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舒宁天猫魔盒是哪家生产的的

中国胶州?政务公开中国胶州?政务公开
&|& &|& &|& &|&
&|&&|&&|&&|&&|&&|&&|&&|&&|&&|&
选择字体颜色黑 色红 色
黄 色绿 色橙 色 紫 色
蓝 色 褐 色墨 绿
粉 绿 淡 绿 黄 灰 翠 绿
淡 蓝 暗 红
玫瑰红 紫 红
桔 黄 军 黄
烟 灰 深 灰 灰 蓝 &【&&】&【双击滚屏】
&【】&【】
关于印发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 & 信息来源:胶州市招商局
&& 点击数:
&制发机关: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日期:编&&&&号:青发改高技[号索引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10月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好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据《国家"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2年,近期规划至2015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第一章 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和优势
&&&&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一)海洋科研实力全国领先
&&&&青岛是国家海洋药物教育和研发中心,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28家,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近百家,其中海洋生物领域30多家;拥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19人,其中海洋生物领域6人;拥有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其中海洋生物技术人才2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65项、"973"计划2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项,是国家以海洋生物技术为特色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二)海洋药物研发基础雄厚
&&&&青岛在全国最早开展海洋药物研发,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及其功能制品研发方面占据国内重要地位,初步构建了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天然化合物库和全球首个海洋糖库,明确海洋药用物种1479种、发现海洋活性天然产物3000余个、克级制备海洋寡糖标准品60余种;成功开发海洋新药5个,功能产品200余个,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有4个海洋I类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其中抗老年痴呆药物971成功转让国外,预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前景广阔。
&&&&(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规模
&&&&青岛是国家重要的海洋特色生物产业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崂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黄岛区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三个特色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并培育壮大了十余家产值过亿元的行业重点企业。初步统计,2012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69.3亿元,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5.5%。
&&&&(四)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明显
&&&&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突出的区位优势利于吸引整个沿黄流域的人力和资本向青岛转移,更利于青岛参与国际竞争。青岛所辖海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7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816.98公里(含海岛岸线106.08公里),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海洋底栖生物330种、潮间带生物128种、藻类112种、鱼类113种,全国海水养殖5次浪潮均起源青岛,各种资源优势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市在自主创新、融资担保、政策扶持等与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有机衔接机制和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尚未形成,多数医药企业难以实现在求生存基础上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成果产业化率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6%,其中本地产业化率为4.3%。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偏低,对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产业发展层次偏低
&&&&从产业规模上看,全市医药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不足全省医药产业的6%,与青岛的经济龙头地位不相匹配;从产品结构上看,海洋药物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和广泛应用的重点产品。
&&&&(四)公共服务平台缺乏
&&&&目前,从全市范围看,支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刚刚起步建设,功能尚不完善;药物药效学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几乎处于空白。
&&&&(五)企业总体规模较小
&&&&目前,我市最大的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十亿元,不及全国、全省最大企业的3%和6%;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更小,年销售额大都不足5亿元,龙头带动作用不强,较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也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
&&&&(六)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医药产业属高风险行业,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而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七)高端应用型人才缺乏
&&&&目前,我市具有研发背景、成果转化及运营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比如在海洋药物领域,兼有药学、医学知识的研究人员不到40人,且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市场预测的人员更少,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人才紧缺。
&&&&第二章 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导,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把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重大举措,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重点发展领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平台搭建、合作开放四项工程,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强化支撑体系建设,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一)高点定位,统筹规划
&&&&以世界眼光对标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高起点做好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配套建设,明确近期、远期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推动产业良性培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立足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有效转化。
&&&&(三)重点突破,彰显特色
&&&&发挥本土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带动,集聚创新资源,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优势领域率先突破,有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和专、精、特、尖产品,大力彰显发展特色。
&&&&(四)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集聚规模效应,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布局,促进上下游产业协作发展,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就业的长链产业集群。
&&&&(五)改革增效,开放带动
&&&&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制度瓶颈,增强发展动力;面向国内外广聚创新要素资源,积极推进国内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城市间、科研机构间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保持国内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研究开发链条完整、产业发展链条完善、研发实力大幅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增强、政策体系健全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城市。具体指标是:
&&&&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到2015年产值争取达到135亿元左右,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25%,明显高于蓝色经济总体产值增速,成为蓝色经济支柱产业。
&&&&产品开发明显增强。到2015年力争取得2-3个海洋新药证书,取得7-10个临床研究批件;新开发海洋生物制品50个左右。到2020年力争取得5-8个新药证书,取得10-15个临床研究批件;新开发海洋生物制品100个左右。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到2015年引进知名医药企业3-5家,培育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3-5家;到2020年引进知名医药企业10家以上,培育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50亿元的2-3家、过10亿元的10-15家。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全市统筹规划建设五个特色医药园区,实现互补集聚发展。到2015年"五大园区"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80%。
&&&&人才引进实现突破。到2015年引进5-10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引进培育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和15-20个创新团队;到2020年引进15-20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引进培育1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和50个左右初具规模的创新团队。
&&&&政策体系配套健全。到2015年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保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基本完善。
&&&&第三章 重点发展领域
&&&&一、海洋医药领域
&&&&重点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结石、抗骨关节病、降血糖、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海洋创新药物、生物药品和海洋现代中药。到2015年,力争取得2-3个I类海洋新药证书,取得7-10个海洋新药临床批件。到2020年力争取得5-8个新药证书,取得10-15个临床研究批件。
&&&&专栏1 医药领域重点产品
&&&&海洋创新药物:抗艾滋病药物泼力沙滋、抗脑缺血药物D-聚甘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几丁糖酯、抗老年痴呆药物HS971、抗2型糖尿病药物HS203、肿瘤淋巴转移早期诊断药物淋巴靶向检测试剂、抗2型糖尿病药物海普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新藻酸双酯钠、抗凝药物抗凝血酶Ш、抗肿瘤抗病毒药物乐复能等I类新药、抗癌药物微球血管栓塞剂,降低颅内压药物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等III类新药
&&&&海洋现代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药物DP207、抗肾衰及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GFS等I类海洋现代中药,抗肿瘤药物海生素、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药物菲乳安、抗帕金森病药物UF、抗肿瘤药物FF211等IV-VI类海洋现代中药
&&&&二、生物制品领域
&&&&重点开发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含保健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化妆品等五大产品系列,到2015年,新开发海洋生物制品50个左右,到2020年新开发100个左右。
&&&&(一)海洋生物医用材料
&&&&大力发展药用辅料级、创面敷料级、体内植入级褐藻胶、壳聚糖、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重点开发止血材料、创伤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和药物缓控释材料等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到2015年,争取10个以上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2020年实现20个以上产品产业化,成为国家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2 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重点产品
&&&&止血材料:壳聚糖止血粉、壳聚糖止血海绵、壳聚糖基愈创非织布、壳聚糖基止血非织布、可吸收止血生物胶、高吸湿性止血无纺布、手术缝合线
&&&&创伤修复材料:复方水凝胶等皮肤组织再生修复材料、神经组织修复材料、骨组织缺损修复材料、肌腱韧带损伤修复材料、防粘连粉雾剂等防粘连材料
&&&&组织工程材料:组织工程人角膜、介入治疗栓塞剂、组织工程支架、透析膜、体内植入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剂
&&&&缓控释材料:海洋生物纳米自组装释药技术材料、海洋生物纳米载药材料、海藻植物软胶囊复合胶
&&&&其它类:医用消毒液、消毒剂、保鲜剂、特殊用海藻纤维及纺织材料
&&&&(二)海洋功能食品
&&&&加快发展活性糖类功能食品、活性蛋白功能食品、活性脂类功能食品等海洋功能食品,重点开发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增强免疫力、增加骨密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减肥等功能保健食品。到2015年争取25个以上、2020年争取45个以上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形成海洋功能食品健康产业。
&&&&专栏3 海洋功能食品领域重点产品
&&&&活性糖类功能食品:海藻多糖(水溶性膳食纤维)、海藻寡糖、微藻多糖、功能性低聚糖、透明质酸、壳聚糖产品、动物多糖、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岩藻低聚糖硫酸酯、海藻酸丙二醇酯
&&&&活性蛋白功能食品:浓缩鱼蛋白系列产品、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活性多肽类产品
&&&&活性脂类功能食品: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系列保健食品、南极磷虾油、类胡萝卜素
&&&&其它类:海藻碘、活性海藻粉、鱼骨活性钙、海洋调味品、维生素
&&&&(三)海洋生物农用制品
&&&&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动物疫苗、动植物生长调节剂、海洋水产药品等绿色海洋农用生物制品,到2015年争取7种以上、2020年15种以上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建设国内最大的海洋农用生物制品生产基地。
&&&&专栏4 海洋生物农用制品领域重点产品
&&&&生物农药:海藻农用微生物制剂、新型抗菌农药、壳寡糖制剂
&&&&生物兽药:海洋源生物发酵抗菌药,高新制剂,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抗菌肽、抗虫剂、免疫增强剂
&&&&生物饲料:饲用酶、益生素、抗菌肽等海洋多糖和蛋白类饲料生物添加剂
&&&&生物肥料:海藻生物碳肥、海洋生物菌肥以及抗病、抗旱、抗虫制剂
&&&&动物疫苗:水产养殖用疫苗、水产品养殖用微生物水质净化剂、壳聚糖固态分散体系抑菌性药物、畜禽疫苗
&&&&动植物生长调节剂:海藻喷施肥等海藻植物促生长剂、动物生长调节剂
&&&&海洋水产药品:海洋水产用原料药、制剂、药物添加剂、促生长剂等
&&&&(四)海洋生物酶制剂
&&&&重点开发工业用、食品用、医药用等海洋新型酶类及酶制剂。到2015年,建成生物酶规模化制备平台,完成5种以上海洋生物酶的中试,开展3种以上海洋生物酶及制剂的产业化,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化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到2020年实现10种以上海洋生物酶制剂产业化,酶制剂产业初具规模。
&&&&专栏5 海洋生物酶制剂领域重点产品
&&&&工业用酶制剂:低温碱性脂肪酶、低温碱性蛋白酶、低温中性纤维素酶
&&&&食品用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医药用酶制剂:尿素酶、胶原酶、溶菌酶
&&&&饲料用酶制剂: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中性植酸酶
&&&&(五)海洋化妆品
&&&&利用海洋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生物质资源,筛选提取具有显著促进皮肤生长、延缓细胞衰老、活化细胞等天然细胞因子,重点开发特殊功能化妆品,2015年争取5种以上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初步形成海洋化妆品产业;2020年实现10种以上产品规模化生产,海洋化妆品产业形成规模。
&&&&专栏6 海洋化妆品领域重点产品
&&&&护肤类:膏、霜、乳液、化妆用油类等护肤化妆品
&&&&发用类:洗发、护发、养发、固发、美发类化妆品
&&&&香水类:香水类、化妆水类等液体状化妆品
&&&&美容修饰类:胭脂、香粉、唇膏、洁肤、指甲、眼部等化妆品
&&&&第四章 产业发展布局
&&&&科学布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突出加强园区建设,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科研有效合作、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企业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在现有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五大园区",即蓝谷海洋医药科技、崂山海洋生物、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黄岛海洋生物、胶州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园。各园区错位发展,明确开发重点,形成产品特色,并配套环境基础设施,严格控制污染,建设生态型园区。到2015年"五大园区"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80%。
&&&&一、蓝谷海洋医药科技园
&&&&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重点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机构、重大技术平台和高端人才向核心区集聚,加快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研发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建设海洋成果交易平台,促进海洋成果转化,到2020年,建设研发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知名医药企业研发中心不少于10家,培育中小企业200家,建成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企业培育中心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二、崂山海洋生物产业园
&&&&位于崂山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该园区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学研合作优势突出,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发展创新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生物能源、疫苗及诊断试剂及研发外包,建设国家海洋生物创新药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三、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位于红岛经济新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该区域基础设施先进,已建成12万平方米生物医药孵化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试平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开放性实验室,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服务、海洋生物医药等主导产品,建设集科研、孵化中试、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四、黄岛海洋生物产业园
&&&&位于胶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南片区2平方公里,北片区1.3平方公里。该园区是全球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聚集了明月海藻、聚大洋海藻、科海生物等一批海洋生物企业,重点发展海藻精深加工,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医药、海洋功能食品配料、海洋化妆品等高档新产品,形成优势明显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五、胶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位于九龙街道办事处,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已有康原药业、黄海生物制药、诚创医药、大瑞生物、国药控股、祥龙生物等医药企业落户园区。该园区以海洋生物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现代制剂、健康食品、医疗器械及物流配送产业,努力打造国际仿制药转移承接基地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
&&&&第五章 重要推进工程
&&&&一、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每年滚动抓好20家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着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小巨人"、"小明星"企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先的"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体系。
&&&&(一)做大龙头企业
&&&&一是支持资本重组。鼓励明月海藻、黄海制药、华仁药业、正大海尔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以资金、技术、市场为纽带,开展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与兼并,围绕主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带动力强的旗舰型企业。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5家,2020年达到10-15家。二是鼓励企业上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体制、机制上夯实上市基础,提高对企业上市的服务效率,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力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工作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2015年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新增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名牌产品,到2020年增至20个左右。
&&&&(二)做强中小企业
&&&&一是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以蔚蓝生物、中皓生物、柯能生物、博智汇力等企业为重点,制定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对纳入培育计划的企业,优化业务流程、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3-15家,到2020年力争突破30家;二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指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市里给予资金补助。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投入。每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
&&&&(三)大力发展初创型企业
&&&&一是加大初创期企业孵化力度。加快各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器的建设,提高孵化速度,孵化培育一批初创型、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扶持力度。市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采用项目资助、投融资资助等方式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对初创型企业按规定减免场地租赁费和个人所得税。到2015年,初创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到2020年达到500家左右。三是加强对初创型企业创业指导。为初创型企业开展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培训服务。四是增强初创型企业融资能力。鼓励市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和银行共同组建风险基金,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五是营造创业致富的氛围。鼓励全社会踊跃创办企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培育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爱职敬业的"小老板"企业家队伍。
&&&&二、项目推进工程
&&&&每年滚动推进至少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30-50亿元。突出抓好研发攻关、成果产业化和提能扩产三类项目推进。通过项目建设,扩大产品规模、培育主导产品、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一)研发攻关项目
&&&&大力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后续项目库。
&&&&1.海洋创新药物:集中力量抓好抗2型糖尿病新药HS203、抗2型糖尿病海洋新药海普诺、抗肿瘤淋巴转移早期诊断新药淋巴靶向检测试剂、抗凝及心脑血管疾病新药新藻酸双酯钠、抗病毒新药泼力沙滋、抗老年痴呆新药HS971、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几丁糖酯916、抗脑缺血新药D-聚甘酯等8个I类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攻关,争取尽早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推进新资源、新技术发掘工程,抓好深海大洋极端环境的药用资源和药食两用资源活性物质的发掘发现,为海洋创新药物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药源。
&&&&2.海洋现代中药:集中力量抓好抗白细胞减少症药物DP207、抗肾衰海洋药物GFS、抗帕金森病药物UF、抗肿瘤药物FF211、抗肿瘤药物海生素、抗乳腺增生药物菲乳安、抗癌复方中药海牡胶囊、抗肾衰海洋药物低聚岩藻硫酸酯、抗结石药物古糖酯等9个现代中药的研发攻关项目,争取尽早实现实质性进展。利用近海、滩涂进行海洋中药材养殖,为海洋现代中药发展提供资源。
&&&&3.海洋生物制品:集中力量抓好组织工程人角膜、高纯度虾青素、高含量DHA/EPA甘油酯、富含DHA卵磷脂、富含DHA磷脂酰丝氨酸、防粘连粉雾剂、可吸收止血生物胶、含有海藻酸钠的骨材料、海洋植物肠溶性硬质胶囊、海藻膳食纤维饮料、海藻生物碳肥等一批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攻关项目,争取尽早实现研发突破和成果产业化。
&&&&(二)成果产业化项目
&&&&重点抓好博智汇力年产600吨海洋特征寡糖、中皓生物年产6万枚组织工程人角膜、博益特和即发集团年产700万人份止血及创伤修复材料、明月海藻年产50千克组织工程级海藻酸盐、年产50吨海藻酸-壳聚糖复合生物材料、年产20吨X光医用跟踪线、丰泰海洋50亿粒海洋植物肠溶性硬质胶囊、康地恩药业I类新兽药紫锥菊、海汇生物年产海洋生物材料改性壳聚糖12吨和海洋药物(原料药)壳聚糖100吨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建设全国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基地。
&&&&(三)提能扩产项目
&&&&重点抓好明月海藻年产1000吨医用辅料褐藻胶生产线改造、年产30万吨海藻生物肥项目、海藻酸钙纤维生产线扩产、海洋化妆品生产线扩产项目;柯能生物年产1200吨胶原蛋白肽项目;九龙生物I类抗癌新药雷舒宁年产30万支扩产项目;康地恩药业年产1000万支喹氧喹酯口服溶液剂扩能项目;蔚蓝生物年产1500吨中性纤维素酶项目;奥克生物干细胞产业化与生物制药项目;黄海制药海藻医用辅料项目;华仁药业甘露醇注射液按国家新版GMP标准扩建项目;海汇药业海赋健、海赋力等海洋功能性食品、易邦生物畜禽用疫苗等一批提能扩产项目。
&&&&三、平台建设工程
&&&&鼓励优势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建设两个基础资源服务平台和六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一)两个基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
&&&&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驻青科研机构,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研究发现和收集制备海洋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含微藻)、极端(南北极和大洋底部)海洋生物各种种质资源,实施活体、实体保存,开展基础遗传学、种质鉴定、保存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种质资源,为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2、建设海洋天然化合物实体库
&&&&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驻青科研机构,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天然化合物实体库,包括海洋小分子化合物库、海洋糖库、工具酶库、抗菌肽库,库内新增2000个不重复的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单体的纯度达95%以上,经多模式活性筛选,确认实体库中20%以上的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为生物制品的开发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二)六个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
&&&&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为依托,在蓝谷海洋医药科技园规划组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院,搭建海洋现代药物研发服务平台。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依托,在崂山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组建海洋功能食品研发服务平台;以中科院海洋所为依托,搭建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服务平台。
&&&&2、药物药效学筛选评价与技术服务平台
&&&&以青岛大学医学院天然药物研究所为依托,规划筹建药物药效学筛选评价与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海洋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等研究服务,建立多分子、多细胞及动物水平筛选评价模型,完成海洋候选药物筛选模型优化与应用拓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药效评价标准及完善的标准操作程序。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发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市口岸药检所和药品检验所,建设药物安全性评价研发服务平台,推动平台获得国家认证,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和餐饮食品安全性评价和新药研发化合物筛选及药效学研究服务,提供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安全性评价报告。
&&&&4、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孵化服务平台
&&&&依托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中心和崂山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的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及孵化服务平台,重点服务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加快推动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5、药品临床试验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建设药品临床试验服务平台。现有GCP平台获批于1999年,已取得明显成效,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强化建设,大力发展I期临床实验室,力争使青岛市所有研发的新药均可依托GCP平台开展I期、II期、III期、IV期临床试验。逐步形成以海洋医药为重点、专业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药物临床试验(GCP)大平台,为海洋医药产业发展、开发I类创新药物提供服务。
&&&&6、动物用生物制品研发中试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农大、康地恩药业、易邦生物、康大集团等组建动物用生物制品研发中试服务平台,开展动物标准化饲养、传染病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动物病理学实验室和病理学评价标准;进行畜禽疾病诊断、疫苗、免疫调节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中试,为动物用生物制品开发服务。
&&&&四、合作开放工程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抓好定向招商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强化区域合作。
&&&&(一)加大定向招商力度
&&&&围绕构建产业链和推动园区建设,制定招商引资目录,重点吸引国际知名制药企业或国内排名前50的制药企业落户青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与国内外生物高端企业加强合作,吸引来青建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发展体系。到2015年引进医药企业3-5家,2020年引进医药企业10家以上。
&&&&(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支持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平台积极承接国内外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发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与国内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合作,对标国际标准,在重点园区开辟专门区域,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形成完整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
&&&&(三)着重强化区域合作
&&&&以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海洋企业、科研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推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领域标准制定、重点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以蓝色硅谷学术交流中心为依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形成学术交流氛围,扩大青岛影响力。
&&&&第六章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建设
&&&&(一)成立专家咨询智库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企业家和政府管理人员,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标准制定、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立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整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三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海洋生物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其在激励和保护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支持引导海洋生物领域专利申请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进程,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积极利用专利信息进行科研项目和投资项目风险评估,开展专利预警和战略分析研究,合理制定专利布局方案与保护策略。加强专利保护与推广,遏制各种侵权活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二、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一)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加大资金扶持、落实税收优惠、加强要素保障、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布局、政策、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
&&&&(二)保障产业发展用地
&&&&实施用地优先政策,将海洋生物医药项目纳入全市年度重点项目库,保障用地需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统筹优先安排海洋生物产业用地,确保重点项目按期实施。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
&&&&(三)优化市场开拓环境
&&&&完善信息咨询、产品注册和认证、研发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普及海洋生物医药消费知识。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海洋生物药品和制品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三、投融资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14年起,市级财政整合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和市科技等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力度。
&&&&(二)引导金融机构投入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资金的投放规模,创新产业融资模式。鼓励各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支持企业采取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形式融资。
&&&&(三)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内外创投机构在我市设立创投基金,鼓励社会资金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导的创业投资体系,引导投向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企业。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及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产品。推动符合条件的产业基地和园区通过打捆方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
&&&&四、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大人才引进培养
&&&&落实我市各类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鼓励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海洋生物领域相关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人才奖励政策
&&&&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团队在青创业,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积极推荐高层次创新人才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泰山学者";积极争取省"泰山学者蓝色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支持。对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员,按照市人才表彰奖励有关规定予以激励。
&&&&第七章 规划实施推进机制
&&&&一、建立规划实施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青岛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发改、经信、科技、人社、药监、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和区市政府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规划与新兴产业、蓝色经济、重点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和联动,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创新工作举措,解决重大问题,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二、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落实机制
&&&&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建立部门责任制,制定年度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规划落实。市发展改革委总牵头,策划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工程进度。市招商投资促进办总牵头,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有针对性开展定向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牵头,培育重点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尽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先、品牌知名的重点企业。市科技局总牵头,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组织科技攻关,保持生物医药技术水平全国总体领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牵头,切实作好人才引进工作,建设全国生物医药人才高地。有关区市总牵头,抓好"五大园区"建设,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确定一批各自的重点项目和企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形成特色。
&&&&三、建立产业统计分析制度
&&&&建立健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统计体系,准确及时掌握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情况,研究分析产业、企业和园区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对规划目标适时进行调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附图:
&&&&青岛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3年10月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水淡化是从源头解决淡水资源匮乏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多项政策规划,支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并将海水淡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水淡化产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在海水淡化产业链中处于关键性地位,是我国积极推动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我市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的城市之一,在海水淡化装备领域已形成一定研发及生产能力。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对我市落实国家海洋战略,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推进市十一次党代会蓝色跨越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政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抓住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优势,吸引海水淡化装备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集聚,建设海水淡化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六区四市。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近期为2013年至2015年,远期为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基础条件
&&&&(一)海水淡化装备应用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相继实施了一批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截至2012年12月,已建成的海水淡化产水能力达到3.1万立方米/日,占全国海水淡化产水总量的5.2%,其中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规模为2.8万立方米/日,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规模为0.3万立方米/日。青岛百发10万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已进入调试阶段。海水淡化装备的规模化应用,为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开始起步
&&&&我市以海水淡化应用为突破口,带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2012年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占国内海水淡化装备市场的10.6%,其中反渗透膜法装备产值4.7亿元,低温多效热法装备产值0.3亿元。目前,全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重点企业7家,集聚了一定数量海水淡化配套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海水预处理装备、超滤膜等领域形成了优势产品,为我市打造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链奠定良好基础。
&&&&(三)装备技术研发形成一定基础
&&&&我市在海水淡化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先发优势,初步形成了海水淡化装备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全市涉及海水淡化装备利用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机构10余家,拥有市级以上工程中心5家,取得相关专利授权20余项,并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200立方米/日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装备、青岛华欧海水淡化有限责任公司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蒸馏法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自然地理及区位条件优越
&&&&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是重要的沿海港口贸易城市,突出的区位优势利于吸引整个半岛地区的海水淡化装备领域的人力和资本向青岛转移,更利于青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青岛环拥胶州湾,海岸线长730公里,自然条件良好,能保证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对海岸线需求;青岛港是全国第五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七位,可完成海水淡化装备的全球化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为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地理及区位条件。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尚未掌握
&&&&当前,国内掌握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的机构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和中化集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而我市缺少专业研究机构,在海水淡化装备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突破。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主要集中在海水预处理及配套设备领域,尚不具备反渗透膜法中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低温多效热法中真空喷射泵等关键设备生产能力,制约了海水淡化装备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企业支撑有待加强
&&&&我市海水淡化装备集成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集群。2012年,我市最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0.4亿美元,仅占韩国斗山重工海水淡化营业收入的4%,与国外先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比较,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分薄弱。
&&&&(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不完善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涉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发展。浙江省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体系,且专门编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同时在财税、价格、金融等方面出台政策,支持海水淡化产业做大做强。我市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尚不完善,推动海水淡化装备业发展的政策支撑要素尚未具备。
&&&&第二章 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海水淡化成为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
&&&&随着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向海洋索取直接用水或淡水已成为临海国家努力方向。全球海水淡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将保持15%-20%的年均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装备业市场规模约500-660亿美元,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到75-100亿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不到50%,到2015年要达到70%以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带来发展良机。
&&&&(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推动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国内海水淡化技术不断进步,淡化规模逐渐大型化,装备逐步国产化,国内海水淡化投资和制水成本逐步下降。我国"十一五"建成的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中,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综合吨水产水成本5~6元;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综合为6~8元 。同时,随着我国水价改革的不断推进,自来水价格呈上升趋势,自来水和淡化水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将越来越小。技术进步和水价改革将促使海水淡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将促进海水淡化需求增长,带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海水淡化产业面临十分有利宏观政策环境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利用","培育壮大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个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大意义,确立海水是水资源的战略观念,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国家目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环保的鼓励政策,具备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面临挑战
&&&&(一)国际竞争压力巨大
&&&&发达国家通过其掌握海水淡化关键装置技术抢占全球海水淡化装备市场份额,世界海水淡化装备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初步统计,2012年全球海水淡化装备产值达到360亿美元,其中韩国、美国、日本、以色列及欧洲等国占全球海水淡化装备市场份额90%左右,而我国仅占2.1%。面对快速增加的国内海水淡化装备需求,国外海水淡化企业依托其资金、技术等优势正通过独立承包、合作建厂、低价销售等多种方式抢占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市场,我市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二)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速,浙江和天津走在国内前列, 2012年浙江全省海水淡化总产水能力达11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装备产值占国内市场40%以上;天津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应用城市,海水淡化产水能力为21.7万立方米/日,占全国海水淡化产水总量的36.4%。沿海多个城市将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天津、杭州、厦门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各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我市在引进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精神,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自主研发培育与引进合作开发并举,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链,促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导向
&&&&统筹规划布局全市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引导产业向园区、向功能区集聚,向高端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体系,形成良好发展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形成有序竞争。
&&&&(二)重点培育、全面提升
&&&&以海水淡化装备成套集成为培育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集成商,引导我市海水淡化装备重点企业向集成领域发展。集聚海水淡化装备关键设备制造,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实现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的本地化制造,形成海水淡化成套装备设计、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能力,推动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三)自主创新、开放引进
&&&&在海水淡化装备技术领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鼓励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的突破,支持企业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形成海水淡化装备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5-10年建设,将青岛打造为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全球重要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中心,2015年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占国内海水淡化装备市场份额达到25%左右,带动相关行业产值60亿元;2020年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占国内海水淡化装备市场份额达到35%左右,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80亿元。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年)
&&&&依托我市海水淡化装备重点企业,突破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生产,引进1家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商,引导海水淡化装备优势企业向装备集成领域发展,装备生产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日左右;规划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引进1家具备国际水平海水淡化装备研发机构,组建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2、远期目标(年)
&&&&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生产在全国形成优势,大型海水淡化集关键装置制造领域形成2-3家大型龙头企业,构建较为完备膜法、热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初具规模,装备生产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日左右;在膜材料与膜组件、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真空喷射泵等海水淡化关键装置取得突破,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建成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我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考虑海水淡化工艺装备自然地理条件需求,以青岛市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园,构建海水淡化装备产业"东谷、西区"的空间布局框架,带动海水淡化装备及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二、布局规划
&&&&(一)东谷:智力引领、科技支撑
&&&&"东谷"即我市蓝色硅谷,规划布局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面积0.5平方公里。
&&&&集中布局海水淡化科研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国内外先进海水淡化科研机构,组建青岛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国海水淡化装备智力"硅谷",为我市海水淡化装备提供智力支撑。重点引进国内外海水淡化装备科研机构及研发中心,成立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跟踪国际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新趋势,对反渗透海水膜元件及膜压力容器、海水高压泵及海水高压循环增压泵、能量回收装置、海水预处理膜过滤装置,低温多效海水蒸发器、蒸汽喷射器等海水淡化关键装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力争形成技术突破,带动我市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高端发展。
&&&&(二)西区:制造集聚、高端发展
&&&&"西区"即我市西海岸新区,规划布局位于前湾港临港产业区及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前湾港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
&&&&前湾港临港产业园区依托大唐青岛海水淡化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华欧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集聚相关配套产业,建设以中型和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置为主的装备制造基地;董家口临港产业园区以对岸线有要求的大型反渗透膜法、低温多效热法成套装备为发展重点,定向引进国际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商,突破大型反渗透膜法、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装备的系统集成技术,建成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引进消化吸收能量回收装置等海水淡化关键装置技术,积极与国外海水淡化关键装置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反渗透膜法、低温多效热法关键装置的本地化制造;鼓励、引导有色金属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非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等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第五章 发展重点
&&&&一、强化淡化装备集成
&&&&结合我市海水淡化工程建设,依托海水淡化装备骨干企业,引进世界知名的海水淡化处理系统集成商,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合作并举,优化海水淡化单机和整套装置设计、制造技术,近期重点发展面向海岛及船舶应用的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远期提高大型成套海水淡化装置制造能力。
&&&&在膜法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方面,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强与世界知名膜法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总承包商接洽,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实现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的规模化制造。
&&&&在热法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方面,以大唐黄岛电厂为应用示范,大唐青岛海水淡化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华欧海水淡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依托,与国际先进低温多效装备制造商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单台成套装备规模,实现热发海水淡化装置规模化生产。
&&&&二、突破关键设备制造
&&&&优化海水淡化关键装置设计、制造技术,提高关键装备制造能力,依托我市海水淡化装备重点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与国内外反渗透膜及组件、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蒸发器、冷凝器、蒸汽喷射泵等公司开展合作,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在青岛设立制造基地,加快卷式和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膜、多级离心高压泵、功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大型蒸发器及冷凝器、引射系数高调节范围广蒸汽喷射泵等产品装置的产业化,实现海水淡化关键装置本地化制造。
&&&&三、构建上下游产业链
&&&&(一)构建上游产业体系
&&&&引导现有造船、钢结构制造企业,逐步转向海水淡化配套设备生产,实现淡化蒸馏器、专用管材的本地配套;发挥防腐材料方面的技术优势,鼓励、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腐材料系列产品;鼓励现有电气控制装备企业向海水淡化装备配套电气控制装备领域拓展,包括电气控制装备、自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配套产品加工制造。
&&&&(二)延伸下游产业链条
&&&&以石化、钢铁、热电联产等产业为主要依托,在董家口经济区沿海建设一批规模化海水淡化项目,依托海晶化工集团等企业,对海水淡化项目运行产生的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氯化钠、硫酸钾等大宗无机化工原料,并开展溴化物等高价值化合物的深加工及提取微量战略元素的研究,降低海水淡化和工业制盐成本。将工业冷却、海水淡化、工业制盐及化学元素提取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第六章 重点推进工程
&&&&一、技术创新工程
&&&&(一)培育科研机构
&&&&通过政策引导、协调服务、资金支持等形式,鼓励国内外海水淡化装备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大唐青岛国家能源水处理研发中心建设。完善我市海水淡化装备技术研发平台,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1家具备国际水平研发机构,依托现有海水淡化装备骨干企业,设立2-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建设1家国家级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组建创新联盟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商用的结合,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以及产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中各环节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完善产业链。以现有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为依托,鼓励企业与海洋科研机构运用市场机制,组建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关键技术,以技术突破推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突破关键技术
&&&&加大大型反渗透膜法、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大型海水循环冷却等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和相关检验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开发海水淡化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重点突破反渗透海水淡化膜及组器件制造、能量回收装置开发、海水高压泵及海水高压循环增压泵、海水预处理膜及连续膜过滤装置开发、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传热材料和核心部件等技术,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全面进步。
&&&&二、项目推进工程
&&&&(一)骨干企业培育
&&&&按照海水淡化装备技术发展趋势,以我市现有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海水淡化装备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向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链高端延伸升级,力争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家。重点培育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青岛海水淡化开发有限公司、青岛三泰膜工业有限公司、青岛海诺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华欧海水淡化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南车华轩水务有限公司、中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重点项目推进
&&&&加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项目储备,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原则,建立全市重点项目滚动机制,做好需国家审批、核准项目的报批工作,近期重点推进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青岛研发中心、大唐海水淡化生产研发和设备制造基地、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化、青岛三泰膜工业有限公司海水淡化渗透膜产业化、青岛海诺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刚性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产业化、青岛南车华轩水务有限公司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投资额将达到25.9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实现新增产值18.9亿元。
&&&&三、淡化应用工程
&&&&(一)鼓励重化工业优先使用淡化水
&&&&提高重化工业淡化水应用比例,在董家口经济区建设海水淡化项目,配合区内钢铁及钢铁深加工、热电联产等一批高耗水产业的趋海布局,在上述产业中推广海水循环冷却技术,重点建设一批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有条件的企业工艺用水逐步以淡化水替代,降低区内重化工业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二)逐步推进淡化水民用进程
&&&&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海岛新增供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居住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推进海水淡化与风能、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我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新增供水水源,改善水资源结构,开展试点示范,有序推动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水源或市政供水系统。鼓励海水淡化企业生产淡化纯净水。
&&&&第七章 支撑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确立海水淡化战略地位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大意义,通过"向海洋要淡水",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强化两个"战略定位",即海水作为沿海缺水城市重要水资源的战略定位和海水淡化水作为海岛第一水源的战略定位,把海水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统筹协调海水利用与跨流域引水、全面节水以及其它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沿海和海岛引水工程在立项阶段要与海水淡化方案进行科学深入比选,在吨水投资和供水价格相近时必须优先选择海水淡化项目。鼓励我市沿海电厂、石化等高耗水项目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并向当地社会供水。
&&&&二、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在全市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中,优先支持和引进培育能突破海水淡化装备关键技术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积极争取省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支持,加大海水淡化装备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在我市"青年专项"中安排设立海水淡化基础研究专项,培育青年科研人才。鼓励驻青高校在海水淡化领域建设重点学科,支持驻青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共建,形成海水淡化装备"人才高地"。
&&&&在我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中安排设立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攻克海水淡化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发,突破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全面提升我市海水淡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孵化器创业。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国际专业组织在青建立海水淡化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对引进的国家级海水淡化科研机构和高端新型研发组织,市区两级在土地使用、资金配套、人才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研发机构,经认定后,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商带动战略,以国内外知名海水淡化装备制造集成企业、关键装置制造企业等为重点,开展定向招商,明确招商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市领导定向招商制度,"一事一议"给予综合性加倍优惠政策,形成大型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关键装置制造等龙头大项目突破带动效应。
&&&&四、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合理调整水价及其结构;以供应城乡居民饮用水为主的海水淡化厂及其管网,视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同等的投资补助,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推进海水淡化水的应用。
&&&&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青政发〔2012〕51号)确定的用地、用海、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更优惠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信贷品种和抵押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规范地进入海水淡化产业等。
&&&&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海水淡化装备生产。支持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投资或与政府授权的企业合资建设海水淡化工程,优先使用国产海水淡化成套装置,探索采用海水淡化水水费等质押贷款方式,拓宽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以海水淡化项目实施带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
&&&&五、推进依法监督管理,建立法规标准体系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应严格执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及有关配套法规和标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海水开发利用符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制订我市海水淡化地方性法规,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如海水淡化开发利用的相关规范、浓海水排放的环境保护和供水水质安全等,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海水淡化标准体系、海水淡化检测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制订海水淡化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海水淡化技术及设备的检测与评价机构,加强海水淡化装备的质量监督检验;以企业为主体,搭建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六、开展交流宣传培训,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海水淡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公众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广泛开展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我市海水淡化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建立海水淡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借助青岛国际会议城市影响力,每两年举办一届海水淡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邀请国内外海水淡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科学家、企业家、政府机构等参加,对海水淡化国际前沿技术进行研讨,将论坛建设为国际海水淡化知名论坛之一,并以此吸引国内外海水淡化领域重点科研、企业等机构落户青岛,打造"海水淡化"青岛品牌。
&&&&七、加强规划组织领导,落实部门推进责任
&&&&成立青岛市促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发改、经信、科技、市政、物价、人社、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和蓝色硅谷核心区、西海岸新区等单位组成,统筹推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建立部门责任制,落实规划确定重点事项,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市发展改革委总牵头,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市招商投资促进办总牵头,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有针对性开展定向招商;市经济信息化委总牵头,培育重点企业;市科技局总牵头,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交流;市市政公用局总牵头,依法有序推进淡化水应用工程;市物价局总牵头,争取优惠电价政策支持;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西海岸新区管委牵头落实园区配套条件。
中国胶州?政务公开
中共胶州市委、胶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胶州市市直机关各单位联合承办 胶州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备案:鲁ICP备号-1Email:webmaster@ 投稿信箱:swjy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图是哪家公司生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