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平面图中的斜线代表什么大厅上空四个字左上这根横折线是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喜欢练行楷、行书,不为别的,就是想在平时能用得上,写得快一点、潇洒一些,同时又易于识别。
用什么工具写,那是个人的喜好,有些朋友喜欢用钢笔练行楷行书,而有的朋友则是用中性笔练行楷行书,各有各的优缺点。
钢笔,更能写出笔锋和力度感,但是平时不怎么使用了,所以这就是练钢笔字不怎么实用的原因。
中性笔,便捷实用,轻巧方便,但是写笔画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很好写出笔锋的,但是,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按照巧妙的笔法,照样能写出笔锋的感觉,甚至比钢笔更能表现字的节奏感。
综合起来看,心灵飞书法认为:还是练中性笔好一些,因为:我们练字,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当书法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为了应用,练字当随时代,为了日常的应用,这才是练字的目的所在。
要想快写,必然要用到下面的这些偏旁部首,偏旁部首非常多,要抓住那些主要的、难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速成速效。
接下来,逐个分析讲解行楷行书的偏旁部首怎么快写,通过图解、标注、例字等方式,全面掌握偏旁部首的快写技巧。
八字头
注意观察图示,八字头,一般有两种写法,左边的是八字头形态,右边的则是倒八字形态。八字头的行楷行书写法,一般是将捺写成反捺,显得有劲,注意,捺笔要稍微偏上一些好看,显得精神。
倒八字形态,则是改变了八字头的撇与捺的长度,类似相向点的样子,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而且,右边的撇笔要稍微靠上一些,显得精神活泼。
例字:分,注意可以改变笔顺,写完撇之后,接着可以写下面的“刀”,最后再写捺,捺写成反捺。这样可以提高书写速度,也显得富有节奏感。
例字:兰,上面的可以写成倒八字的形态,注意连笔之处要细,而且要把右边的撇笔写得稍微偏上一些,不能耷拉下去。同理,例字“单”也是。
包字头
如图所示,包字头的撇笔,可以出撇尖,也可以不出尖直接连接横画。如图所示。还有,横折的长度,可以横小于折,也可以横大于折。
例字:匀,注意里面的点与撇不能写得太小,不能写得太靠里。
例字:句,也是要注意,口字旁不能写得太靠里,还要注意,口字旁的横与包字头的横之间的空隙尽量做到“横空等距”
勿,注意里面的两撇,要稍微写得靠外一点,也就是靠近包字头的撇,或者这样说,这三个撇要写得紧凑一些。
宝盖头
看图,仔细观察每一部分的要领,特别注意横的方向和弯曲程度。横画要让右端稍微抬高一些,不能写成真正的水平直线。而且,横要写得稍微弯曲一点,往上弯曲,而不是往下弯曲,如图所示。
例字:字、宋、安等,在注意横钩的写法之外,还要注意每一个字的主笔是哪一笔,比如,安,主笔是中间的横,要明显的突出出来,而上面的宝盖头则是稍微窄一些。
贝字旁
这个偏旁部首很好写,但是要注意贝字旁的上面部分不要写得过大,应该紧凑一点显得精神。
例字:贝,注意写得紧凑一点。贵,注意,整个字的主笔是中间的横,要写得放开,其余的笔画则是写得紧凑一点。
草字头
这一个经常用的偏旁部首,要练好。看图示,要让横画上面的部分高一些,下面则是少一些为佳。也可以改变笔顺,写成右边的样子。
例字:草,注意中间的曰字要写得窄一些,而把主笔横、竖写得长一些。
若、苦,可以写成右边的样子,但是不常用,也不易识别,所以还是按左边的写法为佳。
厂字旁
看图示,有几种写法,这几种写法差别不大,有细微的区别,有的撇笔出尖,有的顿笔回转,还有的写出回带撇,还有的横画与撇笔一笔写成。如图所示。例字“厚”,注意里面的结构写法,曰字不能写得过大,要紧凑,而下面的子字注意主笔是弧弯钩、横,横画要写得稍微偏上一点显得精神。例字“原”,可以写成两种不同的形式。
车字旁
这个偏旁部首,可以一笔写成,如图所示,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一些,不能写得笔画都一样粗细。另外注意一个细节,车字旁的提笔,可以写得稍微偏左一些,这样更显得精神活泼。当然,还可以写成行楷的样子,基本与楷书一致,就是稍微有些连笔而成。
例字:转,写好车字旁,还要注意右边的结构写法,右边的专,注意横之间的空隙要写得“横空等距”,而且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因为这是主笔。
“轮”字,注意右边的结构,人字头要写得宽一些,这是主笔,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
“轻”字,可以写成两种不同的形态,都可以的。不过,平时写字基本是写成下面的那种,也就是行楷的写法,与楷书相似,也易于识别。
寸字旁
如图所示,注意5点,才能写好寸字旁。横要扛肩,而且要稍微靠下一些,不能写得太靠上。竖笔的起笔之处要停顿,显得有劲。出钩可以与点连笔而成,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
“村”字,一个是要写好左边的木字旁,木字旁的撇、点,合二为一变成撇提,一笔写成。右边的寸字旁,就按上面所讲的笔法写,注意竖钩可以略低于左边的木字旁。
“对”字,左边的又字,要写得靠上一点。右边的寸字旁,当然要写得低一些了,竖钩要写得最靠上、最靠下,是主笔。
大字头
大字头,因为字的上面,所以要写得稍微扁一些。捺笔可以写成如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细微的差别。
“夸、奋、奔”字,都应该将大字头写得左右舒展一些,因为是主笔,而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一些为好。
单耳刀旁
这个偏旁部首不难写,只要注意竖笔一般情况下是当做主笔的,写得长一些即可。但是放在一个字当中,就要特别注意了,比如:却,单耳刀旁的竖笔,要比左边的低很多才行,这样看起来才稳定平衡。那么,左边的结构就要稍微偏上一点,不能写成上面相平的样子。简言之,整个字上面、下面都是不相平的,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但是很多人往往写成:要么上面一样高,要么下面一样低,这都是不好看的。
单人旁
虽然只有两笔,但是并不好写,如图所示,注意撇的写法,不要写得太短,而是与竖笔基本一样长。撇可以出尖也可以不出尖,一般写行楷是不出尖的,顿笔之后回转接着写竖。
“仅”字,写的时候注意这几点:单人旁的撇连笔竖,注意竖笔不要写得太长。右边的“又”字注意里面的空隙不要写得太大,捺可以写成反捺。
“作”字,单人旁要写好,还要注意右边的结构,竖笔要写得稍微长一些,这是主要笔画,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一些。
“什”字,右边的“十”,要突出主要笔画竖,要让竖笔写得最靠上、最靠下。
耳字旁
看图,记住几个要领即可。里面的两个横,可以连笔西城2的样子,并且可以与提连接而成。提要写得稍微偏左一点显得精神。竖笔为主要笔画,要写得长一些。
“聪”字,注意耳字旁写法,还要注意右边的结构写法,让心字底写得舒展一些,上面的口字旁则是写得紧凑一点为佳。
“联”字,耳字旁的主笔是竖,还有右边的“关”的主笔是第二横,这两个笔画要写得舒展开来。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紧凑,不可过大。
“耿”字,也是,要写得紧凑,让内部空间变得小一些,让主笔写得长一些。
反犬旁
如图所示,反犬旁有两种写法,都很好看。左边的与楷书差不多,只是连笔写成。右边的则是在字形上写得稍微活泼一些,几乎一笔写成。
“狠”字,反犬旁要写好,还要注意右边的结构写法,注意竖提与捺的位置关系,要让竖提靠下一些,让捺偏上一点才能显得精神。
“独”字,右边的虫字,注意口字旁不能写得太大。提笔可以写得稍微长一点。
“猎”字,右边的结构要注意,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上面的部分与下面的口字旁都要写得紧凑一点才显得精神。
反文头
如图所示,写的时候要注意主笔是撇、捺,要写得舒展,上面的撇与横要写得短小才好看。
捺笔可以写成不同的形态,如图所示,在方向上有所不同,各有特点。
“条”字,要让反文头写得舒展,要像一把伞一样遮住下面才显得精神。
“冬”字,也是同理,撇与捺要写得舒展大方,下面的两点之中的上面的点,要写得紧凑偏上一点。
方字旁
这是一个不好写的偏旁部首,很多人往往不注意,写错了或者写得不好看。如图所示,注意各部分要领,都用上才能写好。点要写得浓重一些,而且与横要稍微远一点显得精神。横要写得扛肩倾斜,不能写成水平的直线。撇不能写得太长,短一点更好看。横折钩的写法特别注意,看图中的方向线,看懂哪一个是正确的稳定的写法,打错号的为何错,错在哪儿要知道。
“放”字,注意方字旁的写法,还要注意右边的反文旁写法,要让整个字的内部空间变得小一点,不能平均分布空间。“旗、族、施”字也是同样道理,要写出每一个字的主要笔画,其余的次要笔画要写得紧凑。
父字头
如图所示,有两种写法,捺的写法可以写成反捺,也可以写成斜捺。
不管是写成反捺还是斜捺,都要把内部空间写得紧凑,不可写得过大,也就是要让撇、捺写得长一点,而上面的撇与点则是要写得短一些,这样才能让整个字变得精神活泼漂亮。
“爷”字,注意反文头的写法,要让主要笔画写得舒展,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
弓字旁
如图所示,只要注意了三个要点“第一横较短、第二横较长略微往左伸出、下面的空隙稍微大”,就能写好弓字旁。
“张”字,一个是要注意写好弓字旁,同时,右边的“长”也要特别注意结构写法,要让竖提充分表现出来,因为是主要笔画,那么,捺要偏上一点,可以写成反捺。
“弘”字,注意弓字旁要写得高,右边的撇折点要写得小,里面的空隙要写得紧凑。
“弛”字,在写好弓字旁的同时,注意 右边的“也”,主要笔画是竖弯钩,其余的笔画要写得紧凑。
“强”字,右边的部分,注意上面的口字旁写得小,下面的口字旁写得大。
广字旁
仔细观察图解,可以看出,广字旁有好几种写法,主要集中与撇笔的写法,有的写成回带撇,有的写成出尖的撇,还有的写成与横直接相连的样子,如图所示。
“度”字,注意结构写法,中间的部分要紧凑,主要笔画撇、捺,要充分表现出来。
“庆”字,注意里面的“大”不能写得太小,也就是,广字旁的撇笔不能太长。
国字框
这是一个不好写的偏旁部首。但是只要看懂图中的要领,也不难写。整体形态有两大种,内敛型与外拓型。注意横要平行等向,横折的折笔要写得长一些,可以往下伸出,这样显得更加稳定。
“国”字注意国字框的写法,还要注意里面的部分,不能写得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则显得内部紧张冲突,太小则显得里面太空,不饱满不圆满。
“因”、“困”,写法基本相同。可以写成束腰形,也可以写成外拓型。各有特点,都好看。
虎字旁
这个偏旁部首很容易写散乱了,注意里面的空隙要小,写得紧凑才显得精神。撇笔可以写成出尖的样子,也可以写成顿笔回挑的形态,如图所示。
“虎”字写法注意,虎字旁要写得紧凑,下面的“几”字注意,主要笔画是横折弯钩的“折弯钩”部分,要写得舒展开来。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
户字头
这个偏旁部首不难写,只要注意这几点即可:里面的空隙要小,不能太大。撇笔要写得挺拔,不可太过于弯曲,可以写成出尖的撇,也可以写成回挑的样子。如图所示。
“房”字,一是要注意户字头的写法,二是要注意“方”字的结构写法,要把主要笔画“横”写出来,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为佳。
“肩”字,下面的“月”,注意横折钩的折笔要写得长一点,靠下一些,可以比左边的撇笔再低一点,更显得有劲稳定漂亮。里面的两个横可以连笔而成,像是2的样子。
“启”字,注意下面的口字,不可太大,也不能太小。
火字旁
这是一个并不好写的偏旁部首,楷书的火字旁更难写,行楷的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也要掌握图中的几个要领,才能写得端正又漂亮。
要记住主要笔画是竖撇,那么其余的笔画都要写得紧凑,三个点要凑在一块,显得精神。撇为竖撇,不可写成斜撇,很多人往往不注意这个。
最后的那个点,要注意写得靠上一些。
“炊”字,要注意火字旁写法,还要注意右边的欠字旁,要让整个字的内部空隙变小,外部空间变大,才显得紧凑活泼又精神。
“灯”,注意右边的“丁”,横要写得偏下一点,不能与左边的上边相平,而下面则要往下拉伸,低于左边。这样才能更加稳定平衡。
“烦”,注意右边的页字旁,里面的空隙也是要写得紧凑才好看。
建字底
行楷行书的建字底,要比楷书好写的多。可以一笔写成,很自然的样子。注意一个小细节,就是横折折撇的第二折笔,方向一般是朝着右方或者右下方的,不能写成左边打错号的样子。
“建”字,笔画较多,要注意写得紧凑,要让主笔平捺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部分,上面的部分虽然笔画多,但是也不能写大,要把横安排的致密紧凑。
“廷、延”字,道理同“建”字,要让主笔平捺写得舒展,上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斤字旁
看似容易,其实不好写。如图所示,撇,要写得挺直,不能写弯了,也不能写得竖起来。左边的撇,要注意不能写得太长,短一些更精神。
左边的类似楷书的写法,易于识别。右边的则是连笔而成,几乎一笔写成,类似行书行草的写法。
特别注意图中打错号的形态,要明白错在哪儿。
“新”字,一是注意斤字旁,二是注意左边的部分,不能写得笔画都一样长,要把主要笔画横写出来。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小。
“斯”,注意左边的“其”,主要笔画是下面的横,以及右边的竖。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
口字旁
整体看来,口字旁呈现倒梯形,而且是束腰形,注意细节写法,该停顿的要停顿,该用力的要用力,使得笔画变粗。特别是横折的转折之处,要有停顿点,显得有劲有节奏感。还有,右下角的细节之处,正确写法是横托住竖,横略微往右伸出一点,显得稳定平衡。
“唯”字,注意左边的口字旁,要写得偏上一点,不能耷拉下来。要把主笔竖,写得长一些,右边的横比较多,要注意“横空等距”,同时,底部的横要写得长,这也是一个主要笔画。特别注意右边的部分,要偏上,也就是,左边的竖笔要往下拉伸,这样就显得精神活泼漂亮。
“和”字,注意口字旁的位置,要稍微偏下一点点,不能写在正中间,更不能写得靠上了。
“听”字,口字旁要注意写得偏上一点,显得紧凑。右边的斤字旁,前面已经讲过了,注意主要笔画的表现。
力字旁
很好写也好潇洒的一个偏旁部首。如图所示,注意,横与折的长度关系,一般情况,横稍微长一点好看。撇,要写得挺拔有力,可以写得长一点,这与楷书是不同的。
“动”字,一是要注意力字旁,二是左边的云字,第二横要稍微长一点。
“功”字,很好写。左边的工,写得紧凑一点即可,右边的力字旁,就按图中的要领写。
立字旁
看图,只要记住:连笔之处要虚细,提笔略微往左伸出,里面的空隙要小,就能写好立字旁。
“站”字,写好立字旁,还要写好“占”,注意口字旁要写得紧凑,不能太大。
“端”字,立字旁要写得稍微靠上一点,右边的部分注意,而字可以写得稍微宽大一点,特别是横画是主要笔画。那么上面的部分则是要写得紧凑,不能过大。
利刀旁
如图所示,可以写成几种不同的形态,有的竖钩出钩,有的竖钩不出钩,做一个顿笔,显得有劲。仔细观察图中的写法要领,掌握不同的写法。
“利”字,注意禾木旁的写法,短撇要写得短而直,不可写弯曲了或者竖起来。横稍微长一点更精神。撇、点合二为一变成撇提。右边的利刀旁,注意竖钩要写得长一些,最靠上,最靠下,这样显得挺拔有力,整个字就有劲、潇洒漂亮。
“到”字,左边的部分可以连笔而成,甚至一笔写成。右边的利刀旁,可以写成不出钩的样子,也可以写成垂露竖的形态,当然也可以写成竖钩出钩的样子,更易于识别。如图所示,三种不同的形态,各有特点,都很好看的。
马字旁
如图所示,注意图中的标注,每一个要领都用上,就能写出漂亮的马字旁。
注意,马字旁的上面的空隙要小,不可太大。提笔可以稍微往左伸出,显得精神活泼。整个马字旁要写得偏窄一点,因为是偏旁部首,不能写得宽了。
“驶”字,注意主要笔画的写法,右边的口字要写得紧凑,不能太大。捺可以写成反捺,更利落有劲。
“驰”字,注意马字旁的写法,还要注意右边的也字,里面的空隙要写得紧凑,不可太宽大。
“骑”字,马字旁要写好,还要把右边的部分的间架结构写好,主要笔画是“可”字的横、竖钩,要写得突出、明显,而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
“骏”字,同样道理,右边的主要笔画是撇、捺,其余的笔画都要写得紧凑。中间的空隙要变小才显得精神。
门字框
门字框可以写成两种不同的形态,内敛型与外拓型。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左边的门字框显得大方,右边的门字框显得精神。
注意一些细节之处的写法,看图中的虚线,要让横折钩的出钩之处略微低于左边的竖笔。
“问”字,一是写好门字框,二是要特别注意里面的口字,不可写得太大,也不能太小。注意横与横、竖与竖之间的空隙,要做到“横空等距”、“竖笔等空”。
“间”字,同理,注意门字框的结构以及里面的日字。温馨提示:可以将日字写得略微窄一点未尝不可,但不能太窄。
皿字底
这个偏旁部首要想写得精神,那就要把横拉长,同时把里面的空隙变小。
“孟”字,一是要注意皿字底的写法,按照图中要领。二是注意上面的子字,要写得紧凑。
“盒”字,上面的人字头,要写得舒展,要像一把伞一样遮住下面,但是,底部的横,则要写得长一些,这也是一个主要笔画。总体看来,人字头和底部的横为主笔,其余的中间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才能使得整个字变得精神活泼漂亮。
鸟字旁
注意一些细节之处写法。竖折折钩的竖笔,要写得竖起来,不要写得太斜了。整个鸟字旁,要写得偏窄一些,因为是偏旁部首。还有,上面的空隙要写得紧凑,换句话说,上面的右边的外部空间要大一些。不要写成打错号的样子。
“鸣”字,注意这几点:口字旁要写得偏上一点。右边的鸟字旁,按照图中的写法要领,注意,因为鸟字旁是在字的右边,与在左边的是不同的,在右边的时候,可以写得宽大一些,也就是,竖折折钩的第一折笔可以略微长于第二折笔。还有一个细节,最后一笔是横,可以写得略微靠上一点,显得紧凑。
“鸽”字,注意左边的“合”,撇可以写得长一些,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紧凑,不可太大。右边的鸟字旁,要注意上面所讲到的写法,同样道理,属于在字的右边的鸟字旁,所以可以写得稍微宽大一些,也就是竖折折钩的第一折笔长于第二折笔。
女字旁
如图所示,把各个要领都用上,才能真正写好女字旁。特别注意的是,女字旁的内部空间要写得小一点,不可写得太大,太大了就显得呆板不精神。撇点的起笔之处要停顿,显得有力度。注意不要写成图中打错号的样子。
“妙”字,一是要写好女字旁,二是要注意右边的“少”字写法,主要笔画是撇,那么上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但是,右点也不能写得太小,要稍微大一点,类似长点的写法。
“如”字,注意右边的口字,要写得稍微偏下一点。
“好”字,女字旁要写好,右边的子字旁,注意要把弧弯钩和横写得长一些,而且横要稍微偏上一点才显得精神。
区字框
如图所示,区字框看似容易,其实不好写。注意这几点:上面的横与底部的横画,方向并非完全平行的,而是上面的横扛肩倾斜度大一点,底部的横画则是扛肩倾斜度小一些,而且这个底部的横要写得长一些、稍微弯曲一点点(上面的横则是直一些),如图所示。
“区”字,一是要写好区字框。二是要写好里面的部分。注意图中打错号的写法,为何错,错在哪儿要明白。
“巨”字,特别注意这几点:区字框写法,上面已经讲过。里面的部分,注意与整体要相互协调,要做到“横空等距”,不可写得七宽八窄的。因为是写行楷行书,所以可以改变笔顺的,不必非得按照楷书的笔顺写,如图所示,可以写得自由活泼一些。
人字头
如图所示,人字头不难写。记住这是主要笔画,撇与捺要写得舒展,显得大方,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那么下面的部分就要写得紧凑,不可太大。
人字头的捺笔,可以写成反捺的样子。
“令”字,注意人字头要作为主笔写得宽大一些。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不可写得太大。
“合”字,注意下面的口字,不能写得太大,要让上面的主笔人字头充分表现出来。
“全”字,同理,人字头作为主笔,写得舒展、宽大一些。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
山字旁
注意图中的标注,竖笔要写得突出一点,竖折的折笔要注意稍微倾斜,不能写成真正水平的直线。
“峰”字,山字旁,要写得稍微偏上一点。右边的部分,主要笔画是撇与捺、竖。
“岭”字,也是注意山字旁写得稍微偏上一点。右边的人字头同样也是主要笔画,写得舒展宽大一些。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
石字旁
看图写法,石字旁的撇可以写成两种不同的样子,一个是撇偏左,一个是撇偏右。而且撇的收笔也是不一样的,左边的是附笔回挑,右边的则是牵连附笔。口字旁的位置要注意,横与上面的横,要注意尽量保持“横空等距”的规律。当然,上面的空隙可以稍微大一点也行,但不能太过于悬殊。
“研”字,石字旁写好,同时注意右边的“开”,主笔是最后一竖。
“砂”字,注意右边的“少”,主要笔画是撇,但是上面的竖也不能写得太短,还有右点也要稍微写大一些。
“砍”字,一是写好石字旁,二是右边的欠字旁也要写好。注意上面的撇要写得挺直一点,下面的撇稍微比上面的撇弯曲一点更好看。捺可以写成反捺。
矢字旁
这是一个不好写的偏旁部首。看图写法要领,主要笔画是第二横,要稍微往左伸出更好看。撇不要写得太长。
“知”字,矢字旁要写好,右边的口字注意稍微偏下一点点。
“疑”字,笔画较多,注意结构写法,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写得小一些,不然就散乱了。主要笔画是图中黑色的部分,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短”字,注意右边的“豆”,主笔是底部的横,上面的横以及口字都要写得紧凑,不能太宽大。
手字底
如图所示,注意这几点:撇笔起笔要停顿,横与横的连笔之处要细,弧弯钩要写得挺直而稍微弯曲,不能写成直线,也不能写得太过于弯曲。
可以一笔写成,图中右边就是一笔写成的,这是改变笔顺而写的。
“拿”字,注意手字底不要写得太窄。上面的人字头,要写得舒展宽大,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可以写成类似楷书的形式,也可以写成行书的形式。
“掌”字,注意主要笔画有两个,一是常字头的横钩,二是手字底的弧弯钩。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摹”字,笔画较多,注意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变小。主笔是中间的撇、捺,以及手字底的弧弯钩。其余的笔画要写得紧凑。
竖心旁
行楷行书的竖心旁,要比楷书好写。如图所示,可以连笔而成,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不能一样粗细。竖笔的收笔之处,可以停顿回转,以便连接下一笔。
“怀”字,一是要写好竖心旁,二是注意右边的“不”字结构写法。
“愉”字,笔画较多,右边的部分要写得紧凑,突出主要笔画人字头,下面的笔画,主笔是竖钩,其余的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恨”字,竖心旁要写好,右边的结构要注意竖提与捺的位置关系,要让竖提的提笔最靠下,让捺翘起来,稍微偏上一点,这样写就显得精神活泼。
四点底
看似好写,其实也不容易。楷书的四点底,写成四个点,而行楷行书,则是可以省略的,写成三个点也行,如图所示,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不可写得一样粗细,否则就乱而不易识别。
“点”字,注意口字,既不能写得太大,也不能写得太小。但是,四点底要写得舒展,这是主要笔画,要写得大方而有节奏感。
“烈”字,注意四点底作为字的主要笔画,要写得舒展,上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相对紧凑一些,不要写得太宽大,否则整个字就散乱不精神。
同字框
如图所示,可以写成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束腰形,二是外拓形。都很好看,各有不同的风格。
注意图中的方向线,注意整个同字框可以写成侧倒的梯形结构,也就是横折钩的出钩之处要比左边的竖笔偏低一些更显得稳定平衡。不要写成图中打错号的样子。
“同”字,要写好同字框,还要注意里面的部分,尽量写得横空等距,看起来就和谐。
“周”字,同理,注意里面的横要写得匀称。
秃宝盖
不要小看这个偏旁部首,不是那么好写的。如图所示,注意横的方向,是稍微往上弯曲,不是往下弯曲,而且,横要稍微扛肩倾斜(右端稍微抬高),不能写成水平的直线,按“横平竖直”写是不妥的不好看的,这个很多人不注意。不要写成打错号的样子。
“写”字,秃宝盖要写得舒展,下面的“与”字,注意竖折折钩的第一折笔要略长于第二折笔或者两者相等为佳。
“农”字,注意整个字的主要笔画是撇与捺,那么横钩就不能写得太宽了。捺可以写成反捺,显得更利落潇洒。
心字底
注意,心字底,作为字的底部偏旁部首,当然就得写得稍微扁一点,不能太高。单独写心字的时候则是要写得圆满一些。
心字底有三个点,写法是不一样的,注意,左点要偏低一些,右点要适当偏高一些。三个点的连笔之处要虚细,不能写得一样粗细,否则就显得乱而不易识别。
“志”字,心字底要写得舒展,上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
“思”字,同理,心字底写得宽大,上面的口字结构要写得紧凑,不可太大。
穴宝盖
可以说是一个组合的偏旁部首,由宝盖头和撇点组成。如图所示,注意横钩的方向,不能写成打错号的样子。
“空”字,穴宝盖要写得舒展,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而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
“突”字,整个字的主要笔画是横钩、撇与捺。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页字旁
不难写的一个偏旁部首。几乎可以一笔写成,如图所示,注意连笔之处要虚细,不能写得一样粗细,有轻重有粗细才能体现节奏感。
“项”字,注意左边的“工”要写得偏上一点。右边的页字旁,则是按照图中要领写即可。
“领”字,一是注意左边的令字,主要笔画是撇。右边的页字旁按照图中要领写。注意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写得小,不可太松散。
衣字底
因为是在字的底部,所以衣字底要写得稍微扁一些,不能写得太高。如图所示,可以写成三种不同的样子,不管是哪一种,竖提与撇、捺的位置关系要写正确,要让竖提的提笔最靠下,两边的撇与捺要翘起来稍微偏高一点才显得精神活泼漂亮。
“装”字,笔画较多,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变小才能显得精神紧凑。
鱼字旁
如图所示,虽然笔画多,但是可以连笔而成,几乎一笔写成。有的笔画进行了省略,这是行楷行书的行笔特点。注意中部的空隙要稍微小一些,提笔要写得挺拔有力。
“鲜”字,笔画较多,一是要写好鱼字旁,二是右边的“羊”字,主要笔画是第三横以及竖笔,其余的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鲸”字,同样道理,要把字的主要笔画写出来,右边的“京”,主要笔画是横与竖钩,其余的笔画比如口字等都要写得紧凑。
雨字头
笔画也是比较多,注意整个偏旁部首要写得稍微扁一些。四个点可以连笔而成,或者进行简化省略,如图所示。
“雷”字,雨字头要写得宽扁一些,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那么下面的部分则要写得紧凑一些,不能写得太宽大。
“雾”字,笔画很多,要把整个字的内部空间变得紧凑,主要笔画是横钩、撇、捺,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而紧凑。
曰字头
很好写的一个偏旁部首,整个形态要写成倒梯形,上宽下窄,不能写成方形或者矩形。
“最”字,笔画很多,注意主要笔画是横、竖、捺,其余的笔画都要写得短而紧凑,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变小才显得精神漂亮。
“量”字,笔画很多,同样道理,写出主要笔画,就是中间的横,那么上面的和下面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
竹字头
竹字头是常用的一个偏旁部首,必须练好才是。如图所示,注意几个细节之处,上面的撇的起笔,一般的要写成左低右高的态势才显得活泼漂亮。不要写成图中打错号的样子。竹字头快写的时候,可以省略简化成右边的样子,一笔就能写成。
“笔”字,一是写好竹字头,二是把主要笔画竖弯钩写出来,写得舒展,其余的笔画比如三个横都不能写得太长。
“答”字,主要笔画是中间的人字,撇捺要写得舒展大方,像是一把伞遮住下面,那么下面的部分就要写得紧凑,不可写得太大。人字的捺可以写成斜捺,也可以写成反捺,显得更加利落潇洒。
隹字旁
这是一个不好写的偏旁部首。要想写得精神漂亮,必须看懂图中的标注,把每一个要领都用上才能真正写好。注意,主要笔画是竖以及右边的底部横,抓住这两个主笔,就能写好,其余的笔画则要写得短而紧凑。还有,横比较多,要写得“横空等距”。
因为是写行楷行书,可以改变笔顺,便于连笔而成,甚至一笔就能写成。
“雄”字,左边的部分要写得稍微偏上一点,右边的隹字旁,就按图中的要领写即可,注意主要笔画的体现,要让竖笔往下拉伸,要让右边的底部的横往右拉长一点。
“唯”字,一是注意左边的口字旁,要写得偏上一点,不可太靠下。右边的隹字旁,按图中写法要领。
“雅”字,同样道理,把隹字旁写好,主要笔画表现出来。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写得小,不可平均分布空间,那样就显得呆板散乱。所以,写字要讲究内紧外松,才可看起来精神活泼漂亮。
子字旁
很简单的一个偏旁部首,注意横与撇的角度要小,不可太大。提笔要写得挺拔有力。
“孔”字,一是要写好子字旁,二是注意右边的竖弯钩,竖笔的方向可以略微偏向左下方,不可写得太竖直,更不可写成往右下方。弯钩部分注意,虽然叫弯钩,但也不能写得太过于弯曲,要写得挺拔一些显得有劲。
“孙”字,注意连笔之处要细一些,特别是右边的“小”字,两个点的连笔要有所停顿,这样看起来才能有节奏感。
“孩”字,一是要写好子字旁,二是注意右边的结构写法,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
走之旁
这是一个难写的又常用的偏旁部首。如图所示,走之旁可以写得活泼一些,因为是行楷行书,快写,可以进行省略简化,把点与横折折撇简化成一笔带过也可以。注意平捺的方向变化。如果类似楷书的行楷,则写成一波三折的样子,如果快写行书行草,则是可以一笔带过,不必讲究一波三折,如图所示,甚至在方向上写得自由活泼一些也未尝不可的。
“远”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左边的类似楷书的写法,行楷。右边的则是把平捺写成一笔带过的样子,也很潇洒,当然这只是快速写的时候,一般情况,最好还是写成行楷的字体,易于识别。
“道”字,笔画较多,注意走之旁就是整个字的主要笔画,特别是平捺,要完全托住上面的“首”字,那么“首”字就不能写得太大,要写得紧凑为佳。
走字底
这也是一个难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如图所示,注意这几点:上面的横要写得短,下面的横则要写得长一些,往左伸出更显得精神。捺可以写成一波三折的斜捺,也可以写成一笔带过的样子。图中的捺,各有不同的形态,有的属于斜捺,有的属于长的反捺,还有的类似楷书的捺。
“超”字,要把走字底写好,按图中的要领写到位。主要笔画就是捺,要托住上面的“召”。整个字的内部空间要写得紧凑,不可太过于松散。
“起”字,捺可以写成一波三折的捺(最常用的写法易于识别),也可以写成弧线的反捺(快写的时候,或者写行草字体的时候可以这样写)。
以上分别讲解了各种偏旁部首的行楷行书写法,可以看出,与楷书的写法不一样,有的类似楷书,有的则是差别很大,所以,要注意在什么场合使用,有些场合需要写较为板正的行楷,而有的时候可以快写,写成行书或者行草字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写毛笔字如同打家具。打家具先要将木料按一定的比例尺寸大小锯好、刨光、再打磨光滑,然后再将其拼搭成各式各样的家具。写毛笔字也同样如此,先要练运笔,待运笔过关了,笔画写精到了,再练习结构。家具的式样五花八门,毛笔楷书的风格也千变万化,但不管怎么变,它们之间总有共同的特点,这些共性就是楷书结构基本法则规律,简称为楷书结构法。古代书论中研究毛笔字结构的技法理论颇多,如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九十二法》等,其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法则:
第一节 重心平稳
一、端 正
中国汉字造型虽各不相同,但有点像建筑物似的,一座座都要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地屹立起来,要求端正平稳。
如颜体“國”(国)字、柳体“闡”(阐)字(如图76上行),方方正正。
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有直立的竖画支撑。如果将两边的竖画写歪了(图76下行),就像房子的柱子已歪,重心偏移,房屋就非倒塌不可。所以起支撑作用的竖画(重心)要直立。但“國”和“闡”的竖画都不是笔直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这叫向背之势。从重心的角度看,向背之势不仅不减力,反而使其产生了受力的弹劲,似乎有了动感,重心更稳。
再如柳体“輿”(舆)字、颜体“與”(与)字也很端正(见图77),它们都有一对支撑的脚(重心),就像古代的钟鼎器皿,虽然上都很大很重,但两只斜撑的脚对称,十分沉稳。
二、平 稳
平稳,是指字中起到支撑作用的笔画与该字的重力线相吻合,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
上面谈到的字两边的竖画固然重要,但竖画也并不是非直不可。如额体“中”字(见图78),两边的短竖都是斜的,但很平稳。因为“中”字起支撑作用的是中竖而不是两边的短竖,如果将短竖也写正了,反显得呆板。但中竖不能歪,若写歪了必倒无疑,因此凡是有中竖的字,中竖不能歪。此外,中竖的位置也十分重要,要在字的重心支撑点上。如颜体“率”字(见图78),多么像杂技演员额头上顶着的一根棍子,棍子上架着几层酒杯,看似危险,实则对称均衡,千钧之力落于一点。
有些字虽然没有中竖,但仍然要注意重心平稳。如“母”字,如果将它的横竖画都摆平正了(图79第一字)这个字非倒不可,而柳公权将“母”字的重心点却落在了竖钩上,十分平稳(见图79)。无论多么奇险的字,只要找到这个字的支撑点,重心找准了就能险中求稳。如颜体“孝”字,重心在“子”的竖构上,显得很平稳(见图79)。
三、变 化
方正平稳固然是楷书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在追求平稳的同时,还要注意笔势的变化,因为一味的平稳就会显得刻板。如“土”字写得模平竖直就死了(见图80第一行右字)。柳公权却把“土”写得雄赳赳气昂昂,极富生气(见图80)。其上横是仰势,下横是俯势且呈拱型。如果我们在它的底部加一横线,就会发现其力点在一个水平面上。其竖画虽然有努势,但其首足还是垂直于底线并处于横画的正中心,这样既有态势的变化,又很平稳。
可见,平稳的字不是机械地求平,还要通过笔势的变化来求生机、出精神。再如,“業”(业)字,左右对称,中间起支撑作用的竖钩,是对称中轴线,如绝对平分、左右完全一致就会呆板僵死(见图80第二行右字)。颜真卿在写此字时采取了稳中求变的措施,四个横画均取斜势,中间竖钩略带努势,但钩的支点仍在重心点上,稳中有变。
四、重心有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支点有误
字的支撑点不在重心点上。如图81“母”字,横折竖钩是全字的支撑点,现在这两个字的支撑点都不在这个字重心的垂直点上。
纠正方法
把字的支撑点找准后,重心笔画要写到支撑点上。遇到横折竖钩作重心时,一定要注意竖钩的位置,钩出之处应该在字的重心支撑点上。
(二) 不 正
字写得不正有几种可能:
(1)起支撑作用的竖画不正。
如“事”字全靠中间的竖钩支撑着,把它写歪了,整个字就不正。再如“門”门)字,起支撑作用的两边的竖画可以有努势的变化,但不能写歪了,歪了字就不正(见图81)。
纠正方法
注意把起支撑作用的竖画写直。如“事”字的竖钩,一定要直立,即基本垂直于水平线。即使笔画态势有变化,力量要在垂直线上。如“門”(门)字两边的竖画是直立的,努势是指中间部分可以都往外鼓或都往里凹。但是它的两头还应该保持在一直线上。
(2)横画过斜。
横画过料指横画自右往左上提高幅度过大。如图81的“正”字,虽然起支撑作用的中竖是直立的,但由于横画的斜度过大,重心失衡,产生不正的感觉。
纠正方法
横有斜度,但一般与水平面之间不超过5度夹角,使横的起笔与收笔的下部保持在水平线上。同时,检查一下自己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手腕、手臂是否悬起,看着执笔的右手是否偏右了。毛笔不在正中很容易将横写歪,竖画也不容易写正。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
(三)不 稳
有时候横竖都写正了但仍有重心不平稳的现象,如图81中的“與”(与)和“門”(门)字横直都不歪,但下面两条腿一长一短,显得很不稳定。
纠正方法
书写时注意重心笔画的对称和支撑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與”字的两点和“門”字的两坚均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要使它们大致在一个平面上。
(四)平 板
“平板”指横平竖直但无态势变化。如图81第二个“正”字,写得模平竖直,绝对平稳,但笔画僵硬,没有一点起伏、向背及粗细的变化,呆头呆脑,缺少生机。
纠正方法
书写时注意笔画的态势变化。横有上仰下俯的变化,两头粗,中间略细;竖画中竖直立,但上下粗细不同;左边的短竖的起笔处有些弯,呈仰拱之势,主次分明。注意了变化,就能克服平板之病。
(五)左右不称
“左右不称”指字的左右两侧重心失衡。如“众”(众)字(见图81)横直画都很平正、也有态势,中竖也在支撑点上,但仍感到不平稳。这是因为支撑中竖的两边轻重不一,互不对称,右边的撇和长点与中竖距离过远,写得过重。
纠正方法
凡写左右笔画对称的字,注意布白对称和粗细对称。
第二节 布白均匀
我们在白纸上用毛笔写下黑色的笔画,由于黑色具有吸光而不反光的特性,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个毛笔汉字,实际上是被黑线切割成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许多白色块面与黑色的反差效果。黑的笔画与白的块面是相依为命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白也没有黑。因而古人有“计白当黑”之说。书家常谈的“布白均匀”,就是指毛笔汉字里的白色块面的布置要均匀和谐,也就是书写时的黑色笔画要将白色块面切割均匀。布白均匀是组字的基本法则规律。
一、匡廓之白
清代的笪重光《书筏中有“匡廓之白,手布均齐”之说。“匡廓之白 ”指由方框或横直画组成的白。如图82所示颜体“田、昌、四、世”四字的白色块面(图中为黑底),即使用工具量也大致均匀整齐。
二、散乱之白
“散乱之白”即指不规则的布白。笪重光说:“散乱之白,眼布匀称。”如颜体“卿、焉、螫、孙”四字,散乱的白色块面(图中黑底),眼睛看上去仍然是比较匀称均衡的(见图83)。
三、布白有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间隔不当
“间隔不当”指字间布白大小不匀。如图84中的“事”字共有六横,此六横的间隔应该大致相同,布白就均匀,现“口”部太大,形成明显的不匀。
纠正方法
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画之间的间隔距离。布白均匀得当,长短适宜。
(二)左右不称
“左右不称”指由中竖将字分割为左右互为对称的字,因中竖位置不当,造成左右不称。如图84的第二个“事”字六横间隔写得很匀称,但中间的竖钩写得过于偏左,左右两边不对称,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
写此类字的中竖时,落笔位置不可或左或右,要写在正中,使其左右对称,布白匀称。
(三)疏密不匀
凡有偏旁部首的字,不可左右强求等分,不然会出现布白疏密不匀。如图84的“繪”(绘)字左边笔画少,右边笔画多,若左右一样大小,就疏密不匀。
纠正方法
偏旁部首千变万化,一般情况下偏旁在左的字左紧右松。如“鞠”字,左边写紧一些、小一些、往上靠一些,左右分量就匀称了。
(四)比例不当
上下结构的字,并非上下两部分一分为二。比例在通常情况下,上紧下松,如果平均对分或颠倒处理,就是比例不当,头重脚轻。如图84的“賈”(贾)字,重心不稳。
纠正方法
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上部分适当紧密些,下部分“高挑”些。如“贾’字的“西”写得扁一些,犹如人的头部,比例得当;“贝”写得稍长些,显得挺拔有力。
第三节 突出主笔
一出戏有主角有配角,一幅画有近景有远景,一个字有主笔有次笔。汉字的主笔始于隶书。如篆书“三”字(见图85),粗细一样,长短划一,无主次之分。到东汉的隶书“三”字就出现了波磔(zhe磔即捺),主次分明。波磔的出现除了出于对美的追求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主笔。主笔突出了,字的整体内部就有主次、有管领、有节奏。楷书“三”字下横最长就是由隶书的波磔演变冲直撞而来的。一般情况下,主笔在一个字里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横竖画作主笔
横竖均可作主笔。横画作主笔时,比一般横画长,能起到重心平稳的作用。如颜体“下”字的上横、“十”字的中横、“直”字的下横(图86)都是主笔。古人将上、中、下横画作主笔的分别称为“天覆”、“中腰”、“地载”。其作用,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要手持平衡杆一样,比徒手要平稳得多。主笔横画除了起笔、收笔均须强调外,还要有粗细及弧度的变化,而次笔则直来直往,毫不显眼。如“直”字(图86中下行右字),若将次笔横画也像主笔一样强调,“且”中有限三横挤在一起已喘不过气来,再争做主笔,每画尾部都加以强调,势必布白不匀。
一个字的主笔可能不止一个,竖画也能作主笔。如“下、十、直”三字,除了横画是主笔外,竖画也是主笔,起到支撑的作用。故古人有“字之立体在竖画”之说。如,颜体“册”字(图87),是个异体字,起支撑作用的中竖以及边上两竖较粗,都是主笔。中间的两短竖细。这种主次分明的结构,也符合建筑原理,柱子和外墙厚重,内中的隔墙较薄败涂地些,既牢固又合理。柳体的“佛”字也有多个竖画,长短粗细不同,主次分明,各司其职(见图87)。
二、撇捺作主笔
除了横竖能作主笔外,撇捺也能当主笔。如颜体的“夫、史”两字的撇捺都起到支撑的作用(见图88),由于它们的支点分开且力量均衡,故十分平稳。又如,柳体“金”字的撇捺像屋顶一样起着覆盖的作用,既要大些,还要粗重些,否则,“风一刮就跑了”。再如,柳体“途’牢(见图88)的横捺,很像一条船的载重作用,所以很粗重已平稳。途字上有“余”字,独体“余”字的撇捺是主笔,此处变成了撇与长点的次笔,将主角让给了下面的横捺。如果上面的“余”字捺不让作次笔,上下两个捺(雁尾),就违背了“雁不双飞”的原则。“雁不双飞”是隶书的书写原则,隶书的波挑很美,但每个字只能有一个波挑。楷书延续了隶书的这一特点,古人称其为“回互留放”。一个字的所有笔画都要相互管领,相互依附,服从全局,凝聚在一起,这就叫“八面拱心”。
三、点钩作主笔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的笔画,但有时照样可以作主笔。如颜体“兵”字的下部两点。“令”字的下点,均为主笔(见图89)。“兵”字两点,椅角之势,力量匀称,支持着整个字。“令”字的撇捺固然是主笔,因此粗重而且上覆下,但它们的所有力量全压在竖点上,所以此点特粗壮,比捺还重,可见此点在“令”字中是第一主笔。
另外,竖钩和横钩、心钩也能作主笔。如颜体“外” 字的竖构与“宪”宪)字的宝盖与心钩均为主笔(见图 89)。“外”字左面的“夕”与右面的捺全依附在竖钩上,它是全字的支撑,而且右捺的粗重与主“夕”相均衡,所以仍然很平稳。“宪”字的宝盖横钩是上覆下,下部的心钩是下承上,一为天覆、一为地载均为主笔。但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仍有主次,因宝盖仍在心构的负载之中,所以心构比宝盖粗重,它是全字的主笔。
再如“風”(风)字的撇钩与抛钩左右对称,组成上覆下的主笔(见图90)。有时,主笔与次主笔的呼应,可形成动势。如图90中“诚”字的戈钩贯穿全字,左边的撇钩支撑戈钩,全字向右上仰望,很像推铅球的姿势,众星供月般仰望右上之点。这一点是全字的核心主笔。“传神全在小中收”,就是说的点的重要性。有的笔画,虽不是重心所在的主笔,但决定着态势,也要视同主笔。如图 90中“寸’字的点,位置及向背态势对整个字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再如图90中“室”字,柳体的“室”字上点重写与横钩相配,如重物将下部死死压住,起到了平稳的作用。此字下横不放,增加险情,稳中见险。
四、主笔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主笔突出不够
应该突出的主笔未被突出,使整个字缺少核心、缺少态势。例如“毕”字,如果主笔横画既短又细,且首尾不强调,就是没有突出主笔。再如“思”字的主笔应该是心钩,若写得过细、过小,无法承受上面“田”的分量,也是主笔未得到突出。
纠正方法
在书写前,首先确定该字的主笔;书写时,加大主笔的长度、重量并注意其起伏态势变化,加强其起笔、收笔的提按动作,使其达到突出的地位。
(二)主次不分
主次不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了次笔的提按动作,使次笔的笔画过重、过粗、过长,使本已书写正确的主笔未能达到突出的地位。另一种是,将次主笔强调过头,喧宾夺主,全字的核心主笔得不到突出。突出主笔本是好事,但一个字内主笔不一定是一个笔画,常常是几个主笔并存,是“集体领导”。尤其是笔画较多的字,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各独体字自身有主笔,组合到一起后的整体字还要有主笔。群龙以谁为首见?通常是以承担全字重心的笔画、或是众画所向的传神之笔为全字的核心主笔。如果发现不了核心主笔,同等强调次主笔,整个字使散了神。
纠正方法
几次笔均不可过重、过粗,注意它与主笔之间的关系,减弱次笔的提按幅度。再者,分清核心主笔与次主笔的关系,突出核心主笔,减轻或改变次主笔的写法。例如,上文提到的“途”字,就把“余”的捺笔改成长点写,突出底部捺笔。
第四节 左右揖让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汉字的组合须“八面拱心”。也就是说,所有的笔画均须有序地凝聚在字的中心,即“中宫收紧”。所谓“中宫”是练毛笔字的衬格“九宫格”的中心一格(见图91)凡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要往中心靠拢,使之融为一体,在靠拢时又须互为揖让。“揖”是打躬作揖,“让”是谦让。在书写时左右两部分要体现团结、服从的精神。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一、左小右大
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部首在左边,而且比右边小叫左小右大。如颜体“挍”(校)字
(见图92),左边三分之一,右边“交”三分之二。从左边偏旁的短横看左长右短,竖钩明显往右挪移,是向中宫靠拢的表现;右部的“交”尽情发挥,这是小让大,次让主的典范。 又如柳体的“誕”(诞)字(见图92),“言”旁为辅,“延”部为主,故“言”占三分之一、“延”占三分之二。在这个字得势。左右互为谦让。笔画左右不碰撞,留下了可贵的隙缝,这些布白减轻了多笔画字的重量。可见,我们在写字时要十分小心留白,不使其过于闷塞。
再如图93中柳体的“教”字也是左右均等的字。“孝”的上部占五分之三宽度,“文”头占五分之一定度;为了均等,“孝”下部让了“文”。左右两边既争又让,却不碰撞。另外“教”字的三撇很有意思。“孝”的长撇挺直而长,反文上撇为短撇,下撇为弧形的柳叶撇,起笔、收笔不同,曲直不同,粗细不同。特别是柳叶撇,用在此处既可减轻重量,又可与反文的短撇不至重复。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都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即使像图93中的“频”、“驰”(颜体)左右均等的字,也没有因左右分疆而奋不相干,而是左右紧靠,回眸顾盼之势呼之欲出,互有感情的交融,使左右两部合二为一。
三、左大右小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所占比例大,右边所占比例小,叫左大右小。如图94中的“額”(额)字(柳体),“ 页”分为辅占三分之一,“客”部为主占三分之二。“页”的上横缩短让左部的宝盖;“客’部的掠改变为长点,也作出让右的表现。此类写法也是互为揖让。再如“知”、“弘”一类右部小的字,右部往往居中或略下靠。
四、左右向背
字的左右两部分往往有相向、相背或同向之别。但这些只是象征性的一种感觉而已,很难直喻。
(一)相向
“拥向”指左右两部分“面对面”。古人将这样的结构称“合如对目”,即左右相合加四目对视。日95中颜体“幼”字左“幺”的上提,让“力”的长撇插入,使它们亲密无间。图95 柳体“端”字左“立”的上仰右靠,右上部“山”的斜置而左移,似乎倚在“立”的上横,犹如相依而立的一对恋人。但相向的字仍要注意互相避让并不碰撞。
(二)相背
“相背”指左右两部分互为相背。古人称“分若抵背”,两部分背靠背、例如图95中额体“兆”字和柳体“雕”字。“兆”字左下点的挑出,锋向直指右部竖弯钩的起笔处,互为呼应,故虽背而并未分离,仍有内在的联系。“雕”字左“周”虽然顾左,但右“隹”却紧紧依靠在“周”的背上,特别是“隹”的长竖支点偏右,重心势必左靠,是背而不离的范字。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称这种背而不离现象为“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
五、左右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一)比例不当
“比例不当”是指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没有根据各自构造原则确定左右比例,违背了上述左小右大、左右均等、左大右小或左右向背的原则,左右两部分缺少揖让之势。例如图96的“猿”字反犬旁比例应是三分之一,写成了二分之一,便是比例不当。
纠正方法
书写前,认真分析一下字的结构,根据字的重心和主笔的所在位置,确定左右揖让的态势和比例原则。心中有了谱,写出来的字就不易比例失当。
(二)左右碰撞
“左右碰撞”是指左右结构的两部分笔画交叉或相碰。如图96中的“欲”字,左边的“谷”与右边的“欠”笔画相碰,不是揖让之势,而是“拳脚相加”之态。
纠正方法
注意左右两部分揖让,左侧部分的笔画态势应该缩让些,右侧部分的笔画往左倾侧些,笔画切忌交会碰撞,笔笔分开。通常情况下,左边部分的捺笔改成长点、底横改成挑,使之右倚;右侧部分的长撇可伸延至左部分底部,形成托抱之形。总而言之,注意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依、相让、相拥但不相碰。就拿“欲”字来说,“谷”的中间“八”右捺改成长点,且收缩抬高到接近水平位置,下“口”往左挪移,空出位置让“欠”伸腿;‘太”部上端向右让一些,下部的撇画往左靠一点,但左右两部分笔画不接触。
(三)左右不合
左右两部分比例大致合理,但是,互不相关,缺少揖让、顾盼,形合而神不合,叫做左右不合。例如图96中的“端”字,左右两部分虽靠在一起,但彼此笔画缺少呼应。
纠正方法
注意左右两部分互相关照。具体方法,可参见左右碰撞的纠正方法。
(四)左右背离
“左右背离”指左右结构的字中本该左右相背的字,左右两部分写得过于分离。例如图96中的“张”字。“弓”写得模平竖直十分僵硬,与右部缺少呼应和关连,与“长”之间距离过大,像是散了架。
纠正方法
凡左右相背的字须靠拢一些,且尽量使左右笔意相连,使其背而不离。如“张”字的“弓”要写得瘦一些,笔画有斜势有弧度的变化,就显得活泼有生气,“长”也要写窄一些,长横适当缩短,两者靠拢些。
第五节 上覆下承
凡上下结构的字,除了上下均须往中间靠以外,还有上覆下和下承上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一、上欲覆下
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字,上部能将下部全面覆盖住的,称为上欲覆下。上覆下的字,上部要宽一些、粗重突出些。如图97中的颜体“宗”字的“宝盖”,与柳体“會”(会)字的“人头”均称“上欲覆下”。
二、下欲承上
凡上下结构的字,下大上小,下部能托住上部的称为“下欲承上”。下承上的字,下部要宽一些,主笔应该突出些。如图98,颜体“忠”字的心底和柳体“集”字的“木底”。但图98中的隶书“集”字有点例外。这是汉代隶书《华山碑》上的字,主笔在上,上覆下,虽然妙趣横生而且“隹”部左竖拉长略起支撑作用,但下面的小“木”要支撑住上面的大“隹”十分吃力,这只能说明汉代隶书还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学楷书时不可盲目仿效。
可以这么说,现今我们已无须再为怎么摆好一个字笔划位置而烦恼,古人都已解决了。汉字书写的合理组合经过千百年锤炼,我们只需掌握其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就行了。
三、上下承覆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在一个字里既有上覆下,又有下承上,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如图99中的颜体“宣”字和柳体“置”字,就是一个字内既有覆下又有承上的范例。“宣”字上有宝盖的覆下,下有长横的承上,“置”字也类似。
四、上下不合及其纠正方法
(一)上不覆下
上覆下的字,如果上部分写小了,覆盖不住下部分,称为“上不覆下”。如图100中的“香”字,“禾”写得过窄,与下部的“日”等宽,上下无主次,主笔也不突出。
纠正方法
遇到上覆下的字,上部分要写得宽大些,使其像帽子一样盖住下部。书写时注意将上部分的主笔舒展开,形成上掩下的态势。如“香”字,可延长撇、撩,加强突出主笔横画,使上部覆盖住下部。
(二)下不承上
该写成下承上的字,将下部分写得太轻、太小,承不住上部分,便是下不承上。如图100中的“邁”(迈)字。
纠正方法
下承上的字,写时注意将下部分写宽、写重,尤其是下部分的横向主笔,要放得开,使其承托得住上部分的力量。
(三)上下不稳
如果将上下承覆的字写成了下不能承上、上不能覆下的状态,便是上下不稳。如图100中的“竟”字,上面的“立’字横画没放开,拘束不畅;下部分的撇和竖钩过小,支撑不开,便出现了上下不稳的弊病。
纠正方法
凡上下承覆的字,上、下部分的主笔都要突出,尤其要突出重心所在的主笔。
第六节 裹束参差
一、收放裹束
字的纵向须有收有放,尤其是上、中、下结构的字,若上下齐平,必然平淡无趣,故须裹束,局部收缩。“裹束”,是为了增强字的曲线美。曲线美,不只是一种艺术美,也是自然美。中国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许多字至今还保留着象形的踪迹,象形字又为形声字提供了组字的基础,而象形就是对自然实物的描摹。可以这么说,中国字的曲线美,是艺术美
和自然美的综合。可见,我们学写毛笔字就得了解方块字的收放裹束规律。
请看图101中的柳体“靈”(灵)字。该字见于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覆下承、上盖及底横均很突出,略显斜势,显出了生机。中间三个“口”明显往中间收缩,而且注意其避免雷同的变化(三个口的封口与不封口的交替排列)。尽管笔画很多,但不碰撞,“巫”中两“人”均不粘连,留下可贵的空白。“雨”中四点各不相同且互为呼应,既活泼又连贯。如果我们将此字的边线连成虚线就会发现它多么像人体模型,上横如颈,宝盖如肩,三口如腰,底横如胯,曲线分明,身段极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第一横和中间三个口不收、上下不放,上、中、下同宽,岂不十分臃肿?我们对臃肿的体型称之为“水桶腰”,是不美的。收与放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没有收就没有放,没有放也就没有收。裹束与收敛是汉字结构美的重要的关键之一。
再看图101中的颜体“魯”字,与柳体的“靈”字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魚”字头部本不该如此大,如单独写“魚”,它肯定比“田”小,但现在故意加宽加大,“田”部有意收小,四点再放大,“日”字再收小,这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小大小——放收放收的曲线美、节律美。尽管单看“魚”部似乎不协调,但整体效果好了,这就叫“放弃局部,服从全局”。
由上可见,裹束收放是楷书纵向曲线美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参差起伏
参差起伏,是指左、中、右结构的字横向之间的变化艺术追求,是横向的曲线美。“参差”,意为高矮、长短、大小不一致。
例如图102中的柳体“辩”字,是左中右结构的范字。如果写成图102中的第二个字那样,虽然对称平稳但缺少相互联系和整体曲线,显得刻板。而柳公权将三横写成斜势,且互为穿插,既改变了三横平直在一条线上的单调,又压缩了横向的宽度,还加强了该字的紧密性。这与木工的“斗榫接缝”一样,使其结构紧密。此字的另一特点是“言”部的上提,使底部参差起伏,若亦连以虚线,即形成横向的曲线。字中笔画众多,但互不粘连;九横各异(长短、粗细、起收、斜度等不同),形成纵向的曲线美;上面三点形体各异;下部两竖垂缩各异(垂即悬针,缩即垂露),如此多的变化,增强了艺术感。艺术忌讳重复与雷同。唐代孙过庭讲艺术要“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说的就是既要和谐又不能雷同,既要有变化,又不能犯规。
再看颜体“御”字(见图102),“缶”的上移也与柳体“辩”字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参差起伏是汉字楷书结构追求横向曲线美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裹束参差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裹束不当
裹束是单字纵向的局部收缩。该收的不收,不该收的收了,便是裹束不当。如图103中的“莫”字,应该裹束的是中间的“曰”,现在不仅未收,反将该放的主笔长横“裹束”短了,使整个字纵向呈直线状,缺乏曲线美。
纠正方法
看清主次关系,裹束次要的部分,强化主笔。
(二)缺乏参差
参差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横向曲线美的必备条件,如果写得过于齐平,缺乏参差就会使字呆板僵死。如图103中的“辩”字,为左、中、右结构,应该有参差变化。由于“系”部写得过大过长,笔画又无态势,横平竖直且长短划一,上下齐平,四周填满,虽工整但无生气。原因便在于缺乏参差变化。
纠正方法
凡在、中、右结构的字,写前仔细分析一下笔画的态势变化,左、中、右三部分要参差起伏、互有错落,并注意重心的平稳和主笔的提按变化。“辫”字正确写法可参见图102的柳体“辩”字。
第七节 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是指字的周边有围框或局部围框箍住的字。全围住的称全包围结构,局部围住的称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又分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四种。
一、上包下
“上包下”指上有框而底部不封口的字。如图104的“同”(颜体)、“内”(柳体)是上包下结构。写时框内所包的“一口”及“人”须往上提,不可下坠。这种写法,犹如吊单杠作引体向上运动静中有动。此乃古人所云“潜虚半腹”。
二、下包上
“下包上”指下有框上面开口的字。如图105中的“幽”字(柳体)是下包上结构,“山”中的两个“幺”要往下靠,就像盘中物品,不可能凌空悬起。
三、左包右
“左包右”指上、左、下三方有框,右边开口的字。如图106中的“匡”字(颜体)、“區”(区)字(柳体)均是左包右结构。左包右结构的字写时下横要长些,托住上面,上横往往不封口,让所包的部左上往外露一点头,透一点气。如“區”字若将外框封死(如图106第3字),三口与封口处的布白就不匀了。而柳公权把此字上横写得很短,将不匀部分敞开,让其融人字外去,这样字内的布白反而均匀了。
四、右包左
“右包左”指上、右部封死而左、下部开口的字。如图107中的“司”字(颜体)。右包左的字在书写时,右上的“横折竖钩”不把内中的笔画全包住,而是让中间部分的笔画左侧露出一点来,并注意将竖钩略往中间靠一些,使全字重心平稳。
五、全包围
“全包围”指四周均被框围住的字。如“國”(国)字是全包围结构。如果我们在同样大小的格子里写一个“國”字和一个“靈”(灵)字,就会觉得“國”字比“靈”字大(图108)。古人可能发现了全包围结构的字视觉效果大,于是仿宋体全包围的字(如“國”只有折角和竖钩处顶足格),字的边框笔画收小一廓,与其他字排在一起后的视觉效果便一致了。因此,我们在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其略写小一点,使其与其他字在一起时和谐协调。
六、包围结构书写的失误及其纠正方法
(一)上包下的失误
上包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将所包部分呈下坠之势,便是失误。所谓下坠,是指所包部分下端几乎水平于外框底线,像是从横框下坠落地的。如图109中的“周”。
纠正方法
书写上包下结构的字时,注意将被包围部分写紧凑,并往上提,被包围部分的下端要高于外框底线,使其布白均匀、底部有起伏变化。
(二)下包上的失误
下包上的失误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被包围部分上提(图109中的“幽”字),与下包框的距离过大,形成上浮悬空之态。二是书写笔顺不当,造成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
写下包上字时,注意所包部分往下靠,而不是往上提。另外、笔顺正确与否也是写好下包上字的关键,先写内包部分,后写下包的笔画。例如“幽’宇,要先写中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托盘”——竖折横、竖。
(三)左包右的失误
在包右结构的字,若左上方全包住了,就是失误。如图109中的“區”(区)字,上横过长,且与左包的外框接牢,使上“口”与外框组成的白与下面两“口”与外框组成的白疏密不匀。另外,外框竖画也常有书写不当现象。图109中的“区”字左竖向背有误。“區”字内含“品”字已十分拥挤,在竖理应向外拱出,现写成内凹,于情理不合,且布白也明显不匀。
纠正方法
书写左包右结构的字时,首先写上横,上横短一些、居中,切勿与左竖笔画接头,左包右外框的左上角不封闭,留一点空,使内包部分的左右两侧布白匀称;其次,左竖不可往里凹,因里面有内包部分已经比较拥挤,但可以适度向外凸一点,形成一种膨胀态势。
(四)右包左的失误
右包左结构的字,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将外包的横画写得比较长,内包部分的左上方被横笔所覆盖和右竖钩太直(见图109中的“司”字。横画过长覆盖了内包部分的左上方,影响整个字的布白;竖钩太直使全字重心偏移。
纠正方法
书写右包左结构的字时,注意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外包的上横不要太长,甚至可以从字的中心线起笔右行;二是竖钩下部分适度往中心弯曲,便钩点成为字的支撑点。
(五)全包围结构的失误
全包围的字由于被外框框死,要求框内散乱之白感觉匀净,故内在的布白尤为重要,稍不留意即会出现布白失误。如图109中的“國”字,框内“或”明显偏上,使右部及下部留空太多,形成布白不匀。
纠正方法
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时,当上框写完后.写被包围部分时,一定要注意笔画的位置、长短等,使其布白匀称。例如“國”字内的“或”的上横长度要在内框的三分之二左右,位置处于左竖约四分之一高处,这一横位置很重要,过高过低、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布白。写好横后,依次写钩、点、横、戈钩,最后封口。
第八节 各尽其势
汉字的大小态势是因字而异的,这就像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一样,因此要量体裁衣,不能穿同一尺码的衣服。汉字亦如此,不能写得一样大小,要各尽其势。
一、疏密大小
“疏密”指字内笔画之间空隙大小。空隙大为疏,空隙小为密。字有疏密也有大小。笔画多的字密一些、整体大一些,笔画少的字疏一些、整体也相对小一些。如图110四个柳体字,“川”字的疏。“嚴”(严)字的密、“驚”(惊)字的大、“日’字的小。字的大小疏密不一,就叫各尽其势。书写时,笔画多的字要注意写大一些、点画略细些,写得干净些,结构的搭配连接处要松灵些,多留些白的缝隙,这样可以使密的字不致过闷。如“嚴”字,双“口”与“厂”、“敢”各不相沾,“敢”内也互相脱开。此字笔画虽多,但双“口”较疏,故笔画粗重,疏中见密。“敢”字较密,故笔画较细,密中显疏。此字是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处理方法之典范。笔画少的字,要写得小一些、粗壮些使其质重一些、紧一些,视觉效果不是太小。这样疏密大小的字放在一起,使人感到大小和谐协调,若反之,如图111每个字填满格子理该大小一致,但视觉上却是“川”字、“日”字大了,“嚴”字、“驚”字反觉小了。可见,楷书字不能写得一样大小,而要各尽其势。
二、长短偏科
汉字楷书每个字的态势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像人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换言之,各字有各字的“生相”,若不注意其“生相”,随手写来,就很不得体。从图112中我们可以看出:“肩”字(柳体)的体势长、“四”字(柳体)体势短、“也”字(柳体)的重心偏、“多”字(颜体)的体势斜,各有各的态势。如果都写成同样的方正,如图113那样,瘦个子穿了大袍,矮个子穿上长衫,显得很不相称,很不美观。因此,我们书写时不能机械地按格子大小写满。
三、孤单重并
“孤”是“画孤”,“单”是“体单”,“重”是重叠,“并”是并列。
(一)孤单
“孤单”,是画孤和体单的字。所谓“画孤”,即笔画比较少的字。如“十”、“一”、“ 二”等字。所谓“体单”,即体势窄长单薄的字。如“月”、“身”等字。隋,智果《心成颂》是篇言简意赅的论书短文,其中有“孤单必大”之句,凡遇到画孤、体车之字要写得大一些。这“大”也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满一点格,但不要超出格子。如“一”、“十”笔画少的字,要写得丰实些、厚重些。如“月”、“身”体长而又瘦削的字,要写得长些。这样才不至于显得单薄。
(二)重并
“重并”,是指重叠和并列的字。隋·智果《心成颂》在“孤单必大”下面紧接着是“重并仍促”。是说重叠并列的字要相互催促。
“重叠”,指一个字的上下由相同的两个部分重叠组合而成。如图114中的“昌”(柳体)、“多”(颜体)是上下重叠的字,须下大上小。古人有“重者下必要大”之说,也称“上促之令小”。上小下大是为了重心平稳,若反之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另外也为了分清主次。
“并列”,指一个字的左右由相同的两个部分并列组成。如图115中上行的“林”字(颜
体),是左右并列的字,左小右大。古人有“并者右必用宽”之说,也称“左促之令小”。“林”是双木,主笔在右木,故右必大,反之必左右分离(见图115下行)。再如图115中的上行“羽”字(柳体)左小右大,若反之极不协调(见图115下行)。左低右高是楷书结体的一般规律,横画书写也是左低右高。这可能与右手执笔有密切的关系。
第九节 笔顺合理
笔顺,小学一、二年级早已学过,还有必要在学毛笔字的时候再来啃苏吗?是的,笔顺的正确与否对写好毛笔字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字的笔画顺序的先后,关系到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照、呼应,关系到这个字的笔画间笔意的联系以及字形的美观。正确的笔顺是写好毛笔字的关键之一。
笔顺怎么来的?笔顺是古人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而成,是由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不断发展的结果。笔顺的口诀有七点: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左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进后关。但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这一规律与我们右手执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先写右边再写左边,右手会将所写部分的视线挡住。
(一)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是从一个字的上部写起,顺势往下写到底。譬如写“盖”字,先写两点后写“王”,最后写“皿”。
二)从左到右
“从左到右”是从一个字的左边往右写。例如写“御”字,先写“彳” 再写“缶”,最后写“卩” 。但口诀是死的,不能生搬硬套。譬如“火”字的笔顺是先两点,后写“人”,如果从左到右写成图116那样就错了。还有竖心旁的笔顺应该是先写两点再写长竖,而不能从左到右:先左点再长竖最后写右点,其结果,点到竖画的起笔处,再从竖的收笔处到右点,来回走了冤枉路(见图116),不如先两点后长竖(或先长竖后两点)好。“方”字是写完点横再写钩,继而写撇,钩与撇之间有笔意的呼应,反之如图116就不美观。写“道”字须先写“首”再写走之,不能硬套“从左到右”而先写走之再写“首”(见图116)。
(三)先中间后左右
“先中间后左右”,指遇到以中间部分为中轴而左右对称的字,要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如写“小”字,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两点。这是因为先将中间位置固定了再写两边,字不至写歪。但是写“灭”,不能先中间写成图116那样。
(四)先横后坚
“先横后竖” 是指先写横画再写竖画。如“土”字的笔顺是横。竖、横。但“步”字是从上而下,先写中间的竖,再写右短横再左短竖,继而写长横及下面的“少”。不能写成图116那样。“长”字是先撇后横再竖钩,最后写捺,不能先横后竖再撇捺(见图116)。“可”字笔顺是先横后“口”,最后写竖钩,不能先横后竖钩最后写“口”(见图116)。“女”字是最后写横。若先写横,写“好”字就糟了(见图116)。可见,“先横后竖”只是一般规律,不能硬套。
(五)先撤后捺
“先撇后捺”,指有些字撇捺并存,应先写撇后写捺。如写“会”字,应先撇后捺,再写“云”;“义”字可先撇后捺,也可先点后撇捺,两种方法均可以。写“九”字也应先写撇后写横折弯钩,不能反之。不然写“旭”字就要多走许多弯路(见图116)。
(六)先外后内
“先外后内”,指有外框的字,先写外后写内。如“同”字,要先写外框,再写“一口”。
(七)先进后关
“先进后关”,指全包围结构的字最后写底横。如“國”字,先写左竖,再横折竖钩,将三面外框写好后写“玉”,最后写横封口。
以上七点亦只是一般规律,有些字的笔顺是对的,但快写时却不美。如“臣”字,先横后竖快写就不美(见图116)。再如“成’字,先横后撇也不佳(见图116)。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有些字有多种笔顺,并一直延用至今,是约定俗成,需借鉴古代书家的各种不同的
写法。我们只有掌握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才能将毛笔汉字写得更精到、更合理、更美观。
—版权声明—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起笔、行、收笔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
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
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
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
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
(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1、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
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
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
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
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
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
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
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
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
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
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2、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
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
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
见图3 —3)。
3、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1)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
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
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
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
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
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2)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
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
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
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
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点和组合点的书写规律
(一)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二)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
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
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
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
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
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
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3、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
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
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4、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
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
转”四字概括(见图3—9)。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
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
,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
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
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重画变异规律
(一)重横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收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
(二)重捺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捺时,除主笔写成斜捺外,其余皆写成反捺,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主题笔画,使整个字主次分明。古人讲的“字
无两捺”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折变异规律:一笔画或一个字中如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方圆之变化,这样才能破除单调,刚柔相济。如横折折撇、横折折钩、竖折折钩以及
“马”之类的字。
(四)重钩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钩时(相同方向的钩),要写出钩的藏露、大小之变化;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
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
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
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
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
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
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主笔优先规律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
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
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
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
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长横作地载
长横作腰横
斜捺作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
;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置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
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1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
2 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
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
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置,
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本文转载自书法研习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面图中的斜线代表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