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怎样的生死观为什么这样说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配套课件(粤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 第19课 报任安书(节选)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配套课件(粤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 第19课 报任安书(节选)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5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你现在的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发愤著书的精神。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1、报:答,回复;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背景1:李陵之,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背景2:祸后出狱任中书令。任安写信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
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
报任安书&&&&&&&& 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
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
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
“隐忍苟活”为完成《史记》――死要死得有价值。
3、《史记》被称为“史圣”的原因和司马迁介绍
二、解读与分析
《报任安书》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伤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原因。全文共8个自然段,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从两个方面申说自己没有回信的原因: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没有时间。现在来回信,主要是预感到任安获罪有可能被杀,不想让其抱憾而终。若不回信,恐怕从此就没有机会向朋友“抒愤懑”了。
极言宦者历来都是受歧视、为人所不齿的,说明即使朝廷乏人,自己的身份也已决定不可能充当举荐贤士的人了。然后说当年作为朝廷官员议政时也没有做出多少贡献。最后归结到自己“已亏形”,怎么还配“论列是非”。
第二部分(第4段) 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向任安说明真相。
自己与李陵并非旧好,但李陵的为人和素养都值得称赞,且作战勇敢、深入虎穴、始战获胜,卒因救兵不至,寡不敌众,败降匈奴。这是李陵的一时之过,败降也是权宜之计,因而为之向皇上直言陈情,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为李陵游说”,定为“诬上”之罪,加上四方无援,被处以宫刑。李陵既已生降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自己也跟着受刑,更被天下人耻笑。事情不容易一一跟俗人说清楚,可悲啊!曲抒冤屈之情,令人怜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对自己为何不索性一死以求解脱做出解释。重点写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脉络结构)
(1)先叙述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议论的核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生命价值轻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自己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先说太史令这一职业的卑贱,并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生死观,以结上生下。下面将生者辱与不辱的情况分为十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先,污辱到极点的是腐刑。接着又以猛虎关进笼子里受束作喻,触及自己的困境,并列举了西伯、李斯等九个王侯将相都曾关入监牢,来说明受辱不足为怪,说明勇与怯、强与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猛虎在山,百兽震恐……”比喻――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
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大量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伶、苟活,是因为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实现,如果随便死去,那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著述就不能留传给后世了。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对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忍辱受刑和完成《史记》的心情),对《史记》的构成作了介绍。
第一层列举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厄境中著书立说,被后世传颂――“殷忧启圣”(逆境成才)――激人奋发。文中所叙述的八件事,虽不能说都是“圣贤发愤”之作,但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
第二层紧承第一层,说明自己在效法圣贤,发愤著书,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特点等,著书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为俗人言也”。
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自己欲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二者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者,前面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再者,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五部分(第8自然段)再次倾诉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想法。
具体写了痛苦的原因、表现,说自己已形同宦官,又不能引退隐居,只能在世上隐忍苟活,实在无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死后乃定,又一次陈述其苦衷。
在内容上又回到目前的悲惨处境上,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无限痛苦和寂寞,回应第1段,结构严密。
四、写作特点: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1、叙事明白、说理透彻、语言生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2、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像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真切的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时奔放激荡,不可遏止;有时隐晦曲折,欲言又止,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与痛苦。
3、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4、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的使用――运用比较显露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但在有些地方也使用了曲笔。开头所谓“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究竟实际的用意是什么?“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这些话究竟何所指?虽是私人信件,但不能不考虑到万一落到官家手中,很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祸害,这样他就只好在这些地方采取伊索寓言式的手法给自己的朋友写信了。
再如《报任安书》:“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在这里,司马迁仿佛说的也是一些不明不白的含混话:究竟是谁“欲利”,是谁伤了司马迁的心、从而使司马迁的祖先受到污辱,又是谁使司马迁受到了宫刑?――使用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应该说是政治上的原因造成的。很难说是《报任安书》的优点或缺点,但是注意到这一点,将会使我们比较切合实际地了解它的内容。
全文总分总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以整封书信的构思而论,从任安的来信及自己迟迟没有回信谈起,然后说到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的理由,再说到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获罪的经过,从而归结到自己之所以受辱而不“引决自裁”是为了“发愤著书”,结尾处再次说到自己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以与书信的开头相呼应,无不经过精心的安排,充分表达了作者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
一、 为什么一封书信能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所以激动人心,主要原因就在于文章自始至终充溢着真诚饱满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愤之情。
二、翻译如下句子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
2、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
3、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
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
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
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
4、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也。定计于鲜也。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6、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
7、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
8、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9、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
1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三、词类活用
1、曩者辱赐书:“辱”,使动用法,使……屈辱
2、请略陈固陋:“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3、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那样&&&
4、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传扬
5、故述往事,思来者:“思”,使动用法,使……思考
四、古今异义词
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意;今:主观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挚恳切;今:勤劳的样子)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古:立身处世;今: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丈夫配偶)
4、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文采”
(古:文章;今:文艺方面的才华)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不同寻常;今:表程度的副词)
五、拓展训练:
&&&&&&&&&&&&&&&&&&&&&&&&&& 《悲士不遇赋》&司马迁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茛薅创铮刂谢硪玻换杌柝杈酰谏疽病N抑囊樱芤涯茆猓晃抑砸樱芤涯苎 C皇牢尬牛湃宋┏堋3畔λ溃朐破浞瘼撸∧嫠郴怪堍啵徽稹N拊旄O龋薮セ鍪迹晃匀唬展橐灰樱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 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 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 ④才:品质。 ⑤哲:哲人,明智的人。 ⑥(zhāo)荩和“昭昭”,明白。 ⑦否(pǐ):运气坏。 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恒克己而复礼   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   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   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荻创铮刂谢硪病  、诠沤褚惶澹苍谄洳蝗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 答案:
1.B信:确实。
&& &2.C(A①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无实义②结构助词,的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连词,表转折,却D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 3.A(②写自己加强修养④写自己胸怀爱国之志⑥写自己内心的渴望)
&&& 4.C(全篇表达的是坚持理想的执著情怀。)
附参考译文: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无依。我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法,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我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就算到了死都永远辛勤。虽然有形相却不能彰显,空有才能却不能展示。为什么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精微啊,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争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胡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经能够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已经能够接纳。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扩展阅读: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报任安书》的美学价值浅探 杨妙新 中学语文&
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楚欣 炎黄纵横& 期刊
《报任安书》的完整解读 曹茂昌 中学语文教学& 期刊
《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比较阅读 张亚中 学周刊& 期刊
史记 司马迁著,韩兆琦译 中华书局& 著作
凝聚古今智慧&&&& 传承中外文明
主办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承办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路10号& 邮编:034000
电话:  传真: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无以复加的摧残和打击。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然而,宫刑并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促使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使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旷世、名扬千古的百代伟人。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生命像火炬般燃烧,昨日是燃烧的灰烬。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
于丹:说起司马迁,其实就象说起来看到古柏的感受一样,在这个地方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着的,它的一种气息,看到这样的树我就想起来,恒温说得那样可畏流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就这样千年岁月过去了,谈起司马迁这个名字,这个人,他就意味着一种使命的担当,他是用生命去完成一种承诺,他是对江山的承诺,对时代的承诺,对历史的承诺,因为他们父子都为史官,那么他从小的时候,从家乡耕读于南阳,然后跟着父亲读了那么多的书,包括国家的文献,经史子集,然后二十多岁就出外游历,你想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他自己到浙江会稽,看到大禹当年的地方,他自己到沛县看到刘邦当年的地方,然后他会东临齐鲁,然后他会一直到巴蜀昆明,所有这些地方他都是亲历的,然后在司马谈病重的时候,把他如回到病榻前,那个时候父亲拜托的不是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为太史公,你就完成这样一个像咱们今天说的接班制,你就接着去干我的差事,父亲心中的忧惧,说现在是个什么时代,今汉兴,海内一统,赶上一个好时候,名君贤主,忠臣死义之士这么多,而我现在没办法,把这些记载下来,我心中忧惧,这是一个史官的失职,对时代对历史的失职,所以司马迁在这个时候,听父亲说这一些,他会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刚才你说到,他写给任安书,写到他自己那一腔的忧愤,为什么会活下来,因为他不是为自己活着的,他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他跟他父亲交流的时候,你看看他的那个历史坐标,说自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自孔子五百年后而至于今,有这样一个人吗?这个人需要绍名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说有这样的人出来,司马迁说义在斯乎义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样一个人家国历史的使命,传到今天,周公之后是孔子,孔子之后这个使命,五百年又落在我的肩上,我敢辞让吗?其实,因为我原来是学古典文学的,二十来岁的时候,读太史公自序,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这就是人最震撼的,其实很多人都说司马迁受宫刑,然后还能忍辱负重,最后能够修史完成这部巨著,都说这个情节震撼,其实我自己原来感受最震撼的,是他跟父亲完成这样一个父亲遗愿的托嘱,完成这样一个担当天下使命,重重地落在自己肩上,这一刻的那种胸怀,所以我是觉得,之所以能有他后来的行为,是因为先有这样的宏图大志,有一个人给自己那种人格的重托,因为他是用生命在为历史代言,我觉得在他身上除了责任感之外,这个人还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
  《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共130篇
  鲁迅称赞: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将史记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反映司马迁之伟大
浏览: 402&&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任安书 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