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百胜的意思和造句简洁一点儿?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的成语故事急
桃花CD43FL50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孟氏 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郭仲晦 云,用兵以持重为贵,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八一:“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亦作“ 知己知彼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鲁迅 《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发音 zhī jǐ zhī bǐ 释义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 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孟氏 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 宋 罗大经...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
扫描下载二维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是什么意思?(简洁一点)_百度知道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是什么意思?(简洁一点)
封建亲戚--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以藩屏周--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这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鲁迅说”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什么意思?希望回答简洁一点
卖萌无敌476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著名散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有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此外,散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一、 矛盾冲突,悲愤交织. 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二、 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 借题发挥,弦外有音. 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 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缘由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帖子主题:毛泽东真的百战百胜吗?揭秘毛泽东的军事失误
共&24067&个阅读者&
军号:1852808 头衔:King 工分:1146457
/ 排名:16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毛泽东真的百战百胜吗?揭秘毛泽东的军事失误
文章提交者:king6808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张素华 等,原题:真的百战百胜吗?军事失误都在什么地方?姚杰,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40年参加,长期在部机关做参谋工作。1951年开始从事研究,曾任军史部研究员、室主任。主编《战史》第三卷(卷),还与他人合写《谋略制胜》等著作。谈起解放战争,姚杰如数家珍。今天我们不谈毛泽东打了多少胜仗,却请教他毛泽东是否打过“败仗”。姚杰说:情况瞬息万变,任何决策都不可能万无一失,除非他是神……访问人:称毛泽东为伟大的,是当之无愧的。有传奇色彩的是,毛泽东身经百战,却没有在身上留下一块伤疤。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毛泽东,指挥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它是不是百战百胜呢?先要弄清“胜仗”败仗”两个概念的内涵姚杰: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主要在概念上要有统一的说法。比如,什么叫胜仗?什么叫败仗?弄不清这个前提,就无从谈起什么是百战百胜。根据我的体会,从我军历史上讲,胜仗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消灭了敌人,一个是虽然没有消灭敌人但达到了预期的战役战斗目的。如苏中七战七捷,这七捷中有五仗是消灭了敌人,当然是胜仗,有两仗不是消灭敌人,但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也是胜仗,所以叫“七捷”。败仗,也有两种涵义,一种是被敌人消灭,如解放战争时期的金门战役,9000多人上了岛一个也没回来,毫无疑问,这是败仗;还有一种是消耗仗,我们没有被敌人消灭,但伤亡不小,没有达到作战目的,这在当时来说也叫败仗。如果被敌人完全消灭掉才叫败仗,那么整个解决战争,只有一个金门战斗。如果把消耗仗叫败仗,那历史上就多了,无论何人都有。如1946年的大同战役,我们歼敌8000多,但都是杀伤的,很少俘虏。自己伤亡也很大,城没有攻下,最后不得不撤出战斗。我们说这是消耗仗,也是败仗。访问人:把消耗仗称为败仗,您的把握程度如何?姚杰:这种消耗仗比较难下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可以称之为失利战斗或败仗。因为作战目的没有实现,伤亡较大,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比如长征路上我们有很大的消耗,损失极大。毛主席说,如果说这是局部的失败,暂时的失败,我们是承认的,但张国焘说,长征完全失败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到了陕北,胜利了。其实消耗仗不能叫做真正的败仗,因为我们的主力还在手里,没有被消灭。比如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就有一条“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战原则。你能笼统地说“打不赢就走”就是吃了败仗?因此,毛泽东是不是百战百胜,不能笼统讲,要分析,是什么样的胜,是什么样的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比较难说清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战争指导和战役战斗的指挥范畴不一样。作为毛泽东来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亲自指挥过许多战役战斗,如第三次反“围剿”,六战五胜,一仗打成消耗战,这样的胜或败自然同他的指挥有直接关系。但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全军统帅,重要的战役战斗他当然要过问,但主要的精力放在战略决策上。如果说他有失误,那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不是一般战役上的失误。当然某个具体战役战斗的失利,可能是受了毛泽东某个电报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起决定作用的是战场指挥员。同时毛泽东在战役指导上总是强调下级指挥员要临机处置,不要事事请示中央。所以要看毛泽东是否百战百胜,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弄清楚。第三,战役战斗失败的原因很多,有决策的问题,也有指挥的问题,还有各部队动作的问题。如果笼统地说是不是毛泽东打败了,那就说不清楚。因为原因很多嘛,比如,大同战役的失利,应该说与作为统帅的毛泽东有关系,但同战场指挥也是有关系的。所以要谈毛泽东的失误,还要看他的失误是在哪一个方面?哪一个层次?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与研究。失误之一访问人:当您谈了这些问题之后,就请您谈谈毛泽东是不是百战百胜?有没有失误?我们想,这也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姚杰:我主要搞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我就谈谈解放战争中的情况。据我看,总的来说,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战争艺术进入巅峰状态的时期,也是他军事思想最成熟的阶级。解放战争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就消灭敌人八百多万,解放了全中国,这样大的胜利,世界范围内也少见。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与毛泽东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这是前提。必须肯定。然后我们再问,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上有失误没有?我们说,“失误”并不等于“失败”,整个解放战争,失败的是蒋介石,不是毛泽东。据我看,有失误,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之处,但是不多。第一个失误是1946年初,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从时间上来讲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样子,对以后的战争应该说产生了一些影响。当时的失误不在于要不要和蒋介石谈判。谈判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认清敌人、教育群众、争取暂时的和平,也才能赢得自己准备所需要的时间。问题是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后,对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对和平肯定过多。据我看,毛泽东对蒋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误出在对美帝国主义的判断上。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曾一再说到,如果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并不太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经过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以国际力量的压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我分析失误主要在这方面。当然没有什么材料,毛泽东自己也没有讲过,这只是个人的分析。访问人:认识上有这样的失误,表现在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当时有哪些决策上的错误呢?姚杰:一是部队复员多了些。1月,国共达成停战,政治协商会议又通过了五项决议。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毛泽东认为和平希望较大。准备执行协定。3月6日他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我军共有130多万人,如经过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了。访问人:有种说法,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其原因就是按中央的意图复员太多了。姚杰:晋察冀复员几万人,应该说与中央决定有关系。但军区本身不能说毫无关系。中央的指示是面对全军的,为什么其它野战军没有缩小,相反有的野战军还扩大了。访问人: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说是晋察冀很好地执行了中央指示,还是他没有更多的理解中央的意图?姚杰:我看开始是执行了中央的指示,但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扩大,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就兵力不够用。兵少,仗就很难打了,当然,大同、集宁没有打好,其他原因还很多。访问人:我们在想,毛泽东如果没有那个复员的指示,就不会产生晋察冀这样的后果了。姚杰:所以我们说他有失误。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3月以后,随着蒋介石面目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就提出要立足于打,用打来争取和平。第二个问题,毛泽东曾考虑把党中央机关搬到淮安淮阴去,这也是基于对和平的考虑。访问人:是确有其事,还是一个传说?姚杰:有电报说明确有这种考虑。访问人:我记得好像毛泽东和赫尔利说过,搬到淮阴,不知那儿的气候怎么样,习惯不习惯。姚杰:他还说我不到南京去,我在淮阴住着,淮阴离南京不太远,在那里工作起来也挺方便。毛泽东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这也表明毛泽东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是很乐观的。访问人:为什么?姚杰: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在日、8月26日开过两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讲过这样的话:将来国民党要搬到南京去,全国的中心会在南京,抗战的两个中心重庆和延安的地位就要降低。所以要把党中央机关搬到淮阴,也就是考虑,在国民党恢复南京的统治中心地位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参政党把机关设在淮阴是便于处理各种问题的。淮阴地处苏北平原,如果从战争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会选中淮阴这个地方的。访问人:这个搬迁计划实施了吗?姚杰:没有。时间很短,形势变化也很快。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还把重点放在和平上,到3月15日的指示,就既强调争取和平,也强调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前后不过两个多月。还应该说明的是,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也就是从1945年11月,因劳累过度生病开始休养,直到12月底才慢慢恢复工作,以后一直到三月份,都是半工作半休息。那段时间主要是刘少奇在主持工作,所以后有些责任算到刘少奇头上。其实问题不在于谁有责任谁没有责任,中共中央是集体领导。包括毛泽东在内,应该说对许多重大问题认识是一致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也是共同的认识,有当时一定的历史背景。所以,对当时决策上的某些偏差,我认为同样应该这样看。失误之二访问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较大的失误,还有其它失误吗?姚杰:有的。第二个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的方针。所以我们说它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那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访问人:南线计划造成损失没有?姚杰:没有。南线计划实际上没有执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有个建议,他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一是淮南情况不熟,二是那里太穷,大兵团无法活动。相反粟裕在苏中活动了八年,情况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图。群众条件很好;同时苏中很富,人口多,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看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我们再考虑考虑。可见毛泽东在考虑原来的计划能不能完全执行。随后,又接到周恩来的情况通报,说蒋介石马上要发动全面进攻,不光进攻中原解放区,还要进攻其它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这正是战争初期要掌握的两个基本问题。政治上有利,可以赢得民心。看出敌人的弱点,因为蒋介石到底有多大本钱,特别是美械装备的部队,能不能消灭掉,我们心里没底。这样一来,南线计划就有所改变了。后来逐步看到我们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看法已经变成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了。月份的苏中七战七捷,再加上其它地区内线作战的胜利,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内线作战、积极防御更为有利,虽然要丢掉一些地方。但丢掉地方并不可怕,关键是消灭敌人。到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就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二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访问人:我个人看法,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作战原则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毛泽东强调消灭敌人,蒋介石强调要占领地方。姚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运动战。运动战最能把人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程度。运动战的目的就在于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蒋介石占领延安后很得意,毛泽东却说,那是蒋介石失败的开始。所以,南线计划的制定,是一时的失误,而南线计划的很快改变,却是符合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的。同时说明毛泽东善于从下面吸取合理的建议来修正、充实自己的决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一点也是蒋价石所不及的。蒋价石是个很刚愎自用的人。访问人:北线计划指什么,它造成损失没有?姚杰:北线计划又称三路四城计划。三路,指要占领平汉路的一段、正太路与同蒲路。四城,指要攻下石家庄、保定、太原和大同。这个计划造成了一些损失。主要反映在打大同问题上。大同战役从1946年7月开始,先在外围打。打应县时,很长时间没有打下来,我们的伤亡也很大。8月1日毛泽东就有电报问晋察冀军区,说应县久攻不克,究竟是什么原因?请你们考虑一下打大同的把握如何?如果大同打不下来,结果会如何?希望你们赶紧研究答复。这说明毛泽东也在考虑,因为打应县都很困难,那么打大同有没有把握呢?2日,晋察冀军区召开高干会议研究,认为目前最有利的还是打大同。打大同还是有把握的。于是正式决定打大同,结果没打下来。大同失利,我军开始陷入被动,很快张家口就被敌人占领了。大同失利怎么看?我看与三路四城计划有关,因为大同战役是在执行三路四城计划的情况下发起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我军还缺乏攻城的经验,装备也差。三路四城计划是以攻取城市为主,所以这个决策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么是不是光毛泽东一个人的责任呢?我看也不是。因为晋察冀的电报里说得很清楚,大同敌人虽然有18000多人,但基本都是由国民党地方部队与伪军编成的,七拼八凑,战斗力并不强,只是工事修得好。如果战场组织得好,指挥得好,打下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所以大同失利,同战场指挥员也有关系。访问人:三路四城计划是否贯彻到底了?姚杰:没有。大同之战,打了一个多月,才肃清外围和城关守军,这时,由归绥出援的敌人已逼近集宁。大同前线指挥员决心停攻大同,改为包围,转移主力迎歼进攻集宁的敌人。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成歼敌目的,集宁失陷,包围大同的部队也只好主动撤围休整。大同、集宁之战失利后、毛泽东实际已经放弃三路四城计划,改为实行内线歼敌方针。9月18日,他给晋察冀一份电报,指出:要争取歼灭进犯张家口的敌人,但此种歼敌计划,是在保卫察哈尔的口号下进行动员,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此后,我们虽然丢了张家口,但开始了在更广阔的地域里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进行有效地消灭敌人的作战。南北两线积极防御战略的及时确立和执行,逐步缩小了敌我兵力对比上敌强我弱的差距,为我军尔后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打下了基础。失误之三访问人:毛泽东还有失误吗?姚杰:第三个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当然这个决策是否正确,目前党史界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失误。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把内线的敌人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在山东、晋南、陕北等内线地区形势好转,并逐步转入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毛泽东从这个经验里认为,如果把战场继续引向蒋管区,中原地区的局势可以改观。因为当三军在中原地区完全展开后,蒋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两个半月后,也就是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发了一个电报给中央,建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利于消灭敌人。这时,中原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变化,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如洛阳战役等。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来中央再研究一次。实际上,毛泽东也在研究原来的计划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会叫粟裕到中央来。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访问人:看起来毛泽东作出要粟裕下江南打到蒋管区的计划,是没有预见到中原战场改变。那么,如果中原形势不改观的话,这个计划是否就是可行的呢?姚杰:也不能这么说。我个人认为,把蒋军吸引到中原地区以改善内线战场的形势,这是条好计策。但想让粟裕南下深入蒋管区以吸引敌军一部分主力随之南行的计划就不同了。第一,江南多水网地区和山区,活动起来不像在中原地区那么容易;第二,中原地区已经由我军经营了几个月,逐渐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江南则没有;第三,中原作战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则远离后方,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动群众、经营地方的过程;第四,原来中原战场蒋军的有些精锐部队到江南后因受装备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跟着到江南。所以毛泽东的这个决策是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当时南线战场的实际的,所以我说他在这个决策上有失误。当然,我们不能说粟裕带了三个纵队南下后一定会出现如何如何不利的局面,因为历史是不能凭想象假设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整个战局不会有后来那样的顺利发展,有没有豫东、济南、淮海战役都很难说。访问人:这个失误也像上面谈到的那样及时纠正了吗?姚杰:是的,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只是决策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偏差。在战略决策上,毛泽东总的来说是正确的,而且确实是个伟大的统帅。但局部的失误,局部的不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决策也是有的,因为战争中敌变我变,双方都在动,都力求保密,所以任何决策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可贵的是,当他做出决策之后,还时刻注意前方的变化,时刻倾听下面的意见,逐步修正自己的决策使之更完善、更正确。我想这是比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更重要的,也是他很少失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访问人: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战役失败,是毛泽东的失策吗?姚杰:打金门失败,我看主要责任还在战区指挥。当时刚建国,要解放的问题千头万绪。毛泽东没有精力多过问作战问题。金门没有打下来,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战前准备不充分,战机没有掌握好,战场指挥没有高度集中统一,战区指挥员的精力也没有都放在打金门上。这都影响到这次战役的失败。发起进攻很他促。一味想赶在蒋军增援部队到来之前拿下金门。渡海登陆时,原来设想一个晚上能够过两批部队,但实际上,第一批部队渡海到金门岛里,天已经快亮了,而且又是退潮,结果般搁浅在沙滩上回不来,被敌人飞机都炸沉了,又没有后备的船,第二批部队没有船跟进,上不去,上了岛的三个团苦战三昼夜,全军覆没。访问人:轻敌了,而且对渡海作战缺乏经验。姚杰:如果说,中央对此有些责任的话,就是对金门之战不够重视,对渡海作战的特点没有考虑充分。所以金门失利后,再打海南岛就接受了教训,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充分。毛泽东也亲自过问此事。结果一鼓作气打下海南岛。访问人: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确是毛泽东千里疆场运筹帷幄的大手笔杰作。相对应的,是蒋介石的惨败。形势的改变这样快,那么,作为蒋介石他的失误在哪里呢?姚杰:这方面我没有系统的研究。我的感觉是单从军事思想上来说,将介石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蒋介石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就无政治命脉”。他认为我们不能占都市是个“致使弱点”。所以他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第一步要占领我们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第二步纵横延伸,控制全部交通线,最后再消灭敌人。当然,这是从军事上说的。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蒋介石集团政治上的腐败自己把自己打垮了。访问人:就军事上来说,山沟沟里走出来的毛泽东还是比科班出身的蒋介石技高一筹。姚杰:的确技高一筹。日于军事科学院(摘自《说不尽的毛泽东》名人学者访谈录访问人: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毛泽东真的百战百胜吗?揭秘毛泽东的军事失误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924 工分:120451
/ 排名:887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毛泽东不是神,有点过失不奇怪,瑕不掩瑜。上文所说的第一个失误,怪到毛泽东头上有点牵强,晋察冀部队复员没有见到过毛泽东参与的证据。所说的第二个失误也有点牵强,中央的计划是战略性的,集中局部优势主动出击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不能以战役战斗目的没有达成,就认定战略上有失误。第三个失误如1948年让粟裕带兵入江南问题,本人赞同姚先生的意见。幸好粟裕坚持,未成事实,因此也算不得战败。因此,纵观毛泽东一生经历的大小战事,称之百战百胜一点都不为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79878 工分:903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只有中共军队才把消耗战算作败仗,这个标准定的实在太高了。很多战役在一般意义上并不算败仗,要是按照国军的胜利标准,简直可以算大捷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902 工分:3233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解放战争对于毛与其战友们来说,都是措手不及的胜利,毛与其战友们,根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战争走向,花生米大帝就一溃千里坐岛主去了。在双十协定被撕毁后,毛与其战友在工作总结中提到,要花3-5年时间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挫败并且消耗花生米大帝政权(注意,这个时候,党内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会在短期内形成对花生米大帝的绝对优势,更别说夺取政权这种当时认为及其荒谬的逻辑)。再花若干年,打到花生米大帝并且建立政权。可以看出,毛与其战友,所有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如何发展根据地,以及挫败花生米大帝对于土共的进攻中。只是在47年之后,局势出现了戏剧性变化,花生米大帝的所谓美械部队会如此不堪一击。这个时候毛与其战友们才开始认真思考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在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在未来5年内击败花生米大帝军队(其中也未曾提到5年内建国的问题)但虽然预期5年,没想到通过刘邓大别山进军,3大战役,又一次戏剧性的事发生了。花生米大帝居然打不出一场可以称之为胜利的仗来。所有土共发动的战役也好,花生米大帝发动的战役也好,最终都会演变成土共的大胜利(注意,是大胜利,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大歼灭),使之通过2年-3年时间,土共从心理上对花生米大帝政权持续建立起了明显的心理优势。这个时候土共才真正意识到建立政权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既成事实了。所以说,毛从政治上,从军事上,并不是一个真正具有预言能力的战略大师。但毛与其战友,对于外部因素的反应却是无与伦比的,土共的自我调节能力,战略的快速转变能力,内部的自我修复能力,可称为本时代最具有可书性传奇。毛与其战友们称为战略家也无可厚非。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5890 工分:876604
/ 排名:2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失误也好失败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误了、失败了还不知道原因,还一味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常公和他的追随者、粉丝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4627 工分:10226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说了半天,都是对政策的主观分析,还不能以具体例子证明自己的分析,再看看出处和时间,哦,原来如此。个人认为,胜败的计算上,集团军以下指挥官为战役级,方面军指挥官为战略级,而统帅则为战争级。战争级两只手都数得过来,没有百战自然没有百胜了,话说太祖输过哪场战争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72686 工分:18561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打那么多仗,一点失误没有,那不真是神了?毛主席还是人嘛,用兵如神是形容成语,毛主席还当此一赞。硬抠字眼,那就没意思了。一点失误没有,那就叫多智而近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325584 工分:1514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您提到的多是一些决策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有些只是策略问题,有些并并没有被证明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对全局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的态势下不但没被消灭或消弱,而且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就足以说明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45489 工分:32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毛是中国最伟大的军事统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6830 工分:2022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无疑做得很杰出(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47271 工分:241
左箭头-小图标
你也不看看花生米打过胜仗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24927 工分:52344
左箭头-小图标
亏楼主想到出来,46年内战爆发前,解放军40几万。这话你也敢说,前面加个一也不止这个数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45489 工分:32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缗昏生226
在第19楼的发言:“百战百胜”的人本星球还没出过。花生米算不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87
/ 排名:40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semperfi426
在第21楼的发言:其实还有一次比较大的失误,朝鲜战争中期四次战役的失利一定程度上也是毛泽东造成的。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对朝鲜前线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仍然以解放战争时期对付国民党的思维来对付美军,加上三次战役取得的巨大战果(南下三八线、攻克汉城等),使其产生轻敌并且错误的估计了战场形势,几次驳回志愿军前指要求部队休整的请求,命令立刻发起四次战役,并提出一些不实际的战役目标,最终导致了志愿军的大幅伤亡和后期的后退,也让李奇微坚定了利用平线推进和火海战术反击志愿军的策略。[size=12][color="#1169EE"......如果说失误的话,要先搞清楚这个战争我们到底想达到一个什么企图,是驱逐美军回三八线还是要干别的什么,我觉得搞清自己的战争企图后再判断应该更靠谱一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78747 工分:194302
/ 排名:47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aogu-01
在第5楼的发言:毛泽东不是神,有点过失不奇怪,瑕不掩瑜。
上文所说的第一个失误,怪到毛泽东头上有点牵强,晋察冀部队复员没有见到过毛泽东参与的证据。所说的第二个失误也有点牵强,中央的计划是战略性的,集中局部优势主动出击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不能以战役战斗目的没有达成,就认定战略上有失误。
第三个失误如1948年让粟裕带兵入江南问题,本人赞同姚先生的意见。幸好粟裕坚持,未成事实,因此也算不得战败。
因此,纵观毛泽东一生经历的大小战事,称之百战百胜一点都不为过。第一个是政治上的表态而已。与军事战争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党人说话是算数的,是真正希望和平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1420 工分:11824
左箭头-小图标
“百战百胜”的人本星球还没出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86830 工分:20224
左箭头-小图标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无疑做得很杰出(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0147 工分:163188
/ 排名:596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血老牌潜水员
在第10楼的发言:只有中共军队才把消耗战算作败仗,这个标准定的实在太高了。很多战役在一般意义上并不算败仗,要是按照国军的胜利标准,简直可以算大捷了。这个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武器弹药来源主要只能依靠缴获、平均一支枪只能配备几发子弹的时代,如果战斗打成消耗战,就意味着无法补充战斗损耗(当然更谈不上扩大力量),就意味着下次战斗就可能成为无米之炊。所以,被迫精打细算的共产党军事指挥员必须尽量避免消耗战,这是使自己在强大的敌人包围中生存下去所必须的本领;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和他的部队不能生存到胜利到来的那一天——优胜劣汰,颇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味道。到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局势已经大为改观,不至于困难到连几发子弹、几颗手榴弹都要算计算计的程度,但是战场缴获依然是解放军武器装备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否则蒋介石也不会被共产党人戏称为“运输大队长”)。特别是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非常明显,在这个时候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最后失败的只能是共产党军队——我教儿子下象棋的时候,就总是告诉他:如果到中残局你的主力子(车马炮)的数量多于对手,那最简单的取胜手段就是想法逼对方与你一换一(车换车,马炮换马炮,管他的子有根没根都去吃),这样换到最后,他没有主力子了,你就有很大的胜算;而如果你的主力子数量少于对方,就一定不能与对方一换一地拼,不能依仗自己的棋子有根就在对方的威胁下无动于衷,要想法以自己一个换对方俩,否则最后失败的一定是你。其实,在一般军事意义上,消耗战在战役、战术层面都很难算胜仗(除非在战略上另有所图并且达到目的),最多也就是惨胜而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45489 工分:324
左箭头-小图标
毛是中国最伟大的军事统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72686 工分:18561
左箭头-小图标
打那么多仗,一点失误没有,那不真是神了?毛主席还是人嘛,用兵如神是形容成语,毛主席还当此一赞。硬抠字眼,那就没意思了。一点失误没有,那就叫多智而近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88295 工分:44855
左箭头-小图标
蒋介石确实不如毛泽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325584 工分:15143
左箭头-小图标
您提到的多是一些决策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有些只是策略问题,有些并并没有被证明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对全局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的态势下不但没被消灭或消弱,而且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就足以说明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87
/ 排名:4028
左箭头-小图标
有没有输掉那场战争,看看战争的结果以及对后来的影响就知道了;任何一场战争都有战争企图,企图没有达到或完成不了又修改,这个结果不知道是不是胜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25986 工分:70984
左箭头-小图标
事后诸葛亮好当,事前谁是诸葛亮?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79878 工分:90358
左箭头-小图标
只有中共军队才把消耗战算作败仗,这个标准定的实在太高了。很多战役在一般意义上并不算败仗,要是按照国军的胜利标准,简直可以算大捷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5890 工分:876604
/ 排名:258
左箭头-小图标
失误也好失败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误了、失败了还不知道原因,还一味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常公和他的追随者、粉丝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924 工分:120451
/ 排名:8874
左箭头-小图标
毛泽东不是神,有点过失不奇怪,瑕不掩瑜。上文所说的第一个失误,怪到毛泽东头上有点牵强,晋察冀部队复员没有见到过毛泽东参与的证据。所说的第二个失误也有点牵强,中央的计划是战略性的,集中局部优势主动出击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不能以战役战斗目的没有达成,就认定战略上有失误。第三个失误如1948年让粟裕带兵入江南问题,本人赞同姚先生的意见。幸好粟裕坚持,未成事实,因此也算不得战败。因此,纵观毛泽东一生经历的大小战事,称之百战百胜一点都不为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4627 工分:10226
左箭头-小图标
说了半天,都是对政策的主观分析,还不能以具体例子证明自己的分析,再看看出处和时间,哦,原来如此。个人认为,胜败的计算上,集团军以下指挥官为战役级,方面军指挥官为战略级,而统帅则为战争级。战争级两只手都数得过来,没有百战自然没有百胜了,话说太祖输过哪场战争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902 工分:3233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解放战争对于毛与其战友们来说,都是措手不及的胜利,毛与其战友们,根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战争走向,花生米大帝就一溃千里坐岛主去了。在双十协定被撕毁后,毛与其战友在工作总结中提到,要花3-5年时间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挫败并且消耗花生米大帝政权(注意,这个时候,党内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会在短期内形成对花生米大帝的绝对优势,更别说夺取政权这种当时认为及其荒谬的逻辑)。再花若干年,打到花生米大帝并且建立政权。可以看出,毛与其战友,所有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如何发展根据地,以及挫败花生米大帝对于土共的进攻中。只是在47年之后,局势出现了戏剧性变化,花生米大帝的所谓美械部队会如此不堪一击。这个时候毛与其战友们才开始认真思考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在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在未来5年内击败花生米大帝军队(其中也未曾提到5年内建国的问题)但虽然预期5年,没想到通过刘邓大别山进军,3大战役,又一次戏剧性的事发生了。花生米大帝居然打不出一场可以称之为胜利的仗来。所有土共发动的战役也好,花生米大帝发动的战役也好,最终都会演变成土共的大胜利(注意,是大胜利,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大歼灭),使之通过2年-3年时间,土共从心理上对花生米大帝政权持续建立起了明显的心理优势。这个时候土共才真正意识到建立政权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既成事实了。所以说,毛从政治上,从军事上,并不是一个真正具有预言能力的战略大师。但毛与其战友,对于外部因素的反应却是无与伦比的,土共的自我调节能力,战略的快速转变能力,内部的自我修复能力,可称为本时代最具有可书性传奇。毛与其战友们称为战略家也无可厚非。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27345 工分:6013
左箭头-小图标
常凯申真的屡战屡败吗?揭秘常凯申的辉煌军事胜利-------金门大决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1条记录]&分页:
&对毛泽东真的百战百胜吗?揭秘毛泽东的军事失误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战百胜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