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木荼的约用腊肉的营养价值及功效和它的种植加工技术

当前位置: > 动物保护 > 矮化技术在花卉种植中的应用
彩叶木种植技术矮化技术在花卉种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网  发布时间:日13时44分17秒  信息来源:新加坡官方导游网
 [我要投稿]
六、辐射处理有些花卉,还可以通过辐射处理来改变植株的生长状况,从而达到矮化,例如:用Y射线处理水仙鳞茎,可控制水仙生长,矮化水仙植株。用60℃处理美人焦,可以使美人蕉高度降低30-50厘米,提高观赏价值。彩叶木种植技术
(记者 佚名) 彩叶木种植技术
(记者 佚名) 彩叶木种植技术
& 2.防治:
彩叶木种植技术
彩叶木种植技术
中国农业网(.cn)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zgnyweixin
了解农业天下事
请输入评论内容...
近期评论刷新
关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 "所有。
&&&&&&未经本网许可,任何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不得转载发表公开使用。
&&&&&&如已经本网授权,应注明" 信息来源: ",否则本网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 信息来源: "的稿件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我们本着为用户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其他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从本网转载此类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XXXXXX",并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信息来源: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 电话:010-
按资讯分类INFORMATION
农商通企业排名&&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云县茶文化
编辑时间:08-07 17:30
内容长度:154522 图片数:0目录数:50
  茶叶交易   云县作为商品流通的历史,在民国9年成书的《云县地志资料》中就有记载。“……大树茶,又名,叶粗味苦,本境人夙不食用,专销下关。年产百余驮,价每驮约10元。”   民国年间,茶叶为私人经营。茶农自制晒青茶到市场销售或卖给加工成品茶叶作坊及各地茶商,每公斤0.6-0.8元。当时,云县生产的茶叶产量不大,但在市场上集散流通的却不少,主要是双江茶经县城然后转销下关、保山、昆明、魏山等地。云县有名的太和寺,就是茶叶的集中交易地 点,下关的茶商胡兴昌、景春和、永昌祥等就住在太和寺收购茶叶。茶房、大寨和涌宝等地的茶叶均送太和寺交售,茂兰的茶叶由魏山茶商直接收购。   1952年,云县茶园仍由个体经营,产品90%以上是晒青茶。同年,凤庆在云县设茶叶收购站,茶叶除收购站收购外,还有部分私商收购销往下关、大理、丽江等地。1953年,凤庆住云县的茶叶收购站与下关茶商组织公私合营。凤庆茶厂派鲁文达、张国典、毕金龙等帮助云县建成平田、帮河、大羊圈3个茶所,红毛茶、红碎茶、烘青茶等加工工艺兴起。同年起,县供销社、乡(镇)茶叶收购站(组)收购的青毛茶调下关精制,红毛茶调凤庆茶厂或临沧茶厂精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茶叶实行国家统一经营,不准上市。1974年,云县茶厂建成投产,加工的成品茶上调省茶叶公司供出口销售,各收购站(组)收购的青毛茶除留够云县供应外,全部调下关精制。1983年,国家取消茶叶统一经营政策,实行定购,市场上出现茶叶交易,并有私商购运经营茶叶。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私非公经济成为茶叶交易主体,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产品行销国内大中城市,并远销缅甸、泰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和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
  交易市场   民国年间,当时县城太和寺为茶叶的集中交易点。解放后,云县茶叶主要依托乡镇农村集市进行交易。1985年,爱华镇供销公司成立,设立以茶叶收购为主综合服务部,成为云县单一茶叶交易场所。2001年,临沧地区茶叶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基本结束县城茶叶沿路、沿街交易的历史。目前,全县茶叶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以村级街子为基点,乡镇集市为骨干,县城茶叶市场为中心的交易网络。   一、太和寺   太和寺,在县城卖花街,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大理籍白族人兴建,为清代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属大理同乡会馆,是民国年间茶叶交易点,每年春茶会,全县上市茶叶近50万千克。民国4年(1915年),云县知事张肇兴撰联悬于寺内嘉会堂:“逸气干青云,竟夕淹留嘉客坐;举头望明月,何人不动故园情。”白族人逢节日活动,常在此搭台演戏,宴请宾客,后因房屋年久失修,被划为私人住宅区,佛像花木全毁。   二、爱华镇供销公司   爱华镇供销公司,于1985年建成开业,属乡镇企业,位于草皮街。公司主营、核桃和玉米等农副产品收购,兼营旅店、商业门市、饭店、停车场、机车修理等。公司运营以来,逐步成为云县青毛茶交易市场。2001年,临沧地区茶叶交易市场(云县天龙茶叶批发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后,该市场逐步萎缩。2005年,草皮街农贸市场拆迁后,爱华镇供销公司茶叶市场名存实亡。   三、临沧地区茶叶交易市场   临沧地区交易市场(云县天龙茶叶批发市场)项目建设,于2001年2月开始实施,当年完成了批发市场毛茶交易区、生产加工区、仓储区及办公绿化、表演、餐饮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建设,2003年7月实施完成了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2004年7月实施完成了批发市场茶叶检测系统(农残检测中心)一期工程建设。现已初步建成并开始运营的临沧地区茶叶批发市场(云县天龙茶叶批发市场),占地4800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525万元。其中,毛茶交易区:投资200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商铺56间,仓库1800平方米,可容纳100户大客商交易;生产加工区:投资846万元,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年精加工能力2500吨,可生产加工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等产品;仓储区:投资135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可储存茶叶3000吨;茶政务设施:投资248万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可供客商进行茶艺表演及市场办公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投资32万元建成《宇龙生态茶业网》网站,平均每天有35人以上登陆游览,对信息沟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茶叶检测系统(农残检测中心):投资64万元,可开展茶叶部分内含成份及11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   目前,临沧市茶叶批发市场(云县天龙茶叶批发市场)成为集茶叶收购、安检、加工、信息发布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市场,成为带动周边、辐射滇西的茶叶流通中枢。
  交易商道   据史料记载:云县西汉时期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三国、两晋时属益州永昌郡;唐归剑南道姚州;南诏属永昌节度;宋大理国时期为蒲蛮勐佑地属永昌郡;元属麓川路;明设大侯长官司,后升大侯御夷州,直隶布政司;明废大侯土州,改名为云州,属顺宁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云县。   云县自明万历26年(1598年)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迁居县内,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外地客商也不断拥入,货币逐步取代了以茶易货的原始交换形式。清朝以来,云县由于地处东出昆明,西通缅甸的要冲,商品出口进口多在此集散。到民国年间,县城既有大量的行商,也有一定数量的坐商,经营商品以糖、茶、盐、布为大宗。1953年以前,云县没有公路。云县人民为与内地和周边邻县,乃至国外的沟通与交往,互商互市,开辟了云县通往外界驿道,史称茶马古道(交易商道)。主要茶叶交易商道有6条,其中国道3条、省道1条、县道2条,茶马古道为内地与边疆的物资流通和中外友好交往架起了和平友谊的桥梁。这些驿道,不论是发展经济、对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4年后,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县境内大部分驿道被公路代替。   一、省道   从县城出发经县境内小渡口、旧村、德胜、立找村、永胜、绿阴塘(水库)、茶房村(茶房寺)、勐郎(茂兰镇)、安乐村、蔡家桥、哨街、朝阳寺、神舟渡过澜沧江到达南涧县公郎(今新民乡);往东经鸡笼、罗丘、蒙化县(今魏山)、弥渡铺、云南驿、普棚堡、沙桥堡、吕合站、楚雄县、广通、合资、禄丰县、安宁州至昆明,旧称十八马栈。往北经罗丘、蒙化县城大仓至下关亦可达昆明。县境交易商道全程90公里,是云县通往昆明、大理的必经之路,史称县城至蒙化驿道。   二、国道   (一)县城至永德交易商道。从县城出发经县境内头道水、大油树、团山、篾笆桥街、麻栗寨、干坡、野猪塘、银厂街、勐底入永德县境,通往缅甸老街。   (二)县城至耿马交易商道。从县城出发经三棵树、赵家村、丫口田、一碗水、大青树、掌龙、忙峨、猛回河、总河口、癞痢坡进入耿马县境,通往缅甸滚弄。   (三)县城至缅宁交易商道。从县城起经县境内头道水、一碗水进入缅宁(今临沧)的蚂蚁堆、蔗奈通往缅甸腊戌。   三、县道   (一)县城至景东交易商道。从县城起经晓街万佑、涌宝分水岭、营盘、后箐温盈渡入景东县境,全程95公里。   (二)县城至大石交易商道。从县城起经茶房、文朵、大寨、文物至大石(大朝山西镇),县境全程95公里,继续往南经牌坊后入缅宁县帮东街。&
古茶树资源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临沧市东北部,在东经99°43'—100°33',北纬23°56'-24°46'之间,南北纵距94.4公里,东西横跨84.2公里,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县境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48米,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气候类型,土壤条件优越,物种丰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县份之一。在海拔米之间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型或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品种有五室茶系的大苞茶种,五柱茶系的滇缅茶种、大理茶种,秃房系的拟细萼茶种,茶系的香果茶和普洱茶种。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属云南省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大朝山、黄竹林箐、大宗山、万明山和大丙山,面积37431亩。
  幸福镇古茶树群落   一、幸福镇大宗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幸福镇大宗山野生群落,位于幸福镇蔑笆山村民委员会附近的国有原始森林中,与凤庆县大万民山毗邻,属大宗山山脉。该野生群落位于海拔2196米至2500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47.3" 至24°15'13.5",东经99°52'13.6" 至99°52'35",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分布面积近21100亩。野生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0米以上的野茶树生长,株高0.3至3米的野生茶树随处可见。品种为五柱茶系大理茶,云县人称勐稿茶、大树茶或宝洪茶,属野生乔木型,鳞片、嫩梢、叶背、萼片均无毛,唯子房被毛,味苦涩,香气浓,新茶饮后易引起肠鸣腹泻。该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有4个分布点:   第一分布点:位于大宗山海拔2110米至2403米,北纬 24°14'东经99°52'之间,野生茶树平均株高40米左右的有20多株,主干基围平均1.55米,树龄估算约千年左右。   第二分布点:位于大宗山大平掌海拔2363米至2400米,地理座标北纬24°15'东经99°52'之间,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3米,主干基围2.25米;同一位置另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1米,主干基围2.2米,但已自然死亡。根据原始森林的生长规律推算,该野生古茶树龄在千年以上。   第三分布点:位于大宗山脚淘金河边海拔2196米至2360米,地理座标北纬24°14'东经99°52'之间,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1.3米,主干基围1.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   第四分布点:位于大宗山的大岔河,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50米左右,基部周长2米,地处河谷山崖,极隐蔽,难发现。   二、幸福镇大宗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幸福镇大宗山栽培型群落,位于幸福大宗山的灰窑、哨山、慢遮、蔑芭山等村民委员会,面积约600亩,品种属五柱茶系大理茶,当地村民称大树茶。幸福大宗山栽培型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是灰窑村民委员会团山地村民小组的,该群落中,平均株高10米,根部基围0.52-0.95米,冠幅5×6米的古茶树有7株,其中一株高10.2米,根部周长0.9米,根据树势推测,树龄150年以上。平均树高7.5米,根部基围0.55-1.48米,冠幅3×5米的古茶树有13株,根据树势推测,树龄在200年左右。&
  爱华镇古茶树群落   一、爱华镇黄竹林箐野生型古茶树群落   爱华镇黄竹林箐野生型古茶树群落,位于涵盖爱华镇安河和河中两村民委员会的国有林、集体林中,海拔米之间,面积1100多亩。该野生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有2个分布点。   第一分布点:在安河村委会黄竹林箐的原始森林中,有近10000株野生茶树,最大一株根部基围2.23米,基部直径0.73米,株高16米。   第二分布点:在河中村民委员会附近黄竹林箐的国有(集体)林的下平掌山、豹子洞箐有野生茶树15000多株,最大的一株野生古茶树,根部周长2.53米,基部直径0.81米,高12米(顶部主杆被砍去)。在该野生茶树群落中,直径在0.2米的古茶树不低于1500株。按山体走向,主要分布于下平掌山、豹子洞箐两个山头延伸区。   二、爱华镇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爱华镇的河中、安河、独木和黑马塘等村民委员会,均有栽培型古茶树分布,面积2600多亩。爱华镇辖区栽培型古茶树最具代表性的是分布于河中村委会大羊厩山等8个村民小组的古茶树群落,面积1900多亩。该群落古茶树高平均在6米左右,根部直径0.15米至0.2米,分布于地边、坎头,且长势良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是大羊厩山村民小组钟天云户所有的大茶树,树高10米,根部周长1.13米,基部直径0.36米。
  云县大丙山自然保护区古茶树群落   云县大丙山自然保护区,涵盖茂兰镇的哨街村、温平村、转水河村、丙令村、旧村和漫湾镇的白莺山村、黑桃林村、新村、草籽村和酒房村等村民委员会。在两镇10村民委员会辖区约1万亩区域内的国有林、集体林和村民承包地上,有1500多亩野生型古茶树、有3310多亩栽培型古茶树,最具代表性的是漫湾镇白莺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和茂兰镇哨街村民委员会野生型古茶树群落。   一、漫湾镇白莺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漫湾镇白莺山栽培型群落,位于漫湾镇白莺山村民委员会周围,海拔2217米,北纬24°38'东经100°19',群落总占地810亩左右,品种有本山茶、二嘎子茶、贺庆茶、白芽子茶、黑芽子茶和黑藤茶等7个品种。在该群落中,株高5米以上的有500多株,其中古茶树株高5.9至9.7米,根部基围0.8-3.7米,冠幅2×5-9×9.6米的100多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160多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属白莺山村熊家组罗正强户,位于海拔2191米、北纬24°38'东经100°19'之间,古茶树株高10.5米,根部基围3.7米,有11个分枝,冠幅9×9.6米。据当地74岁熊文贤老人介绍,该茶树树龄达500多年。   二、茂兰镇哨街野生古茶树群落   茂兰镇哨街野生群落,位于茂兰镇哨街村民委员会石旮旯村民小组,群落四至:上至该村民小组罗少希户房后100米,下至罗恒周家承包地边,左右齐大箐边核桃林,在约500亩承包地中共有野生古茶树168株。最具代表性一株根部基围1.60米、基径0.50米、树高9米;有11个分枝,最大的分枝有4个,分枝基部直径在0.10—0.15米;最小的有7枝,基部直径有0.06米;主枝平均高6米。&
  大朝山西镇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在大朝山西镇菖蒲塘、昔元、邦旭和背阴寨等村民委员会,均分布有栽培型古茶树,面积约5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菖蒲塘村民委员会糯伍村民小组村边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面积5亩左右。该群落中,古茶树株高均在10米以上。根部基围1.7-2.05米,冠幅6-7 ×8米有12株;树龄约200年以上的有3株。其中一株高11.7米,基围2.05米。品种据《云县志》记载是拟细萼茶。
  涌宝镇古茶树群落  在涌宝镇棠梨树、忙亥、木瓜河、石龙、浪坝山和茶山等村民委员会和亮山林场,均分布有古茶树群落,品种属五柱茶系大理茶,云县人称为勐稿茶、大树茶或,面积3600多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群落1000多亩,主要分布在木瓜河、石龙、浪坝山和茶山5个村委会;野生型古茶树群落2600多亩,主要分布在棠梨树、忙亥、木瓜河3个村委会和亮山林场,最具代表性有的3个野生古茶树群落。   一、涌宝镇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涌宝镇棠梨树村民委员会,分布于北纬24°18'东经100°19',海拔米之间,面积1600多亩,群落株高5.3米-10.5米 , 主干基围0.21 –0.58米,冠幅2×2-6×6米。该群落中,最大的野生古茶树有52株,分布于棠梨树村委会门口及周边。据村民反应及茶树的长势看,树龄在1000年以上。   二、涌宝镇忙亥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忙亥野生群落,位于涌宝镇忙亥村民委员会,在张家、干沟边、赶马和罗家箐等村民小组6000多亩范围内,海拔米之间,分布数万株野生茶,面积500多亩。最具代表性的一株野生古茶树,位于赶马村民小组,属村民李家鹏所有,茶树株高9.78米,根部基围2.05米,据当地老人介绍茶树龄在200年以上。   三、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涌宝镇木瓜河村民委员会黄家坡村民小组,在北纬24°18'东经100°16'、海拔2134米之间,群落面积500多亩,树龄在100年以上。
茶房乡马街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茶房乡马街栽培型古茶树群落,位于马街村民委员会周家村民小组,分布于海拔1941米至1980米之间,面积500多亩,品种属五柱茶系滇缅茶,俗称白毛尖茶。该群落中最大的古茶树有10株,平均株高8米,根部基围1.2米,树龄在180年以上。另在茶房乡村头、文茂、黄沙河、响水和文乃等村民委员会均有栽培型古茶树分布。   除上述古茶树群落外,县境内的大寨镇有野生古茶树1100多亩,栽培型古茶树1500多亩;晓街乡的万佑、老普和新联村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后箐乡的勤山、白玉景和玉碗水村民委员会有栽培型古茶树500多亩;栗树乡的崎岖笼和大平掌村民委员会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忙怀乡的忙贵和麦地村民委员会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
  生产经营   茶叶生产   2005年末,全县茶园总面积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高优生态茶园26026.4亩、无公害茶园6000亩、有机茶园535亩,采摘面积92112.4亩,鲜叶总产量16608.7吨,鲜叶平均价每公斤2.16元;茶叶农业总产量4074.5吨,毛茶销售平均价每公斤11.96元,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4873.1万元。   加工经营   2005年末,全县有加工企业192个,年加工能力10.85万吨。有茶叶纯精制厂(公司)14个,年加工能力10.5万吨,其中,茶饮料生产能力10万吨、各干茶类生产能力0.5万吨;茶叶精制厂(公司)区域布局为,茶房乡4户、大寨镇2户、爱华镇8户。有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10个,年加工能力约260吨;茶叶初精合一加工厂区域布局为,茶房乡5户、大寨镇3户、爱华镇和涌宝镇各1户。有茶叶初制所169个,年加工能力3200吨;初制所区域布局为,茶房乡59户、大寨镇54户、大朝山西镇16户、爱华镇13户、茂兰镇10户、漫湾镇5户、涌宝镇6户、晓街乡和后箐乡各2户、忙怀乡1户、栗树乡1户。   2005年末,云县的茶叶加工经营形成:以茶叶初制所为依托,以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茶叶有限公司、云南龙润茶业集团云县天龙生态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云县森野高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云县家盟茶叶酒业有限公司、云县聚龙茶厂为骨干,以云县刘家坡茶厂、金华茶厂、沁园春茶厂和新合茶厂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生产加工的产品有红茶、绿茶、青茶、普洱茶、砖茶、砣茶和茶饮品等茶类100多个花色品种。年内,共加工精制茶3942.65吨,其中红茶1574.5吨、绿茶1123.15吨、普洱茶124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7826.1万元。产品销往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并自营或转出口缅甸、泰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和德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2005年,共出口茶叶195吨,其中自营出口45吨,间接出口150吨,创汇9.3万美元。   一、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茶叶有限公司   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县县城,始建于1985年,经过20年稳步发展,现已由最初单一生产饮料的企业一跃成为集啤酒、白酒、红酒、饮料、生态食品、旅游、宾馆为一体的多元化生产销售企业。集团目前拥有10个法人子公司和28个分公司,员工5000多人,固定资产8亿元,年销售收入5.2亿元,年实现税收3000多万元,是云南省最大的啤酒、白酒生产企业。   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茶叶有限公司是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的一个下属公司,位于云县爱华镇田心村民委员会老鹳窝。于2004年2月开始筹建,公司占地面积11.7公顷,现已完成1.8亿元人民币投资,有职工50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8人,质量管理员160人;有年生产能力1800吨绿茶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1000吨CTC碎茶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1000吨普洱茶、紧压茶生产车间一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茶饮料生产线一条。生产产品主要有:原生、、、、袋泡茶和原生茶饮料等近百个品种。主要产品市场,全国及出口部分国家。   二、云南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县茶房乡文乃村民委员会,始建于2002年,于2003年正式投产运营,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0亩,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2004年成功兼并原茶房茶厂,2005年兼并茶房乡野鸭塘茶场。经三年经营,现公司总资产已达3820万元,拥有高优生态茶园3000亩,有从事茶叶专业多年的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技术员等员工20人。公司主要生产茶产品有:CTC红碎茶、CTC绿碎茶、香、传统红碎茶、、茶、、CTC茉莉、、、嘉茗系列小包装等三十多个花色品种。产品主销国内大中城市及缅甸、泰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云县天龙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县天龙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草皮街东岳宫山,公司于2000年7月组建,属股份制企业。现总资产达6545万元,固定资产3770万元,有固定员工108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6人,拥有基地茶园9000亩及配套初制所14个。公司下辖云县天龙茶厂和临沧市茶叶交易市场,具有2500吨的年生产加工能力和5000吨的茶叶市场交易能力,持有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公司49%股权。公司生产经营产品主要有“宇龙”牌普洱茶、功夫、蒸酶茶及紧压茶等4大类3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东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北京、上海、郑州、西安及呼和浩特等地。   四、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公司   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县茶房乡大河边村民委员会,于日成立,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现省茶苑集团)、原云县茶厂(现云县天龙生态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三汇贸易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684.99万元,其中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资178.09万元,占26%,香港三汇贸易有限公司出资171.26万元,占26%,原云县茶厂(现天龙公司)投资335.64万元,占49%,设计生产能力500吨,公司属外商投资企业。近几年来,更新技改投入15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750吨,实际生产能力近1000吨。生产茶产品主要有:CTC红碎2号、3号、5号、末号和CTC绿碎2号、3号、5号、末号两大系列。茶叶销售渠道主要为,CTC红碎茶部分出口东南亚地区,主销缅甸,部分销往国内广东、广西及华东部分地区;CTC绿碎茶调省茶苑集团转出口德国。
  云县种茶拓荒者—李钟铭   李钟铭(),字鼎臣,县城卖花街人。少年时在廪生卢光华所办培根私塾受业。后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国学专修科。民国21年(1932)任云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倡办民众夜校、国术馆、滇剧团、赛马会等社会文化事业。云县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东岳庙会,庙中塑十殿阎君和地狱轮回等泥像。为消除根深蒂固的愚昧落后的风俗,李钟铭设法把庙会改为清官祠会,纪念民国初期修建铁索桥,为民造福的清官张景中。会期举行赛马,演剧等活动。县城街道狭窄,多次发生火灾。他发起成立义务消防队,除训练人员外,还劝导居民购置水枪等消防器械。为解决民众婚丧困难,他组织民生合作社,购置锅碗桌凳,并在人力上对婚丧人家给予帮助,特别困难的,则义务支持。他所倡导的各种公益事业,得到地方人士的热烈拥护。民国32年,云县成立农会,李钟铭被选任农会会长,同时被选为云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当年云县合作金库发放实业开发贷款,他立志振兴实业,便贷出资金,在安河、中山一带开辟茶园350亩,从双江勐库购入优良茶籽4000余斤,亲自试验种植。所产的茶,压制成三角形砖饼式,造形别致,装璜美观,销往外地,很受欢迎。当初李钟铭提倡大规模种茶时,人们都不相信他能成功,因为前人多次试种,收效甚微。乃至他种茶获得高产,茶质优良,打开销路,价格上涨,方才为人们所敬服,各乡陆续仿效。他又在卖花街开设“鼎臣茶庄”,以茶庄人肖像为商标,名“中山芽茶”,后商标申请注册登记时,主管机关因中山芽茶名称易与孙中山姓名相混,指令改名“忠山芽茶”。   中国云南原生茶巨型航母打造者—刘光汉   刘光汉,1947年11月生于云县茶房乡刘家坡,196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后“下海”,于1985年1月至今创办并发展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现任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共云南  省委政策研究室决策调研员、云南省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工商联合会执委、临沧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临沧市政协委员、云县政协常委、云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光汉自1985年创办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以来,敢想大思路,敢动大手笔,聚精会神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从3000元开始创业至今,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10个法人子公司和28个分公司,员工5000多人,总资产12.8亿元,年销售收入6亿元,年实现税收3400多万元,集啤酒、白酒、原生茶饮料、原生绿茶、原生红茶、原生普洱茶、旅游和宾馆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化的生产销售企业。   刘光汉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在做好酒业发展这篇文章的同时,面对昭示着“临沧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临沧史前文明”的好山、好水、好茶园。他顺应当今世界崇尚“天然、健康、回归自然”的消费理念,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做大做强茶产业,传承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使命。2004年开始,斥巨资1.8亿元引进了国内先进,日本、德国等国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打造了年生产能力为绿茶1800吨、CTC红碎茶1000吨、普洱茶紧压茶1000吨、原生茶饮料10万吨的中国云南原生茶巨型航母—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茶业有限公司,开创了以云南大叶茶为原料的原生态系列产品,给云南临沧茶叶永久定格的是“原产地、原生态、原质原味”绿色食品的完美注释。 云南CTC绿碎茉莉花茶创制者—段国成   段国成,日出生涌宝镇,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77年7月至1979年1月在云县晓街团山初中任教师,1979年11月至1986年7在云县茶厂成品车间工作,历任成品车间副主任、主任,半成品组组长,精通茶叶筛制和审评。1986年8月至1988年6月在云县茶厂人事保卫科工作,任人事保卫科长,熟悉人事管理。1988年7月至1990年7月在临沧地委党校读书,任班组织委员。1990年8月至1997年7月在云县茶厂工作任副厂长、厂长,熟悉茶厂综合管理和营销。为领办、创办非公企业,1997年8月至2002年在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任总经理,研制出CTC绿碎茶,已申报专利,专利号为:.0。2003年任云南临沧交通运输集团云县天龙公司总理,2003年至今在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主持开展了“嘉茗牌”CTC绿碎茉莉花茶、香红茶等六大类茶,并实现了云县自茶厂以来首次直接出口茶叶,2004年10月经“首届中国经济财富论坛”大会组织委员会评定,被推荐为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2005年被评为云县“十五”期间先进个人。
云县回族茶艺
  云县回族的清真饮食习惯,形成了特有的回族茶饮习俗。用餐饮茶,香茗佐佳肴,可祛油腻,开胃口,助消化,解暑气,提精神。不论居家用餐或宴请宾客,每餐必上茶,成了不可少的回族餐饮特色。   传统的回族家庭,都备有当地新产的上好茶叶。以外观清亮,茶香浓郁,抢口回味的当年茶叶为佳,近代均以小包装的各色名茶代替。   茶具是茶饮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旧有茶具为土陶制作的烤茶罐、瓷茶盅、茶壶。烤茶罐为陶制,约一握拳大小,口小肚大,偏口,独把。有的人家备有专门烧制的有阿文图案的瓷茶盅、茶壶,更为回族茶饮增添特色。   回族老人早起做完礼拜后,便就火塘上精心烤上一罐茶。烤茶讲究手、眼、鼻功夫。手要边烤边抖动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不糊不焦;眼要看准茶叶颜色变化,烤太嫩,烤茶风味出不来,烤老了,则有焦苦味;鼻要嗅闻烤茶特有香气,到茶香四溢,烤成金黄色时,就用现烧的开水冲入茶罐中,火候掌握恰好,就发出“扑噜噜”的连续响声,称“雷响茶”,要是放凉了一点,则“嗞”的一响,就悄没声了,戏称哑巴茶。将茶罐中的茶汁,俗称“茶卤”,倾入小茶盅内少许,羼入开水,即可奉客或自饮。有时则将烤好的茶叶放入茶壶中,沏入开水,然后用小茶盅慢慢品啜。正所谓“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有童谣云:“我家有个小黑婆,客人一来钻灶窝”,说的就是烤茶。客人来了,也如法炮制,边饮边聊,别有风情。   现代不用火塘,沏茶,茶具也与时俱进,各种保温杯琳琅满目,热水壶热水器也应有尽有,各依所好,选用就是。喜饮烤茶,事先用干净烤锅炒一点备用,还可用烘青,炒青等品种充之。饮生茶则在小包装袋中随取随泡,倒也方便。   若是留客用饭,或宴请宾客,则上茶就有讲究。主人央客上坐,若多位客人,则依次入座。这时勤快好客的男女儿童,早将小茶盎摆好,右手执壶,左手轻按在壶盖上,恭敬斟茶,又按客人顺序,双手奉至面前,小心摆放桌上。斟茶太满或一只手递茶,则有失恭敬。席间,主人随时为客人续茶。   若是喜事节庆,则先上苦茶,再上糖茶,寓意先苦后甜。   糖茶是云县回族群众款待宾客的饮品。多在民族节日和订婚、过礼的喜庆日子用。一盅香甜辣烫的糖茶入口。主人的喜庆之意顿时充满宾客心头。   煮制糖茶的原料有红糖、生姜、核桃、红枣。   先将红枣煮熟,核桃仁切成薄片待用。核桃仁要选用白瓤的为好。切核桃仁片,是年轻媳妇和姑娘们显露绝活的好时机。刀功好的妇女,切出的核桃片又薄又匀,更能为糖茶的独特风味增色。   然后把生姜用刀拍烂,加好红糖一同煮水,视口味调整姜和糖的比例。在喜事上用的时候,多数人家有以甜味为主,取甜蜜和美之意,祝福新人幸福和睦。有的人家以辣味为主,祝愿女儿操持家务泼辣能干。   最后,取小茶盅放入红枣两三枚,核桃片一撮,用滚开的姜糖水沏入。取托盘端出请客人自取饮用。呷上一口糖茶,核桃香,红糖甜,姜汁辣,糖水烫,真让宾客心中热气顿生。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爱热闹,图省事,拿个吃饭碗,冲泡一碗,也是常事。就是年老长者,也喜爱饮个双杯,方才尽情。   家中老人种有茉莉、鱼子兰等香花,在开花时节,将花朵采摘放入茶叶中,窨成花茶,则又是一种风味。   有的人家,将糥米炒黄泡饮,称糊米茶,清香开胃,健脾消食止泻泄;有的人家以杭菊、枸杞、桂圆、大枣、香苏、灵丹等泡饮,各以药性,则为药茶,实为保健饮品。   过去出远门做生意,尚有一种“油茶”,今已无人去做了。其工艺是将米粉、黄豆粉炒黄,加糖,趁热拌合牛油,凉后成块状。所用牛油以骨髓油为好。食用时,掰一块,用开水冲化即可,若再配一罐雷响茶,则解饥解渴解乏尽在其中。油茶便于携带,营养丰富,味道可口,食用方便。这是回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的方便食品,解决了旅途中没有回族食品的难题。   这些回族饮品,是云县民族茶文化花园中的一束小花。在发展临沧民族旅游、宏扬临沧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把它们发掘、整理出来,也是各族群众,特别是回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云县茶叶品种与技术引进
  明朝崇祯年间,徐霞客由顺宁(凤庆)到云州(云县),路经马鞍山到新城坝,在观音阁中歇凉,原载有:“烈日阁中凉风悠然,僧瀹茗而供。”这说明云县早有茶水待客的民俗,也说明云县当时已有茶叶种植。在《云县志》载有:“旧植茶三千余株,系北区(茂兰、新村)名为大山茶(野生种),又名宝红茶,叶粗味苦,本境人夙不食用,专销下关百余驮,每驮产值大约十元。”1919年(民国8年),据云县实业所调查,民国以来全县新植茶树约58万株,品种为大山茶、勐库茶,种植最多的是南区(茶房、大寨、大朝山),约4万株,多为勐库茶种。茶叶加工为土法,用铁锅烘烤杀青,揉捻,太阳晒,成品有条茶、简茶,年产两百余驮,每驮价为20元银币,云县实业所以公款购进茶籽25斗(约1250斤),分发到宜植茶的各乡村,派人督栽。又有云县到双江、勐海做生意和烧土陶器的手工业者带回勐库、勐海大叶种茶种植。”   1952年,云南省农业厅抽调了一批青年干部到贵州省农业干部学校桐茶试验场培训茶叶载培加工技术,于12月回云南后,分为两个工作队分别到勐海县和云县、凤庆从事茶叶发展工作。   1953年1月,云县进行了茶叶品种、茶叶生产情况调查,对茶房、大寨、涌宝、茂兰、漫湾、头道水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标本、茶叶品种鉴定,认定茶房、大寨、大朝山西镇、茂兰种植的品种为勐库大叶茶品种。根据茶叶种植情况作出茶叶初制所布点,建起了大寨、文丰、平田、文雅、南挖河、马街、桥街茶叶初制所,凤庆茶厂派技术员到茶房作茶叶初制技术指导,同时提供了手拉机、水拉机等茶叶加工机械图纸,就地仿制使用于生产,当年生产工夫红茶286担。   1953年,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后,时任县长的郭琦提出推广茶叶带状等高种植方法,并大力宣传和推广种植勐库茶种,在茶叶推广基点进行茶叶种植示范。1954年的全县三干会期间作了山地等高带状模型展览,宣传开梯地种茶技术。   1955年12月,中国茶叶公司派来了安微、浙江的茶叶技术干部叶新和、姜光成、姜顺来到云县作茶叶加工技术指导。   1957年,云县农水科招收了数名年轻农民为茶叶辅导员,并在茶房乡平田举办了标准等高带状青年茶园示范。   1958年,在茶房乡的平田、街头、刘家坡、陈家村进行老茶园改梯培土保肥改造,1959年的茶叶产量增长了83.1%。   1958年,临沧地委分配给云县茶叶无息贷款22.95万元,要求新建25个茶叶初制所。后又要求新建小型茶叶初制厂2个,安排无息贷款3.75万元。下达老茶园改造1万亩,配套无息贷款3万元。   1959年初,临沧地委、行署决定:云县、双江县的茶叶初制所全部改为红茶初制所。云县在大寨、大朝山、茶房等乡镇新建了旧村、中山、林茂等茶叶初制所,爱华、茂兰、幸福相继建起了初制所,当年共生产红毛茶5977担,占全年收购量的51%。   1960年2月,云南省政府在凤庆县召开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新植茶园三年开采,五年大量投产,密度为每亩1600株。云县出席会议有茶房、大寨公社党委。在会议上临沧地区出席会议的14个公社发出了“为实现1960年茶叶数质双丰收的倡议书”。会后茶房公社动员了全社劳动力,在短期内新开了2万亩新茶园,其中8000亩是梯地茶园。由于茶籽供不应求,茶房茶叶站的技术人员,在茶房进行了短穗杆插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示范,面积0.3亩。全县茶叶会议在茶房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茶房的老茶园改造、新植茶园,新开茶地、育苗、短穗杆插技术。   在1956年至1960年期间,由于地县党政部门的重视,用于购买茶籽、派技术干部指导,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到196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62451亩,采摘面积达11514亩,茶叶收购量达12234担,其中红毛茶8388担。   1964年,在当时的茶房、大寨公社的茶叶初制所推广烘青茶制作技术,该技术对鲜叶的要求是一芽二至三叶。工艺流程为:高温杀青→揉捻→烘干(一次性干燥)。当年烘青茶的收购量为314担,1965年至1967年间,每年收购量为300担左右。   1965年,全县新植茶园8441亩,茶叶初制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共建成64个茶叶初制所,茶叶机械有木制手拉机12部、牛拉机4部,水拉机148部,烘笼1924个。随之,又进行茶叶机械改进工作,首先对使用手拉机的茶叶初制所进行改造,在茶房的饶家村茶所安装了15HP柴油机,50型揉茶机。在大寨昔元(现属大朝山西镇)茶所安装了20HP型柴油机、50型揉茶机。   1966年2月,临沧地委领导赵廷俊带全区各县到保山参观万亩样板茶园,回县后,由县委、政府组织办样板,在茶房建起了500亩连片样板茶园,并进行不同株行距效果试验。在漫湾建起百亩连片示范茶园,使当年的新植茶园面积达到了25924亩。   1973年,由云县商业局革命委员会筹建云县茶厂,日建成投产,云县茶厂建成后,解决了云县只能生产原料和进行初加工而不能精制加工的问题,实现了云县茶叶原料、初加工、精制生产加工一条龙。   1974年,国家农业部、国家外经贸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会议,云县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云县被列入国家在“五五”期间年产5万担茶县之一。   1975年,云县茶厂购进了临沧地区机械厂制造的60型茶叶平切机2台,配备给时为茶房公社平田、大河边茶叶初制所,进行红碎茶试制,当年生产红碎茶293担。随着生产红碎茶的初制所增加,1976年,又购进了50型茶叶平切机20台,60型茶叶平切机18台。   1979年,购入推广使用转子机25台,使全县50%以上的夏秋茶鲜叶能初制成红碎茶,红碎茶产量增加到2622担,每担平均价提高了137.2元,云县茶厂红碎茶精加工18批,质量达到中、高档水平11批。   1981年11月,国家茶叶研究所茶叶品种研究室副主任唐家济、虞富莲、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临沧地区茶叶研究所、云县外贸局、云县科委共同组成云县茶叶品种资源调查组,到茶房、大朝山西镇进行实地考察,将调查资料送中山大学茶叶专业教授张宏达,以茶花萼片鉴定的新方法进行鉴定,得出云南有30个茶叶品种,其中有2个变种,(全世界有37个茶叶品种,其中变种3个),云南特有25个茶叶品种,含云县茶房马街何家村的大苞茶(编号为第2个品种)。   1982年,云县外贸局、茶房茶叶站在茶房进行连片老茶园改选,共组织115户农户,对380亩老茶园进行不同修剪方法和改土试验。平田村的黄载会户5亩茶园,原年产鲜叶2000斤,经过改选后,年产鲜叶达3516.7斤,大河边吴载风户1亩茶园,经改选后,年产鲜叶达1150.8斤。   1987年,云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家出口茶叶基地县之一。   1988年,引进普洱县茶厂年生产量为1245担的普洱茶加工生产技术、设备,临沧地区茶叶局帮助云县茶厂试制边销茶砖茶。   1976年至1982年,云县外贸局进行茶树合理密植速成高产试验,试验面积1.3亩,分两期进行。   试验结果:密植茶园比稀植茶园速成高产,1976年种植的0.35亩试验茶园,到1978年,二足龄时以养蓬为主进行轻采,收获鲜叶183斤;到1979年,三足龄时进行合理采摘,收获鲜叶294.9斤;到1980年,四足龄时,收获鲜叶513斤;到1981年,五足龄时,在管理和采摘措施跟不上的情况下,仍收获鲜叶566.8斤;到1982年,六足龄时,收获鲜叶818.7斤。   1979年,云县茶厂把粮食加工的风力输送技术引用到茶叶生产筛分车间的茶叶输送,风力输送茶叶有三点好处:一是由于密闭输送,防尘效果好,减少了车间80%的灰尘污染。二是自动化程度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三是不受进料点和卸料点的限制,布置灵活、占地少,设备可露天设置,节省建筑空间,设备简单,投资少,建造快,对新建和改建都适合,管理维修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   1984年,云南省汽车修理一厂帮助云县茶厂建成太阳能热水洗澡池,也是云县第一次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热水器。
云县茶叶生产三项成果获奖
  1、1982年,低产茶园改造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三等奖。   2、1984年,茶叶综试区丰产获临沧地区三等奖。   3、1984年,bcRF—24TⅡ型立式热风炉改进及推广获临沧地区三等奖。
云县茶与民俗
  茶与婚事,当新娘接进家时,新婚夫妇要喝两杯茶,苦茶和甜茶,先喝苦茶后喝甜茶,苦茶为平时饮用的茶,甜茶为核桃仁用刀切碎与红糖配制而成。   茶与丧事,当老人临终时,用银子、茶叶、米一起放到口中。送葬前,客人为主人配制约六七斤左右米,即用茶和米拌合,当棺材起动时,送葬的人把米茶抛向棺材。孝子孝女送葬后回到家时,每人要喝一杯甜茶。   茶与祭奠,祭奠祖先亡灵和献坟时都要单独泡一杯茶,称为净茶,与其它贡物一起贡奉祖先,祭奠结束后,用茶和其它部分贡物配制一碗“浆水饭”,倒在大门外或祖坟旁,给孤魂野鬼享用。   山区农家饮茶,饮用的茶为自制手工茶,每天早上起床后,生火,用小陶罐,俗称“茶罐”烘烤茶叶,边烧水边在力火上烘烤,按火势每隔几分钟抬起小罐翻抖一次,烤出香气后,用烧开滚烫的水倒入小罐,罐口泡沫喷勃而冒,伴有瞿瞿响声,香气扑鼻,待泡沫落后,把小罐里的茶水倒入杯中,有多少人倒多少杯,再用开水加入杯中,使茶水味掺淡。农夫一天劳作回家后,再用此法烤饮用茶,日复一日。有客来访,照此法以茶待客。有些农家,时常有邻居、朋友来聚围座火塘,边聊天边饮茶,直到深夜或公鸡报晓才散。   大碗茶,云县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整天汗湿全身,一天到晚口渴难忍,特别是农村到县城赶街、办事的人更是如此,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县城的居民在街上或用自己临街铺面卖起大碗茶,所谓大碗茶就是直接用大碗泡茶,每碗五角钱,路者饮过大碗茶实为止渴舒适。   茶与酒的完美结合—— 家盟茶酒   云南云县家盟茶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研制出绿茶酒、红茶酒、普洱茶酒等茶酒系列产品,最终实现了茶与酒的完美结合,使茶的有益成分均匀溶于酒中,结束了以茶汁勾兑白酒的时代,填补了中国无茶酿酒的历史空白。家盟茶酒的生产基地系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的优质茶叶产地茶乡——云南云县茶房桥街。   家盟茶酒的生产工艺采用优质绿茶、红茶、普洱茶等茶叶和水为原料,使用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精心酿制而成。   家盟茶酒中所含物质已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验证。茶酒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具有防病、抗癌、软化血管、健胃开脾、坚固牙齿、美容养颜的功效。   家盟茶酒具有酒色清亮透明、茶香怡人、入口清冽柔和、余味悠长、甘爽不上头等特点,是馈赠亲友、宴请宾朋的佳品。
云县古茶树资源(群落)分布调查报告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在东经99°43'- 100°33',北纬23°56'-24°46'之间,南、北纵横94.4公里,东、西横跨84.2公里,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县境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48米,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气候类型,土壤条件优越,物种丰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县份之一。   2004年1月,2005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2005年11月下旬,分3次对我县古茶资源普查、举证,经市茶办、昆明植物研究所、县茶办、县民宗局、县林业局、县广电局联合,对全县12个乡镇古茶资源以重点普查、抽样调查、重复普查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普查。经调研:云县在海拔米之间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或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品种有五室茶系的大苞茶种,五柱茶系的滇缅茶种、大理茶种,秃房系的拟细萼茶种,茶系的香果茶和普洱茶种。经初步鉴定在漫湾镇白莺山和核桃林村茶系茶种较为集中有本山茶、二嘎子茶、贺庆茶、白芽子茶、黑条子茶、藤子茶和勐库茶7个品种共12400亩,全县古茶面积49840亩,其中:野生型26900亩,栽培型22940亩。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属云南省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大朝山,爱华镇黄竹林箐,幸福镇大宗山、万明山和漫湾镇白莺山村、大丙山茶。   主要的古茶树群落有:   1、幸福镇大宗山野生群落:分布于幸福镇蔑笆山、哨山、控抗、帮洪、帮信、安腊大箐等附近的国有原始森林中,与凤庆县大万民山毗邻,应同属大宗山山脉。茶树群落海拔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47.3" -24°15'13.5",东经99°52'13.6" -99°52'35",分布面积近21100亩,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0米以上的野茶树生长,株高0.3至3米左右的茶树随处可见。以1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位于大宗山海拔2403米至21100米,北纬24°14'东经 99°52'之间,株高平均在40米左右的有20多株,主干基围平均1.55米,树龄约1000年;以2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位于大宗山大茶树平掌,海拔2363米至2400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5',东经99°52',主干基围2.25米,株高43米,同一位置另有一株高41米,主干基围2.2米的古茶树,根据村民介绍于2003年初自然死亡,根据原始森林的生长规律推算,该两株野生古茶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以3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位于大宗山脚(淘金河边),海拔2196米至2360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东经99°52',株高41.3米,主干基围1.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在大宗山的大岔河有一株树高50米左右,基部周长2米,基部直径0.637米的野生古茶,由于地处河谷山崖,所处地形复杂,极为隐蔽,难发现。另在幸福镇灰窑、哨山、慢遮、蔑芭山等村有约600亩的人工裁培型古茶树群落,最高大的是团山地古茶树共7株,平均株高10米,根部基围0.52-0.95米,冠幅5×6米,海拔米,属于勐库种,树龄150年以上。其中一株高10.2米,根部周长95厘米。同时,在团山地村民小组的耕地上有 13株平均树高7.5米,根部基围0.55- 1.48米,冠幅3×5米的栽培型古茶树,根据树势推测,树龄在200年左右。当地村民称此茶为“大树茶”。   2、爱华镇黄竹林箐古茶树群落:黄竹林含盖爱华镇安河村、河中村等,古茶树分布在国有林和集体林,部分也属台地型,以安河、河中两个村为著名。在安河村黄竹林米海拔的原始森林中,有近10000株古茶树,最大一株根部基围2.23米,基部直径0.73米,株高16米。在河中村国有原始森林和集体林下平掌山、豹子洞箐发现有野生古茶树15000多株,最大的一株根部基围2.53米,基部直径0.81米,高12米(被砍过顶部主杆)。另一株直径为0.76米。直径在0.2米的古茶树不低于1500株。按山体走向,主要分布于下平掌山、豹子洞箐两个山头延伸区,面积约1100多亩。   在河中村委会有清末民初李鼎臣种植的1600多亩栽培型古茶园,分布在大茶地、小天陆地,距今有110多年历史,现长势良好。另在羊厩山村民小组自留地中存有1万多株的古茶树,据调查推算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一株是该组钟天云户的大茶树,基部直径达0.36米,基部周长1.13米,树高10米;该群落古茶树,树高平均在6米左右,根部基径0.15米-0.2米。分布于地边、坎头,且长势良好。另外,在爱华镇的独木、安河、黑马塘等地也均有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面积700多亩。   3、漫湾镇、茂兰镇大丙山古茶树群落:茂兰镇大丙山保护区中约有15000多亩野生古茶树。大丙山所辖漫湾白莺山、核桃林、新村、草籽、酒房等;茂兰镇的哨街、温平、转水河、丙令、旧村等两镇山系国有、集体林和承包地上,在数万亩的区域内有栽培型,尤其有12400亩古茶树都在村民承包地上,其中以漫湾镇白莺山村、核桃林村等,茂兰镇哨街村等的古茶树为最多。最著名的是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群落,古茶树分布于漫湾镇白莺山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米,北纬24°38',东经100°19'。茶树株高6-10米,根部基围0.8-3.9米,冠幅2×5-9×9.6米的100多株。株高达5米的有6500株,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中最大最高的160多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株属白莺山村熊家组罗正强户,海拔2170米,北纬24°38',东纬100°19'。株高10.5米,冠幅9×9.6米,根部基围3.9米,有11个分枝。据当地74岁熊文贤老人介绍该茶树树龄达500多年。   茂兰镇哨街村委会石旮旯村民小组野生古茶树群落,上至该村民小组罗少希家房后面100米,下至罗恒周家地边,左右齐大箐边核桃林,约500亩承包地中,共有古茶树168株。其中最大一株根部基围1.60米,根部基径0.50米,树高9米,共分枝11主枝,最大有4枝,基部直径在0.10—0.15米,最小的有7枝,直径也有0.06米,平均株高6米,属台地型大古茶树。其它8个地区(地方)约有1960多亩。   4、大朝山西镇菖蒲塘等村古茶树群落:在大朝山西镇苍蒲塘村、昔元村、邦旭村、背阴寨村等约有500亩古茶园,其中以苍蒲塘村糯伍村民小组村边保存的5亩左右古茶树群落为最,其中有12株古茶树最高大,株高均在10米以上,根部基围1.7-2.05米,冠幅(6-7) ×8米,树龄约200年以上的有3株。其中一株高11.7米,基围2.05米。据云县《县志》记载是拟细萼茶幸存点。   5、涌宝镇棠梨树和忙亥、木瓜河等村裁培型古茶树群落:分布于北纬24°18' ,东经100°19',海拔米,株高5.3-10.5米 ,冠幅2×2-6×6米,主干基围0.21 –0.58米。现调查棠梨树村,在1600多亩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52株最高大的古茶树分别分布于村委会门口及村子周围。据村民反应及茶树的长势看,树龄在1000年以上,当地村民称该茶为“勐稿茶”或“大树茶”。此外,在涌宝镇忙亥村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在本村村庄约6000多亩范围内约有500亩野生古茶树,在米海拔内,分布存活数万株野生茶,其中有张家、干沟边、赶马、罗家四个群落为分布较多而集中。如赶马组李家鹏户的最大一株高9.78米,根部基围2.05米,据当地老人介绍茶树树龄最大的达200年以上。   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勐库茶群落约有500多亩野生,海拔2134米,北纬24°18',东100°16',该茶树根部共发10分枝,树龄在100年以上。另在涌宝镇木瓜河、棠梨树、石龙、浪坝、茶山等地约有1000多亩栽培型古茶树分布。   6、茶房乡马街等村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分布海拔米。 在周家组530多亩古茶树园,最高大的10株,株高8米,根部基围1.2米,通过访问当地的老人,其树龄约在180年以上,当地人称勐库茶,县志记载叫滇缅茶。另在村头村、文茂村、黄沙河村、响水村、文乃村等村也均有分布。 7、其他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大寨镇有野生古茶树的1100多亩,有栽培型1500多亩;晓街乡的万佑村、老普村、新联村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后箐乡的勤山、白玉景村、一碗玉水村有栽培型古茶树500多亩;栗树乡的崎岖村、大平掌村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忙怀乡的忙贵村、麦地村有栽培型古茶树100多亩。 据三次实地调查和了解收集,全县有栽培型古茶树约22940多亩;野生古茶树26900多亩。
云县古茶树遗产与保护调查情况
  云县地处临沧市东北部,云南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3°57′—24°46′、东经99°43′—100°33′之间,属于低伟度地区。云县东隔澜沧江与景东县相望,南接临翔区,西南与永德县、耿马县相连,西北同凤庆县毗邻,北以澜沧江与南涧县为界。县境东西横跨84.2KM,南北纵横90.4KM,总面积3760KM2最高海拔3429.6M,低海拔750M,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土壤条件优越,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是临沧市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一、茶树资源概况   概据县志记载云县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古茶树遗产存量较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日至日由茶办、林业局、广播电视局组成考察组,对云县漫湾镇、涌宝镇、茶房乡、大朝山西镇、幸福镇等5个乡镇6个村(点)进行全面翔实的普查,发现我县有大量的人工栽培古茶树和野生古茶树群落。   (一)野生古茶树   云县在涌宝镇棠梨树村和幸福镇灰窑、箩笆山等地均有野生古茶树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幸福国有原始森林区大宗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1、涌宝镇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于北纬28°18′东经100°19′,海拔米,株高5.3—10.5M,冠幅2×2—6×6,干径基围21.4—58CM。现调查在1600多亩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存五十二株最高大的古茶树分别分布于村委会门口及村子周围。据村民介绍及茶树的长势看,树龄在150年以上,当地村民称该茶为“勐稿茶”或“大树茶”。   2、幸福镇灰窑村民委员会野生古茶树群落生长在团山地村民小组的耕地上,海拔1850米,北纬24°15′,东经99°57′。共13株,平均树高7.5米,根径基围0.55-1.48米,冠幅3×5米,乔木型。根据树势推测,树龄在200年左右。当地村民称此茶为“大野茶”。   3、幸福镇大宗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于幸福镇蔑笆山村民委员会附近的国有原始森林中,海拔米,茶树群落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47.3″—24°15′13.5″,东经99°52′13.6″—99°52′35″,分布面积近15000亩,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0米以上的野茶树生长,株高3米左右的茶树随处可见。如以腰茎最粗的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分布在大宗山大茶树平掌,海拔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东经99°52′,干茎基围2.2米,株高43米,树龄在1000年以上。以3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位于大宗山脚,株高41.3米,干颈基围1.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如以1号野生大茶树为代表的群落位于大宗山海拔2403米至2500米,北纬24°14′,东经99°52′,株高平均在40米左右的有20多株,干颈基围平均1.55米,树龄约1000年。   对野生古茶树现场考察和初步鉴定,认为云县野生古茶对分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布海拔在2000米以上,海拔上限达2500米左右,与云南省栽培茶树适生海拔上限基本一致。二是群落分布区域广,幸福镇蔑笆山野茶树居云县野生古茶树群落之首。三是茶树种群数量大,密度高,树龄长,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四是群落中的野生茶树具有茶树的一切形态特征,据茶农介绍经加工发汗后可以饮用,其鲜叶制成的茶叶回味好,口感佳。五是属于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据实地调查和了解收集,全县约26400亩。   (二)栽培古茶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茶房绅士石峻从勐库购进茶籽30驮(约1500千克),由茶房的陈、石、杨、彭、黄等姓种植。民国6年(1917年),南区团总石岳再次派石峻从勐库购回茶籽100驮,分发给勐麻槽所属村民种植。民国9年,云县实业所购进勐库大叶茶籽2.5石,分发宜茶区村民种植。同时期,涌宝外出经商者引进了少量勐海大叶茶种。在漫湾、涌宝、茶房、大朝山等乡镇均保存有树龄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古茶树。   1、漫湾白莺山大茶树群落。位于漫湾镇白莺山村委会周围,茶树品种主要是勐库茶和宝红茶(大理茶)两种,海拔2217米,北纬24°38′,东经100°19′。茶树株高5.9-9.7米,根颈基围0.8-3.7米,冠幅2×5—9×9.6米。株高达5米的有50株以上,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中最大最高的160余株,占地12400亩左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株位于白莺山熊家组(罗正强户),海拔2191米,北纬24°38′,东经100°19′。株高10.5米,冠幅9×9.6米,根颈基围3.7米,根部有11个分枝,据当地73岁熊文贤老人讲该茶树树龄近500年。解放前,每年的农历4月30日在本村附近名叫大河街的街子上举行赶茶会活动,参加茶会是各保、甲的族长,各族长带着本族种植加工制作的茶叶在茶会上进行开汤,由参会的各族长进行评比。评比优胜者将本族的好品种提供给其它族种植,同时,其它族每年向优胜者进贡一定数量的茶叶成品。据传第一次赶茶会评比胜出的品种为勐库茶。而勐库茶是从云县茂兰镇哨街引进的。   2、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勐库茶,海拔2134米,北纬24°18′,东经100°16′,该茶树根部共发10分枝,树龄在100年以上。   3、茶房乡马街村古茶树,分布海拔米。在周家组500多亩古茶树中,最高大的10株,株高8米,根茎基围1.2米,通过访问当地的老人并依据树势推测,树龄在180年以上。当地人称勐库茶,县志记载叫滇缅茶。   4、大朝山西镇菖浦塘村糯伍村民小组村边5亩左右古茶群落中有12株古茶树最高大,株高均在10米以上,根颈基围1.7-2.05米,冠幅(6-7)×8米,树龄约200年以上。其中一株高11.7米,基围2.05米。   5、幸福镇灰窑村约150亩的古茶群落中,最高大的是团山地古茶树共7株,平均株高10米,根颈基围0.52-0.95米,冠幅5×6米,海拔米属于勐库种,树龄150年以上。其中一株高10.2米,根部周长95厘米。   据实地调查和了解收集,全县有栽培型古茶约5460亩。
  二、古茶树保护现状   云县野生及栽培古茶树保护工作历来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保护措施,但由于古茶树点多面广,大部分野生古茶树未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不够具体,不够专业,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及资金保障,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形势仍面临很大困难,对野生古茶树的砍伐、采茶、栽培,古茶树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是对古茶树的最大威胁,是造成“云县漫湾镇白莺山茶树王”、茶房乡大苞茶和幸福镇大宗山上千年野生古茶树死亡的主要直接原因。   三、关于云县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的建议   野生和栽培古茶树,是古代先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自然文化的珍遗产,具有巨大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保护古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存古茶树种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和传播过程,维护中国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地位。利用古茶树遗产进行茶树育种、产品开发和旅游开发,通过古茶树遗产承载和传递物质文化信息,弘扬新,推进云县茶业国际化进程,促进云县小康社会建设。   根据云县野生及栽培古茶树分布状况和数量,建议县委、政府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古茶树自然保护区,把幸福镇大宗山野生古茶树和漫湾镇白莺山栽培古茶树点。对零星分散的古茶树,根据各点具体情况,可采取一点一策,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高优生态茶园等的建设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古茶树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   (2)成立云县古茶树遗产保护机构,开展以生态学、遗传学和民族文化为主的各学科研究,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对保护和开发古茶树资源提供咨询服务。   (3)有计划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全县的茶树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搞清古茶树遗产状况,制定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方案。   (4)从茶文化宣传、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产品开发、旅游开发等方面开发利用古茶树遗产资源。 (  5)县乡财政每年应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云县古茶树资源概况  
  一、资源情况  1、野生古茶树   在云县各乡镇,皆有野生古茶树分布,集中分布于幸福镇大宗山国有原始林区15000亩,掌龙至控抗林区5400亩,安腊大箐2000亩,涌宝镇灯盏大箐4000亩,四大集中片区分布面积26400亩。   幸福镇大宗山国有原始森林中,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15000亩,海拨高度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5′13.5’’—24°15′13.5’’,东经99°52’13.6’’—99°52’35’’。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山地季雨林,群落结构,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桑科等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以野生古茶树为主,另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有部分箭竹分布,附生植物兰科、蕨类等丰富,在野生古茶树富集区,为原生的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在对大宗山原始森林中方园20多公里地块内最有代表性的10株大茶树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测量观察和标本采集,其树姿为半开张,叶片水平状着生,嫩枝及芽体无毛,平均叶长13.7厘米,叶宽6.3厘米,叶片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西平,叶尖渐尖,叶质较脆,叶齿锐密,叶缘有近1/3无齿,叶脉9-10对,叶背主脉均无茸毛,鳞片3-4个,呈紫红色,无毛;芽叶基部紫红色萼片5个,绿色无毛,花冠平均直径4.0-4.5厘米,花瓣薄软,白色,无毛。分布中心区域100m2内,15米高胸径直径0.3米以上11株,其它108株,合计有茶树119株。在大宗山茶树平掌,最大一株株高43米,干茎基围2.59米,同一位置另有一株高41米,干茎基围2.25米的大茶树已死亡,20米以上古茶树较为常见,从形态学对比看,云县野生古茶树品种与双江勐库野生茶树及相似,应为同一品种。   2、栽培型古茶树   栽培型古茶树在云县主要分布在漫湾镇的白莺山,茶房乡的茶房、马街村,涌宝镇的木瓜河、堂梨树及幸福镇、茂兰等乡镇,面积约5400亩。   在云县漫湾镇的白莺山栽培型大茶树群落中,茶树品种主要是勐库大叶种茶和宝红茶(即大理茶)两种,分布海拨米,地理座标北纬24°38′,东经100°19′。该区域生长的栽培型茶树高在5米以上的有1500多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60多株,分布面积12400亩,其中最大一株位于白莺山熊家村民小组,该株茶树高10.5米,树幅9×9.6米,根茎基围3.7米,根部形成9大分枝,据广州中山大学专家来实地考证该茶树树龄500多年。
  二、相关保护措施   野生和栽培古茶树,是自然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具有巨大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保护古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存完整的种质资源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准备由云县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创新办与云县天龙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一道,对野生和栽培古茶树集中区域,在代表性地带设立古茶树自然保护区,即大宗山野生古茶树自然保护区和白莺山栽培古茶树保护区,并对重点茶树建立警示标识,在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整个保护区管理工作,对重点茶树实行特别养护,积极与外界联系,采取认养等方式,做好保护工作。
 三、保护与合理开发并举,做好保护工作  云县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保护工作历来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我们拟以云县创新办和天龙茶业公司为主,各乡镇配合,通过对保护资源特别是栽培型古茶树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通过加工工艺优化、包装组合、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从提高产品附加值入手,以高附加值产品来指导当地群众对古茶树资源的珍惜,引导其管护好古茶树,以达到合理开发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羌族部落,由于部落纷争,长年征战,羌族的一支(部落)为避免遭受战乱之苦,顺江而下,这个民族来到此地,首称一郎族,后改为二郎族,往后称为布郎族。由于处居山林,常年与野兽为伴,飞禽为伍,千百年来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因居山林,生活贫困落后,当时唯有苦荞一直是他们的主粮,黑茶交易一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和饮品。千百年来,民间就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茶叶远古在白莺山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白莺山,原叫白鹰山。据云县原政协副主席郑有林同志提供的他于80年代到白莺山考察了解收集的资料,白莺山,原称阿维,是四维中的一维(分阿维上庄和阿维下庄。上庄白莺山是第五保,下庄草籽是第六保),阿维上庄就是现在的白莺山村,后来,白莺山村隶属茂兰的辖区,叫中山公社(含核桃林)、中山乡。1978年改为白莺山大队(隶属漫湾 镇)。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常年有水牛来打泥洗澡,潭边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常在树梢栖息,远远望去象一棵棵开满白花的大树,大鹰飞起,铺天盖地,象棉花散飘在空中,白茫茫一片,被人们很形象的喻为——白鹰山。为秀美的山寨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后来,人们就将此林畜禽与人天然和皆的美景之地叫做白鹰山。在生活中,人们发现,大鹰是食肉的飞禽,常常攻击饲养的小鸡和能吃老鼠的蛇等益虫,专与人作对,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为生存而战,曾发生过“人鹰之战”。经过多年的人鹰之战,鹰逐渐减少,随之替代的“白莺”队伍逐渐壮大,因白莺叫声清脆,形体美丽,与人和谐。当地人就把“鹰”字有意的写成了“莺”字,一直沿用至今。据白鹰山施姓祖碑墓志中载,清嘉庆年间,有施姓迁入云州(今云县)定居阿维(现在的白莺山)。时至今日,景东南涧的茶商们把白莺山的茶喜称“阿维茶”,原因就出于此。通过文化交流,互通婚俗,学习先进文化等几经演变,新的替代旧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与提高,对白莺山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民族、民俗等基础。茶叶对白莺山来说,从古至今,都是当地布朗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是男女老少都有饮茶的习惯一天也离不开茶;二是经济收入来源中茶叶收入占重大的比例。经过刘士高、查映昌多年来的调查和向本村高龄的老人了解收集,据说在100多年前,白莺山村就有以“赶茶会”活动的形式(“开茶会、品茶味、评精品、贡茶叶、推良种”)来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传说。即说的是在白莺山内的“大河锁水阁”(是早年的道庙,住过道人,解放前叫大河街),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这天,村内居住各族的族长,带上精心准备好本族采制的茶叶和茶具,带上族丁和泡茶工到“大河锁水阁”集中,本村区域内所涉及族长到齐后,赶茶会活动由“大河锁水阁”的蔡道长主持,在统一时间内,各族族长安排泡茶工在规定席位上摆上茶叶和茶具,现场展示进行泡制熟、生两种茶的茶艺,请所参会人轮流进行品尝,把所参评的茶品完后,作点评发言,按多数人的观点定级,由主持人进行登记,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200市斤(当时16两为一斤)贡茶;三级茶族奖100市斤贡茶。这些奖品,由三级以下的茶族进行平均准备。定于农历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进行验收。同时,活动要求一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300市斤;二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200市斤,三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100市斤;这些茶子同样要求于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验收。到农历四月十六日,各族族长又要带上族丁到“大河锁水阁”集中,对一、二、三级茶族进行颁奖领贡,三级以下茶族来领取茶子,带回作优良品种进行推广。据说这种品茶、评茶并以物资和精神鼓励来推动茶产业的茶会活动连续举办了很多年,后来因主持茶会的老道长驾鹤西去,此项活动就中断了。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人丁兴旺,铃响马帮,最多达4000多人,上千匹马帮,外地的有祥云、巍山、南涧和景东的客商,祥云人主要是驭盐巴到此交换。当时 ,外来客商过景云桥达新村街进行盐与茶等交换,次日晨从新村街到大河街购物交换,再从大河街经山神丫口(现在村委会旁)过哨街驿站到神洲古渡,船渡澜沧江返回各地。传至今日最出名的是祥云来的马锅头——刘大度,可以说是盐巴文化与茶文化的传播者。这个“赶茶会”的活动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加速了茶叶优良品种的推广。白莺山至今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2400多亩(林业勾图)183.39万株,据当地茶农介绍,茶树品种主要有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贺庆茶、黑藤茶、大叶勐库茶等。   据传说,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的寺庙内,但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运动中,将这些珍贵的茶文化历史资料全部查封烧毁,实在可叹!按云县有关史料记载,云县境内最先进入云县的民族定居在阿维乡(原叫阿维中山乡)最早发现茶和以茶救治病人的民族是布朗族,而在白莺山村境内居住的民族原先就是布朗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隶属关系的变革,各民族之间的生产、生活及民族习惯的不断加深,互相交融,有的布朗族改成了彝族。这种民族成份更改变迁的由来,同样有生动的传说: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因当时茂兰哨街是重要的驿道,人流、物流、信息流要比其他地方快得多,各方面发展要快得多,因此,比邻之下,哨街的彝族要求白莺山的布朗族改为彝族,以壮大势力。按此两大重要历史线索的传说,不难得出结论,白莺山村被砍掉的及现存的成千上万株各品种的茶就是当地布朗族人民祖先们几代人的重大发现与创造,当今幸存下来的多品种而高大、粗壮、古老的茶树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世佳宝。所以说茶在白莺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茶农致富的希望,是当地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茶是人们生命的源泉。至今传承延续下来的茶文化除上述之外,还有清明拜墓祭祖奉上一杯清茶的礼俗,表示对发现、饮用、发展、研究茶的祖先们的怀念之情;又如,若遇老年人死去,布朗人习惯用红布包上茶和米塞在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去也不能忘记,需永远记住……。若遇18岁以下的人死亡,用红布包茶(不加米)塞在嘴里,表示生命有限,传承祖宗种茶未尽终身,死后也永不忘茶,需继续去种茶。同时也表示活人对死去的人唯茶是进葬一宝不可缺少。此外,白莺山时至今日传承着这样一种民族风俗,就是家家户户,在每年宰年猪时,都不可忘记的履行用茶、米、盐拌在一起撒在杀死的猪身上的仪式,象 征意义是说:“送你到极乐世界后,不要去伤害我们的茶树”。
古茶乡说茶
  云县是澜沧江流域茶的原生源,有现存的古茶树群落,有古代人工栽培茶树,有近现代引进栽培的优质茶品种。种茶历史悠久,远古深厚。   先说除了饮用之外人们生活中的几种茶。其一为一些地方习俗之一的“禄米茶”。抓“禄米茶”是老人去世后,举行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禄米茶”制作,用绿豆六两左右,稻米六两左右,茶叶三两左右,加上零钱(零钱古为铜币、银币,而今用硬币)拌均后装入一小新布袋,由德高望众者(女人为后家)保管,到时并抓散孝子,当入葬仪式开始后,随着点棺等程序,将“禄米茶”抓散给孝子,孝子小心翼翼接过“禄米茶”到僻静地方去数钱,若钱数得较多,即为尽孝较好。此种习俗寓意一为老人去世传承后代福禄,望后代发家致富;二为儿女服侍老人,以此检验孝子尽孝程度。其二为淡茶洗眼。若人眼经常淌泪,眼屎多,炎症红肿,内伤或模糊不清,用淡茶水(已将茶汁泡出完后)每天洗一至二次,清凉明目有助治疗。其三为姜茶。姜茶制作简单,若用烘青茶等,将一小把茶叶放入茶杯,再放入捣烂的适量生姜,冲上开水泡几分钟即可饮用。若用罐茶,需先将青毛茶烤黄,冲开水后放入一定数量生姜,煮上几分钟再饮用,如需用量大,可随其需要多加茶叶、生姜数量即可。姜茶,润喉、生津、止渴、降火,丧事、喜事人家都做,因亲朋好友帮忙、陪夜、甚至有的地方打歌、对歌需要且很奏效,是土制“金桑子”。其四为茶果油,茶果除育苗移栽外,根据实践,可以榨油食用,土制为将茶果去壳后粉碎,通过薰蒸,以棕匹包好送入木榨,用木锤敲打挤压,即出油,油饼似中等月饼大。茶果油食用,只能少量,必须炸透,不然会引起头晕等。其五为泡茶预测,根据人们的实践和观察,用泡茶预测来客,在一些地方时兴,即罐茶泡制完毕后,准备饮用,头杯茶水从茶罐倒在杯中,看到茶胳在茶水中立着。若是头脚一样粗者为男客来,若是头似包裹者为女客来。   再说沿袭可考茶具。其一为茶罐,土陶烧制,不知何人何时发明,形状不规则对称,但便于握把烘烤和顺茶(即将泡好的茶水倒入杯中),古时云县茶房乡桥街一带多有烧制,且有技艺高超者,到耿马、昌宁、施甸、临沧、缅甸的腊戌等地烧制。其二为茶箩。茶箩用竹篾编制而成,形状似底部四方形的小鸟笼,但封顶处凸起为三角形状且有一挂绳,只在侧方有一道可一只手能抓出一把茶的小门,解放初期多数农家均有。其三为茶盘。茶盘用木板镶嵌精制而成,长方形,状似饭馆端茶饭的盘子,但较小,多用于祭祀或红白喜事端茶送水。其四为茶盅。茶盅种类较多,以家庭经济而论,有瓷盅、铜盅、银盅,最普遍的为陶盅(即土陶烧制),茶盅总体比饭碗小,比饭碗稍深,形状不一,也有似现玻璃杯者,但稍小。   再次说茶房乡“茶房寺”。“茶房寺”建于何年并无人考证,“茶房寺”建在现茶房中学位置,据传当时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但茶房是开茶水铺而得名,那说明开茶水铺历史已很久远。“茶房寺”是有其名后而建其寺,而茶房引进猛库茶是1897年,不过100多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古茶树多而远久。现还有古茶树分布于马街、村头、文茂、黄沙河、响水、文乃等村。黄沙河村有一块地名为大茶树,据今已称呼了几百年。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本宅坎头有一株古茶树,树根部直径一米左右,一米五高外分丫为两枝,但已被砍去枝杆。1959年至1961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这棵“大山茶”年收入40-50元,其当时市场价每市斤干茶只0.05元,后为建新房,无保护意识,而被连根挖去。   云县大寨镇梨园人,庚辰科进士杨国翰,被道光皇帝钦点知县,分发浙江后任温台、玉环府同知。据传时有上司和同仁问及本人籍地风土物情,国翰曰:生育之地倒淌三沟水,三步两道桥,三围两棵桂花树,跳蚤有四两,蚊子有半斤。并曰此地寺(事)多,东有东山寺,西有西山寺,上有茶房寺,下有回龙寺,中间有个大缅(免)寺。曾几何时,茶房、大寨等地集镇山寨老幼皆传,成为茶余饭后众人逍遣的话题。至于是否存在此事已无法考证,但回龙寺现今还在,其它都有遗址和痕迹。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茶房寺有之,且是“茶房”得名后建之。   又说茶的谚语、山歌。其一为茶谚语,人们对生活实践的总结编译出了许多谚语,如:盅子打米茶罐煮(穷小气),粗茶淡饭度时光,茶罐煮鸡漏脚(瞒不了人),劝茶不如腾杯,冷水泡茶(无味),烟茶和气草,做人多亲善,客来一杯茶等。其二为茶山歌,由于茶叶成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从而与古文化紧紧相连,产生了悠久的茶文化。在此列上几段。  (一)二月里来茶叶发,阿妹手巧采新茶。采得青茶街上卖,阿郎买起耍江外。扁担压肩龇牙绕,半路阿妹来取笑。出门阿哥多人意,换肩一回笑一回。(二)什么有脚不会走,什么无脚绕江边。板凳有脚不会走,扁担无脚绕江边。小小扁担三尺三,挑起茶罐走地方。银钱好使罐难装,茶罐打烂白喜欢。为了生活烧陶器,汗水流尽窑可闭,挑起茶罐赚本利,茶罐打烂白使气。
宗教与茶文化
  宗教与的结合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宗教生活中,逐步产生了茶艺和茶道,从而形成了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指的是选茶、制茶、品茶等。茶道主要是指茶艺表现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生活的是道教。由于茶能够“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辅助手段之一,因而把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家们,以饮茶为乐,把茶饮称做“长寿之水”。在道教场所,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也离不开茶。凡进入道教圣地的人,道士或道姑都会将清香可口的茶水奉上,饮后深感回味无穷。道教传入云县后,茶文化也随之开始,并流传至今。   佛教生活也离不开茶,饮茶与修行密不可分。在众僧修行中,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 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也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顾神。在佛教生活中,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云县3个佛教活动场所内,众僧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饮茶除提神外,对僧人们的长寿起着一定的作用。出家人把茶饮视为“养心安神”之水,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柱香就要饮一杯茶,以提神集思。佛教与茶文化的紧密联系是空前的。招见施主佛友,都必须品饮清茶,充分展示佛教的茶文化。因此,重大的佛教节日活动都要消耗大量的茶叶。   伊斯兰教与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全过程。云县信仰伊期兰教的回族群众属全民信教,他们对茶文化非常重视。因茶具有除腻去膻和清热解毒沥尿作用,被称作“解毒之水”。回族同胞的餐具上离不开茶水,他们早、中、晚,一日三餐都要喝茶。除此之外,重大的宗教节日活动更是离不开茶。茶是回族同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充分展示伊斯兰教的茶文化,要数回族同胞的盖碗茶。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伊斯兰教茶文化艺术的精品。盖碗,上有盖,下有托盘,碗口大底部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盖碗茶的沏茶配料十分讲究,必须精心筛选。盖碗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茶方法。所谓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主要有:上好的茶叶、优质蜂蜜(或特等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黑芝麻最佳)、葡萄干、苹果肉片等。盖碗茶制好后,泡上四、五分钟即可。饮用时将盖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茶房迟生种
  原产云县茶房。有性繁殖。乔木,树姿直立,分枝尚密;嫩枝多毛。花冠平均直径4.4厘米,子房毛多,花柱3裂;果4-5室。结果性弱。花粉近偏球形,花粉性状特征:花粉极轴长28.6±2.0μ,花粉极轴长与花粉赤道轴长比值0.86,平均轴径30.9μ,属大粒花粉。外壁纹饰网状,萌发孔缝状,酯酶同工酶总数为5,萜烯指数(0.79)染色体倍数性鉴定结果:正二倍体出现频率为95.12%。   叶椭园形,大叶,平均叶长13.7厘米,叶宽5.4厘米,叶色绿,叶面微隆,叶质软,叶身稍内折。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04.6克,叶脉平均11对。发芽早,在勐海地区,一芽三叶展3月16-23日。叶解剖学特征:栅栏组织厚72.63±2.9μ,(层次为1.5层);其中叶厚(242.36±6.2μ)和海绵组织厚(145.91±4.6μ)均较高属于内含丰富的种质资源。 内质成分中,以茶多酚(34.26%)和水浸出物总量(48.36%)高为其特点,其中氨基酸总量与总氮量比值0.57,茶氨酸与总氮量比值1.05,儿茶素总量与茶多酚比值0.66,在大叶种中亦系较好的材料。在儿茶素组成中简单儿茶素比重大,即使茶多酚总量很高,但滋味仍很鲜爽(红茶滋味评分92分),品质较优。   香气分析:红茶香气品质好,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醛、香叶醇、雪松醇、橙花醇、苯乙睛β—紫罗酮+(顺)—茉莉酮等。绿茶亦较好,主含芳樟醇、香叶醇、苯乙睛、α—萜品醇、雪松醇、β—紫罗酮+(顺)—茉莉酮等。红茶香气高锐,香气指数值0.75(评分88分)绿茶清香可口,香气指数值15.74(香气评分90分)。可红、绿兼制。   抗性鉴定:抗寒性中。对茶轮斑病,小绿叶蝉为中抗;对咖啡小爪螨为弱抗。对上述病虫综合抗性指数为50。
澜沧江茶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澜沧江茶业创建的历史背景   澜沧江茶业是我国最新兴起的茶叶产业之一,在全国茶业以国有国营的经营机制,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原有大中型茶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能够坚持下来的经营效益也每况愈下。取而代之的是国有民营、股份制、私营、个体一起上的经营格局,经营单位由大化小,由集约到分散,在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的茶乡——临沧,经营单位由原来的十几家,分散为千家万户,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工艺无规范,产品无标准,卫生条件恶劣,在无序的竞争中,粗制滥造成风,使天然优质的茶叶本质,化作低价位初级原料大量外流,具有全省三分天下占其一的临沧丰富而优质的茶叶资源被白白的浪费掉,临沧人民只得看着银子化成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澜沧江集团依托酒业的经济实力,因势利导兴办茶业,投资大,起点高,设备现代、工艺技术先进,专业人才精英云集,为振兴临沧茶业赢得先机。
  二、优越的条件举世无双   1、澜沧江茶业以酒业为基础的自身经济实力,在临沧的工商企业中首屈一指,而且酒业和茶业都是以种植业为原料,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临沧市范围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包括土地、人力、环境气候等天然资源,又符合国家西部开发,“三农”、“三村”建设的大政方针,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前途无量。   2、澜沧江茶业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现有茶园种植的茶树品种,全部是国家级的优良品种——勐库、凤庆大叶群体种。天生丽质优良,无论红茶、绿茶、普洱茶都是高级优质产品的最佳原料,这里出产的滇红茶、普洱茶历史悠久早已名重天下,这里是云南茶叶最集中的产地,茶乡——临沧,所产茶叶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而澜沧江茶业公司,又建在临沧市重点产茶县的云县城,地处临沧市的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在半径五十公里的范围内,有万吨以上的茶叶原料资源,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投资规模大,厂区设计新颖布置有序,设备现代,能加工年产十万吨茶饮料,五千吨以上的各类成品茶。绿化、卫生、环保全面符合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要求,在全国原有的茶叶加工企业中,后来居上名列前茅。   4、“原生茶”的命名独树一帜。对茶叶产品的命名,自古都以山名、地名、人名、季节名、形状和品质特点定名,或者地名与产品特点结合而命名,唯有“原生茶”的名称,是以云南高原、世界茶树原产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原质、原味的产品特点,四个条件巧妙结合而得名,它直观的反映出高品位的产品本质,能起到引导消费者闻其名而倾幕的作用和永久性的广告效果,为打造著名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产品设计起点高,充分利用目前世界上高科技成果引进最现代的茶饮料及茶叶产品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欧盟的膜过滤、意大利的无菌罐装线,印度的CTC红茶生产线,国内最现代的普洱茶加工机械和日本的智能化工艺自动控制绿茶生产线,需冷供冷,需热供热,冷热可随意调节,完全能满足各种茶叶的最佳工艺选择,加之化验设备先进检测手段齐全,对可溶性灰份,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农药残留等,都能自检自测,有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些在茶叶加工企业中都具有全国一流的先进水平。   6、澜沧江茶业在同行业中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专业人才和装备都是白手起家,但在创业者求才若渴,重视技术爱护和尊重人才方面有超常的理念和突出一格的战略眼光,筑巢引凤,从中科院茶叶科研所,聘请了博士、研究员、副研、助研等一批高科技人才,从本地选聘了一些在技术、质量、生产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各方面管理行家,还从人才市场招聘了受过高等教育对生物、化学、信息、计算机等学有专长的年青知识分子加盟,在短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支技术层次高、层面广,老中青搭配,理论与实践结合,精英汇萃,人才济济能得心应手的科技队伍。   7、经营理念富有创意。澜沧江茶业从创业伊始,就把自己的产品设计,生产定位在罐装饮料、袋泡、小包装等终端产品为主的目标上,彻底改变了临沧这个古老茶乡千百年来都以出售原料和中间产品为主的历史,既能顺应时代的消费潮流又能获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立于不败之地。与出售原料和中间产品比,可以提高效益数倍乃至数十倍。坚持走好这条路,使丰富的临沧茶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澜沧江茶业一定能在振兴临沧茶业的过程中起到耍好龙头的作用。
  三、年产10万吨“原生绿茶”饮料项目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完成了投资1.8亿元的“原生茶”建设项目工程,组建成立了澜沧江集团茶业有限公司。澜沧江茶产业包括年产1000吨红碎茶;年产1000吨绿茶;年产400吨普洱茶;年产10万吨原生茶饮料一条生产线。2003年2月,确立研究课题,项目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艺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采用原产地、原生态的临沧市八县(区)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茶鲜叶为原料,在低温、断氧、提汁、膜分离过滤和无菌冷灌装等食品高新技术加工而成,属天然有机饮料,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鲜茶叶的色、香、味和茶叶本身固有的营养成份,是目前国内外茶叶深加工中科技含量最高、保留茶叶有机成份最完整的纯茶叶饮品。“原生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腊肉营养价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