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个人业务品质量化指标的体现人物品质的成语,是寿险行业发展的关键指标

当前位置: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小题2: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④科技水平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小题1:C&&&小题2:B试题分析:小题1: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A错;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高是因为交通、科技、经济等由具有优势,而资源相对不足,B错;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以高寒为主,环境条件差,所以区位指数低,C对;丙地为我国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区位指数较低,D错。小题2:甲地区位于广东省,邻近港澳,便于引进技术和资金等,沿海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所以区位指数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主要考查你对&&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界限:(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 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是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玛拉雅山东侧(2)青藏高原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为界 3、三大自然区特点: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①形成:②东部季风区 A.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上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B.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C.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集中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D.土壤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发育好,生物种类繁多E.水文:多外流河,主要是以雨水补给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③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②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①成因:夏季风和海拔高低 ②水平差异:③垂直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
发现相似题
与“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2954218007227777186835219000204261安邦保险行业资料汇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安邦保险行业资料汇编
上传于||文档简介
&&安​邦​保​险​行​业​资​料​汇​编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0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规模狂飚下中国寿险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转型
作者:洪巍
  和讯消息 近年来我国人寿保险业迎来了红利政策集中释放的好时光,规模迅速增长,近期也出现了所谓的“万宝”之争,但冷静分析,目前保费规模的增长主要还是以资金、费用推动式发展为主,虽然发展方式有所改善,但与西方同行业的发展模式相比,仍显粗放。究其原因所在:笔者认为这与现有执行的关键指标体系(俗称KPI)是有很大关系的。KPI方法的优点是:(1)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各战略目标具体分派在各个部门,提高执行效率。(2)各责任中心员工对工作职责和业绩指标共同认识,努力方向一致。(3)标准比较明确,易于计量和评价。而KPI方法的缺点是:(1)指标联系不紧密,与战略之间的逻辑性差,部门业绩指标之间也缺少关系。(2)KPI基本上都是量化指标,一些难以定量的关键业绩指标容易被忽视。我国保险行业业绩效评机制的主要关键指标考核(俗称KPI),侧重于考核各层级业绩,该考核与员工薪酬机制紧密结合,随着保险行业的日渐发展,这种考核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回顾我险业发展的征战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业各个层级走马换将的现象,过于普遍。例如前海人寿2012年3月开业,至今年末,公司总经理已更换三任,高管团队更是基本换了一遍,说这些离职的高管们没能力吗?我想事实不应如此,归结一点: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受制于短期业绩指标考核的影响,而目前KPI 关键指标业绩评价中与“保费达标”挂钩分项几乎达到70%以上,新任老总如短期内保费未达标,就要面临可能下课的窘境,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现出关键指标法的核心缺陷,职业经理人为了短期业务规模能够达到公司要求的水平标准,一味追求发展规模,忽视了寿险业基础工作建设,长远看,不利于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新时期下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体系如何与业务发展水平相匹配,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公司发展,推动实现人寿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这一系列客观现实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寿险业当前的关键指标KPI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浮躁,只求规模,不计后果的资金费用推动式思维模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利用这段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沉下心来,做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业绩评价体系转型,以时间换空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支撑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基础是:利益最大化不可能长期保持,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保证其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高。一个完整的平衡计分卡将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分成四类指标:经营管理成效指标、外部业务指标、经济效益指标、技术学习创新指标。这也与当前保险业内涵需求、看重长期效益是高度匹配的,平衡计分卡( Balance Score Card)(以下简称BSC)是采用多重评价指标、从多个维度或多个层面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一种比较全面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业绩评价框架,将企业战略目标有效转化成为一套条理分明、适应企业需要的业绩评价体系。管理者能够有效的通过财务、业务、顾客以及学习成长四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情况来掌握企业的整体情况,最终完成企业业绩评价考核管理。
  当下中国保险业在对平衡计分卡体系建设上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很少有公司能形成系统、全面的BSC体系,笔者根据自身对BSC体系的理解,结合人寿保险业的特点,独立编制了一套基础版人寿保险业BSC体系,以此来探析在该行业中实施该体系的应用可行性。
  (一)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人寿保险业的核心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纬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金的最大投资效益。关键因素在于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甚至降低投资成本,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人寿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费用盈余比率适用开业三年以上的公司,费用控制率适用开业前三年的新公司,费用盈余与费用控制,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含义却不相同,体现了公司对费用利润的调节目标,帮助职业经理人树立“量入为出”的经营理念。费用总利润同比增长率对于新开设的寿险省级分公司,建议在前6年不予考核,放水养鱼。新增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是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二) 顾客维度评价指标。人寿保险业是一个真正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的行业。主要是建立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的评价体系。在BSC体系设定中, 顾客维度的战略目标是把客户作为唯一服务对象开展各项工作,决定其成功的最终因素是客户的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的增加量。
  (三) 企业业务绩效维度评价指标。人寿保险行业的业务主要是为客户创造直接或者间接价值的符合逻辑的一系列活动的整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人寿保险业绩效和各层次组织结构的基础,根据评价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契约品质、品质、战略方向等;人寿保险在内部的业务要求上主要是有效提升业务效率、增强业务效果,能够真正改善业务绩效的手段主要是改变运营方式、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四) 企业内部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针对人寿保险行业,学习与成长的战略目标是增强业务人员的能力,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上述BSC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笔者个人视角,个险业务为主的寿险公司为分析样本基础编制而成的,如有遗漏或不全面之处,可根据各家公司情况,进行补充或删减。该体系是以人寿保险利润作为最终指标,它的评价管理轨迹是这样的:提高寿险公司的企业利润,最为直接的就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经营收入的提升取决于公司、全体员工的业务运营成本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业务品质、处理效率等等。而业务品质、处理效率又取决于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公司运营体制,同时业务的品质又和员工对公司的满意程度以及员工的保持率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员工的创造力取决于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所以说这一系列的目标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于一个好的企业能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将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对相关的指标综合分析使其运行效率达到最好。由此可见,人寿保险业只有充分认识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制定出适应其自身要求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业绩,提高经营成效,扩大经营效果,在保险市场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不仅仅是一个财务和非财务业绩指标的收集过程,还是一个各层次的战略使命和战略目标共同驱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的建立健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环境前提和基础条件,所以保险公司在决定引进该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相关可行性研究,分析确定BSC体系的实施基础, 要与企业三至五年的战略愿景、战略目标等规划相适应,清楚公司管理层如何定义发展的规模与效益等相关评价指标的平衡度,然后再着手进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系统体系的实施。
  (作者系洪巍)
12/28 00:4112/25 15:3012/23 15:4112/23 03:4012/23 00:4912/22 16:4812/22 01:0512/21 19:02
保险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品活动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顾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下载积分:4000
内容提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顾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21:53: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顾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开题报告+文献
官方公共微信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保险研究系列之国际寿险历史阅读笔记
美国: 2000年前从1860年的这140年,增速呈现以10年为周期的波动; 基本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没有周期性; ... - 雪球&:保险研究系列之国际寿险历史阅读笔记美国:2000年前从1860年的这140年,增速呈现以10年为周期的波动;基本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没有周期性;2000年后,寿险停滞发展,陷入衰退,基本上是和大规模的城镇化的停滞同步的,也就是说城镇化依然是推动各个行业最重要的发展力量,这个没了,要么金融衍生品、要么科技进一步提高生活效率;所以,当城镇化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对于一些行业的投资尤其是传统行业,我们需要谨慎的再评估,当然,这估计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才是中国版真正金融危机的诞生,因为我们没有非常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码现在还看不出来),到时候加杠杆成为监管层和经营者共同的自我加强欺骗的工具;增速会周期波动,但是寿险深度和密度都随着人均GDP一起跨越周期时间,持续增长;金融业基本都需要管制,管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反应到具体量化指标上,就是杠杆的大小以及获得杠杆的成本上,行业内过于惨烈的竞争会使得杠杆激增以及成本剧增,这些都对金融体系产生剧烈的影响,从而威胁整个经济体系,金融不同于制造、科技等,自由客创造想象力,可产生正的竞争结果,金融本身是个配置行业,需要极度的理性,所以管制基本是必须的。当然,根据索罗斯的理论,由于管制者本身也具备认知的不完备性,这中间就会产生反身性,从而使得事态向着更惨烈的方向运行。目前中国的寿险费率开始提升,一方面增加了传统险等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就是竞争加剧、成本上升,而年,有140家寿险公司倒闭,就是因为没有监管竞争过度,导致偿付充足率不足而致,目前中国保监会在前端开放寿险费率,后端限制偿付充足率,是比较理性的做法,还看不到竞争未来恶化的迹象。美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寿险业发展经验总结通过对美国重要发展阶段和单因素跨周期影响的剖析,美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寿险业发展经验总结如下:1) &美国寿险业继续保持持续平稳增长。1947 年至 2010 年,6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仅仅出现 6 次(2001 年后有 4 次)负增长,寿险保费年均增长率达到 7.7%。2) &年金保险和健康险逐步成长为寿险业中流砥柱。从 1947 年至 2010年,美国年金保险保费收入从 7.2 亿美元增长到 2936.2 亿美元,年均增长 10%,占比从 11%上升到 51.4%;健康险保费收入从 4.4 亿美元增长到1727.2 亿美元,年均增长 9.95%,占比从 6.7%上升到30.3%。3) &年金保险有较长的持续高速增长期。美国年金保险持续高速发展50年,从11%的市场份额增长到稳定在 50%左右的份额。1947 年至1966 年的两个十年里,年金分别增长近 2 倍;在 1967 年至 1986 年的两个十年里,年金分别增长近 5 倍;在 1987 年至 1996 的十年里,年金增长 2 倍多。4) &政策推动是年金保险和健康险爆发催化剂。美国税收递延政策出台推动年金保险在 1971 年至 1982 年年均 20%以上的增长,在 1986年税改和银保渠道获准设立双重叠加使年金保险增长近 56%;团体健康险优惠政策推动健康险从 1947 年 6.7%的份额增长到 1966 年近30%的份额,年均增长率近 15%。5) &投资加保障型产品仍大有作为。美国变额年金自 1952 年面世经过近 30 年的市场培育蓬勃发展,在 1999 年市场份额达到 31%,年金中占比达到 74%;万能寿险自 1976 年面世,长期维持在 30%左右的市场份额。6) &渠道与产品结合的更加紧密。 1985 年银行可销售固定利率年金,年金保险依托银行保险渠道迅速发展,超越传统寿险; 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下金融一体化,变额年金借力证券经纪人达到年金保险74%占比。英国:精算学起源于欧洲,在17世纪后半叶人寿的保险精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那些质疑内含价值的,基本是没有去读历史的,如果内含价值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存在了几个世纪呢?摘录:现代寿险业起源于 17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人寿保险精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荷兰人 Jaan Witt 发现了终身年金现值的计算方法,同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明生命表,使年金价值的计算变得精确,而 18 世纪四五十年代,辛普森制作出依据死亡率的提高而递增的费率表,精算学的产生使得现代寿险业逐步走向繁荣。从寿险深度来看,列支敦士登的寿险深度最高,达到了 176%。我被惊呆了,这个国际安全感的是多么缺失啊!集中度趋势明显: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之后,欧洲寿险市场主体已经超越 1000 多家寿险公司;但欧洲寿险市场仍是以垄断竞争为主,小公司逐步被淘汰出市场,近十年来欧洲寿险市场上注册的公司数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在上升,从 2001 年至 2010 年,欧洲前五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由 51.8%上升至58.1%,前十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由 72%上升至 81.3%,前十五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由 82%升至 90.6%。欧洲保费结构以传统险为主,占比超52%;渠道方面,银保渠道发达:在西欧多数国家中,寿险产品主要通过银保渠道销售。寿险产品中银保渠道占比如此高主要是源于单位连接产品(unit-linked &products),银保业务在意大利(91%)、比利时(74%)、法国(65%)、克罗地亚(55%)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英国和德国银保渠道的保费占比却比较低,在德国,小型和区域性的银行存在,阻碍了标准化产品在全国的普及,导致银保渠道保费占比仅为 20%左右;而在英国金融机构贡献的个人寿险新业务仅为 17%,原因之一是英国寿险与年金商品设计比较复杂,不利于柜台销售;原因之二是英国政府对保险商品销售渠道严格限制,独立理财专员作为法定理财顾问更容易受消费者青睐。由上图可以看到英国也经历了储蓄率上升之后下降的过程,可支配收入一直在增加,寿险增速和储蓄增速不同时期互相领先。由于我国国民爱储蓄的习惯,储蓄率的高峰达到了60%左右,所以,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不能简单比较。我国丰富的储蓄率为其他金融资产提供了充实的弹药,但同时能否改变国民长久的习惯是需要持续跟踪的,并不是必然100%概率发生的。在2000年后,英国的保费结构以投连险为主,其寿险资产的配置有30%配置在股票上,所以整体的形式随资本市场波动而波动。而我国恰恰相反,由于传统险受到费率管制的影响,过去十年万能险的大跃进,现在保险股也变成了股市的涨跌符号,现在费率改革,传统险、年金、医疗险等占比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同时,净利息收入部分开始缓慢提升,这些都为未来保险公司脱离股票市场的影响权重下降做好了铺垫。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发展路径,不能简单的对比。英国保险增长的驱动力在城镇化的作用不太明显的情况下,由老年人占比提升的因素接力,从而成为寿险增长的新的驱动因素。所以保险和银行,都是长期生命力比较强劲的行业,保险来源于人类活动丰富度以及对于风险意识的增加,银行来源于对于资本的需求,之所以在长期的自由市场中,无论保险还是银行都会有大批的企业破产,不是因为行业,而是因为贪婪,总有部分行业内的竞争性力量,过度提高资金成本、过度使用杠杆,所以最终的不言而喻。保费的产品结构一直在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有对于风险补偿的需求缺口存在,相应的商业保险的供应就会出现。似乎,每个国家都是这样。渠道方面,随着产品的丰富度和复杂度,独立理财顾问的渠道占比上升。保险的本质,是被动需求,银行门面、网络直销、电话直销等能够分流一部分内容稳定且简单的保单,代理人团队对于保险公司特别是未来平安这种实行交叉销售的会越来越重要。日本:1、日本寿险理念1867年引入,1881年第一家寿险公司成立。英国寿险有300多年的历史,日本和美国基本上都是150年左右。建筑、银行、保险,这三个行业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商业模式稳定,并且空间足够大,特别是中国,拥有以上行业最为丰厚的市场,它们是进行投资的良好土壤;2、1955 年至 1974 年,寿险深度从 1.09%增长到 2.52%,保费收入从 915.5亿日元增长到 33778.9 亿日元,年均增长达 17%。日本寿险业度过黄金二十年,GDP 年均增长率达 13%,主要原因是:(1)经济腾飞带动日本社会结构变化:工薪家庭激增、资本家阶层崩溃、大家族相互扶助体制瓦解、核家族化形成,原有安全体系退化,寿险需求增加;(2)日本经济政策实施使得日本经济腾飞,国民所得倍增,寿险购买能力增加。——中国的基尼系数全球首位,贫富差距最大,今年以茅台为代表的社会主流倾向被颠覆,薄某某为代表的利益集团被瓦解,是否也类似于日本当时的情景?民众的富裕、中产的崛起,是寿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3、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从 1956 年至 1974 年,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GDP 年均增长 14%,催动保费收入年均增长 17%,增长速度高于 GDP增长速度。经济陷入衰退,寿险保费也随即陷入负增长。1997 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加剧日本经济衰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从 1998年至 2008 年,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0.15%、GDP 年均增长-0.4%,寿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2%,下降速度高于 GDP 下降速度。——与我国的收入倍增计划是否相似?是否也能迎来寿险的快速增长期呢?同时转发到我的首页发布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人人FacebookTwitter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品质小区体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