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农民搬迁户物品处置.工程是否免税?对搬迁户能咸免多少?

关于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的通知_村镇建设_三农_陕西网 - 在线wap浏览器
关于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的通知_村镇建设_三农_陕西网
关于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的通知_村镇建设_三农_陕西网&&&正文关于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的通知核心提示:
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47号)要求,为了切实维护搬迁对象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省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在征求基层和部分搬迁对象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审定,现予印发。
关于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的通知陕南移办发〔2014〕34号、、市陕南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47号)要求,为了切实维护搬迁对象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省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在征求基层和部分搬迁对象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审定,现予印发。为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现就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协议书签订范围。镇(乡)政府应与辖区所有移民搬迁对象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年已实施搬迁的移民对象,镇(乡)政府要在2015年3月底前同移民搬迁对象补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对2014年起实施搬迁的,镇(乡)政府要在今年12月底前逐户与确定的各类搬迁户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从2014年开始,同搬迁对象提前一年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然后组织建房实施搬迁,不能先建房后确定搬迁对象,不能不按搬迁群众的意愿建房且确定搬迁户安置地点。二、协议书主要内容。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三是明确政府与移民搬迁对象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四是明确移民搬迁轮候安置方式和计划,搬迁时间、安置地址、房屋面积、补助标准、旧宅基地腾退时限等内容。三、《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样本作为各市、县(区)完善和印制移民搬迁协议书的依据。各市、县(区)可结合实际,对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印发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进行补充完善。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先确定搬迁对象,再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各市、县(区)要按陕政办发[2014]47号文件的要求,对搬迁对象进一步摸底调查,按政策确定搬迁安置对象;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科学合理选址,为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打好基础,切实做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精确搬迁。(二)要认真执行政策,按政策规定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对以统规统建安置的,各县(区)要按各市确定的搬迁户家庭人口核定时间核定搬迁户家庭人口,按搬迁户家庭人口、人均25平方米标准核定应居住(建房)面积,按规定居住(建房)面积落实补助政策,不足部分按陕政办发[号文件的规定用配建的商品(营业)房收益或县(区)土地收益补齐。对搬迁户因实际困难要求扩大居住(建房)面积的,超规定居住(建房)面积不予补助,其用地、前期费用和建房成本由搬迁户全部承担。不能不论家庭人口多少,应居住(建房)面积大小,按套按户补助。对经过批准的统规自建方式安置的,各县(区)要按陕政办发[2014]47号文件规定明确建房面积,不能超面积建房、超标准用地。对确有实际困难经批准分散安置的,严格用地标准,不能超标准用地。总之,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补助要按陕政发[2011]67号、陕政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执行,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割裂。(三)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一定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搬迁群众,把工作做细、做实,公开、公正,不留后患。对2013年度及其以前的搬迁户,按陕政办发[2011]67号文件及各市制订的具体政策规定补签,对2014年度及其以后的搬迁户严格按陕政发[2011]67号和陕政办发[2014]47号文件的精神签订。对不符合移民搬迁政策规定的搬迁户认真清理,不得补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凡签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的搬迁户将在陕南移民搬迁信息系统对社会公开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特此通知。微笑流汗激动羡慕愤怒流泪相关阅读关键词:责任编辑:康盼0联系电话:029-新闻热线:029-21980 举报电话:029- 爆料信箱: 客服QQ: 版权所有: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号-2 Execute Time:0.7046s,&&Http Time:0.7045s,&&Page Expire: 07:12:45
http time:0.7045,expire: 07:12:45柞水县1.4万人受益陕南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
柞水县1.4万人受益陕南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当前位置: -->-->
柞水县1.4万人受益陕南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
日 09:42&&来源:柞水县政府办&【字体:
  近年来,柞水坚持集中和多层安置为主原则,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承建、政府限价、农户申购”的移民模式,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截至10月底,累计建设搬迁集中安置点59个,搬迁群众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85%,进城入镇向村集中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新时尚。
&& &  一是夯实责任赶进度。建立陕南移民搬迁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现场办公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牵头包抓机制,包抓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检查抓推进。县移民办、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了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整体合力。
&&&   二是强化措施抓落实。出台《关于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工程。修订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对避灾移民搬迁户和三类重点人群进行逐户核查、登记,分年度逐步实施。采取旬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等方式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确保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如期推进。
&& &  三是科学规划选好址。按照“三高三避五靠近”要求,坚持“注重实效、适当超前”的原则,认真评估、合理选址、特色设计,对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就近在中心村安置;对一些有手艺、会经商的群众,引导他们进入集镇安置;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众,引导其到县城安置,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有利发展。&&&&&&&&&&&&&&&&&&&&&&
&&&   四是筹措资金破难题。全面整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与省搬迁公司协调对接,拆借项目前期建设资金,筹措资金近1000万元,对3个集中安置点的护坡挡墙、河堤等大配套项目先行启动建设,保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户顺利入住。
&&&   五是积极探索放政策。成立“两房”管理改革领导小组,注册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按机构、政策、资金、房源“四整合”的思路和规划、建设、管理、分配“四统一”的办法,确保保障对象户籍、补助、社保、产权“四同等”。目前,已整合林业棚户区房源191套作为2014年移民集中安置房,并对湾潭子移民小区363套移民安置房和770套廉租房实行统一物业管理。
&&&   六是规范管理保质量。出台《柞水县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立项审批和备案程序,认真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从制度层面严把工程质量关。制定《柞水县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管理办法》,对移民资金实行专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   七是拓宽渠道促增收。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项目,对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依托小岭工业集中区、盘龙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和旅游景点,扶持搬迁户发展商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鼓励引导搬迁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加工业,做到“搬家不搬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柞水县政府办付绪水& 吴学勤)
责任编辑:凌玲  审核:良言
图片报道精选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 >> 办公室 >> 正文
实施精准搬迁八大工程
探索陕南移民工作良方
商洛市移民办主任
领导干部网
日期: 18:12:15
】【】【】
实施精准搬迁八大工程& 探索陕南移民工作良方
商洛市移民办主任& 李旭光
&&& 陕南三市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陕南三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改善陕南三市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保障全省经济科学循环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60万户、240万农民群众进行搬迁,让他们不再为自然灾害担惊受怕,过上安心舒适、更有尊严的新生活。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四年来,陕南三市已累计搬迁安置26万户88万人,我市已实施移民搬迁6.9万户24.3万人。实践证明,陕南移民搬迁既是除险根、挖穷根、保生态的治本之策,又是加快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率的有效载体,更是实施精准扶贫,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勿庸置疑,陕南移民搬迁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推动了商洛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规划水平不高,设施配套不全,群众增收困难、后续管理滞后,入住率偏低等问题。我市正确审视存在问题,充分结合市情实际,科学确定2015年为移民搬迁工作&规范提升年&,实施精准搬迁八大工程,推动全市移民搬迁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完善。
&&& 一、实施规划引领工程。科学规划是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关键,当前,应着重完善三个规划。一是完善&十三五&搬迁规划。在修订完善十年搬迁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抓早动快,科学制定&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把移民搬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新型城乡社区、精品旅游景区紧密结合,与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全市土地利用规划、各项专业规划有效衔接,合理布局未来五年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科学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市移民搬迁工作。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规划。按照&近的靠、缺的补、差的提&的思路,对每个集中安置点的建设规模、建筑风格、安置户数、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设计、建设时序等进行科学规划,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配置空间,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做到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力争建成一个规模安置点,就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备、舒适宜居的新型社区。三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把移民搬迁规划与迁入地产业发展规划、搬迁户就业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把移民搬迁年度计划实施方案与年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年度就业安置计划相统一,统筹规划,精心谋划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做到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实现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来源。
&&& 二、实施精准信息工程。移民信息是做好移民搬迁整体工作的基础,只有精准搬迁信息,才能将工作做实做到位。一是制订搬迁轮候计划。严格对照移民搬迁对象的五种类型,按照县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全面摸清年搬迁对象的搬迁类型、搬迁愿望,并按照两灾户和危困户、特困户&三优先&的原则,科学制订分年度移民搬迁轮候计划,签订《移民搬迁协议书》,明确搬迁时间、安置地址、房屋面积和补助标准。二是完成信息清盘纠错。对照信息录入数据,认真对年度移民搬迁对象信息进行复核和纠错,确保已录入的搬迁户信息、人口信息与实际搬迁入住户信息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之上,登记拆旧复垦情况,补签《移民搬迁协议书》。三是规范移民信息管理。严格按照搬迁户申请、村民评议、镇村初审、部门审定、县区政府批准的程序和镇、村、组三级公示的办法精准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完成村级移民搬迁对象登记、镇级移民搬迁分户建档、县级移民搬迁信息建库、市级搬迁信息中心建设任务。
&&& 三、实施规范安置工程。移民搬迁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路径,安置模式的科学性决定着推进城镇化的速度。应按照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三靠近&原则,坚持以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上楼安置为主的&三为主&思路,规范安置移民对象。一是突出大点搬迁。从严控制100户以下的小型安置点和非城镇规划区内的安置点,重点谋划一批10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特别是5000户以上的大型集中安置点,确保集中安置率达到95%以上,城镇安置率达到80%以上。二是突出上楼搬迁。严格控制四层以下的安置房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搬迁、全方位配套,引导搬迁群众由零星分散向集中有序转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向市民转型。三是突出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的办法,集约节约利用移民安置用地,确保集中安置户均用地(含大小配套用地)面积不超过0.2亩,分散安置户均用地(含院落道路附属构筑物)面积不超过0.25亩。
&&& 四、实施精细管理工程。规范项目管理是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步入正轨的必备条件,在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规范,实现精细化管理。一是超前谋划项目。按照&当年任务当年主体封顶、次年搬迁入住&的要求,以两年为一个项目实施周期,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压茬推进,每年抓好三个年度的工作,保证上年度的任务全面完成、当年搬迁安置房主体完工、下年度安置房动工建设。二是严格项目管理。进一步夯实县区政府主体责任,规范项目确定、调整选址、审批建设、验收、审计、搬迁等相关程序,严格实行项目&五制&管理,明确五方主体责任,全部实行统规统建,确保项目质量。同时,安置房主体工程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要同步设计、同步招标、有序实施。三是从严控制成本。严守建房面积、建房成本、户均占地面积、群众出资&四条红线&,严格按照集中安置户最高不超过125O、分散安置户不超过140O、危困户特困户不超过60O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严控建房面积。实行限价设计和限价招标,严格预算审查和决算审计,严禁将大小配套、公务支出等费用纳入建房成本,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真正让群众少出钱、住新家。四是强化资金监管。坚持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封闭运行、精准到户,不准缩水走样,不准降低标准,不准挪作他用。认真落实省政府移民搬迁工程相关费税减免政策,实行相关部门分摊分担移民搬迁相关项目评估费用制度,加强集中安置项目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和建房成本核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 五、实施服务提升工程。陕南移民搬迁不是为搬迁而搬迁,而是均衡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难得机遇,从长远看,只有实行&村转社&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同城待遇&,才能确保搬迁户人心安定,真正有&主人感&。一是完善设施配套建设。更加重视配套设施建设,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上优先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幼儿园、集贸市场、卫生医疗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吸引更多搬迁户尽快搬进新居。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各县区政府牵头,县区移民办会同相关部门和镇办,按照30-99户、100-499户、500-999户、1000户以上四个档次,分类编制计划,按期上报对应部门,挤入&十三五&规划,有序组织实施。二是实行社区化管理。严格执行中省有关城乡社区的设置标准,对30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立项,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站、卫生计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室外活动广场)的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对10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鼓励单独建立社区,不具备新建条件的,也可实行现有社区改建,全面提升安置小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坚持与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建设风格别致、布局科学合理、房屋敞亮通风的集中安置点,加大旧村整治力度,硬化通组串户路,实施民居改造,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注重移民后续管理,探索组建移民搬迁物业服务公司,优化物业管理服务,让搬迁群众适应并融入城镇生活,实现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 六、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促进移民产业发展是&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路径。只有把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才能使移民真正安居乐业。一是依托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立足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精品旅游景区&四区建设&,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要求,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逐点规划配套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稳定收入来源。按照&做精一村一品、做大一镇一业、做强一县一业&的思路,鼓励搬迁群众扩大产业规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向市场,实现传统农民向市民或产业工人转化。二是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园区及企业用工安置一批、城镇经商安置一批、劳务输出安置一批、社区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就业规划,确保搬迁户就业有出路,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三是强化技能技术培训。充分运用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载体,积极开展种养殖、加工、建筑、电子等实用技术培训,促使搬迁群众掌握实用致富技能,提高其谋生能力和适应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同时,利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平台,面向全市移民搬迁户,招录高中毕业生在职院免试免费就学,提升搬迁群众学历,增强创业致富本领,从根本上解决搬迁户脱贫致富问题。
&&& 七、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坚持在抓好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同时,大力开展&四房融合&、&两证发放&、后续管理、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培育、旧宅腾退、耕地林地流转等试点工作,示范引领我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一是探索商洛移民模式。加大跨县域搬迁安置力度,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以&移民、产业、就业&为核心,同步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城镇化道路。围绕县城、重点镇和新型社区,依托现有承载能力较强的城镇集中布局,建设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区新镇,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公共服务,推行精细化管理,树立精品意识,彰显文化内涵,让城市延续历史、融入自然,彰显山水特色。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创建。突出省市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按照有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效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每县区不少于两个示范项目,每个示范项目至少两个示范点,积极创新工作内容,真正达到示范效果。三是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按照&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及时宣传推广县区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用足政策、紧抓机遇,认真研究和探索移民搬迁综合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建立机制,形成亮点,为试点成功后在全市推广奠定基础。
&&& 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是商洛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要做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市县移民干部更应学在先、走在前,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当好移民搬迁排头兵。一是心中有党,坚定信念。自觉向中央和省市委看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信念,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国家精准扶贫、陕南突破发展等重大机遇,依托商洛生态优势,全力抓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努力让商洛的山更清、水更秀、城更美,搬迁群众的日子更美好、更幸福。二是心中有民,服务群众。党的宗旨明确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工作的落脚点。移民干部更应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刻刻想着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用心做好移民搬迁工作,按照群众的意愿抓搬迁,尽职尽责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心中有责,敢于担当。责任就是担当。移民干部的使命责任就是实施移民搬迁、建设美好家园。为此,必须具有担当精神,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失误面前敢于承担责任、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荣誉面前不争功,困难矛盾面前不诿过,以钉钉子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切实推动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四是心中有戒,严守规矩。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党章作为一条红线,认真履行好党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守纪律讲规矩,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管住生活小节,抵住诱惑,守住做人、做官的底线。应围绕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成为移民搬迁工作的行家里手,将这一事关民生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3)
呼叫热线:029- 服务邮箱:
版权所有:领导干部网 Copyright ©2011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号 陕公网安备XA1062号陕南移民搬迁
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7月)
&&&&&来源:&&&&&日05:51&&&&字号:|
长期以来,灾害与贫困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历来是陕西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又处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灾害与贫困问题更为突出,防灾减贫任务尤为艰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问题,加快陕南地区发展,推动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中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工程实施四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陕南移民搬迁规划时间即将过半,回顾和介绍工程从决策到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和陕南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助于增进公众对陕南移民搬迁的全面了解,以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动工程实施,促进陕南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小康社会建设。
一、决策背景
自然灾害多、贫困程度深、生态责任重、发展差距大,是陕南地区的最大实际。摆脱灾害侵袭、加快脱贫致富、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愿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是顺应人民发展意愿和时代要求,破解陕南发展困境的重大决策。
应对自然灾害是这一决策的直接动因。陕南地区山大沟深,地质环境脆弱,以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陕南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历史上灾害频发,毁灭性危害严重,防范难度大,治理成本高,长期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仅在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里,陕南地区因灾死亡或失踪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月,陕南三市同期内多点暴发特大洪涝和地质灾害,再次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最重的安康市,182人遇难或失踪,7名基层干部在救灾过程中英勇牺牲。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多次深入重灾区指导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人民群众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面对陕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极难困境,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群众避灾安居的强烈呼声,深入剖析原址重建、反复受灾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远离灾害源头,才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治本之策,才能走出“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共识和决心。
推动扶贫攻坚是这一决策的主要考量。贫困是陕南地区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且与自然灾害相伴而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经过多年扶贫开发,陕南地区贫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三农”问题远未根本解决,减贫任务依然艰巨,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2011年底,陕南三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11.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所辖28个县(区)中27个处于秦巴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区,其中24个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通过2014年的贫困识别,陕南三市还有贫困人口303.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7%。其中,因灾致贫和因生存条件差致贫的人口为288万人,占陕南三市贫困人口的95%。这些群众基本上散居在偏远深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而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覆盖,长期以来发展受限,增收困难,生活艰苦,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对这些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突破环境制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解决环保难题是这一决策的长远谋划。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承载与生态修复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洁净安全已成为法定责任,陕南地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把散居在中高山地的众多群众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将极大地减少对山林的开发破坏,从源头上解决生态保护面临的难题,促使陕南通过优化人口布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综合财力和群众意愿是这一决策的先决条件。下川道进城镇,通过搬迁脱困脱贫是山区广大群众的世代梦想,但直到今天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减灾扶贫的投入不断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越来越大,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0123.48亿元,财政收入达1801.11亿元,可以投入更多力量促进陕南地区开发建设。同时,陕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具备了必要的经济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绝大多数群众产生了走出偏远深山、进入城镇川道的强烈愿望,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新生代农民群体常年在城镇务工创业生活,耳濡目染现代城市文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理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认识水平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渴望在城镇拥有自己的立身创业之地,期望把父母儿女接出大山、共享城市文明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阶段的财力积累和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为陕南移民搬迁奠定了可行可为的坚实基础。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是这一决策的基本要求。陕南山区有240多万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深山,由于居住分散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匮乏,产业支撑脆弱,这种传统的分散居住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不仅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更难以与陕西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只有引导和动员山区群众易地搬迁、适度规模集中居住,实现人口布局的调整与聚集,才能促进资源与产业的集约,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有效改善民生,使有限的公共投入惠及更多群众、发挥最大效益,进而促进和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于对陕南区情实际、发展基础的把握,特别是对陕南防灾减贫工作的重新审视,对政府财力、群众承受能力的理性分析,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听取意见,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敬畏自然、主动避灾的科学抉择,是高度重视民生,破解自然灾难之殇与贫穷落后之困的治本之策,是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促进陕西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总体目标与政策保障
结合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扶贫实际情况,陕西省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年)》,明确了陕南移民搬迁的总体目标、范围对象、安置政策和保障措施。陕南三市分别出台了移民搬迁实施规划及安置点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并在具体实施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总体目标。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从2011年起用10年时间,搬迁移民60万户240万人。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年,重点实施避灾搬迁移民、贫困山区移民和生态移民安置38万户140万人;年,实施移民搬迁安置22万户100万人。规划期内,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的城乡结构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把搬迁安置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移民群众有安全、经济、实用的住房,享受便利、均等的公共服务,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住房保障。住房是移民群众的首要需求,也是政策保障的重点。一是明确住房标准。依据搬迁户家庭人口和实际需求,确定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住房标准,分别提供60、80、100平方米三种住房类型,由移民群众自主选择。确有困难可适当扩大住房面积,其中集中安置最大不超过125平方米,分散安置最大不超过140平方米。超标准超面积部分的费用全部由搬迁群众自行负担。二是拓宽住房来源。施行集中新建、原址重建、分散自建、城镇购房、安排保障性住房等多种方式,优先保障移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是提供住房补助。政府对集中安置户每户补助4.5万元、分散安置户每户补助3万元,特困户和危困户每户增加补助1万元、四层以上楼房化安置户每户增加补助5000元。对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免费提供住房或纳入公益性敬老院供养。四是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搬迁群众,在确保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及时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让群众安心、放心。
用地保障。陕南地区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尤为稀缺。明确搬迁安置用地的政策界限,对于顺利推进移民搬迁十分重要。一是充分运用中央支持政策。中央对解决陕南移民搬迁用地问题高度重视,支持开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土地综合利用试点。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支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有关政策措施》(国土资函〔号),从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实施生态搬迁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六个方面对陕南移民搬迁用地予以支持。陕西省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合理安排移民安置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障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需求。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本着经济实用原则,坚持集中安置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每个集中安置点规模要达到30户以上;集中安置用地户均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从源头上确保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三是注重占补平衡。移民搬迁规划期内,以安置点和搬迁点为主,安排土地整理项目125个。严格实施“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稳步推进旧宅基地腾退置换和复垦。同时推行绿色产业土地利用、生态旅游土地利用、循环工业土地利用模式,力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四年来,已安排陕南三市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专项指标1.2万亩,通过国土部土地支持政策解决4.5万亩。
资金保障。强化资金保障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关键。为最大限度减轻基层和群众负担、防止出现因搬迁致贫问题,陕西省建立了省级主导、市县配套、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据统计测算共需投入资金1400亿元,需整合中央相关专项资金517亿元,省级预算安排、整合省级专项资金285亿元,市县配套131亿元,搬迁户自筹及投工投劳467亿元。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封闭运作、快速周转、保本微利”的运作模式,计划10年筹措60亿元用于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启动和资金周转。国家财政部确定从2013年起,三年内补助专项资金4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建设。所筹资金重点用于移民安置住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各县(区)设立移民搬迁资金专户,中、省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县区专户。建立移民搬迁资金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察,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四年多来,已筹措并投入陕南移民搬迁各类资金507.14亿元,其中,建房资金424.64亿元(中省市财政预算及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210.52亿元,群众自筹214.12亿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扶持资金82.5亿元。中央财政已拨付25亿元,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累计提供周转资金54.6亿元。
权益保障。陕西省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始终坚持依法保障移民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明确提出并严格落实“三个不变”、“三个鼓励”。即: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态不变,原集体经济成员应有权益不变,原承包耕地、林地承包经营的关系不变;在群众自主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搬迁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和林地经营权,鼓励进入城镇安置的搬迁户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鼓励迁出群众将承包土地、林地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托管或代为经营。实行户籍迁移自主和居住证制度,保障移民搬迁户子女就学、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有效落实。
组织保障。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最为根本。陕西省建立了省级领导、市级协调、县级实施、部门指导的运行体制,省政府及陕南三市分别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先后出台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资金筹集与管理办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步建立了移民搬迁规划编审、任务分解与考核、住房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产业扶持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强化省级统筹,协调各方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逐县点评指导,现场破解难题;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视察调研,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三、政策实施与实践探索
政策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陕西省高度重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陕南三市立足各自实际,严格兑现政策,认真探索总结,狠抓工作推进。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陕南移民搬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成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由艰难起步到交替攻坚再到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步入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新阶段。
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搬迁成效、决定搬迁成败的关键一环。一是限定“五种类型”。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五种类型”之外的,不纳入移民搬迁安置政策。二是坚持“三个优先”。把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居住在危险地段的贫困户以及特困户作为优先搬迁安置对象,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集中用于最需要的群众,确保在2016年前“三优先”户全面安置到位。目前,已搬迁安置“三优先”户12.4万户38.8万人,占应搬迁总户数的47.6%。三是精细摸底,严格审定。对纳入搬迁范围的农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搬迁意愿和安置意向,把规划期内的搬迁任务一一对应到户到人。严格按照搬迁户申请、村民评议、镇村初审、相关部门审定、县区政府批准的认定程序,坚持村、镇、县区三级公示制度,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公开接受监督,确保搬迁政策实施公平公正。
有序推动搬迁安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及房屋面积等均由群众自主选择。突出避灾、安全,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逐户签订搬迁协议,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一是突出集中安置为主。本着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益、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原则,坚持把集中安置率以市为单位逐步提高到90%以上,城镇安置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在县城、集镇和工业园区附近采取社区化集中安置;对各类安置社区严格限定宅基地面积标准。二是合理选址布点。统筹考虑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和发展潜力,坚决避开自然灾害隐患点和生态保护区,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好的地方,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并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对本地不具备安置条件的,鼓励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三是强化建房项目管理。搬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实行政府负责制,单元式安置项目坚持统规统建,实行“一个安置社区、一个项目主体、一个项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终身制”,从严控制成本,保证建设质量。截至2014年底,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456.7亿元,完成移民搬迁26万户88万人;累计建设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2027个,其中30-100户小型安置点1276个,100-500户中型安置点589个,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162个;建成集中安置房24.51万套2480.1万平方米,安置24.31097万户86.5719万人,已搬迁入住20.6352万户73.1372万人,集中安置率达88.63%,城镇安置率达70.23%。
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保障,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依据集中安置点规模确定配套建设标准、内容和时限,主要由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其职责和行业政策规定配合建设对应的项目。30-100户的小型安置点,配套生产生活基本所需的水、电、路、视、讯、网等设施,安置点建成即配套建设到位;100-500户的中型安置点,增加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相关服务功能,安置点建成后两年内配套建设到位;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并配套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超市、公墓、消防、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安置点建成后三年内配套建设到位。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优先配套,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四年多来,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省市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75.6亿元,全部或基本建成2027个移民安置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惠及搬迁群众86万余人。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收。培育增收产业、引导就业创业是移民搬迁的根本保障。陕西省实施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集中培训促进就业、集成政策鼓励创业三管齐下,构筑“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支撑。一是增收规划到安置点。坚持搬迁安置与增收规划同步编制,优先选择靠近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近郊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园区或城镇就业创造条件。四年多来,已有14.7636万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就业,有16.2665万名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发展二、三产业,有9296名搬迁群众通过城镇公益岗位落实就业。二是扶持措施配套到户。坚持实行“一点一策、一户一法”,逐个安置点规划配套产业,逐户落实创业就业方案,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形成了“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农民变工人”等多种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三是技能培训到人。全面整合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做到搬迁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搬迁贫困大学生资助、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搬迁家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搬迁家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六个全覆盖”,实现每户主要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至少有一项致富产业,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创新方式跟进服务管理。随着陕南移民搬迁的深入推进,由此形成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陕南三市认真研究人口集中居住后的新需求,结合镇、村综合改革的推进,针对集中安置点不同情况,分别设立新型社区、融合型社区和挂靠型安置点,积极探索加强服务管理的新举措。在具备规模、符合条件的社区成立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落实办公场所、服务人员和工作经费,初步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规模较小的社区,支持建立红白理事会、文化自乐班等,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自我服务;对跨区域搬迁安置群众,探索形成了“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机制;同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市场主体服务社区群众,促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居民自我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协调发展,有效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四、初步成效与深远影响
经过四年多艰苦不懈的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在减灾扶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变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三个陕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了减灾安居。移民搬迁避开山梁陡坡、险滩沟壑,选择安全地带建设安置点,对“隔山为邻、十里同村”的偏远山区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使群众彻底远离了“灾害源”。搬迁前的土墙房、石墙房、木头房变成砖混结构的楼房,抗灾能力大幅提升。与2010年相比,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移民搬迁新址近四年没有一户因灾受损,打破了陕南山区长期以来“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使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财产价值得到突破性提升。
做到了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把贫困户、特困户搬迁作为重点,优先实施搬迁。四年已累计搬迁贫困户13万户41万人,安置特困户2.6万户6.7万人。通过移民搬迁,使广大贫困群众吃上了“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的“扶贫套餐”。通过“一点一策、一户一法”逐户规划致富产业,落实增收措施,配套社会保障,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农民下山进城入镇到社区,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思维眼界不断拓宽,创业就业途径更加宽泛,分工分业步伐加快,正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市场主体转变。搬迁群众人均收入由2011年搬迁之前的4151元上升到元。四年来,陕南三市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通过陕南移民搬迁,在集约、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加快了脱贫步伐。
改善了生态环境。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移民搬迁、人退林进,实现了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侵扰,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为天然林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实现宅基地腾退面积3.4万亩(其中:复垦2.1万亩,还林1.3万亩)。陕南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26.7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8%,保护了陕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主体功能。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保障了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
推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移民搬迁把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水、电、路、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极大转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搬迁群众享受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陕南移民搬迁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分类引导农民就地、就近有序进城入镇,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倒逼城镇化,加快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道路。目前,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共计有65万搬迁群众进城入镇,陕南三市的城镇化率由此提高6.99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促进了经济发展。陕南移民搬迁,已直接为陕南发展注入投资507.14亿元,撬动相关投资580亿元,带动了建材、物流、劳务中介、餐饮服务、家居装修等产业发展;陕南移民搬迁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走出农村、进城入镇,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催生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兴起,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集中安置促进人口集聚,带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拉动社会消费大幅扩张,促进了陕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陕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南移民搬迁涉及搬迁对象占陕南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在发展滞后的特困地区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世之罕见,过去短短四年多的实践已使近百万人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这一工程的决策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扶助贫困群众、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充分反映了各级干部的作风转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陕南移民搬迁推动广大农民向城镇居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创业主体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传统农村向基础设施完备、基本服务配套、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型农村社区转变,探索形成了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已经成为陕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总抓手”。陕南移民搬迁带来人口布局、产业结构等诸多调整变化,引发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正在有力促进陕南地区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四年多的发展历程,陕西全省特别是陕南地区的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赢得了中央肯定、社会认同、群众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陕西省深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信心和决心。
陕南移民搬迁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正在推进当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规范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使陕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十年搬迁,百年大计。陕南移民搬迁任重道远,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陕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继续把陕南移民搬迁作为陕南地区循环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引领性工程,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紧密结合陕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城乡一体化为路径,以后续产业培育为基础,统筹推进搬迁安置、就业创业、基础配套、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加快提升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决兑现向全省特别是陕南人民的庄严承诺。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有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参与,有陕西各级各部门和陕南地区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陕南移民搬迁必将顺利推进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李昆)
分享文章到:
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29-
商务合作:029-
本网站由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陕西日报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迁最早骆马湖搬迁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