和实验数据来说明,所以谁也不敢轻易说这样的话。一方面是政治崇拜,另一方面是卫星的质量保障,大家都明白这个问题,但就是无人敢提出这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在卫星即将出厂前,需要向总理汇报卫星质量情况的汇报会上,钱学森带领孙家栋等人参加。孙家栋在前一天想了整整一晚上,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否要在会上大胆提出?这关乎卫星发射成功与否的重大问题,如果在这个会议上再不说,将会错过最好的机会。再者,总理也非常关心质量问题!在那个时期,尽管孙家栋承担着技术领导职务,但一些人因为他的爷爷出身富农而利用这点进行攻击,从而使孙家栋备受冲击,不得不在许多情况下保持低调。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这个涉及政治敏感性的重大问题,无疑是极其冒险的。然而,孙家栋意识到如果他再不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他想到:“我是一名科学家,我只需要为国家、为党、为人民负责。卫星的发射成功与否关乎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相较于卫星,我的个人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我只需要问心无愧。”因此,孙家栋在汇报会议上严肃地表示:“从政治情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因为深爱毛主席,才在卫星仪器上安装了像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重量超标,另一方面,卫星一旦进入太空,可能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孙家栋关于毛主席像章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总理当时并未直接表明这件事的对错,他只是指出,大家对毛主席的爱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挂满毛主席的像。例如,我们的这个会议室就没有挂毛主席的像。他建议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只要把真理向大众清晰地表达出来,我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周恩来的话不仅让孙家栋豁然开朗,也让所有参加会议的人松了一口气。会后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原话,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得以顺利解决。}
孙家栋的辛苦付出孙家栋作为东方红一号的总负责人,为卫星的成功发射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甚至多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为了确保卫星能够成功发射,他不计较个人的辛劳,付出了个人的健康和生活。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紧张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益求精的把控。不论是升空前的测试,还是责任落在臂上,他都能全情投入,尽力确保每一项工作顺利进行。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执着,为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卫星部件上毛主席像章的问题卫星部件上镶嵌有毛主席的像章,这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正是因为大家对毛主席的崇拜,才让卫星的研制充满了坚定的意义和信念。然而,孙家栋在研制过程中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卫星的重量超过了标准限制。为了减轻卫星的重量,孙家栋考虑是否要去掉这些像章。然而,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感情,很多人都不敢提出去掉像章的建议,孙家栋感到非常无奈和沮丧。但在一次会议上,他勇敢地向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周总理的简短回答"我支持你"给予了孙家栋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使得孙家栋坚定了决心。卫星的历史背景和困境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成功将卫星送入太空后,中国党中央和毛主席也意识到了卫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毛主席提出了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卫星的目标,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进行相关工作。然而,在研制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火箭是发射卫星的重要工具,然而中国的火箭射程有限。科学家们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火箭样式,努力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火箭。尽管火箭的射程较短,但达到了中国自己的需求。接下来,他们面临着卫星的研制问题。赵九章等科学家设计出了卫星的初样,但赵九章不幸去世,让大家陷入困惑。钱学森推荐让孙家栋进行试验,尽管大家对他是否能胜任这一重任感到担心,但最终还是决定让他担任总设计师。周总理的支持和鼓励孙家栋面临着卫星部件上毛主席像章的问题时,感到非常无奈和沮丧。然而,在向周总理汇报卫星的进展和困境时,周总理给予了孙家栋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表示,虽然大家都热爱毛主席,但热爱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果因为像章导致卫星无法发射,这也不是毛主席所希望看到的。他同意去掉毛主席的像章。周总理的支持使得孙家栋坚定了决心,而卫星最终顺利完成了组装并成功发射。结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代表着新中国的崛起。孙家栋和其他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使得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了卫星的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的运行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精神榜样。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伟大的目标。同时,他们在面临困境时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鼓励,这表明一个好的领导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总之,通过孙家栋和东方红一号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团队的力量和领导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为国家和事业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为实现更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欢迎来到33的护肤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5号发射现场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