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名族的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感属于什么特征

(20分)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视角二& 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视角三& 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12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经历了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摘自中共“一大”的党纲材料二: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摘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材料三: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摘自中共“二大”的宣言材料四:以产业落后的缘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顿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国民革命之必要,真能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组织的更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摘自中共“三大”的决议回答:(1)分析说明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纲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什么问题?(5分)(2)从材料三可以得出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2分)(3)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途径与革命的动力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稿)?
材料二: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的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材料三:(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革命运动之大本营,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集中的结果。(四)以产业落后的原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留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国民运动之必要,真正能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组织的更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而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八)我们必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队伍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
——《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案》?
(1)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是否放弃了材料一的主张?说明你的判断。根据材料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思想根源。???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中共为实现奋斗目标而提出的方针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材料三所阐述的路线方针有什么缺陷?根据材料三,归纳产生这种缺陷的思想认识因素。
(3)依据上述材料,这一时期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摘自《周恩来选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真正的友谊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方面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摘自《周恩来选集》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事关要紧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和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放在首要地位。”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什么国际格局?我们应怎样认识毛泽东的立场?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_百度知道
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
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者采纳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选B。A项是在1949年春天,尚未全国解放;C项是在195旦川测沸爻度诧砂超棘4年,国旗早已确定;D项是在1956年。点评:在1954年人大制度建立之前,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立了国旗、国徽和国歌。1954年以后,政协成为了政治协商的机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五星红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危机感对增强国家实力的作用哪个更大?
这是个辩题,问自豪感和危机感那个比较重要,急求相关素材等 不胜感激啊
09-12-01 &匿名提问
爱国,特别是和平时代的爱国不需要浴血沙场、不需要怒发冲冠,需要是1、认定自己的国家,一个完整的国家;2、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虽然不需要精通,但也需略知一二;3、不忘历史,,像日本,出于民族大义,我们在政治上应该坚定的以史为鉴。要警惕时刻警惕,时刻警惕。当然,不忘历史并不是时代仇恨,一个从废墟中又没有什么资源能够迅速崛起的国家,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凭借中国的智慧赚日本人的钱有什么不可;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情教育要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能回避,但绝不是传播消极悲观情绪。我认为,对于尚未形成健全的思考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而言,应该多进行正面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而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则应当更全面、更深入地观察,让他们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感,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并做好为之奉献的思想准备。在大学里,应该普及和加强国情教育,将它融入思想政治课,或者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从而认真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人生的意义。(作者倪维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副主席)&strong&答案补充&/strong&爱国主义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的学生尤其是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且对外开放、交流程度较高地区的学生,较大程度上具有家庭生活的优越感同时又具有民族自卑感的双重思想意识。前者是由于家庭生活温饱有余;后者则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市场经济进程中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差所形成的崇洋媚外的大气候影响的结果。一次简单调查,内容是“在同等条件下,你将来选择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上大学?为什么?”,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倾向于在国外上大学。理由是国外大学的教学质量较好。而事实上,我国许多大学的教学水平和国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在中学生心灵深处潜在的民族自卑意识。一个充满自卑意识的民族将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超越别人,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一个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识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从过去那种一味向学生灌输“地大物博”的培养学生优越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对国情的辩证看法。  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理解中国的国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俄罗斯民族的使命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