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怎么等到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经

《佛说无量寿经释义》(三)&隆盎&隆萱&编述
第三节& 历劫修行成就大愿
【经文】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语意】释迦佛对法藏比丘的发愿和修行都十分赞叹地说:“法藏比丘从此依愿起修,使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一一都圆满成就,绝无虚愿。他深切立志求证大涅槃的寂灭境界,超出世间一切的人。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以及诸天人、魔、梵和龙神八部大众面前,发了上面旷古未有的弘深誓愿之后,就专心致志精进不懈地以无量功德来庄严他要建立的净妙国土。”
一、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法藏比丘发愿之后,依愿起修,将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具足修行圆满,绝无没有完成的虚愿,这是真实不虚的。以至诚心,深心,愿乐心,发自真如的自性清净心,证得佛性、法身的胜义谛,这就叫深乐寂灭,又叫大涅槃。
二、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及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四十八大愿之后,就一向专心专致,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微妙净土。这是依愿起修,一向是专志精进,是至心,一心一意积功累德,为实现大愿描绘的蓝图,来庄严自己的清净妙法身及微妙的安乐土。
三、天龙八部:(一)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人,其中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梵天:指色界天的大梵天王。魔梵都在诸天一类。(二)龙神:指龙王,是水中最尊贵的,有八大龙王。(三)夜叉:是恶鬼,有地行、空行二类。(四)乾闼婆:是帝释天的乐神。(五)阿修罗:男丑女美,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嗔恨心重,好斗。(六)迦楼罗:意译为金翅鸟。(七)紧那罗:意译为非人,似人而有角,是帝释天的乐神。(八)摩睺罗伽,意译为大蟒蛇。
【经文】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语意】他所修建的佛国是一个开旷无碍、广大无边、殊胜美妙、超越一切佛国的独一无二的净土。他的佛刹中一切都是不衰不坏、永恒不变的净土。他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劫中,积累培植了菩萨所应有的无量德行。
(一)这是法藏菩萨积功累德的修庄严国土行的经文。
(二)法藏比丘创建的极乐世界国土开阔广大,殊胜独特,奇妙异常。一切都是恒常不变的。永劫长期长存,无衰败的。故知极乐依正是菩萨无量功德庄严成就的。
(三)兆载:是黄帝记数的方法:个、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筹、穰、井、涧、正、载,都是次第十倍增加的。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及至十正为载。1兆=106,1载=1014,是很大的数目。
【经文】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
【语意】这些德行就是心中不生欲觉、瞋觉和害觉,也不起欲想、瞋想和害想,乃至不执著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法藏比丘成就了忍辱波罗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心中已无贪、瞋、痴烦恼,恒常如如不动,住于寂静之禅定中。由定而发慧,获得佛的四无碍智。
一、这是法藏菩萨积功累德的修庄严法身行的经文。
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觉是感觉、感受、欲想等,有八种,现经文中只举了三种。觉是对前五识,不起贪恋执著:(一)欲觉:贪恋财色名食睡。(二)瞋觉又叫恚觉,思五欲不得而嗔恨他人。(三)害觉又叫恼觉,欲损害他人。(四)亲觉,追忆亲缘。(五)国土觉,念世间安危。(六)不死觉,想长生不老不死。(七)族姓觉,常念氏族高下。(八)轻诬觉,轻蔑凌辱他人之念想。菩萨不生这八种欲觉等。
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想是思想分别,指第六识而言。比如身口不动而心想美女,想一夜暴富叫欲想。欲即贪烦恼,瞋即恚烦恼,害即痴烦恼。菩萨不起欲想,瞋想和害想。
四、六根所对外境,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著六尘,正是表明法藏菩萨布施持戒皆圆满清净。
五、离根、离尘、离识:不生、不起、不著就是离根尘识,这是菩萨修行的下手处,也就是深乐寂灭,即以深深的欢喜心证入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
六、忍力成就:忍指忍辱波罗蜜,力指精进力。法藏菩萨忍力皆已成就。
七、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不计众苦是披精进甲,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少欲知足摄精进,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
八、无染恚痴:染恚痴就是贪瞋痴,烦恼不生则定慧生。菩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三昧即正定,处禅定中,恒常寂静,则智慧无碍。这是修止观圆满,定慧具足,证悟真如净心,入大寂灭海。
九、三昧常寂,智慧无碍:菩萨常住正定之境界中,叫三昧寂定。菩萨智慧无碍叫无碍智。无碍智有四种:(一)法无碍智:知一切法通达一切佛法。(二)义无碍智:知一切法所有义理。(三)词无碍智:通晓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四)乐说无碍智:凡有所说,契机契理,无有障碍,无所畏惧,为众生说法,不可穷尽,无有疲厌。
【经文】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语意】他没有丝毫虚情假意,没有谄媚巴结及歪曲事实之心,对一切人和颜悦色,所说的都是爱护他人的话,对他人能主动问讯顶礼恭敬请教。他勇猛精进,无怨无悔地教化一切众生。他一心专求善法以能惠予众生最真实的利益。他非常恭敬佛、法、僧三宝,对师父、长辈也十分虔诚地侍奉承事,依教奉行。他以此功德来庄严他的大愿和无量妙行。所令一切众生也都跟他一样,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福慧双修,已明心见性,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之三昧中。他已证得诸法空性,了达诸法缘生无自性,无作者亦无所生之法,一切皆如幻如化,虚而不实。
一、无有虚伪谄(chan音产)曲之心:就是老实,就是“直心是道场”。菩萨意业无过,所以不必弄虚作伪,不需要曲意讨得别人的欢喜。
二、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和颜悦色,对人尊敬,语言温软,充满慈爱,是口业无过。不会犯两舌、恶口、绮语、妄语的过失。先意承问指身业无过,不失规矩,对一切人都问讯顶礼,恭敬如佛。
三、勇猛精进,志愿无倦:菩萨修行勇猛精进,度众生无怨无倦。《普贤行愿品》说:“言恒顺众生者,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大智度论》说清白法就是三业清净,自利利人,有四法:从事上说,(一)昼夜之时,说罪忏悔。(二)常修念佛,不诳众生。(三)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四)常以大乘,教化众生。理上说,专求清白之法就是求证自性清净心,真如实相,大涅槃是世出世间最清白之法,是诸佛同证之法。
五、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这是讲福慧双修。修福行,是大庄严,三宝是无上福田,师长能成长法身慧命,故能成就福德庄严。其他七宝璎珞供养是小庄严。具足众行是修行六度圆满,能令众生了脱生死乃至成佛,这样才是福慧圆满。法藏菩萨,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量之心),发四十八愿,起无量妙行,成就福慧功德。《华严经》说:“若因禅定修四无量(心),是名为福。因禅定修行般若,及诸善巧,则名为智。”若有不尊重恭敬三宝和师长,都是不对的,有碍于修福慧的。
六、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空、无相、无愿是三三昧,又叫三解脱门,前面已作解释。证得真如净心后,能彻底了达诸法缘生无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皆虚妄无实,唯是一心所现,如幻如化,就叫观法如化。
【经文】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语意】他远离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这些粗言十恶,害人害己,彼此都会受到伤害的言行,他都不会去作。他修习的都是善语,乃至能令人自利利他,自他两利的十善,他都一一奉行。他弃国捐王,杜绝一切财色,做一个清净的出家菩萨。他不但自己修习六波罗蜜(六度),同时也教人这样修行。他在无央数劫的长时间中,成功积累了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功德。
一、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这是讲菩萨离恶修善,积功累德。菩萨不会出恶言,作恶事,害人害己。而是修习善语即爱语,温软语,调和语,正当语,说话暖人心,自利利众生。
二、弃国捐王,绝去财色:法藏菩萨弃国出家,不当国王,不贪财产美色,菩萨自觉修六度并教人修习,学佛成佛,比当国王更重要得多,宝贵得多。
三、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六波罗蜜又称六度,波罗蜜或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六度是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法门。
(一)布施度: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二)持戒度:有律仪戒,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三)忍辱度:有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四)精进度:有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和利乐众生精进。
(五)禅定度: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和出世上上禅。或说人天禅,祖师禅和如来禅。
(六)般若度: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苦。
菩萨修六度得三种成就:(一)无量福德,依正庄严。(二)无量智慧,于法自在。(三)所发愿誓,毕竟成就。
四、无央数劫,积功累德:菩萨积功累德应长期恒修:(一)供养三宝及父母师长,救济贫苦。(二)学戒守戒,止恶防非。(三)生起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第一,普度众生。(四)行善积德。(五)长时亲近诸佛及善知识,听法无厌。(六)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经文】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应发。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语意】无论他生在天上还是人间,就会有无量的宝藏,应他所需,随心所欲地自在出现,用来供养三宝,普施众生。无数的众生在他的教化下,都发无上菩提心,安住在真正的成佛之道上。无量劫中他有时生作长者居士、或者豪门贵族、或作国王大臣、转轮圣王、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他时常都以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四事和最虔诚的恭敬心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和众生。所以他的功德之大,简直不可称赞言说。
一、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应发:菩萨在九法界度化众生,随处示现,在其出生的地方,或人间或天上,或净土,或秽土。自然有无量珍宝自然产生,应其所需。
二、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以法施财施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就是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上求下化,住于成佛的菩提大道,最后都会成佛。
三、菩萨受生都较尊贵,出生在豪姓贵族之家。或为刹利(或称刹帝利,古印度的贵族)或为国王,或为转轮圣王。初地菩萨作铁轮王,二地菩萨作金轮王,这叫转轮圣帝,三地作帝释天,四地作夜摩天主,五地作兜率天外院天主,六地作化乐天主,七地作他化天主,八地作初禅天的梵王,九地作三禅天的大梵天王,十地作四禅天的色界顶天主。
四、四事供养:指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以最虔诚恭敬之心供养一切诸佛,必得福上加福,辗转增胜,乃至不可称说。
【经文】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语意】法藏菩萨的口气很芳香洁净,常发如青莲花那样的香气,其全身的毛孔也发出栴檀香味,香气普熏无量世界。他的色相端正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双手上常有种种珍宝和供养具出现,诸如衣服、饮食、香华、缯盖、幢幡等等,用以供养诸佛,饶益众生。如上述种种殊胜美妙之事,都超过了一切天人。由本愿力而起修诸胜行,在无量劫中福慧双修,已证等觉之位,能如佛一样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他的智慧广大无量无边。
一、优钵罗华:是淡青色的莲华,很香。栴檀香:栴檀树燃烧时很香。容色端正,相好殊妙,这些都是讲正报的微妙庄严。
二、如是等事超诸天人:是赞叹菩萨福德殊胜,菩萨的福德是远超天人的。
三、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萨从八地发愿起修,位邻佛地,于一切法能得自在。以上讲的都是法藏菩萨的因地殊胜之行。
四、弥陀是无量,无我即无量,众生是有量,有我即有量。因此念佛必须具有无我观,绝不让我见我执我贪我爱等盘据心中。破我入无我,念佛才算老实,深厌自我而广修佛德,悲愍众生而多行方便,正助双修,自行化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弥陀愿海,法藏典范,才能究竟成佛。
五、从弥陀因地胜行,可知菩萨道与净土法门的重点是:
(一)先发志向高远的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得发心菩提(发菩提心),再具备般若道的伏心菩提(伏断烦恼):从有门而入,观诸法性空,故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虽知诸法空寂而常修净土,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二)由伏心菩提而入明心菩提(明心见性):由念佛而彻见心性,“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故称性发起大愿为行门,净土行人要发愿往生西方,发愿度众生,发愿乘愿再来。
(三)再修方便道的出到菩提(破无明证法身):认识一切有为法如幻如化。“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起无作,观法如化”,故能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四)净土法门依信愿念佛为纲宗,依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成就往生,即伏心菩提。从有门入大乘圆教,空有不二。往生见佛悟无生即是明心菩提。悟后时空无尽,观法如化,分身尘刹,开导众生,同归净土,即是出到菩提,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乃至究竟佛果,即是究竟菩提。
第四节&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经文】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语意】阿难请教世尊问道:“法藏菩萨是已灭度的过去佛?还是尚未成佛的未来佛?或是当今的现在佛?”世尊回答道:“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这里有十万亿个佛土。这尊佛的世界叫极乐世界又叫安乐世界。”阿难又问道:“这尊佛成佛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少时间呢?”世尊说:“已经超过十劫了。”
(一)阿难问释迦世尊:法藏菩萨是已成佛后而灭度了的过去佛,还是尚未成佛,或者是当今的现在佛呢?佛告诉阿难:法藏菩萨是已成佛,现在就在西方,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这尊佛的世界叫安乐世界即是极乐世界。他成佛已来,已经有十劫了,这尊佛就是阿弥陀佛。
(二)安乐的梵语是须摩提,又叫安乐、安养、极乐、清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安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大涅槃的常乐我净的佛刹。
【经文】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kuo音括)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语意】佛告诉阿难:这尊佛的国土都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七宝自然和合而成的。其地广大平正、空阔无碍,无有边际,一切都互相间杂,彼此互入。极乐世界的七宝都有大光明,又非常希奇华丽、清净庄严。欲界第六天中之珍宝在娑婆世界中第一,但是极乐世界的珍宝超过了一切世界之珍宝。
一、极乐国土的土地都是七宝合成,黄金为地。琉璃是青色的宝玉,珊瑚是产于海中的宝物,琥珀是淡黄色的宝玉,砗磲是海中贝类形成的宝玉。玛瑙是如马的脑花一样的宝石。七宝都有坚固、纯净、光明、珍贵的特点。极乐国土七宝合成是阿弥陀佛称性愿力成就的,并不是贪图富贵荣华的妄心人成就。
二、(恢廓:是恢宏宽广平正的样子。旷荡:是空阔无碍的相状。极乐世界非三界所摄,是无漏五尘为体,故非欲界;地居,所以不是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七宝都相互有序排布叫相互杂厕,辗转相间。这是华严世界一多相即的境界,“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所以生极乐净土就等于生十方净土。
三、光赫煜烁:煜(yu音育)烁(shuo音索)是光明盛大显赫的样子。极乐世界的众宝超越十方世界,是众宝中的精华、精品,最为第一的珍宝。
四、极乐世界有十七种依报庄严,在《往生论》中说:“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此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五、第六天宝: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珍宝,是娑婆所有珍宝中第一。极乐国土的众宝,在一切世界中是第一。第六天宝是十善功德所成,所以十善也能成就极乐国土的众宝庄严。《往生论》说:“具足妙庄严,出世善根生,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经文】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语意】在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金刚大铁围山和一切诸山,也没有大海、小海、大河、小溪,乃至沟渠、水井、山谷等等。但是靠着佛的神威之力,谁想见则见。极乐世界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趣和八难,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不寒不热,永远凉爽舒适。
一、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古印度认为宇宙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金刚大铁围山外围叫金刚围,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金刚大铁围山有三百一十二由旬高(一由旬六十华里)。极乐世界没有这一切诸山。
二、溪渠井谷:即大河小溪,水渠,水井及山谷,在极乐世界都没有,虽然没有,却能在佛力加持下,可以马上看到,这叫欲见则见。
三、在极乐世界与婆婆世界不同,没有须弥山,没有大铁围山,没有香水海,也没有恶道诸难。没有春夏秋冬,也没有寒热湿燥,气候很舒适。
【经文】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语意】这时阿难听后又请问道:“世尊,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四大天王及忉利天依靠什么而住?”佛反问阿难:“夜摩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诸天依靠什么而住?”阿难答道:“因为这些天的众生所作之业不同,其果报也不一样,因而分别住在各层天中。这种业力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佛即告诉阿难:“不但众生的业力果报是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也是不可思议。随着众生所具善根功德力的不同,而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能够有如此不同。”阿难对佛说:“我一点也不怀疑这种业力果报的道理,但为了破除未来世愚痴众生的疑惑,所以才提出来向佛请示。”
一、阿难问佛说:如果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而存在呢?佛反问阿难:欲界第三天夜摩天乃至色究竟天又依靠什么而存在呢?阿难答道:是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告诉阿难:行业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也不可思议,是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所以如此。阿难说:我并不怀疑这些,但为了将来的众生,为了要解除他的疑惑才问的。
二、欲界第一天叫四天王天,住须弥山的半山腰,第二天忉利天于须弥山山顶分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再加上山顶中央的一天,即释提桓因所住的共三十三天。。忉利天主为帝释天又叫释提桓因。这两天都是地居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共称为二十八重天。
三、这段经文讲国土宝严,只是略说,后文还要详说。
【经文】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语意】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的威神和光明在最尊贵的佛中是第一殊胜。他的光明可以随意自在地照耀一百个佛世界或上千万个佛世界,更具体而言,可以遍照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各方恒河沙数诸佛世界。若论诸佛的身光,有的只照七尺远,有的照一由旬或照二、三、四、五由旬,乃至逐倍增强可照一个大千世界。
一、释尊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二、阿弥陀佛依本愿成就身光,照一切佛刹,而其他佛,依其本愿成就的身光都没有阿弥陀佛的身光那么殊胜。
【经文】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语意】所以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一、阿弥陀佛,因本愿殊胜,成就十二种光明,所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佛。光是智慧,阿弥陀佛智慧光明无量故能普度众生。
(一)无量光佛:无量就是阿弥陀,阿弥陀佛以无量光统摄十二光名号,总摄佛光的体相用,一一皆无量。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二)无边光佛:对治偏执边见,不执空也不执有,不分别善恶、大小、是非、美丑的边见,彰显中道智慧。无边光破除众生边见。
(三)无碍光佛:阿弥陀佛光明,任何东西都不能阻碍,能穿透任何物体。
(四)无对光佛:是圆融绝待没有分别对待的光明。绝待就是拒绝分别对待,可圆融一切法,破法执,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五)炎王光佛:阿弥陀佛光明炽盛,光中极尊。炎王光照十法界,照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都能接收到炎王光的照射,顺此光明上升,出离恶道乃至往生极乐。
(六)清净光佛:清净就是不污染不贪恋执着。清净光对治众生贪欲,淫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不出三界。清净光如清水珠。“清珠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七)欢喜光佛:对治瞋恚,培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阿弥陀佛以大慈光明广施一切众生使之安乐欢喜,令众生法喜充满。
(八)智慧光佛:对治众生的愚痴。愚痴人不信因果,只知有我,不知有人,损人利己,造罪种恶因。阿弥陀佛以智慧光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断恶修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仰凭佛力,获得离生死苦海的大利。
(九)不断光佛:对治众生的懈怠放逸。阿弥陀佛以不断光,时时摄护念佛人,激发我们精进念佛,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求生极乐,往生成佛。
(十)难思光佛:阿弥陀佛的难思议光遍照法界,使蒙光照触的众生,信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生起决定信心,一念净信即可获得往生成佛的真实大利。
十一、无称光佛:无法用口业称叹佛的光明,念佛号就是念光明,一句佛号无论怎么赞叹,穷劫难尽,所以“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带业往生极乐的凡夫就是不退转的大菩萨。
十二、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佛号光明比日月光芒更殊胜,更不可比拟。
(二)无量寿是诸佛的法身德,无始无终,竖穷三际;无量光是诸佛的般若德,照真照俗,二谛圆融,横遍十方。无边光等是诸佛的解脱德。所以弥陀名号即是诸佛三德,也是众生密藏,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是最胜异的方便。
【经文】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语意】凡是有缘见到这种佛光的众生,他的贪嗔痴烦恼顿时消灭,善根立刻增长,身口意三业柔和,随顺于佛的教法,并欢喜赞叹,慈悲众生的善心就会油然而生。即使在三恶道之中受极苦的众生,若见到佛光,也能停止其痛苦,在命终之后,得到解脱,不会再堕落于三恶道。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显赫,照耀十方,使十方诸佛国土的众生,无一不知道。不但我今天称扬赞叹他的光明,十方一切诸佛和三乘圣众也都像我这样赞叹他、称誉他。
一、这是见闻获益,诸圣共叹。凡见闻阿弥陀佛名号,遇到阿弥陀佛光明的一切众生,都能消灭贪瞋痴三垢污染,所以成就身心柔软的大悲心、平等心,能欢喜踊跃,生起善心。三恶道众生遇其光明也能众苦休息,皆蒙解脱。
二、十方众生都能“闻”阿弥陀佛的光明,闻光明就是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弥陀名号就是无量光明。十方诸圣贤称叹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称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念一句佛号就是放无量光明照耀十方。如善导大师念佛口吐光明称为光明和尚。念念如是,声声如是,佛号与光明打成一片,心与佛打成一片,这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就能得到念佛的种种利益。
【经文】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语意】如果有众生,闻知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能以至诚心,昼夜不停地称扬赞叹,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随着他的意愿,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往生后即得到诸位菩萨、声闻大众共同赞叹称誉他的深信、切愿和至心念佛求生净土的功德。他最后功行圆满而成佛时,也普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赞叹,如同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一样。释迦世尊又说道:“我要详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和功德之广大微妙,就是在一劫中昼夜不停地说,也是说不尽的。”
一、闻光明就是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的威神功德,由闻而生信,而发愿求生极乐,从此至心老实念佛,就能圆满其愿往生极乐。
二、一切菩萨往生极乐之后仍要念佛,就是最后成佛之后,还要为十方菩萨教其念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释迦世尊说,他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神威,一劫之中不分昼夜地赞叹,也说不尽。
【经文】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语意】释迦佛又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无边,长久到不能用口来称说,也不能用思量计算得出来。如果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又全部修成阿罗汉和辟支佛,大家共同集会一处,入禅定之中一心正思,尽各人之智慧和神通力,经过百千万劫的长时间,把个人所推算出来的数量,全部合在一起,所得数目还远远不是阿弥陀佛的真正寿命,总之无人能知道其寿命的极限。在极乐世界一切声闻、菩萨、天人大众的寿命也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其真正寿命也不是算术、譬喻所能知道的。
一、这是说明无量寿佛的寿命无量不可思议不可计算。往生极乐的人天菩萨的寿命也很长很长,无量无边,不可计算。
二、法身佛,以真如理体为寿命,是无量的无量;报身佛,以智慧功德为寿命,有始无终,是有量的无量。应化身佛以因缘感应为寿命,是有始有终是有量的有量,但佛度众生是无尽无终,根本上说也是无始无终。应化生的终结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终结。阿弥陀佛有涅槃是指应身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是指报身佛。本经文说佛寿无量是指阿弥陀佛的报身及应化身,最终都是无量。
三、一切往生极乐的人都是寿命无量,这是由于承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还由于往生者都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没有生老病死。
【经文】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较,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如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词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语意】极乐世界有无数的声闻、菩萨,其数量多到不可称说。他们都是神通、智慧彻底通达的圣众,其威力自在无碍,能够在手中容纳一切世界。佛又告诉阿难:阿弥陀佛成佛以后从十方世界来参加他最初说法的法会,便证圣果的声闻菩萨多得难以计数。假使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人,每一个人的神通都同目犍连一样,又在阿僧祇那由他劫的长时间里,竭尽他们的智力来共同推算极乐世界的声闻人数,乃至计算到他们圆寂,也不能得出一个确实的数目。譬如深广无边的海水,假使有人把一根汗毛分成一百份,它即小到有如微尘一样,然后拿如此一份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滴水,你认为如何?它所沾取的这一滴水跟大海之水相比,哪一个多呢?阿难禀白佛说:“毛尘所沾之一滴水,跟大海之水的数量一比,简直不是算术或用语言譬喻所能知的。”佛即告诉阿难:“像前面所说的目犍连等无量声闻缘觉,于百千亿那由他劫所共同推算出来的声闻菩萨数目,就如同毛尘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数目就像大海之水。”
一、这段经文讲圣众无量,这些声闻菩萨有大神通,大智慧,有洞察通达真俗二谛的智慧,威力强大自在,在手中就可以掌握一切世界,这是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
二、初会,指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后建成极乐世界之后最初的法会。在初会上参会的人就无计其数。如果百千万亿无量无数有大目犍连那样神通的声闻,在亿亿劫中都来计算参加法会的人数,都算不清楚。算出的数只是像一滴水与大海水相比较那样,是极小一点点。虽然参加法会的人很多,也不拥挤,会场无穷大。“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
三、那由他即亿,百千万亿是很大的数目。
【经文】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语意】还有,极乐世界国土由七宝所成之树遍满极乐世界,有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等等,这些树都是纯一宝所成。其中还有二种宝、三种宝乃至七种宝转换组合而成之树。例如有金树,它的叶、花和果都是金的。(中略)乃至有的树,树根是砗磲,树干是紫金,树枝是白银,树梢是琉璃,树叶是水晶,花朵是珊瑚,果子是玛瑙。
一、七宝为树有纯宝树和杂宝树。其中玻璃就是水晶,又记为水精。
二、杂宝树是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辗转组合形成的。此段经文表示主伴圆明,相涉相入,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依报十分希有珍贵。
【经文】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语意】极乐世界的树是一行一行的,树干互相左右前后看齐,树枝之间皆有一定的距离,树叶都是相对相向,树上的花朵很有规律,很整齐,所结的果实大小形色相同。树木非常茂盛,有无量光明、无量颜色,令人目不暇给,真是美不胜收。时常吹送清凉舒适的微风,吹动宝树的枝叶,自然而然发出五种微妙的音声,其中宫、商、角、徵、羽五音,配合得很自然很悦耳。
一、宝树行行列列排布整齐,每个树干,对应整齐。树枝之间距离相等,树叶都向着一个方向。每一朵花都很有顺序,结的果实大小形色都相同。
二、荣色光曜,不可胜视:宝树茂盛,颜色鲜艳,焕发光彩,光明照耀十方,令人应接不暇,非常殊胜庄严。
三、七宝表示七菩提分: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又表示七圣财:信、戒、闻、施、慧、有惭、有愧。《华严经》说:“菩萨妙法树,坐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宝树是极乐净土无漏五尘为体的色尘,故有此妙相。
四、世人尚崇朴素,佛法讲不贪著,为什么净土如此重珍宝呢?一是本愿大善的自然显化,纯善本愿修得微妙果报。二是为成就众生,凡夫众生有离苦趣乐之愿,与其念世间欲乐,不如念想极乐,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方可发起,这是方便接引。
五、昼夜之时都有清凉的微风,风中发出的乐音自然和谐美妙。五音是中国古代的五种音调:宫、商、角、徵、羽。
【经文】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语意】还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道场旁边,有一棵菩提树叫道场树,高达四百万里,树身圆周有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伸展的范围达二十万里,它是由一切宝物自然合成的。树上有众宝之王的月光摩尼珠和各种摩尼宝珠作庄严,遍悬于菩提树的枝条之间。这些宝珠放出百千万种光明和色彩互相辉映,变化无穷。而且它的光色,照耀的范围很广,无有极限。树的上空还弥覆着由金缕珍珠百千杂宝所结成的罗网,其一切美好庄严可以随着众生的意念而自然应现。
一、阿弥陀佛成佛的道场,有一棵菩提树是众宝自然合成的。有无量的光明色彩。
二、月光摩尼宝珠是执持大海海水不增减,海潮不失时的众宝之王。此珠光明如月光很清凉。
【经文】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语意】微风徐徐吹来,掀动诸行树及道场树上的枝叶,发出演说无量妙法的音声。其音流传散布,无远弗届,传遍诸佛国土。十方众生如果闻到宝树所发出来的妙音,立刻就能获得地上大菩萨所证得的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法,并住于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三种不退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耳根都很清彻,没有任何的苦恼和灾患。同样地,如果有缘眼见宝树之颜色,鼻嗅到它散发的芳香,舌尝到其果实的美味,身体接触到它的光明,以及心忆念宝树的种种功德,全都能够获得三种忍法并住于三不退转之中,一直到他成佛,六根清净,永断一切烦恼忧患。阿难!极乐世界的众生为什么一见到宝树和其花果,立刻就能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呢?这都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和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之所成就的。
一、这段经文讲宝树的功用。极乐世界微风吹动宝树发出微妙音声。传遍十方,无远弗届(无论远近都能达到)。如心不净则不能闻知此妙音。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二、宝树令六根获益,得三法忍,证三不退转。净土法门就是以清净的尘境,转我们染污的六根,便得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作祖。其他法门都是修行中由我们的六根去转六尘。生在娑婆世界,无不是染尘染根,互相熏习,相因而起,要得到六根清净是极其困难的。
三、法忍及一二三忍在第四十八愿中己讲解,可参阅。
四、满足愿:愿心圆满无缺,完全实现;明了愿:愿心显发的成果;坚固愿:愿心坚固,不能坏破;究竟愿:生彼国者,悉皆毕竟成佛。本愿是因地称性所发之愿,是发心菩提;满足愿:以行填愿,是伏心菩提;明了愿:四智菩提相应,是明心菩提。坚固愿:无相无功用行,无能破坏,是出到菩提;究竟愿:智断二果皆究竟证得,住大涅槃是究竟菩提。
【经文】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语意】释迦佛告诉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的音乐一个比一个殊胜千亿万倍。所以第六天上的音乐胜过世间帝王的音乐何止千亿万倍,可是第六天上万种音乐,其美妙之处,连极乐世界七宝树所发出无数妙音中之一种都比不上,两者相去何止千亿万倍。极乐世界还有自然而有的万种音乐,其乐声无一不是在演说佛法的音声,非常清晰、流畅地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人人听了都很明白。这些音乐也讲说大乘微妙不可思议之法,令人听了即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这些声音慈悲哀悯,宏亮令人愤发,微妙不可思议,和谐而幽雅高尚,在十方无量世界一切音声之中,这是第一等的妙音。
一、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伎乐音声远远超过人间帝王音乐的千亿万倍,极乐世界的七宝树一种音声就会超过第六天天王的音乐千亿万倍。
二、极乐世界的音声是树风自然产生的,都是宣说佛法的法音。
三、清畅哀亮:清即清净。畅即畅达诸法实相。哀即哀愍,闻者生起大悲心。亮即明亮,闻者能生大智,明显可知可解。
四、微妙和雅:微妙,宣扬的佛法甚深微妙。和雅即和谐雅致,悠扬动听。都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所以最为第一。
【经文】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阿弥陀佛说法的讲堂,居住的精舍以及一切宫殿楼观也都是七宝自然变化而成的。在那些堂舍楼观之上面,还交互网络的弥覆着由珍珠、明月摩尼和众宝编织而成的网幔,美妙之极。
一、极乐世界到处都是讲经说法的讲堂,可随意听闻。净业行人在往生前也要养成爱法乐法,喜欢听经闻法的习惯。精舍也是说法的地方,如释尊的竹林精舍,祇园精舍。这些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都是七宝自然化生而成的。
二、讲堂精舍及宫观中还有各种名贵的珍宝交络成网幔,覆盖其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十方世界。
【经文】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语意】阿弥陀佛讲堂和精舍的内外左右,具有无数的浴池,大小不一。小的十由旬,或二十、三十由旬,大的百千由旬。池的长宽、深浅、形式各有不同,然而不论其大小形式,肯定称合每一个人的心意。在无数七宝池中,还盛满了八种有不可思议妙用的水,其水无比清湛、洁净和芳香,味为天上之甘露。这些无量无数的七宝水池,四边是一宝,池底的沙又是另一宝,例如有的池边是黄金,池底的沙是白银,这是二宝合成一池。(中略)或有三种宝,乃至七宝互相共同合成的也不可计数。
一、极乐世界有很宽广的浴池。池中有八功德水:(一)澄清,离垢浊。(二)清冷,无烦热。(三)甘美,味最佳。(四)轻软,可上可下。(五)润泽,不苦涩。(六)安和,非急流。(七)除饥渴,有殊胜力量。(八)长养诸根,善根增长,获益极多。八功德表八正道成就,能自利利他。
二、宝池四边和池底由二种宝乃至七种宝转相合成,希有难得。
【经文】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祥徐逝,不迟不疾。
【语意】宝池岸边有无数的栴檀树,它的华和叶子四面垂布,香气普熏整个极乐世界。池中有最珍贵的四色莲花即青色的优钵罗华、红色的钵昙摩华、黄色的拘牟头华和白色的芬陀利华。青色的莲花发青光,红色的发红光,黄色的发黄光,白色的发白光,四色交杂即成无量光色,灿烂明亮,弥满遍覆在水面上。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还可随人意而增减。极乐世界的菩萨或阿罗汉,在宝池中沐浴,想要将脚没入水中,水即没足,想水至膝,水即至膝,想水至腰,水即至腰,想水至颈,水即至颈,想水灌浴全身,自然灌浴全身,如要它复原,水即恢复原状。八功德水还能随人意而自然调和共其冷暖,沐浴其中,心想它冷一点,它就冷一点,要它暖一点,它就暖一点,总会令人精神爽朗,身体舒畅,完全洗掉心中之尘垢烦恼。池水澄清洁净,犹如虚空,没有形状。由于池水澄清,池底的宝沙都能清晰地映现出来,无论多深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宝池里的微波来回交流,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辗转互相灌注,不慢不快,显得十分的安祥与和谐。
一、池岸边上有各种香树,香气芬芳,普熏极乐世界。池水面上有各种莲花,大如车轮。优钵罗花是青色莲花。钵昙摩华是红色的莲花,拘牟头华是黄色莲花,芬陀利华是白色莲花。
二、杂色光茂: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互相照耀,色光鲜明,称为茂。四色莲花表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即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及出到菩提,池水功用喻净心妙用。
三、水能随人意流动,自然随意。味如甘露故能开神悦体,荡除心垢。能开发智慧叫开神,能得法喜乐,解脱乐叫悦体。能除烦恼叫荡除心垢。
【经文】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
【语意】池中微波能演放无量微妙的音声广宣法音,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所想要听闻的佛法,诸如听到令人自然皆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音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以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通慧、无所作、不生不灭、无生法忍,乃至甘露灌顶,一切妙法之音声。这些音声都适合听者的根性,所以听了之后,人人法喜充满,欢喜无量。
一、这段经文讲无情说法,七宝池中的波浪发出的声音自然微妙,想听什么声音就能听到什么声音。听到之后闻者欢喜无量。
二、寂静声,是大乘止门,空无我声是大乘观门。大乘止观是菩萨道的总持法门。大慈悲声,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声。波罗蜜声,是六度的音声。诸通慧声,是三贤菩萨所有。无所作,不起灭,无生忍声是一至八地菩萨所有。甘露灌顶,众妙法声是十地菩萨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诸佛所有。
三、十力:佛具有的十种大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如来知一切因缘果报;(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众生三世业报;(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一切众生诸根上下智力: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如来悉知;(五)知一切众生种种意欲智力:知众生欲乐善恶;(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世界众生种种界分,界分指是作官或作工、务农;(七)知一切智处道智力:知众生善恶业力,应到六凡界或四圣界;(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如来五眼圆明知众生善恶业缘;(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来知万千世,百千劫死此生彼的情况有宿命通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如来已永断一切惑业及习气,止断不生。一切法皆从佛的智慧力而转,所以佛是法中之王。能于一切法得自在。
四、十八不共法:唯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经文】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语意】于是,人人都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如、实相之义,随顺三宝、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奉行之道。由于极乐世界的六尘,胜妙无比,能使人背尘合觉,返璞归真,根本没有苦难之名,但有一切自然之快乐,所以其国净土,叫做极乐。
一、随顺:随是紧紧依靠,如影相随,绝不离开自己的自性清清心。顺是顺从,相合相符自己的自性清净心。随顺与随缘不同。随缘则缘有染净,违顺,邪正,迷觉之分。随顺专指顺合清净心令纯净无染,顺于菩提心,菩提行,悲智双运,契合无上正觉。也就是经云“法随法行”、“依教奉行”。学佛修行必须随顺真如净心,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
二、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就是随顺自性清净心,随顺真如法性,就是随顺离欲离染污得大涅槃果,生涅槃寂静乐。
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三宝就是从皈依住持三宝然后随顺别相三宝,最后亲证一体三宝(即自性三宝)而成佛。力指佛的十力,无所畏指四无所畏,不共法指十八不共法,都要随顺不违不逆。这就是随顺大菩提果(即佛果),以生菩提觉的法乐。
四、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通慧菩萨之智慧,通达般若智慧的菩萨,随顺佛的大智慧的菩萨,声闻所修的圣人之道,以圣人作明灯,作导师。
五、如何实践随顺呢?一要虚心,二要老实修行,三要端正知见,四要有始有终,至心精进,这是随顺的先决条件,要老实修菩萨行,勤修戒定慧,息熄贪嗔痴。止恶行善,发愿往生极乐,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老实念佛,随缘消旧业,慎勿造新殃。
六、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所以叫极乐世界。其胜妙六尘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色身为莲花生,是清虚之体,无极之身;声音令人背尘合觉;香气使人离垢得净;味尘使人香洁无秽;触尘令人离苦得乐;法尘令人舍妄归真。
【经文】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语意】阿难!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人人都具足了如上所说的无比清净的色身、种种微妙的音声,和种种的神通、功德。极乐众生所居住的宫殿衣服、饮食、华香,以及用来作庄严的器物,都好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享受一样,随心所欲,自然而有。若想食饭时,七宝所成的钵器餐具自然出现在眼前,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摩尼珠、珍珠等等餐具,都会随念而至。各种各样美味的饮食,应有尽有。初往生的众生,虽然还有饮食的习惯,实际上极乐众生都不需要饮食了,他们只要见其色闻其香,自然饱足,在意念上已算是吃过了。由于以意念为食,故无便溺,身心柔软,对饮食不会起贪着。以意为食之后,所用的餐具饮食,自然化去,到想吃的时候,自然又会再出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具足大涅槃境界中之清净、安隐、微妙和快乐,它相当于无为的泥洹(就是大涅槃)之道。
一、极乐世界的往生者色身清净,音声微妙,有无量神通。宫殿、衣食、庄严之具都是超过欲界第六天的物品。百味饮食自然显现,以意为食,自然饱足。对饮食味道不执着。都是圆满功德的自然果报。
二、清净是大涅槃的净德,安隐是常德,微妙是我德,快乐是乐德。极乐世界具足常乐我净四德,相当于大涅槃(泥洹)。
【经文】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在极乐世界的一切声闻、菩萨、天人大众,人人都有很高明的智慧,能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充分明了一切事物的性相因果,而且神通自在,不但具有天眼等四通,能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事,还有神足通,能于一念之间遍至十方世界,及漏尽通,能究竟到达涅槃之彼岸;每个人的形状也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众生的称呼,所以有“天人”这个名称。极乐众生的容貌端正,超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非常稀有。色相庄严微妙,也完全不像天上人间的人,而是皆受自然的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一、智慧:是出世的佛的大般若无漏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人间小聪明,智是于一切事理能决断,慧是于一切性相因果了了分明。
二、神通洞达:能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他人他方的种种事相因果叫洞察。有神足通能遍历十方,有漏尽通能究竟涅槃彼岸名达。
三、极乐的菩萨都有三十二相,像貌都一样。像貌端正指五官五肢,容颜面貌都很端正,具有超世希有的大丈夫相。在极乐世界,地居的称人,空居的称天。只修了人天善的念佛人往生后,随顺往生前在娑婆世界的状况称为人天。实际上往生极乐后都是菩萨,非天非人。
四、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往生极乐,莲花化生,不是父母所生,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身体不是骨骼肌肉组成的色身,叫虚无,没有真正的实有的滞碍,有如花有香,人有影,镜有光,可见可闻,但不能捉摸。色身可大可小,遍虚空法界,所以叫无极。莲华化生属于净心缘起的意生身,不属于道家的无极、虚无。极乐世界超越三界。《大智度论》说:“三界外有诸佛净土,非三界摄。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
以上是讲极乐世界正报微妙庄严。
【经文】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lei音雷)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dai音带)。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qian音铅),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hu音互),无德可恃(shi音是),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
佛告诉阿难:“譬如世间贫穷的乞丐,站在帝王的旁边,他们的面貌、形象、气质,难道是同一类吗?”阿难答道:“假使乞丐站在帝王之旁,他的身体羸弱,面貌鄙陋,形相丑恶,跟帝王相比,差得百千万亿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贫穷的乞丐,身份低微,衣不蔽体,饮食勉强维持生命,饥寒困苦,做人的意义尽失。为什么相差如此之悬殊呢?这就是各人所造的业因不同,故所受的果报也就不同。那些贫穷的乞丐,前世不修功德,贪积钱财,不肯布施,越富越贪,只想一本万利,贪得无厌。由于不信因果,为富不仁,所犯罪恶,聚集如山,到了寿终之时,财宝却带不去而消散。一般都是在生之时,为了积聚财富,劳心劳力,终日忧愁烦恼;死后所积财富于己无益,徒为他人所有,又没有善行可以倚赖,也没有功德可以依靠,是故死了之后,随业受报,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这一大段经文讲世间与极乐正报的比较。
二、先讲贫穷的乞丐与帝王相比。乞丐身体瘦弱丑陋,根本无法与帝王相比。乞丐穷困只存一身,是人间最低下的人,衣不遮体,食不裹腹,饮食不足以支持生命,饥寒困苦,是下等人。
三、乞丐为什么会如此呢?皆因前世不修功德,不积善本,贪积钱财,不肯布施。越是富有越不愿布施,贪婪无厌。不信因果,不修善行,所造恶业,堆积如山。这种人,寿命终时,财宝都会消散,自己分文带不走。一生苦苦聚积财富,到头为财富忧愁,于己无益,最后都不是自己的。由于没有善业可作依怙,没有修什么功德可以作为资粮,所以死后必堕三恶道,长劫受苦。
【经文】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语意】这样地经无量劫,受罪完毕,回来作人,生即下贱,虽然示同人类,但愚痴鄙陋至极。世间的帝王则不然,在一国的人民之中,独一无二,最尊至上,这是由于宿世多积功德所致。有慈悲心,喜欢布施,仁慈博爱,普济贫苦,守信修善,与人无争,所以寿终之后,福德感应,得生人天善道,先在天上享受福乐,接着享其馀庆,今生为人,投生帝王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举止非凡,众人皆敬仰奉事。而且有种种美丽的衣服,和山珍海味的膳食,可以说随心所欲,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宿世种福因,今生才会感得如此之福报!
一、在三恶道受苦出来,生在人间,也是出生下贱,愚痴无智,身形鄙陋,诸根残缺,虽然生在人间,也是人的一类,其实不能算正常的人啊!
二、世间帝王是人中独尊,都是由于他宿世行善积德修来的福报。往世他就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大行布施,仁爱都作得很好,一切善事都积极去干,所以寿命终时,就能升入善道,上生天上,享此福乐。积善得福,享福消福,余福有余庆。现在为人就投身在王家,身为太子,自然尊贵,登上王位,众人敬仰。种种妙衣珍馐,随心所欲,这是宿福的自然,必然的结果。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语意】佛即告诉阿难:你说的对极了!可是帝王虽然人中最尊最贵,形色端正,最为第一,但是若与转轮圣王相比,那就不如了,显得非常的鄙陋,就好像乞人与帝王相比一样。而转轮圣王,虽然相貌威德,殊胜微妙,天下第一,但与忉利天王相比,那又不如,显得也是很丑恶,相差亿万倍。假使以天帝(即忉利天主,又名释帝)与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相比,那帝释又大大不如,两人相差亦百千亿倍。假设以第六天王来跟无量寿佛国中的菩萨、声闻大众相比较,那第六天王身体的光颜容色却又望尘莫及了,不只是相差千万亿倍,而是计算不清的倍数呢!
一、人中尊贵的帝王,与转轮圣王相比很丑陋。转轮圣王有七种宝: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主藏宝,主兵宝,玉女宝,有三十二相,威伏四天下。转轮圣王与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又很丑陋。忉利天王称帝释,即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他与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差十万八千倍。
二、世间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与极乐世界的菩萨相比,又差十万八千倍,乃至差无量不可称计的倍数。所以极乐正报是超世希有的。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
【经文】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语意】佛告诉阿难:往生到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一切受用诸如衣服、饮食、香花、璎珞、缯盖、幢幡
、庄严之具、奥妙的音声,以及所居住的精舍、宫殿、楼阁,不论其形状、色彩、高低、大小,都调配得很恰当巧妙、尽善尽美,要它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所成,一切都随心所欲,一动念就现在面前,没有一样不是圆满具足的。还有,以众宝编织而成的妙衣,普遍的铺在地上,让一切众生从上面走过。
一、极乐世界的天人都是不退转菩萨,一切所需,衣食住行,都是随心所欲,超过世间,都众宝合成,可以应念而至,用毕即消失。
二、极乐世界不但是黄金铺地,一切众宝合成,而且宝衣遍地,此衣有如地毯。这里的宝衣指用珍宝合成的布料,不全是人们穿的衣服。极乐菩萨走在这些宝石布缦上很舒服。这不是极乐菩萨自己有贪心,而是阿弥陀佛称性愿力的自然显化。
【经文】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语意】天空则有无量无数的宝网,弥满盖覆整个佛土。这些宝网都是由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和奇珍异宝连缀而成,以作庄严校饰。环绕东西南北四面,又悬挂着无数的宝铃,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辉映,将天空点缀得五彩缤纷,庄严美丽之极!极乐世界还有一种自然的德风,这是一种无量功德成就的风,徐徐而起,微微而动。其风调和适中,不冷不热,温凉柔软,不慢不快,适合每一个人的心意。当微风吹拂罗网及众宝树时,就会发出演说无量妙法的音声;而且德风还能散发出一种温和雅正的香气,使人嗅到后烦恼和习气自然都生不起来;德风一接触人身,令人感觉无比的快乐,就像比丘证得灭尽定一样。
一、这里讲空中的庄严,然后讲德风妙用。空中有无量的宝网庄严装饰,四周有宝铃,光色晃曜,十分明亮。
二、德风是无量功德成就的微风,可以自然吹拂,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散布温雅的德香。法音表慧,德香表戒定。拂德风闻德香,则垢习不起,表解脱。皆得快乐,表解脱知见。德风是五分法身香所起,风触其身,得五分法身,断见思烦恼叫得灭尽三昧(又叫灭尽定,灭尽烦恼,灭尽习气之三昧)。
【经文】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花,如是六反。
【语意】还有,德风吹到七宝树时,就从树上飘落众妙天花,遍满佛土,随其色光很有次序地聚集在一起,一点也没有杂乱。其花柔软光泽,香气远闻,且又很美。当脚踏在花上,它会下陷四寸,举起足来,则立即恢复原状。这些花朵,当它庄严地面的作用完了时,地则裂开,让它很有次序地变化而消失,所以地面上永远保持洁净。时间一到即又风吹散花,旋即又自动消失,如是昼夜六时不停地循环着。
—、这是讲散花庄严。各色宝华随风缓缓散落在大地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华,有规律的散落,不会杂乱,宝华浓香艳美。走在有花的地上,可以淹脚四寸,脚一抬起,花又弹起复原。用完,华就从地上裂口中消失了,没有一点花的杂质,每天六时都会散花六次。
二、这些都是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净土依正不二,性相不二的庄严妙用。极乐世界有三大殊胜:一是依报环境微妙庄严;二是正报的真善美慧乐;三是身心清净解脱。所以极乐世界是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
三、极乐依正是实相净心为体,胜妙六尘为相,成佛度生为用。以称性大愿及无量无漏功德为因,以不思议的佛身佛土为果。
【经文】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ye音叶)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又在极乐国中,由众宝所成的莲花,周遍布满整个世界,处处皆是。一一宝花,各各具有百千亿叶(花瓣)。它的光明又具有无量种的妙色,青莲花放青光,白莲花放白光,乃至玄黄朱紫色的宝莲花也都一样,都放与花色相同的光,光明显曜,非常灿烂,如同日月。从一一宝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一一光中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相好无比,殊胜奇特。光中所现之每一尊化佛,又放百千光明,普遍地为十方无量众生,宣说无上甚深之微妙法。这许多的化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念佛成佛之正道上,也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安乐国。
一、周满世界:遍满一切处。
二、玄黄朱紫:玄是赤黑色、黄是黄色,朱是红色、紫是紫色。
三、光色赫然:赫然是盛大鲜明,莲花放的光明盛大,色彩鲜明。
四、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三十六是一周圆的度数,即法界,也就是无量的,此比喻大圆镜智,表般若德。
五、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百千亿佛,表法身德。
六、莲花六种色:青色喻春,能生长万物属法身德(属东方)。白色喻秋,秋收成果,月朗晴空,属般若德(属西方)。玄色赤黑喻夏,万物茂盛,属解脱德(属南方),黄色喻冬,收藏万物属如来藏心(属北方)。朱属上方,紫喻下方,六方即含十方,即是法界之量。三德是法界之本性。此性量不出一心。悟此如来藏心,法尔有六色莲花。花中放光,光中现佛,广作佛事,普度众生。
七、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就是摄受众生生安乐国中,西方净土是九法界众生安身立命的最佳归宿,是众生的本有故乡。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离是门(净土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净土法门),下不能普利群萌。”
八、《无量寿经》宣说的净土法门,是彻始彻终的大乘菩萨道。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灿烂,升华圆满人生的真善美慧及常乐我净。极乐依正庄严是大乘佛教精神的特征,具有中国大乘独有的特色,一切依正,无比和谐,圆满,平等、清净、不二,无碍,超胜,能令一切众生欣愿往生,究竟成佛。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释义解说完毕;下面是下卷释义。
第五节& 三辈往生
【经文】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语意】佛告诉阿难: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即得不退转,决定证得圆满佛果。为什么呢?因为彼佛国中,根本就没有不得成佛的邪聚众生,也没有不一定发和不发菩提心的一类不定聚众生。
一、佛告阿难: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住于正定之聚,成为不退转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在极乐世界,没有不发菩提心而不得成佛的邪定聚众生,也没有不一定发菩提心而不一定能成佛的不定聚的众生。
二、正定之聚:就是住不退转,成为不退转菩萨,一直向上进修,就必定一生圆成无上菩提,必定证入佛果大涅槃而究竟成佛。不定聚就是可能成佛也可能不会成佛,这全在于是否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能成佛,不发菩提心,只修小乘就不能成佛,最多只能成辟支佛或阿罗汉。邪定聚就是不发菩提心,决定不得成佛的不学佛不念佛的愚痴凡夫众生。
三、在极乐净土中,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正因。净土的菩提心就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再发愿返回娑婆及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度化一切有缘众生同生极乐。即使是下品下生,只要愿往生极乐就是已发菩提心,不过这是浅菩提心。深菩提心是蒙佛接引时或花开见佛时,受佛教导,才能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
【经文】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语意】十方世界有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大家都异口同声的称扬赞叹无量寿佛,能以名号利益众生,以本愿摄受众生,以极乐普度众生,其威神功德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目的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和他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后,都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欢喜信受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至心回向愿生极乐,这样便可以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这当然不包括那些造作五逆罪,和恶意诽谤正法的人。
一、十方世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全部都共同一齐赞叹阿弥陀佛的威力神通无量功德的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闻知阿弥陀佛的名号,充满信心,满怀欢喜,只要至少一念念佛,并且至心回向发愿,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中去,就能获得往生,不再退转,成为不退转菩萨。只有那些犯有五逆重罪又诽谤正法不知忏悔的人,才被排除在外,不能往生。
二、这段经文总摄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的正因就在闻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这就是具足净土法门信愿念佛的三资粮。这是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十九、二十及四十七等愿功德所成就的。念佛人从此信入,依此修信愿念佛就够了,不必过分注重其他功行,全都能够往生极乐,了生脱死,成佛度生的大愿皆得成就。
三、诸有众生:三界众生有二十五种果报身,称为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部洲、六欲天;另外色界七有,即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四禅天为四有;无色界即四空处天为四有。
【经文】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语意】佛告诉阿难:在十方世界,发真诚心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作一个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同时还要实行菩萨所修之六度万行,并发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一、佛陀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天人,人等众生,凡是能够至心发愿,愿生极乐世界,往生者可分为三辈,即三个等级。上辈往生的人,能舍去家庭,放弃五欲幻乐而出家修行,成为沙门,发菩提心,一直都专心念阿弥陀佛,修习各种功德并发愿愿生极乐世界。
二、净土法门愿愿为度众生,愿愿为利益一切凡夫众生,由于根性不同的人民,修行的功行(功夫、行持)各有深浅,往生极乐者大略分为三辈,就是三类。这三类就普被了上、中、下三种根性的凡夫众生。
三、上辈往生的真正原因是发菩提心,统摄信愿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属于正行;出家弃欲,修诸功德属于助行;愿生彼国属于愿门。舍家弃欲属于戒学,发菩提心属于慧学,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属于定学。三资粮具足,三学熏修,正助双修,必得上品上生。
四、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出家人,舍弃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尤其要舍弃食色二欲,即舍弃众生生死之根。因为“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舍家弃欲是上品往生极乐的保证之一。
五、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诸佛本源,一切众生成就佛道的根本。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所以三辈往生都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发无上菩提心,有其二义,一者须远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心法,始与净土宗发菩提心相应。三种菩提心相违法应该远离,《往生论》说:“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什么是应该成就的三种顺菩提心法呢?《往生论》说:“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净土的菩提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他又说:“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净土菩提心,上求佛道就是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并发愿与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下化众生就是发愿与诸众生在极乐国土共同成佛。
六、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自始至终精进不断地专门念阿弥陀佛。至心专一直趋西方,恳切至诚,专念阿弥陀佛,别无他念。一向专念主要指称名念佛,以一句佛号摄一切念。称名念佛有七大方便:一是四字六字洪名,易念易行持。二是一心专想弥陀极乐依正庄严。三是念佛现世有十大利益,怨亲债主不会阻挠往生。四是至心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最能消业。五是念佛的功德超过以四十亿珍宝供养诸佛。六是念佛必定见佛。七是临终必蒙佛接引。
七、欲求上品往生,应当发三种心。一是发厌离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应厌离烦恼,厌离娑婆,厌离秽身,观此身为苦本,唯苦无乐。二是发欣慕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欣慕净土而坚定信心,老实念佛,坚持正行,誓生极乐,切愿往生。三是发度众生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为拔一切众生苦,为度众生而发愿往生。
此三种心,前二种属于智,后一种属于悲,一一皆具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悲智具足三心圆发,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八、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了上辈往生的五个条件:
(一)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成就戒学。身未出家而心出家者亦可视为沙门。
(二)发菩提心,这是成就慧学。
(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是成就定学。以上两条属于净土法门的信,第三条属于净土法门的正行。这三条都属于至诚心。
(四)修诸功德,也是成就戒定慧三学,属于深心,是净土法门助行。
(五)愿生彼国,属于回向发愿心,是净土法门的愿。
具足这五个条件也就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的信愿念佛人,所以无一不上辈往生。
九、彻悟大师指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以摄心专注而念,是下手方便。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以种种善法苦行,为修道助缘,以念佛一心不乱为净宗归宿。以种种瑞相感应,为往生证验。”
十、印光大师指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和下敬,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以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十一、善导大师讲,一向专念:“一者,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计他法,是为一向专念。二者,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三者,以念佛为主,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也。”
【经文】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语意】具备了上面所说之条件的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极乐世界的圣众们,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而他便立即随着无量寿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的莲花之中自然化生。一旦往生即得圆证三不退、智慧勇猛和神通自在的果报。由于上辈往生者皆能获得以上所说之妙果的缘故,阿难!若有众生希望在此生中,得见无量寿佛,他应当实行我上面所说的“舍家弃欲”,做一个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同时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再加上修诸功德,至心回向,愿生极乐,那他就能在此生中,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生成佛。
一、达到上辈往生条件的众生,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就会一起来到此人面前来接引他,这个人就会跟在佛的后面,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成为不退转菩萨。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超群,勇猛精进,获得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所以,佛告诉阿难:如果有哪个众生,想要今生见到阿弥陀佛,他就应该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各种功德,发愿愿生极乐世界。
二临终蒙佛现前接引,此是自佛还是他佛呢?如果是十万亿佛土外的他佛,有人会斥责为心外求佛,即成魔业。如果说是自性弥陀,有人会斥责为自我的心想所成,是虚幻妄心所显是不实在的,怎么能接引往生?实际上说自佛或他佛都是戏论。自他是不一不异的,自性清净心是本体,不可严格区分自他。作为自性清净心之力用,则可感应道交,有自有他,非虚非实。所以《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又说:“此想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由此可知,临终见佛,是净心缘起,也是自他不二的。一念心性本来是佛,临终见佛,唯心所现即是自佛。一念心性熏习,故得见佛,感应道交,即是他佛。
三、为什么临命终时必蒙佛接引,必定见佛?必定见佛的因缘是信愿念佛人具三种自心力即自力,具有三种加持力即他力。三种自力是: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深信之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即切愿心)。三种加持力是:一者弥陀本愿力及诸佛加持力、护念摄受力,二者持名念佛感应力,三者净业三福等助行的功德力。心力为因,加持力为缘,因缘和合,必定感通弥陀临终接引,必定见佛是为果。
四、往生者在七宝池中莲华化生,莲华譬喻净土法门,是圆顿教,是一佛乘,不二法门,所以净土宗又叫莲宗。莲华有十二种不二之胜妙:
(一)因果不二:一开花即结果,不待花落,是因果同时妙,因为是心作佛即是心是佛。
(二)垢净不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染而不染,不染而染,这是垢净双非妙。净业念佛人在尘而出尘,出世而入世。
(三)一多不二:花瓣围列在莲籽外,众莲子罗列在花中心,是总别齐彰妙。见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四)止观不二:莲华白天开放,夜晚闭合,是隐显随宜妙。出声念佛,默念随意,行、住、坐、卧皆可念佛。
(五)性相不二:极乐莲华巨大,有百千亿花瓣,是主伴圆融妙。念佛法门,即一心万行圆融无碍。一心是性,喻巨莲,万行是相,喻多叶花叶,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主伴圆融。
(六)利生不二:莲分九品、上中下业,各三成九,随机不同,皆同生极乐,是胜劣分明妙。
(七)大小不二:莲华大由一由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是大小无定妙。
(八)性修不二:莲华万古常新,荣枯在人,是不变随缘妙。
(九)色心不二:莲华青黄赤白,或六色多色,各色各光,互相涉入,是重重无尽妙。极乐依正庄严皆是色心不二的彰显。
(十)寂照不二:华在极乐世界,而能遍至十方,迎接往生众生,是动静一源妙,是弥陀称性功德所成就的。
(十一)生佛不二:诸佛坐莲台,众生托质莲花生,是圣凡同途妙,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十二)体用不二:在此方念佛七宝莲华即标名,勤惰分明,荣枯顿异,是感应道交妙。
五、世尊再次强调,任何众生,如果希望今世就见到阿弥陀佛,就应三不忘记,一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二者修诸功德,包括念佛的正行和持戒行善弘法利生等助行,三者发愿往生极乐国。这三者缺一不可。
【经文】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语意】佛告诉阿难:中辈往生因行,是十方世界的众生,凡是志愿欲生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人那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但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随自己的能力,尽量积功累德,诸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等等,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的化身便会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同时极乐世界的圣众也示现在他的面前,他立刻就随着化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也是住于三不退转之地,但是所得的功德和智慧,就不如那些上辈往生的人。
一、中辈往生者,与上辈往生的因行条件相同之处是“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及“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就是净土三资粮都具足无缺。
二、中辈往生者与上辈往生的因行不同之处是:(一)不能作沙门大修功德,但仍多少修善。(二)临终接引的是化身佛。(三)功德智慧,不如上辈。
三、中辈往生的果报仍是一旦往生就是三不退转菩萨,都是能圆证上三土,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能念念入佛大智慧的海洋。所以一切往生者,都必定会成佛。
【经文】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语意】佛告诉阿难:再说下辈往生的因,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人具有至诚的心欲生极乐世界,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两辈的人那样修诸功德,还是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至临终时,至少要念无量寿佛十声名号,即得往生。另外一类的众生,平时不念佛,但是在临终时,如果有缘听到这种甚深微妙、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之净土法门,他非常欢喜地信受,没有丝毫的怀疑,乃至只念一声无量寿佛名号,且以至诚的心来发愿,立誓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此人临命终时,就会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也一样住于三不退转之地,但功德和智慧,就不如中辈往生之人了。
一、下辈往生与上中辈一样都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什么是净土的菩提心,就是至心欲生极乐世界。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能至心欲生彼国而老实念佛。所以信愿念佛是净土法门的三资粮。“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二、助行的修诸功德,六度万行,伏断烦恼的水平都不妨碍是否往生。所以下辈往生“假使不能作诸功德”也能往生。关键不在助行,助行作得越多越好,但即使是五逆十恶的坏人,只要有信愿,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只要”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皆得往生。
三、所谓至心也就是《观经》说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一意西驰,具足上求下化的无上菩提心,就是深信,又有切愿
“愿生彼国”,真信切愿又能念佛,就必定往生。
四、为什么经文中有“乃至十念”又有“乃至一念”,有何不同呢?
(一)从根器上说,有的念佛人,只重行,不重解,容易著事昧理,菩提善根较浅,必须越多越好地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要有猛利的至少十念念佛,才能无间心、无后心,临终才能蒙佛接引往生。有的念佛人,行解并重,有明理的智慧,闻净土法门甚深妙法,不疑惑,不动摇,菩提善根深厚。平时的念佛是明理的至心念佛,是称性的念佛,临终只要至心一念信乐念佛,也可蒙佛接引往生。
(二)从理上说,懂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依理称性念佛,乃至一念,此一念具十法界依正,心念在佛法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要“乃至一念”就能得见弥陀。一念是与弥陀相应的一念,一多相即,一念即多念。若平时未闻深法,就要多念,十念也并非只念十声,十声是圆满念,成就念,可以不只是指具体的十声佛号,而是念到能往生的那么多声佛号,所以念得越多越好。
五、甚深不可思议的法,就是一念心性,总持一切万事万物万法,净土法门是最难信之法,也就是最深最不可思议之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由有念入无念,以有生悟无生等等都是很深之法,往生即圆登上三土。圆证三不退,必定一生成佛,这些都是不思议法。若能难信能信,依教奉行,不生怀疑,成就坚定信愿,往生极乐就易如反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无量寿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