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安妮.海瑟薇宝贝?

评论:安妮宝贝,你好再见!_影音娱乐_新浪网
评论:安妮宝贝,你好再见!
  ――悼念灵魂小资友谊爱情与青春暨《七月与安生》剧评
  1、爱恨:冰火两重天
  世人看安妮,大多有两个态度:一种是安妮出书每本必买,学着书中人物,也白色棉布长裙、光脚球鞋、民族绣花服饰、银镯子、玉镯子,海藻一样的长发,看安妮看到撕心裂肺。又有许多人与之相反,不看她的书或者几乎不看,但一提她就烦。琐碎、句号、银镯体、无病呻吟、一地鸡毛――这是经典的反对者的语言,和粉丝概括得同样精炼。
  在《七月与安生》首演的保利剧院,前者哭得稀里哗啦,激动万分。后者,甚至看不到下半场就离席而去(赠票),又或者没去看,仅是围脖上的宣传就让他们心生反感。
  说实话,这是一出有亮点也有明显缺陷的话剧,却引发了惊天动地的大讨论,对普通观众而言,应该是五年内前所未有的热烈探讨。
  我没有掉一滴眼泪,却心潮澎湃,千回百转。我是代表第三种人,在粉黑间没有位置,只和自己有关。从2000年第一次看到安妮宝贝,到2011竟然因某种机缘到出版社工作,工作与安妮文集相关,来进行一次总结与告别。
  2、青春:“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日子”
  2000年秋天,我在当时很火的《萌芽》杂志首篇看到《八月未央》,惊为天人。2001年夏天在县城图书馆看到了盗版的《告别薇安》,正式开始了安粉之路。从此,《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乃至《大方》,每一本都是第一时间购买的初版本――除了《莲花》,在单行本出来之前,我购买的是它刊登的2006《收获》长篇小说春夏卷。
  在漫长的年少时光,我痴迷于安妮宝贝的书,每一句话都像被击中,与她的字字句句互相慰藉,每一种感情都感同身受,孤单、绝望,又不忍绝望。
  即使她不在《莲花》里那么明说,我也知道,她的身体里始终住着一个放肆的女童,我能看到女童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凛冽、敏感、不安全感。而她的语言也是很容易分辨出的,细腻、柔弱、决绝。那些叫做安和乔的女子,叫做林的男子。在这样大的城市,成为无数红男绿女的化身,重复着一个有一个故事。
  我喜欢这些故事,这些寂寞的人和他们悲伤的爱情。我让他们放肆地盛开在故事里,而我安全地活着,等着给他们收尸。我完全理解她的每一句话。
  在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日子,我读杜拉斯、张爱玲、村上、莫言、苏童、余华、王安忆、徐坤、林白、陈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曹雪芹、杜拉斯、张爱玲、安妮宝贝(听起来实在是太文学爱好者了)。而其中因为安妮宝贝与我的距离最近,不可避免受到了文风的重大影响。我的太过女性化的文风长达十年之久。(郭敬明、张悦然也受了安妮的影响,当然,他们现在已经不会再承认了)
  今年,《南周》在讲文青、小资与小清新的时候,将文青与80年代文学、理想主义相联系,将小清新与日本画风、摄影风格和社会压力相联系,而谈到小资,将文学与消费方式相联系。我是赞同这一点的,安妮宝贝不仅开创了一个难以复制,即使复制也已经过时的文学风格,而且创造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消费风尚。白棉布裙子、光脚球鞋、海藻长发、银镯子、玉牌、玉镯子、刺绣民族风服饰、星巴克、白衬衫、牛仔裤……还有去西藏和越南等地旅行。
  安妮领导的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甚至我的第一个国外旅行就是越南,走到闷热潮湿的红河铁架桥,我想,这就是安妮的暧昧的越南吗。甚至在北京地铁的2号线,我想我会遇见她吗?我看有关她的照片、博客、微薄,并渐渐并不期待见到她。她现在说任何话,我都不会感到陌生。
  安妮的读者都会难以忘记那些南方的栀子花、危险美丽的女子、高大沉默英俊安静的男子、潮湿闷热的空气……她是我们青春的见证者和构建者。也是美丽和爱情的引导者。在我们并不够美丽和拥有爱情的时候。
  3、告别:我们不可避免地长大了
  看过一本书《十少年批判》,似乎有一篇是批安妮宝贝的,用“一地鸡毛”四个字,狠狠将她调侃了一把,文字写得不坏。当时一个文艺学的同学指点着这本书,认为一针见血,将安妮的无病呻吟、虚假、肤浅、琐碎概括得十分准确。我高声反对:确实有人读她读到字字句句皆是血啊,每一句都痛彻心扉引发共鸣啊。我们互相惊诧地看了好一会,因为相信彼此都是真心话,陷入沉默。
  2000年走来,安妮宝贝的文风一直有所变化。从她出散文摄影集开始,激烈就渐渐减弱,她努力和自己、和外界达成和解,同时也受到质疑,这个和解到《清醒纪》已经非常明显,到了《素年锦时》时,她终于嫁人生女,开始新的生活。她告别了她早期的黑暗、妖娆、叛逆、凛冽,试图平复内心,与父亲和解,与爱情和解,与生活和解。同时,文风趋向简洁――这是一个作家必然的选择。正如她自己所言,删改早期作品,至《素年锦时》,几无可删。
  (如今的她必然也是不满意其早期作品的,然而那是她的一部分,就像三毛所谓“当三毛还是二毛时”的作品。)即使如此,现在的安妮,依然是以往的那个安妮,并无本质变化。
  然而,她的作品主要属于年轻女性读者,随着“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日子的结束,告别来临了。
  这是不可避免的变化,成长与告别。作为一个资深爱好者,我看到了她的这些变化,也一直关心她的变化。十年的时候够长了,足以让任何人、任何感情发生变化。终于有一天,我完全能理解她所讲的上海、北京和越南的地名了,明白兰蔻、ESPRIT和星巴克、贝纳通的价位,了解写字楼和地铁是多么的强大和无聊,并终于接触了爱情……
  然而,没有那种心痛的感觉了。
  我说不出这种告别是何时开始的,也许是和安妮一同成长的。
  看戏时,剧场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在哭,我相信他们不可能都像我那样长时间地热爱过安妮,但我竟然没有掉一滴眼泪。事实上,在看戏前,我重读《七月与安生》,竟然也没有想哭的感觉――这种故事,以我现在还远远称不上高明的写作技巧也能写出来了。虽然这样的假设因为隔了漫长的时间,实在有失公允。
  对安妮的狂热是只属于青春的。当你年岁渐长,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与自己为敌,将自己缠在小茧子中细细吐丝,也不可能忧伤、叛逆――你必须同这个世界和解,找到自己有勇气存活下去的方式和姿态。生命怎能不妥协呢,我们都是那么卑微的小存在,需要看好的书,做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甚至,我们会对过去感到羞耻,对那些浪费的时光、叛逆的代价感到悔恨。
  小王子是那么善良可爱的人,可我们必须要长大。
  真的,是时候告别了。
  4、灵魂:七月与安生是一个人
  安妮的内心一直有两种力量:温柔、现世主义与叛逆、流浪。她一直致力于平衡二者的力量,这也就是七月与安生的来源。
  七月与安生当然可以是一个人,所以,这是一个有关灵魂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流于表象的同性友谊的故事,更非一些媒体故意宣传的“同性暧昧”“闺蜜背叛”“小三劈腿”的故事。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做七月,美貌、成绩优异、嫁个好老公、孝敬父母、工作稳定。而我们内心总会涌起另一种力量,要瓦解掉一切、打破规则,要不负责任、不遵循道德、要放肆地浪迹天涯。
  一个人体内的两个小人一直在战斗,却必须相亲相爱。说到底,这是一个人的战争,旁人都是看客,掺不上手。
  5、友情:闺蜜之间的暗物质
  这个故事如果理解为友情或者同性之爱也能作为补充。
  女人之间的友情是复杂的暗物质,一个温和的完美小姐与一个叛逆的坏女孩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神秘而有趣。美女和平凡相貌女子之间的友谊、好孩子与坏孩子之间的友谊、家庭幸福的孩子与不幸孩子之间的友谊――实在耐人寻味。七月与安生之间的友谊,那样美好、纯粹,却怎么会少了黑暗的影子。一帆风顺的七月与缺乏安全感与爱的安生在一起,悲剧怕是一定的。
  同性之爱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考虑到动物界也有同性之爱,这实在是很正常的事。对于女性这种特别需要情感寄托的生物而言,两个性格如此悬殊的要好女孩产生一种超越常人的爱恋也不奇怪,两人对对方都是那样有诱惑力,两个又是互为补充,这种深爱,或许与暧昧有关,但与真正的爱情还是相差甚远。
  6、爱情: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宠爱的永远有恃无恐
  七月与家明,被动的性格、被周围人惯坏、一帆风顺,这样相似的两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走在一起的,因为缺啥补啥,他们会渴求从未体验过的激烈与刺激。
  我相信:七月爱家明,家明爱七月,安生爱家明,家明爱安生,更相信七月与安生相爱超过一切。
  与七月一起,家明一定会被安生这朵“诡异芬芳的植物”所吸引,反之,如果家明一开始和安生在一起,理性主义的他也会厌烦安生的不安生,被安静善良的七月吸引。
  这又是一个红白玫瑰的选择,朱砂痣和蚊子血、明月光和饭粘子的选择。就像歌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宠爱的永远有恃无恐。”爱情这种不断运动的物质,能量的守恒,人性贪欲的复杂性,已经被张爱玲和陈奕迅道破,实在没什么别的话好说。
  7、亮点:观众心理、江一燕、作文、家明外形
  因为群众基础过于广泛,而与之匹配的消费者正到了可以缅怀青春的年纪,又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取得票房的成功简直是一定的。(场场爆满实在是不稀罕。这部话剧据说在上海票房破百万,在北京数字也很好看。)
  安妮的原著写于她频繁使用句号,散文化严重,追求华美繁复的早期。特别适合阅读,并不适合改成话剧。所以,要改成一个直观的给人看的故事,必须加入很多细节。这并非不可能,看看《色戒》做得有多好。然而,非高手不可为。
  具体化作文课是对的。经过这一节,少年安生的形象已经基本竖立起来。而江一燕的表演确实不错,早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不少天涯人民包括我就从蒙蒙的清纯与楚楚可怜中看到了她眼神中艳丽、妖冶、不安分的东西。她将安生演绎得很好。她的身上很自然流露出那种叛逆和凛冽,这种东西无法无天,藏着惊人的力量,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摧毁一切。但她同时可以很善良。虽然她的外观并不像安生,但江一燕的肢体语言、笑容、语言都足以弥补这些,她神似安生,安生在舞台上活了。
  很早以前,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陆毅是家明的最佳人选。他不需要多加发挥,只要继续像《像雾像雨又像风》和《唐山大地震》中那样英俊、优秀、软弱就足够了。好在演员赵海涛实在也像从安妮原著走出的一样更高瘦、年轻、英俊,所以,即使他说出那么不合时宜的台词(编剧真对不起他),我也打算从心眼里原谅他――我虽然不是任何导演和演员的崇拜者,但是谁都会对美人儿网开一面呀!
  8、不足:个人秀、笑场、不合时宜、外行
  A、七月不该是安生的绿叶
  首先涉及到对安妮原著的理解:七月并不是安生的绿叶,她和安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牺牲七月、淡化七月以突显安生是与原著相悖的。而这出戏,因为种种原因,人人看出来这是属于江一燕的个人秀。她在舞台上奔跑,她的笑声和痛苦都光芒万丈,从某种意义上说,七月成了相貌平平、温柔、平庸、可怜的附属。没有人会爱上她。
  这是错的。原著中,七月是个成绩优秀、美貌、一直很受欢迎的女子。我们在戏中只看到了善良、温柔,实在没看出来美貌和优秀。这点需要加强才好。七月是可以和安生匹配的一个,两个人的对手戏应该让人引发热烈的矛盾究竟爱谁才好。
  B、莫名其妙的家明
  而家明性格塑造的失败真真可惜。赵海涛那么好的外形,即使只是白衬衫、牛仔裤、白运动鞋,他只要在场,就亮得在舞台上发起光来,全场的人眼睛都只盯着他,连男性观众也不例外。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说着那么不合时宜的话,他第一次见安生,在酒吧里跟七月说安生“是一朵散发着浓烈芬芳的植物”――这种话如果前面铺垫得不好,最好用旁白来表示。《红白玫瑰》振宝第一次见娇蕊就处理得非常好。这里却笑场了,此外还有多处笑场。比如七月对她亲弟弟说起家明身上的味道……天雷滚滚。据说,上海场的不合时宜要更多,而北京场已经在剧本上进行了修改。请继续努力。
  家明除了不合时宜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单薄。第二天围脖上满天飞:家明哪好,让两个女人爱得死去活来?
  原著中,家明除了“我见过的最英俊的男人”外,还有名校、计算机、回小城开软件公司诸多优秀因子,很遗憾,我没从戏中看出来。
  C、水土不服的阿潘和其他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安妮的风格与颇受观众好评的阿潘的风格是冲突的。阿潘虽然好,就像孙红雷饰演的阿来一样,成为陆毅饰演的陆英奇的补充。但我很负责地说,阿潘不是安妮的阿潘。在安妮的世界中,从未惊闻过这种人的出现,安妮的文中除了一些执拗并最终毁灭的女子外,男人都是些不彻底的人。我能理解编剧设置阿潘的意义,也看到了阿潘收到的效果。然而,并不赞同这样外行的设置。总不能为了用北方爷们的仗义赢取观众心理平衡,而选择破坏故事整体的基调。
  阿潘是一个彻底的男人。安妮清冷的世界里他无法存活。
  该戏最后是一个模糊的结尾。安妮在大树上道歉后,或者死(感觉如果她非要爬树,设置她爬树摔倒难产而死更合理),或者流浪,永不重回。然而,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喜欢安生的道歉。我支持这样的看法:她并不后悔爱上家明,她对七月的道歉也只会永远藏在心里。
  另:即将临盆的安生,爬上大树,实在让全场都吓了一跳。还有人在旁边嘀咕,孕妇为什么要坐轮椅啊。此外,还有不开门,家明就和阿潘讲话、七月的错词等小BUG,均易改善。
  西安这样有型的城市和七月与安生成长的江南小城都没怎么体现,灯光与音乐,不够优秀。有时候我想着,要转换灯光了,要起音乐了――我太多情了。
  一个需要用心不断修缮的剧本啊。
  小结:
  一个存在如此多缺陷的戏,却因安生和安妮宝贝而让人哭泣。而我,站在这个戏上遥望我的过去,悼念我的叛逆、孤单、柔弱、敏感、矫揉造作、天真与善良。所以,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我看出了那么多缺陷,没有滴一滴眼泪,却自从戏毕就沉浸在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中,难过,激动,惆怅,均无从诉说,我知道我和安妮之间的一切,到了第10个年头,终于迎来了一场告别。以后,我还会关注她,却不再是那种方式,只属于青春的爱恋和纠缠总有一天会被吹散。
  祝愿安妮幸福。在这样一个七月,去看《七月与安生》,正好当我跟你正式的告别。
  你好,再见!
  评分:8.5
  丝丝入扣
(责编: 葱尾)
& 播放大片:
电话:010-评价一下安妮宝贝的书_百度知道
评价一下安妮宝贝的书
.最好就书上的某个具体的主人公.!谢谢,也想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蛮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德
提问者采纳
中国文坛有个很好玩的说法,个性强的,我更希望会是后者。  喜欢穿棉布白衬衫或棉布白裙子,“让读小说的人狂喜,又处处和网络沾着边:女孩子能写点文字就是作家。”这篇随笔中,她所走的写作路子有些别致。一段短短的景色描写,书名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行文宛若起伏的波涛:“简单,安妮宝贝至今仍不是“新生代作家”一分子,她还提到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情人》的两个不同版本,很值得一看,连绵不绝地朝读者的灵魂深处打来,另一层意思是,恐怕有两个原因。这样的说法有点揶揄味道,还是一律洗得泛白泛白那种,完全可以踞身于当今走红的“新生代作家”行列而决不会逊色,叛逆的,一是机会还没来得及光顾到她头上,能体会的心,里面的意境,网络也使安妮宝贝拥有了一个越来越开阔的文学天地,清晨的时候面对着分离。很久以前看他的那篇《古都》,自己先把那段翻过来的中文改了一下。  应该说安妮宝贝一直是倾心文学的,看上去和网络似乎沾不上边。看的时候,这一点从她的一些文字中也能看出,能写点文字且能发表,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忧伤。她的写作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印象很深是那段描写两姐妹一起度过的唯一一个夜晚,心里总是失望。  说安妮宝贝是网络写手中的异类,一个版本自然是王小波曾极力推崇过的王道乾的译文。”(王小波语),用安妮宝贝的说法。同时:“我觉得他的文字应该有一种冷寂的艳丽,伏在电脑前敲打键盘,何况众所周知。  零零散散的文字,使她常常在深夜两三点钟披衣而坐,更使人相信安妮宝贝此前对文学的热爱远不是一天两天,那么我想。  所有的主角都是不羁的,但是仔细一想,和大多数网络写手常常以网恋开始自己写作生涯的写作历程不尽相同,忧伤的,这两个原因中。另一个版本是安妮宝贝所偏爱的纪应夫的译文,比如在《重读杜拉斯》中关于川端康成的议论,那就是知名作家。  以安妮宝贝现在这种文字功底和笔力,因为网络改变了她的生活。”对一部作品两种不同的版本能有如此精到的评判,但不幸也有许多真实的成份,有着钝重激烈的冲击力,已经跨越了单纯的文字,让人沉沦,另一是她不愿意去凑那份热闹。  视觉和想象都有,可是每次在书店翻到他的作品,直接,是清晨下起来的细细的雪花,向另一个虚拟世界倾诉自己的内心  她的文字会让人心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安妮宝贝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南生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 敢爱敢恨的人
为了爱人不顾一切。执著
她的书一直在变化着。随着她对世界的认识。而不变的是,那种对自由和燃烧的追逐和向往。是那中看透了尘世之后的失望和纪录。是那种漂泊之中带着信念的坚强,是那种对爱情凄美的幻觉和失望。看她的书,你会以为她比较感伤,会以为她不过是活在自己小资的世界。
但其实,在语言里,你会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各个灵魂的角落。可以说,历史没有把她当成不朽的作家,但是她必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写手。她开拓了一片花园。一片可以结合她内心,又能给社会带来滋润,可以给她带来金钱和地位的花园。她是聪明的,她是伟大的。
她轻描淡写,却还是勾勒出了不同人的心态。但是那些心态,都是由她自己的思维延伸的。看了她的书,你会变得漠然。但是,也相对冷静。
我喜欢的人,依然是二三事里面那个明星。名字已经忘了,但...
参考资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安妮宝贝?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安妮宝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玛丽苏啊玛丽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安妮宝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安妮宝贝 于写作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作家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每个有节点感的时刻,都容易让人生出一切可以重新来过的念头。而对于作家来说,一部作品的完成往往带有这样的意义。  写完随笔集《眠空》之后,作家安妮宝贝有新生感,她说&我们的确有可能时时刻刻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具备无限的生机和活泼。&2011年,她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宴》。她认为,写作《春宴》如同翻过一个山头。写作《眠空》则像是,她停歇住,收拾凌乱、平息急促、吹吹微风的那么一种记录&&&是一种内心的一种觉知和清理&。  2013年伊始,《眠空》和她对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集《古书之美》一同出版。  &她的散文好于小说&  《眠空》的结构,如她上一本散文随笔《素年锦时》,有意循季节而变,依次分为&电露泡影&&荷亭听雨&&心如秋月&&人杳双忘&四大松散篇章。内容多为清谈,是个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及思维的发散,因为多是片段式叙述,所以有电影镜头般的转换感。在书的内页,印有一个摘句:色如聚沫,痛如浮泡。皆悉空寂,无有真正。像是对&眠空&的一种解释。  迄今为止,安妮宝贝最畅销的作品是散文集《素年锦时》。但她对小说却格外着迷。认为小说可以塑造和建立一个自我封闭又无限延伸的世界,让人长时间单一而沉溺地去做一件事,是她喜欢的工作模式。但她同时认为自己对于编撰故事或者塑造人物,没有试图用力的兴趣,它们仅仅是工具,只为有所&表达&而服务。这种写作取向,使得她很多小说中情节的安排受到质疑,包括她对于优雅书面语的使用,也被认为有损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现实感。  评论家止庵认为&事实上,她不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故事的编排对她不是终极意义的。我觉得她的散文好于小说,就是因为散文不借助&故事&这个容器,而是直接把一己对这世界的感受拿出来直面读者。&  &为美和困惑而写&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安妮宝贝开始写作。十几年来,她保持着持续发力的创作状态,少见倦怠。然而,正如她当下准备写作的新短篇小说的主题一样,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来探究人性幽微和世界的本质。  新书中,她提到傅雷和张爱玲的那次对辩,关于作家题材中什么更辽阔。她认为张爱玲的显然更有进阶,张说:&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她也提到对于略萨和帕慕克的比较,她觉得,相比略萨这种倾向于把文学与政治和行动相连接的作家,她更喜欢帕慕克那种带有神经质美感的作者,&比起试图以文字解决社会问题的写作,我更爱慕为美和灵魂的困惑而写下的文字。它们如同隔夜清霜。&  这样的写作取向,决定了她的写作本质是一种小众趣味的私人化写作。然而,她却一直居于畅销书作家之列,接受大众的围观和评议。她的写作文风在网络被恶意模仿和扭曲。对此,她反应平常,觉得畅销书作家在所置身的时代都会被从低处评价。她说,比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文字本身所传达出的意志。如果它足够强硬,即可击破观念和评判,跨越时间限度。  爱的进阶  新书中有很多突破。首当其冲的,是她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内心,对于爱、性、死亡等复杂主题,她的感受和评述也呈现出更多的矛盾面。书中,她首次明确提到了自己的女儿,以及对于她的观察和愿望。更要紧的,是她重新对写作的动力和意义进行了审视。她深切感知到写作是一种修复,而匮乏指向的是童年时爱的缺失。  书中,她叙述了自己在童年经验中感知到爱缺失后,选择用不妥协和颠沛流离来寻找爱与安全。在最初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她对于匮乏的表达&&激烈又错误百出的爱,人与环境的对抗,皆是一个被不安全感所裹挟、一味索要爱的人对于爱的试炼。她曾表示,那种状态下的自己因对抗而充满毁灭的快感。  但阅读、写作和生活使她完成对人性的洞察,给了她重新了解过去和解释世界的可能。自《素年锦时》始,她的作品呈现出新层次,始有摇摆兰草愿落地生根的稳定感,很多缺失也开始被悦纳,她在书中用非常柔和的调子,回忆故乡、童年、双亲、和写作。  而到《眠空》,她更趋开放,有勇气把自己拆解,展开内心黑暗面,以新的方式和它们同在。在《眠空》中,她借助母亲的一封旧信件,重新对父母的关系、亲子之爱的缺失进行审视和修复,她充分理解到,任何人面对自身和他人都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对人性的脆弱和无力有所洞察,理解得以发生,她借此完成了对于自身历史的接纳。  她说,自我摧毁是有快感的,摔破一个罐子,与长时间塑造和建设它,前者让你享受到更为强大的自我妄想,觉得自己有力量,但事实并非如此,行动应该携带且突破重力,得以上升。而对于那些错误的爱,她也洞察到其中的根源:被我们的黑暗及光明所吸引的人,也许源自我们内在的一部分。  文中有一个讲述自己、母亲以及女儿的三人旅行中的小片段,她说:&走出餐厅,在路边给孩子买了一个氢气球。孩子兴高采烈地牵着它,但很快,不小心放松绳索,气球兀自远去。我们三个站在街边,抬头看着它慢慢飞去树梢深处,飞向湖中。&  画面中的美和失落,恰好印证了安妮宝贝一直在文字中试图表达的东西。  【对话】  关于新书  以私人笔记分享所思所感  书就是以私人笔记和日记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眠,是日常生息,空,是指事物与心的一种空性。  新京报:书名《眠空》两个字该怎么理解?  安妮宝贝:这本书就是以私人笔记和日记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眠,是日常生息,空,是指事物与心的一种空性。如同自序中所言,《眠空》是某种生发、循环、分解、消释。这些文字对我而言,如同把一枚铁钉敲入岩石,缓慢、坚定、持续、深入,也如同把一封书信投入大海,随手撒落,没有目的。  新京报:文中人物处理上,你虚拟设置了一个&M&,&M&性别年龄都很模糊,为什么?  安妮宝贝:M不是虚设,是我生活中几位朋友的综合体。其中一个占据了大部分比例。我想书中不必出现过多的人名。有些人可能只出现一次,值得反复出现的就一直延续。M其实就是一个最主要的朋友,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  新京报:不同文体令你着迷之处在哪里?  安妮宝贝:小说让人着迷之处是可虚拟一个世界,制造一些人物,他们也许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可以有一种超越性。散文则只是发表观点,也许更真实和直接一些。但小说写作中的想象力让创作者激动。所以,我一般两种文体轮换写。《眠空》之后,我会开始写新小说。  新京报:新小说大约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安妮宝贝:我想写些短篇小说,或者说可能是几个不同故事构成的一个长篇。结构还在考虑中。一些小人物,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们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包括情爱和性爱部分所带来的黑暗层面。我总觉得,在作家处理的素材中,人的自我,人与人间的情感关系,是不应该被外界忽略或藐视的一个主题。从个体的小切口进入,你可以看到它连接到人性和世界本质。连接到一些非常直接和危险的存在。你可以以此探索世界的角落。探索到它全部的黑暗。  关于内心世界  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  我很赞同一个说法,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即爱最终会帮助我们粉碎自己的模式,而不是增长欲望。  新京报:梁漱溟说过,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不能错,先是人与物的关系,之后是人与人,最后是人与自己的内心,这个顺序适用于你吗,关于第三种关系问题,你是否开始得更早?  安妮宝贝:他的观点也没有错,但还不够开阔。最近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我很认同。我认为做事都可涉及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的早期作品见的都是自己,后来的《莲花》见的是天地。写过《春宴》《眠空》后,希望可趋近最后一个境界。  新京报:书中,你表示爱人的能力以及长久的被爱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那该如何训练和实践?你觉得有没有人是天性会爱的?  安妮宝贝:尝试给予、接纳,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以较开阔的视角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执着和占有心,给周围的人以帮助。这些都是爱的能力。我觉得没有人是天性会爱的,人的天性往往和爱相悖,充满渴求、需索、占有、嫉妒、愤怒&&所以,我很赞同一个说法,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即爱最终会帮助我们粉碎自己的模式,而不是增长欲望。  新京报:你说过更喜欢帕慕克这样注重人性幽微的带有神经质美感的作者。你对&神经质美感&具体怎么理解?  安妮宝贝:我喜欢为灵魂的悲伤和困惑所写下的文字,喜欢有真情实感的、关注生命本体和当下时刻的、有某种超越性的文字。我读过他的一本自传体性质的书叫《伊斯坦布尔》,里面的一些细节性和情绪性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内心敏感、关注生命本体的作者,他也喜欢哲学思考。他的其他小说我没有阅读。他来中国的那次演讲很应和我对写作的这些看法和观点。  新京报:书中,你谈到了自己童年对于爱的缺失,写作是否是对匮乏感的修复?  安妮宝贝:写作具备对匮乏感修复的作用,但不仅是类似写日记的作用。《眠空》中有很多章节专门谈论写作,写作是个体的脆弱生命所能具有的精神、情感、思想、见地的能量的集中呈现。它本质上是一种孤轮独照。  新京报:写作对你最大的诱惑是什么?  安妮宝贝:目前写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感恩之处是,可以给予读者,给予陌生人一种可参考的生命体验。  关于外部世界  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内部  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但若心安,其实在哪里也都是家。人的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自己的内部。  新京报:你是否总结过写作和宗教的相通之处?佛教和基督教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世界或者审美需求?  安妮宝贝:我觉得没有相通之处。因为写作对于信仰来说太低了。写作是个人化的行为,有时写作可能是先制造和经历妄想,再最终穿越它。信仰则是一种大的秩序,无情的真理。但写作可以是个体生命穿越自我趋向信仰的途径。我对宗教的接受有一种平等心和开放性,类似少年PI。比较有收获的是禅和金刚乘,它们可以被用来实践和训练。我依然认为《圣经》的美是永恒的。它的翻译十分简洁优美,其中的记录和阐释蕴藏着绝对的真理。  新京报:你曾表示自己没有特别的&家&的概念,年岁增长,如何理解和处理归属感需求?  安妮宝贝:我没有所谓的物理意义上的家的概念。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但若心安,其实在哪里也都是家。人的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自己的内部。创作和创造则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通道,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它们不是最终目的。  新京报:你会对神秘主义好奇吗?你觉得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困难在哪里?  安妮宝贝:我接受一切神秘主义的存在。人所看不见的不知道的,不代表不存在。对它们起码要保持一种尊重、平等、探索、开放的心态。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贴近关系的人们很难互相理解,相反,在一些远的关系里,比如一个作者和他的读者,偶尔会有默契的沟通产生。在现实中,人容易被各种利益关系牵扯,而在精神领域的关系中,偶尔会产生惺惺相惜。但阅读也同时会存在很多表层性的误解及激烈的个人偏见。  新京报:对于这个时代,你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安妮宝贝:时代貌似是在越前进越糟糕。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很容易忽视内在心灵的深度和真实。被太多外在的工具所操纵,却把这些当作生命的目标。这是一种迷失和浪费。但每个人来到一个时代都有其命运和任务。所以要尝试去调整完善自己,完成使命,帮助他人。  关于身份  生命所有真实我都想体验  生命所有真实的事情我都想体验和感受。这是让生命丰富和完整的方式。  新京报:作为一个行迹隐遁,有些避世的作家,在选择是否生养子女时困难吗?  安妮宝贝:不困难。生命所有真实的事情我都想体验和感受。这是让生命丰富和完整的方式。  新京报:作为作家,一种个体与周围的疏离感和紧张感是必需的,在教育女儿时,你希望她拥有怎样的和世界的关系?会为她做出一些更入世的改变吗?  安妮宝贝:我的职业很特殊,是属于个人工作,不是集体工作,所以只能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带给我的影响。对孩子我给予尽量多的自由,顺其自然。我和她是各自独立的生命,希望她在世间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自益和有益于他人。我不会为她做什么改变。  新京报:是否想象过自己的读者群可能具备的一些整体性的特征?  安妮宝贝:我的读者数量庞大,分成真正的读者和跟风的读者。我想,那些真正的读者,读了我十多年的书,还在继续读下去,他们不管何种身份和年龄,在哪个城市,都是一些爱思考的关注内在和真实的人,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也许有些个人性的困惑和痛苦,但内在会很坚韧,这样才会不断成长。不成长的人最后会放弃阅读自己的内心。  新京报:你的写作非常私人化,被大众阅读时容易被误解,你会怎么面对?你会上网去看那些关于自己的评论吗?  安妮宝贝:我不看任何评论,也任由他人以各种方式理解我的作品。一切顺其自然。时间像潮水,会冲刷掉一切纷争和是非。我只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新京报:有人觉得你的文字有一种摆拍感,你怎么看?  安妮宝贝:我认为我的文字恰恰是一种抓拍,充满各种瞬间和各种细节的观察和变化。这种抓拍里是有活力和真实感的。若说有摆拍感,那么也就一点,文字的讲究和优雅是我在意的。  【安妮读】  《小团圆》  张爱玲个人历史中的惊天动地,她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安妮点评:此书中,锋利的比喻和细节处处皆是。以前觉得张的散文写得好,小说里总有某种固执而狭窄的情感特征,越不过沟壑。但是文字依然如锐利精炼的水晶,折射人性种种细微幽暗。诚实,叙述坦荡,没有内在评判,甚或有某种自我嘲讽,也许是年老心境有了看到劲头的淡然。  日本手工艺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读来仿佛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  安妮点评:书中观点貌似倒退而又先进。日常生活蕴含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载体。传统给予文化以固有的性质,而对器物的观点,最终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自处和相处的个性。本书作者说记录它们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日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关注日本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正信才会苏醒。&把正信的检阅和恢复工作当做写作一本书的根基所在,这份心着实值得尊敬。  采写/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发表评论&&
欢迎读者发表评论,但新京报网保留编辑权利,以及不刊登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利
用户名密码
【看电影】叙事:小品+广告,画蛇添足
旅游公社除了滑雪,还提供丰富有趣的度假生活
健康公社即便是雾霾天,也不能24小时不开窗一直封闭
人才周刊 每5人中就有一个害怕数学;看电影学数学颇受欢迎
地球周刊 200余高官几乎被换一半;要核武器,也要发展经济
声音话题投票
俗话说‘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下金凤凰’,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就是‘打下金凤凰’的重要措施。
  重庆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栖伟被查,中纪委昨日通报采用的措辞是最严重“级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谭是十八大后重庆首位被查的省部级官员,其干了7年重庆市副市长,曾分管三峡移民工作,坊间猜测其被查极可能与三峡移民工作有关。
赞同。露天烧烤不健康,且影响周边环境。
不赞同。夏天吃露天烧烤是一大享受。
说不清。得看具体执行情况。
在法律上规范城管的职能与执法手段
政府加大对小摊小贩的照顾与扶持
城管与小贩应该互相理解
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5月5日图片精选
4月30日图片精选
4月29日图片精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评价安妮.海瑟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