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暗属性抗性宝珠珍珠

关于珍珠的历史与文化
  自古以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与珍珠,一直被誉为珠宝界中的&五皇一后&。珍珠以其绚丽的&珠光宝气&和高雅纯洁的品格,而被誉为&宝石中的皇后&。受到人们的偏爱。而珍珠也的确像个仪态万端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珍珠还被国际宝石界列为六月诞生石(又称六月生辰石),也是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礼品,象征着健康、纯洁、富裕、幸福、长寿。
  珍珠并非是天然宝石,它生成于某些贝(蚌)中,当一些异物以外进入贝内且未能及时排除时,它的细胞膜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液将外来异物一层层地不断包裹起来,久而成珠。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质层极薄,因此一粒珍珠会由几千层珍珠质包裹叠加而成,历经 3-6 年时间方能形成。
  海水中的贝类生产的珍珠叫海水珠,主要产生于白蝶贝、黑蝶贝中,淡水中的蚌类生产的珍珠叫淡水珠,主要产生于三角帆蚌中,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贝(蚌)类都能产出珍珠。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2 亿年之前的三叠纪时代已有大量贝类开始繁衍。有了贝类,才可能孕育出有珍珠。
  珍珠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珠宝之一。《圣经》的开篇 & 创世纪 & 中记载:从伊甸园流出的比逊河, & 在那里有珍珠和玛瑙 & 。
  至于人类是何时何地最先发现并利用珍珠的,我们已无从考究。我们所能知道的是,自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它的天生丽质爱不释手,不但将其视为天赐之物,奉若神明,而且将其视作财富与华贵的象征。偏爱珍珠,是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世界上不同种族的采珠史与他们的文化同样悠久。追溯起来,天然珍珠的采撷史至少已达数千年之久。
  根据记载,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印度南部沿海、斯里兰卡西部的马纳尔湾、孟加拉湾、埃及沿海 ( 红海 ) ,特别是波斯湾( 包括阿拉伯酋长国沿海、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及沙特阿拉伯沿海 ) ,都曾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天然珍珠产地。
  波斯湾等地的采珠史至少有四千年之久。《圣经》的 & 创世纪 & 记载:从伊甸园里流出的比逊河里,到处都是 & 珍珠和玛瑙 & 。
  埃及人、波斯人及印度人都对珍珠有着浓厚的兴趣。古罗马人也对珍珠情有独钟,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从波斯湾地区购回珍珠。由于珍珠难得,价值昂贵,佩戴珍珠便成为古罗马权贵身份的象征。
  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古埃及的贵族就盛行珍珠装饰,埃及历代女王都以拥有珍珠为莫大的荣耀。
  印度人对珍珠的喜好更是数千年之前的事。印度南部的印度洋浅海水域是优质珍珠的原产地,印度人早在四千年之前就已知道珍珠的华贵,无论是佛学经典上还是古印度的文化典籍上,有关珍珠的记载比比皆是。古印度的《法华经》、《阿弥陀经》就记载说,珍珠是 & 佛家七宝 & 之一。今天,虽然古印度珍珠已大多难以寻觅,但我们仍能从一些遗留痕迹中找出它们的昔日荣耀来。在印度的巴罗达市,至今仍珍藏着一条珍珠饰带,上面镶缀着 100 排珍珠,可以说价值连城。
  西欧人喜好珍珠则是公元之后的事。据说,西班牙一位冒险家在东游印度归来之后,不无感慨地写道: & 每一间茅舍里都能发现宝石,庙宇则是用珍珠装饰起来的。 & & 珍珠之多,即使有九百个人和三百匹马,也无法将它们全部拿走。 &
  而西欧珍珠时代的到来则在十五世纪之后。 1530 年之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为珍珠立法,规定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佩戴珍珠。于是,珍珠开始像其他贵重的宝石一样,成为贵族男女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标识。(关于珍珠)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珍珠的成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 82-93% ,其晶体呈珠状或矛头状,在每一层珍珠层中垂直排列,形成放射状的层面,这对形成闪光彩虹般的珍珠色起到了关键作用。珍珠的成分主体为碳酸钙 CaCO3( 约占 82 ~ 86%) ,矿物名称为文石 ( 又称霰石 ) ,角蛋白质占 4-14% ,水份占 2-4% 。另外它还十几种氨基酸以及 28 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锗等是难得的抗癌和抗衰老物质。
  珍珠的色调:以白色为主的呈奶色、亮黄色、亮玫瑰色、杂色等;以黑色为主的呈灰、古铜、暗蓝、蓝绿、绿等色调。有色珍珠是指除白、黑色以外的珍珠,通常为蓝色的,此外,还有红、紫、淡黄、丁香紫、绿等色的。
  珍珠的光泽:具有变幻不定的晕色(晕彩)。天然珍珠硬度为 2 . 5&4 . 5 ,相对密度为 2。6&2。78 。人工养殖者,相对密度为 2。72&2。78 。珍珠溶解于酸,滴稀盐酸起泡。
  珍珠的发光和吸收光谱:在紫外线长波或短波照射下,天然珍珠发荧光(亮蓝、淡黄、淡绿、粉红等色),养殖珍珠有时发荧光 ( 与天然珍珠相同 ) ,有时不发荧光。
    天然珍珠主要是生长在温带,水深 8-15 米左右的海水中。是海水中的细菌,气泡或沙砾等微小物质进入珍珠母贝体内,触及到外套膜后,珍珠母贝受到了刺激,便分泌出来珍珠质将异物包裹起来,长成近圆形的球形珍珠 。 天然珍珠在国际上,按产地分为东方珠和南洋珠两种。
  东方珠 && 东方珠也常用来作为天然珍珠的代名词,主要产地有两处:
  波斯湾产区:位于伊朗以西,沙特阿拉伯以东的波斯湾海域,采捞天然珍珠主要集中在波斯湾的西部,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浅海区。该区产的珍珠品质优良,在白色、乳白色载体色上,伴有绿色晕彩、强珍珠光泽。每年一度的巴黎珍珠交易市场上, 90% 以上的中、上等天然珍珠来自该区。
  斯里兰卡产区:斯里兰卡产的珍珠来自马纳尔湾。珍珠呈白色或奶白色,载体色上伴有绿、蓝或紫色的晕彩。
  南洋珠 && 南洋地区包括缅甸、中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地区所产的天然珍珠称南洋珠。南洋珠粒大、形圆、色白,具有强珍珠光泽,又称 & 银光 & 光泽,亦属世界名贵的珍珠品种。天然珍珠多呈圆形,横截面由里及表,全是一层一层极薄的同心圆形珍珠层叠加而成。肉眼识别的主要依据有下述三点 :
  颜色:天然珍珠的体色主要是白色、奶白色、粉红色,偶尔见到灰黑色。其上伴有玫瑰色、蓝色、绿色等绚丽的晕彩。
  形状结构:天然珍珠多呈现球形,将其放在一个挖有小洞的纸盒上方,将强光手电筒放进纸盒中透射,见到的是一个结构均匀的微透明球体,没有像人工养殖的有核珍珠那样,有条纹状的内核。
  表面丘疹:珍珠是一种生物产品,在珍珠表面有一些丘疹状的病灶,大的丘疹用肉眼可以看到是凸起的小疱,小的丘疹用牙轻轻的蹭一下,或者两粒小珠对着摩擦,均有明显的沙粒感。
    南洋养珠 && 非一般的美丽与光芒。享有珍珠之后美誉的南洋珠原产于澳洲北面海洋、菲律宾及印尼,体积独特,一般直径由 10 至 20 毫米,属重量级珍珠,极其珍贵,价值不菲。颜色方面有纯洁的粉色、迷人的银色至高贵的金色,许多品味要求极高的人仕亦会对她爱不释手。
  大溪地珍珠 && 深不可测的神秘与诱惑。她来自南太平洋的环礁及珊瑚岛,大溪地珍珠不但蕴藏深海的神秘,更同时兼备淡淡彩虹的幻彩光芒。大部分大溪地珍珠都属水滴型,线条比一般圆形更见独特,直径由 10 毫米至 15 毫米不等,颜色选择一般有纯黑、深灰及银色,而最独特颜色则是灿烂夺目的孔雀绿,弥足珍贵。
  日本养珠 && 经典精品动人光泽。日本养珠素来都是养珠中的经典品种,主要有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由 2 毫米至 10 毫米,原产地为日本西南部及中国。以调有带粉红的白色、奶油及银蓝色,配衬于任何女士身上都令人为之眼前一亮。
  中国淡水珍珠 && 形状与色调千变万化。凭着千锤百炼的传统技术与专业知识,中国近年来重新在长江流域的河川与支流培殖淡水珍珠,并孕育出不同的形状:有圆形、椭圆、钮扣形、水滴形及不规则形等,颜色有纯白、橙色及玫瑰色等,提供不同选择及配合个人品味。
  &珍珠之邦&&&中国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 & 珍珠之邦 & 。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珍珠史始写于 6000 年前的大禹时代。据《海史 & 后记》记载,公元前约 4000 年,中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 & 南海鱼草、珠玑大贝 & 为贡品。根据大禹的生活区域分析,当时的南海应该在今天的江南地区,珠玑与诸暨谐音,今天的珍珠之乡诸暨,或许就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产珠区。
  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有关珍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经传,留传后世的《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对珍珠的描述。
  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这至少说明,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溯至周朝初始。
  自秦汉以来,珍珠饰品更是迅速普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于是捕珠业开始兴起,许多渔人甚至以捕珠为生。汉朝开始区分采珠区,将珍珠产区分为南北两地。北地以东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镜泊湖等地的淡水珠为代表,史称北珠,南地以广西合浦地区北部湾海域所产的海水珠为代表,史称南珠。
  北珠史话
  北珠为淡水珠,主要产于中国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一带淡水河流中。清朝康熙年间,常熟人徐兰曾征战于吉林、黑龙江等地,亲眼看到北珠的开采盛况,著有《塞上六歌》,并在《采珠序》中写道:&岭南北海所产珍珠,皆不及北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贵。&
  徐兰所说的北珠,由于人们的滥采而最终灭绝。但在大清帝国之前,北珠一直是历代王朝的专享贡品。北珠一度盛产于东北三省,以松花江、嫩江、爱珲河等水域所产的质量最佳。再就是牡丹江,由于珠多物美,历来就有&珍珠河&的美誉。
  北珠的采珠史可追溯至后汉,几乎和《后汉书》上所载的&合浦珠还&同一时间。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即知美珠多出于夫余国,夫余国即东北。辽时小国铁离曾用珍珠、貂皮等物品和辽国易货贸易。此后的渤海国,也以珍珠向汉室朝贡。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据《梵天庐丛录》记载:&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
  北珠颗粒硕大,颜色鹅黄,鲜丽圆润,晶莹夺目,&实远胜岭南北海之产物&,因而备受皇室赏爱。
  北珠的采撷史到清朝达到鼎盛。东北是满人的故乡,北珠作为故乡宝珠备受达官贵人的青睐。为满足供应,皇室特别设置了专门机构&&珠轩&&对采珠进行管理。珠轩在产地设珠柜,负责对珍珠进行管理与收购。珠柜在行政上隶属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业务上直接受命于珠轩。
  清朝曾在吉林的乌拉设衙门,置官员专司捕珠业。每年四至九月,总管便派人沿松花江流域捕蚌。水深时,捕蚌者用大杆插入水底,抱杆而下,取蚌出水后,在采珠官监督下,剥开贝壳验看有否珍珠,往往是百蚌不能获一,由此可见采珠之难,珍珠之珍贵。
  对所采之珠,要在采珠官员的监督下包装密封,由总管和驻军首领共同挑选,颗粒大者进献朝廷,颗粒小者弃之江河,任何人不得私自留存。朝廷对采到大珠者给予奖赏,奖赏往往是按照珠的成色赏以绸缎布匹,或折算成银两。如果是有罪之人,可以减免刑罚。吉林长官往往将捕珠之事直接向朝廷奏报,四月,上折奏报的是捕珠者已经启程,九月上折奏所的则是捕获珍珠的数目。清廷往往将这些得之不易的北珠按照大小镶缀在各级王公将官的顶戴上,珠之大小、多少即代表其地位品级的高低。
  &大地沆瀣清渊沦,光涵玑斗潜效珍。&北珠的地位之隆,我们大约可以从乾隆皇帝的上述诗句中看到。
  南珠史话
  南珠为海水珠,历史上盛产于广西合浦县的北部湾海域。这里风浪较小,且流水相激,咸、淡适中,水质上好,水温适宜,特别适宜珠母贝的繁衍。古时有白龙、杨梅、青婴、平江、断望、乌泥、珠沙等七大珠池。
  合浦珍珠历代受到皇室的重视,岁岁向皇室进贡。在汉代,合浦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史称&珠民&。《后汉书?孟尝传》曾记载一个&合浦珠还&的传奇,其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质疑,但我们无可质疑的是其所反映的合浦当时的采珠业的繁荣程度。
  晋太康三年(218年),为确保皇室的珠宝供应,晋武帝特别下诏,派兵守护廉州珠池,严令庶民不得自行入海采珠。一应采珠事宜,须由官府统一部署。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采珠鼎盛期。明朝历代皇帝均有采珠令,仅明弘治12年,即采珠28000两。由于年年开采,到嘉靖5年,因为珠贝少而稚嫩,珠民采不到珠,多有饥饿而死的。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疏中说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以后历代合浦珠池都为皇室的重点管辖之地。明嘉靖年间在合浦县白龙村建立了珍珠城。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大多都是合浦出产的。
  历代滥采使南珠损失惨重,南珠资源终于在清朝后期枯竭了。
    贵族贪得无厌的奢求使珍珠资源迅速枯竭。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世界产珠胜地斯里兰卡的珠母贝资源已近枯竭,波斯湾沿岸的天然珍珠越来越少,珍珠产量迅速下滑,价格扶摇直上,上等珍珠甚至超过世界上优质钻石的价格。欧洲列强甚至将珍珠列为重点掠夺的资源之一。
  珍珠危机的缓解受益于一个名叫御木本幸吉的日本人。
  珍珠史上的这一场重大革命发生于19世纪的80年代。在此之前,珍珠都是浑然天成的,成珠不易,采珠更难,从而使珍珠弥足珍贵,即使达官贵人,求到一珠已不是易事,若能求得上等珍珠,更是一生幸事。对珍珠颇有研究的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开始利用并改进了一项古代中国技术,开始人工养殖珠母,成功地培育出人工养殖珍珠,从而将珍珠业由天然采珠推向可以批量生产的现代养殖。
  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珍珠史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其一是十九世纪之前长达数千年的采珠史阶段,其二是御木本幸吉起始的养珠史阶段。
  其实,将这项巨大的荣誉拱手让给日本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不该发生的悲哀。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可考证的人工养殖珍珠最早的国家。
  这项令日本人引以自豪的养殖技术,早在中国的宋代已经趋向成熟。在宋人庞元英于1167 年所著的《文昌杂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记载:&礼部侍郎谢公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荧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开口,急以珠投之,濒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
  在12世纪时,中国人的珍珠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甚至从一般珍珠养殖发展到像形珠养殖。养珠人一般将铅或锡制的菩萨形核体殖入珠母贝体内,放进水中养殖,1&2年之后,养珠人将贝从水中捞出,再从贝体内取出佛像珠。
  据史料记载,这样的佛像珠由于浑然天成,加之宗教推动,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给养珠人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些佛像珠一直被人们代代留传下来,至今仍可在国内的某些博物馆内看到。虽然史书上没有确切地将这一养殖法详细记载下来,我们仍可根据现存的佛像珠这一事实及《文昌杂录》中的有关记载,推知当时流行的养珠法已与现代养殖法相差无几。
  御木本幸吉
  这种被宋以后的中国人渐渐忘却的养殖方法却成了日本人成功的基石。显而易见的是,御木本幸吉是个非常有心计的勤奋人。他显然从史料中看到了有关这种方法的记载,也显然从中国养珠人那里获得了养珠的诀窍。他在日本不断试验,将不同物质放入蚌体中形成不同的刺激,最终果真产出了不同种类的珍珠。
  1883年,御木本幸吉克服水质污染和红潮的干扰,成功地养出半圆形的钮扣珠。1905年,当海水中出现的大面积红潮将御木本幸吉的9万只珠母贝伤害殆尽之时,濒临绝境的他意外地在贝类肉体上发现一个伤口,遂用小刀探之,得到一个半圆形珍珠。他迅速检查其他珠母贝,竟然找到四粒相同的珍珠,且伤口几乎处于同一个部位&&外套膜。
  这个发现使御木本幸吉喜出望外,因为这正是他苦苦思索多年而不得的圆珠养殖技术,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此之后,日本养珠业迅速兴旺起来,日本珍珠开始步入世界珠宝舞台,从而大大缓解了日趋严重的世界珍珠危机,并使此前弥足珍贵的极品&&珍珠&&普及开来,不再成为达官贵人的专宠,而是成为寻常百姓的普通装饰之物。
  1920年,日本人将御木本幸吉尊为&养珠之父&,日本天皇亲赠手杖一枚,以彰显他的功绩。
  维纳斯的诞生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当人类第一次从蚌壳中发现晶莹圆润、灿灿发光的珍珠时,他们很难相信如此宝物竟出自如此平庸的贝类体内。他们将之视为天赐之物,奉若神明。他们守着珍珠,爱不释手,为其演绎出许多流芳千古的故事与传奇。
  古代希伯来人认为,珍珠是上帝用来点缀伊甸园的。印度人想象中的珍珠是晨露,是神灵将晨露点化出来用以迷惑世人的。在罗马,珍珠与美神维纳斯息息相连。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堤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一画中,将女神置于一扇巨大的贝叶之上,从水底缓缓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洁白无瑕,晶莹夺目。丹麦人将珍珠与美人鱼扯在一起,美人鱼思念王子而不得,泪洒相思地,被守护在身边的贝母蚌珍藏起来,时间长了,眼泪就变成颗颗珍珠。
  明珠射体孕西施
  在珍珠之乡中国,关于珍珠诞生的传奇更是多不胜举。
  在素有珍珠之乡美称的浙江诸暨,珍珠与中国古代美女西施浑然一体,自古就有&明珠射体孕西施&的传说。
  故事说,月亮女神嫦娥拥有一颗巨大的珍珠。她十分珍爱它,时常带在身边,只在外出时让五彩金鸡守护。一天,嫦娥和吴刚溜到桂花树下私会,又将珍珠留给五彩金鸡。金鸡便像平日一样,将珍珠抛来抛去,把玩起来。也该这天有事,金鸡玩得兴起,结果用力过猛,珍珠一下子弹出月宫,直落九霄云下,掉进浙江诸暨的浣纱溪里。金鸡大惊失色,振翅飞出月宫,紧追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珍珠原来也是有灵性的。看到此地风景迷人,远胜寒冷的月宫,她死也不肯回去。眼见金鸡追来,珍珠无处可逃,忽见溪边有一妇人浣纱,它情急生智,一下子跳出水面,径直飞入妇人的口里。金鸡飞来,站在苎萝山头,怎么也找不到珍珠,只好长叫数声,回月宫受罚。妇人回到家中,当即怀下身孕,十六个月后生下一女,就是历史上的西施。
  鲛女的眼泪
  西施与珍珠的故事大概算是古人对淡水珍珠的最美丽想象。至于海水珍珠,另有一个传奇。
  传说在中国的南海里生活着鲛女,她们善织一种薄如蝉翼、滑若凝脂的绫绸,名叫鲛绡。鲛女们的集市叫做海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海市蜃楼,鲛女们往往在海市里彼此交换产品。人类如果穿上鲛绡所制的衣服,便能走进海市蜃楼,与鲛女同乐。
  传说鲛女是月亮女神嫦娥的侍仆,因为做错事才给嫦娥罚到海里织绡。每逢月圆之夜,她们常常站在峭石上,遥望月亮,伤心落泪,落下的泪水便是珍珠。面对如此美丽的传说,唐朝诗人李商隐有感而发,起笔写下千古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隋侯之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件宝贝是权贵们经常争夺的,一是&和氏之璧&,二是&隋侯之珠&。
  与珍珠有关的最感人故事恐怕莫过于&隋侯之珠&。《韩非子》记载:&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吕氏春秋》中也用&隋珠弹雀&比喻大材小用,可见隋侯之珠在古代流传甚广。
  传说战国时西周隋侯(封地在今湖北一带)在出巡封地时,一日行至渣水,忽见山坡上有一巨蟒身受刀伤,奄奄一息。隋侯望着巨蟒,恻隐之心大动,遂动手为其敷药治伤。巨蟒伤愈后,围着隋侯马车连转三圈,依依惜别。
  隋侯出巡归来,走至渣水时,忽见一少儿拦路献珠。隋侯细问原因,少儿只是不说,隋侯拒绝接受。第二年,隋侯又一次出巡渣水,忽然梦到那个曾经拦路的少年,说他原是那条受伤的巨蟒,一心感念他的救命之恩,只是无以为报,特将冠上明珠献上,望他收纳。隋侯醒来,果然见到身边有一颗稀世珍珠,大为惊奇,于是将其随身携带。
  &隋侯之珠&反映了中国人的&知恩必报&观念。试想,一条蟒蛇尚且知恩必报,何况人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已将作为财富的珍珠与作为道德的为人结合起来,从而使宝珠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辉。
  割股藏珠
  珍珠具有灵性的最动人故事当属&割股藏珠&。传说晋代某皇帝酷爱珍珠,听说南海海面宝光四射,知是宝珠,便派太监坐镇广西合浦珍珠城,派兵强迫珠民下海采捕。
  发光之物乃龙王千金公主的心爱宝珠,为南海至宝,有两条恶鲨把守,珠民被咬死者甚多。捕不到珠,太监便严刑拷打,许多珠民被逼得家破人亡。当地珠民海生也在应征之列,只得冒死下海。为救珠民于水火之中,海生只身前往宝珠放光之地,与恶鲨相斗多时,身负重伤。
  碰巧的是,公主此时到峭石边玩耍,正好看到奄奄一息的海生。眼见海生命丧鲨鱼之口,公主急忙过来赶走鲨鱼,将海生放到峭石上。海生醒来,公主问他为何到此冒险。海生遂将珠民的境况细说一遍。公主感动异常,为救珠民,就将宝珠取出,送给海生。
  太监得珠大喜,一边向皇上报捷,一边用红布将其严密包裹,锁入檀木盒内,派重兵押回京城。然而,太监一行走不过数十里,忽见一道银光划过檀木盒,太监猛吃一惊,打开珠盒,发现宝珠已然不翼而飞。太监大惊失色,连夜赶回珠城,再逼海生等下海取珠。海生不肯,太监便将其他珠民捆绑起来,扬言道,如果海生取不来宝珠,便将他们一一掷进大海。海生无奈,只得再赴深海,向海公主求救。公主再次献珠。太监得珠,放掉珠民,但苦无将宝珠安全送走的办法。一个老人献计让他 &割股藏珠&,太监眼睛一亮,当即将股部割开,塞入宝珠,待伤口痊愈后迅即起程。
  然而,太监仍然无法将宝珠带走。在第一次失珠之地,又是一道白光划过,宝珠再返大海。太监惊恐万状,深知回去是死,只好再到珠城,却见珠民们已经逃之夭夭。太监长叹一声,面对大海吞金自杀。在合浦珍珠城外有一堆黄土,据说就是太监的葬身之所。
  这个故事一波三折,充分显示出人与珠的血泪关系。在那个&以人易珠&的年代里,皇家逼珠,珠民玩命,一颗珍珠一条命,粒粒珍珠滴滴血呵。一部采珠史,其实就是一部采珠人的血泪史。
  不过,传奇归传奇,&割股藏珠&之说确有记载。据《集异记》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司徒李勉在睢阳救助一个病危的波斯老人,老人临终时割开大腿,从里面取出一颗巨大的珍珠送给李勉,说此物乃波斯王室至宝,价值连城,一日突然遭窃。波斯国王下诏,谁能找到宝珠,便赐谁一等公爵爵位,终生荣华富贵。多少人为找此珠不遗余力,老人为得到它,更是费尽千辛万苦。今天虽然得珠,不料却落此大难境地,想是命中不该得此富贵。现已不久于人世,承蒙司徒厚恩相助,无以为报,只以此珠相赠。
  《广异记》另外记载,又一个波斯人住进一间客栈,出价二千贯向店主买下门前的一块巨石,碎石后得一大珠。波斯人拿刀割开腋窝,将珠塞进后扬长而去。
  看来,割股藏珠是波斯人特有的藏宝密技。想想也是,波斯人远行千里,他乡遇宝,若按寻常法携带,极有可能人财两空。割股藏珠虽然免不了一时疼痛,但绝无丧命失宝之忧。
  珍珠给王者增辉
  自从被人类发现的第一天起,珍珠就以其稀世的美丽、罕见的润泽、高贵的品性及神奇的功效,成为权贵阶层竞相追逐的天下至宝。古往今来,拥有珍珠是每一个人的奢望,拥有稀世宝珠更是成功人士的标志,这是因为,珍珠与财富息息相关,拥有珍珠,就是拥有财富;拥有财富,就是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尊贵。
  在王权时代,珍珠只有一项功能,就是给王者增辉。
  在古罗马,珍珠是上流社会的身份标志,贵族身份的高低取决于珍珠的数量、大小和质地。在中世纪的法国,珍珠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能佩带,普通的黎民百姓是无福消受的,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买到它们。在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珍珠更是成为皇室的专用品。为达到独霸珍珠的目的,王室甚至不惜立法以限制庶民佩带。&&& 1612年,英王室立法说:除王室外,一般贵族、专家、学者、博士及其夫人不得穿着镶有金银、珍珠的服饰,亦不得将其使用在其他装饰之中。
  这样的条文在世界珠宝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汉大夫晁错写道:&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上就是皇帝。那么,&上&为什么要&用&这种&饥不可食&的东西呢?因为它们贵重,尤其是珍珠,作为天赐之物,得之不易,因而给晁错排在金、玉的前面,视作财富的象征。
  作为比金子还要贵重的珍珠,历来就是王者的专宠,更是他们刻意追求的至宝。《墨子》认为:&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
  对于昔日的皇族及士大夫来说,珍珠的主要作用是装饰,是炫耀。他们大多用珍珠装饰冠冕衮服、首饰、车乘,或用以殉葬等,将其视为尊贵与地位的象征。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室爱珍珠,臣下自然趋之若鹜,&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一时间,朝野共珍,使珍珠身价剧增。
  据《列仙传》记载,汉高祖夫人吕后曾用五百金向会稽珠贩购买&三寸大珠&,视为至宝;鲁元公主听说后,马上出七百金购得一颗&四寸大珠&,与吕后比拼。
  《汉书》记载,在所有宝物中,汉武帝刘彻偏爱珍珠,&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以上&,&从河渚得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
  《后汉书》记载,孝明皇帝乘车上的垂帘是用珍珠串起来的,皇帝冕旒的前后各十二旒,全由珍珠串成。皇太后、皇后及公主、嫔妃等谒太庙时所穿礼服,全都缀有珍珠,公卿列侯及其夫人皆以珍珠装饰,但用珠多少及珠的尺寸大小都有明确规定。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占用珍珠最多者是帝王及嫔妃,其次是贵族及富室大贾。据史书记载,明太师严嵩被抄家时,从他家中宝库中抄出的财富令人瞠目结舌,单是金银珠宝首饰,就多达159副,计1803件,并有珍珠冠、珍珠头箍等多达数十件,每一件都是无件之宝。
  珠分九品
  就珠的品质与价值来说,中国古人也形成了自己的评判体系。
  《南越志》认为,珍珠有九品,直径五分至一寸左右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如倒置铁锅(覆釜)状的为&珰殊&,也是珍品;走珠、滑珠则是等外品。
  《天工开物》认为,直径五分至一寸又五分的为&大品&,有光泽略呈镀金状的为&珰珠&,价值一粒千金。
  《广东新语》则说,珰珠&大而稍扁&的&南珠之明珰&,等级仅次于径寸大珠,珠形圆满、色泽银白、光莹无丝络的为精珠。其档次以重量来分,每颗&重一分者银六倒,二分者四十倒&。光泽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银仅四倒&,八百颗重一两的称为&八百子&,值银十倒;一千颗重一两的称为&正千&,值银仅八倒。
  慈禧与珍珠
  对于大清国的慈禧太后来说,不管珠价多贵,都无法撼动她的爱珠之心。
  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长达48年,其间搜罗无数世间奇宝,珍珠的数量更是多不胜数。她好古物珍宝,生爱珍珠,死后更是少不了用珍珠殉葬。
  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的尸体入棺之前,先在棺底铺上一层镶宝珠的锦耨,上镶珍珠12604粒,红蓝宝石85块,祖母绿 2块,碧玺、白玉203块;又盖一条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圆珠2400粒。身上穿着多层寿衣,仅金丝锈花衣和外罩绣花串珠褂两件,即用去大珠 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1500粒,宝石1135块。此外,慈禧还在胸前佩戴两挂朝珠和各种佩饰,用珠 800粒,宝石35块。身上所盖之被上有珠 820粒,头上珠冠,冠上嵌一粒鸡卵般巨珠,重4两折125克,价值2000万两白银,为稀世之宝。
  除此之外,慈禧口中还含有一颗夜明珠,价值连城。
  然而,这些稀世珍珠非但未能使慈禧的灵魂得到安宁,反而成为她不得安寝的祸根。1929年,冯玉祥部将孙殿英下令盗墓,制造出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差一点将这位生前不可一世的西太后剥个一丝不挂。据有关报导,盗墓人发现,仅珍珠一项,就有2。64万颗之多。
  至于这些珠宝的命运,更是与慈禧生前的如意算盘大相径庭,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流散于世界各地,成为社会各色人等猎夺的首选。其他不说,单是那颗装饰在她凤冠上的巨大珍珠,就可以书写出一部传奇。
  据日的《日本经济新闻》报导,一颗昔日去向不明的天然珍珠在日本露面,首次参展人工养殖珍珠成功100周年纪念大典。这颗大珠重约 114克,名叫&亚洲之星&,据说正是慈禧凤冠上的那颗。传说它于约400年出产于波斯湾,先后成为印度莫卧儿帝国和波斯帝国的王室玩物,最后才给这位大清帝后顶在头上,带进了墓地。
  珍珠舍利宝幢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 1978年在一座北宋古塔中发现的一件珍珠舍利宝幢,简直是中国古人用珍珠堆砌而成的人间奇迹。宝幢是佛教中人用来存放舍利子的特制器皿,有须弥底、经幢、刹等三个部分组成。这件保存逾千年的宋代珍藏,高约122厘米,有珍珠32000颗,颗颗由金银丝线串连,玲珑剔透,灿烂晶莹。整体设计更是巧夺天工,为世间珍品。
  此外,它还配有一个由1200颗珍珠缀成的珠宝佛塔,由400多颗珍珠组成的各种盆境,如梅花、蓬莱仙境等。今天,在北京故宫还存放着一个珍珠佛塔,高约1。3米,塔伞用珠1000余颗,塔顶、塔肚及塔门等处用巨珠293颗,价值难以计数。
  埃及女王的耳环
  更贵的珍珠应该是古埃及女王娄巴特拉的耳坠。在两个耳坠上,各缀一颗巨大的珍珠。关于两颗珍珠的重量我们已无考据,但它们的价值却是可以计算得出的。按照史书记载,如果将两个耳坠中的其中一颗珍珠卖掉,所得的钱财足可使当时的所有埃及人食用一年。
  珍珠之王
  然而,比起&巴拉旺珠&来,所有这些珍珠只不过是井底之蛙。这颗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珍珠重达6。35公斤,直径约23厘米,产于菲律宾的巴拉旺海域,因而给定名为&巴拉旺珠&。由于它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大珍珠,因而也得名&老子珍珠&、&真主之珠&等。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关于这颗巨珠的来历,原也有个故事。传说它现身于1934年的5月7日。那一天风和日丽,在菲律宾的巴拉旺海域,一群土著达雅人正在捕鱼。突然,酋长的儿子大叫一声,沉入海中。众渔民奋力相救,将这个青年拉出水中,发现连同出水的是一个巨蚌。
  溺水者已经死亡,人们将巨蚌捞出水面,发现它重达250磅。将其劈开后,人们惊讶地发现,里面藏着一颗巨大的珍珠。
  1936年,美国考古学家科布来到巴拉旺地区考古。在这位酋长的家中,他发现酋长的另一个儿子身患重病,遂用药将其治好。酋长为感谢他的大恩大德,就送给他这颗旷世奇珠。
  科布将巨珠带到美国卖了一个大价钱。后来,此珠几经倒卖,于1980年落入珠宝商霍夫曼手中,购价为20万美金,他将其珍藏于旧金山的一家银行里。据说,此珠现在的估价约为3200万美元,可以说是珠中极品了。
  珍珠与美丽是一对孪生姐妹
  珍珠与美丽密不可分。我们可以这么说,美丽是上苍赋予珍珠的特别礼物。金玉虽为至宝,但若不经提炼打磨,便毫无美感可言。没有美感,它们自然也就毫无价值。而珍珠不同。它天生丽质,一经发现,根本无须任何加工制作,因而才给人们视作上天的恩赐,受到人们的由衷喜爱。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 古往今来,珍珠一直被用以对美的装饰,满足人类的爱美之心。
  珍珠用作首饰
  首饰一直是珍珠的重要用途之一,许多名贵的珍珠,首先给人们用来装饰脑袋。在世界上排名第六的金冠珍珠,重85克,就是给镶在金冠之上的,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中。
  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就用珍珠装饰发髻,应该是已知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头饰。隋时宫人戴一种名叫&通天叫&的帽子,上面插着琵琶钿,垂着珍珠。古诗里&昨日官家清宴里,御罗清帽插珠花&,指的就是这样的帽子。白居易也在《长恨歌》里写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博物馆中现今收藏的明代万历年间殉葬品中有两顶凤冠,上面装饰有5000余颗大小不等的珍珠。清代皇后的夏朝冠、后妃头上的钿口、面簪、帽罩、头簪等首饰,上面都有珍珠。刘銮在《五石瓠》中说道:&明朝皇后一珠冠,费资六十万金,珠之大者每颗金八分。&
  珍珠头饰一直是后宫佳丽、公子王孙们的最爱。即使在今天,用珍珠作头饰,仍然是女士们的首选。
  珍珠用作服饰
  珍珠用于服饰,一直受到权贵们的宠爱。
  《汉书?霍光传》记载:&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珠襦就是用珍珠缀成的短袄,是当时贵人们的穿着。皇帝的朝服,更是镶满珍珠。在故宫博物馆里收藏的珍珠中,就有一件皇帝的礼服,上面挂着数串垂在胸前的装饰朝珠,每挂用珠 108颗。按照当时的规制,皇子和其他贵族官员在穿着朝服和吉服时,也挂珍珠,但不能用东珠。
  用珍珠装饰服装的典型是乾隆的龙袍(18世纪)。龙袍在石青色的缎面上有着五彩刺绣,尔后用米珠、珊瑚串成龙、蝠、鹤等花纹,极其华贵。
  如前所述,慈禧更是爱珠者。据说,在她的一件寿袍上,共绣有数十个寿字,每个寿字中缀着一颗巨型珍珠,远近观之,真正是璀灿夺目,巧夺天工。
  珍珠用作履饰
  用珍珠饰鞋,可见于《史记》。《史记》载,&春申君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战国策》也载 &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蹑珠履&。
  另外,《晏子春秋》记载:&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一诗中也写道,&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所有这些记载,到慈禧脚上,显然是小巫见大巫。在她的凤鞋上,虽然到处都是珍宝,但慈禧最爱的,仍然是珍珠。据记载,慈禧认为,珍珠是最适于凤鞋的饰物。因而,不管哪一双凤鞋,她都要让人镶上珍珠,最多的鞋面上据说镶有珍珠近四百颗,绣成各种纹案,庸荣华贵。
  珍珠用作物饰
  珍珠还可以被人们用以装饰器物,称之为物饰。这类器物有保存至今的,个个都是国宝。最早的宝饰见于古城苏州西南隅的瑞光古塔。该塔始建于三国时代,距今已 1700 多年。1978年,人们在塔中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一座真珠舍利宝幢,上面镶缀着32000粒珍珠,可以说粒粒是宝。
  古人常将珍珠串成珠帘。《盐铁论》记载:汉武帝建光明殿时,&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晋书》记载:&苻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逐示人以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
  古代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也多次写到珠帘。唐代王昌龄在《西宫春怨》中写道:&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杜牧在《赠别二首》也写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宫妓》一诗也有&珠箔(即珠帘) 轻明拂玉墀&之句;再有就是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白居易的&珠箔银屏迤逦开&,苏轼的&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等。
  这些诗句说明,当时悬挂珠帘已相当普遍。
  除珠帘外,还有珠栊,即窗棂,上面往往镶嵌着珍珠。鲍昭在《玩月城西门廨》一诗中说:&峨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更有甚者,还有用珍珠装饰殿庭的,譬如说南汉的刘氏朝廷。据《岭南丛述》记载,刘氏朝廷上,&殿宇梁帘箔率以珠饰,穷极华丽&。
  珍珠是女性的最爱
  珍珠是用来装饰美丽的。古往今来,珍珠一直是女性的最爱。从异域权势显赫的古埃及女王,到古罗马时代风情万种的高贵妇人,可以说个个都是爱珠者。据记载,古罗马的女人们一直将珍珠视作吉祥、如意、富贵、典雅的象征,她们爱珠如命,甚至在睡觉时也不肯摘下。
  英国王室的女士们,尤以伊丽莎白女王对珍珠最为偏好,甚至为独占珍珠,已经达到心胸狭隘的地步,特别立法以限定他人拥有珍珠。此后的历代女王或王妃,都有偏爱珍珠的习惯。前不久死于车祸的英王妃戴安娜,也承袭了前任王妃的这一嗜好,对珍珠有着独特的品味与感受。不管在任何场合,她的身上总是珠光闪闪。
  中国的历代王妃,大都与珍珠有着不解之缘。从西施到飞燕,从武则天到杨贵妃,没有哪一个不爱珍珠。
  爱珠之最当属慈禧太后,这一点我们已在前面详细叙述过。在她死后,孙殿英东陵盗墓,将她的陪葬品基本上一网打尽。后来,孙殿英见事情闹大了,便拿出一些盗墓所得之宝贿赂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据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记载,在孙殿英送给蒋夫人的所有珠宝中,宋美龄最喜欢的就是来自慈禧凤冠上的珠子,将它们一一镶缀在自己的鞋子上。
  &珍珠情话
  珍珠是大海中不可思议的奇迹,如同夜空的明月落入凡尘,明洁夺目、圆润典雅,从古至今,人类都被它深深地吸引。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珍珠又名&鲛人泪&。&鲛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人鱼&。珍珠的光辉浑然天成,精致、圆润、耀眼却不刺眼,一向是典雅高贵的象征。
  珍珠的珍贵是因为它来之不易。天然珍珠的形成,首先是海里的小沙粒或其他物质无意堕入贝类的壳里,受到刺激的贝类把自己的分泌将这些小沙粒层层包含,经过贝类长年累月的孕育,才形成了珍珠。而且,珠蚌十分娇贵,喜欢24-29摄氏度的海水温度,冷至摄氏11度就会死亡。
  作为大海一慷慨馈赠,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女士们的推崇与厚爱。用珍珠做成的首饰高贵典雅,适合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士佩戴。在珠宝界的习俗中,珍珠被奉为6月的生辰石,它象征着健康、高贵、能气和纯洁。
  东方人将它誉为&月亮上的宝石&,认为它能巩固友谊,强化心智与记忆。在众多的珠宝中,它别具韵味,以独特的风华和品味给人们无比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间。(关于珍珠)
(编辑/蓝波)
版权所有 &
黄金资讯 粤ICP备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号
本站所有内容仅供阁下自行参考研究,阁下所做的任何投资及理财交易决定应自行负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所有属性抗性宝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