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皮肤科哪家好的哪家银行需要月底存款,需要的联系我

为什么银行存款会丢失?如何防范?
经常能够在网上看到一些银行存款丢失的事件,发现有很多都是银行工作人员高息拉存款后丢失的。最近有银行朋友在我周边拉存款,于是想问一下为什么钱存银行会丢失?哪些行为会增加丢失的风险?如何防范存钱或者被拉存款后丢失风险?
按投票排序
我是某商业银行的基层管理者。上个月经由熟人介绍,某玩资金的“能人”找我喝茶谈业务,开场说是要借助我们银行的渠道发放贷款,但是吞吞吐吐语焉不详。追问再三,道出操作模式:他有一个四五分息、亿元规模的项目想放数,但是对方没有担保物他心里没底,想找我合作,以“高息存款”的名义,由我中介发放给用款方。发放时给我大约一分息的报酬(未详谈),到期后如果能正常收回大家皆大欢喜,如果实在收不回来,他提前通知我跑路,然后诉讼我所在的银行。录音、单证由我配合他准备好,法庭必将认定我所在的单位为过错方(出示录音证据证明我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叫他办理存款,出示盖有柜台章的假存单证明他以为是正常存款业务,大意如此。)如果不出事,我就白得了极其可观的报酬,如果出事,经济犯罪不判死刑而且大概率跑得掉。他则获得了银行担保,偏门套路思路缜密。这个操作模式源自浙江福建,专门瞄准银行基层负责人。自从去年多起类似事件中法院判决银行败诉后,这个偏门捞法突然就流传开了,最近北海兴业30亿事件料想内情亦如是。手头有几千万、几亿的人哪个不是人精,说他们不知道银行不能搞高息揽存,我是不信的。又及,银监局已经关注到了这类犯罪,我看到了相关发文。
1、大量的记者并不了解银行业务,他们听说了纠纷之后,很快就会站在存款人的立场。毕竟,银行是大机构,记者是正义的化身。 2、存款人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会隐瞒关键信息。比如,高额的贴息、中间人许诺的回报、贴息的对象、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就是说,他们顶多只会说当时承诺存款有多少利息,绝不会告诉记者是谁承诺的,也不会说当时参与的第三方还有谁,谁介绍来的,因为这些关键信息对他是不利的。在很多报道中,储户说存两年或者三年利息多少,但实际上银行出示的单据显示当时存的是活期,这其实就很有意思。 3、确实存在害群之马。所以,我建议到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单据,一定要开通短信业务。我很难理解那些什么单据都让银行工作人员代填写的行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贴心服务,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银行设置了大量的业务规则来约束自己的员工,结果客户为了享受所谓的服务,轻易地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机会。 4、银行有很多宣传单,有业务的,有安全教育的,有金融知识普及的,排队的时候看一看,这比抱怨排队时间长更有意义。 5、千万不要贪图高收益,不要迷信熟人介绍的高收益产品。银行里的产品,看清楚说明书合同,看清楚自己签的单据。 银行里的产品,多问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前台员工,当然,详细的介绍他们会让你问大堂经理或者理财经理,但你复述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给他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排斥电子银行短信等业务,我反倒觉得这些业务都要开起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总比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好。短信提醒异常变动的时候,自己还有机会止损,别相信那些所谓的开了短信是自己的责任,没开就是银行的责任了。 6、使用快捷支付的时候,三思而行。我快捷支付是专门开一张卡来用的,说实话,第三方支付对安全的承诺从来都是留在纸面上。几年前,第三方支付是需要到银行柜面进行绑定的,这样对客户来说不方便,对第三方支付来说打开市场很难。后来,通过不停地舆论压力和规则的修改,银行进行了妥协,通过系统核对资料就可以进行快捷支付。在这个个人信息到处泄露的年代,银行再怎么保护你的个人信息,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拿到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及复印件卡号手机号等等个人信息的。 7、刷pos的时候,卡不能离开视线,输密码的时候注意避开别人视线和监控。不用公共或者他人wifi使用手机银行,别在他人电脑使用网银。使用ATM等自主机具时,要注意是否被动过手脚,有异常别急着离开,最好报警。 其实罗嗦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钱从账户上转走是会发生的。谁的责任,最终需要从简单的表象中找出复杂的真像,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媒体的报道,并不能当做最终的事实。
刚才在“发现这里还有相似问题,我直接就转过来吧,也是给大家普及一下,顺便自己攒点人气,多拿点关注,还有希望钓出跟过的同行。————————————————以下正文———————————————————————因涉及我行工作内容,文章在于科普,禁止非本人同意转载。这个案例已经作为典型,在我行日常监测中做了后期梳理,这个项目是我带头做的,也是领导要求我们去关注的,发生日期2014年12月,监测时间是2015年前2月份,还记得最后的报告时过年前几天出来的,然后就回家过年了,和2014年年初农行酒鬼酒,等一些案例是相同的。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的形式“贴息存款”,这和“飞单”一样是线下交易,这样的交易很难查,因为线下交易我们没办法追踪客户,尤其是私人客户,只是风险没暴露,你好我好大家好,风险一担出来就是撕逼大战。其实普通客户不用担心,出这样事情的大多数是“资金掮客”,俗称钱贩子,动辄百万千万,他们需要高收益来维护那么庞大的资金量,所涉及的风险也是很多。这个回答我看一下关注量吧,关注人多,我再详细说明,这里有大量的案例,法规,大数据资金走向,现在中国银行的内控手段,审计大数据手法,如果真的没啥人关注我也懒得费那个劲。———————————————分割线————————————————————————晚上看了下新闻,谁错谁非不好说,不过以下是我的监测报告,或许可以给大家梳理下此事脉络,因为检测报告有些晦涩,而且有较多法律,网络引用,这里只是摘抄一些核心内容,且脱敏展示,有些地方不明白我会后期给予解释。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存款丢失案件,涉及数十位个人储户及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以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一案与泸州老窖公司上亿元存款丢失案最受关注。据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存款丢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银行系统存在漏洞,存款人信息被泄露或复制;二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借“贴息存款”违规操作。三是存单冒领带来的风险。一、“贴息存款”相关案例(他们都说斜体不好看,其实我是标记网络舆情引用,为了大家看的舒服我调整一下吧)案例一:“贴息存款”牵出银行诈骗陷阱 1亿存款离奇蒸发。2013年6月、7月和2014年1月,王某分三次在某支行和某支行柜面开卡存入2500万、3600万和4000万,共计1.01亿。待到2014年7月,王某在某支行ATM机取款时,柜员机显示余额不足——银行卡内的亿元存款总计只剩一百元。而另两位储户,杨某于日存入支行200万元,29分钟后,钱被转走;同样29分钟后,马某存到该支行的500万元也被转走。日,某分行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巨款被转账的事实,并称公安部门已经立案,银监会已介入调查,事情的真相尚待进一步调查。而该行某支行的行长已经投案自首,一桩发生在银行系统内部的金融案始露冰山一角。身居异地的他们为何舍近求远,要将巨额资金存到某市两家支行?王某称,一年多前,一位理财经理给他介绍业务说,这两家支行为了吸储,正在开展“贴息存款”业务,利率约为15%,比正常存款利率要高很多。身家过亿的王某身边一直不乏这类理财经理,也多次听说过银行业内的类似业务,以为撞上了“好事”,异乎寻常的高额利息,多少让他放松了警惕。而在储户杨某看来,不管利息多少,只要将钱存入银行就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存款的当天,在银行大堂,银行柜员登记了他们常用银行卡的账号。存款后不久,三人名下的银行卡分别收到640万、61万和30万利息的短信提示。一切显得那么顺当。(这一身份其实耐人寻味,最后经证实,他们皆为“资金掮客”)——————————————这里是“贴息存款”资金流转说明——————————————“贴息存款”指除去原有的银行利息外,还根据存款金额给予储户额外利息,支行经常会为了完成指标采用这一方法。据了解,贴息存款分为两种,一种是“阳光贴息”,在银行贷款额度不足的情况下,某些符合银行贷款资质要求的企业为获得贷款,利息由企业出,这种情况下,储户的钱并不受影响;另一种是“非阳光”贴息,即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进行贴息拉存款,这时,存款在存进银行后就会被转到企业账户上,如果到期企业还不出钱,储户就会发现自己账户上的钱没了。这里总结的很清楚,准备加图呢,美工太差不好搞。基本就是:有贷款权限银行给一些企业,并线下约定,作为资金中介这是贷款附加条件,“这里相当难查因为企业不会把这种线下交易形式给内控部门反映”,(因为银行资金利率较市场来说很低,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很划算),因为大部分商业银行是公私联动制,当月底需要资金“冲存款”时,客户经理会和一些重量级“VIP客户”或者“资金掮客”进行交易,以“贴息存款”方式拉入资金,已完成月度任务,之后中介企业见到当日存款单,会根据约定返利。资金走向是:银行——企业——客户——银行———————————————————————————————————————————所谓的“贴息存款”,一位亲历过“贴息存款”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吸储,银行承诺给储户在国家规定利率以外更高的利息,以10万元为例,定期存款一年利率为3.3%,利息即为3300元;为了吸储,“贴息存款”中银行私下给予储户6%的利率,但在存款单上利率仍为3.3%,而多出来的2700元利息银行会悄悄打到储户卡上。“本金越高,利率越高。”这位工作人员说,“这其实是银行业的潜规则,是一项非阳光业务。”在他们看来,“有市场就有需求”。只要银行对存款业务量存在考核,“贴息存款”就有存活的土壤。“热钱较多的江浙一带,早已形成活跃的市场。并且业务已蔓延至全国,除海南、新疆、内蒙古等少数省份,其他诸省份均有涉及;上自省级市,下至小县城,甚至国有银行也有涉及。”直到日,所谓的“贴息存款”业务才被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文禁止。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列出的第一条违规手段,就是“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的高息揽储吸存”,即“贴息存款”。(这里有错误相关条例2011年已经出台)以上为网络舆情内容,还原下前几个月的事件,我在此说明下,为什么会出现“贴息存款”,核心原因就是吸引存款,外因是中国利率水平尚未放开,一个大储户的资金没法向平常闲散资金一样去标定利率,利率补贴也确实可以吸引到大部分资金到来,这是2013年钱荒的后遗症,这催生了“资金掮客的行业,每个月低,可以参见shibor值会突然上扬,曾经加入过一些群就是类似于“头寸交易”也有“过桥的”,基本上核心就是买卖资金,会有人报价月底100万过夜资金1000就会有买方和你私下聊聊,而2014年9月下文禁止月底季末冲存款,年底各大银行提前关闸行为,确实打击了一些掮客的生意,而以前的风险就渐渐暴露出来。以下内容是内控监测报告,已经脱敏处理:(再次重申虽是本人作品,但是最终归属权是我行,只做普及意义,严禁转载)根据前期对个人定期存款业务案例分析,并结合近期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规定,对个人定期存款业务进行监测,通过非现场系统梳理结构,分析主要数据特征,找出可能存在风险点,并根据风险点对后期模型思路进行构建。个人存款业务异常特征梳理:经过个人存款业务案例分析,通过非现场系统对可疑特征进行梳理,标记个人定期存款业务重要节点,汇总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模型梳理作为参考。审计依据:《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有关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商业银行应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评管理,合理分解考评任务,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定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二、商业银行不得采取以下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一)高息揽储吸存。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另设专门账户支付存款户高息。(二)非法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三)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四)延迟支付吸存。通过设定不合理的取款用款限制、关闭网上银行、压票退票等方式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五)以贷转存吸存。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贷款资金转为存款;向“空户”虚假放贷、虚假增存。(六)以贷开票吸存。将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循环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贴现,虚增存贷款。(七)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八)通过同业业务倒存。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科目核算;将财务公司等同业存放资金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临时调作一般对公存款,虚假增加存款。数据“贴息存款”特征:(这里是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运用条件梳理)(一)有“通过柜面办理”“不通存通兑”、“不设密码”、“凭存折支付”等特点的个人定期账户。(二)月末、季末账户大额办理个人定期业务(10万以上),是否存在冲时点现象。(三)与“贴息存款”相似情况,即月末开立定存账户后,客户活期存款当日收到小于定期存款百分之一以下1000元以上金额。“贴息存款”特征分析:(这里涉及我行一些数据,故缩略)商业银行大多因为存款指标,存款“冲时点”行为屡见不鲜,“贴息存款”业务,即“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提高利率档次的高息揽储吸存”。通过以上案例特征,在非现场分散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定期账户存在“不通存通兑”、“不设密码”、“凭存折支付”,“定期存款10万以上”,“存入时间在月底”,“在柜面办理”等特点共***笔,除去通知存款或者定活两便连续转存情况,最终疑点为***笔。控制方式:人工控制。审计期间:日-日。主要风险点:1.“贴息存款”、“冲时点”等已被明令禁止,相关行为涉及政策性风险。2.操作人员伙同第三方“拉存款”行为不当得利,盗用客户资金,违反《***禁令》,涉及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3.近期爆发相关案件,资金巨大,涉及多家银行,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批评,对我行声誉有一定影响。4.“贴息存款”私下返利行为,扰乱了业务考核秩序,还会引起各机构间不正当竞争,影响相关业务的健康发展。现场核实策略:1.由于“贴息存款”有存款金额巨大,客户身份背景复杂,是重点营销目标等特点,可以向客户经理询问相关客户信息。2.设计谈话策略,问询操作人员完成存款业务情况,并通过前期非现场疑点准备,结合网点相关人员回答,判断我行员工是否参与过“贴息存款”。3.通过当地市场调查,是否存在“资金掮客”,在月末、季末和年末各时点,通过“揽储业务”,赚取利息差额。调查我行员工是否存在通过“资金掮客”各时点买卖存款行为。涉及疑点情况:(此为我行内容无法展示,省略)综上所述,这种存款丢失大多因为“贴息存款”,严格说是线下操作的一种,其中根源来自于月底冲击存款的行为,主要是针对“资金掮客”,VIP客户,对于普通大众其实关系不大,所以大家尽可放心。
现在的记者啊,哦不,有些记者啊,真的是睁眼说瞎话(也可能是单纯地无知),近期不少所谓“存款丢失”或者“不翼而飞”的报道,“失主”有个人也有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但是存款真的会凭空“丢失”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只看到标题就开始骂银行了,又有多少人仔细看过文章内容,甚至有多少人关注过后续的报道。 以及
都提到了,那些所谓“丢失了巨额存款”的“无辜储户”其实大部分都对存款的去向心知肚明,而且前期已经拿了不少高额“利息”,最后资金出问题了,钱要不回来了,咋整呢?他们就拉来记者装无辜,而且骂银行无良这种又安全又赚眼球的主题,记者必然不会放过,然后就有了你们看到的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了。一般来说,大部分普通人碰到银行存款丢失的概率差不多跟中100多注双色球的概率差不多(电信诈骗不算啊),当然为确保万无一失呢,作为个人来说,我建议做好以下几点:1.自行填写开户资料,尤其是账户绑定的手机号,不要填写他人的号码有些高息揽存的资金贩子会跟你签订所谓协议,诱骗你在开户资料中将账户绑定的手机号填写成他的号码,这样方便他后续控制你的账户并转移资金。2.开通账户短信通知功能,绑定自己的常用手机号一定要绑定自己常用手机号,这样账户资金变动你可以随时掌握,万一资金有异常变动,可以及时进行临时冻结,避免扩大损失。3.仔细核对所开存单、存折或者借记卡信息一定要确保你所开存单、存折或者借记卡等你是本人名字,防止被人移花接木。当然
提到的那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出现的(虽然从概率上来说比较低),这个对客户来说很难防范,但是你只要仔细核对账户名、金额等关键信息即可,将来出现意外,查出来如果是柜员操作的问题,银行肯定是全责,你放心大胆的去要,打官司也不要怕。4.如果你不会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请不要开通,如果开通,请保护好你的U盾、口令牌,不要随意交给他人这一条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对网银、手机银行等新生事物不甚了解,很容易上当受骗。5.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请不要将你收到的手机验证码告诉他人现在快捷支付只需要卡号、手机号、验证码即可完成交易,实在是方便,但也有很大风险,所以如非本人操作,请不要将手机验证码告诉他人。6.仔细核对业务回执,确认交易类型和交易金额后再签字有些人提到,银行柜员操作人员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诱骗用户多次输入密码,实则暗地里进行转账交易。这个呢,各家银行已经在内部控制上有所防范,现在很多银行柜面输入密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密码键盘了,而是带显示屏的一个装置,方便用户核对业务类型和交易金额,但是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要仔细核对单据。而且就银行来说,转账交易需要填写申请单,如果柜面暗地里操作,势必要自行补一张申请单,只要申请单不是你本人签字,到时候找银行,他肯定吃不了兜着走。最后要引用我尊敬的一位风险管理人士的一个观点,他是这么说的:例如,如果碰到什么重要决定,涉及到钱的,我都会下定决心之后,先不忙行动,睡一觉,第二天再说。大家都知道诈骗案件特别多,坏人们都洞察人心,都会跟你说,别跟身边人说,谁也不要告诉。为什么?这种诈骗都不高明,纯粹利用人突然碰到事情时的头脑发热,一旦与人交流,自己能瞬间明白自己上当了。
首先,不得不佩服一下各大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呵呵呵!作为一线员工扒一扒来 。那些所谓客户基本是被银行人员拉拢,以所谓的“贴息存款"什么烂七八糟的名目拉拢过来存入,开通存款账户的同时也开通了网上银行之类,但是同时自己不保管网银,自己开通短信通知,自己保证存款期间不查询账户。办理业务的时候也不仔细核对单据就直接签字…有点常识的人肯定能看得出来是极大的问题的 这些疑点记者们不会报道的,他们会用"储户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等标题吸引目光。我只想说每个职业从业人员可以无知但是不能没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体说一下吧,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只是非常有限度的市场化,个人存款都定了基准利率和上浮标准。超过这个标准的利率怎么可能是正规的存款?(理财什么的除外)不得不佩服人的贪念。其次,网银之类的电子渠道除了查询,更是可以转账,开户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开通了相关服务,如果开通了一定要核对手机号码是不是自己的网银盾和密码之类是不是只保存在自己手中没有告知其他人或者借给别人使用。还有,开个短信通知真的不贵啊(部分银行都是免费的)可以随时掌握账户变动,哪怕没开通时不时去ATM查询一下也不是很麻烦啊,这些东西真的只是常识啊!还有签字,中国人不是特别重视,但是业务单据上的签名都是具备法律效力的啊,大笔一挥享受权利也要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啊。最后要狠狠的批评银行了,那些借银行之名拉拢客户趁机作案的人他们熟悉银行的流程,也很有可能借自己的职务之便促成交易。很多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措施,但具体的规章真的很完善?落实真的到位?我自己来说,很多制度真心很烦,很多规章吐槽了无数遍。但我记得入职的时候主管说过"你要遵守的每一个规定,都是前人犯过的错误和教训总结来的"我想这类的案件,作案的银行人最为可耻也最应惩处,经办的人员也有责任,当然那些客户也不应该逃避。以上。
最近有一个新闻是多位储户在工商银行临夏东乡支行的2.88亿元存款逾期却无法兑现,原来已经被警方以涉及骗贷案为名进行了冻结。这些储户都很有钱,分别存入万元不等。现在还不知道他们的钱能否拿回来;即便在半年冻结期后如数返还,也损失了数十万元的利息。这都是贴息揽储惹的祸。以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有75%的存贷比考核指标,导致不少银行要“冲时点”揽储;现在,虽然存贷比指标已被取消,但新的监管办法中还是要求银监会持续监测银行存贷比的变动情况,当该指标波动较大时对银行进行风险提示或采取措施。而且,今年经济持续下行,互联网金融疯狂吸金,银行的存款流失现象严重;中小银行也不断推出优惠措施揽储,像工农中建这种大行存款增长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不少网点通过贴息揽储吸引大额定期存款,三年期的定存贴息能到10%。这种走银行口径的被称为阳光贴息,只要银行不倒闭本金还是安全的,但利息部分一旦产生纠纷,是没有法律保护的。更危险的是上面新闻中的那种非阳光贴息。一般是企业缺钱向银行贷款,但无法通过贷款审核;银行要求企业先在银行存一笔巨额资金才能贷款。这时,企业通过“资金掮客”去招揽有富裕资金的客户凑齐这笔钱存到指定银行去,存好后企业立即将贴息款(最高达30%)打给储户作为回报。而这种情况,很多属于企业与银行员工、资金掮客串通而进行的“骗贷”行为。储户的存款在银行或许根本查不到,一旦事发,本金也很难得到法律保护。之前涉及贴息揽储的案例,判决银行无责或部分责任的占多数。据银监会统计,从去年到今年3月,公安机关认定银行无责的大案要案共12起,涉案金额约20亿元;而银行和个人均承担部分责任的大案要案共19起,涉案金额约11亿元。
而在这些案例中,承担部分责任就意味着成百上千万元的损失。详见我的知乎专栏:链接: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pinjinrong,你免费的理财保镖~
银行存款会丢失?很多种情况,这里不讨论信用卡诈骗不讨论IC卡被复制后盗刷也不讨论高息 返点 大额 同时也不讨论快捷支付 第三方支付 电话支付什么保险理财 信托理财 定向信托 各种资产管理计划等 以上种种都是非储蓄业务, 或者说,在储蓄业务上衍生出来的各种理财手段。不熟悉里面风险点和配套收益的人轻易不要去尝试。 比如 前几年包括现在 外资行的理财经理热衷推荐给客户各种结构化理财产品。挂钩的资产五花八门 有港股 有红筹 有黄金白银 有原油 有海外各种股指指数。我会说实在是很操蛋么?拿汇丰银行说事,一款结构化产品卖给客户 连产品说明书都不提供,仅仅提供宣传画册。一个老朋友询问能不能买,我说产品说明书都不看怎么评估啊?打电话给她的理财经理,邮箱里收到说明书了, 最关键的资产组合的比例没有明确的条款说明,同时预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极其复杂难懂,同时是资产收益是以美元计价,无论你买的时候付的是人民币还是港元,都要先换成美元。
看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坑,再我电话给了海外留学归来的理财经理2次以后,大概搞通了这个结构化产品的盈利模式。 要点有2个, 一是美元计价, 因为投的是海外市场,汇丰不愿意承担产品成立和兑付时候的汇率风险,一切由客户来承担,不地道 二是挂钩的资产有个上限和下限,未来一年内任意时间资产价格不碰触上限和下限的前提下,客户会拿到非常好的收益。 一旦某一天价格到达或者越过上限和下限,哪怕就一次,客户的收益就会变的十分的可怜兮兮。也就是活期高一点吧。
这也就算了, 理财经理竟然不提供资产组合的明确的比例。这个比例不提供我怎么好预期未来的收益呢?然后和老朋友说,汇丰是外资行,这个产品投的是海外市场,未来一年所有因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可能有利或者不利后果都由你承担,然后 未来一年这个产品的资产组合还不能达到或者越过事先规定好的上限和下限,满足这2个条件的前提下,你的收益还是可以满意的。 你愿意不愿意赌? 傻子才会去赌是吧, 我要是知道了未来一年挂钩资产的运行上限和下限 我还用的着做结构化理财么? 自己用期权做不是更省心。啰嗦这么多的目的是讲清一个事实,无论是境内银行的储蓄变保险,还是外资行坑人不吐骨头的对赌,银行早就不满足依靠传统的利差收入盈利模式,他们千方百计要把储户手里的存款变成各种类型的资产,风险是银行客户的,中间的皮条收入是银行的,你们储户要看好自己的钱,就老老实实的存活期,存定期, 不要贪图各种高息返点各种理财, 当然, 你要是能看懂各种产品的说明,有能力承担风险,还是搞一搞信托 资产管理计划 那个收益还是多一些。 最后说一说如何有效预防银行存款丢失? 首先是你选银行网点, 而不是熟人要你去指定某个行存。 然后 保管好密码。 银行诈骗千骗万骗没有你的密码说天钱也是转不走的。 如何保管好密码是个复杂的同时也简单的事情,这里不展开,你只要知道有多少种偷你密码的手段就可以预防了。 最后提供一个存款保险的办法: 无论活期还是定期,存进去以后第2天或者当天就要求网点开具一个存款证明的东西,例如工行的证明期限活:最短一天,最长一年,客户自订。开具存款证明后,银行将对该项存款做冻结处理,冻结的时间与存款证明书的有效期相同。想提前支取也可以,填个提前解除止付就行了。
开银行存款证明的目的是 银行出具了你的存款所有权证明,同时在期限内给你冻结。不拿身份证+密码谁都动不了你的存款。 就算有人偷了你的取款密码也拿不走钱。 所需花费仅仅是20元手续费而已。就算银行内部人员盯上你了,大额的储蓄想搞鬼,账户一冻结止付也做不了什么手脚的。活期怎么办?
证券公司开个户,存到证券公司的资金账户上,可以做做逆回购,打新股等0风险的事情,而且而且证券公司的资金账户上的钱是基本偷不走的, 没人会去做, 因为谁想偷就要连续破掉证券和银行的武功,那样就等于是作死了。
觉得国内银行都是垄断企业的,银行员工是垄断的帮凶,存款会莫名消失的。我教你如何用脚投票:(1)发了工资全数取出现金,存在家里。(2)隔壁左转,花旗、汇丰、东亚、恒生等着您。第一条适用于当地无外资银行。(3)经同行提醒觉得这条尤其重要,国有银行带着体制内的原罪,就算其有时服务社会大众也只是欲盖弥彰,所以,全部换成q币好了,腾讯的服务可好了。
嗯 按照道理是可以丢失的。
有个东西叫印鉴,和银行职员勾结,把印鉴更换,就把钱转走了,这是真实的案例。
百度一下案例很多的。
各位同行就不要来洗地了
这个资金被盗的情况是有的但是大部分人是轻信了高额利息,将钱转出
关于拉存款导致的问题楼上说得比较清楚,不多说。总结和补充说明一下,在把存款放活期的情况下,钱会不翼而飞的情况。1. 把银行卡给别人用各位或许觉得奇怪,实际上真的有很多人被旁人各种理由(或欺骗)然后把卡给别人用的。其实很多银行开户填那个表的后面都有写明必须本人使用。办理大额业务的时候,银行一般也要求两个人身份证都带上并适当询问核实情况才给办。因此,为了资金安全为了避免出现其他纠纷,自己的卡自己用就好啦。2. 有权机关公文执行下,可以扣划、冻结公检法有这个权力。楼上也说的很清楚。我想补充的是,如果你先生/夫人犯了什么事情,自己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哦。我就碰到过老公开公司跟其他公司产生纠纷,然后老婆名下的卡里的钱给划扣;也碰到过老婆的卡给老公用(其实是那个男的用这卡参与网络赌博),被止付。当然不希望各位出现这种情况,但一旦听说有朋友或亲戚出现的话,不要着急,想清楚卡在哪里用过,带上相关资料去银行查一查。3.磁条卡被复制这种情况其实每个银行都有一些。因为我不是技术部门的无法解释具体原因,目前来说芯片卡比磁条卡要安全且好用。现在也有很多银行开始了磁条卡换芯片卡的业务,一方面是为了推广芯片卡,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保证客户的存款安全。4.快捷支付等支付方式银联支付、快捷支付这些业务,楼上很多答案也说过,有的银行不需要本人到柜台修改相关手机号码。对方知道你的名字、卡号,然后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帮你开个快捷支付或者直接人家偷偷开了,手机号换成自己的,然后轻而易举把钱弄走了。因此,如果收到不知情的验证码不要告诉别人,然后有空去银行查查自己的绑定的手机号,尽可能改回来。5.刷pos机被人利用前面也有人说的很清楚,不详细说了。总之,去小商户尽量不刷卡,大商场避免有临时工内鬼,也一定要把密码遮住再输入。刷信用卡就更加要注意了,cvv那里能遮就遮。6. 其他代扣费不少人水电煤气保险电话电视费其实是签了代扣协议的,可有人记性不好难免或太忙难免忘记。在发现钱少的时候,想想有没有这方面的可能。网银或去银行查查明细都能知道。7.假短信、网站诈骗可能有人碰到过这种吧。收到号码为“9'的短信或电话,而且就是这几个数字(基站被黑所致),就信以为真是建行工行。对方通知说软件更新啦blabla要你上官网改一改。短信编得像模像样,电话里面普通话也挺好挺正经。然后很多人信以为真,打开那个假网站(其实仔细想一想域名能分辨,但是很多人做事比较急根本不在意也不查一查),把密码卡号一输,然后上当了。8.直接被诈骗这条跟题目无关,还是提醒一下大家,至少某些中老年人对新事物跟不上,也有点贪小便宜,其实很容易被骗的。比如陌生人打个电话说要发社保的钱发这个那个钱就指引要他到柜员机输入啦,去中奖了去柜台汇个款啦。也希望各位多多提醒家里的长辈。其他的想到再补充。银行风控都很严格制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大部分员工还是非常遵守制度和规矩,但难免有害群之马;至于技术上被黑客侵袭什么的,这个我不懂不好评论。如果真的不幸碰上这两种情况(其实概率应该非常非常低),只能交给警察、银行配合并自求多福了。而现在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于散户来说也算福音。从储户自身来说,首先把自己的卡号密码保护好,不要告诉不放心的人;听说了什么相关的事情(尤其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先找附近的银行网点或者打该银行客服问清楚看有没有这回事情再行动;用各类软件的时候,确信是官方软件;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能贪的小便宜不要贪;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看新闻了解一些最新的骗术也顺便转告家人;如没时间随时查自己的资金活期钱又不少的话呢,开个短信提醒安全一些,花几块钱而已;如果实在发生钱”不翼而飞”的情况,马上打电话或自己去银行查明细,如果确定是不法转走就立刻报警再进行下一步处理。——————————————————————————————————————————文字为本人原创,未经授权与同意,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可先联系本人。
拉存款那些只是kpi压力,但是新闻报道里丢存款的那些,是因为实际进行的是地下的放贷业务,储户是参与者,是为了高利息而存的,钱要被转走是心知肚明的,或者说,是事先约定了。要做这样业务,储户自己是清楚的,存款也不会是小额,也就是为啥一没就是几千万。这其中,银行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因为那多半是储户自己的行为。既然是放贷,可能就发生了钱收不回来的情况,本来是不阳光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储户选择了曝光一部分,想追回钱来。一般储户的钱丢了银行要担责,这些储户的钱丢了那是他们自己的行为,银行的责任最多是某些内鬼,是管理监督的责任。总之,自身未允许,存款不会丢。
银行存款不会丢失。就算是银行系统出错,也会纠正后返还。那些丢失的压根就不是存款,都是贴息。多方合作贴息有阳光与非阳光的区别,也有随机柜和指定柜之说,还有六不原则阳光非阳光我都有染指过,幸而全身而退还赚了中介费现在想想当时真的要钱不要命了不要私信问我内幕
题主说的那种情况倒是没听说过。但是有一种更灰色的吸金方式,非常耐人寻味。执行方式大致如下:某组织每年通过技术手段获取400w-500w个银行账户权限。然后进行小额交易,每次0.1至1元不等。后台算法会对个人账户内存款和交易行为比较奇葩的户头进行一个归类,然后有人会对户主进行社工分析,如果户主的身份特殊,比如官员,那么则进行进一步观察,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就可以大额提现。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里面的门道你们慢慢琢磨 LOL
自己在银行工作,虽然不做个人业务,但对这个问题关注了好几年,就我个人的观察,所谓银行存款会不见基本上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贪心所谓的高额利息,一是钱都主要放活期。贪心这个例子太多,点赞最多的那个回答说的基本都全了,总之一句话,银行有流程有授权有事后监督有监控,按正常流程存到你账户里的钱没有可能跑其他人账户里,前提是不要让别人给你经手,工作人员会谢谢你的。至于高额利息,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高风险,要么骗人,前一阵有同学嫌银行5-6%的理财收益太低,问我怎么没有百分之十几的理财,很简单,要能支付合计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融资成本(利息加相关费用成本),企业或者项目至少要拿到比这个高的利润率才正常,现在有几个实业项目能拿到20%以上的利润率?有的话*权*贵*阶层会放过?有*权*贵*背书,拿到5,6%的普通银行贷款太容易了吧,何必要付百分之十几的利息?主要想说说把钱放活期的弊端,通胀贬值不说,在我看来非常不安全,基本上各种骗局或钓鱼网站弄走的存款大部分都是存在活期的钱,这部分钱弄走的流程最简单最方便时间最短,骗子也是要讲究效率的,时间流程越短他们越安全,至于流动性,各位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各银行和主流大基金公司有各种货币类基金产品基本可以替代活期的流动性,还有高于活期5,6倍到十几倍不等的利息,结合信用卡和这类产品搭配,基本上活期现金留个几千块足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了。这些产品转为活期的过程中,多那么一点时间一点步骤,也许人就能冷静下来,避免损失。其他不要上不明网站,不向其他人透露关键信息密码,还有集中管理第三方支付什么的都是基本功课,手机一族最好也不要用公共WiFi,做到这些,安全性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看不下去了,前面诸多回答都是强调银行如何如何安全,存款丢失都是个人问题,媒体报道其实是因为某些人贪小便宜吃亏又不想承担损失时来给银行压力的。来说说自己的经历,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其实银行(目前专指工行)真的不是那么安全的,尤其是短信验证码支付(小额免密),并且,个人面对国家强权的时候,倘若无亲无故,除了媒体还能有什么有效的途径呢?以下描述就发生在两个月以前,坐标上海。注:以下内容包含对工行的不满和对poli.ce部门至少是不作为的描述,认为我朝不会有这种事情的玻璃心退散。说在前面: 虽然被这件事情耽误很多时间浪费很多精力并且至今没有解决,但情绪早已平复,务求自己用最中立的态度描述事实,信或不信全在您。利益相关:一直信任工行,家里有亲戚是工行资深员工,工资卡来自工行的普通人------------------------------------------------------------------------------------------------------------------------------------一月底的某一天,晚饭时分收到短信,当时没在意,三分钟后收到第二条才看了一下,发现是两条工行余额提醒,告诉我发生两笔网上银行交易,每笔不到2000(但有零有整),卡余额不到30(穷狗本色暴露了)。但是,银行卡和U盾都在手边啊!卡号密码网银账号除了家里领导谁都不知道啊!神了!当时我居然很兴奋,传说中的盗刷发生在我身上了!两天前才跟要去东南亚的爸妈叮嘱过如果信用卡被盗刷要如何如何啊!终于能用上这些方法了!阿来,余额不到100好像不能提款,也没法证明U盾在手边。好吧,规规矩矩电话银行挂失吧,然后生平第一次打110,按警察叔叔的说法要去辖区派出所报案。在此之间还登录网银看了下记录,发现是在某网上商城(某江苏地方网商,估计大多数人都没听过)分两次买了40张Q币,通过第三方快钱转走。电话过去问客服MM,表示除非警察发函要求协助调查否则不能告诉我下订单的用户是哪个。好吧,于是披挂出门生平第一次走进派出所,跟面相慈祥的警察阿姨描述了下情况,当说到通过快钱的时候警察阿姨恍然大悟做出密不外传的表情点了点头说又是这家。之后就是做笔录,等了快一小时递出来一张只有不到十行字的回执单要求确认。中间问警察阿姨可否向商城询问用户名,问应该怎么处理,问这责任怎么区分,回答一律是让我震惊的:这个我们不管,这是银行的事情,你要去跟银行说,银行想管会来找我们我们再安排调查。(一)盗窃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不满2万元,入户盗窃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或者扒窃财物价值800元以上不满8000元,为“数额较大”。(1)盗窃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不满1.1万元、入户盗窃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不满5500元、扒窃财物价值800元以上不满4400元的,一般可以判处一年六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以上是上海地区规定。当天晚上又打一次95588,被告知我们会记录并向上反映,5天内回复。睡觉前打开手机银行想再找找有什么疏漏的时候,看到了工银E支付,从来没用过的功能,被人注册了。然后发现注册的接收验证码短信手机号,不是我的预留号码。于是确定了疏漏所在。第二天早上兴冲冲跑到派出所心想有这么明显的线索警察叔叔只要查一下手机号就好了吧!naive。被呵斥去别的窗口两次以后,一位冷面大叔没听描述直接扔出来一张空白A4打印纸一支笔,说把你想补充的写在上面,写好递给他,随手就压在了一大堆文件(A4打印纸)的最下面,然后说,我会给你附到报案记录后面,之后扭头跟正在扎腰带要出勤的同事说笑去了。我在想能不能不交税?然后跑到工行开户行,询问E支付接收验证码的手机号能否修改,答复是,只能是预留手机号,想要修改,只能拿身份证到柜台改。于是大致描述了一下被盗刷的过程,此处略过无数工行柜员的猜测和怎么可能有这种事不可能肯定是你把密码告诉别人了以及大堂经理装作不经意的问我一句,是不是你自己网上买了东西忘记了?等等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说法。注销了手机银行网银和银行卡(后来发现只是把余额转到了新卡上),重新办一张新卡(要做工资卡啊喂!否则我一辈子不要用工行!),过程中跟柜员聊天的时候问了一句,如果是银行内部员工遇到这种事怎么办,答曰,自认倒霉呗。或者雇几个大爷大妈天天坐在派出所门口逼派出所给你解决。这是原话。好吧,没时间跟银行纠缠那就自认倒霉呗。回到家把所有小额免密快捷支付手机银行全都停掉,改掉所有网银密码。2天后开户行柜员打来电话说上级要求开户行负责解决,说这种情况只能让公安机关解决,他们不管那是不作为,我们也没办法;我只要求工行电子银行部能给我说明原因如何防范,没让工行负责也没想被盗刷的钱能找回来;就这样纠缠了一周之后工行再也没打来。过了几周已经淡忘的时候突然工行又打来电话说要我准备几样材料拿到最近的分行提交,由工行先向第三方商城追究,一个月左右可以垫付。现在距离交上工行要求的材料已经5周多(不包括春节假期一周),仍没有反应,也没有人跟我说明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我自己推测原因可能是在工银E支付注册时有途径添加一个完全不同的手机号,但是也只是猜测无法验证,工行自己当然不可能承认主推业务居然有安全漏洞了。OK以上就是事情经过,诸位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力,信不信由您。-----------------------------------------------------------------------------------------------------------------------------------经验与教训教训额,我真不知道这件事情我哪里做错了..难道是没有像其他答主鄙视的那样找个媒体来大肆宣扬一下?经验a. 小额免密虽然方便要慎用,经常确认接收短信的手机号是自己的b. 降低支付额度,如果有大额支出时,临时调高,用完再降低会来。虽然麻烦,但是一来调高额度的时间可以减少冲动购物,二来即便被盗刷损失也可控。c. 未经验证的一个猜想:自己先注册开通短信验证支付,并设定好手机号。考虑到发生在我身上的完全不知情就被别人注册开通的情况, 并且考虑到如果果真像工行说的,添加非预留手机号需要凭身份证到柜台办的话,自己注册好是最安全的。当然这个想法未经验证,各位谨慎谨慎。
就目前来看存款丢失的,基本上都是违规搞贴息存款。所以你老老实实买理财存定期,不会有事。所谓贴息存款,最早的时候是说在月末年底的关键时点银行缺钱,利率又没有市场化,为了冲指标,就会承诺你把钱存在银行,除了正常的利息,还会额外再转给你一笔钱。发展到后来就变味了。比如有的要求贴息存款一年内不准客户查询转账取款之类的,这些摆明了就是在骗。如果还看不明白,那就举个例子:客户A存入xx万,存折上打印得清清楚楚xx万。但是几个月要用钱的时候才发现账户里只有几十块钱,并且查询不到任何转账取款记录。这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存款丢失”吧。很简单的手法:里应外合。柜员其实一开始就只给客户A存了几十块,给骗子B存了xx万。然后给骗子B存完钱打印存折的时候,塞到打印机里去的是客户A的存折。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每次柜员只会办一个人的业务啊。
可以肯定的回答,存在银行的钱是不会丢失。但是为什么经常会有相关的报道,说存在银行的钱没了?一是客户在存钱的时候,会有大堂经理介绍理财产品,这时她会只介绍获利的部分,对有可能损失本金和利息的情况不会刻意说明或者不说,例如保险和基金,但是这种产品有时会有较高回报,而且买了以后不容易撤销(除了你告诉她你要要投诉,否则不可以撤销),挣了就不说了,但是赔了就对别人说存款丢失了。这其实是对产品不理解造成的。二是自己家人把钱取了。一般是家里小孩偷着取钱,不敢告诉父母,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宣传,认为银行有漏洞,不经过调查,就到处宣传说钱消失了,增加社会对银行的误解。三是自己的信息泄露了,你在外面消费刷卡时,卡片一定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签字时也要注意签的单子是不是自己的。这是看过的一个案例分析。四是银行监管存在漏洞+内部蛀虫,客户经理介绍的产品根本不是本银行的,(前面介绍的保险和基金至少还是银行的产品),而是外面财务公司的,从前年开始很多财务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跑路,客户经理许诺的钱也没办法给客户。从去年开始银行在这方面监管严了,各种检查也多了。但是我一直没弄明白的是,客户经理卖别家的产品,肯定不会走银行的系统,客户怎么能就没看出来?而且我听说有的客户是到那个人家里去拿到的单子,他就那么忙没有时间到银行办业务吗?
其实这种也很好辨认和防范的,买理财肯定要在银行的网上银行办理,不论是在家买还是在网点买,只要留心看一下进入的网站,是不是真的,产品名称是不是和银行网点公布和宣传的一样,最好开通短信,要有验证码。只能想到这些了。前面有人说的冲帐,发生的概率很小,我的理解是 如果发生错帐(例如给某位客户多转钱了),如果不想被领导知道,一定是要跟这位客户联系,告诉他他的账户钱多了,恳求他希望他配合,将钱转出来,否则银行人员是要赔这比笔钱。至于前几年报道的某人帐户突然进出几百万,我觉得应该的这个银行的系统出现问题了。司法扣划也很少,而且都是按照人行规定,和相关法律,应该不属于这次讨论的内容。
从法律上讲, 债权人对债权的发生有举证责任, 债务人对债务的清偿有举证责任。所以, 存了钱, 你要保留证据, 取了钱, 举证责任在银行, 你不必保留证据。如果你在atm上存了钱, 你必须尽快去打印存折或者留下回单。反过来, 你在atm取了钱, 你什么都不要管。所以, 你只要证明你存了钱, 银行就得还给你, 赖不掉。但是我知道在中国, 有很多人去银行开户就拿到一个银行卡, 所有收支记录全部存在银行数据库里面, 从法律上讲, 这其实对你风险是很大的, 你无法证明自己存了多少钱。然而, 中国的政府部门比如银监会什么的, 根本没有去保护银行储户, 对此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有个词叫利令智昏。当然不排除部分人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反复游说才搅进来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图不正常的高回报来的。有个案例说储户当时给钱的时候是带到银行对面的小房子里,还要签协议承诺不开短信查询,不开网银,不绑定手机,甚至不得向同是银行员工的家人朋友提起,这种条件都答应,钱“不见了”也正常。还有些人只能叫被害妄想了吧,自己卡里300块没有了也不了解是扣小额账户管理费的,就认定银行偷走了,这样的人不要跟任何机构打交道才好,否则人家都是在欺负你。还有不保管好自己的密码啦,UKEY啦,给室友、儿子、表妹什么的把钱偷走了,就找银行,说你们的卡不安全,银行没查证前当然不能简单认下,人就找记者爆媒体,刚好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又培养出一批怀疑一切的上帝……
(4月3日更新)可能之前我的言语有些偏激,在此抱歉:我只是觉得,在个人和机构打交道时,天然的信息不平等,特别金融机构,创新不断,专业化程度极高,很多术语一般人都不懂,真的有太多太多有意无意的陷阱。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如果只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怪自己“不小心”,可能于事无补,只会让更多人再受伤害。我自己不是银行从业者,但对这个问题很关注,甚至忍不住要“不懂装懂”,因为我觉得这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且,我有一天可能也会落入这样的陷阱。所以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不是从“自己要小心”的角度,而是从“该推动相关部门和银行怎么解决”的角度提些办法。有一个我觉得可供参考,我们每天使用软件,注册网站会员,都会有很多协议需要你点同意,但你不可能真的每条都读。那如果协议中被埋伏了“需每月缴纳100元费用”的条款,你需要遵守吗?不用,因为在合同法中,对格式合同做出了有利于消费者的保护。那么,在银行业务中能否从法律或者银行规定中做出这样的保护:即,在发生争议时,做出不利于条款制定者或提供者的裁定。当然,这个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也是“抛个花盆等人砸”。或许“该推动相关部门和银行怎么解决”的问题有些大,不是我能做到,甚至不是知乎能做到的。但,只要有更多的人去想这个问题,或许某一天,真的能推动呢。————————————————————————得到很多赞的几个答案都很搞笑。居高临下地批判了储户一番,然后复制粘贴一堆随处可见的安全使用银行卡的文章,就能心安理得地得赞? 我帮题主把问题再问详细些,请问,如果什么理财产品都没买,就是存的定期,钱却突然被划走了,是怎么发生的,该怎么解决?对于几个答主批评储户的话,我也想提几个问题:请问,银行的人在银行里打着银行的幌子卖虚假理财产品,和政府工作人员在政府大楼里用政府的权力审批违规项目,性质有何区别,出了问题,银行难道没有管理责任。 请问,去银行的人难道都像答主一样,素质极高,看得懂银行高挂墙上,密密麻麻的风险提示,还懂得复制粘贴。很多人都是抱着希望能得到理财指导的念头请求帮助,在这个问题上,银行不思改进,还责怪储户自己无知。这就好比去医院开药还要自己化验下是不是假药。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月底冲量存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