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困兽的逃亡微盘亡

您(@)目前可用积分:230290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63军副军长在军部大开杀戒逃亡自尽始末
4236 次点击
9:40:03 发布在
&&&&972年5月18日凌晨,中共63军副军长余洪信打死该军政治委员曹步墀的妻子,又打伤63军副政治委员杨兆魁等人,携双枪外逃。为捉拿余洪信,63军军部“人仰马翻”。最后余洪信被发现在山西榆次郊外的麦地自杀。这起特大政治事件曾震惊中共军队高层,事件在军内通报,并由中共公安部全国通缉。通缉令至今可在互联网搜到。《人民公安报》记者胡h撰文《“原63军副军长余洪信事件”真相揭密》记述余洪信事件来龙去脉。本文原载于《法律与生活》2011年第18期,以下为全文摘录。<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3203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布余洪信通缉令&&&&1&&&&1972年6月,榆次。静静的麦田,静静的麦子熟了。布谷鸟在静寂的夜色里从一片麦地走过另一片,它曾停在某一棵树上,听见过什么,看见过什么。枪声很闷,一声还是两声?它们相对交错着,一声压在另一声上,从麦地深处,穿过一重一重的麦子和风,在沉默的树梢和无语的天空之中低徊,飘荡,陷落,再入无声。&&&&天光,像暗夜沉寂里的一道门,它是慢慢慢慢地打开来,先是露出村庄以远的雾气露水和雾气里的树木和林子,之后,才是村庄和道路。在村庄里,沉寂不是被天亮打破的,沉寂最早是被鸡鸣和狗吠打破的,它们是村庄一天喧闹的开始。然后,才是炊烟,它们袅袅地从烟囱里飘出,飘在村子的上空,田野的上空,那是生活的一种醒,一种气息:禾柴的香气里混着土味,混着汗味,混着新熟的米麦的谷香。勺子碰锅,筷子触碗,饭桌上一片唏哩呼噜的吃饭声,或许农家的这早餐根本就没有饭桌,他们就蹲在当院里,就着一清早的新鲜空气,并无咀嚼,只是把肚子填饱。人在饭时,牛和马也在食它们的草料,新的一天,像那旧的一天一样,平静平常。人和马和牛的面容是一样的,没有不幸福,没有不快乐,也平静平常。&&&&生产队的上工钟声敲响的时候,割麦子的农人已三三两两行走在村庄通向麦田的土道上。这条道是他们一生反反复复要行走的路,昨天和昨天的昨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一天,对于两个新上路的年轻的后生,却又是不同的。&&&&这两个年轻的后生,一个十四十五,一个十五十六?他们脸上的绒毛和稚嫩写着这样的年龄。但是,他们叫什么名字却没有像他们稍后的发现那样记在历史的这一天这一页上,也许,他们的名字不是叫狗栓就是叫二柱子,他们的父母从他们出生就这么叫他们,他们自己也互相这么叫着,还有他们的乡邻长辈。可是,他们稍后的发现太重大了,重大到以至于把他们的名字都被忽略不提或是提了后来给忽略不记了?但是,这一天,这一页历史不提他们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他们生逢这个村庄,也生逢了一九七二年六月的这一片麦田:&&&&两个年轻的后生,不及大人的体力和经验,他们没割多少垄就开始没劲了。大人们特有匀劲有章法地一垄一垄地埋头前行着,所过之处,麦子们齐茬茬地一字倒地。在麦地的中央,小一点的年轻的后生割着割着忽然嗅到一股怪怪的臭味,那臭味并非是经风吹拂掠过鼻翼就消散了,它像是有根的,就在不远处长着,是从底部升腾起来弥漫过来的,风也驱散不走的那么一股又一股。他直起腰四下里张望了一下,阳光耀眼,他的眼睛盯在的地方好像现出的是一堆黑乎乎的什么东西,他问在他前头不远的大他一点的后生,你闻到什么了吗?什么这么臭啊!&&&&他揉揉眼,以为自己弯腰低头久了,猛地直起腰来,猛的把目光从麦垅沟投放到刺眼的阳光中,眼前发黑是常有的事儿,那一片黑乎乎的东西离他还有好几垄沟,他想扔下镰刀朝那边走走瞧睢看到底是什么,可是,跟他一起割麦子的大人们已割到另一边的地头了,他紧着赶上在前面不远的同伴,好一同也在地头上歇上片刻。&&&&割过地中央,臭味好像渐渐地闻不到了,他只顾往前赶,渐渐地也就不把那臭味和那堆黑乎乎的东西放在心上了。&&&&终于到了地头,终于可以放倒了身子在地头上躺上一会儿了,年轻的后生忽然觉得那股臭味一直就留在鼻息里没有发散走。他使劲地嗅了嗅,四周并无臭味,但是他从心里一阵一阵感觉往上翻恶心。他坐起身跟旁边的大人说,我刚看见田里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而且还有一股臭味。大人说,胡说什么。后生说,不信你去看看!&&&&没人把他的话当真。歇了一会,大家先后往回割。割到近地中央时,他的同伴说,确实有那么股怪怪的臭味。于是,两人停下割麦子的活计,朝那堆黑乎乎的东西跟前走:&&&&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一具尸体,就横竖在那片麦田里,跟尸体在一块堆儿的还有两支枪,两个后生不知深浅,就把枪一人一把,用镰刀挑着,跑了大约两公里的路,到支部书记那儿报告去了!支部书记看着被后生用镰刀挑着的那两把枪,听着后生的叙说,脑子有一刻的短路和空白。他的目光落到了桌子一角的那张通缉令上:是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省公安机关军管会和省革命委员会人保组红色印章的通缉令,后附公安部的二号通缉令。&&&&通缉令:&&&&各市、地、州、县公安机关军管会、革委会人保组,铁路局公安处军管会,人保组:现将公安部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第二号通缉令转发你们,请按照公安部要求,立即传达布置,切实认真的贯彻落实,在未接到公安部通知前,不得撤销工作,不得放松警惕,发现情况,请速告我们。&&&&(请勿张贴)&&&&附:&&&&查缉现行反革命分子余洪信&&&&通缉令&&&&(第二号)&&&&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军管会:&&&&现行反革命分子余洪信,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八日凌晨二时许行凶杀人后,畏罪潜逃。余犯现年四十七岁,男,身高约1.8米,身体肥胖,留短发,黑红长圆脸,肉泡眼皮,厚嘴唇;头顶稍后有拇指大的一块伤疤,没头发(内有弹片),左、右上眼皮留有做倒睫手术的伤疤,但不明显;上门牙中间镶有白色塑料牙缝;喉头下方偏右有子弹伤疤;右或左鬓角下有不明显的伤疤;右肩有伤疤,比左肩低。余犯操河北省武强县口音。潜逃时,着旧草绿色单军衣一身,戴一号新军帽,佩戴领章、帽徽(注意余犯化装),内着天蓝色府绸衬衣,驼色毛背心,浅鱼肚白色秋裤,穿黑色松紧口四眼鞋和驼色尼龙袜。携带“54”式样手枪两支(枪号:后三码360、639),子弹若干发,以及电镀钢笔式手电。会开汽车、摩托。&&&&各单位接此通缉令后,立即传达到所有工人、贫下中农,干部、职工、学生、居民及解放军指战员,并熟悉其特征。在车站、码头、边防口岸等地布置查找,发现后将其拘留,严防行凶、自杀、逃路。并速战速决告我部。查缉余犯的各项具体措施,必须保证落实,各边防口岸必须严密控制,严防外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那书记看着通缉令,越看眼睛越发花,头皮越发麻,脑瓜子越胀大。他一时无法把麦田里的那具尸体和两把枪跟这么大的一件事儿联系起来,一块普通的麦田啊,这么普通的麦田里怎么可能刚好就是通缉令上的这个人?中国之大,谁保得准他会逃到哪儿去呢!怎么可能偏偏就在榆次这么个鬼地方,还是死在这么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片麦田里。不过,他又一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到处都在抓他,他能往哪儿跑呢?其实在通缉令还没有下发到这儿的时候,社会上早已把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了,远比通缉令上说的邪乎。有说一个现役营团长叛党叛军,用枪打死人,潜逃在外,可能要投靠“苏修”。不久,又有自称是军中知道内情的人传出的消息说,逃犯叫余洪信,以前曾是63军哪个师的师长,因打仗勇敢,中苏军情紧张时被提为63军副军长。北京军区各军1969年秋增援内蒙后,余还兼任乌盟的前指负责人。据说余大权在握后,在当地为非作歹,奸污妇女。众多百姓把状子告到总理处。查实后北京军区受命给予他严厉处分,其中一项是军职连降三级。1972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军区在6月底以前撤销北京军区内蒙古前线指挥部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各盟、市、旗、县除参加“三结合”的人员外,其他各军管部队人员,均归部队。63军在山西军部开会宣布对余的处分时,据说余洪信眼神里就含有杀机。会后那晚,余揣着手枪去敲军长、政委的家门,门不仅没开,里面老军人早都隐蔽起&&&&来了。他只好隔窗朝里面打了一枪,未中。听到枪声,副政委家属开门想看究竟,被身手敏捷的余打个正着。此时军部大乱,余不敢恋战拔腿便跑。&&&&还听传说,余洪信在抗日战争时可是“李向阳”式的人物。飞檐走壁,枪法奇准……这样的一个人,逃到哪里都是后患无穷,他提的那可都是真枪实弹,保不准谁碰上谁倒霉……&&&&通缉令上只说是行凶杀人后,畏罪潜逃,杀了什么人?杀了几人?因何杀人?一概没说。这无疑令各阶层充满胡思乱想。传言满天飞,人们乐道于听更乐道于传,哪儿管传言有几句是真,有多少是假。况且,人们更为关心的是余洪信究竟逃到了哪里?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书记的眼睛盯在那两把枪上,他一拍脑门,冷汗就顺着手心流下来。天下传言汹汹,关他鸟事?现在最重要的事儿就是他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这两把枪,从哪儿来,还得赶快让它回哪儿去!然后,不论那人是真的余洪信还是假的,都必须赶紧向上报告!&&&&他的思路开始有了条理,他冲着那两个年轻的后生气哼哼地大喊:谁让你们动枪的,这是中央知道的案子,赶紧给我送回去!&&&&两个年轻的后生,一听“中央的案子”就吓筛糠了,掉头往回跑时,腿脚就有些软和飘。他们不记得他们是怎么把枪放回原处的。他们不知那个人官有多大,他们认识的人中最大的官就是村革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了。这个人穿着军装,他们知道军棋里的官儿除了司令就是军长了,麦地里他们面见的那一张脸,曾经如他们一样的纯朴稚嫩过,战争年代,更曾经叱咤风云,而后来,这同一张脸,在通缉和传言中,就形同这风中的麦浪:嚣张,扭曲,变形,疯狂。当然他们面见的最后的这张脸,多年以后的今天,就像一粒散落在地的麦子,在漫漫黄尘里,不过是风烟散去时的一粒微尘。而在当年,当时当地,当事后,他们从村支部书记那儿得知那人是仅次于军长官阶的副军长时,他们有很长的一段日子不敢再去那片麦地。那片麦地,麦地里的那具尸体,常常像一个噩梦,挥之不去地跟着他们。&&&&支部书记是在两个后生把枪放回去以后才向上报告的。报告一级一级,从县到省,不敢延迟,报告到省里,省里派人去看,觉得没问题,63军军长看后说就是余洪信,公安部报给中央,中央说,那不行,不能说是就是,得拿证据说话,首先要弄清是不是余洪信,如果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身为余洪信专案组的专案人员,乌国庆领命赴榆次。他不知道这一次,是余洪信的真身?还是又一次的闪情和扑空?因为案发以来,从南国到北疆,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奔赴现场给余洪信验明正身了。&&&&2&&&&应该说,在乌国庆的刑侦生涯中,63军副军长余洪信的案子是他经办的第一起案子。&&&&乌国庆,蒙古族人,1936年出生在内蒙宁城汐子镇的八楞罐牧场。&&&&“汐&&&&子”有一个由来,1933年日伪时期在那儿修铁路并建立火车站,因沙子多经常埋没路轨,当时给火车站起名儿的人就以“沙子车站”报上去了,因那人“沙’字写得草,上面的就把“沙”误看成“汐”字,所以批为“汐&&&&子车站”,从此乌国庆出生的这个村才没叫“沙子”村而叫“汐&&&&子”镇了。&&&&解放前的汐子镇贫穷落后,远远近近里只有1所私塾,先后有过十几个学生跟先生念书识字,乌国庆就是这有数的十几个上过私塾的蒙古族学生之一。上过私塾的乌国庆学过蒙文也学过汉文。1950年,国家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当时的宁城还属热河省,于是,14岁的乌国庆就被选拔到热河省的省府所在地承德医专的少数民族班学习战场救护。当时国家办这个班的初衷的是预备着把学员派往朝鲜前线抗美援朝的,后来,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组织上又决定不派他们去抗美援朝了,如此,乌国庆就在承德一直学到1955年。这5年间,他们前几年学文化,后两年学专业。55年8月,乌国庆被选送到上海司法部法医研究所学了一年法医专业,第二年,司法部在上海开办了一个研究生班,乌国庆考进了这个研究生班。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乌国庆被分配到司法鉴定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后来撤销合并到沈阳中央第一民警干校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刑警学院任教,1962年,被调到公安部的乌国庆,显得特殊并且稀有,特殊是因为他是公安部为数很少的具有高学历的刑侦技术专业人才之一,稀有是他的少数民族身份,蒙古族,当年,公安部里也没有几个人。&&&&1969年,乌国庆和许多人一样经历了下放劳动的命运,乌国庆去的地方是黑龙江佳木斯的笔架山。而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月里,如乌国庆一样的许多刑侦技术人才最终能回到自己的专业岗位上还缘于72年西安人民大厦发生了一起跳楼自杀案子,那个案子因为现场没处理好,总理亲自过问能办案子的人都哪儿去了,回总理说,都下放劳动去了!总理亲自批文招回!&&&&时隔多年,乌国庆仍清楚地记得他是69年3月8日走的,72年3月8日回来的。&&&&1972年,中国还没粉碎四人帮,林彪刚被揪出来。&&&&这一年乌国庆36岁。回京两个月后,他被中央抽去搞余洪信的专案,余洪信案是他刑侦生涯的第一案,乌国庆也是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传奇般的刑侦破案生涯的,几十年来,乌国庆所经办的案子几乎全是央批国字号大案。&&&&那么余洪信因何开枪杀人?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坊间流传的颇多版本都是有关余洪信支左时的作风问题,乱搞男女关系和奸污妇女种种,而余洪信因何开枪杀人?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人能描画得清。&&&&曾经在临河当过支边知青的学者作家李零在他的《花间一壶酒》书中记述:余洪信事件对临河人震动很大,但很多做“文革”史的都不清楚,问谁谁不知。只是后来打电话,问一个熟人,当时在“前指”驻临河的医院工作,才知道点来龙去脉。据说,他有作风问题,搞女人,居然搞到“太岁”头上去了,惹出大祸,因而开枪打准备处理他的政委。政委有军事训练,一个骨碌,滚到床下,老婆被打死。我还记得,老乡管那个医院叫“毛驴圈”……&&&&一个叫清源的女孩,当年那一晚她就身在那个军部大院里,如今的她忆起当年那个混乱不堪的夜晚犹在昨天:&&&&1972年5月X日,晚上军部礼堂演出节目,好像是样板戏.。我们一帮孩子基本是每逢有演出都去看,与其说是看戏,不如说是捣乱,一帮孩子聚到一起胡侃乱闹,戏散后,回到家里应是九点至十点,小时候总爱睡前看水浒、三国类的小说,看了会儿小说就关灯睡觉。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大声嚷叫,是女人的声音。由于我家的房子靠近围墙,墙外是一条土公路,还以为是那里发生拦路抢劫。当时父亲下部队蹲点不在家,母亲从里屋出来问我祖母:你听见喊声了吗?祖母说:听到了。是不是老余两口子又闹起来了,要不你过去看看……母亲和祖母说话时,又传来了救命啊!救命啊!嚷叫声,紧接着就听到叭!叭!的枪声。余洪信家的后门离我家前门大约10米左右,他的小女儿和我是同学,母亲听到枪声后,赶紧到客厅给宋付政委家打电话。电话接通没说两句话,母亲马上放下电话说,把灯关掉!就在母亲打电话时,又先后传来四五声枪声,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听到窗外有很多的脚步声,我掀开窗帘一角往外一看,好家伙,院里站满了持枪的战士,这时祖母对我说,别看了,睡觉!那年我才14岁,对事件的严重后果浑然不知,倒头就睡大觉了。第二天早晨开门一看,前门站着两个持枪的战士,西边靠路那儿也站着两个。我又跑到后门,那儿还有两个。这时我才感觉出大事了。很快父亲也从下面的部队赶回来了,随后军部大院展开了大搜查。枪声的经过也慢慢知道了一些,起初的两枪,是余洪信向他老婆开的,因女儿拉而没打到,余的老婆从家中边喊边跑了出来。余洪信从家里追出来后,碰到听到枪声出来的杨副政委,一枪打到杨副政委肩膀处。后又到曹政委家,恰巧卧室灯开着,余洪信从卧室窗户向内开枪,将曹政委家属打死。随后余洪信逃出军部大院……&&&&因为是多年以后的追忆,记忆这件事就像一列在风中急驰而逝的列车,它有自己的轨道,但我们无法一一还原固定它原始的模样和细节。就像天空无法固定任何一片云彩,它们说飘走就飘走了,说消散就消散了。我们只能从我们的角度概念天空中的一片云彩,那不是云彩的全部天空,云彩的天空在云彩里,我们无法看清它。我们今天看到了,而属于它的天空早已没有了。这并非说我们不能完全忠实于我们曾经身在的历史,而是我们都置身于事外,所以任何一个置身于事外的人的所见所闻,即不可能是完全的事实也非真相。&&&&而在乌国庆的眼里,那些事实和真相一直都在那儿:枪声以及死亡并非始自那个夜晚的某一个瞬间,生死有几重天,每一重都得涉过像水一样开了即关的门,而一个人不是迈进水里湿了鞋和脚那么简单,一个人,是一下子就陷进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维里,想回身已经找不到可以退身回返的路径和通道。在维与维之间,没有墙,也没有通道。&&&&就仿如一个人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里,他的人生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跟另外的人,本是不搭界的,他在自己的人生里走或是等待,会有一个结果。可是,他看见了与他不搭界的人,他停了一下,然后,让脚步拐了一个小弯,这一个弯的确只是一个小弯,可是它却使一切开始变得不同,一个人本来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使自己从他那人生的轨迹里脱轨而出,他自己已不知他走向哪里。&&&&那个早晨,余洪信就是这样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他被闲置搁置在一边,他在等待一个对自己的处理结果,人们在远远近近里议论他的作风问题,当他走过时,他们装作什么都没说,只用异样的目光偷偷打量他,男女作风问题使一个人的从前和以后都变得不光彩。&&&&这时的余洪信行走在军部的院落里,天空还是从前的天空,因为心境的关系,他总觉得眼前的所有都是逼仄的,在他的眼前,一些来来去去的路,可来可去,可选择不走这一条或是那一条,也可以退身,他试着退身从一条路的尽头退回到一条路的起始,一条路的起始,有通往家的,有通往外边的世界的,也有通往军部那个小招待所的,正是在这里,他拐弯拐到了军部小招待所。一个小战士正在收拾房子,余洪信站在小战士的身后,看着小战士忙碌着,他有些碍事,但是,他没有想走开。小战士也许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也许,小战士也听说了他的事儿。听说的可能性大,因为一个副军级的首长犯了作风问题这样的事儿比风刮的还快,如果在从前,这么大的首长小战士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小战士本能会对首长心怀敬畏,可是,因为眼跟前的这个人犯了作风问题,小战士心怀了厌恶和不耻,小战士懒得理他。他有些空落,有些茫然,还有一些直觉里的慌慌然,好像小战士收拾的那间房子直接或是间接地与他有什么关联,所以,他本来想转身离去的,可是,他还是硬着头皮下问小战士,这房子收拾来是干什么用的?小战士爱搭不理地甩给余洪信一句说,北京军区的张政委要来!&&&&北京军区的张政委要来!&&&&北京军区的张政委突然在这个时候来干什么?&&&&他的满脑子都是张政委来究竟是干什么?那个小招待所和那个小战士仿佛就像是眼前的一个幻觉,一下子都不复存在了,他喃喃着自说自问着不知是怎么从小招待所里退出来的,他认为军区的张政委来一定于他的事有关。他知道63军军委提出过一个处理意见,他的事是军里研究,然后报北京军区批,但北京军区没同意。那么,北京军区会把他怎么样?&&&&余洪信的这一天,过得混乱而又漫长。一个人,身在这样漫长的一天,身心仿佛已被从前的事情给蚀空了。&&&&差不多在余洪信为他的作风问题将会给他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绝望并且烦恼不已时,基辛格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对采访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为自己的“风流成性”做着洒脱的解释:女人只是一种娱乐,一种业余消遣,谁也不会对业余消遣花过多的时间……&&&&余洪信跟基辛格当然没有什么可比性。作为一个有妻室的军队高官,余洪信或许遗恨过自己不是单身,一件事,发生在两个国家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一个可以用“风流”这个字眼调侃,一个就落一个“流氓”和“奸污妇女”的罪名!而更重要的是,余洪信事情做了,但,他还没有“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气魄。也就是说,在夜晚来临之前,余洪信一点也没想过为了女人的事把命搭进去。所以,那天晚上,部队文工团在军部大院里演文艺节目,因为没事干,他便跟他老婆一道去看文艺节目以打发郁闷的生活和日子。&&&&那一晚演的是《白毛女》。&&&&事实上,并不是他跟着他的老婆一块去看,而是他的老婆跟着他,在处理结果没有下来之前,他还是一个“自由身”,也就是组织上不能采取监视监禁或是限制他的自由种种,因为最终会怎么样,余洪信个人不得而知,谁都不得而知。但是,余洪信做为“问题人”被从前指撤回到军部,被放空的这个阶段,组织上不可能对他放心,如果在处理结果没下来之前余洪信出了任何事情组织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派战士跟着或是监视,白天还行,晚上总不能人家睡觉你也派岗哨守着吧,引起余洪信的反感他由此做出什么绝决的事情也是组织不希望的。权益再三,觉得还是让他的老婆看着他为宜。他的老婆虽说知道他的那些烂事儿,可是,还是一个屋檐下的夫和妻,找他的老婆谈话,让他的老婆看住他并不是什么难办到的事儿,事儿就这么做下来。&&&&做为余洪信的老婆,她看不看着余洪信都得跟他这么过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着过,坏着也得过,吃喝拉撒,日子就是这么一天一天挨过着。&&&&她看《白毛女》,是自顾自地看,她不知坐在她身边的余洪信在想什么,她也没理会他这一天情绪上的变化和波动,她看大春,一个英雄正直的人物,不由得就想起了她嫁的余洪信,余洪信也是苦孩子出身,从前走的道儿挺正的,可是,后来,他真是忘本了,干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事,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连带着她跟女儿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戏看到一半,她&&&&越想越生气,越生气就越讨厌坐在她旁边的余洪信,本来是让她看着余洪信的,她一生气就把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和职责给忘了,做为余洪信的老婆,她干脆把余洪信扔那儿一个人气嘟嘟地回家去了。甭管出多大的事儿,身边还有个老婆陪在,就好像并不那么势单力孤。而落了单的余洪信,一个人坐在那儿立刻就觉得有余光不停地扫在他身上,他要多不自在有多不自在,如芒刺在背。所以他的老婆前脚没走多久,他就跟着回去了。&&&&他的老婆和女儿都在家。没人理他。他落落地就想睡觉。睡着了万事皆可不去想,醒来已是另一天,另一天再说另一天的事儿。那一晚,如果他顺利地睡下了,顺利地睡着了,也许历史上的余洪信事件会改写,会是另一个版本。可是,他的老婆不让他睡。他的老婆怎么能容忍他竟然像没事儿人似地倒头就睡呢,她还在气头上。她睡不着,她也不让他好睡。&&&&被撵赶着起来的余洪信,可能心里觉得,在外面发生天大的事儿,还有一个家可以退守,可是,看着唯一尚能容一下身的家也不能安稳地容身了,他真的绝望至极了。明天,一切都还未卜,他不知等着他的明天到底会是什么,他心中还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儿,那就是,北京军区的张政委到底为什么来?会对他怎么样?&&&&余洪信愁怅烦闷孤家寡人地走出了家门。&&&&这个时候,他的老婆本来应该一起跟出去的,可是女人仍沉在自己的气愤里,她任他出去胡逛去,她眼不见他心不烦。他离开家之后都去了哪里?夜色里他都想了些什么?成长的风云,战场的风烟虽已成昨天,但却又是那么近身地围裹眷他,他喜欢那样的一种围裹,那是他的荣耀,可是,他回不到荣耀的从前了。而他往前走,看不见黑暗中的路,他每迈一步就好像是到天涯了,他的脚就踏在天边一般巨大的墟上,他无力回身,他也拦不住他的沉沦和陷落,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搭一把手拉他一下,唤他一声,他可能就回过身来了,可是没有人跟他站在同样的黑里。那些迷离的灯花都是从别人家的窗帘后边散出来的,他看不见自已拥有过的任何一盏明亮,他在最后的陷落和沉沦之前,想象那一盏一盏的灯花灭了散了,跟他一同陷进黑。这想象令他疯狂。&&&&当他再次推门回到家里时,她的老婆发现了他表情的异样,然后,就看见了他手里的那把枪。她有些没有弄明白他怎么提了一把枪回来了呢?她诧异地问,你的枪不是收回了吗?你怎么又有枪了?你这是怎么回事?他的女儿警醒得比他的老婆快,他什么都没回答就朝着他老婆开枪了,但因为他的女儿抢先一步拦了他一下,子弹没打中他老婆。他喜欢他的这个小女儿,所以也就没有朝女儿再开枪。&&&&或许他也并不想真的把他的老婆打死,因为以他的枪法,在那样的距离里,他完全可以要了他老婆的命。他也没有再补枪,那么他回到家,放这一枪,或许就算是他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跟他的亲人作最后的告别?&&&&也或许,他离开战场已经很久了,他不知他还能不能像从前一样开枪?最重要的是,从前都是朝敌人开枪,现在,今晚,他要朝着自己人开枪,他们跟他一起征战过,一起工作,一起相熟,一起共事,他不知他是否下得了手,他要回家试一试,能开第一枪,就能开第二枪第三枪,第一枪开了,就像是他的杀戒开了。&&&&杀戒一开,他的眼睛就红了。射出的子弹是收不回枪里了。他的生命体好像已由不得他本人控制,而是另有一个困兽夺取了控制权,困兽命令他从军部大院里最大的官开始下手,最大的官就是军长了。所以先去军长家。&&&&他就提着枪去了军长家。&&&&他敲军长家的门。里边没人应,没人开灯,也没人开门。他在军长家的门外站立了一会儿,等着有人给他开门,谁给他开门,谁就将是他枪下的第一个鬼。子弹就在膛上。等待的那一会儿,比一生长。军长家人是睡熟了,还是有警觉?抑或是这样的敲门根本就不合军长家的规矩,大半夜的,不可能任是谁敲门都给开的:而没给夜半敲门的余洪信开门实在是军长家的幸中之大幸。&&&&余洪信并无在军长家死磕死打的意念。他转身就往政委家走。因为在自己的家中已经首开了第一枪,他知道他不能在军长家的门外恋战,也不能在军长家的这一棵树前把自己吊死,过不了多长时间,军部大院就会乱起来,就是他的老婆和女儿不张扬着把他的事闹出来,也一定有很多人听到了枪声。军部大院里的人,军人出身,对枪声当然是最敏感的。他很快就会被发见,在被发见之前,他要做点什么,他一定要让自己做点什么,他握枪的手已经难耐头脑里那一股又一股无法令自己安定安宁的热浪了,那热浪海啸一般将一个人冲顶到昏天昏地之中。&&&&政委家也黑着灯。他敲门。屋里的灯亮了,余洪信在暗处,透过敞开着的窗子,看见是政委的老婆开的灯,他等不及政委的老婆走到门口给他开开门再开枪,透过敞着的窗子,他从窗外就朝里打了几枪,把政委的老婆打死了。&&&&这时的余洪信已经拔腿往副政委家那儿去了,杨副政委一听见枪声就出来了,可是杨副政委高度近视,黑暗中,他根本看不清提着枪的余洪信,而余洪信看见杨副政委就开枪了,一枪就把杨副政委就给打趴下了。好在黑暗中子弹是从杨副政委的背部的皮肤底下穿过去的,杨副政委只是受了伤,生命无虞。余洪信撂倒了杨副政委好像就大功告成了,他就从首长住的小院往外走,这时候,负责首长小院保卫的保卫干部听见枪响正一路循着枪声跑过来,他一看迎着他的面过来了一个人就赶紧问,谁啊?他的话到,子弹也到了,余洪信举手就朝着那保卫干部开了枪,把保卫干士给打伤了。这个保卫干部,是最后一个看见余洪信的人,自此,余洪信就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不见了。余洪信跑了。&&&&3&&&&案子罕见,乌国庆被抽到专案组后,中央要求是活着见人,死了要见尸。全国通缉余洪信,有重要线索乌国庆他们都要赶去查实或是查否,后来,到处都是线索,就好像余洪信随时随地出现在全国各个地方,哪儿都报说发现了余洪信!&&&&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到处都有人民的眼睛,而且,人民的眼睛真是雪亮的。&&&&一个叫大漠老哥的老兵从团部返回乌不浪口。路过德令山东边的三岔路口时,被两个左臂上戴着红箍,背着步枪的民兵把车拦下,说要检查。&&&&“检查什么?”&&&&民兵说:“查余洪信”。&&&&“余洪信是谁?”&&&&“巴盟前指总指挥”。&&&&“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有照片吗?”&&&&“有通缉令,上边印着余洪信的像哪”。&&&&回到乌不浪口,他发现在公路的三岔路口处部队已经设了卡,有三个当兵的在检查来往车辆,其中两个拿着半自动步枪,一个腰间挎着手枪,像是个带班的。凡是开往后山的车辆都是重点检查对象。&&&&一辆军用北京吉普从五原方向疾驰而来,从车牌上看是巴盟前指的车。站岗的士兵举起手中的小红旗,示意停车检查。没想到北京吉普不但未减速,反而加大油门想冲过去。带班的见情况不好,迅速拔出手枪朝着天上“啪啪”就是两枪。吉普车一个急刹车,停在了岗哨前。停车后吉普车司机往对面山梁上望去,立刻吓出了一身冷汗:就见山梁上架着一挺轻机枪,两个当兵的爬在机枪后边,瞄准了这辆汽车。如果再不停车,肯定就是一梭子。&&&&当然,车上并没有余洪信。&&&&类似事件在潮格旗(现乌拉特后旗)也发生过。&&&&在潮格旗有一个空军的雷达站。雷达站的一辆汽车修理后在荒滩上试车。负责追捕余洪信的解放军战士从望远镜里发现一辆军车走走停停,怀疑是余洪信要越界逃跑,就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指示,必要时可将其击毙。解放军战士埋伏在汽车前方,待汽车离近后,一梭子冲锋枪打了过去。军车被打懵了,停在原地动也不动。战士们围过去才发现是空军的车子。幸好子弹没有打着人,只是把车身打成了筛子眼。&&&&兵团的女兵王红所在的连也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说,余洪信逃到了她们连前面的沙漠,于是全连齐出动,折腾了半宿,一无所获。&&&&跟王红在一个兵团一起半夜去抓余洪信的海兰兰多少年以后生儿子,万没想到给她剖腹产时主刀的医生居然是余洪信的女儿,真叫人暗叹人世间怎么还有如此的机缘凑巧。&&&&铁道兵沙亮参加单位利用假日组织的去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纪念馆参观的活动,一大早他们就登上大客车出发了。&&&&去文水的路上,他注意到坐在他旁边的一个人首长模样,五大三粗的个头,还戴了副墨镜。每到一处哨卡,那人就要被执勤的军警叫下车去审查,可能他长得太像余洪信了吧。&&&&有一个叫叨叨的男孩和窕子的女孩同在一个学校,学校里开动员大会说军队里出了一个叫余洪信的叛匪,中央动员全国人民撒开大网侦缉。叨叨特兴奋,成天有事没事去逛街,以便瞅准了机会好为国立功。一天,叨叨见一人身高一米八,穿军上装,脑后还有一块疤,和传达描述的一模一样。叨叨忙忙地叫上窕子去跟踪。走街串巷,叛匪在前面大步流星,叨叨和窕子在后面躲躲闪闪,一路小跑,很兴奋,还使用地下工作者的很多技巧。比如叛匪稍有回头,叨叨和窕子便迅速躲到商店里或树后面去,要是来不及,就在街边装跳房子,玩游戏。什么时候有干这样大事的机会?可叛匪不停,走得忒带劲,二人越跑越没了主意,学校传达时可没说跟踪到叛匪后怎么办。如一人去报告,跟踪的那人肯定势单力薄,万一被叛匪发现,弄不好会鸡飞蛋打,还有生命危险,传达时还说叛匪身上有只五四式……&&&&就在叨叨和窕子十分为难时,叛匪突然主动停了下来。叛匪碰到了一个人,正和那人打招呼,那人便是窕子妈。真正让叨叨和窕子彻头彻尾失败的是她们清楚地听到“余叛匪”对窕子妈说:后边那个是你的女儿吧?长得真像你……&&&&叨叨和窕子晕。&&&&这一天,又有报,黄河老牛湾那个地方,漂着一具尸体,头上有疤,很像余洪信。乌国庆和北京市公安局还有北京军区的人一起,申请了一架直升机,直奔老牛湾现场。&&&&那是乌国庆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飞机。&&&&飞机降落到一个叫偏关县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没见过飞机,这个稀罕啊,什么都不干了,纷纷从田间地头和家里往落飞机的那块地界跑,不一会就把乌国庆他们连同飞机都围上了。&&&&下了飞机乌国庆他们才知道这偏关县离所报的现场不是十里八里那么远,他们接上武装部的人,又让偏关县找了辆天津破吉普,一行人不敢耽搁就往现场奔。离开县城没多远就进到了沙漠里,车子在沙漠里走不了,乌国庆他们只好下来推,可是,那车子在沙漠里推也推不动,退也退不出来了,没辙儿,他们只好带上勘查检验现场必备的工具和照相器材,身背肩抗着,在沙漠里走啊走,整整走了一个晚上,带路的人说离现场还远着呢。一行人一听几近崩溃,这时才觉出又困又饿来了,他们就寻到一个老乡家,买人家的米、面、鸡蛋,央老乡帮着给做着吃了,然后放倒了身子睡了一觉,再走,到了中午十二点,终于走到了现场。那儿的确横陈着一具尸体,已经很腐败了。一检验,乌国庆说,这个人不是余洪信。余洪信打仗时脑袋受过枪伤,弹皮留在了头皮里,这个人虽然头皮上也有疤,但头皮里没有弹皮。再有,余洪信的兰尾不在了,经解剖尸体,这个人有兰尾。这个人,不是余洪信。&&&&证明这个人不是余洪信没用多少时间,可是这来去之间遭遇的惊险却让乌国庆永生难忘。那时候电话不好打,好不容易打过去了,直升机也过来接上了他们,等他们快降落的时候,离地没多高的距离了,驾驶员才看见下边的电话线,飞机要是落到电话线上或是电话线要是缠到飞机上,那可就全完了,驾驶员赶紧关油门,惊魂未定中飞机就掉下去了……&&&&好在飞机没有炸,暖壶水瓶就碎在四周,他们侥幸受了点轻伤,其实他们都心知他们那是侥幸地逃过一次死。&&&&乌国庆他们只能等着救援的飞机来。&&&&救援的飞机降落时没有通知给当地。&&&&当时,全军总动员,发了通知通报,全力缉拿余洪信,当地驻军窃以为是余洪信驾的机呢,因为社会上把余洪信传得很神,又会开车又会打枪还会驾机,看着在空中盘旋来又盘旋去好半天的飞机就以为是余洪信来了,等飞机一落,部队就把飞机包围了,机上的人赶紧跟部队说明情况,说是来接中央派来的办案子的同志。一说老牛湾,战士们说那远了,飞过了几十公里了。&&&&重新起飞。这一回看见乌国庆他们几个人了,飞机在他们头顶的上空转了半天,最终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实验机场。机场那儿有部队把他们往县城送,沿路看见到处都在设卡,跟他们在一个车上的北京军区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姓时的战士,长得有点胖,过卡下车接受检查时,人家就把他给按住了,说他长得像余洪信。乌国庆他们就跟部队的人说,我们就是抓余洪信的。&&&&4&&&&榆次。乌国庆看见了那片麦田,麦子倒伏。&&&&一个人,就躺在一片麦子的倒伏里。&&&&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余洪信?从中央到地方,直至这一片麦田四周站满的人群,远的近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层一层的人都等着乌国庆看后给出一个结果。&&&&两只枪在。是被搬动过的那两只枪。那两个报案的后生头都不敢抬,生怕他们因动过那两只枪从此牵累到他们。&&&&乌国庆仔细查枪号,余洪信的两把枪是从警卫连拿走的。枪号正是63军军部警卫连的。此人应该是余洪信。但这并不能足以就证明该人就是余洪信。&&&&乌国庆又看那人头上的帽子,帽子上有余洪信的名字。&&&&那人身上还有钥匙。紧急派人送军部,一串钥匙,有能打开他家门的,也有能打开他办公室门的。&&&&血型。和余洪信原来档案里的血型一致。&&&&这个人的头部有疤,头皮里有弹片。跟余洪信的特征一致。&&&&再有,尸体腐败的程度,与余洪信逃出的时间吻合。&&&&另外,让他的老婆孩子们看,他的老婆说,毛衣是我给他织的,鞋垫是他在内蒙时,那些野女人给他纳的。他的孩子看了,也说是。&&&&乌国庆认定该人就是余洪信确定无疑了。&&&&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余洪信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乌国庆鉴定为自杀。&&&&死者的头部同时各有接触射击的射入口和射出口,说明余洪信是用两只枪同时发射的。开枪射击时有气浪在一个人的生命、麦子和泥土间开出喧嚣的花。&&&&乌国庆看见:一切的喧嚣,都有落定的时候。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9:12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07:41 &&
据说军长宋双来事后很后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8:20 &&
12:07:41&&的原帖:据说军长宋双来事后很后悔。后悔啥?后怕吧?差点被余副军长打死了?
本版块主题总数:52987 / 帖子总数:1060283
今日论坛共发帖:2087 / 昨日发帖:37449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63军副军长在军部大开杀戒逃亡自尽始末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缘——困兽的逃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