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雀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史论可以帮忙找目标院校的导师吗?我想考一下央美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史专业,去艺雀史论可以吗?

班主任有话说——戴沐斓同学是去年咱们央美人文学院专业课第一,全国总分第二名。第一次见面,感觉这个学生很爱玩,跟“学霸”形象无甚关系。频繁交流后发现这是块未被擦拭的璞玉,可塑性非常强。沐斓找到我的时候是三年前,也就是她还在读大一的时候,正式报名入学是在去年3月份。复习前期被我批评了好几次,慢慢地她的状态越到后面越好,无论是平时的训练作业,还是课堂表现,有目共睹她一直是非常活跃的。9月初审的时候,她的终稿论文我打了88分,完成得也很优秀。去年的考研遭新冠肆虐,无数人临阵退缩,央美本校考研的全部实行封闭管理。那个时候我问她状态如何,她很坚强地告诉我一切都好,还宽慰我不用担心她。就凭这份韧性,我知道会稳上。考出这样的佳绩,我根本一点也不意外。声明:本文的全部文字与图片内容,经作者授权许可,由艺缘美术史独家发布。严禁复制/转载/盗用,侵者必究。艺缘学员——戴沐斓2022年的考研历程着实艰难。现在回想起来,为了保证效率,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每天作息规律得可怕。这对于我而言是过去人生从来不曾有过的颠覆性体验,除了进行必要的活动,基本上一天到晚都泡在自习室。面对无尽的知识点与背不完的单词,那段苦苦斗争的时光,以及考试前无休无止的封校和隔离,我绝不想再来一次。当然,作为一名一战上岸的考生,我完全可以告诉大家,“考研学习是快乐的”、“考研没什么大不了的”种种凡尔赛语录。但我并不会选择那样做——因为说真的,考研永远是痛苦的。无论你是否热爱这个学科,考试本身要求你一遍遍重复记忆每个犄角旮旯的知识点,仅凭这点都会让人无比疲惫,政治和英语的轮番轰炸更是让当时的我觉得异常心烦。所以在谈及学习方法之前,我更希望阅读这篇文章的考生明白一点:如果没有绝对的耐力和决心,这条道路确实不太适合你们。 在此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央美19级入学的应届考生,我在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中外美术史144(历年最高分)、艺术理论131(本届第一)、英语53和政治68的成绩,专业课第一,总分位列第二。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人文学院——听起来似乎有不错的基础,但美院一贯以来的放养模式加上我生性爱玩,这让我在复习初期知识瘠薄得可怕。印象最深的是报名艺缘之后,郭老师在第一次和我做入学交流时,她提问我“元四家有谁”,我竟支支吾吾的一个完整的名字也叫不出来。我深知自己和其他考生比起来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是老师开门见山告诫我的——本校考不上的多得去了。最大的短板就是英语不好,而且以前的美术史学习太过放松。我感觉自己由于太久没有系统学习在应试方面相当匮乏,所以在此期间(尤其是9月返校真正进入系统备考之后),我倍感艰辛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系,也总结出一些应对考试出题偏向的经验。央美人文学院这两年的出题风向明显大变。在今年的题目中我感受到了两个主要变化:一.合卷带来的利弊在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中,美院将中外美术史合并为一套卷子进行考察。合卷意味着各科目的考察点都被砍半,所以出题难度会相应降低。但全卷整体题量明显增加,需要大家通过在平时定时训练进行手速的“培养”。这方面我在老师的督促下,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开展练习,无论是在平时做笔记,还是老师布置的名词解释作业和论述题训练,郭老师都会要求我们设定闹钟计时完成,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点评,我认为这个过程非常有帮助。论述题训练片段当在考场上我看到试卷里有20个小题、6个名词解释、6张图像和两道大论述时,一瞬间确实傻眼了。不过好在做题过程却出乎意料的顺畅,只有一道五分的名词解释“蜡染”一笔未动,其余题目总算是卡在考试结束前顺利写完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央美的考试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刻意压分——除了那道没写的名词解释之外我全卷仅扣1分,这还是在我自认为论述写的一般的情况下。此外,今年的论述题并不再是答题“模版”能够解决的了:中美史考察的是“图像传播方式的迭代”,西美史则是要求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其实这对具备学科理论素养的考生而言肯定不难,但如果平时只是机械记忆作品基本信息,将论述作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这种逻辑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前期的备考中尽可能多去阅读相关学者的研究,简要了解学术史概况,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二.艺术概论大变近几年原名“艺术概论”的科目改为了“艺术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艺概和美学的内容,而是更像“中美史pro max”。在这个科目中加入了更多文化遗产、建筑、考古学等相关科目的内容(其实前年开始已有这一倾向),且更多地关注学科前沿动向和最新发现。反映在真题中,今年的比例大致在小题中为4(新内容):6(传统内容),而在名词解释和论述中这两部分为1:1。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需要重视央美官网给的书单内容以及学术圈的近况,譬如新的考古发现、新的展览和相关文化活动,不能仅靠几本教材就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21年申遗成功的泉州、民生美术馆敦煌大展中的“五台山图”等都出现在了今年的考题当中,艺术理论的其中一道论述题直接采纳的也是近来“博物馆名画被极端主义者破坏”的材料。总而言之,美院近年来偏重对考生进行综合学术素养的考察,希望尽可能减少通过“考前速成”批量培养的学生,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扎实的史论材料把握和学科思维的自主培养缺一不可。在此我也给备考的考生们提供一些建议:(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1. 大量阅读。对大部分考生、尤其是对于跨考的考生而言,如何写作初审论文与论述题堪称一大难点。在自身并不熟悉艺术史的学科思维时,进行较长篇的写作往往都难以下笔,而阅读前人的研究能部分缓解这一尴尬处境,并且在答题时援引学者的研究对阅卷老师而言确实是加分点。我基本每天会抽出1h左右的时间阅读,在这里推荐尹吉男先生的《知识生成的图像史》和巫鸿先生的《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这是我在备考阶段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本。我的初审论文主题2. 以图像为中心。艺术史是建立在图像的基础上的,艺术史系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的能力。我见过太多同学拿着提纲翻来覆去地背图像或艺术家的时代背景、意义和目的,却迟迟回忆不起图像本身。其实我认为图像记忆才是更直观的记忆方式,理由是图像在脑海中浮现后,就无需逐字逐句地背诵它的描述性语言,而且可以很自如的将一系列的图像用专题的形式串联起来,从而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无论是对于“斜倚的维纳斯”、“上帝之手”这种传统图像志母题,还是“文人画”这一类杂糅了身份认同、文化内涵和政治经济等系列复杂动因的概念。我认为这样一种组织、思考与辨析的过程,不仅是美术史的趣味所在,而且对于培养论述题的写作思路相当有帮助。3. 高效利用时间,劳逸结合。我备考期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周末时我会去抽空看高质量的展览,偶尔参加校内讲座和学术活动,并且每晚定时散步。我一直认为在自习软件上记录一天学习20h这种内卷行为是纯粹的感动自己,给别人制造焦虑。我更提倡花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并且适当留出休息的空间,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绑架”在书桌前。4. 保持稳定的心态。无意义的内耗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有绝对的自信和恒心。永远不要沉浸在“我学得不好怎么办”“我起步晚怎么办”这类自我怀疑和否定中无法自拔、自怨自艾,因为它对你的考试分数只会有负面的影响。我备考时每天都对自己说“反正都要有人拿第一,凭什么不能是我”(尽管我最后也并没有考第一,哈哈)。关于公共课方面,恕我并不认为自己有给大家指点迷津的资格,故在此不予多言。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郭老师,谢谢她在考研的漫漫征途中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和鼓励!同时也祝每位考生都能获得配得上自己努力的好成绩,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爱上这个迷人的学科,就再好不过了。艺缘美术史是一所针对中央美院史论考研的教学机构,秉承家长式责任制。所有课程与辅导由创始人老师亲授,一对一负责到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