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四叶咖咖啡什么都不加可以喝吗点外卖吗?不太想出门

如果你这个状态已经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并且隔绝了一些本应在当下进行的活动——比如在该上学的时候这么做,或者该出去工作的时候一直呆在家里玩手机和睡觉,平时一些有来往的朋友也不来往了,同时还有兴趣下降、情绪低迷等问题,那么我需要提醒你:不是这么做会出问题,而很可能是你已经出问题了才会这么做。在评定心理问题程度时,社会功能、痛苦程度和持续时间是三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偶尔宅在家里享受生活这很正常,但如果你宅太久了,不从事任何正常工作或者社交活动,而且与家人朋友没什么交流,这代表你的社会功能已经出现问题了,看看是否还伴有睡眠问题、饮食问题和情绪不可控、意志力下降等问题。这些现象是抑郁状态的征兆,抑郁症、抑郁神经症、现实遭受挫败都会出现抑郁状态。虽然光靠这些症状并不能确诊你有抑郁症,但存在抑郁情绪是跑不掉的了,甚至你可能正在为无法改变当前的状态而焦虑、挫败着。你的父母也许是认为你还年轻,觉得你可能过段时间就想通了,但随着你的心理问题继续发展,他们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当时间一点点耗尽后,他们也会开始焦虑急躁,到那个时候你在自身问题和父母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将更难做出改变。我建议现在、立即、马上去医院做一下检查,看看需不需要接受治疗,然后再考虑怎么从心理上进行调整。如果已经是情感障碍阶段,光靠调整认知可能效果不明显。当然,心理层面的自我觉察也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我们往往以为人们不求上进是因为懒惰,事实上懒惰仅仅只是一个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价值感缺失。当人们能够从行动中获得具体的价值感时,再懒的人也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吃苦、去行动。就像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网瘾少年,当你真正去观察他们在玩什么的话,你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甚至会为了一件极品装备反复蹲守一个boss,反复在一张地图上执行着繁复而枯燥的打怪操作,这些行为不仅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反而会带来极度的疲惫、无聊,可谓身心都在遭受巨大的痛苦。但由于获取极品装备的价值感太强烈了,他们甚至会对吃这种苦感到上瘾,丝毫看不到懒惰的痕迹。懒惰是抑郁的产物(不一定是抑郁症,挫败也会造成抑郁情绪),抑郁又会伴生自我评价低、焦虑等情绪。所以,我们必须以价值为导向找到破局的办法,看看是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阻碍着我们去追求价值。看看下面这些想法是不是有一些是正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的?仅供参考:不合理信念一:我没有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在被抑郁状态困扰时,你有没有感觉到无聊。正是因为无聊,所以才会不停玩手机,对吧?没错,当安全感和基本生理需要被满足后,任何人都会去追求认同感和成就感,否则就会被无聊和孤独的痛苦折磨。不管你是在用手机聊天、逛淘宝还是在打游戏、看小说,这些娱乐活动的本质都是给了你一个代入场景,让你去用虚拟的身份取得一些成就感,比如想象自己穿上好看的衣服被人称赞的样子,或是变成一个大侠行侠仗义、赢得爱情的样子。大脑是一个很容易被骗的器官,只要有成就感,它是不会介意这东西到底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你并不是真的没有想要的东西,更可能的原因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赢得那些东西,所以你放弃了,你骗自己根本就不想要。不合理信念二:我没有足够的天赋。很多陷入天赋困境的人都会有这个想法:“我没有足够的天赋,所以我不能得到我想要的。”要知道,能否获得能力并非取决于天赋,而是取决于我们在这个能力上花费的训练时间。天赋仅仅只是影响这个时间投入的效率。比如我之前教一个轻度智力残疾的人做电子表格,一般人5分钟能学会,这人花了3小时。但一旦学会,就不会轻易失去这个能力,他后来做的表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因为耐得住性子,做出的表格在格式上比一般人更严谨。而他也喜欢玩足球游戏,虽然现在玩得不算好,经常被一起玩的朋友爆虐,但在和我这种足球白痴一起玩时,我反而被虐得像个傻子。我们如果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得足够专业,那真的就需要专门在这个领域花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专业,所以确定好一个自己愿意花时间的领域就大胆去尝试吧,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比别人牛了,当然,别人也肯定在其他地方比你牛,这不就是现代社会需要协作的原因吗?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合理信念三:如果我失败了,这将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很多困守在家中的失业者在重新面向社会时都会非常焦虑。因为他们太急于想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和处境了,以至于常常用力过猛,在面试时舌头都打结了。事实上,失败并不会损害我们的形象,也不是任何失败都会恶劣到我们难以承受其后果,就比如面试失败,那换一家公司再来一次就好了,但纠结于失败带来的负面评价时,我们很可能会拒绝失败出现。其实真正让人们厌恶的不是我们的失败,而是我们回避失败的态度,我们无法承认自己有问题,这才是最让别人感到绝望和愤怒的地方。我们失败是因为没有经验,没有方法,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所以失败并不能说明我们不是一个好人。抑郁者总是希望立即获得一个确定的方法来克服失败,好立即提升自己的形象,但方法总是非常难以获得的,这也是很多网瘾少年为何会沉迷游戏的原因——因为虽然打装备的重复操作很枯燥无聊,但至少它是足够简单和确定的,只要这么做了就一定会成功。而我们现在需要追求的,恰好是做好失败的准备,从计划制定的第一个字开始,脑子里就要想到:“我可能会失败,然后我该怎么办呢?”你会发现,当你开始学习为失败做准备时,当失败来临候你不仅不会挫败,反而还会有些高兴:“嗯,我早就想到会这样了,那么接下来,按方案二开展总结和补救工作吧!也许不久后我还能有个方案三!”不合理信念四:只有当我取得成功后,才能够证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人生的幸福其实并不来自一次巨大的成就,就像很多中了彩票的人,往往最后过得并不开心。当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时,我们往往能够发现很多“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昨天我还做不到的一件小事,今天我已经能够做得更好了,这就是一种小确幸。这种不断出现的小成就是激发我们不断在一件事情上花时间的原动力,就像网瘾少年窝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每打死一个怪,离最终boss更近一步,他们都可以得到快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离自己梦寐以求的极品装备越来越近。在街上堵车的时候,往往车开始动起来时,也会得到不亚于终于到达终点站时的快乐。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脱离对虚拟环境的依赖,回到现实中去确立自己的目标,每天做的比昨天更好一点,每天找到一点小确幸。抱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还容易坚信“我这么糟糕,不会有人喜欢我、需要我”,所以非常想要用一些成功来证明自己,想要追求完美的自我。但有趣的是,别人又没有透视眼,读心术,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很糟糕呢?唯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不修边幅,看起来确实比较糟糕。而正常环境下,人们对他人的喜爱并不一定源于一个具体的成功或好处,而是取决于别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态度。我们喜欢勇敢真诚的人,不喜欢懦弱虚伪的人。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因为语言不通正饥寒交迫站在街边。这时你看到一个华人拿着小国旗向你走来,你会不会很激动?其实这个同胞你并不认识,但正因为同是华人,在异国我们更容易做出报团取暖的选择,你能够有信心他会帮你。正是这种相信对方会做出好的选择的信心给你带来了认同感,但事实上对方只不过是在走过来,还什么事都还没发生呢。在面对具体困难时,你的选择比你是否真的能成功更加重要。不合理信念五:我希望定一个计划,但如果达不到目标,又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多少能实现的计划,计划的真正作用是给了我们一个起步的参考,让我们调集资源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至于最终是不是能实现原定目标,这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已经调集起来的资源。比如有位已过不惑之年的老大姐来找我咨询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们发现她只有高中文凭,这个文化程度是肯定不能考资格证的,那么第一个计划就是要取得一个能够被国家认可的本科文凭。所以这个大姐立即就可以着手准备去读书的事。至于最后拿到文凭后是不是要去考咨询师,那也不一定了。事实上最后这位大姐因为拿到了本科文凭,已经被单位提拔,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暂时也没有打算去考心理咨询师了,而是选择了其他专业职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不断在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这些资源总会有用得到的地方,怕什么?不合理信念六: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我的目标,所以再等等吧。拖延行为有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就是,拖延者总是会盲目地乐观相信未来会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去解决现在的麻烦。对,人确实是会越来越好,但如果现在根本就不动,那些麻烦也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反而会越积越多。真正让我们无法动起来的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定太大了。就像之前我讲到的那位老大姐,一开始她定的目标是“要考过三级心理咨询师”,这个目标一出现,她马上就会面对学历、工作时间冲突、经济压力等诸多问题,然后马上就会觉得太难了,随即脱口而出:“还是算了吧,现在工作有点忙,等今后有时间了再说?”,而更改目标为先拿一个函授文凭后,可操作性就要强得多了,第一步就是去翻翻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人拿过这种文凭,问问经验,介绍个老师就可以开动了。我们需要意识到,当我们开始在用今后再说来拒绝行动时,我们应该立即停下来好好检视自己的目标了,一个同时指向多个问题的目标往往是无法执行的,或者也可以说“人类总是会懒得去执行这样的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喝咖啡是空腹喝好还是饭后喝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